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区位于
韶关市区东北部,东与仁化县
大桥镇、曲江区
枫湾镇和
大塘镇接壤,西与
乳源瑶族自治县桂头镇、武江区
重阳镇毗邻,南与曲江区
马坝镇、
白土镇相连,北与
乐昌市长来镇、仁化县
董塘镇对接,是韶关市辖三区之一,为韶关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信息中心。
1975年11月浈江设区,1984年6月经
广东省人民政府同意升格为县级区。2004年5月,韶关市实行部分行政区划调整,将原
北江区的行政区域和原曲江县的
犁市镇、
花坪镇划归浈江区管辖。现辖5个镇、3个街道办事处、1个服务原曲仁煤矿居民的办事处,48个行政村、47个社区居委会、6个居民区(原曲仁煤矿居民区)。全区总面积572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约51平方公里,2022年全区户籍人口309721人,常住人口362234人。
浈江区已形成六大工业产业集群:以中金岭南
韶冶为主的有色金属冶炼产业,以韶铸、中机重工、磊蒙、创力为主的锻造机械装备制造产业,以比亚迪为主的叉车总装及手机配件产业,以粤华电力煤矸石电厂、日昇
生物质发电为主的电力产业,以汉鸿木业为主的建材家具产业,以烟叶复烤厂、国润烟草薄片为主的烟草产业。
历史沿革
春秋时期,岭南称百越之地,粤北为百越属地的一部分。是粤北的小部分,位于南岭山间的曲江盆地之内。在战国时期,区境属楚国;
秦朝属
南海郡(郡治在今
广州市);
赵佗立
南越国后,属南越国。
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
刘彻平定南越在区境内的莲花山俗称曲红山下(今韶关东站一带)设置
曲江区县治后,区境随曲江县属
桂阳郡。
三国吴甘露元年(265年),在桂阳郡南部分设
始兴郡,郡治设在莲花山下的曲江县治内,区境随曲江县改属荆州始兴郡。
西晋武帝
太康(280年-289年)中期,
始兴郡移属广州,曲江县治从莲花山迁往安聂邑(今
武江西岸)。区境随曲江县改属广州始兴郡;
怀帝永嘉元年(307年)分荆州地置湘州(州治在今
湖南省长沙市),区境随曲江县改属湘州始兴郡。
东晋晋成帝咸和三年(328年)废湘州,复称荆州始兴郡,郡治迁往东南十里官滩(今浈江区南郊五、六公里),区境随曲江县复归荆州始兴郡。
南朝
刘义隆元嘉二十九年(452年),区境随
曲江区改属广州
始兴郡,三十年(453年),复归湘州始兴郡。宋明帝
泰豫元年(472年)改始兴郡称广兴郡。
南齐(479-502年)复为湘州
始兴郡。梁承圣(552-555年)中置东衡州,曲江县再迁西河,区境随曲江县属东衡州始兴郡。梁末陈初,一度废东衡州,始兴郡改属衡州(州治在今英德县)。
陈天嘉元年(560年)复置东衡州,并以始兴郡,区境随曲江县仍属始兴郡。
隋开皇九年(589年),隋师行军总管韦洸率师于当年八九月平定岭南,废安远郡,置
大余县,设
广州市总管,区境随
曲江区改属广州。
开皇十年(590年),平陈。废始兴郡,改为东衡州,不久又改为
韶关市(州、县治所回迁莲花山)。区境随曲江县先属东衡州,后属韶州。开皇十一年,废韶州,区境随曲江县并入广州。
隋炀帝大业(605~618年)年间,将州改为郡,郡、县治所仍在莲花山,区境随曲江县改属
南海郡。
唐初改郡为州。区境随曲江县改属广州。
唐武德四年(621年)置番州,区境随曲江县属番州,不久将番州改称东衡州。
唐贞观元年(627年)改东衡州为韶州(州治迁回莲花山),又置
岭南道,区境随曲江县属韶州,受岭南道监察。唐天宝元年(742年)改韶州为
始兴郡,
乾元元年(758年)复改始兴郡为韶州。
天宝(742-756年)间,道成为地方最高行政区,区境随
曲江区县属岭南道韶州管辖。
后梁乾化元年(911年),刘岩发兵破韶州,州县治所迁往中州(今浈江区城内,俗称小岛),从此,州治、县治同设在中州(以后一直都是地、市、县的行政机构的驻地)。
五代十国时期,区境随曲江县先属后梁韶州,后属南汉韶州。
北宋初期,区境随
曲江区仍属岭南东道韶州(州、县治同在中洲一地)。未久废道改州,区境随曲江县属韶州。
至道三年(997年),又于州上置路(半行政半监察性质),区境随曲江县隶属广南东路韶州。
元朝以行省为地方最高行政区,下设道(省派出机构)、路、县三级。
至元十五年(1278年)岭南平定后,区境随
曲江区县属海北广东道韶州路(此间又在韶州路置录事司,以管理城厢居民;一说至元二十三年止,又称新民官司)。
至顺元年(1330年)属江西行省广东道韶州路。
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韶州路为韶州府(同年罢新民官司)。洪武二年升广东道为广东
行中书省;
洪武八年又改称广东承宣布政使司(以下简称“广东布政司”,习惯上称“
广东省”),区境随曲江县仍属韶州府。
清初仍称广东布政司,后称广东省,省下设道(省的派出机构)、府、县。区境随
曲江区县属广东省
南韶连道韶州府。
民国元年(1912年),废道、府。区境随曲江县属广东省。民国三年(1914年),复设道,区境随曲江县改属广东省南韶连道(后改为岭南道)。民国九年(1920年),复废道,未久设北区善后督办,性质与道同。此后屡设屡废,民国十四年(1925年),设北江行政区,民国十五年又废行政区。民国十七年(1928年)设北江善后委员会,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改为北江
绥靖区,区境随曲江县均属之。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改设第二行政督察区,性质与善后委员会、行政区、绥靖区同,均为省派出机构,区境随曲江县仍属之。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改称北江行政区,民国三十年(1941年),复称第二行政督察区,区境随曲江县仍属之。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11月,在曲江县城(今浈江区城内,俗称小岛)置
韶关市政府,为省直辖市。区境随曲江县属韶关市。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1月,韶关被日军占领,韶关市政府的建制自行解体。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再次调整全省政区,区境随曲江县改属第三专署行政督察区。
1949年10月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从
江西省挥师南下进驻曲江县城(今浈江区城内的解放路至中山路),并于10日解放了曲江县全境,当天宣告成立曲江县人民政府。14日,曲江县政府设立城关区(亦称曲江县一区)。区境属曲江县城关区。1949年11月25日,撤销曲江县城关区组建
韶关市人民政府后,区境改属韶关市。后来,鉴于人口少,条件不具备建市,韶关市于1950年5月5日被撤销而组建韶关镇,区境回归曲江县。1951年6月,恢复韶关市建置后,区境又从曲江县划出,归属韶关市。
2004年6月,撤销北江区后,其行政区域和原曲江县的
犁市镇和花坪两镇的地域归属浈江区,直至2004年底未变。
2020年6月30日,列为“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浈江区位于东径113°06′-113°36′、北纬24°8′-24°18′,地处
广东省韶关市东北部,武江、北江以东,东与
仁化县、
曲江区相交,西与乳源瑶族自治县、武江区毗邻,南与曲江区相连,北与
乐昌市、仁化县接壤,总面积为572.47平方千米。
地质地貌
浈江区地处第一列山系与第二列山系之间的浈江、武江河谷之中,地貌发育自
新生代第三纪丹霞群形成后,均处于间歇上升状态,流水侵蚀作用强烈,形成陡峻山地和多级相对平坦的夷平面及河谷阶地面。区境地理环境由流水地貌和岩溶地貌构成,即由平原、阶地、台地、丘陵、山地等类型构成。平原主要由浈江、
武江以及汇合成
北江带来的泥沙冲积而成,主要分布于区境城区、
犁市镇等连片小平原;阶地分5级在区境城区,一、二级地面平缓,三、四、五级地面高亢;台地分布于区境以东地段,台坡倾斜15度以下,呈波状起伏或岗丘形态;丘陵主要分布在区境东部和东北部,大部分属低丘陵,海拔多在200米以下;山地大部分在北部,东南部地区有少量分布,均以岩溶山地为主,大多为岩溶低山,山坡岩石裸露,石芽、石沟遍布,风化残积,红土甚薄,为丘陵山地地貌。地质构造属华南褶皱带部分,火成岩分布广泛,
地层发育基本齐全。境内土壤有红壤、黄壤、红色石灰土、紫色土、水稻土、潮沙泥土、石窟土等七个土类。据土壤普查资料,境内红壤面积占自然土壤面积50%以上,自然土壤占全区土地面积80.6%,土壤质地较好,表土厚中层占过半数,心地层普遍深厚,占七成左右,疏松,酸性反应,有机质与氮素中量以上居多。
气候特征
浈江区属中亚热带季风型气候区,全年盛行南北气流,有明显湿热和干冷,冷暖交替明显。光热充足,雨量充沛,湿度较大,农业生产可以一年三熟。区域气候受季风及
大气环流影响,总体特征表现为冬短夏长,春秋交替快,四季分明;气候资源比较丰富;灾害性天气较多,低温阴雨,
龙舟水、秋旱、
寒露风和
霜冻等灾害性天气较为频繁,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2014年,年均气温20.4℃,年均日照时数1886小时,年均降雨量1517毫米。
自然资源
水资源
浈江区河流分布密集,境内有浈江、武江、北江、黄浪水、大塘水、大富河、坳背水、白虎坳水、黄岗水等9条主要河流。2014年,辖区内3座大中型水库蓄水量4329万立方米,同比减少314万立方米;66座小型水库蓄水量960万立方米,同比减少19万立方米。
矿产资源
浈江区境共发现矿产7种、矿产地9处,主要矿产有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煤、铁、锡锑、钨、
萤石、稀土、冶金等,其中煤、铁、锡锑、钨、萤石在
广东省占有重要位置,储藏量在1.5亿吨以上(主要分布在浈江东部和北部山地、丘陵地带)。除此之外,区境还有燃料、化工、非金属、建筑材料等矿产。
土地资源
2014年,浈江区土地面积572.1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43.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962.5公顷(常用耕地65792.9公顷),其中水田4395.8公顷,水浇地636.4公顷,旱地1547.7公顷。园地319.4公顷,林地36407.1公顷。年末,全区林业用地31354.9公顷,森林覆盖率60.3%,
林木绿化率60.6%,活立木总蓄积量194万立方米。完成荒山荒(沙、土)地造林面积1000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2080.7公顷,绿化覆盖率47.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2.1平方米。
截至2019年,浈江区耕地总资源为7075.57公顷。水田4694.39公顷,水浇地668.92公顷;园地323.05公顷;林地36436.38公顷;没有牧草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6584.86公顷,交通设施用地748.88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4451.61公顷,其它用地616.9公顷。林业用地面积35822.05公顷(含曲江林场、韶关林场),森林覆盖率58.63%,
林木绿化率59.47%,活立木总蓄积量2415958立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175.98公顷,绿化覆盖率3.7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3.22平方米。
生物资源
浈江区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大部分在东部和北部山丘密林及近郊河涌水网。主要野生动物有哺乳类、爬行类、鸟类、鱼类、
甲壳亚门和多种贝类等230种,主要野生植物有材用植物类18种、药用植物类53种、芳草植物类14种、油脂植物类9种、纤维植物类9种、果树植物类19种、胶植物类6种、淀粉植物类8种、野生中草药类50种、绿化植物类48种。
行政区划
截至2014年,浈江区下辖5个镇,3个街道和2个办事处,区人民政府驻东河街道。
截至2018年,现辖5个乡镇、3个街道办事处、2个服务于原曲仁煤矿居民的办事处,48个行政村、46个社区居委会、11个居民区(原曲仁煤矿居民区)。
人口民族
人口
截至2014年,浈江区户籍人口34665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78744人、农业人口67912人。城镇人口主要分布在市区半岛、东河街道办、车站街道办及新韶镇、
乐园镇;农业人口主要分布在北郊
十里亭镇、
犁市镇、
花坪镇(占辖区农业人口总量80%以上)。是年,常住出生人口3450人,人口出生率10.05%;死亡人口1641人,死亡率4.78%;人口自然增长率5.27%。
2017年末全区户籍人口32.54万人,实有人口53.54万人。
截至2019年末全区户籍人口320139人,其中:城镇人口256167人;乡村人口63972人。年末常住人口41.6万人,城镇化率85.58%。全年常住人口出生2960人,人口出生率9.69‰;死亡人口2158人,死亡率7.07‰;人口自然增长率2.63‰。
2021年5月,
韶关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浈江区常住人口364319人。
民族
浈江区是韶关多个民族散居区之一,除
汉族外,区内分布有
瑶族、
壮族、
回族、
满族、
蒙古族、
苗族、
侗族、
畲族、
土家族等34个少数民族。
经济
综述
2014年,浈江区完成生产总值186.86亿元,同比2013年增长6.8%,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比2013年增长4.0%、-0.7%、9.5%,三大产业比例调整为3.1:20.7:76.2;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9.02亿元,同比2013年增长0.2%;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16亿元,比2013年增长15.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4.55亿元,比2013年增长10.6%;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001元,比2013年增长9%;农民人均纯收入12332元,比2013年增长10%。
2015年,浈江区国民生产总值达198.2亿元,同比2014年增长6.3%,经济总量位居全市10个县(市、区)第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9万元,同比2014年增长5.6%;一般公共预算区本级收入4.01亿元;城乡居民
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2014年增长9%;三次产业结构为3.1:17.93:78.97。
2017年,完成生产总值229.37亿元,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7.01亿元、34.5亿元、187.8亿元,三大产业比例调整为3.1:15:81.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6.8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2.5亿元,一般公共预算区本级收入2.88亿元。
2018年,浈江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717.4元,增长8.6%,其中: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544.2元,增长8.0%;农村居民
人均可支配收入19366.4元,增长9.0%。
2019年,浈江区2019年全区生产总值(GDP)185.3亿元,截至2019年末,浈江区工商登记注册的个体工商户22798户,从业人员46287人,其中2019年新增登记个体工商户3734户,新增登记从业人员7448人,2019年注销个体工商户2215户。年末企业4955户,从业人员55102人,其中2019年新增登记企业939户,新增登记从业人员3439人,2019年注销企业376户。
2019年,浈江区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3297万元,增长5.9%,其中,税收收入27504万元,同比下降9.9%;区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支出152961万元,增长3.2%,其中财政八项支出增长7%。
2019年,浈江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下降10.5%。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28.9%;第二产业投资下降0.2%,其中工业技改投资下降46.4%;第三产业投资下降13.7%。
浈江产业转移园投资下降25.9%。
2020年,浈江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为194.29亿元,同比增长2.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8.13亿元,同比增长3.0%;第二产业增加值为52.13亿元,同比增长7.0%;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34.03亿元,同比增长1.5%。
2021年,浈江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9.21亿元。
第一产业
2015年,浈江区完成农业总产值10.09亿元,同比2014年增长3.5%。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全区已形成4个千亩以上成规模的农业产业示范园区。2015年底,全区森林覆盖率达60.73%,生态环境质量得到进一步改善。2015年,第二轮扶贫开发“双到”工作通过省扶贫开发“双到”考核验收,5个省贫困村全部实现脱贫,脱贫率达100%。
2019年,浈江区农林牧
渔业总产值12.9亿元,增长3.6%。其中:农业产值增长7.4%;林业产值增长4.0%;畜牧业产值下降3.2%;渔业产值增长4.3%,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增长5%。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累计10.62万亩,增长1.84%,其中粮食播种面积4.42万亩,增长0.04%;
油料播种面积2.47万亩,增长2.4%;蔬菜播种面积3.14万亩,增长3.7%。
第二产业
2014年,浈江区为工业企业供地902亩,协调贷款12亿元。新增4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达到58家,产值亿元以上企业18家,新增3家。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产值77.8亿元,同比2014年增长5.68%。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7.32亿元,同比2014年增长6.8%。10家企业建成投产,5个项目开工建设,产业园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6.6亿元,工业增加值4.5亿元,同比2014年增长14.8%。全区工业技改投入2.72亿元,同比2014年增长232%。
2015年,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20.7亿元,同比2014年增长24.47%。
浈江产业园已成为莞韶产业园的核心园区;全区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5.4亿元;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5.6亿元。
2019年,浈江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6家,完成工业总产值106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达亿元以上有19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6.3亿元,同比下降7.5%。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增加值12.8亿元,下降9.9%;外商及港澳台工业增加值3.5亿元,下降3.8%;民营工业增加值11.0亿元,下降4.5%;股份制工业增加值21.5亿元,下降7.2%。轻工业增加值2.8亿元,下降17.6%;重工业增加值23.5亿元,下降5.6%。年末浈江产业转移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家,完成工业总产值49.9亿元、工业增加值11.9亿元。
2019年,浈江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贡献率79.3%;成本费用利润率3.2%。主营业务收入126亿元,下降6.0%;利润总额4.1亿元,增长51.2%;税金总额3.3亿元,增长15.5%。工业产品销售率97.6%,增长2.2个百分点。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耗量74.07万吨标准煤,下降29.9%。全年全社会用电量18.13亿千瓦时,增加2.3%。其中,工业用电9.47亿千瓦时,下降5.3%;第三产业用电5.19亿千瓦时,增长10.9%;居民生活用电3.28亿千瓦时,增长10.8%。
2019年,浈江区
建筑业增加值15.9亿元,增长2.3%。资质等级以上
建筑企业14家,完成建筑业总产值74.8亿元,增长19.7%,其中完成省内资质建筑业总产值29.02亿元,下降13.5%;实现利润总额0.89亿元,下降16.6%。
第三产业
2015年,浈江区新增限上
商贸企业5家,达到91家;全区第三产业总量达156.5亿元,同比2014年增长7.4%,占全区GDP的比重已近8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2.1亿元,同比2014年增长10.5%。
2019年,浈江区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5%,其中商业营业用房下降52.6%;房屋施工面积254.08万平方米,增长12.9%。房屋竣工面积3.79万平方米,下降77.5%,其中没有商品房竣工住宅面积。商品房销售额24.15亿元,下降8.6%;商品房销售面积36.05万平方米,下降8%。年末商品房待售面积40.65万平方米,下降21%。
截至2019年末,浈江区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117个,比上年增加15个;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企业13个,比上年减少1个。全年贸易业商品销售(营业)额391.49亿元,增长20.5%。其中:批发和零售业销售额361.44亿元,增长21.79%;住宿和餐饮业营业额30.05亿元,增长7.33%。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6.10亿元,增长7.2%。其中,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249.64亿元,增长7.3%。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26.46亿元,增长6.4%。
2019年,浈江区新批外资项目23个,增长9.52%。合同吸收外资4864万美元,增长569.97%;实际利用外资1万美元,增长100%。全年进出口总额8921.1万美元,增长15%。其中,进口539万美元,下降35.3%,出口8382.1万美元,增长21%。内联
合同项目9个,下降10%;内联合同引进资金576700万元,下降86.74%,到位资金16666万元,下降16.67%。
2019年,
浈江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11.1亿元,增长3.2%。年末公路通车里程570公里;全年完成村公路硬底化改造15公里。
文化
方言
浈江区境历来以汉语方言为主,除客家方言外,还分布有
粤语、西南官话、
闽南语以及归属未明的粤北土话。
客家方言是浈江区境第一大方言,主要分布在
新韶镇、
花坪镇大部分村落,
十里亭镇、乐园镇、
犁市镇靠山边等部分村落也使用客家方言。
粤语主要分布在浈江区境城区以及犁市镇上、中寮、下寮等区域。
粤北土话又称“全城话”、“老
韶关市话”,俗称“虱婆声”“虱话”,是浈江境内最早土著居民说的一种方言,主要分布在犁市、十里亭、乐园镇和新韶镇4个乡镇,浈江区讲土话村落人口约3万人。
闽南地区方言区主要零星分布在
浈江、
北江上游两岸地区,此部分居民是明末清初以来从闽南、
潮汕地区一代辗转迁徙而来。
西南官话主要分布在武江沿江两岸地区和
犁市镇、花坪等地。
人文
浈江区历来是韶关市的文化教育中心。其文化源流最早可追溯至距今一万至四千年的
新石器时代。先秦时期,随着农业文明的发展,境内农耕文化逐步形成。秦统一南越后,中原文化大规模传入
岭南,本区亦然。随着历史的演变,境内逐步形成了“客家文化”、“佛教文化”、“北伐文化”、“抗战省会文化”等区域特色文化。
新中国成立后,境内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在老城区集中了
韶关影都、北江电影院、红旗影剧院、图书馆、博物馆、
文化广场等一大批市级文化设施。
遗址
浈江区是
韶关市的发祥地,
秦汉以来,无论是
南越国、南汉宫署,还是各朝粤北地区的军事、行政机构都设在今浈江区境内。
隋朝重臣
侯安都、
唐朝名相
张九龄、宋代名臣
余靖和唐宋诗人
韩愈、
苏轼、
杨万里等大批官员、文化名人曾在浈江境内译经、传教。辖区历史文物和名胜古迹众多,有建于唐朝时期的大鉴寺,宋代的太傅庙、韶州府学宫大成殿和作为韶关标志的风采楼,民国时期以来的孙中山北伐誓师旧址、南昌“八一”起义军朱德部驻犁市旧址、中共粤北省委旧址等历史遗迹遗址
孙中山北伐大本营旧址
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辛亥革命后,为打倒
军阀割据,谋求全国统一,于1922年和1924年,曾先后两次亲临
韶关市督师北伐。
孙中山北伐誓师广场旧址
1922年5月6日-6月1日和1924年9月12日-11月4日,孙中山先生两次亲临韶关督师北伐,先后在韶关南教场(今中山公园),举行北伐誓师大会和举行“双十”纪念活动,检阅北伐军,接见
苏联“窝罗夫士忌”号巡洋舰的官兵,还参加了在此召开的“韶州各界赞助北伐大会”,并在会上作了题为《北伐原因》的长篇演说。
位于市区下后街当年的“四邑同乡会”宏仁善堂内(今建国路小学)。原是一座砖木结构的平房,1925年曲江县农会在这里办公,并在此召开了曲江县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曲江县农民协会在此成立后,办公居左侧两房;1926年1月,广东省农民协会北江办事处在此成立后居右侧一房。同年,中共北江地方委员会亦设在此。1960年12月26日,北江农民协会办事处旧址公布为韶关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4年扩建学校,办事处旧址房子被拆除,唯宏仁善堂石匾额尚存。
北江农军学校旧址
位于市区弓箭街都司衙门(今为建国路50-60号,市粮食局所在地),是大革命时期中共北江地方委员会,根据粤北农民运动斗争形势发展的需要开办的。于1926年10月至1927年4月共举办两期,学员200多人。是一所专门培养农运武装军事干部的学校。北江农军学校主任,初期由蔡如平担任,后由
黄埔军校第三期毕业生、北江地委成员
朱云卿担任。1927年
广州市“四一五”反革命政变后,北江农军学校毕业的两期学生,随北江农军北上武汉,继而部分人员参加
南昌起义,流沙战役失利后,部分人员陆续返回粤北参加当地武装斗争,还有部分人员参加了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1975年5月7日,北江农军学校旧址公布为
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南韶连政治干部讲习所旧址
位于市区风度路60号,原为豫章会馆,今为商业门店。1926年11月至1927年4月,以驻韶湘军第二军教导师师长陈嘉的名义,在此举办南韶连政治干部讲习所。讲习所由中共北江地委领导,聘任教导师副官刘小山(中共党员)为校主任,中共北江地委、广东省农会北江办事处、省农会特派员、省妇运会等干部到所讲课。当时曾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党代表的李富春曾来讲过几次课,支持办学。学员大都是吸收下层进步知识分子参加。至1927年4月讲习所结束,共培训200多名干部学员,充实了北江各县农运政治干部队伍力量。
朱德部驻犁市旧址
1927年12月中旬,朱德率南昌起义军余部辗转来到当时的
曲江区犁市镇(今浈江区犁市镇),以
国民革命军第十六军范石生部140团的名义将团部设在犁市街西李达材的当铺内。朱德化名王楷,住在当铺的楼上。该当铺高11米,墙厚0.5米,室宽21.8米,上下两层建筑面积共1075平方米,由青砖砌筑。朱德在此期间,参加了
北江地区的革命活动,帮助支持了曲江县清水塘农民运动和
仁化县董塘等地的农民武装起义。该旧址今为浈江区犁市公安派出所办公所在地。
位于峰前街韶州师范学校(原为相江书院)。军官教导团驻扎在该校礼堂,这是一座砖木结构的两层楼房,面积约500平方米。1927年秋,武汉国民政府
汪精卫与
蒋介石合作“反共”后,10月初,军官教导团在叶剑英率领下,由武汉南下抵达
韶关市,后全团南下
广州市,参加了12月11日的
广州起义,成为广州起义的主要武装力量。
抗敌演剧宣传第七队旧址
位于浈江区东河坝墨江会馆(今为启明小学)。1941年-1942年抗日战争期间,由中共地下党领导的第七演剧宣传队(当时全国组织有十个演剧宣传队)在韶关和北江各地演出过《船夫曲》、《黄河颂》、《军民进行曲》、《
黄河大合唱》、《天国春秋》、《祖国在召唤》等10多个抗日宣传剧目。队长吴狄舟,副队长徐洗尘。该队与第七战区政治大队同驻一地。
中共粤北省委旧址
中共粤北省委旧址,位于五里亭(今牛奶场内),为砖木结构平房院落,面积约200平方米。1940年冬,中共广东省委根据抗日战争形势发展,在始兴沈所红围召开省执委扩大会议,遵照中共中央指示,决定将原中共广东省委划分为粤北省委和粤南省委,粤北省委书记为张文彬,粤南省委书记为
梁广。1941年春,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成立,张文彬调为副书记,李大林接任中共粤北省委书记,并迁省委于五里亭牛头冲民房。1942年5月26日,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组织部长郭潜被捕叛变,第二天即带领
中国国民党特务在五里亭省委机关抓捕了省委书记李大林、组织部长饶卫华以及当时在
乐昌市的
八路军香港办事处主任廖承志等,制造了“反共”的“粤北省委事件”。
交通
浈江区是连接南北的重要交通枢纽,
京广铁路、
赣韶铁路、武广高铁客运专线;
韶赣高速、广乐高速;国道106、323线、
省道S246、S248线等交通主干线纵贯南北。境内沿
浈江、北江建有大型集装箱货运码头,水路
航运可直达
广州市、
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
社会
教育
截至2016年,浈江区
普通高中2所,新招生人数1078人,在校学生3236人,比2015年下降6.1%;初中11所,新招生人数2649人,在校学生7562人,比2015年下降2.5%;小学25所,新招生人数4416人,在校学生24186人,适龄儿童小学毛入学率100%,初中学龄人口毛入学率100%,小学毕业升学率100%,初中毕业升学率99.8%。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8.2%。年末共有幼儿园67所,在园幼儿12928人;年末共有中小学学校38所,当年新招生人数8142人,在校学生34984人。
截至2019年末,浈江区有6个镇(街)通过
广东省教育强镇(街)验收。适龄儿童小学毛入学率140.2%,初中学龄人口毛入学率102.29%,小学毕业升学率100%,初中毕业升学率99.05%。年末共有幼儿园68所,在园幼儿13835人;年末共有中小学学校39所以,当年新招生人数8012人,在校学生36359人。全区各类教育发展情况如下:全区初中7所,小学26所。初中新招生人数2910人,在校学生8764人,比上年增长3.37%;小学新招生人数5102人,在校学生27595人,比上年增长4.64%。
文化事业
截至2016年末,浈江区有各类艺术团体60个,区文化馆1个,镇街文化站10个,村居文化室90个,
文化广场7个,区级
公共图书馆1个,农家书屋45个,电影院7个,游艺歌舞娱乐场所23家,出版物、音像经销单位111家,艺术品经营单位24家。全年组织各类演出60场,有《春牛·春妞》、《永远的旗帜》、《梅岭梅》等8个表演项目获市级以上表彰。
截至2019年末,浈江区有各类艺术团体32个,文化站10个,文化广场2个,公共图书馆1个,影剧院7个,村居文化室96个,农家书屋48个,风度书屋12个。全年组织各类演出28场,有9个表演项目获市级以上表彰。主要获奖项目有:《快乐你我他》、《龙舟记忆》、《喜迎国庆唱赞歌》、《扫墓》。
医疗卫生
截至2016年末,浈江区医疗卫生机构143个,其中医院1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个、乡镇卫生院7个,实有床位1927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2204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798人,注册护士1047人。其中乡镇卫生院床位201张,卫生技术人员113人,乡村医疗点37个。农村居民卫生厕普及率96.22%。
截至2019年末,浈江区医疗卫生机构173个,其中医院14个、卫生院12个,实有床位2400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2543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912人,注册护士1200人。其中乡镇卫生院10个,实有床位311张,卫生技术人员252人,村卫生站38个。农村居民卫生厕普及率97.47%。农村改水受益率100%,其中农村自来水受益率97.29%。全年无偿献血430人次。
体育
全区共有4个体育广场、3个体育活动公园、1个体育馆、1个游泳场。全年销售体育彩票5798.71万元,销售额在全市排名第二。全区体育健儿参加市锦标赛的5个大项目,共获得10枚
金牌,8枚银牌,5枚铜牌。全年共举办了“全民健身日”主题系列体育活动、2019年
浈江中小学生
毽子赛、浈江区第二届职工运动会等38次体育活动。
社会保障
截至2019年末,浈江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含离退休)参保83046人,同比下降2.92%;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85385人,同比增长2.19%;参加
失业保险70227人,同比增长5.02%;参加
工伤保险人数75724人,同比增长8.41%;参加生育保险70574人,同比增长5.07%。养老、失业、工伤、生育、医疗(不含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全年征缴216531万元,同比增长24.55%。
截至2019年末,浈江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42494人,下降1.6%。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为157950人,增长了1.28%;年末享受社会养老待遇的离、退休人员16114人。
截至2019年末,浈江区拥有社会福利机构1所,床位150张,在院人数115人。城乡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480人(其中城镇829人)。全年发放低保资金64.08万元(其中城镇45.36万元)。
科学技术
2018年末,浈江区拥有国家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37家,全年取得科研成果11项,全部为市级科技进步奖。全年专利申请1204项,专利授权543项;发明专利申请193项,发明专利授权18项。2019年专利申请受理总量750件,下降37%;其中发明专利申请受理量141件,下降27%。全年专利授权总量509件,下降6.2%;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31件,增长7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拥有研发机构32个。
旅游
获得荣誉
2020年6月30日,浈江区入选“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