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高礼,我国著名油画家,美术教育家,第三代油画家杰出代表,艺术大师
安德烈·梅尔尼科夫弟子,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曾长期担任中央美院油画工作室主任,获国务院表彰。作品总计1000余件被
中国美术馆、中央美院美术馆,
山西博物院等国家级展馆收藏。
简介
苏高礼,1937年生于
山西省平定县南阳胜村。1954-1958年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毕业后被保送至
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学习,1960年—1966年留学
苏联列宾美术学院,毕业于A·梅尔尼柯夫工作室;回国后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至今。先后任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二工作室副主任、油画研修班工作室主任、城市设计学院教学顾问,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2019年12月2日,著名油画家、美术教育家苏高礼逝世,享年82岁。
苏高礼以其留学师承、写生创作、传道授业、无私奉献等多方面不凡的经历奠定了其在中国油画史上的地位。
1960—1966年赴
苏联留学,毕业于
列宾美术学院油画大师梅尔尼科夫工作室。回国后任教于中央美院至今,
1986年以后担任油画系第二工作室副主任,
1993年调任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研修班工作室主任,
1994年赴
欧洲诸国艺术考察,并于巴黎国际艺术城举办个人油画展,
1997年所主持的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研修班的教学获国家教委和北京市教委颁发的成人教育成果奖,
1999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及表彰证书,
2000年于中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个人油画写生展,并于
太原市,
阳泉市,
石家庄市举办巡回展。同年起担任
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顾问。
2003年国际艺苑美术馆第二次个人油画写生作品展,同年出版“苏高礼素描教学”,
2006年出版苏高礼素描画集,
2007年7月12日——17日由
中国美术馆、
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央美术学院共同主办的,苏高礼油画艺术暨捐赠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总计90余副作品被纳入国家美术作品的专项收藏。
2010年中央美术学院素描60年全国巡回展作为艺术家个案研究,深度剖析了其艺术成长历程与创作经历。
2012年5月18——6月17日由
中央美术学院主办的苏高礼捐赠作品展在中央美院美术馆举行,总计100余幅作品被中央美院收藏。
2012年6月28——7月28日由中国美术馆、中央美院美术馆主办的苏高礼油画艺术大展在
石家庄市美术馆隆重展出,作品被石家庄美术馆收藏。
2012年9月27日,苏高礼与法国美协主席米歇尔·金的双人展在桂林美术馆开幕。
2012年10月28,北京久画廊“生活图景 50—70年代写生”展。(参展画家:
张文新、
汪诚一、
全山石、
袁运甫、
潘世勋、苏高礼。
2013年3月1日,“20世纪中国美术之旅--留学到
苏联”大型美术作品展,参展画家:
肖峰,全山石,
林岗,苏高礼等(
中国美术馆主办)。
2013年5月18日,“我的写生之路——苏高礼写生作品展”在中国油画院美术馆举行。(
中国油画院、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主办)。
2014.3.15——4.10 ,北京久画廊新春陈列展(参展艺术家:
戴泽张文新韩柯苏高礼等)。
2014.6月03 经典与风范——当代值得关注的艺术家邀请展在
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主题展览开幕,参展艺术家:
靳尚谊、
闻立鹏、
妥木斯、苏高礼、
杨飞云、
郭润文等(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上苑艺术馆)。
2014.07.25——2014.09.24参加“沃土中原”吾土吾民油画邀请展,参展画家:
吴作人,
詹建俊,
侯一民,苏高礼等(
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术委员会主办)
2014年9-30——11-2日,“
太行山魂故乡情——苏高礼捐赠作品展”在
山西博物院举行,总计700余幅油画素描作品被山西博物院收藏。
2014.11.23,北京
保利艺术博物馆“艺坛十皓——绘画百年大家作品邀请展”。(参展画家:
冯法祀、
戴泽、
张文新、
钟涵、詹建俊、
妥木斯、
袁运甫、
靳尚谊、
袁运生、苏高礼先生)。
2015.3月12——29日,“丹青家传——苏高礼、苏海江父子作品展”在
中华儿女美术馆举行。(
中国美术家协会、
中央美术学院联合主办)。
2015年10月25日,“时代历程艺术展”在重庆尚美艺术馆开幕,参展艺术家:
刘开渠、冯法祀、袁运甫、靳尚谊、钟涵、苏高礼、张文新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
2015.4月29日,历史的温度——中央美术学院与中国具象油画展开幕,参展艺术家
徐悲鸿、
艾中信、
常书鸿、
董希文、
吴作人、
冯法祀、
靳尚谊、
闻立鹏、苏高礼等。(中央美术学院、
中华艺术宫)。
2016年7月3日,“长河奔流——中俄艺术家油画作品联合展”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列宾美术学院开幕,参展艺术家:安德烈·斯科拉良科、卡留塔、别西科夫、靳尚谊、
詹建俊、苏高礼等。(
列宾美术学院、
中央美术学院)。
2016年7月12日,“中国梦”书画臻品展暨书画名家进党校作品展开幕。参展艺术家:
戴泽、
潘世勋、苏高礼、文国璋、王琦、
刘文西、蒋采苹、
于志学、李宝林、
言恭达、
苏士澍等。(中共中央党校图书馆)。
2017年6月23日-6月30日,八十述怀——苏高礼新作展在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行(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山西博物院主办)
2018年7月15日,参加“
东北地区表现性油画国内巡展”北京首展。
2019年,参展
上海市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览(文化和旅游部、上海市政府主办)。
2019年,“经典与传承——
列宾美术学院师生优秀素描作品展”全国巡展。参展艺术家:
尼古拉·费申、阿列史尼科夫、
安德烈·梅尔尼科夫、
科罗廖夫、贝斯特罗夫、布洛欣、克里姆、曹春生、苏高礼、
王铁牛等。
2019年8月7日,参加“一路守望对话未来——纪念中俄建交70周年油画作品展”,展览在中国油画院美术馆举行,参展艺术家:
全山石、
肖峰、
李天祥、
林岗、苏高礼、
冯法祀、
高虹、何孔德、
侯一民、
靳尚谊、
詹建俊等(
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
出版
《苏高礼写生画集》、《苏高礼素描画集》、《中国油画五十家——苏高礼》、《素描教学》等。
履历
1976年,参加
中央美术学院工农兵学员班林县教学组,带领部分学员驻占头村数月,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完成以修建
红旗渠的除险英雄为范本的“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油画创作,同时完成写生作品“红旗渠”“新媳妇”等数十幅,1977年,先后完成“周总理是我们的贴心人”(合作)、“毛主席、周总理和朱委员长”(合作)等大型油画创作。后半年与
闻立鹏、
杜键等先生先后到
昔阳县、
左权县、
林州市、
济源市等地(从
太行山到
王屋山)深入生活、写生创作,完成“厚庄”、“麻田村口”、“黄背角村”“老
地方武装”等作品数十幅。
1978年,
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组织教员赴
敦煌市观摩和临摹传统壁画。随后与闻立鹏、
马常利等先生赴
青海省深入生活写生创作,完成“
牛心山”、“百杨沟”“高原牧民”等作品数十幅。秋天与
冯法祀、
詹建俊等先生赴
黑龙江省林区写后,完成“黑土地”、“开垦处女地”等作品。此次外出因劳累过度病倒不得不半途而返住院治疗。
1979年,完成大型油画创作”不可磨灭的记忆”(合作)参加全国展览并获奖,被
中国美术馆收藏。同时担任壁画工作室研究生班的素描教学,由此开始专题研究素描教学的有关问题.
1980年,与高亚光等先生赴
大同市、
太原市、
平遥县、
汾阳市、
洪洞县、
河津市、
稷山县、
侯马市、
芮城县以及
陕西省的
西安市、
咸阳市、陵潼、
洛阳市等地考察传统艺术,作有考察笔记
1981年,与
闻立鹏、马常利等先生赴
吉首市、大
张家界市、
凤凰县、广西龙胜、
桂林市、
柳州市等地写生,完成“峒江摆渡”、“凤凰城”、“张家界林场”、“杨堤”等作品数十幅
1982年,与杜键、高亚光先生先后赴
平山县、
涉县、
赞皇县等
太行山地区深入生活、积累素材,为完成大型没画他作“太行山上”做准备
1984年,完成大型 油画创作“太行山上”(合作)
1985年,应邀赴
云南省曲靖地区讲学并到陆南撒妮族地区写生,完成“带忠字的石寨”、“红土地”等作品
1986年,赴新疆乌鲁木齐为美院油画系举办的美术培训班讲学并到乌鲁木齐南山写生,完成“哈撒克人家”、“丛树”等作品
秋天赴山西平定老家和
昔阳县写生创作,完成“老院”、“东阁”、“过丁峪乡”等作品
1986年以后担任油画系第二工作室副主任,全力放在主持画室教学的工作上,1993年又调任油画系研修班工作室主任工作,虽然完成一些架上创作,但始终未能抽出时间下去写生。2000年以后又陆续花了些时间对过去数百幅写生作品进行了整理,因此有了后来的几次展览和画册出版
艺术评价
苏高礼是我国著名油画家,美术教育家,第三代油画家杰出代表,也是
新中国成立初期受国家委派留学
苏联的重要成员,师从世界顶级艺术大师
安德烈·梅尔尼科夫,至今从艺60余年、教学50余年,在中国油画界拥有崇高的地位,堪称泰斗。
在艺术创作上,苏高礼以他特有的“写生”方式,感悟自然、感受生活,体验生命。苏高礼的作品主题明确、结构概括洗练、色调明快饱满,从对普通人物、场景的描绘表现中,彰显出他对画面自信从容的驾驭能力和不凡的
艺术品格。
苏高礼一生投入美术教学,是当之无愧的教育家。苏高礼回国后任教于
中央美术学院,曾任油画系第二工作室副主任,油画研修班工作室主任。1997年所主持的油画研修班的教学获国家教委颁发的成人教育成果奖。1999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及表彰证书。
学生名录
苏高礼所主持的中央美院油画研修工作室被誉为中国油画界的“
黄埔军校”,参与和主持中央美院油画研修班教学时的部分学员名录:
第一届油画研修班:
孙为民、
区础坚、
沈嘉蔚、陈承齐、
杨松林、陈宜明、
程丛林等
第四届油画研修班:
郭润文、
王克举、
顾黎明、
张冬峰、敖恩等
第五届油画研修班:闫萍、
祁海平、刘建平、
王琨、
毛岱宗、姚永、孙纲、
王玉萍、
马元等
第六届油画研修班:白展望、周世麟、宋齐鸣、
高迎进等
第七届油画研修班:
忻东旺、
孙建平、谭昊、
翁伟、
乌日金等
第八届油画研修班:雷波、李公君、
管朴学、秦文清、
范扬、
郑金岩等
第九届油画研修班:
白羽平、刘路喜、
燕娅娅、李孟军、
史国强等
第十届油画研修班:徐青峰、
常磊、
谢麟、郭晓光、
李贵男、
孟宪文、王刚、
崔国泰、李福荣、宋海增等
第十一届油画研修班:
陈树东、张曙光、
李明峰、王汉英、岳锦、王善满等
首届
现实主义油画研修班:
曲鸽、
曹金华、赛音朝格图等
相关报道
“苏高礼油画艺术暨捐赠作品展”昨日在中国美术馆隆重开幕
中国美术馆:由中国美术馆、
中国美术家协会、
中央美术学院共同主办的“苏高礼油画艺术暨捐赠作品展”昨日在中国美术馆举行隆重的开幕式。这次展览是继2000年中央美院举办的“苏高礼油画写生作品展”和2003年
北京国际艺苑美术馆举办的苏高礼第二次油画写生作品展之后,第三次个人油画展。这说明了苏高礼的艺术成就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本次展览由中国美术馆、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央美术学院共同主办,并且通过捐赠将部分作品纳入国家美术作品的专项收藏,可见展览学术价值及其社会意义之大。
全国政协原副主席李贵鲜先生,北京市政协副主席黄承祥先生,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
靳尚谊先生,
中国美术馆馆长
范迪安先生,
中央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中国美协副主席
吴长江先生,中央美院造型学院院长
戴士和先生,中央美院城市设计学院院长诸迪先生,
山西省油画学会会长、原
山西大学美术学院院长
韩植墨先生,山西省
阳泉市美术学院院长王雨来先生,山西省
平定县文联主席贾志洋先生,
河北省石家庄市画院院长陈承齐先生等嘉宾出席了开幕式。
苏高礼,1937年生于山西省平定县,1954—1958年就读中央美术学院附中,毕业后被保送至
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学习,1960—1966年赴
苏联留学,毕业于
列宾美术学院油画系梅尔尼科夫工作室。回国后,任教于
中央美术学院,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教学顾问,曾任油画系第二工作室副主任、油画研修班工作室主任。
人们最为熟悉的是1986年以后,特别是1993年担任央美油画研修班工作室主任的苏高礼,大家都称呼他苏先生。在教学上他是认真又得法,待学生如亲子,深得学生爱戴。他的为人为艺都深刻影响了学生们,从那些毕业后留学国外继续深造的学生还有在国内从事艺术评论的学生的回忆文章中都能感受到对老师的感恩之情。
中央美术学院研修班在苏高礼主持时,可谓鼎盛一时,全国各地的油画精英无不梦想跨入她的门槛,实际上粗略统计一下,活跃画坛的各地油画名家大都有受教于此的经历,由此可见苏高礼的地位和影响。研修班的教学在他主持时因为成绩显著还获得国家教委颁发的“高等成人教育成果奖”。
作为油画家的苏高礼几乎为教名所淹没,因为他的低调,很少人能充分认识他70、80年代的大量油画作品的价值,直到2000年他从教学岗位上退下来,美院为他办了第一个个人展览,才打开了人们的眼界,让人耳目一新,惊诧于他多年来的艺术积累,为画坛吹进一股质朴清新之风。
苏高礼的油画具有明显的时代特点。画家成长在
社会主义的
美术教育背景下,那是一个群众美术的时代,艺术与生产劳动结合、艺术与工农结合是六七十年代的文艺主旋律,苏高礼
列宾美术学院的毕业创作《工农商学兵》就是很好的体现和例证。当然这只是一个阶段,尚不足以代表其成熟时期的艺术面貌。回国以后不久,适逢美院“社教运动”和“开门办学”,苏先生随之下放河北
鹿泉区农村参加农活劳动。70年代,他参加了三次美院组织的业余群众美术辅导班:一次是1974年
中央美术学院首届工农兵学员班
鄠邑区教学组,在户县农村教学一年并辅导群众美术。一次是1975年美院组织教师为大寨展览馆创作美术作品并常驻
武家坪村辅导群众美术。一次是1976年带领中央美术学院部分学生在河南林县开门办学进行美术辅导。这段时期画家的创作可以说是在与群众的结合的过程中展开,他在教学之余,真正深入到农村生活的第一线,吃住在老乡家里,与他们同劳动、交朋友、拉家常,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发掘他们的性格特征,从而对农村的人与事物有了具体深刻的理解。生活和思想上的大众化使他的艺术在没有阻碍、没有间隔的情况下,十分自然的贴近了时代,获得了浓郁的时代气息。从展览中的《大寨的梯田》、《参观大寨》等大寨纪事的组画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当年大寨人的创业精神和时代风貌,这些作品因为忠实记录了中国乡村的时代变迁和历史影像而具有极为珍贵的史料价值。
苏高礼油画艺术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写生。他的油画之路其实是一条写生之路,他的数百幅写生作品确立了个人艺术面貌也奠定了他在新中国油画史上的地位和成就。在60年的艺术生涯中,画家走遍了
山西省、
陕西省、
河南省、
河北省乃至整个
中原地区北方的乡村,立足于农村生活的感受,形成以家乡风景和人物为主要题材的朴素自然,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生活气息的油画风格。
展览中最能代表苏高礼艺术成就的就是他的油画写生,这些作品具有写生的美,那么新鲜,生动,有一气呵成之感。唯有对景写生才可能有这种不可重复的生动性。但是真实的景物是极难把握的,并不是所有的自然片断都可以入画,以至于有很多人在画风景时先预设了某家图式,再拿现实的景物去套,将写生形成套路,否则茫然一片无从下手,像苏高礼这样取景造境变化万千,处处都能形成画面又能够张张不同,张张精彩实属不易。从中体现了他高超的艺术把握能力。我们从他画的《红旗渠系列》就可以领略到这种风采,有从半山腰凌空俯瞰,取渠水蜿蜒曲折之势;有峭壁兀立直逼眼前,渠水环抱其下之奇险之姿都是风景画中难得一见的新境界,在《黑土地》一画中,前景在大片向右方发展的沃土和从中景向远方发展的原野形成“之”字形延伸,大开大合,畅快淋漓。有画窑洞农家的,如《出工前》、《窑洞和花》、《家乡窑洞》,则直接从全正面取景,以平面化的手法将窑洞门前表现的那么安然和富有特点,生活味和人情味扑面而来。
苏高礼的油画艺术的独到之处还在于既写生又超越了写生,写生中包含了创造的思想成分,即他不是从外表现象上去描绘风景之美,不是高高在上的精神贵族远距离的审美观照,而是自己就融化在所画的生活之中,不仅是用审美的眼光,而且是以普通劳动者的感情来观察感受这片乡土,写生的过程就是他精神上亲近家园的过程。他画的都是他熟悉的,不论是大婶、媳妇、老羊,还是村口、水库、梯田,从这些熟悉的事物中,他看到的不仅是好看的颜色、线条,透过这些流露出的是他对乡土生活的热爱,就好像农民看到自己的庄稼地一样的感情,是地地道道一位
太行山之子对家乡的情怀和人文关注使他的作品超越了一般的写生的意义,有评论者以
现实主义的艺术精神来阐释他的作品,从本质上说,他的作品具有朴素的关注现实的品格,而非诗性追求浪漫的一路。本次展览还展出了苏高礼先生与人合作的几幅历史画大作,其中与杜健、高亚光合作的《不可磨灭的记忆》描绘的是1976年4月5日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历史时刻,群众在
人民英雄纪念碑前悼念总理的场面。画面突破单一视点的局限,将不同情绪、不同状态下的人群汇集到一起,突出了肃穆、庄严、雄浑的悲歌主题,产生了震撼人心的效果。此后,他又尝试把不同时空场景组合搬进油画创作,开创了具有象征性的油画壁画风的新语言。
欣赏苏高礼的写生作品
杜建(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欣赏面对生活的写生作品,是一种审美享受,这可能因为写生的东西,总是带着生活的生动性和表现上的不可重复性的缘故,而且作者真实的个性,也很自然地呈现在其中。因此,看写生作品,比看那些正儿八经的所谓“创作”,有时更让人感到亲切、动人。
前些时候有机会在苏高礼的画室欣赏他的作品。在他的写生作品中,我感受到一种颇有吸引力的、苏高礼特有的“人质魅力”。
青年果树队
苏高礼很小就离开老家山西平定到
石家庄市读书,初中毕业后一个人到北京
中央美术学院附中上学,后来又到苏联
列宾美术学院学习,回国后和美院一同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但是,在经历了所有这些之后,我发现,当初他从山西平定老家带出来的那股“乡情”,却未见淡薄。苏高礼是“吃过洋面包的教授”,但与他常相处的人都会感觉到,在他的性格中,农民的真诚和朴实是更为内在的特色。我们从他多年积累下来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他端详的最多,最使他动情的,始终是他的老家——太行山。是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那里的梯田,砖石砌的窑洞,还有那里的大爷、大妈和年轻人。他的画就像和朋友自豪地介绍他的家乡以及父老乡亲,在他独特视角的引导下,我们认识了那些生机盎然的村落和他们的主人,看到人情味十足的庭院和窑洞里的陈设。与此同时,我们也正是从这些作品的形象中,从苏高礼的用笔、设色以及整个画面的处理中,看到他的智慧和情感,看到苏高礼的可爱之处。常言道:艺术家在捕捉外在形象的同时,必然也要把自己的形象投射进去。我甚至觉得,艺术家是为了显示自己(自己的主张、自己的情感、自己的聪明才智、自己作为一个人的一切优势),才去“反映生活”的。这样说并不过分,因为连这点儿热情和自信都没有,就算不上个艺术家。 60年代他在山西
平定县的《羊倌》、70年代在
辉县市画的《石姑娘》等人物,以及在华北地区画的许多风景,都让人回忆起那个令人心情十分复杂的年代。是人民巨大的承受力和乐观精神,使我们国家越过那个历史阶段。苏高礼在画这些作品时,由于他自己是融合在他所画的生活之中的,他的真诚使这些作品十分自然地获得浓郁的时代气息。这就是他的这些写生作品的主要价值所在。
作品积淀的文化根基是否深厚、语言和艺术技巧是否精美,是构成作品魅力的重要所在,历代留下许多在这方面令人叹为观止的作品,使人们感到,人类的聪明才智真是不得了,但是,我以为作品所表现的某个时代的优秀的精神气度,各种美好、健康的心理品质,往往是构成作品美学价值的更为重要的因素。因为人类在自己的生存、发展的历程中感受到,如果自己不能持续不断地优化这些品质,人类就会衰退。于是,生存和发展的本能促使人们在衡量艺术品时,自然地把作品所具有的精神品质,作为审美评价的第一要素。
苏高礼写生时总是比较直接地把自己看到的场景记录下来,在记录的同时,把感情自然地灌注其中。因此,在他的作品中一切都很平实,看不到特意制造的油画的“笔墨的挥洒”,也没有“外光写生练习”的学生腔。他画画,就像和朋友讲述一个故事。由于他的真诚和恳切,他的故事能打动人。
画画需要技巧,需要聪明才智,需要敏锐的视觉感受能力。没有这些,谈不上艺术家的“人质魅力”,很难算是个艺术家。苏高礼在这方面受过严格的训练,下过苦功。难能可贵的是他的技巧不着痕迹。他决不离开真实的感受去张扬技巧。艺术其实是一种非常朴素的劳动,而有人以为采用那种矫饰的、做作的手法才算有艺术性,真是莫大的误解。
有的艺术家是“文”胜于“质”,有的艺术家则“质”胜于“文”,苏高礼属后者。
在我自己学画的过程中体会到,要掌握技巧并不容易,需要花许多精力和时间,然而要具有朴素、真诚的作画态度和美好的心理品质,更难、也更重要。我喜欢苏高礼的画,正是因为在这方面,他有优势,并且给我以启发。
白云无尽时
写生中的创造
——苏高礼油画作品展
范迪安 油画系为从教学岗位上退下来的教授办个展将成定制,苏高礼先生是第一位,这也是苏先生的第一次个人展览。在看到苏先生的展览之前,我很难想象展览的面貌,因为大凡个展,总要陈列出自己的创作作品并辅以许多介绍文字。从请柬到招贴,从布置到开幕式,都有一套趋向排场的“通例”。但走进苏先生的个展,却发现展览完全是别一番朴素的景象。他的这个个展出示的全部是写生作品,干干净净没有累赘的说明,作品却满满当当地占据了美院美术馆三个楼层的展厅。在看惯了各种有着“通例”的个展之后走入这样的空间,顿时觉得满目清爽,连空气都是清新的。当然,在清新的空气中,还可以嗅到那从作品中散发出来的泥土的芬芳。苏高礼先生是一位好教师。在美院油画系执教几十年中,他的认真负责是出了名的。不仅教的认真、有法,而且待学生如亲子,循循善诱,亲切许人。近十多年来,他主持油画系助教进修班的教学所取得的成绩,已为美院教学工作中的一个典范。他把个人的展览办成写生作品展,让我们首先看到了他的为师风范;展览本身就是一个具体直接的教学空间,可以让同道欣赏、评点,更能使艺术学子们获得直接的教益。苏先生这样表示出自己是教师身份的展览,让人顿生感激之情。另一方面,展览还让人鲜明地看到了苏先生的艺术生涯,没有几十年的积累,何来整个展览的写生之作?展出的作品是他从写生的库存中选出来的,他的实际作品量还要多。写生之路是许多油画家走过的,但显然,苏先生走的更加坚定、更宽远,写生之路已成为他教学之外常走的路。
在苏先生的写生展中,我首先看到了历史。这就是他在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早期,也就是“四人帮”被粉碎到
改革开放初期这段时间的作品。我们经常说改革时代带来中国油画的历史性转折,在1980年以后,新的艺术主题和新的风格成为时代变化的特征。这当然没有错,问题是我们在较多研究80年代前后画坛面貌激变的时候,几乎忽视了一个可以说颇为重要的现象,那就是画家们如何在绘画感觉上拉开了与“文革”美术的距离。“文革”美术除了在样式上形成对思想的禁之外,同时在感觉上统一了画家的口味,这几乎是更根本的。所以不少画家后来在谈到美术上的“拨乱反正”时,都说到“文革”结束后的当务之急是“恢复”油画的感觉。那个时期油画家们不约而同地离开城市,“走向乡土”,有的走到远地的边疆,在理论上则赞同“乡土
现实主义”这样一种思潮的概括,就是这种心理的表征。到边疆和农村去画写生,在那个时期并不简单地逃离城市,而是通过“寻找失落的世界”去寻找心理的代偿,通过写生来恢复“文革”中遭受压抑和被破坏的艺术感觉。画风的转变不是在一夜之间完成的。可以说,“写生”这种最普遍的艺术实践成为当时油画家的共同意识。苏高礼和他的同时代画家在这个时期人值中年,这种迫切地寻求真实感觉的心情本身就是十分真实的,那一批画家在那个时期都有过在写生中恢复活力的经历。因此,那个时期的写生作品,或者说那么一段集中写生时期,是80年代以后中国油画猛然大变的前奏和准备,理所当然地应该归到艺术史的篇章中去。只有这样,才能看出中国油画转折和转型的逻辑。
苏高礼的油画写生与众相同又与众不同。不同的是他的画特别明显地表现出完整作品的面貌。这首先是由作品结构上的完整性构成的。在他的画前,我惊异于他面对自然景色取舍有度、似得神助的能力,就像用感觉过滤自然一样,把画面空间营造成张弛跌宕的艺术空间,既概括又有丰富的细节,在色彩的塑造中形成黑白灰的层次和节奏。古人说作诗做到顺手拈来皆是诗时,“处处山川怕见君”,怕落到诗人眼中成为好诗。在苏高礼那里,几乎、也是“处处山川怕见君”,怕落在他的眼中成为好画了。再进一步说,苏高礼写生作品的完整性还表现在他下笔即有“主题”的特点上。他的许多画不仅传达了“此情此景”的新鲜感受,而且还容纳了充沛的“思想性”。这方面,以他1977年在
山西省写生的《种麦忙》、1978年在
黑龙江省写生的《开垦处女地》和《黑土地》、1985年在云南写生的《红土地》等“大幅”风景为典型,这里的“大幅”不是指尺寸的大,而是指的是结构上的大方和景域上的阔大。美国60年代兴起的“纽约学派”中有“色域派”一个分支,讲求的是利用色彩在画布上晕化的效果,实现视觉上超逸实际所画的面积的弥漫感觉。在苏高礼这里,则有以画面空间的节奏造成景色上的超逸,聊以“景域”称之。在《黑土地》中,前景在大片向右方发展的沃土和从中景向远方发展的原野形成“之”字型延伸,把人的视野引向辽阔的天际。在《开垦处女地》中,从近处向远处连接的黑色土壤一气呵成,黄色的枯草间杂其中,顺而远去,如一犁破开,掀起芬芳的浪花,让人感到舒畅与痛快,从而可以领略画家作画时的澎湃感兴。苏高礼风景在80年代前后这样尽情地描绘了田园风光,又这样抒情地表现出大自然的勃发生机,联系那个时期整个中国农村的变化和发展,不也是一段历史的写照么。
当然,除了投身自然的努力外,画家的风格也与学术上的渊源有关。苏高礼是“文革”前到
苏联留学的最后一批学生之一。那时候前苏联的艺术已经经过解冻,原先统一的“苏派”有了多样化的转变,他又在
列宾美术学院中思维活跃、画风阔略的梅尔尼科夫壁画工作室学习,养成的是雄健一格的艺术追求,对大画的结构多有从容的把握。回国之后,他将梅派擅长画大画的能力用在风景写生中,就自然而然地显示出出手不凡的意境。
还可以具体一点分析,苏高礼的油画在三个方面的特点是非常明显的。第一是他画中的“真”气。他的写生是真正面向自然、面向生活的会心之作。我们说老一辈画家都有这种精神,都有这种传统,那就是真诚地走近大自然,不是去做一种姿态,找一点小情调,而是放下自己作为精神贵族的架子,真正去和自然贴近,在一种与自然没有阻碍的、没有间隔的贴近中,唤起艺术的感觉。
戴士和在座谈会上说:“在看画时,我都能感受到苏老师坐在田埂边、坐在树底下、坐在村角里,他在画画时,一笔一笔,下笔时,他的那种精神状态、他的心情、他追求的那种东西。”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真诚,他的画才有激动人的魅力,也正是这种真诚和他的能力基础结合在一起,他的画才能既完整又动人。第二是他画中的“生”气。写生贵在“写”和写的是“生”之物,但是,画家眼前的“生”之物貌并不见得都是物之本质,这里就需要取舍,捕捉最能体现自然生机的要素。依我之见,苏高礼的油画,一是突出地感受和传达了自然景色下的光,用色彩塑造和强调出生动的光感,于是画面有了极响亮、极明快的性格,也有了大自然的蓬勃生机。二是在色彩上贴近风景的地域属性,特别是到了80年代中期以后,他在
河北省、
山西省等山地的写生,找到了一种与华北山区黄土地、黄泥房的感觉十分接近、但又在色泽上十分滋润的暖黄色调,画出的景色毫无造作之感。正是这种由现实获得的“生”气,使他的作品透露出自然的生命仪态。第三,他的画有一种刚毅的“骨”气。这种“骨”气体现于他画面方正的结构上,体现于用平实的笔触造型的形象体量上,还体现于他经常用浓重的线条提神式地强调了形象的轮廓上,总之是一路刚健有力的画风。这种美学趣味的后面,是艺术家的人格精神,是苏先生保持住的劳动人民之子的本色。
难得有苏先生这样的画家,教了大半辈子书,画了大半辈的写生,而今依然面对自然作为自己的艺术目标。他的写生之路正是一条人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