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学文学院是我国
西北历史悠久的大学文科院系之一,至今已经历了100余载的风雨岁月。解放前,先后有一大批学植深厚,著述丰硕,闻名遐迩的学者如
黎锦熙、
罗常培、
高亨、
许寿裳、
曹靖华、
罗根泽、高明、
蒋天枢等执教于该院。1924年,
中原地区现代新文化旗手鲁迅先生曾来此讲学,成为该院历史上的精彩华章。几十年来,文学院培养了包括
何西来、
王富仁、
雷抒雁、贾平凹、迟子建、
黄建新、
张子良等成就不凡、名播海内外的学者、作家和艺术家,为该院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历史沿革
西北大学文学院肇端于1902年
陕西大学堂所设置之“中学门”与“西学门”辖属之“文语科”。1923年
西北大学设立了文学院。1924年,鲁迅先生应邀讲学。1937年抗战爆发,京津内迁之
北平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河北工业大学与原国立西北大学合并成立
国立西北联合大学,文理学院下设国文系。1939年,西北联合大学复名国立西北大学,
南京大学文学院复为学校主要院系之一,先后有
胡小石、
黎锦熙、
罗常培、
曹靖华、
许寿裳、
杨晦、
罗根泽、
高亨、高明、
蒋天枢等一批学界宗师在此执教。1949年后,随着高校院系调整,文学院被撤消,保留中文系。
张西堂、
傅庚生、刘持生、郝御风、宋汉濯、单演义、杨春霖、安旗等知名学者长期设帐讲学。整合中文、新闻、艺术三个专业,成立了文学艺术传播学院。2001年,新闻系升格建院,学校恢复原文学院之旧名。同年,在原中文系影视文学专业基础上创设了广播电影电视系。2005年文学院下辖中文、艺术、广播电影电视三系并增设对外汉语教学专业。2006年,艺术系升格建院后,对外汉语教学建系,文学院仍辖中国语言文学、对外汉语教学、广播电影电视三系,构成了传统与现代、理论与应用的优势互补之格局。
从这里毕业的优秀人才众多,如著名作家、“
茅盾文学奖”得主贾平凹、迟子健,“
鲁迅文学奖”得主鬼子、
吴克敬、
王宏甲,“
冰心散文奖”得主白阿莹,“
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得主
和谷,“
人民文学奖”得主
杨少衡,“
韬奋新闻奖”得主万武议,著名诗人
雷抒雁,著名网络文学作家
李傻傻,著名
影视编导张子良、
黄建新、张晓春,著名
文学评论家、学者
王富仁、
何西来、罗纲、
党圣元等。
学院被学界和媒体誉为“唐代文学研究重镇”,享有“作家摇篮”美誉。
专业设立
文学院设中国语言文学系、对外汉语教育系、广播电影电视系、大学语文教学部等三系一部,有
汉语言文学、戏剧影视文学、对外汉语教育等3个本科专业,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文艺学、语言及应用语言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美术学、
电影学等8个硕士点和中国古代文学博士点。在读研究生、本科生1400余人,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 自治区。学院教学设施齐全,图书资料丰富,为教学、科研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该院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为教育部特色专业、
陕西省名牌本科专业,中国古代文学为省级重点建设学科,文艺理论为校级重点建设专业。中国古代文学史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另有多门课程被确定为校级重点建设课程。
该院目前共有8个硕士学位授权 专业,包括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文艺学、中国现当代文学、语言及应用语言学、世界文学及
比较文学、美术学、
电影学。其中中国古代文学、文艺学和现代当代文学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全国第一批硕士学位授权点,
美术学为
西北较早获准成立的美术类硕士学位授权 专业,电影学为西北地区唯一的影视艺术类硕士学位授权专业。
该院毕业的学生,普遍具有功底扎实,能力全面,敬业爱岗,勇于开拓,后劲充足的素质,受到了社会的广泛欢迎和一致好评。
本专业为教育部特色专业、
陕西省名牌专业,在西北高校同类专业中历史最为悠久,是作家、诗人、评论家、编辑、教师等高尚职业的摇篮。主要培养能够胜任高等院校、新闻出版部门、科研机构、文化团体和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汉语言文学教学、研究、文学批评、文学创作、编辑、宣传等方面实际工作的专门人才。设有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审美文化史博士点和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
主要课程: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外国文学史、文学概论、文学写作、小说理论、美学、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中国古代文论、西方文论、马克思主义文论、文字学、音韵学、
方言学等。
•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
本专业培养具有戏剧、广播、影视方面基本理论,具备剧本创作、艺术策划的素养和能力,能够胜任广播电台、电视台、电影制片厂、影视发行机构、报刊社、剧院(团)、文化产业等部门的文艺创作、策划、编导、采访、制作和理论研究、宣传工作,以及能够在国家机关、文教事业单位从事相关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设有西部唯一的
电影学硕士点。
主要课程:影视剧本创作、戏剧剧本创作、影视名作赏析、戏剧名作赏析、表演艺术、导演艺术、广播电视栏目策划、影视市场与营销、中外电影史、中外戏剧史、电影概论、广播电视概论、艺术概论、美术概论、音乐概论、影视评论等。
• 对外汉语教学专业
本专业培养能够在境外大学、文化教育部门及国内高等院校、对外汉语教育培训机构、涉外文化管理部门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以及能够胜任中外文化交流、国际贸易工作的双语型专门人才。设有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点。
主要课程: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英语语言学、中文信息处理、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史、外国文学史、文学概论、中国民俗学、第二外语。
学位点
● 中国古代文学 为国务院批准的首批硕士授权点,1988年获准为
陕西省省级重点学科,2003年批准为博士授权点。
张西堂、
傅庚生、刘持生、宋汉濯、安旗、赵俊、
薛瑞生、阎琦、
费秉勋、
房日晰、雷树田、张怀荣等先生曾为本学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本学科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三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先秦两汉文学研究,以《
诗经》研究、《
史记》研究以及汉赋研究凸显实力;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研究,以地域文学、佛教与文学、士族文学等研究最见实力;宋元明清文学研究,以作家、作品的专题、专书研究最有特色。本学科带头人为博士生导师李浩教授和李志慧教授,梯队成员有刘卫平副教授和张文利副教授(博士)、成明明副教授(博士)、方蕴华副教授等。
● 中国审美文化史 为
历史学一级学科自主设置的二级博士点,挂靠于文学院。该学科以中国文学、艺术、宗教、民俗、文物等为主要研究对象,重在探讨其审美特性、风尚、趣味、流派等,取得了显著成绩。学科带头人为博士生导师张弘(普慧)教授、方光华教授、谢阳举教授等。
● 中国古典文献学 本学科是与中国古代文学携手发展起来的,2003年获准为硕士授权点。
黎锦熙、
高亨、
张西堂等先生为本学科最早的奠基者;李云逸、阎琦、
薛瑞生、
费秉勋等先生亦为本学科的发展贡献良多。本学科在古代文献典籍的辑佚、校勘、注释,古代作家别集的整理、古代
碑刻的收集和释读等方面,成绩斐然,影响广泛。博士生导师
韩理洲教授、
贾三强教授、郝润华教授、吴敏霞研究员为学科带头人,梯队成员有李芳民教授、孙尚勇副教授(博士后)等。
● 文艺学 本学科曾闻名全国,是西部地区文艺学学科的重镇之一,为国务院批准的首批硕士学位授权点,校级重点学科。20世纪30、40年代,著名文艺理论家
杨晦、著名中国文学批评史家
罗根泽曾在这里执教。1950年代后,郝御风、刘建军、张学仁、董丁诚、陈惠钦、
张孝评、毛黎村、刘秀兰等先生都为本学科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本学科在文艺美学、中国古代文论、中西诗论、西方文论、
马克思列宁主义文论、当代文化批评等方面成果累累。学科带头人为博士生导师段建军教授,梯队成员有袁峰教授、杨立民教授、
时晓丽教授(博士后)、吴宝玲教授、赵小雷副教授等。
● 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为较早批准的硕士授权点。单演义、
张华、孟昭燕、蒋树铭、阎愈新、李鲁歌、周健、
赵俊贤、刘建勋、魏秀琴、蒙万夫先生等都为本学科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本学科在鲁迅研究、
周作人研究以及
中原地区当代文学史、中国当代小说史、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史、流派史及
陕西省当代作家专题研究方面实力雄厚。学科带头人为任广田教授、周燕芬教授、杨乐生教授,梯队成员有刘应争副教授、姜彩燕副教授等。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本学科于1998年获准为硕士授权点。本学科曾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石昭贤、雷成德、薛迪之、
曹汾、
杨昌龙等先生,以其深厚的学术素养与厚重的著述,为本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学科带头人为梅小云教授,梯队成员有雷武锋副教授、张娟芳副教授、张青副教授等。
● 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本学科1998年获准为硕士授权点。吴天惠、马天祥、边兴昌、郝万全等先生是本学科的奠基者。本学科在现代汉语、方言研究、汉字规划研究、辞书编、
世界语言教学研究等方面,都有突出成绩。学科带头人为张崇教授、
王军虎教授,梯队成员有申丽霞副教授、
陈敬玺副教授。
● 汉语言文字学 本学科曾经
杨春霖、
张志民、郗政民等知名学者的努力,形成良好的学术传统。在古汉语词汇研究、音韵学研究等方面取得可喜的成绩,学科带头人为赵小刚博导、
刘百顺教授、沈文君副教授等。
● 美学 本学科曾经在刘建军教授的带领下经过数十年的努力,已发展成为具有一定实力的学科。在文艺美学、中国美学史、宗教美学、诗歌美学等方面做出了较为出色的成绩。学科带头人为博士生导师
祝菊贤教授,梯队成员有
谷鹏飞副教授。
●
电影学 本学科于2003年被批准为硕士授权点,为
西北唯一的电影学硕士点。本学科已形成了
电影理论、中外电影史、影视剧本创作、影视产业管理4个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尤其是在中国西部电影艺术的探求上,引起了电影学界的广泛关注。学科带头人为张阿利教授、延艺云教授,梯队成员有曹小晶副教授、高字民
高级工程师、薛凌副教授、郭越副教授、杨欣讲师、孙阳助教、赵涛助教等。
学术交流
学院历来重视与海内外同行之间的交流,与海内外多所著名大 学有着广泛密切的联系,其中与
日本的专修大学文学部、
台湾淡江大学中文系、美国伊利诺宜大学人文学院、韩国
庆尚大学人文学院的合作交流最为密切。学院向这些学校派出学习、访问、参会的人员有20人次。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学院即联合全国
唐代文学研究的同行,成立了
中国唐代文学学会,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界成立的较早的一个全国性学会,其秘书处常设于该院,并主编学会会刊《唐代文学研究》。注重学术交流,相继主办了多次国际与全国性学术研讨会:“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八届年会暨国际学术讨论会”(1996)、“海峡两岸历史与戏剧文 学学术讨论会”(2001)、“中国古代文学研究高层论坛”(2002)、“中国传统文化与新世纪学术讨论会”(2002)、“中日‘长安的宗教与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2003)、“中日‘长安都市文化与
日本、
朝鲜’国际学术研讨会”(2004)、“文艺学前沿问题高层论坛”(2004)、“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第14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2005)、“海峡两岸中国古典文献学研讨会”(2005)、“两岸四校研究生论坛”(2006)等。学院还经常派出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的研讨。另外还以“新视角”、“名家讲坛”等讲座形式,邀请海内外知名学者与专家来院作学术报告,聘请海内外著名学者担任兼职教授或客座教授,通过这些方式使该院学者能够站在学术前沿,捕捉最新学术信息。
教学成果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2004年获准为博士学位授权 专业。
全院有在校博士、硕士研究生145人。
1.经过多年奋斗,该院学科建设已拓展、提升至比较理想的层面。该院为
西北大学校内人才培养基地,
陕西省中文专业自学考试主考单位。该院的
汉语言文学专业为陕西省名牌本科专业,中国古代文学为省级重点建设学科,文艺理论为校级重点建设专业。该院多门课程被确定为校级重点建设课程,《
中国古代文学史》为省级精品课程。
2.积数十年经验,该院不同层次的教学和教学管理已经达到较高水平。2003年,该院制定了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了科学合理的课程教学体系。该院独创的针对本科生的“2-3511”工程(倡导学生入校 后背诵300篇论文,完成50篇习作,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练一手好字),已实施多年,收效显著,“2-3511”工程的主要载体“文苑华章”既是对这一工程实施情况进行检测的手段,又为学生展示自己的综合素质提供了很好的平台。由该院发起并主办的
西北大学“黑美人”
中国艺术节每年举行一届,已坚持17年,成为
西安市地区高校文化生活中的一道亮丽风景。该院还负责实施面对全校本科生的“大学语文水平测试”,是国内高校开展此类测试最早的单位之一,为提高西大学生的语文水平和人文素质做出了贡献。
3.该院历来重视科学研究和文艺创作。该院教师承担国家级、省部级、厅局级和校级科研项目近百项,科研经费累计达200多万元;出版学术著作和文艺作品集100余部,发表论文和文艺作品1030余篇(件)。在
唐代文学研究、中国西部作家作品研究、鲁迅研究、《
红楼梦》研究、西安方言研究、外国名作家研究、
中原地区西部电影研究、古汉语研究等领域,该院科研力量厚实,成果丰硕,颇受学术界瞩目。
学院机构
师资概况
文学院现有在岗教职工66人,专任教师51人。其中,教授19人,副教授18人,讲师与助教14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者29人(博士后6人),在读博士3人;硕士学位者19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博士生指导教师8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者1人,已形成了一支职称、学历、学缘、年龄等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学科建设
学院现设
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教学、戏剧影视文学3个本科专业,有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2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博士后流动站。中国古代文学专业为国务院批准的首批硕士点,2003年又获批为博士学位授权点,中国审美文化史为2006年自主设置博士学位授权专业,由文学院负责管理,中国语言文学于2007年获批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文艺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自20世纪80年代起,即在全国同类学科中享有广泛而良好的声誉,也是全国同类专业中较早获得硕士授权点的专业。1990年后,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中国古典文献学、
电影学等4个专业相继获准为硕士授权点。在第10批硕士点申报中,中国语言文学被批准为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美学硕士点也同时获得。 1988年,中国古代文学学科被评为
陕西省省级重点学科,2004年获“陕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建设先进集体”称号,2007年中文学科被整体列入“211工程”三期省级建设项目。2000年
汉语言文学专业被确定为
西北大学校内人才培养基地,2003年又被
陕西省人民政府命名为“名牌专业”,2009年被评为校级特色专业。2004年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获陕西省优秀教学成果奖,2008年被评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中国古代文学、文学概论、古代汉语3门课被评为
陕西省“精品课程”。在2004年教育部本科教学评建中,该院的本科教学受到教育部专家组的积极肯定和高度赞扬。
文艺学学科
西北大学文学院文艺学学科一直是闻名全国的西北文学理论研究的重镇之一,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批批准的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也是西北大学“211工程”建设及“十一五”发展重点建设学科。本学科肇始于20世纪初,历经百年沧桑,积淀深厚。
杨晦、
罗根泽、
傅庚生、
张西堂、郝御风、刘建军、董丁诚、张学仁、
张孝评、薛迪之、雷承德、
张华、
杨昌龙、
费秉勋、蒙万夫和刘秀兰等几代学人开拓耕耘,辛勤栽培;20世纪80年代,受教育部委托举办国内首届“文学概论讲习班”,
蔡仪、
李泽厚、
徐中玉、
周来祥、
钱中文、
杜书瀛等著名美学家、文论家莅临讲学。丰腴的学术土壤,为学科发展与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学科拥有一批年富力强的高学历人才队伍,现有教师19人,其中教授或研究员10人,副教授6人,讲师3人,具有博士学位者10人,在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相继出版了一批高质量的学术著作,在《文学评论》、《
文艺研究》、《
文学遗产》、《
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了数百篇学术论文,主编并出版“文艺美学丛书”,承担了一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其中一些成果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2007年初,以本学科主要成员为主,获得了
历史学一级学科内自主设置的“中国审美文化史”二级学科博士点。本学科非常重视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先后向美国、
韩国、
日本的著名大学以及国内知名大学和科研院所派员学习、工作,直通国内外学术前沿。2004年成功举办了“文艺学高层论坛”,2005年承办了“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第14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促进了文艺学前沿问题的深入探讨和发展。本学科在培养文艺学人才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这里走出了贾平凹、
雷抒雁、迟子建、
鬼子、
杨少衡、
何西来、
党圣元、
王富仁、罗钢、
吴予敏、
刘锋杰、
牛宏宝、阎广林、王齐、张永清等众多的作家和学者。
中国古典文献学学科
西北大学中国古典
语文学学科是与本校的中国古代文学、历史文献学及
汉语言文字学等学科同步发展起来的。现有教师和科研人员42人,其中教授22人,副教授15人,具有博士学位者20人,具有硕士学位者10人,博士生导师17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本学科在中国古代文学学科下设中国古代文学文献研究方向,已招收博士生三届。本学科相继出版了一批高质量的学术著作,在全国有影响的期刊发表了一批高水平的学术论文,主办了多次国际学术研讨会,承担了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务院古籍整理委员会、全国高校古委会以及
陕西省政府和
陕西省教育厅等不同层次的数十个科研项目,并有多项成果获得国家及省部委的奖励。
西北大学中国古典
语文学科的设立及学术研究的历史,由来已久。粤自二十世纪初,新潮涌起,西雍亦与时俱变,
陕西大学堂创设,迭经百年,不断壮大。文献学之教学与研究人才济济,成就辉煌,并形成经部文献与史部集部文献并重、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并重、人文文献与科技文献并重的学术传统。
高亨先生在先秦文化史及古籍校勘考据方面成果斐然。高明、
蒋天枢等一批学界宗师亦曾先后传道于此。
本学科成员参与了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儒藏》精华本、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儒藏》编纂与研究”、《汉字形音义演变大字典》、《近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词源词典》等的研究,不久将结题面世。
本学科又与
陕西省社科院古籍整理研究所联合,共建
西北大学文献学科。该所为陕西省古籍整理研究的重镇之一,所编《
全唐文补遗》和《陕西碑刻》丛书,以及以吴敏霞研究员为代表的一批中生代学者,颇为国内外文献学界倚重。双方联手,势必会将西北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推向新的高度。
中国语言文学学科
西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肇端于1902年
陕西大学堂所设“中学门”及“西学门”辖属的“文语科”,历经百年,不断壮大。1923年国立西北大学时期,已设立了文学院。1924年,鲁迅先生曾应邀讲学于此。1937年抗战爆发,
国立西北联合大学成立,其文理学院下设国文系。1939年,西北联合大学复名
西北大学,文学院为学校主要院系之一。1949年后,高等教育实行院系调整,撤消院级建制,遂又改称中文系。1994年,为适应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学校在原中文系基础上,成立了文学艺术传播学院。2001年,学校恢复原文学院之旧名。
著名学者
黎锦熙、
罗常培、
胡小石、
曹靖华、
杨晦、
罗根泽、
高亨、
蒋天枢等曾在校执教;
张西堂、
傅庚生、刘持生、郝御风、宋汉濯、单演义、杨春霖等先生亦长期设帐讲学于此;安旗、马天祥、
张华、刘建军、张学仁、雷成德、
赵俊贤、
薛瑞生、薛迪之、
杨昌龙、周健、
曹汾、赵俊玠、
房日晰、
费秉勋、
韩理洲、阎琦、雷树田等仍笔耕不辍,新著迭出;王启兴、
董乃斌、边兴昌、
王富仁、同向荣、张中良、
吴予敏、方兢、
倪文东、
牛宏宝等学者曾在本学科从事教学研究工作;知名学者
何西来、王富仁、薛天纬、
党圣元、罗钢、张永清,知名作家
雷抒雁、贾平凹、迟子建,知名编剧及导演
张子良、
黄建新、
周友朝、
张晓春,知名新闻工作者马利、万武义等均毕业于本学科。本学科被学界和媒体誉为“唐代文学研究重镇”、“作家摇篮”。
本学科现有在岗教职工69人,专任教师56人。其中,教授18人,副教授18人,讲师与助教20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者32人(博士后7人)、在读博士2人、具有硕士学位者18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博士生指导教师10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者10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省级有突出贡献专家2人,
陕西省“四个一批”人才2人。
本学科现设有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有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审美文化史两个博士授权点,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共8个二级学科)和美学、
电影学、
宗教学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另设有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点。
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教学、戏剧影视文学三个本科专业。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审美文化史为省级重点学科,汉语言文学专业为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与陕西省“名牌专业”,中国古代文学、文学概论、古代汉语、影视作品解读四门课程为省级精品课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团队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陕西文学古今演变研究”为陕西省普通高校哲学社会特色学科,“汉唐文化与陕西文学发展研究中心”获批为
陕西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近五年,本学科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1项,国务院古委会及高校古委会课题3项,教育部人文社科课题10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5项,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14项、省教育厅等科研课题22项;出版学术著作6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及文艺作品520余篇;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24项、厅局级奖励20余项。
本学科主编
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刊《唐代文学研究》,主编《鲁迅研究年刊》(1974-1992共18期);编辑“
西北大学语言文学研究丛刊”,已推出四辑20种著作;协办《
陕西诗词》、《
小说评论》、《美文》。
专业培养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
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戏剧影视文学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通过四年的本科专业教育,使学生具备在戏剧、广播、电影、电视的基本理论、剧本创作以及戏剧影视艺术的创意、策划和批评等方面的素养和能力,能够胜任广播电台、电视台、影视公司、戏剧院团以及与戏剧影视相关的大众传媒、新闻出版、教学科研、文化艺术管理等机构和单位的文艺创作、策划、编导、编辑、理论研究、宣传教学等多种专业性的工作。
培养规格
本专业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并运用戏剧影视文学方面的艺术原则和理论,了解我国文化艺术管理的政策法规,熟悉世界及中国影视戏剧艺术和产业发展实践和最新动态,系统掌握戏剧、影视、广播等学科的历史演变、基础概念、基本原理和戏剧影视创作所需的文化知识、技术方法,以及相关的影视戏剧产业运营和管理知识,具备较强的剧本创作、艺术批评以及影视戏剧编导、策划、制作能力。具体而言,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为:
1.掌握戏剧、影视、广播等方面的基础概念和基本原理。
2.具备戏剧、影视、广播等方面创作与批评的基本能力。
3.了解我国文艺、宣传、出版、文化产业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4.了解世界戏剧、影视、广播艺术创作以及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和最新动态。
5.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证的基本方法,具备一定的理论研究素质和能力。
6.具有较强的文化艺术和产业方面的策划、运营、组织和管理能力。
课程结构
主干课程:中国电影史、世界电影史、视听语言、戏剧概论、广播电视概论、动画概论、电影美学、中国西部电影、影视导演、影视批评、电影作品读解、戏剧与影视剧本创作、影视摄影与摄像、影视剪辑、电视节目策划、电视文化、电影产业与营销。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两大部分:影视摄影摄像、剪辑、策划等包含实践训练内容的课程;年度论文、毕业论文及毕业实习。
学分要求:
本
专业学生毕业时应修满155学分。其中,通修课程49学分,学科核心课程40学分,学科方向课程22学分,通识课程12学分,选修课17学分,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课程实践、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及各类实践)不少于15学分。
授予学位与修业年限
修业年限:4年。
培养英才
输出栋梁,骅驰骋,桃李满天下。其中杰出者有:作家贾平凹、
雷抒雁、迟子建、
杨闻宇、
方英文、
李傻傻等;
影视编导张子良、黄建新、
周友朝、张晓春等;学者
何西来(文艺理论家)、
王富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前会长)、薛天纬(中国李白学会会长)、
党圣元(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文学评论》副主编)、罗钢(《清华大学学报》主编、中文系教授)、
吴予敏(深圳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教授)、
牛宏宝(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美学研究所所长)、
李道新(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何锡章(
华中科技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
郭鹏(
北京语言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
陈建森(
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教授)、韩鲁华(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
杨维中(
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王齐(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张永青(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
刘锋杰(苏州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等;著名的传媒精英人士,如:
万武义(
新华出版社国内部主任)、马利(《
人民日报》副总编)、李勇(新华社陕西分社副社长)、孙晶(
复旦大学出版社副总编)、
张书省(
陕西广播电视台原副台长)、黄寿先(陕西电视台新闻中心主任)、
穆涛(《美文》副主编)、《
小说评论》主编李国平、副主编
邢小利、《
延河》
常智奇、副主编
张艳茜、姚逸仙,著名节目主持人
白延琴、李蕾等。担任重要领导职务者,如:王晓安(
陕西省政协副主席)、
高尔纯(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剧本策划中心原主任)、李延风(中宣部新闻局副局长)、崔杰(中央军委办公厅某局局长)、纪子英(人事部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处长)、
吴然(
八一电影制片厂副厂长)、
杨少衡(
福建省作协主席)、
薛保勤(陕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王军(西安市委宣传部长)、
雷涛(陕西省作协党组书记)、白阿莹(陕西省国资委主任)、
邢可利(
汉中市市委副书记)、
潘飞(西北电力总公司机关党委书记)、
戴士芳(陕西省商业厅纪检组组长)、
吴克敬(
西安市文联党组副书记)、赵康泰(
海南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丁科明(陕西省艺术研究所所长)、洪继龙(陕西省民间艺术团团长)等
• 优秀校友(部分)
贾平凹——著名作家,陕西作家协会主席
鬼 子——著名作家,广西作家协会副主席
吴克敬——著名作家,西安作家协会主席
董生龙——著名作家,青海作家协会主席
熊正良——著名作家,江西作家协会副主席
雷 涛——著名作家,陕西作家协会副主席
白阿莹——著名作家,陕西作家协会副主席
张 虹——著名作家,陕西作家协会副主席
和 谷——著名作家,陕西文联副秘书长
黄晓萍——著名女作家,云南作家协会副主席
李永林——著名作家,玉溪作家协会副主席
秦安江——著名作家,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作家协会副主席
沈 宁——著名旅美作家,美国联邦空军学院教师
党圣元——著名评论家,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副所长
李国平——著名评论家,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
薛天纬——著名学者,中国李白学会会长
李 勇——新华社陕西分社副社长
穆 涛——《美文》副主编
薄厚——《新大陆》主编
杨耀峰——《新大陆》副主编
罗钢——《清华大学学报》主编
都 沛——《中国作家》事业发展部副主任
黄建新——著名影视编导
张晓春——著名影视编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