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姓
中国姓氏
童姓,中国姓氏之一。童姓来源主要有二,一是源于姬姓,出自黄帝之孙颛顼之子老童,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二是源于风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胥童,属于避难改姓为氏。童姓的先人,早期主要在山东省北部活动,后逐渐向南播迁,到宋、元之际,成为南方各地的一个著名姓氏。童姓郡望为雁门郡,在今代县西北。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2006年调查统计,童姓人口数量排在中国姓氏第158位,截至2014年,童姓人群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66%,总人口大约有83万人。今北京,河北尚义,龙口市平邑县平度市,山西太原,湖北监利,新会区,云南陇川、河口等地均有分布。白族彝族壮族苗族哈尼族等多个少数民族中均有童姓。
姓氏源流
源流一
源于姬姓,出自黄帝之孙之子老童,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上古黄帝之孙叫颛顼,颛顼有个儿子叫老童,亦叫卷章。在史籍《大戴礼记·帝系篇》中记载:“颛顼产老童。”传说,老童天生有一副好嗓子,说话或唱歌时,嗓音就像钟罄一样宏亮清越,很有音乐的韵味,大概他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升C调歌王。老童的后代大多是赫赫有名者,例如重黎、吴回、陆终祝融篯铿等等。在老童的后世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童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该支童氏正确读音作tóng(ㄊㄨㄥˊ)。
源流二
源于风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胥童,属于避难改姓为氏。春秋时期,晋国有大夫胥童,是风姓赫胥氏的后代。在晋厉公姬寿曼执政时期,胥童为晋厉公的心腹大臣,由其亲手导演了“晋灭三郤”的历史。胥童的曾祖父名叫胥臣,字季札,是晋文公姬重耳属下重臣。在晋文公称霸春秋诸侯之后,论功行赏,曾被封于一个叫臼的采邑,所以又称为臼季。据史记《左传》的记载,胥臣当时在晋国官拜司空之职,职掌水土事、凡营城起邑、浚沟洫、修坟防之事,则议其利,建其功。凡四方水土功课,岁尽则奏其殿最而行赏罚。凡郊祀之事,掌扫除乐器……凡有大造大疑、谏争,与汉朝时期太尉之职相同。胥童的后裔子孙族人为避杀祸,纷纷迁逃四方,且改以先祖名字为姓氏,称童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童氏正确读音作tóng(ㄊㄨㄥˊ)。
起源三
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时期国夫童邑,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夫童,亦称夫钟,地在今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县境内,原为郕国阚邑之地。郕国君主为姬姓,开国君主是郕叔武。到了战国初期的周威烈周王姬午十八年(公元前408年),齐国宰相田悼子引齐国大军再度攻陷郕国,郕国君主姬鱼亡国。郕国被灭后,居夫童之地的姬姓住民中(郕、鲁国人皆有),有以故国邑名为姓氏者,称夫童氏,后省改为单姓童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童氏正确读音作zhōng(ㄓㄨㄥ),今读作tóng(ㄊㄨㄥˊ)亦可。
起源是
避祸改姓。起源于汉朝:为司马迁之后,同样因谐音故,源于“同”。80年代中国中央电视台曾作过介绍, 2003年2月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十频道《百家姓》节目也作了介绍。
西汉时代,史学家太史令司马迁,因对李陵军败降匈奴事有所辩解,得罪刘彻下狱受腐刑。据传,他的一支后人为避家难,改 "司马"姓为"同"即仝,另一支改"司马"姓为马。此事在司马迁出生地陕西省韩城市的县志中的\u003c重修太史庙记\u003e(翟世琪)一文中曾有记载:"----今孙或在洛阳市同姓或襄阳市马姓". 再由同按音分仝、童、佟作为姓氏,隐姓埋名,老祖要求族人不得外出,以保证香火的延续,一子北上出关,后人改为“佟”姓,故该姓基本 为东北人;一子南下,定居江南,为“童”姓,多集中在江浙一带;一子留在当地为“仝”姓,后人多为山西河北一带--本内容源于家谱。
起源五
源于职业,出自古代罪犯童使,属于以身份称谓或因故改姓为氏。童使,在先秦时期至宋朝时期男性奴仆的称谓,童使并不是指童年的幼仆,也不包括因战争而俘虏者,战争俘虏为奴仆者,实际上不可称“使”,只能称“役”。童使是由于官吏犯罪后被判罚为官宦人家的奴仆者,包括不致死刑的罪犯、重罪官员的眷属族人等。在童使的后裔子孙中,有以身份称谓或职业称谓为姓氏者,称童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童氏人口众多,渊源繁复,不可一论。在汉字金文、甲骨文、秦汉小篆中 童的本义是奴隶。古时候男子有罪沦为奴者,称童。童字在甲骨文中,像一个身戴刑具,站立在土堆上,企足远望的人形。童的本义已不显,其所引申之小、幼之义加重,如童工、童牛等。童人的出现似与奴,或与幼小有关。
该支童氏正确读音作tóng(ㄊㄨㄥˊ)。
起源六
源于董太后,出自东汉末期侯董卓,属于避难改姓为氏。据台湾董渊源所撰写的《董童联宗历史渊源》中记载,有一支童氏是因汉朝末期的太师、郿侯董仲颖的后裔子孙改姓而来,其记载曰:“吾族本姓董,汉董仲颖将军,因女婢所害,后裔为避杀灭,弃‘艹’易立,而为童氏。董童本同宗。”按其童氏族人传说,一谓其先居浙江省,后进闽连城。
该支童氏源出董氏,与董氏同宗同源,因此有“董童本同宗”之说,在近代早已经联宗,但仍旧分称童氏、董氏。
起源起源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蒙古八旗姓》记载:
⑴.蒙古族童氏的一支,其远祖就是著名的大蒙古汗国开国元勋札剌亦儿·木华黎,木华黎之子有一为札剌亦儿·安童,后为元朝的开国元勋,在札剌亦儿·安童的后裔子孙中,明朝时期有冠汉姓为童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⑵.蒙古族卓克氏,源出新巴尔虎蒙古卓穆克氏族,世居浩齐特(今河北张家口赤城独石口外一带)、乌尔逊(今内蒙古呼伦贝尔乌尔逊河流域)等地。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Jok Hala。蒙古族、满族卓克氏,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童氏、王氏。
蒙古族童氏正确读音皆作tóng(ㄊㄨㄥˊ)。
起源八
源于回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回族童氏,源出古代西域回回名首音,其中有一人名叫宝童,定居中原后,按汉俗取谐音汉字为姓氏,其后裔分衍有童氏、宝氏两支,今分布在陕西省的回族老童家,就是该支童氏的后裔子孙。
起源九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苗族土家族侗族傣族彝族黎族藏族、“台湾土著”等少数民族中,均有童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童氏,世代相传至今。
得姓始祖
老童、胥童、董卓
各支始祖
童 五:明初自江西瓦洗霸移居合肥之北乡,但其后数世不可考,故此谱断廷为一世祖,时当明中叶。是为金斗童氏始祖。在肥东县三百多年后由于清末战乱,由童氏五兄弟从肥东南下至巢湖用三个金元宝在原巢湖市居巢区苏湾镇梁帝买下一个村庄民为王庄,繁衍至今。
童十三郎:守开禧间由长汀青岩里(现名童坊村)迁居连城县北郊水竹洋。是为福建连城童氏始祖。
童景谈:晋朝时封丹阳候,西晋末年南渡,居新安仰韩乡。是为新安童氏始祖。
童翼正:乃明朝直隶和州含山县铜城乡东九都人,元季乙未年五月随从高皇帝举义师,因功御封流官世袭泉州市十代指挥签事(旧址泉州指挥巷),童氏祖屋解放初建一院时被征用,内有童翼正塑像。是为福建德清、泉州、德化县、朋山、南平市,台湾及金门县,浙江会稽等地童氏始祖。
童章监:童翼正之孙,任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县丞后立籍。官桥曙光童氏从泉州分出居住同安区汀溪镇下崎(蔡坝)任佘石狮。部分从住处迁至南邑田坪溪,后定居内三乡(现南安官桥曙光村),明末清初有人(谱内记载)从内三乡(曙光村)分出,族居台湾、金门等地。是为福建南平童氏始祖。
迁徙分布
童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姓氏群体,在当今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五十八位,在台湾则排在第九十七位,人口约一百零二万一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64%左右。
关于童氏的来源,是记载于唐人所著的《姓》一书:“颛顼老童,子孙以王父字为氏,望出渤海。”老童,在中国的姓氏源流上也是一位极其重要的人物,帝喾时专司“光融天下”的前后两位祝融氏——重黎和吴回,便都是老童的儿子。重黎的子孙,是后世的司马氏;吴回的子孙,繁衍更广,后世的岑、胡、彭、钱、曹、坐、娄、苏、顾、温、董等姓,都是吴回的后代。由此可见,把源自老童的这一家人形容为“同宗而不同姓的大家族”,实在是顶恰当不过的。
童氏的先人,早期都是活跃于渤海地区,即今山东省北部地方,然后逐渐向南播迁。
到了宋、元之际,终于成为南方各地的一个著名姓氏,望族居雁门郡(今代县西北),这从两千年来童氏人士在历史上的活动情形,便可获得了解。最早在历史上出人头地的童氏人士,是东汉时期山东诸城地方(姑幕)善名传遍遐迩的大好人童仲玉,以及他两位名登《后汉书》的“循吏传”的杰出儿子童恢童翊
历史上的童氏饱学高士不胜枚举,例如,唐朝的童翰卿,就是李忱李漼年间工于诗词的著名才子;曾任袁州教授的童宗说也是唐朝时期以眉宇秀整、尚友拔俗而见称的名士,还著有一部《柳文音注》,被当时的学者尊称为“南城先生”。
老河口市,江西德兴、吉安市鹰潭市上饶市鄱阳县、弋阳县玉山县,安徽省的滁州市无为市凤台县芜湖市繁昌、合肥市肥东、阜阳市阜南县、凤台县、安庆市望江县淮南市巢湖市六安市、枞阳县,重庆市的永川县、梁平县、奉节县浙江省淳安县金华市兰溪、江山、新安市、海宁市宁波市慈溪、宁波市宁海县余姚市河姆渡、绍兴市衢州市温岭市新洲区咸宁市嘉鱼县、黄梅县随州市麻城市孝感市石首市,陕西省的西安市咸阳市长安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容县梧州市广东省广州市英德市梅州市河北省邢台市江苏省的南京市江宁区张家港市扬州市内蒙古自治区的赤峰市,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长沙市、浏阳市、湘谭市、娄底市衡阳市常德市汉寿县福建省福州市龙岩市连城县长汀县武夷山市建阳县,四川省成都市泸州市内江市乐山市宜宾市遂宁市峨眉山武胜县山东省的冠县、莒南县河南省杞县辽宁省沈阳市云南省建水县,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省,海南岛等地,均有童氏族人分布。
历史名人
童轩(约1429-约1492),鄱阳三庙前人,明朝有名的科学家、文学家。永乐初,以精天官学召入南京钦天监。景泰二年(1451)进士。历官南京吏科给事中、太常寺卿、提都松潘军务兼巡抚、南京吏部侍郎礼部尚书。精通天文、历学,曾著《历日疏》,强调对星象进行观测、验证,主张“以自然之数求自然之运”。为文渊博雄丽,书法亦遒劲。著有《清风亭稿》、《枕肱集》、《纪梦要览》、《海岳涓埃》、《筹边录》等,其中《纪梦要览》三卷编入《四库全书》。
老童:童姓之始祖,颛顼之子,黄帝之孙,为童姓第一人。
童钰:清代诗画家。少时放弃学业专攻唐诗、文言文。与同郡刘文蔚等人并称'越中七子'。善山水、兰竹、木石、写梅尤其著名,著有《二树山人集》。
童贯,汴京人(河南开封)人,宋代太师,《水浒传》中有此人。受宋徽宗宠信,因镇压方腊起义军,进封太师。金将完颜宗翰南侵,童贯为河北宣抚,不战而逃、仓皇逃至至京城。赵桓即位后,朝廷有人诏其陷害忠良、卖国求荣等数十大罪,诛死。
童恢:字汉宗,东汉琅姑幕(今山东省诸城)人。东汉时期官吏。
童翊:汉代时候人,在乡里为百姓做好事,品德也高,他人还在世,人们就为他竖碑立传,可见受人们尊敬。
童仲玉:汉时山东省诸城人,行善做好事,被称为大好人。他是当地的豪富,平时乐善好施,某年灾荒,百姓无以维生,他拿出全部家产长期赈恤灾民,结果九族乡里,赖他而得以活命者达数百人之多。
童宗说:唐朝名士,以眉宇秀整、尚友拔俗而著称,著有《柳文音注》,被当时学者称为“南城先生”。
童伯羽:宋代学者,好读书,师从朱熹,不乐仕进,埋头写作,著有《五经训解》、《情理发微》。
童居易宋朝人,因为学问好而出名,人称他“杜州先生”。
童朝仪:明代人,文武双全又有能做诗和书画,又被朝廷任命为将军,当时人都称赞他。
童叶庚清代知县。咸丰年间任德清县知县,光绪年间归隐苏州市。博学嗜古,手抄群籍,多为海内孤本。著有《益智图》等。
童第周,现代生物学家、教育家、实验胚胎学家。1930年复旦大学毕业后,去比利时法国留学,获得博士学位。1934年回国,致力于文昌市和赫鱼类胚胎学研究。再其对脊索动物门、和两栖纲类动物卵子发育能力反面有独特发现。
童蕾:中国大陆女演员,1980年1月13日出生于浙江宁波市,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99级表演系本科。一出道便受到了海岩的青睐,主演了由海润影视投资拍摄的大型电视连续剧《深牢大狱》,后出演电视剧《亮剑》中田雨一角而被大众熟知。
童寯:建筑学家,建筑教育家。“建筑五宗师”之一。
童正维:女,中国大陆影视演员。1960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编辑部的故事》饰牛大姐。
童玲:Maria Tung Ling(1965年----),香港特别行政区息影女星,中葡混血儿。出道时曾是德宝电影公司力捧的玉女明星,可惜发展不大,于是便投身于三级片市场,成为红极一时的艳星。九十年代初期,童玲息影嫁人,从此离开了公众的视野。
童丽:歌手,专辑作品有《渭城曲》、《君再来2》、《爱我别走》等。
童安格:台湾著名歌手。
童爱玲:台湾、香港演员。
童瑶:中国内地女演员
童中白:台湾知名新闻主播。
童仲彦:台湾民视《头家来开讲》主持人。
苏童:作家。苏童姓童,本名童忠贵。“苏童”笔名之意大概是苏州市的童忠贵,他十分欣赏自己这个笔名,甚而有点迷信“命与名随”。代表作包括《园艺》、《红粉》、《妻妾成群》、《已婚男人》和《离婚指南》等。中篇小说《妻妾成群》被张艺谋改编成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蜚声海内外。
童陆生(1901-2001),湖北省黄陂县人。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童国贵(1916-1994),江西省信丰县人。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童炎生(1911-1985),江西省安福县人。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此外,童姓的主要历史名人还有:东汉有丹阳太守童恢唐朝时宣宗和李漼年间有工于诗词的著名才子童翰卿,宋代有隐士童参,明代有诗人童冀、画家童原、学者童承叙、神童童梓、进士童朝仪,清代有画家童昌龄等。
郡望堂号
郡望
雁门郡:战国时期赵国赵武灵王置郡,秦朝、汉朝沿用,治所在善无(今山西右玉),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河曲、五寨县宁武县代县一带。东汉时期移治到阴馆(今山西代县),此后多以雁门为郡、道、县建制戍守。雁门关之称,始自唐朝初期,因北方突厥崛起,屡有内犯,唐朝驻军于雁门山,于制高点铁裹门设关城,戍卒防守。
渤海郡:西汉巨鹿县上谷郡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阳(今沧州市东关),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辽宁省之间的渤海湾一带。唐朝时期的东北靺鞨(古女真族)以粟末部为主体亦建立过渤海国郡,先称振国(震国),又称渤海国,其时辖地在今东北松花江以南至渤海地区。后来李隆基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渤海郡地跨乌苏里江两岸,在今辽宁、河北、山东省三省之间的渤海湾沿岸一带。后唐同光四年(丙戌,公元926年),渤海郡为辽朝契丹族耶律德光所灭,以后不复存在。
建昌县:东汉朝时期置建昌县,隶属豫章郡,其时辖地在今江西省南城县一带地区。
堂号
雁门堂:以望立堂。
渤海堂:以望立堂。
建昌堂:以望立堂。
归胜堂:以望立堂。
宗祠通用联
四言通用联
歌传循吏;
荐赐逸民。
——佚名撰童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童恢,早年在州郡当过下等官员,奉公廉洁,为人称道。司徒杨赐对此十分赏识。便把童恢召到自己府中担任职务。后来杨赐官场遭难,以往的追随者纷纷离走,只有童恢有忠心。有胆量为杨赐表白,直到杨免罪获释,童恢的忠贞不贰令人钦佩。下联典指宋·童,隐居不仕,或以逸民荐朝。
望出渤海
名播山阴。
——佚名撰童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明代进士童朝仪,字令侯,山阴人。历官后军都督。工书画,善诗词。天性孝友,文采风流,一时推重。初为大同副总兵,名震遐迩,总制杨嗣昌出控三边,称有古名将才,崇祯间以疾归。
敕赐寿考;
民立生碑。
——佚名撰童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瓯宁人童参,性格淳朴,以耕种为生,赵祯初年寿至一百零二岁,仁宗曾赐敕慰劳。下联典指东汉姑幕人童翊,字汉文,举孝廉,任须昌长,居官有政绩,吏民立生碑来纪念他。
雁门世泽;
杜洲家声。
——佚名撰童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宋·童居易,居杜洲之滨,学者尊称为“杜洲先生”。
隐居淳朴;
善政廉平。
——佚名撰童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童伯羽,沉默寡言,好读书,师事朱熹,不乐仕进,人称“敬义先生”。下联典指东汉·童恢,少仕州郡为吏,司徒杨赐闻其执法廉平,乃辟之。
通经博学;
操尚拔俗。
——佚名撰童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童詧,博通经学,尤长于《易》、《太玄》,著有《发隐》一篇。下联典指唐·童宗说,眉宇秀整,操尚拔俗,为袁州教授,著有《柳文音注》等。
五言通用联
临清人为宝;
桂圆干世所珍。
——佚名撰童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孝廉童叙,字景和,瓯宁人。性至孝,好学,永乐中有司以教廉荐至京,以母老乞终养,诏许之,终身不仕。有《临清集》。下联典指清代知县童叶庚,字松君,崇明人。咸丰间官德清县知县,光绪间归隐吴门。博学嗜古,手抄群籍,多海内孤本。所著有《益智图》等。
农牧牧时勤业;
儒林日漱芳。
——佚名撰童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浙江省岱山县秀山岛童氏家祠联。秀山岛童姓的源头,是从浙江省慈溪市车厮陆家埠来定居的。古时,娼、优、隶、卒,即娼妓、戏子、衙役、兵士,在当时被人们普遍视为辱门楣、败坏家声的贱业。有些家庭、宗族还将贱业扩大到讼师、奴仆、婢女,以及剃头、剔脚、吹手、屠户、轿夫等。尽管有些人以充任保长为荣,但不少宗族也将保长作为贱业。这可能因为保长要奴颜婢膝地伺候官长,身份多少与衙役有些近似;同时他们又狐假虎威地欺压百姓,鱼肉乡民,为乡民所侧目。众多的家族和宗族都严禁后裔流入下贱,要求族人帮助已沦为奴婢的族人摆脱困境,并对自甘下贱者予以革谱、出族等惩罚。如有的宗族规定:“为奴者出”、“为优伶者出”、“为皂隶者出”、“充任保长者出”。
金事家风远;
指挥世泽长。
——佚名撰童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饶平县黄冈镇童氏宗祠联。
六言通用联
名列越中七子;
功盖天启三边。
——佚名撰童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诗画家童鲸,字璞岩,号二树,山阴人。少弃举业,专攻诗、文言文。与同郡刘文蔚等称“越中七子”。善山水、兰竹、木石,写梅尤著名。有《二树山人集》。下联典指明代进士童朝仪,字令侯,山阴人事典。
非显非藏姓氏;
半耕半读人家。
——佚名撰童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浙江省岱山县秀山岛童氏家祠联。
七言通用联
季昆画苑皆高手;
父子文坛俱名家。
——佚名撰童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明代画家童原,字原山,华亭人。善画,昆季皆称能手。原尤超迈。花鸟虫鱼,得宋元笔意。其父童,精书画。少时为董其昌作小像,文敏书“精一楼”额赠之。见《绘图宝鉴续纂》等。
五经训解垂泽远;
二树山人留芳长。
——佚名撰童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学者童伯羽,字飞卿,瓯宁人。好读,师事朱熹,不乐仕进,人称敬义先生。有《五经训解》等。下联典指清代诗画家童鲸,字璞岩,号二树,山阴人。
和气致祥遗泽远;
好山排送青来。
——佚名撰童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浙江省岱山县秀山岛童氏家祠联。
九言及以上通用联
祀典重千年,岁时报本;
绵延昌百世,忠孝传家。
——佚名撰童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湾沚区童湖村童氏宗祠联。
十亩闲闲,年高备邵承务;
七龄小小,才奇学业博魏科。
——佚名撰童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隐士童参,瓯宁人。性淳朴。隐于耕。仁宗初年百有二岁,赐敕慰劳,授承务郎,逾年卒。下联典指宋代童姓“神童”童梓的事典。
童姓开国将军
童陆生少将
童陆生(1901-2001),湖北省黄陂县人。1923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参加湖北黄安暴动。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陕西省等地从事秘密联络工作。参加了北伐战争,参与领导发动了鄂西革命委员会公安暴动,参加了西北抗日救国总会,参与了西安事变,“七·七”事变后率部参加了华北抗战的忻口战役
抗日战争时期,任山东鲁南抗日义勇总队临时总指挥,山东省委军事部参谋主任,山东鲁南保安副司令员,延安抗大三分校军事教员,军委四局副处长兼科长、高参室高级参谋、一局副局长等职,为创建鲁南抗日根据地,为我军培养军事指挥干部作出了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他历任重庆、南京谈判中共代表团军事组长,军委一局局长兼延安后梯队第一支队队长,军委四局局长,北平军事管制委员会军政部部长兼财经委员会副主任等职,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任军委四局局长兼军事图书馆馆长,军事训练部军事出版局局长兼军事图书馆馆长,军事训练总监部军事出版部副部长兼军事图书馆馆长,军事科学院院务部副部长兼军事图书馆馆长等职,为繁荣发展我国的军事出版和军事图书馆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是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1年2月27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100岁。
童国贵少将
童国贵(1916-1994),江西省信丰县人。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八军第21师61团排长、副连长、连政治指导员,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团第四师11团连党支部书记,陕甘宁独立师第3团连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军事教员、第6分校大队长、太行山大队大队长,太行军区第1军分区31团团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鲁豫野战军第3纵队9旅26团团长,中原野战军第3纵队9旅旅长,第二野战军11军33师师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3师师长,1952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1军33师师长,回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6副军长,1957年毕业于军事学院,1965年至1975年任山东省军区司令员,1975年至1980年任湖南省军区司令员,兼任湖南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湖南省军区顾问。是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94年10月3日因病逝世,终年78岁。
童炎生少将
童炎生(1911-1985),江西省安福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32年在湘赣边区红军当班长,红军独立第3团排长,湘赣军区敌后挺进大队分队长,茶(陵)(县)莲(花)游击队队长。在一次战斗中,全班被日军包围了,童炎生在率领全班冲出包围圈时,一颗化学炮弹在他身边炸开,他左腿负了伤。当时环境恶劣,无医无药,连用盐水洗伤口都办不到,很快伤口两侧就出现半尺多长的烂肉。他想:不挖掉烂肉,好肉还会感染。于是找来一把剪刀,在没有麻药的情况下,忍着巨痛,自己把烂肉剪掉,敷上草药,伤口才开始愈合。不久在另一次战斗中,为了掩护营长撤退,左膝盖又负了一次伤。参加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反“围剿”和湘赣边区三年游击战争。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1支队2团连长、连政治指导员、营政治教导员、团政治处主任,第2师2旅4团政治处主任,苏中军区特务3团政治委员,第1旅政治部主任。1944年在苏中军区当团政委时,一次战斗结束,缴获了敌人大批土造手榴弹,当时大家都不会使用这种土造手榴弹。童炎生试着投了一颗,没想到手榴弹在手中爆炸了,右手的五个指头都被炸飞了,从手腕处做了截肢手术。由于杀敌心切,伤口还未愈合就回了部队,结果伤口无法愈合,只好做了第二次截肢手术,伤口没愈合又上了前线。
解放战争时期,任苏中军区第1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副司令员,苏北军区泰州军分区司令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苏北军区参谋长,江苏军区参谋长,江苏省军区副司令员。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四、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5年5月2日因病逝世,终年74岁。
家谱文献
全国雁门童氏宗谱八卷,(清)童启、童世德等纂,清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安徽博物院
礼堂童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四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兰溪择基童氏宗谱十六卷,首一卷,(清)童瑞兰等纂修,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萃涣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五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兰溪童氏宗谱,著者待考,明朝末期手抄本一册,残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兰溪雁门童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三松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九卷、第二十六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湘乡童氏族谱,(清)童定青修,童坤与纂,清嘉庆十八年(公元1813年)雁门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册,今仅存卷首、第四卷、第七卷。现被收藏在湖南图书馆
湖南湘乡童氏续修族谱,(清)童胜陛修,童继芸、童思辉等纂,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南城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今仅存卷首、第三卷;另有一部今仅存卷首。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湘乡岱岳童氏族谱八卷,(民国)童胜丰修,章继晃纂,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惟馨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一卷。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湘乡童氏续修族谱,著者待考,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二十一~二十二卷。现被收藏在湖南图书馆
湘阴县童氏族谱,著者待考,清光绪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七~十五卷。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桃源县童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南城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一卷、第十一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湘潭市白监童氏五修支谱,(民国)童文言等纂修,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光耀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今仅存第三~四卷、第六~九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湘潭中湘双林童氏五修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养源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十七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宁乡童氏四修族谱,(民国)童锡梁纂修,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雁门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今仅存第二~三卷、第六卷、第十二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长沙童氏族谱,著者待考,清代年间雁门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一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长沙童氏族谱,著者待考,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雁门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残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童氏宗谱,(清)童冠群修,清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中国国家图书馆
童氏宗谱十四卷,(清)童正庆等重修,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树滋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五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贵州刘西童氏族谱四卷,著者待考,爱新觉罗·旻宁甲辰年(公元1844年)雁门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贵州刘西童氏族谱四卷,著者待考,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雁门堂木刻活字印本五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江都维扬江都童氏支谱,(民国)童润之二修,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江苏江都县昌松乡薛河七队,今仅存第三卷。
江苏武进毗陵童氏宗谱十卷,(民国)童近忠等重修,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树滋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南开大学图书馆。
江西童氏宗谱二卷,(清)童二尹续修,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翰墨园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科学院图书馆。
玉山县怀玉童氏宗谱,著者待考,清代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六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安徽合肥金斗童氏支谱二卷,首一卷,著者待考,爱新觉罗·旻宁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廉益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泾县泾川童氏宗谱十二卷,(清)童善卯、童良寐等修辑,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陇东高原程介五等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福建泰宁粹壹童氏房谱,(清)童日蛟纂修,清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北新洲童氏宗谱三卷,(民国)童振福、童家旺续修,民国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北省新洲县马河乡蔡咀村。
湖北省嘉鱼县童氏宗谱:始祖童春,字秀发,原系山东州府东平州谷口村人氏,元朝1322年,由阳州刺史自降任嘉鱼县令。现存公元1881年和1908年原始家谱,并依据原谱,由南分二十三世孙童德海于公元2009年整理编撰出版童氏家谱上中下三卷。
字辈排行
怀宁县童氏字辈:一启嘉世美,永远佐国兴。道宏荣宗尚,德大定邦成……
安徽广德、光山县童氏字辈:大前引力、道正山光、明仁家业、世纪其昌。
安徽全椒童氏字辈:“世三元文德会家,万宗恩泽沛,福寿保安康,松梧华堂秀,俊杰久长存,仁义礼智信,忠恕继宜昌”。
肥西县童氏字辈:“祖功远立家庆广延常修尔业克绍先传”。
无为市童氏字辈:“洪文开万祀业达天朝忠孝传家宝贤才振国豪”。
安徽凤台童氏字辈:“锦熔恩泽瑞华伟德义长久存兴国志家中杰秀祥树立保平安仁士文学良”。
阜阳市童氏字辈:“江光明培大叶”。
肥东县童氏字辈:“邦家长兴延有贤英”。
安徽巢湖、四川成都童氏字辈:“茂叶达天朝忠孝传家宝”。
四川内江童氏字辈:“荣华富贵……”
四川乐山童氏字辈:“亭第杰如石应手正大光明志顺华国文章起英贤朝代永传招中兴”。
四川乐山童氏字辈:“建起光中泽尧山远若林”。
四川遂宁童氏字辈:“太庆登启远”。
浙江江山童氏字辈:“宗永得长宣大文行忠信元离亭利贞学圣遵仁义树刚常性明理”。
浙江金华童氏字辈:“德裕百千曾万崇佑寿丙定振礼义智忠匡元熙华存厚金享隆隆宁玉利泰祥康贞和瑞恭明钦宽盛敏信维逊绕绪绳综组经纶连”。
浙江义乌童氏字辈:“国家兴起人文永昌元士新志绍祖德光”。
湖南浏阳童氏字辈:“国化庆名良世发隆昌远”。
湖南童氏一支字辈:“明洪德自成中公昭拾索俊业拯家生”。
湖南娄度童氏字辈:“昌主至德清光继”。
江苏六合童氏字辈:“国志世文之万学德如金家长明正有传中在立新”。
江苏童氏一支字辈:“士忠正以月如为爱廉贵科第兴民强才得清云上”。
罗田县、安徽金寨童氏字辈:“养再仁万廷朝希文胜尚良子承习斯有大光启邦先德荣芳仕维品重家以道昌崇伦务本孝友宁康信义永守庆衍钟祥市”。
湖北黄陂童氏字辈:“好仁德广大希胜道光明”。
老河口市童氏字辈:“祖泽其元有”
容县童氏字辈:“志裕英佩文国梓里建业宏开长发其祥”。
陕西西安童氏字辈:“首天玉自遵应学”。
临沂市童氏字辈:“丕彦善纪永远名传”。
赣州市、广东东莞童氏字辈:“仁义世□广修德兴”。
福建长汀童氏字辈:“如作以忠(则)明其道(斯)学乃成”。
福建连城童氏字辈:“祖宗积德、源远庆长、文章华国、大振家声、崇正守道、存厚永昌”
童氏一支字辈:“龙胜德开元运”。
童氏一支字辈:“昭崇同士国朝何永宁万邦道德文昌盛家兴诗泽长满元生富贵吉星恒高照庭华耀金辉益寿延年康”。
四川南充广安一童氏字辈:(约明万历起)德成其子 连(宏、弘)启嘉锡 体先之宪 光宗可壁 志秉忠贞 心以纯一 道济大化 仁希达立 有恒作圣 方正永迪
伯羽{敬义先生}後裔:1618年从江西饶州府鄱阳瓦西坝迁安徽安庆市望江县太慈镇,十来个村童族约1~2万人,有族谱,雁门郡敬义堂,字辈:一世习启,必绍宗功。其祥长兆,品学敦崇。永承祖德,家道昌隆。才高望重,仁义宽宏。今字辈到兆、品、学。明末清初分支到浙江省
随州市 府河镇童家老湾一支字辈:正大光宗传世泽,高明继祖振家声;登伦学道承先系,积德成仁取义真。
湖北省嘉鱼县童氏字辈:惟童来嘉,先系可述,谷之存示,养人以玉,八叶书香,未坠科目,九帮十天,中叶惟木,剥极果存,希心来复,厥龄本昌,金坚宏续,十七当荣,新枝祠出,懋修承启,嘉德世崇,士行光大,永宗高明。
湖广永州市零陵县地名磨车铺,欧村鹅公山大丘,祀祭。福神庙治下,幸蒙皇恩浩荡,康熙帝四十二年八月迁移四川东道直隶忠州梁山县清平乡虎城里一甲地名高丰寨沙子桥居住。辈分: 良国学忠义 德永士子长 富贵传家正 荣华继世昌 常怀广福禄 恒顺多祯祥 玉志显门庭 金声佐朝邦 才文先生圣 红开贻后芳 排衍叙竟祖 籍当宣厚系 后面这十个辈分是新加的,前面50个是家留下来下来的。
黄梅县童氏字辈:盛世承时济 美士名克成 元亨利贞吉 道义启贤英 温良恭俭让 正直益聪明 华夏逢尧舜 精忠卫国诚 后面十字为新添加。以上为五支(户)字辈,其地理分布为:显支(户)-黄梅县孔垅镇新安村童家(童菜园);盛支(户)-黄梅县杉木乡旗杆村童家湾;世支(户)-黄梅县独山镇童大屋;轩支(户)-九江市新港镇;鸿支(户)-黄梅县小池镇业庄村。因支派居住地存在不同行政区划,称之为“梅九童氏”。
湖北恩施芭蕉童氏字辈:西阳大天福世年,思光祖德再尘先……后面还有几句,都是流传下来的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姓氏源流
源流一
源流二
起源三
起源是
起源五
起源六
起源起源
起源八
起源九
得姓始祖
各支始祖
迁徙分布
历史名人
郡望堂号
郡望
堂号
宗祠通用联
五言通用联
六言通用联
七言通用联
九言及以上通用联
童姓开国将军
童陆生少将
童国贵少将
童炎生少将
家谱文献
字辈排行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