生
地榆(又名地榆),是
多年生草本植物,高30-120厘米。根部粗壮,呈纺锤形或圆柱形,表面呈棕褐色或紫褐色,具有纵皱和横裂纹,
横切面为黄白色或紫红色,较为平正。茎直立,具稜角,无毛或有稀疏腺毛。
形态特征
基生叶为羽状复叶,有小叶4-6对,叶柄无毛或基部有稀疏腺毛;小叶片有短柄,卵形或长圆状卵形,长1-7厘米,宽0.5-3厘米,顶端圆钝稀急尖,基部心形至浅心形,边缘有多数粗大圆钝稀急尖的锯齿,两面绿色,无毛(因为叶子外貌很像榆树叶子,所以称之为
地榆);茎生叶较少,小叶片有
短柄至几无柄,长圆形至长圆
披针形,狭长,基部微心形至圆形,顶端急尖;基生叶托叶膜质,褐色,外面无,毛或被稀疏腺毛,茎生叶托叶大,草质,半卵形,外侧边缘有尖锐锯齿。
穗状花序椭圆形,圆柱形或卵球形,直立,通常长1-3(4)厘米,横径0.5-1厘米,从花序顶端向下开放,花序梗光滑或偶有稀疏腺毛;苞片膜质,披针形,顶端渐尖至尾尖,比萼片短或近等长,背面及边缘有柔毛;萼片4枚,紫红色,椭圆形至宽卵形,背面被疏柔毛,中央微有纵稜脊,顶端常具短尖头;
雄蕊4枚,花丝丝状,不扩大,与萼片近等长或稍短;子房外面无毛或基部微被毛,柱头顶端扩大,盘形,边缘具流苏状乳头。果实包藏在宿存萼筒内,外面有斗稜。花果期7-10月。
生长环境
生草原、
草甸、山坡草地、灌丛中、疏林下,路旁或田边。海拔30-3000米。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寒,中国北方栽培幼龄植株冬季不需要覆盖防寒。生长季节4-11月,以7、8月生长最快。以富含
腐殖质的砂壤土、壤土及粘壤土栽培为好。种子发芽率约60%,如温度在17-21℃,有足够的湿度,约7天左右出苗。当年播种的幼苗,仅形成叶簇,不开花结子。翌年7月开花,9月中、下旬种子成熟。
分布范围
品种分类
本变种与正种的主要区别在于:基生叶小叶带状长圆形至带状
披针形,基部微心形、圆心形至宽楔形;茎生叶较多,与基生叶相似,但更长而狭窄。花穗长圆柱形,长2~6cm,径0.5~1cm:
雄蕊与萼片近等长。花、果期8~11月。生于海拔100~3000m的山坡草地、溪边、灌丛中、湿草地及疏林中。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及
黑龙江省、
辽宁省、
河北省、
山西省、
甘肃省等地。
细叶地输
产于
吉林省、辽宁。自产自销。根呈不规则纺锤状,两端渐尖或急尖,稍弯曲。长3~10cm,直径0.5~1.5cm。表面棕褐色,具纵皱,有时可见支根痕。质硬而脆,易折断。折断面较平坦,粉质。横断面形成层可见,皮部淡黄色,木部棕黄色,放射状排列不甚明显。气微、味微苦涩。
产于吉林。自产自销。根圆柱形,顶端略膨大。表面稍平滑,有纵皱。长2.5~12cm,直径0.3~0.6cm。
根状茎细长,表面紫褐色,密集鳞片状叶柄残基,并着生众多细根,长2~10cm。质较疏松,易折断。折断面粗糙,形成层环明显,皮部淡黄色,木部稍深,有时中空。气微,味微甘涩
栽培技术
种子繁殖
分秋播和春播两种。秋播多在8月中、下旬,春播多在3、4月播种。条播,行距45cm,开浅沟,将种子均匀撒入沟内,覆土1cm左右,1h㎡播种量15-22.5kg。如遇土壤干旱需进行浇水,约2星期出苗。在早春干旱地区,亦可采用育苗移栽方法。分根繁殖:早春母株萌芽前,将上年的根全部挖出,然后分成3-4株不等,分别栽植。每穴1株,株距35-45cm,行距60cm。
田间管理
直播,当苗高10cm左右,需间苗1次,株距35-45cm,在植株生长期间要注意松土除草,抽茎期注意追肥,以追施氮肥和磷肥为主,施用人粪尿、
豆饼、
过磷酸钙、草木灰等。抽花茎时要及时摘除。
病虫防治
病害有白粉病,春季开始发生。主要以勤除杂草,合理密植,使田间通风透光,避免湿度过高的方法来预防。虫害有
金虫,为害期间用50%
马拉硫磷800-1000倍浇灌防治
美国白灯蛾。
采收储藏
春播2、3年种、秋季均可采收,于春季发芽前,秋季枯萎前后挖出,除去地上茎叶,洗净晒干,或趁鲜切片干燥。
主要价值
性状鉴别
(l)
地榆根圆柱形,略扭曲状弯曲,长18-22cm,直径0.5-2cm。有时可见侧生支根或支根痕。表面棕褐色,具明显 纵皱。顶端有圆柱状
根状茎或其残基。质坚,稍脆,折断面平整,略具粉质。横断面形成层环明显,皮部淡黄色,木部棕黄色或带粉红色,呈显著放射状排列。气徽,味微苦涩。 (2)
长叶地榆根圆柱形,常弯曲,长15-26cm,直径0.5-2cm。有时支根较多,表面棕褐色,质较坚韧,不易折断。折断面细毛状,可见众多纤维。横断面形成层环不明显,皮部黄色,木部淡黄色。不呈放射状排列。气弱,味微苦涩。以条粗、质坚、断面粉红色者为佳。
显微鉴别
根
横切面:(1)他
榆木栓
细胞8-9列,排列整齐。皮层细胞1-3列,常切向延长。韧皮部宽广,筛管群可见,
韧皮纤维常单个散在,壁厚,腔小,多木化。形成层呈环状,由2-4列细胞组成。木质部导管稀疏,集成3-5束,导管周围有木纤维,壁厚,常3-5成群,
射线细胞放射状排列,多为单列长圆形细胞,初生木质部四原型。薄壁细胞中充满
淀粉粒,有些细胞中含
草酸钙簇晶。 (2)
长叶地榆木栓层由数列排列整齐的细胞组成。皮层较宽,纤维多见,常单个散在。韧皮纤维众多,散在或成束,直径7-24μm,非木化。形成层环状弯曲。木质部较发达,导管直径达87μm,导管周围有较多纤维。薄壁
细胞中含淀粉粒与草酸钙簇晶。
化学成分
根中含多种质成分:
地榆素(sanguiin)H-1、H-2、H-3,H-4、H-5、H-6、H-7、H-8、H-9、H-10、H-11,1,2,6-三没食子-β-D-葡萄糖(1,2,6-trigalloyl-β-D-glucose)、1,2,3,6-四没食子酰-β-D-葡萄糖(1,2,3,6-tetragalloyl-β-D-glucose),2,3,4,6-四没食子酰-D-葡萄糖(2,3,4,6-tetragalloyl-D-glucose),1,2,3,4,6-五没食子酰-β-D-葡萄糖(1,2,3,4,6-Pentagalloyl-β-D-glucose),6-O-没食子酰
甲基β-D-
吡喃葡萄糖(methyl-6-O-galloyl-β-D-glucopyranoside),6-O-双没食子酰甲基-β-D-吡喃葡萄糖甙(methyl-6-O-digalloyl-β-D-glucoPyranoside),4.6-O-双没食子酰甲基-β-D-吡喃葡萄糖甙(methyl-4,6-di-O-galloyl-β-D-glucopyranoside),2,3,6-O-三没食子酰
甲基β-D-
吡喃葡萄糖甙(methyl-2,3,6-tri-O-galloyl-β-D-glucopyranoside),3,4,6-O-三没食子酰甲基-β-D-吡喃葡萄糖甙(methyl-3,4,6-tri-O-galloyl-β-D-glucopyranoside),2,3,4,6-O-四没食子酰甲基-β-D-吡喃葡萄糖甙(methyl-2,3,4,6-tetra-O-galloyl-β-D-glucopyranoside),
没食子酸3-O-β-D-(6’-O-没食子酰)-吡喃葡萄糖甙[gallicacid-3-O-β-D-(6’-O-galloyl)-glucopyranoside],3,4,3’-三-O-
甲基并没食子酸(3,4,3’-tri-O-methylellagicacid),地偷酸双内(sanguisorbicaciddilactone)。还含有2种没食子酰
金缕梅糖衍生物:5,2’-双-O-没食子酰金缕梅糖(5,2’-di-O-galloylhamamelose),2’,3,5-三-O-没食子酰-D-
呋喃金缕梅糖(......更多内容
(1)取本品粉末2g,加
乙醇20ml,加热回流约10min,滤过,滤波滴加氢试液调节pH至8-9,滤过,德液蒸干,残渣加水10ml使溶解,滤去不溶物,取滤液5ml,蒸干后,加
乙酸酐1ml与
硫酸2滴,溶液显红紫色,放置后变为棕褐色。(2)薄层色谱取本品粉末0.2g,加
甲醇2ml,水浴温热80min,滤过。滤液蒸干,加
正丁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没食子酸与
地榆皂苷(Ziyu-glycosideI)作对照品,加正丁醇制成每1ml各含5mg的混合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H薄层板上,以
三氯甲烷甲醇-水(6:3:1,下层)展开10cm。取出,晾干。用碘蒸气显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炮制方法
1.地榆。《
太平圣惠方》:“细。”《局方》:“去苗刮削令净。”《
汤液本草》:“去芦。”《纲目》: “取上截切片。”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除去残茎,稍浸,润透,切厚片,干燥。生品清热凉血之力较强。2.地榆炭。《
医宗说约》:“炒黑止血。”现行,取
地榆片置锅内,用武火加热,炒至表面呈焦黑色,内部棕褐色,喷淋清水少许,灭尽
火星,取出凉透。地输炭长于止血,常用于
便血、尿血、崩漏等出血证。 3.醋地榆。《
博济方》:“醋炒焙干。”《
圣济总录》:“醋炙。”现行,取地榆片,加
麸醋拌匀,吸尽后放锅内用武火加热,炒至棕褐色,取出晾干,筛去灰屑。每地榆炭100kg,用醋10kg。醋地榆长于收敛止血,常用于崩漏下血。 4.酒地榆。《
万氏女科》:“酒洗。”《
本经逢源》:“去梢,酒拌,炒黑。”现行,取
地榆片,加白酒拌匀,吸尽后放入锅内用武火加热,炒至棕褐色,取出晾干,筛去灰屑。每地榆片100kg,用白酒5kg。 5.盐地榆。取地榆片,用武火炒至外黑内老黄色,喷洒盐水炒匀,取出晾干。每地榆片100kb,用食盐3kg。
药物配伍
1.配
苍术燥湿泻火,凉血止血,主治脾经湿热,
痢疾下血。2.配
槐角,凉血止血。配
茜草,凉血止血,治
便血等
下焦湿热所致的出血。3.配乌梅,凉血涩肠。配黄柏,凉血燥湿。4.配
湘蕾金银花凉血止血效更强。药性苦酸;寒;无毒 归经肝;肺;肾;大肠经 功效凉血止血,清热解毒,消肿敛疮 功效分类止血药;凉血止血药 主治吐血,咯血,血,尿血,便血,痔血,血痢,崩漏,赤白带下,疮肿痛,
湿疹,
阴痒,
水火烫伤,蛇虫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g;鲜品30-120g;或入丸、散,亦可绞汁内服。外用:适量,煎水或捣汁外涂;也可研末掺或捣烂外敷。用药禁忌
体寒者忌服。1.《
本草经集注》:得发良。恶
麦冬草。2.《
本草衍义》:虚寒人及水泻、
白痢,即未可轻使。3.《
医学入门》:虚寒冷痢禁用。热痢初起亦不可用,恐涩早也。4.《
本草经疏》:胎产虚寒泄泻,血崩脾虚泄泻,法并禁用。5.《
本草汇言》:痈疮久病无火,并阳衰血证,并禁用之。6.《
本经逢源》:气虚下陷而崩带及久痢脓血晦不鲜者,又为切禁。性能伤胃,误服多致口噤不食。
各家论述
1.《纲目》:
地榆,除下焦热,治大小便
血证。止血,取上截切片炒用,其梢则能行血,不可不知。
杨士瀛云:诸疮痛者加地榆,痒者加
黄芩。 2.《
本草求真》:地榆,诸书皆言因其苦寒,则能入于下焦血分除热,俾热悉从下解。又言性沉而涩,凡人症患吐衄崩中肠风血痢等症,得此则能涩血不解。按此不无两歧,知其热不除,则血不止,其热既清,则血自安,且其性主收敛,既能清降,又能收涩,则清不虑其过泄,涩亦不虑其或滞,实力解热止血药也。 3.《
本经续疏》:
地榆者不治别因之
带下病,并不治七伤带下病之不痛者,惟能称七伤带下病止痛,又可见矣。何况血去气散,风乘虚入而为恶肉,风乘营卫之相遭而鼓荡为汗,金疮被风而痛不可,不皆为地榆所属耶?《
别录》之止脓血、诸、恶疮、热疮,产后内塞作金疮膏,皆于《
神农本草经》
推类言之。惟消酒、除消渴、补绝伤。则其义若别有在者,然气盛而鼓风入血,何异
血虚而风乘以入,风入而更耗其血,何异风入而大耗其津液,风横梗于气血之间,何异气血之不相续,则仍是血虚气违为根本,风气搅扰于其间乃为病,而治之以化风气为生气,致气血使调和得而相入矣。 4.《本草选旨》:
地榆,以之止血,取上截炒用。以之行血、取下截生用。以之敛血,则同归、芍。以之清热,则同归、连。以之治湿,则同归、芩。以之治血中之痛,则同归、萸。以之温经而益血,则同归、姜。大抵酸敛寒收之剂,得补则守,得寒则凝,得温暖而益血归经,在善用者自得之而已。 5.《本草正义》:地榆苦寒,为凉血之专剂。妇人乳痛带下,多由于肝经郁火不疏,苦寒以清泄之,则肝气疏达,斯痛可已而带可止;然气滞痰凝之乳痛,及
气虚不摄之
带下病,非其治也。止痛除恶肉,皆以外疡言之,
血热火盛,则痛而多恶肉,
地榆清热凉血,故止疡患作痛,而能除恶肉。《
神农本草经》又疗金疮,《别录》谓止脓血,恶疮热疮,可作金疮膏,皆即此清火凉血之功用。且所谓主七伤,补绝伤,亦皆指外疡言之,非谓地榆苦寒,能治虚损之劳伤也。止汗而除消渴,皆寒以胜热之效。消酒者,即苦寒以胜湿退热也。 6.《本经》:主妇人七伤,带下病,止痛,除恶肉,止汗,疗金疮。 7.《
别录》:止脓血,诸痿,恶疮,消酒,除消渴,补绝伤,产后内塞,可作金疮膏。主内漏不止,血不足。 8.《药性论》:止血痢蚀脓。 9.《唐本草》:主
带下病十二病。 10.《
日华子本草》:排脓,止吐血,鼻洪,月经不止,
血崩,产前后诸血疾,赤
白痢并水泻,浓煎止肠风。内容来自药材网 11.《
开宝本草》:别本注云,止冷热痢及痢热。
李杲:治
胆气不足。 12.《
滇南本草》:治酒寒,面寒疼,肚腹疼。 13.《纲目》:汁酿酒:治风痹,补脑。捣汁涂虎、犬、蛇、虫伤。 14.《
本草正》:清火明目。治带浊痔漏,产后阴气散失。亦敛
盗汗,疗热痞。 15.《
药品化义》:解诸热毒痈。 16.《
药物图考》:调敷汤火伤,
疳疮溃烂。 17.《昆明民间常用草药》:治
胃痛,胃肠出血。
现代研究
主要成分
根含
单宁和三
皂苷.分离出的皂甙有
地榆糖甙Ⅰ(ZiyuglycosideⅠ)、地榆糖甙Ⅱ(ZiyuglycosideⅡ),其
水解后产生坡模醇酸(Pomolicacid)和阿拉伯糖等.另含有地榆甙A、B及E(SanguisorbinA、B及E),其甙元均为
熊果酸(Ursolicacid).叶含
维生素c,花含
矢车菊甙(Chrysanthemin)、矢车菊双甙(Cyanin).
保健食谱
地榆粥:地榆20g,大米100g,
白糖适量。将地榆择净,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浸泡5~10分钟后,水煎取汁,加大米
熬粥,待粥熟时下白糖,再煮一二沸即成,每日1剂,连续3~5天。可清热凉血,适用于衄血、咯血、吐血、尿血、
痔疮便血、崩漏、血痢不止及
水火烫伤等。地榆
猪肠汤:防风、地榆、
槐角各15g,猪肠1段,调味品适量。将诸药择净,猪肠洗净,纳诸药于猪肠中,放置于锅中煮熟后,去诸药,将猪肠切片,放回汤中,调味煮沸即成。可祛风止血,适用于痔疮下血。地榆炒
庐山石耳:
地榆150g,干石耳30g,调味品适量。干石耳去杂洗净,用温水泡软,撕成大碎片待用;地榆洗净,沥干水。炒锅内放植物油烧至六成热,下花椒粒、石耳、食盐炒几下,速放葱花、地榆、
酱油合炒至熟,放适量味精、
香油,起锅即成。可清热解毒、疏肝降压,适用于
高血压、
高脂血症。沙锅地榆:地榆160g,羊血块30g,
泡青菜杆30g,泡大蒜瓣30g,调味品适量。泡青菜杆切成段;羊血块切成条,用沸水泡起待用;地榆洗净,沥干水。沙锅内放化
猪油烧热,下泡青菜杆、泡大蒜瓣、
生姜米炒香,加入高汤、
羊血条、
料酒、酱油,烧至入味时放味精、
地榆等烧熟即成。可清热解毒、凉血止血,适用于各种出血。地榆三七花汤:地榆200g,干三七花10g,调味品适量。地榆洗净,沥干水;干三七花洗净入汤锅,加入
清汤、食盐烧沸2分钟后,放入地榆,烧沸至熟,起锅放味精即成。可平肝降压,适用于
高血压。地榆
槐花蜜饮:地榆60g,槐花30g,蜂蜜30g。先将挖取或购买的地榆洗净,切成片,放入沙锅加水适量,煎煮2次,每次40分钟,合并2次浓煎液,回入沙锅,加入槐花,视需要可酌加清水,大火再煎煮10分钟,用洁净纱布过滤,去渣,收取滤汁放入容器,待其温热时,兑入蜂蜜,拌匀即成。早晚2次分服。可清热凉血、抗癌止血,适用于
宫颈癌阴道出血等症。
临床应用
治小儿
伤寒 4~14岁小儿用
地榆1两,
白花蛇舌草5钱,水3碗煎至60毫升内服,4岁以下减半。每日2~3次,待体温下降后改为每天服1次,至大便培养阴性为止。经治57例14岁以下的患儿,结果49例治愈,8例无效。治愈病例平均退热天数为7.3天,最短2天,最长19天。实验证明,1:5或1:10的地榆汤均有抑菌作用。治疗中未见副作用发生。治疗烧伤 将地榆焙干研成极细粉末,过筛;另用
香油(或菜油)煮沸,然后迅速投入地榆粉,搅拌使成糊状,盛于消毒缸内备用。用时将药糊直接涂于创面,可以很快形成1层厚厚的药痂,能起到预防和控制感染,消除疼痛,促进创面迅速愈合等作用。一般适用于一、二度烧伤、烫伤病人。
地榆含有大量鞣质,有较强的收敛性和收缩血管的作用,可降低血管的通透性,减少炎性渗出,同时还有明显的杀菌作用,能对抗
铜绿假单胞菌感染。亦可采用地榆酒精液(地榆洗净晒干,研粗末用70~
75%酒精渗漉提取清液,煮至液面出现薄膜,冷却备用)涂布烧伤创面,每日2~3次,不包扎。涂布次数以创面形成干痂而不出现龟裂为度。对已污染的创面应先行清创处理。通过一、二度烧伤患者40例的观察,证明此法对浅度烧伤,特别对中小面积、污染较轻的烧伤效果较好,一般经12~24小时创面上可形成1层棕色保护膜,这对防止细菌污染、减少创面渗出,均有良好影响。治疗
皮肤病 将
地榆炙黄,研细末过筛,以
凡士林配成30%药膏,外敷患部。敷膏前依皮损的不同情况先以油类擦洗或1:8000
高锰酸钾溶液湿敷。经治
湿疹及湿疹样
皮炎,脂溢性湿疹,
单纯性下肢浅静脉曲张性湿疹及糜烂感染型
足癣等疾患共109例,结果治愈47例,显效及有效50例。平均治愈日数为8.3天以湿疹及湿疹样皮炎的治愈率最高,脂溢性湿疹及下肢静脉曲张性湿疹共26例全部有效。实践证明,30%地榆膏有止痒、收敛、消炎等作用。另有用生地榆1两,加水约600毫升,熬成300毫升药液,冷却后湿敷患处流水部位(热湿敷可起反作用)。半小时后再浸再敷。每天3~4次,连用3~4天,直至不流水为止。适用于急性、亚急性、脂溢性湿疹,
小儿湿疹,及
慢性湿疹急性发作期。渗出较多时,待渗出减少后,可用地输20两、煅石膏20两、枯矾1两研成细末混匀,调制成40~50%软膏外敷,每日1~2次。如遇亚急性、慢性湿疹皮损浸润或轻度肥厚时,可用
地榆粉1.5两、密陀僧末3两研匀加
凡士林调成50~60%软膏外敷,每日1~2次。治疗结核性脓疡及
慢性骨髓炎 用地榆制成注射液,每2毫升含生药2克,每日1次,每次4毫升,肌肉注射;或用地榆5%浓煎口服,每日1剂,小儿酌减。亦可肌注与口服交替进行。一般以1个月为一疗程。临床治疗4例结核性脓疡,2例慢性骨髓炎,结合外科常规治疗,均收到一定效果。
文化底蕴
《纲目》:地榆,除下焦热,治大小便
血证。止血,取上截切片炒用,其梢则能行血,不可不知。
杨士瀛云:诸疮痛者加
地榆,痒者加
黄芩。
《纲目》:汁酿酒:治风痹,补脑。捣汁涂虎、犬、蛇、虫伤。
《
本草正》:清火明目。治带浊痔漏,产后阴气散失。亦敛
盗汗,疗热痞。
《本草选旨》:地榆,以之止血,取上截炒用。以之行血、取下截生用。以之敛血,则同归、芍。以之清热,则同归、连。以之治湿,则同归、芩。以之治血中之痛,则同归、萸。以之温经而益血,则同归、姜。大抵酸敛寒收之剂,得补则守,得寒则凝,得温暖而益血归经,在善用者自得之而已。
《
神农本草经》:主妇人七伤,
带下病,止痛,除恶肉,止汗,疗金疮。
《
别录》:止脓血,诸痿,恶疮,消酒,除消渴,补绝伤,产后内塞,可作金疮膏。主内漏不止,血不足。
《药性论》:止血痢蚀脓。
《本草正义》:
地榆苦寒,为凉血之专剂。妇人乳痛带下,多由于肝经郁火不疏,苦寒以清泄之,则肝气疏达,斯痛可已而带可止;然气滞痰凝之乳痛,及
气虚不摄之带下,非其治也。止痛除恶肉,皆以外疡言之,
血热火盛,则痛而多恶肉,地榆清热凉血,故止疡患作痛,而能除恶肉。
《
神农本草经》又疗金疮,《别录》谓止脓血,恶疮热疮,可作金疮膏,皆即此清火凉血之功用。且所谓主七伤,补绝伤,亦皆指外疡言之,非谓地榆苦寒,能治虚损之劳伤也。止汗而除消渴,皆寒以胜热之效。消酒者,即苦寒以胜湿退热也。
《唐本草》:主带下十二病。
《
日华子本草》:排脓,止吐血,鼻洪,月经不止,
血崩,产前后诸血疾,赤白痢并水泻,浓煎止肠风。 《
开宝本草》:别本注云,止冷热痢及疳痢热。李:治
胆气不足。
《本经续疏》:
地榆者不治别因之
带下病,并不治七伤带下病之不痛者,惟能称七伤带下病止痛,又可见矣。何况血去气散,风乘虚入而为恶肉,风乘营卫之相遭而鼓荡为汗,金疮被风而痛不可瘳,不皆为地榆所属耶?《
别录》之止脓血、诸痿、恶疮、热疮,产后内塞作金疮膏,皆于《
神农本草经》
推类言之。惟消酒、除消渴、补绝伤。则其义若别有在者,然气盛而鼓风入血,何异血虚而风乘以入,风入而更耗其血,何异风入而大耗其津液,风横梗于气血之间,何异气血之不相续,则仍是
血虚气违为根本,风气搅扰于其间乃为病,而治之以化风气为生气,致气血使调和得巽而相入矣。
《
本草求真》:
地榆,诸书皆言因其苦寒,则能入于下焦血分除热,俾热悉从下解。又言性沉而涩,凡人症患吐衄崩中肠风血痢等症,得此则能涩血不解。按此不无两歧,讵知其热不除,则血不止,其热既清,则血自安,且其性主收敛,既能清降,又能收涩,则清不虑其过泄,涩亦不虑其或滞,实力解热止血药也。
药方选录
1、治疗血痢不止:地榆二两甘草(炙、锉)半两.上二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以水一盏煎取七分去渣温服日二夜一.(《
圣济总录》地榆汤)
2、治疗
便血:地榆四两炙甘草三两.每末五钱水二盏入
砂仁末一钱煎盏半分二服.(《
沈氏尊生书》
地榆甘草汤)
3、治疗面疮赤肿痛:地榆八两(细锉)水一斗煮之五升去渣
适寒温洗之.(《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4、治疗妇人漏下
红色不止令人黄瘦虚渴:地榆二两(细锉)以醋一升煮十余沸去渣食前稍热服一合.亦治呕血.(《
太平圣惠方》)
营养知识
地榆知识介绍:地榆为蔷薇科植物地榆和
长叶地榆的根。地榆为
多年生草本,生于海拔300米以下的草原、
草甸、山坡草地、灌丛中或疏林下。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华东、西南及
河南省、湖北、
湖南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等地;长叶
地榆生于海拔100至3000米的山坡草地、溪边、灌丛、湿草地及疏林中。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及
黑龙江省、
辽宁省、
河北省、
山西省、
甘肃省等地。播种第2至3年的春、秋季采收,于春季发芽前、秋季枯萎前后挖出,除去地上茎叶,洗净晒干,或趁鲜切片干燥。1.地榆要呈圆柱形或不规则的纺锤形,弯曲,长15至20厘米,直径0.5至2厘米。表面棕色,灰褐色或暗紫色,粗糙,具纵皱纹,横裂纹及支根痕,质坚,折断面较平坦,气微,味微苦而涩。2.
长叶地榆钱根圆柱形,常弯曲,长15至25厘米,直径0.5至2厘米。支根较多,表面棕褐色,质坚韧不易折断,断面细毛状,可见众多纤维,横断面形成层环不明显,皮部黄色,木部淡黄色,无放射纹理。以条粗,质坚,断面粉红色者为佳。地榆补充信息:根据炮制方法的不同分为地榆、地榆炭、醋地榆、酒地榆,炮制后贮干燥容器内,地榆炭、制地榆密闭,置阴凉干燥处。地榆适合人群:虚寒性出血症禁服,血虚有瘀者慎服。地榆食疗作用:地榆味苦、酸,性微寒;归肝、胃、大肠经;入血敛降;具有凉血止血,泻火解毒的功效;主治吐血衄血,尿血便血,崩漏,肠风血痢,痔漏,赤白带下,痈疮肿痛,
湿疹阴痒,
水火烫伤,虫蛇咬伤。地榆做法指导:1.止血宜炒炭用,泻火解毒宜生用。2.心肺热盛,吐血不止者,可柏叶、
黄芩、小等配伍。3.
肠痈未成脓者,可与
湘蕾金银花、生甘草同用。4.各种痈疮初起者,可用本品捣汁涂,或研末调敷。烹用途:主要用于
法国或意大利菜。叶片的味道和
玻璃苣很像,不论新鲜或干燥都有售,可用于沙拉、汤、香甜酒、煨菜和
鸡尾酒中。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