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云寺位于
成都平原东北部云顶山,是
唐朝十大名寺,距今1800多年历史,原名天宫寺,
天宝年间,由
李隆基改名为慈云寺。
介绍
地理位置
慈云寺,中国唐代十大名寺,距今1800多年历史,原名天宫寺。汉恒帝年间安息国(如今
伊朗)太子经过三世轮回为安世高法师在此闭关修行,安世高法师与
达摩并列是中国佛教史上最著名的海外高僧。
章武元年,
刘禅敕命再次修建,并取名天宫寺。天宝年间,由唐玄宗改名为慈云寺。国民革命时期,慈云寺曾经是全国最著名的佛学院,寺中曾藏有
爱新觉罗·弘历、
南宋诗人
陆游、
苏轼、
黄庭坚、
吴道子、张大千、赵朴初、
启功、
流沙河等名家亲笔题字与画作。
慈云寺地处
成都平原东北部云顶山,刚巧位于神秘的北纬30°区域,北纬30°29´10"~30°57´41"之间。云顶山位于
四川省金堂县境内
龙泉山脉中段,云顶山风景区包括大小云顶山、韩滩古渡、沱江金堂小三峡、九龙滩、三学寺、炮台山、天星洞等,面积为67平方公里。
历史发展
慈云寺是
唐朝天宝年间的名称,最早叫天宫寺。创建该寺的是一位叫世高法师外国人,曾是安息国(如今
伊朗)太子经过轮回为安世高法师。在佛教向东传播的过程中,安世高法师与
达摩并列是中国佛教史上最著名的海外高僧。
章武元年,
刘备将
刘禅送到云顶山学习佛法,音乐和文学,并敕命修建寺庙,因而有了天宫寺,也就是今天的慈云寺。
慈云寺历代增修改建,名字也几经改变。
曹丕朝,邵硕长老重建山寺改名为
清修寺。
李渊初年,改名为古天宫寺。
李隆基幸蜀,赐王头陀姓李,改名云顶山慈云寺,寺庙僧侣高达3000人,乃
唐朝十大寺庙之一。至
赵构敕赐寺为祥符禅院。
孛儿只斤·忽必烈赐蜀僧元一主讲祥符院,改名护国朝天寺。明改
慈云禅院,明末清初毁于兵。清康熙七年(1668)由僧竺意重修。
乾隆(1736~1795)又经祥芳增修。
爱新觉罗·颙琰年间(1796~1820)改建山门,光绪十二年(1886)新建
罗汉堂,规模达到十殿、四楼、三堂、二园一坊及四房。
国民革命时期,慈云寺曾经是全国著名的
杭州佛学院,
中国国民党行政院院长任佛学院院长。
改革开放后,宗教政策得到落实,云顶山也因此恢复为
禅林净地,经过全寺僧众不断努力发展,也就有了今天我们所看到香火旺盛的慈云寺,现任
住持为佛教高僧释普空法师。
历史溯源
世高法师
在佛教传入中国的最早阶段,世高法师是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在佛教向东传播的过程中,世高法师的地位和作用丝毫不亚于后来的
达摩。
世高法师是古代安息国国王的长子。姓安名清,字世高。此人聪慧异常,学问很高,通晓64种音梵文字。
大约在汉恒帝年间,世高法师来到云顶山,结庵修行,翻译佛经,出法教诲。由于他的名气很大,连刚刚上任的皇帝
刘备也把自己的儿子
刘禅送来云顶山学习。
章武元年,刘禅来到云顶山学习佛法,音乐和文字。刘备见其进步很大,就大兴土木敕建了天宫寺。因此,慈云寺能够修建也是因为世高法师的原因。
释普空法师
释普空法师,著名佛教高僧,中国唯一精通儒释道三教教义,并受三教戒律的佛教高僧,曾游学在
新加坡、缅甸等地弘扬佛法。释普空法师1971年师从陈毅和学习道家文化,对道家文化颇有研究。1979年开始学习儒家文化,对儒家文化倡导血亲人伦、现世事功、修身存养、道德理性有自己独到的见解。1984年2月初6于
四川省金堂县云顶山慈云寺披剃出家。得法于妙庄禅师,而后至今一直于慈云寺修行。
释普空为禅宗临济正宗传人,曹洞正宗传人,云顶山慈云寺
住持,曾任金堂县政协常委,
成都市佛教协会理事。
释普空法师,佛学造诣颇深,多年来一直研习佛教文化,从未间断。他精通禅理,品行高尚,尊重生命,平易近人,待人待物和蔼可亲。他一向秉持“普度众生,与人为善,从容淡然,笑对人生”的生活态度,为前往寺庙朝拜的人指点迷津,答疑解惑,谈笑风生
中将人生哲理,面对生活的态度传递给每一个人,帮助了许多人解决困惑。他一直致力于佛教文化的推动与传播,为推动佛教事业的发展壮大,做出了很大贡献。
释普空法师除了对佛学颇有研究以外,对道教文化也有一番建树。因其钻研过多年的道家文化,使得他对命理和风水堪舆也深入精通,常有社会各界人士慕名而来,其中不乏政界与商界名人。
建筑艺术
概览
慈云寺一共有十殿、四楼、三堂、二园一坊及四房。中轴线上依次有天宫殿(即山门)、哼哈殿、七佛坊、天王殿、
观音殿、
大雄宝殿、圣宫殿、藏经楼、祖师殿;左轴线上依次有并列的送子殿和关圣殿以及鼓楼、
罗汉堂、西花园、祖堂;右轴线上依次有文殊楼、钟楼、五观堂、东花园。另外还有后房、马房、书房、涅房,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以上。僧众最多时三千余人,香火鼎盛,是
川西驰名的古刹丛林之一。民间即有“上朝云顶,下朝宝顶”之说。“文化大革命”期间,佛像均被破坏,部分殿宇被拆除,庙址改作别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政府出资迁移了占用单位,恢复佛事活动,目前有建筑面积5494平方米,为川内著名古建筑群。
殿堂
天宫殿为石木结构,门首有“古天宫寺”刻石,两旁牡丹、菊花宝瓶
浮雕以及“龙、虎”两大字基本完好。殿为悬山式顶。面宽3间13.1米,前后檐柱均有石刻楹联。
观音殿为石木结构单檐硬山式顶,柱础分别镌刻多种纹饰。全殿面宽5间24.3米,垂带踏道14级,后檐柱有滚龙抱柱石刻,前后檐柱、前金柱均有刻制楹联。
大雄宝殿为悬山式顶石木结构,脊上有佛阁顶及蹲兽,明间梁架上有彩绘,檐柱上有彩绘深雕滚龙抱柱,金柱上彩绘涂金
花尾榛鸡,柱础均有纹饰,前檐柱与金柱间均有卷棚式轩顶,后檐柱有石刻楹联,次间梁架上亦有彩绘,檐柱有石刻楹联,檐柱额枋、雀替及左右墙顶部
透雕并有彩绘,撩檐枋上有回纹彩绘,金柱额枋上透雕并彩绘有人物故事,两边雕有“双龙戏珠”图,明间有伞状藻井,后金柱大小额枋间彩绘3个法轮,次间左壁留有彩绘人物等壁画47幅,其他各壁散存18幅,全殿面宽5间23米,通高11.7米,素面台基2.1米,阶梯式踏道13级,为全寺最为宏伟之建筑。
左轴线上最前面是据传为
张僧繇绘画洗墨的“莹碧池”,池后即送子殿及关圣殿,均为石木结构硬山式顶,前檐柱有深雕彩绘滚龙抱柱,柱础镌刻纹饰,次间柱、壁上有彩绘
浮雕,全殿面宽3间13米,通高6.1米。
祖堂为悬山式顶双排石木结构建筑,前排面宽7间,后排面宽5间,均长22.3米,为该寺供奉历代祖师之所,后排檐柱上均有刻石楹联。
罗汉堂为“田”字形封闭式石木结构建筑,四周回廊面宽均为8间34米,中间“十”字形部分,四面面宽均为5间19.85米,通高6.1米,正中还有一伞形藻井。此堂原有五百罗汉,1988年开始由寺僧集资
塑像复原。
右轴线上钟楼之后为五观堂,1986年新建,左右两排是对称砖木结构,半圆式门窗,面宽5间20米,为寺僧炊事及食堂用房。
碑群
《菩萨戒经碑》在云顶山金刚岩岩壁上,通高4.4米,宽1.7米。碑帽刻双龙戏珠图,中间楷书“菩萨戒经碑镇云顶山”9字。碑面有多处破裂剥落,无法通读,也无年代款识。
《波罗密多心经碑》在前碑左侧,为摩崖开刻制,龛高1.26米,宽0.98米,深0.15米,龛底为碑座,刻有俯莲瓣纹,碑高0.7米,宽0.41米,底部刻有莲花及缠枝花边,碑面镌刻《波罗密多心经》楷书经文,共14行,每行21字。
明代《重建天宫禅寺碑记》位于慈云寺大雄宝殿左侧,明成化十年(1474)立石,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重刻。通高3.2米,宽1.24米,厚0.21米,碑帽半圆形,刻双龙纹,碑身左侧刻龙纹及宝相花、吉祥物等。上有篆文碑额,中为楷书碑文,27行,每行60字。明
刑部尚书金堂县人
杜铭撰文,主要记述了云顶山景物及寺庙沿革,以及寺僧行安重修该寺之经过。
清代《慈云寺高僧列传碑》现存慈云寺
大雄宝殿与五观堂中间,清同治七年(1868)立石,系3块
碑石刻成,每块碑石通高3.05米,宽1.07米,厚0.14米;楷书文字21行,每行57字。四周用木框嵌为一体。石碑四边均无纹饰,碑文简炼通畅,字体端正秀丽,
碑刻保存亦较完好。
文化传承
慈云寺精神
佛教文化之精华在于理性:教化人民,启悟智慧,端正思想行为,循因果律之当然,达于自我人格的完成。为我国优良道德观念之形成贡献巨大。慈云寺位据群峰之首,云拥岚绕,灵气冲霄。创建于我国佛教传入中国之早期,成为
成都市地区
曹洞宗重要基地。将弘扬佛法列为己任,不争名逐利,以慈悲为怀。不贪嗔痴唔,应爱国扬善。与人为善,普度众生。
历代题咏
素衣虽成缁,不为京路尘。跃马上云顶,欲呼飞仙人。
飞仙不可呼,野僧意甚真。煎茶清下,童子拾坠薪。
我少本疏放,一出但坐贫。缚裤属鞬,哀哉水云身。
此地虽暂寓,失喜忘呻吟。故溪归去来,岁晚思鲈。
楠生石合见精诚,五百年间愿竟成。
众口流传唐故事,山腰磨灭宋题名。
林泉如意难逃隐,雷雨连宵正放晴。
明月不来亦何憾,大云顶上看云行。
旅游信息
景区
慈云寺位于风景秀丽,有“云顶晴岚”之称的云顶山。寺庙周边风景如画,闻名遐迩。
大云顶山
大云顶山海拔982米,山势挺拔,峭壁直耸云霄,如刀削斧砍,环绕数里;上有平地数十亩,状若城垣,故又称“
城山”,为宋末八大山城防御体系之一,是著名的抗元城堡遗址。山上林荫蔽日,有“云顶晴岚”、“雾山云海”、“云顶日出”等秀色风景。小云顶山
小云顶山距大云顶山2.5公里,山峰瘦削,全山共有110多种树木,林荫蔽日,满山皆绿。金堂小三峡系
沱江切断
龙泉山脉形成,峡长10公里,山高谷深,江水奔腾出峡,气势磅礴壮观。
情侣梭罗
梭罗树是一种稀有古树,被称为植物
活化石。在慈云寺的原藏经阁(现微波站机房)后面,其中有数株梭罗,有的在墙外,有的在墙内,而有两株不管石墙如何阻隔,仍然相互缠绕,如同难舍难分的热恋情侣。时常有恋人在这两株梭罗面前双手合十顶礼膜拜,寓意其热恋终身,永不分离。
夫妻银杏
在
大雄宝殿的后面,有两株
千年银杏拔地而起,胸径三圈,是名副其实的参天古树。这两株银杏于
南宋种植,一株为雄,一株为雌。颇有灵气,他们已在云顶山屹立千年,也可以说是恩爱千年,如今仍然彼此依偎。时常有夫妻前来朝拜,祈求婚姻美满,寓意着白头偕老,恩爱一生。有人说很灵验。
七佛坊
七佛坊建于
乾隆26年,石质四柱三门三层门楼式建筑。双面
浮雕、
透雕、圆雕佛像、花卉、
鸟纲、走兽、殿宇,各种纹饰图案。是
川西地区现存最完好的文物艺术价值最高的石碑坊。
七佛坊其中有一整石镂空的鸟笼,能够周转自如,最为奇特的是在群鸟出没的地方却无鸟窝鸟粪,故又称为“无尘坊”,观赏“无尘坊”还可以品尝到“无垢水”。“无垢水”在煮沸过后没有尘垢,回味甘甜,经久饮用可以防止结石,对人体十分有益。
旅游时间
金堂县位于
成都平原东部。
川中丘陵西缘,居我国
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中部。气温温和,四季分明,寒暖适中。而云顶山因为北高南低的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加之山中植被茂密从而调节气候,使它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因此一年四季都适合前往观光。
交通指南
云顶山交通很方便,从
成都市出发,可以乘坐大巴,也可以自驾车。
可在城北客运中心或金沙汽车站乘班车到达金堂县,再转乘至云顶山专线车,或由赵镇码头乘船沿
沱江而下至云顶山脚。
自驾线路1:出三环路龙潭寺立交,走成金(堂)青(白江)快速通道,到达金堂后,向
淮口街道方向沿沱江行驶大约半小时即可到达云顶山路口,然后沿小路上山,即可到达云顶山。
自驾线路2:沿
成南高速公路,到淮口下,向
金堂县城方向行驶大约十分钟即可到达云顶山路口,沿小路上山即可到达。
入寺礼仪
1、沿左右两侧而入,不可行走正中央,以示恭敬。若靠门左侧行,则先以左脚入,右侧行则右脚先入。
2、于殿内不可谈世俗言语,更不可大声喧哗,除听经闻法,全体禅坐外,不可坐于殿内,即使讨论佛法,亦不可高声言笑。
3、于佛殿内,不得支脚、倚壁、靠桌、托颚、叉腰站,更不可笠杖倚壁而立或涕唾污秽等,坐时不可箕坐。站立时应放掌或合掌站直,以示恭敬。
5、唯有诵经、礼佛、打扫、添油香时方可进入,不可以佛殿为信道,任意穿梭游走。
慈云寺传奇
世高法师在云顶山教授汉后帝
很多人都知道云顶山的这座寺庙叫慈云寺,慈云寺是
唐朝天宝的名称。慈云寺最早叫天宫寺,创建天宫寺的是一个外国人,名叫世高法师。这个世高法师大有来头。
世高法师是古代安息国国王的长子,姓安名清,字世高。这个人聪慧异常,学问很高,通晓64种音
梵语字。
那么安息国又在哪里呢?
安息,西方叫作“帕提亚”,是
伊朗高原的古代国家,中国史籍称“安息”、“安息国”;作为国家存在的时间大约为公元前248年—224年,由于安息国是阿尔萨克斯王在公元前250年左右所建,所以也称作阿尔萨克斯王朝。
安息国的地理位置,正好位于古代东西贸易交通的要道上,与汉朝的贸易非常频繁。当时中国的丝绸要输入
欧洲,必须经过
印度和安息。除了贸易之外,安息也是四方国情交换的要冲,因此,安息就成了思想和文化交流的媒介。
安息国本来流行
琐罗亚斯德教,即拜火教,但因为领土深入印度西北,和印度内地有密切的经济往来,大约在大月氏
贵霜帝国建立的时候,安息国人也开始信仰佛教。安息国主要流行
小乘佛教。
安清,安世高就生活在贸易发达、宗教流行的古代安息国。世高本来是王位继承人,但是他把王位让给他的
叔父,自己放弃万里江山,出家当了和尚,遍游各国。
有这么一个故事,说世高法师是累世修持的高僧。有一世为安息国太子,但他舍离五欲,出家修道,得宿命通。知晓前世欠人命债,其债主在中国。于是航海而来,到达
洛阳市。走到旷野无人之处,忽然看见对面来了一个少年,身佩钢刀,远远看见法师,就怒气冲冲,走近身来,一声不吭,拔刀就砍,蹦冬一声,法师倒地。法师死后,那灵魂立即飞回安息国投胎,又为太子。长大后又发心出家,依然有宿命通。知晓前世到洛阳酬还命债,还有命债没有还清,债主亦在洛阳。于是重来,找到前生杀他的人,到他家中借宿。吃晚饭的时候,法师问他,你认识我吗?那人说你一个外国人,我哪认识。法师又说,我就是某年某月某日,你在某旷野之中所杀的和尚。那人一听大惊,以为当年的事情,没有第三者知晓,这个和尚肯定是来索命的鬼魂,拔腿就跑。法师说你不要怕,我不是鬼,当年我被你杀死之后,魂魄又回到安息投胎。这次重来
洛阳市,是要偿还另一条命债。我明天将要被人打死,死了之后命债就清了。所以特来相求:请你明天为我作证传我遗嘱,说是我应该还他命债,请官府不必治误杀者之罪。说完各自安睡。第二天两人一起上街,法师在前,那人在后。行走中,看见前面有一个乡下人挑了
一担柴,突然前头的柴捆子砰一声从扁担上滑了下去,扁担就向后翻敲过来,正好打在法师的脑袋上,立即毙命。街坊邻居一看出了人命,立即将那个卖柴的扭送到官府,问明定罪。那人见其事情,与头天晚上法师说的一模一样,于是将法师的遗嘱传达给官府,请求不要治罪,以免命债永远都还不完。于是官府就把卖柴的人放了。这个法师的灵魂又回到安息国,第三世投胎又为太子,长大后再出家修行,就是世高法师。
东汉末年世高法师来到
洛阳市,翻译佛经29部共176卷。
刘宏3年,世高法师顺江来到
庐山的一座庙里。里面有一条巨蟒已经修炼成仙,而且喜欢做好事,往来船只不管你是逆水还是顺水他都能够分风相送。世高来了之后,巨蟒边哭边跟世高说,弟子住在这里,方圆千里,都是我的地盘,以前我脾气又怪又暴燥,长得又丑,得罪了不少人,快要死了,死了之后,肯定要下地狱。我这里有若干绸缎、金银、珠宝,都愿意全部献给师傅,只求师傅帮我建一座寺塔,保佑我在地狱里不受苦。世高答应后说,你死后我就给你建一座寺塔;又说你能不能现出原形给我看一看呢?巨蟒立刻现出原形。世高用
梵语念了一通咒语,巨蟒就变成一个人形,对着世高三拜九叩后化作一阵狂风消失得无影无踪。当时的世高法师,名震江淮,他由豫章顺江修了很多寺塔,为兴寺建塔之始祖。
大约在
刘志年间,世高法师来到云顶山,结庵修行,翻译佛经,出法教诲。由于世高法师的名气很大,连刚当上皇帝的
刘备都把自己的儿子
刘禅,也就是刘阿斗送到云顶山来学习。章武元年,阿斗在
赵云的护送下来到云顶山学习佛法、音乐和文学。第二年回到
成都市演奏,刘备听了大加赞赏,说阿斗“文如天人”。于是敕命在云顶山大兴土木,天宫寺就是
蜀汉皇帝刘备敕建的,天宫寺的匾额也是刘备钦赐的。那时的云顶山天宫寺香火很旺,常住和尚都在千人以上。
静照灵骨大放豪光
静照禅师,金水县王氏子。幼年
广博儒典,多奇异知。幻相不免无常。遍游名山访求高僧,均未圆满得度,父母名以待驾。
李隆基幸蜀,祈太平,颁发圣旨召高僧和虔诚的居士诵经,待驾方削发为僧,得高僧
无相禅师传法,他要等待皇帝驾到才能得度,其言信矣。后,他至县邑灵迹颇多的石城山峰顶,铲除
荆棘荒草,开辟山间小道,遂独居山泽,石室(今祖师洞)内清修,彻悟成道。然后结庵弘法,大开法会,后成香火鼎盛钟声人云的大庙。唐明皇遥望石城山祥云紫气磐结空界,遂将山更名“云顶”、“紫云”;钦赐寺名“慈云”。寺内有
楠木枯死,巨石分离,师预言:“五百年后寺当废,若楠再生,石复合,寺当重兴。”后果如其言。师卒于此寺,葬于祖师洞前。
宋徽宗宣和年初,兴道灭佛,毁师塔陵,师之灵骨被抛于
沱江之中。灵骨不散,顺流东下,在淮口东门滩沉人江底,夜放豪光;适白塔寺舍利塔中舍利也大放异彩,两相辉映,照破夜空。士民惊喜其为祥瑞之兆,报到官府。官家甚为重视,派员到场察勘,觅得禅师灵骨,葬于同兴场西之白神山。居静禅师对此悲愤至极,步行到
开封市,跪在皇宫门前哭诉,请求迁葬禅师灵骨回山,泪血长流,历时八年。直到“
靖康之变”发生后,
赵构赵构
杭州市即帝位,才得获准将禅师灵骨迁回云顶山旧址安葬,并重建陵塔。风雨沧桑寺庙几经兴废,但禅师陵塔长存。直至“文革”浩劫,才又遭毁坏。
改革开放后,宗教政策得到落实,云顶得以恢复
禅林净地。为完成妙庄老和尚遗愿,
住持普空及徒洪慧率全寺僧众,缅怀祖师,恢复
灵塔于旧址。
唐,天宝十四年,
营州都督,平卢军节度使,又兼范阳节度使河东节度使
安禄山,以讨伐
杨国忠为名起兵叛唐,长驱直入攻下
洛阳市。天宝十五年,破潼关,占
长安。唐玄宗狼狈奔蜀。那时的驿道泥土铺筑,最多辅以
砾石,只能马跑轿行,哪里像水泥路面的宽阔大道。他行至
剑门关风景区,关高路窄且险,陡而难上。玄宗当皇帝优居皇宫,哪里经受过这些艰难,虽可乘马坐轿,也觉颠簸难受。正在痛苦之时,忽在微风过处有一身材高大,臂粗腰圆的英武壮汉跪拜在玄宗驾前,声言:“李氏子前来迎驾。”玄宗甚为诧异,问道:“你是何人,来作什么?”答曰:“姓李名遂,石城山山神。知皇上人蜀,蜀道难难于登天,特来护驾。”玄宗说:“你如何使我安稳轻松地到达目的地。”“好,皇上请坐稳了。”只听一阵风声,皇上乘坐的马拉彩舆平稳慢跑,轻如流云。
山神随侍护驾。不日进人
成都平原,山神向皇上拜辞:“小神当归山庙,为众多祈祷的山乡市民排危解难。路已平坦,皇上缓行。”说罢飞升而去,忽儿不见。
李隆基驾至
成都市驻。一日,春风微拂,日丽气清,到郊外游玩。登上小山遥望远空,祥云紫气盘结空界,问左右:“此何处?”对曰:“石城山”。明皇有悟:“在剑门接驾护卫之山神乃居此山。”遂驾至石城山,改石城山为云顶山,庙为慈云寺,并敕建
小庙名:“山神庙”,每年春秋之季派官祭祷。云顶山慈云寺、山神庙香火鼎盛。
五百罗汉回云顶
1985年10月的一天,云顶山双拱桥上半坡一住户人家的老大爷,早上7点过就跑到庙里来问:“师父,你们庙里来好多和尚师父,昨天晚上从我房子边过,背包打伞的、挑担的、拿东西的,打起灯笼火把过了半晚上,我来看你们昨晚上来的那些和尚师父在哪里。”庙里师父说:“没有来得有和尚师父。”来的老大爷感到奇怪,分明我亲眼看得清清楚楚。妙庄老和尚顿有所悟:“
罗汉堂的罗汉回来了,寺庙要兴旺了。”后采形势发展很快,二年后,1987年10月微波站退回罗汉堂,1988年就把罗汉堂的五百多罗汉重新塑了起来。
汽车拉不倒七佛坊
建于
乾隆二十六年的七佛坊,石质四柱三门三层门楼式建筑。双面
浮雕、
透雕、圆雕(镂空)佛像、花卉、龙狮、
鸟纲、走兽、殿宇、故事人物,各种纹饰图案。刻有清乾隆
进士翰林
高辰撰书的题记。是
川西地区现存最完好文物艺术价值最高的石牌坊。
文革期间,云顶山慈云寺全遭破坏。第一次毁佛像,第二次拆房子,1968年微波站上山后,给七佛坊带来了第三次劫难。那些红卫兵造反派疯狂肆意破坏,看见七佛坊,他们用大纤绳想拉倒七佛坊无能为力,就找微波站的领导支援他们的革命行动。微波站领导就派司机开
解放牌汽车去拉,第一次一拉绳子就断了,第二次他们又用双绳去拉,刚把七佛坊拉到斜起绳子又断了,七佛坊就回正了。红卫兵造反派一看吓着不敢再拉了,气急败坏地用锄头、木棍把七佛坊上的精工石雕刻全部打烂。那几个带头的人后来都得了癌症、怪病、或残疾缠身。破坏铜佛像的人用铜佛像的铜造汽艇螺旋桨,被汽艇螺旋桨搅成两断。
云顶山森林里,特别是天宫殿周围,自古以来多有岩鹰栖息。每天凌晨,全寺僧众必要到
大雄宝殿举行早课,诵经念佛。当报钟敲响,和尚起床,上殿拈香,树上的岩鹰也醒来呜叫。当殿上鼓乐齐鸣,和尚伴着悠扬的佛乐唱经念佛开始,岩鹰即奋翅翱翔,盘旋在大殿上空,真是好一道寺观的风景线。僧人早课完毕下殿,岩鹰即远飞觅食。待到黄昏,飞回树上。但当和尚上殿晚课时,岩鹰亦复如是飞舞翱翔。和尚课毕下殿,岩鹰回树安静栖息,周而复始,终年不断。
在一些传奇小说里,多有动物修行成仙的故事。人们品味故事情节,觉得好听而已,作为一种闲情娱悦的享受。在云顶就曾出现过一些使人感到奇怪的现象。
云顶山过去是历代达官贵人、太太、夫人、小姐休闲避暑的好地方。这些达官贵人的太太、夫人、小姐在避暑期间,晚上都喜欢到庙里讲经的地方听道德高的老和尚讲经。
有一天晚上,讲经的老和尚发现在听经的人群中多了一个陌生面孔,很漂亮的女子来听经。第二天晚上老和尚发现那女子又来了。第三天在讲经前老和尚就到每家达官贵人住的地方询问,都说没有这样一个女子。当天晚上老和尚讲经时就特别注意了这个女子,当老和尚讲经讲到精妙高深处,那女子听到高兴时得意忘形,现出了满脸绒毛。老和尚知道是一只
狐狸精,但当时没有动声色,怕惊吓达官贵人、夫人和小姐。第四天晚上,老和尚讲经前先准备了一把菜刀藏在衣袍里,讲经时高坐法台,看见那女子又来了,刚要进门,老和尚就用菜刀砍自己的脚,砍一刀那女子跳一下退一步,连续砍了三刀,那女子就退了三步,被门槛遮了一下就没人影了。后来又发现藏经楼的经书丢了,客堂里的缘薄不在了,去找又在后山的树林里找到,缘薄挂在铁篱粑刺树上,唯经书未见退回。连续好多天都是这样。大家都说这
狐属不但听经,还要盗经去修炼,也是很好很难得的。庙里给它设灵牌位,做佛事讲经皈依以后,没有再发生类似的事情了。
妙万洞龙王送水
释妙万,云顶山脚庙居禅庵的和尚,修持精进,且熟悉各种拈香经忏法事,并任金刚上师,勤劳刻苦,木工、石工、农活样样皆能。他在悬岩绝壁自凿石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终成石洞三间,内有石床、石桌、石凳。他常住洞内闭关清修。适时,在离洞约三丈处,即有山泉溢出,清澈芯甘。他凿一小蓄储泉水,可供日常需用。解放后其洞废弃,泉水不流。人们说那是龙王爷见妙万一心向佛,勤进修行,特为他送的水。他不去了,龙王就不送水了,所以水断泉枯。解放前夕,云顶山众僧见他禅心圣洁,处事公平,待人温和,一致选举他出任
住持。文革期间造反派把他弄到淮口街上游街示众,返回山时,路过鹞子岩,跳岩自杀,欲了却残生,但未能往生,腿毁致残,无钱医治,不久卒于寺。现妙万洞遗迹犹在,洞门虽有垮塌堵塞,残洞尚存。洞中石雕家俱被牧童嬉戏毁损。
云顶山在宋代,僧文纪建天王院,
天圣中赐名庆善院,房舍五百间。后,其徒释化之,本县人,醇朴诚实,尽心于佛事,又在峰顶建殿阁塑千手眼观世音菩萨。规模之初,人们笑之。化之并不因此气馁废弃,也不就此敷衍简陋而成。而其意志更加坚定,发奋进取。不顾骄阳酷暑风霜雨雪,赴全省州县奔走化缘。受人布施不计贫富多寡。积十五年之艰辛,用钱至千万,终于建成大悲阁,屋宇百间,壮丽宏敞。原笑之者也来出谋相助。所塑千手眼观世音菩萨,千手所持皆珍珠金银法器。
塑像宏伟庄严,慈悲显现。倾动远近州县,观看朝拜者蜂拥不绝,不少人忏悔涕泣。文入学士皆认为塑匠师傅之技艺高超,是师学历史上塑千手眼观音成就最大,技艺最高,以塑工妙天下的
杨惠之。当时金堂县令张子安请他的表弟大书法家文学家
黄庭坚到云顶山游玩并撰写《庆善院大悲阁记》。
黄庭坚到云顶山,见其地势形胜,风景优美,可与天下名山并列,游兴甚浓。一日游至今卧云廊处,一时困倦,便倚靠一巨石而入睡,白云飘涌,如卧云中。此时,在旁的一株高大人云的古柏树上,一条巨蟒
倒挂金钩直冲黄庭坚。巨蟒口吐长长的火红色芯子(舌头)快要触及黄的头部时,被一采樵村姑看见,村姑情急,大声呼叫“卧云郎!卧云郎!快走!蟒!”及时惊醒了沉睡的黄庭坚,幸免于难。后来人们在此建成曲廊,称为“卧云廊”。
程君友遇仙
唐朝,在遂州小溪县石城镇山间有一仙女垭村,有一农民名程君友。家有妻儿数人。诚实直朴,心性仁慈,少言寡语,不言是非。勤于农耕,农闲时也打草鞋卖钱添补家用。有时也在本乡本土受佣帮工,勤劳卖力。乡里乡亲若有困难他都尽力帮助。家乡远近群众都很称赞他喜欢他。那个时代,人烟稀少,禽兽很多,他一碰见,不予惊扰伤害,回避绕道而行。已经六十
花甲的年龄了,凡遇见和尚或道士,都还要倾其钱财送上供养。若有行李就要帮助或背或担送到目的地,不管多远。从不要报酬,别人执意要付给佣金,他坚决不收放下就走。天宝九年春,他到云顶山朝拜。循路上山时,遇见一道长,鹤发童颜,神清气爽,慈眉善目,炯炯有神。身穿布衣,脚着草履,整齐清洁。有一黑狗同行,随侍左右。程君友当即跪拜。道长便说道:“善哉!请起,我们能相遇实属有缘。可否愿意与我同行,帮我背一下药囊,拿一下柱杖!”君友欣然同意:“能与仙人同行我求之不得。”于是道长在前,君友侍后,缓缓前行。约数里,走人一条小路,只见一片荒凉的田地。再往前行不远,进入山道,逐渐显现一些娇艳的花草,葱茂的树木,与往时的路不一样。再走约十里许,怪石夹道,清泉流淌,翠竹万竿,
桃花吐艳,飞流直下临潭,声响山谷回应。再经羊肠小道,曲径数折,绕行山间。见崖梯百级,攀援而上。望见层峦叠嶂,群山蜿蜒,危峰矗立,高插霄汉,依山临水有一观宇隐现于密林之中。古柏环绕,松翠欲滴,岚光薄雾,轻烟缥缈。君友十分惊讶,不知是到了哪座天上仙宫。道长的黑狗向前奔跑,道长进宫直至堂上落座。君友随行进去,把药囊放在桌上,柱杖倚立座旁,侍立于道长之侧。道长说:“你有仙缘得至于此。”遂把药囊打开,取出一个药
葫芦,倒出一粒红色金丹,叫君友立即吞服。并说:“今后当不食人间烟火。若有饥渴,就嚼吃些柏树叶和柏树果。”君友恳求,愿作道长侍者听其差遣。道长和颜悦色地说:“你快归家,把家事安排好。不能再与妻子同室。可自己独居,潜心清修,精思妙道。九月八日我来接你。”君友只得听命,拜谢师尊,未起,黑狗狂吠,他赶快退将出来。一下静寂无声,道观不见,刚才所见所历情景全都没有了,好像是做了一场梦。他在山间寻觅,幸而遇见一位打柴的山民,问道:“大哥,这是何地?”山民回答:“古天宫殿遗址。”君友若有所悟,是遇上成道神仙了。
君友归家,没有饥渴的感觉。遂独居一室,不问家事。经常焚柏树叶柏树果静坐清修。不饮不食,有时嚼三五颗柏树果而已。在他的家门外的大柏树下有一块大盘石,他常在上面放一麻和草混编的蒲团,自己盘踞腿打坐其上。到了九月七日夜,山谷月白风清,君友或宴坐树下,或慢步徘徊于屋前房后,似乎有所等待。至东方发白,晨曦微露,朝阳喷薄,云雾五色相映。忽然祥风拂拂,彩霞漫天,君友升空而去。妻子儿女伏地跪拜,悲号不已。君友之身影逐渐远去,消失在云彩之中。邻里乡亲均看见当时的,隋景。
州官李公准、通判张公蔚认为是妖人讹怪,就把君友的妻儿逮捕,囚于狱中。乡人有传颂其奇事者,以妖言惑众罪也逮捕下狱。并派出捕快班头四处远近追踪寻觅,务要将君友逮捕归案。当地的乡亲甚为忧虑不平,一些有威望的老人焚香祷告:“君若得道,乞求下降,不要使亲属及乡邻滥获其罪。”忽然有一天,君友在州衙门请见通判,张通判怒而斥责:“若已成仙,当住在天上,岂能再回来,定是妖孽。”下令:“来呀,将他拿下。”君友人狱,日夜默然打坐,不进食物。日子久了,通判也感奇怪,派小吏前去打听他的口风。小吏凑近,假装关心他的样子问道:“你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总得想个法子脱身嘛。”对答:“新主当立,何必担心我不得免难。”说话的态度很安祥轻松,人们无法理喻其究竟。至十二月初。
李世民登基当皇帝,大赦天下。大家这才理解其:“新主当立”之预言,倍感神奇,对他特别尊敬礼拜。
君友获释归家。仍然在原室独居,经常有仙人前来相会。妻儿见房中通明,好像烛光辉映。只听见大议大论,笑语通宵,但没有人能听懂说话的内容。至
太平兴国元年
上巳节,君友在屋前
柏树下的巨石上复腾空冉冉而去。妻儿望之,已在霄汉,香风仙乐终日不止。州官把此事奏报朝廷,皇帝恩赐其家属粮伞衣物。当时,有一狱吏张汉谬亲眼所见这一神奇的事迹,深受感动,萌发道心,也抛弃妻室儿女去遍游名山求仙,后无踪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