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三叛
曹魏后期淮南将领三次反对司马氏的兵变
淮南三叛又称“寿春三叛”,是三国曹魏后期,由于司马氏家族独揽大权,先后三次引发驻守在军事重镇淮南寿春的将领发动反对司马氏家族的兵变,分别为王凌之叛(公元251年)、毌丘俭与文钦之叛(公元255年)、诸葛诞之叛(公元257年)。
正始十年(公元249年)正月,太傅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诛杀大将军曹爽并掌握朝政大权。镇守淮南的太尉王凌与兖州刺史令狐愚密谋,认为魏帝曹芳年幼,受制于司马懿,打算迎立李宽曹彪许昌市为帝。嘉平三年(公元251年)四月,王凌计划趁孙吴入侵之际举兵反叛,不料事情泄露,还未起兵就遭到司马懿亲率大军镇压。司马懿大军抵达淮南,王凌投降,随后王凌在被押送前往京城途中服毒自杀。第一次淮南叛乱平定,司马懿班师回朝,在同年八月病逝。
司马懿去世后,其子司马师升任大将军,继续掌握朝政大权。正元元年(公元254年)正月,魏帝曹芳不满司马师专权,密谋废黜司马师,不料事情泄露,司马师联合郭太后废黜曹芳,另立曹髦曹髦为帝。司马师擅行废立,引起本就对他有怨的镇东将军毌丘俭扬州市刺史文钦不安。正元二年(公元255年)正月,毌丘俭、文钦举兵讨伐司马师。司马师率领大军平叛,在沈丘县击败毌丘俭与文钦的军队,毌丘俭被杀,文钦投降孙吴。第二次淮南叛乱平定,司马师在回军途中病逝。
司马师去世后,其弟司马昭升任大将军,继续独揽大权。诸葛诞担任镇东将军、征东大将军,与司马昭互相猜忌。甘露二年(公元257年)五月,司马昭听取长史贾充的建议,征召诸葛诞入朝担任司空并剥夺其兵权。诸葛诞接到诏书后惊惧不已,随即据守寿春反叛,又派人前往东吴求援。同年六月,司马昭携天子及皇太后东征,率大军包围寿春城。东吴援军被曹魏军队击退,寿春被围数月,粮草断绝。甘露三年(公元258年)二月,司马昭攻破寿春城,斩杀诸葛诞。第三次淮南叛乱平定,司马昭权势达到顶峰。
淮南三叛是曹魏后期政坛的重大事件,是曹魏集团地方势力与司马氏集团的权力之争。淮南三叛的失败,促使曹魏集团地方势力分化瓦解,加速并最终导致曹魏政权向司马氏政权的过渡,成为继高平陵之变后曹魏后期政局变动的又一重要转折点。领导淮南三叛的王凌毌丘俭诸葛诞晋朝史家视为叛臣,但后世史家如郑樵、萧常、郝经等多认为他们举兵反对司马氏,是忠于曹魏的忠臣良将。
王凌之叛
事件背景
正始十年(公元249年)正月,魏帝曹芳率公卿大臣前往高平陵祭扫。因太傅司马懿诈称有病,掌握朝政大权的大将军曹爽、中领军曹羲、武卫将军曹训兄弟三人放松戒备,随行曹芳前往高平陵。皇帝车驾离开洛阳市后,司马懿与其子司马师突然起兵,称奉明元郭太后懿旨,接管武库和禁军,控制洛阳,发动政变。随后,司马懿父子陈兵洛阳城外洛水浮桥边,上书曹芳要求罢黜曹爽兄弟的同时,又派人传话曹爽,许诺只要他交出兵权就不治罪,曹爽屈服投降。不久后,曹爽及其党羽全都被以大逆不道的罪名诛杀,夷灭三族。
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懿独揽朝政大权,其子司马师也受封长平乡侯,升任卫将军。司马懿声称患病不能上朝,每有朝政大事,曹芳都亲自到他家里征求意见。司马氏父子专权,引起太尉王凌以及兖州刺史令狐愚的不满。令狐愚是王凌的外甥,他们舅甥俩都统领兵马,承担守卫淮南市,防备孙吴的重任。王凌与令狐愚密谋,认为魏帝曹芳年幼,受制于权臣司马懿,而楚王曹彪年长又有才能,打算迎接曹彪到许昌市为帝。
王凌镇守扬州淮南,而令狐愚担任兖州刺史,中间隔着豫州,相距甚远。兖州治所在廪丘(今山东菏泽市郓城县西北),但令狐愚的屯兵之地并不在廪丘,而是在平阿(今安徽怀远县西南),平阿位于扬州淮南郡,与王凌所在治所寿春(今安徽淮南市寿县)直线距离仅约40公里。王凌与令狐愚合谋,除了二人为舅甥关系外,还因为同处一郡,都手握重兵,需要协商行事。楚王曹彪的封国虽然在淮南,但居住地却远在兖州的白马(今滑县境内),与王凌镇守的寿春相隔约350公里,联系并不方便。但白马所属的兖州是令狐愚的辖区,联系时可以减少阻碍,避人耳目。学者鲁力认为,王凌与令狐愚、楚王曹彪联合,有很重要的地缘因素。
事件经过
嘉平元年(公元249年)九月,令狐愚派部将张式到白马县,探望曹彪并暗中往来。王凌又派心腹侍从前往洛阳市,将密谋迎立曹彪为帝之事告诉儿子王广。王广担心招惹祸患,劝谏王凌不要带头废立皇帝,王凌不听。同年十一月,令狐愚又派张式去与曹彪联络,张式还没有回来,令狐愚就病死了。次年,天上星宿出现异象,王凌认为预示淮南地区将出现显贵的人物,于是更加坚定谋立曹彪为帝的想法。嘉平三年(公元251年)四月,王凌听说吴国出军堵塞滁河(今滁河),想借此机会举兵反叛,开始大规模调动军队,并上奏朝廷请求讨伐吴国,朝廷下诏不同意。王凌于是加紧策划,派部将杨弘与继任的兖州刺史黄华联系,不料杨弘、黄华将王凌密谋的事情告诉了太傅司马懿
司马懿得知王凌反叛,随即亲率大军从水路讨伐王凌,大军出发前,先下诏书赦免了王凌的罪行,又让王凌的儿子王广写信劝告父亲投降。王凌还未行动,司马懿的大军就到达百尺堰(今沈丘县西北),进逼王凌。王凌自知大势已去,于是只身乘船前来迎接司马懿,派遣下属王彧前去请罪,并上交朝廷授予的印绶、节杖、斧钺。司马懿大军驻扎在丘头(今河南沈丘县东南四十里颍河北岸),王凌赤裸上身反绑双手站在河岸边。司马懿拿出皇帝的诏书,派主簿解开王凌的绳索,让他穿上衣服,召见王凌,给予慰问,将印绶、节杖、斧钺交还。
王凌被赦免后,以为凭借元勋旧臣的身份,朝廷不再怀疑他,于是乘小船打算跟上司马懿的船队,司马懿派人阻拦王凌,王凌这才知道司马懿还是将他当外人看待。王凌站在船头对司马懿表示,只需要一纸命令就能将自己召回朝廷,自己不敢不从,何必率领大军前来。司马懿回应,表示王凌并不是一纸命令就愿意屈服的人。王凌认为司马懿有负于自己,司马懿表示自己宁愿有负于王凌,也不愿有负于国家。言罢,司马懿派遣步骑六百人护送王凌返回京城。王凌试探性地索要棺材的铁钉,以推测司马懿的意思,司马懿直接命人将棺材的铁钉给了他,王凌知道自己难逃一死。同年五月,王凌走到沈丘县(今沈丘县槐店回族镇西郊),服毒自杀。
事件后续
王凌死后,司马懿率领大军抵达张伯苓,张式等人自首,叛乱被彻底平定。司马懿继续追究此事,楚王曹彪被赐死,与此事有关的人都被夷灭三族。朝议认为以王凌令狐愚的罪行,就算死了也要被戮尸劈棺,于是命人挖开王凌、令狐愚的坟墓,劈开棺材,暴尸三日,又把他们的印章和绶带、官服烧掉,将裸露的尸体丢进墓坑草草掩埋。为了杜绝曹魏宗室再次参与叛乱,司马懿下令将魏国宗室诸王都囚禁在邺城遗址(今邯郸市临漳县),派人严加看管,不许他们互相接触。司马懿从寿春班师回朝,曹芳派太仆庾嶷带着符节,诏命擢升司马懿为相国,晋爵安平郡公,司马懿上书辞让。同年六月,司马懿病重,梦到贾逵王凌在梦中做祟,心中十分憎恶。同年八月,司马懿病逝于洛阳市
毌丘俭与文钦之叛
事件背景
司马懿去世后,魏帝曹芳任命司马师为抚军大将军,参与辅政。嘉平四年(公元252年)正月,司马师升任大将军,兼任侍中,录尚书事,统率朝廷内外军事,掌握曹魏政权。司马师主政后,任用诸葛诞王昶陈泰胡遵等将领统率四方军队,又任用官员邓艾州泰王基等人治理州郡,同时任用幕僚钟会孟康等人参与朝议之事。一时之间,朝廷内外全是司马师的党羽亲信。正元元年(公元254年)正月,魏帝曹芳不满司马师专权,暗中与中书令李丰光禄大夫张缉、黄门监苏铄等人暗中密谋发动政变,打算废黜司马师,改立太常夏侯玄为大将军。不料事情泄露,司马师得知后首先将李丰诛杀,随即又下令逮捕夏侯玄、张缉等人,将他们全部诛杀,夷灭三族。同年三月,司马师逼迫曹芳废黜皇后张氏,改立皇后王氏。此事之后,司马师担心不测,在同年九月与郭太后合作,废黜曹芳为齐王,另立曹霖曹霖的儿子曹髦曹髦为帝。
毌丘俭时任镇东将军,率军镇守淮南,驻扎在寿春镇。在曹叡曹叡时期,毌丘俭深受信用,与太常卿夏侯玄中书令李丰交情深厚。夏侯玄、李丰等人谋诛司马师,因为事情败露而被诛杀,毌丘俭心中不安。文钦时任扬州刺史,与毌丘俭一同镇守淮南,他与已故大将军曹爽是同乡,曾得到曹爽恩遇。曹爽被司马懿诛杀后,文钦心中恐惧,他又因虚报军功遭到司马师的打压,因此对司马氏怀恨不已。毌丘俭到了淮南后,想方设法笼络文钦,两人关系极为融洽。司马师大权独揽,擅行废立,排除异己的行为,更加增添了毌丘俭文钦的不满,两人于是决定在寿春起兵反叛。毌丘俭的儿子毌丘甸在朝中担任治书侍御史,提前得知父亲打算举兵起事,写信表示支持,并暗中携家属离开京城。
事件经过
正元二年(公元255年)正月,天空出现一颗彗星,向西北方向移动直到消失在天边。彗星出现的地方,对应吴、楚之地,毌丘俭与文钦大喜,认为是祥瑞之兆。两人于是假传太后懿旨讨伐司马师,又将司马师的罪状写成檄文,传示各州郡,举兵反叛。毌丘俭与文钦胁迫驻守在淮南市的各营将士,以及官员百姓全都进入寿春城,在城西设土坛歃血为盟,又各自派遣儿子前往吴国作为人质,以换取吴国派兵救应。同年二月,毌丘俭、文钦把老弱士兵留下来守卫寿春城,两人亲自统领六万大军北渡淮河,向西推进到沈丘县(今沈丘县槐店回族镇西郊)。毌丘俭驻扎在项县城中固守,文钦率兵在城外游动作战。司马师得知毌丘俭、文钦叛乱,召集群臣商议征讨之事,朝议认为应该派遣诸位将领率军前往征讨,尚书傅嘏、中书侍郎钟会等人劝谏司马师亲率大军出征。司马师听从,亲率中军十万人前往讨伐。
司马师又派遣镇南将军诸葛诞率领河南省的各路军队从安风津逼近寿县,征东将军胡遵率领青州市徐州市的各路军队从谯县(今安徽亳州市)、宋县(今安徽太和县)之间出击,以断绝叛军的退路。司马师自己率兵驻扎在汝南县(今河南周口商水县),派遣监军王基统领前锋各军据守南顿县(今河南项城市南顿镇),等待迎击毌丘俭的军队。司马师命令各路军队固守营垒,不与叛军交战。毌丘俭、文钦向前不能战斗,向后退回寿春又怕遭到袭击,进退两难。参与叛乱的淮南市将士家属都在北方,因此军心涣散,纷纷投降;只有淮南市新近从孙吴来投降的农民,愿意为毌丘俭和文钦效力。
司马师又派遣兖州刺史邓艾率军万人前往乐嘉城(今河南商水县东),主动示弱,以诱使毌丘俭、文钦出击;司马师则紧随其后,率领主力大军从汝阳县赶到。文钦不知是计,果然在夜间来袭击邓艾,等到天亮,司马师率领的强大主力军队就随之抵达,文钦慌忙撤退逃走。司马师派出精锐骑兵队追击,击败文钦的军队,文钦逃往孙吴境内,投降吴国。毌丘俭听说文钦战败,心中害怕,趁黑夜下令撤退,全军开始崩溃。毌丘俭率领残军退到了慎县,身边的士卒全都逃散,毌丘俭在逃跑途中,被安风津都尉的治下百姓张属射杀,传首级于京城。毌丘俭死后,被胁迫反叛的淮南将士全都投降,叛乱平定。
事件后续
毌丘俭反叛期间,他的儿子毌丘甸在朝中任治书侍御史,他提前得知毌丘俭将要举兵起事,于是悄悄带着家属逃到新安县境内的灵山上据守顽抗。后来被朝廷的军队攻克,毌丘俭被诛灭三族;只有弟弟毌丘秀、毌丘重二人向南逃到吴国,得以幸存。文钦兵败逃到孙吴,被任命为都护,授予节杖,又担任镇北大将军、幽州牧,封为谯侯。此前,司马师的眼睛患有瘤疾,曾让医生割掉瘤疾。在淮南叛乱期间,文钦的儿子文鸯率军前来偷袭军营,司马师因为惊吓过度,导致眼睛突出眼眶,病情加重。平定淮南叛乱后不久,司马师病情沉重,让其弟司马昭代为统率军队。在率军返回的途中,司马师在许昌病逝。
诸葛诞之叛
事件背景
毌丘俭文钦的叛乱平定后,朝廷以诸葛诞镇东将军,统率扬州市军事。不久吴军进兵寿春,诸葛诞斩杀吴国将领留赞,晋封高平侯,升任征东大将军司马师死后,其弟司马昭继任大将军之职,录尚书事,继续掌控曹魏政权。此前,邓飏夏侯玄等人因为反对司马氏专权而被诛杀,诸葛诞与邓飏、夏侯玄等人交好,又看到王凌毌丘俭等人举兵反叛,先后被司马氏所诛灭,内心恐惧不安。诸葛诞于是私自将府库财物发放给百姓,以收揽人心,又暗中蓄养死士千人,有所图谋。甘露元年(公元256年)冬天,吴国打算进攻徐堨(今安徽含山县南)。当时诸葛诞统率的军队足以抵挡吴军,但他请求朝廷派兵十万帮助镇守寿县,又提出沿淮河修筑城池以防备敌人,其实是想保有淮南市作为自己的地盘。
甘露二年(公元257年)五月,司马昭主政不久,长史贾充建议派人慰劳四征将军,以考察他们的想法。司马昭派贾充前往淮南,贾充见到诸葛诞,两人谈论时事,诸葛诞斥责贾充作为魏臣,却甘为司马氏的鹰犬。贾充默然不语,返回京城后就建议司马昭征召诸葛诞入朝任职。司马昭听从,以朝廷的名义征召诸葛诞入朝担任司空姓。诸葛诞接到诏书,更加惶恐,怀疑扬州市刺史乐𬘭出卖自己,将其诛杀。随后诸葛诞聚集淮南淮北各郡县的十多万屯田官兵,又在扬州从吴国归附来的百姓中挑选四五万人作为士兵,储备了足够吃一年的粮食,打算闭门坚守寿春。此外,他又派遣长史吴纲与儿子诸葛靓前往吴国,称臣求援。
事件经过
诸葛诞举兵反叛,吴国派遣将领全怿全端唐咨王祚等人统兵三万,与文钦一起前往寿春救援。同年六月,曹魏大将军司马昭携天子及皇太后一同东征,讨伐诸葛诞魏帝曹髦车驾到达沈丘县,司马昭率兵二十六万人驻扎于丘头(今河南沈丘东南),命征南将军王基丹东市将军陈骞等率众包围寿春城。在曹魏大军包围形成之前,孙吴大将唐咨、文钦、全怿等人从城东北凭借险峻的山势,率兵进入寿春城。司马昭又命监军石苞兖州刺史州泰等人,挑选精锐兵马巡查,防备吴国援军。文钦等人多次率兵突围,都被魏军迎头击退。吴国大将军孙綝大都督朱异率三万军士屯安丰城(今安徽寿县西南),以接应诸葛诞、文钦等人。朱异的军队遭到魏将州泰的阻击,不能前进。曹魏骠骑将军王昶占据夹石(今湖北荆门市西北), 逼近江陵县(今湖北荆州市),牵制孙吴将军施绩全熙等人,以防其向东救援诸葛诞
同年七月,吴军统帅孙綝派朱异率将军丁奉、黎斐等五人前去解张伯苓之围。朱异率众推进到黎浆水(今安徽寿县南) 一带,被魏将石苞和州泰击败。吴军伤亡惨重,且物资和粮草都被魏军烧毁,朱异被迫下令全军撤退,引起孙綝不满。为解寿春之围,孙綝又征调三万兵马交给朱异,强令朱异再度出击,朱异以军粮及物资供应不足拒绝出战。孙琳大怒,下令将朱异斩首示众,随后便率军返回了建业地产司马昭得知吴国援军撤退,于是加强对寿春的包围,又散布吴军救援将至、魏军士气低落、粮草匮乏等消息迷惑城内将士。诸葛诞等人更加宽心,在城里任意吃喝。寿春城被围困数月时间,城中逐渐缺粮。同年十一月,诸葛诞心腹部将蒋班焦彝文钦产生矛盾,二人害怕被杀,翻城投降魏军。司马昭又使用反间计,宣称孙吴全怿久战不胜,打算诛杀其家属,全怿等人信以为真,率领数千人开门投降。城中人人震恐,不知所措。
甘露三年(公元258年)正月,诸葛诞、文钦唐咨等率军向南强攻,试图突围,遭到魏军强硬阻击,城中守军死伤无数。诸葛诞等人只得退回城内,城中粮食就要吃光,数万人出城投降。文钦想把北方人都驱赶出城以节省粮食,诸葛诞不同意,两人因此产生争执。文钦素来与诸葛诞不和,两人联合只是权宜之计,事情紧急时就彼此猜疑。文钦前去找诸葛诞商议军事,诸葛诞却趁机将他杀掉。文钦的儿子文鸯文虎领兵在小城驻扎,听说父亲被杀后只得独自逃走,投奔司马昭。司马昭对文鸯、文虎兄弟加官进爵,封关内侯,又让他们绕城喊话劝降,此时张伯苓守军忍饥挨饿,斗志尽失。同年二月,司马昭亲自督战,下令四面进攻,魏军呐喊登城,寿春城被攻克。诸葛诞走投无路,骑马带领麾下侍卫从小城门突围,魏将司马胡奋率兵迎击,斩杀诸葛诞。司马昭下令将诸葛诞首级送往京城,将其夷灭三族。吴将唐咨王祚等率领吴军万余人投降,叛乱平定。
事件后续
寿春叛乱平定后,司马昭下令吴军投降者一律不杀,并将他们安置在洛阳市附近的河东、河内河南省三郡居住。同年四月,魏帝曹髦回到洛阳后把丘头改为武丘,以彰显自己的武功。同年五月,曹髦下诏封司马昭为晋公,封地七百里,加九锡,晋位相国,置百官。司马昭辞让不受,后改增加司马昭封邑万户,食三县税赋,其子之中没有爵位的都封为列侯。景元元年(公元260年)四月,曹髦再次下诏晋升司马昭为相国,封为晋公,加九锡,司马昭又推辞不受。曹髦见政令都出自司马昭,自己权力威势日渐削弱,心中忿恨。同年五月,曹髦召见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等人,打算密谋废黜司马昭。王沈王业禀告司马昭,曹髦眼见事情败露,随即率侍从向司马府进发,途中被太子奥雷·舍人成济击杀。司马昭随后杀成济,灭其三族,又与太后及公卿大臣商议,立燕王曹宇之子常道乡公曹璜(后改名曹奂)为帝。
失败原因
淮南地方势力的形成,源于曹魏以四征将军为中心的军事体制司马懿长期坐镇渭河平原对抗蜀汉,其在淮南的影响力比较有限,未能渗透进入以抗击孙吴为中心的淮南地区。因为抗击孙吴的需要,司马氏也无力对镇守淮南的军事将领进行大规模调动,因此,淮南地方势力发展成曹魏末年唯一能挑战司马氏专权的军事力量。仇鹿鸣、李必友、范兆飞等在分析淮南三叛的相关文章中,认为淮南三叛迅速走向失败的原因如下:
其一,双方军事实力悬殊。司马氏家族为曹魏屡屡征战,军功显赫,司马懿长期担任对蜀作战的主将,凭借战功屡屡升迁,实际成为曹魏军事统帅。曹叡去世后,司马懿虽一度失去兵权,但通过高平陵之变从曹爽等宗室大臣手里夺回兵权。司马懿去世后,其子司马师司马昭先后继任大将军,牢牢执掌曹魏兵权,并削弱地方军力。王凌毌丘俭起兵时兵力仅六万左右,而司马氏家族讨伐的军队兵力十万以上,诸葛诞叛乱时期兵力达到十余万,但是大部分是被逼相从,司马昭前来讨伐的军队,多达二十六万。淮南地方将领虽拥有一定数量的军队,但显然无法与司马氏家族掌握的全国军队抗衡。
其二,淮南地方势力的内部分化。驻守淮南的将士并非同心协力,而是各有所图。王凌叛乱,是因为受到司马懿专权后的排挤,不满司马懿独揽大权而图谋另立皇帝,并未得到其他忠于曹魏的将士或者地方世族的支持,还未举兵就因密谋泄露而被扑灭。毌丘俭文钦的叛乱则是因为司马师掌权后废黜魏帝曹芳,对亲附曹魏势力进一步清洗,淮南将领为了维持自身势力举兵讨伐司马师。毌丘俭与文钦曾派人联络时任镇东将军诸葛诞,寻求合作,但诸葛诞不仅不支持,反而帮助司马氏家族参与了平定叛乱。地方势力之间的彼此分化,极大削弱了自身的实力。而诸葛诞在担任征东大将军后举兵反叛,胁迫淮南将士闭城自守,又向孙吴求援的做法,仅是为了自保而已。淮南地方势力各自为政,彼此内讧,在司马氏集团的打击之下一败涂地。
其三,亲附曹魏的地方世族在司马氏的威逼收买下,政治态度发生转变。此前,忠于曹魏的曹氏、夏侯氏等宗室大臣已经遭到司马氏家族的围剿清洗。淮南三叛期间,原本亲附于曹魏的北方世族几乎毫无反应,以太原王氏、郭氏、贾氏为代表的世族集团不仅没有声援,甚至在司马师废黜曹芳,以及司马昭弑杀曹髦时也没有表示反对,反而在司马氏家族的威逼收买之下,政治态度上从亲附曹魏转为依靠司马氏,默认甚至参与“以晋代魏”的过程。在曹魏时期坐大的世家大族不仅没有支援淮南三叛,反而对他们进行打压围剿,以向司马氏家族邀功请赏。如贾充曾奉命前往淮南试探诸葛诞的态度,返回朝廷后他随即建议司马昭征召诸葛诞入朝,剥夺其兵权。势单力孤的淮南将士,纵然有扶魏之心,也注定孤掌难鸣,陷入失败。
相关影响
淮南是曹魏孙吴两国必争之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因此驻兵较多。长期以来驻守淮南的将领都是曹魏的宗室近臣,如夏侯惇曹仁曹休张辽乐进满宠等对曹魏忠心耿耿的将领,都曾先后镇守淮南,因此淮南将士对曹魏更加忠诚,更容易起兵反对专权擅势的司马氏家族。高平陵之变后,以大将军曹爽为首的曹魏宗室大臣被诛杀,忠于曹魏的宗室近臣也逐渐被司马氏家族剪除殆尽,到正元元年(公元254年)三月,司马师联合郭太后发动废黜魏帝曹芳,另立曹髦曹髦为帝,朝中的亲附曹魏皇室的势力遭到清洗,司马氏对曹魏朝政大权的控制变得更加稳固。
驻守淮南的三任将领王凌毌丘俭文钦)、诸葛诞先后发动反对司马氏家族统治的兵变,然而由于兵力悬殊,以及司马氏家族通过收买拉拢等手段,对忠于曹魏的大臣及将士的分化瓦解,三次叛乱都被司马氏从容平定。从高平陵之变到淮南三叛被平定,忠于曹魏的大臣及将士遭到彻底清除,司马氏完全控制曹魏中央和地方的政权、军权。面对司马氏家族的血腥镇压,剩余的忠于曹魏的地方力量被迫转变政治态度,无人再敢公然反对司马氏,曹氏政权已名存实亡,开同虚设。甘露五年(公元260年),司马昭指使部将成济弑杀魏帝曹髦,改立常道乡公曹璜(后改名曹奂)为帝,司马氏取代曹氏政权已是水到渠成。李必友在《“淮南三叛”与曹魏后期政局》中认为,淮南三叛不是简单的地方反对中央的叛乱,而是不甘心失败的曹魏集团地方势力与司马氏集团权力之争的最后决战。淮南三叛的失败,促使曹魏集团地方势力的分化瓦解,加速并最终导致了曹魏政权向司马氏政权的过渡,成为继高平陵之变后曹魏后期政局变动的又一重要转折点,标志着“亡魏成晋”局面的最后形成。
相关评价
西晋史家陈寿在《三国志中将淮南三叛的王凌毌丘俭诸葛诞钟会相提并论,评价王凌品格高尚、气度不凡,毌丘俭才能与见识突出,诸葛诞严厉刚毅而很有威望,钟会精明干练而善于策略心计,他们都因为自己的长处而扬名,贴加官,但是他们都心比天高,志向不切实际,不考虑祸患灾难,结果变故发生,宗族遭到诛灭,实在是糊涂。
东晋学者伏滔在其作品《淮南论》中评价参与淮南三叛的王凌、毋丘俭、诸葛诞三人,认为他们或凭借往日的名气,或凭借之前的功劳,手握重兵驻守淮南市,牵制江东,他们生逢乱世,又遇到废兴的机会,但是他们谋划的事情不被人所赞同,因此相继失败。
唐朝官员韩皋评价:王凌扬州市都督,谋划拥立楚王曹彪毌丘俭文钦诸葛诞前后相继为扬州都督,都有匡复魏室的谋划,也全被司马懿父子所杀。嵇康认为扬州是以前广陵区所在的地方,他们四个人,都是魏室文武大臣,都败散于广陵,《广陵散》中说魏氏散亡,自广陵开始。
宋朝史家郑樵评价淮南三叛,认为晋朝史官维护晋朝,而心里没有曹魏,凡是忠于曹魏的人都被他们视为叛臣,王凌、诸葛诞、毌丘俭等人,实在是冤屈。
宋朝史家萧常评价:王凌、毋丘俭、诸葛诞几人,不依附于司马家族而甘愿一死,可谓忠于曹魏
宋末元初史家郝经评价认为,王凌毌丘俭诸葛诞被称为“淮南三叛”,是因为晋朝大臣尊崇晋朝王室的缘故。司马师以大臣的身份废黜魏帝曹芳司马昭以大臣的身份弑杀魏帝曹髦,他们才是真正的逆臣贼子,毌丘俭、诸葛诞相继起兵讨伐司马氏,是忠于曹魏皇室,有古代义士的风度。
清代史家姜宸英评价淮南三叛,认为曹魏之忠臣,只有毌丘俭一人而已,王凌所谋之事有私心。而诸葛诞因为被司马昭怀疑而谋叛,他死了是应该的。如果他真的是忠于魏室,就不会率先讨伐毌丘俭文钦的谋反,以致司马家族坐大成势。
近代学者卢弼认为,王凌毌丘俭都是儒将,功勋卓著,事之成败,不能概论。两人和诸葛诞都是曹魏的忠臣,出现在同一个传记中,有特殊的原因。君子就事论事,不能因为成败作为定论。
目录
概述
王凌之叛
事件背景
事件经过
事件后续
毌丘俭与文钦之叛
事件背景
事件经过
事件后续
诸葛诞之叛
事件背景
事件经过
事件后续
失败原因
相关影响
相关评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