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主,又称川祖、
二郎神、水利神,是流行于巴蜀地区以及其他巴蜀移民聚居地的重要民间信仰。
川主信仰起源于秦蜀郡太守
李冰建造
都江堰水利灌溉工程,造福
岷江流域百姓的事迹。明确冠名川主的活动,大概在唐宋年间,各类川主形象在此期间基本完成了从人到神的转化。明清以来,巴蜀地区川主崇拜兴盛。民国以来,四川地区川主信仰走向消亡阶段。川主实体信仰为
川主庙,祭祀对象主要有李冰、二郎神、
赵昱等。川主信仰的祭典活动一般安排在农历6月24日,可分为官祭与民祭。
川主信仰在
四川省的历史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文化功效,并对四川的政治、经济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起源与发展
起源
川主信仰起源于秦蜀郡太守
李冰建造
都江堰水利灌溉工程,造福
岷江流域百姓的事迹。《史记·河渠书》与《汉书·沟洫志》分别载有“蜀守冰,凿离堆”和“凿离堆,避
大渡河之害,穿
二江成都市中”;
东汉时期,对李冰相关事迹的记载更为详细,如《
风俗通义》中对“李冰斗
蛟龙”事迹的描述。1974年在都江堰外江河心出土的造于东汉
建宁元年(168年)的
李冰石像更证实了川主
造像崇拜至少在东汉时期已有雏形。
发展
明确冠名川主的活动,大概在唐宋年间,各类川主形象在此期间基本完成了从人到神的转化,川主信仰建筑空间得以在
李冰的发源地——
都江堰渠首区域迅速地发展。
北宋时期,在距离县城更近的离堆之上,将始建于晋代的范贤观改祀“川主”,重新命名为“
伏龙观”。
伏龙二字源自离堆下的伏龙潭,也正好呼应了传说中
李冰父子降伏作恶
蛟龙的典故。在历代改扩建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三殿两院的格局。在
二王庙、伏龙观之外,
玉垒山公园西麓沿线还先后修建了
禹王宫、斗犀台、德政碑牌坊等一系列建筑。
传播
唐宋以来,川主信仰依托岷沱水系和驿路交通形成的文化廊道作为主要路径不断扩散其影响,川主信仰建筑也随之在
四川省各级府州县的城镇乡场大量兴建。清末,四川地区有记载的川主信仰宫庙建筑至少有505处:从地域分布上看,集中分布在
嘉定府、成都府、叙州府等山水集中之地;从时间分布上看,万历年间(1573至1620)为明代川主信仰宫庙兴建高峰期;
乾隆至
爱新觉罗·旻宁年间(1736至1850)为
清代川主信仰宫庙兴建高峰期。
消亡
民国以来,四川地区川主信仰走向消亡阶段。1949年后,受“破四旧”运动及
改革开放后快速城镇化等因素的影响,不但没有新建,不少与川主信仰相关的历史建筑和周边环境均遭受了严重的破坏。
信仰演变
五代
李冰作为蜀之名宦,其治水事迹在巴蜀地区广为流传。宋代以前对蜀地对其的崇拜经历了由人到神的过程。
李冰事迹最早见诸史书为汉代
司马迁在《史记·河渠书》中记载“
蜀郡太守李冰开凿离碓,辟除
大渡河的灾害,在成都中穿通两条江。这条水渠都可以行船,有多余的水就用来灌溉浸泡,百姓享受它的好处。至于水流所经过的地方,常常引导它的水流入更多用于灌溉农田的渠道,数量以万亿计,然而都不能全部数清。”此时对李冰的记载来看李冰是作为蜀地治水官员的形象出现的。
李冰正式被官方视为神灵,始于
东汉。从东汉时
应劭在《
风俗通义》里的相关记载可为佐证。“
秦昭襄王任命李冰为蜀郡太守,李冰开通
成都市的两条江,灌溉万顷农田。江神每年要索取两个童女作为妻子。李冰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江神作为联姻。一起到江神祠庙,对着江神祭酒。酒杯中水波荡漾。李冰厉声斥责江神,江神于是忽然消失不见。过了很久,有两头牛在岸边相斗。过了一会儿,李冰回来,流着汗对属官说:“我与江神争斗得很疲惫,你们应当相助我。面向南面那头
牛腰中间有白色的地方,那是我的绶带。”
主簿刺杀了面向北面的那头牛,江神于是死去。”此时的
李冰以化身为牛形与江神斗,已不再是地方官形象。此后蜀地流传有
斗牛之戏即是为了纪念
李冰事迹而设。
南齐建
刘彻时期,
益州刺史刘季连在
都江堰渠首,建崇德庙取崇德报功之意,专祀李冰。此时的李冰作为神的形象已不可撼动。此后每遇水灾,蜀地人民对李冰的神化便随之升级。比如唐太和五年,李冰再次显圣又化身为龙形与恶龙斗于灌口福佑
谯蜀免于水灾。
五代十国时,天佑七年李冰再斗江神,正是李冰神的福佑,才使京口一带在洪灾区面前得以安然无恙。 五代前后蜀时期以及
北宋初期为蜀地
李冰信仰的重要转折期。正是蜀地五代以前历代对李冰神的崇拜,为后来蜀地
二郎神的诞生提供了浓厚的信仰土壤,使其才得以应运而生。
宋代
蜀地二郎神源于
唐朝神而有子风俗,为唐代以来李冰神信仰的
变态发展所致。由于五代时期以
青城山为核心的道家势力以
杜光庭为首,为了争夺
都江堰地区李冰庙食进而发展道家势力,最终塑造出
李二郎形象。其初衷在于用李二郎取代都江堰地区长期以来的李冰神信仰,但实质上为灌口主人之争。
宋初承袭
五代十国以来蜀地对灌口李二郎的信仰。而到
北宋中后期逐渐流变为对清源妙道真君
赵昱赵二郎的信仰。这可在
南宋朱熹记述中得以映正“在蜀地灌口的
二王庙,最初是
李冰因为开凿离堆有功而建立的
庙宇。如今这里出现了许多灵异怪异的事情,是李冰的第二个儿子显现。起初被封为王,后来
宋徽宗喜好
道教,说他是什么真君,于是改封他为真君。”
赵昱的出现,大概源于道家先前所塑造的
李二郎还未能完全摆脱
李冰信仰的影子,为了进一步排挤李冰信仰,于是另起炉灶编织出了赵昱赵二郎治水的故事。史籍中有关赵昱的记载,最早出现于宋人假托
唐朝柳宗元所著《
龙城录》一书中。“
赵昱,字仲明,和兄长赵冕一起隐居在
青城山。
隋炀帝任命他为嘉州
知府。当时
犍为县的潭中有妖怪为害。赵昱拿着刀进入水中,左手抓住
蛟龙的头,右手拿着刀,奋力拨开波浪而出。嘉州的人把他当作神。
李世民赐封他为神勇大将军,在灌江口立庙祭祀。
李隆基到蜀地,加封他为赤城王,又封他为显应侯。赵昱斩杀蛟龙的时候,年仅二十六岁。”由于赵昱后来被官方加封对为清源妙道真君,随后有取代
李二郎之势。
明清
受元代以来尤其是明代《
封神演义》《
西游记》等戏曲小说的广泛传播影响,
二郎神在民间社会逐渐流变为
杨戬。但明清以来四川地区的川主信仰主要以
李冰父子和
赵昱为主。“在我的家乡对川主的祭祀都说川主是
秦朝蜀郡太守李冰。自从《蜀志》中有
北宋淳化年间封
隋朝乐山市知府赵昱为川主的说法。
李调元的《
函海》也记载了这件事。于是就有人把川主认为是赵昱。考察
宋育仁的《
富顺县志》,依据《
遵义府志》重修高严川主庙的两篇叙记,川主是蜀人所祭祀的李冰这一点大概没有疑问。”
民俗活动
川主信仰的祭典活动一般安排在农历6月24日。如《
夹江县志》:“(6月)24日,
川主会,
灵官会。”《青神县志》:“24日,川
主神寿诞。”据传,这一天也是
二郎神的生日。流行于
川西一带祭拜
刘备、
关羽、
张飞的“川主会”,则在每年农历三月举行。从祭祀主体来说,可分为官祭与民祭。
官祭
官祭活动一般为一年1次,或一年2次,规模较大且庄严肃穆。
都江堰口的
清明节放水典礼就是其典型个案。都江堰口的放水典礼又称开水节,
清代名为“祀水”,源于远古对
水神的祭祀。把清明节定为开水节,始于
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民国以来,官祭一般以三月清明举行“开水典礼”致祭。1938年,
四川省人民政府颁定《崇祀显英王庙伏龙观典礼仪式》。基本程序为:举行祟祀敷泽兴济通佑显惠襄护王、承绩广惠显英普济昭福王典礼;全体肃立;奏乐;设迎神位;还神;授花;引赞导主祭官恭谊王位前立正;唱纪念歌;进帛献帛;进爵,献爵;进食,献食;主祭官诣读祝们前肃立读祝;全体向
李二郎父子位前行三鞠躬礼;奠爵;焚祝帛;奏乐;诣送神位送神位送神(唱民工歌送);礼成,鸣炮。
1949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与民工一道抢修
都江堰市,次年
清明节举行了解放后第一个清明
都江堰清明放水节,川西北临时军政委员会副主席李井泉主持庆典。1957年后,修建了节制闸门,
都江堰不用全部断流,砍码槎放水仪式不再举行。1990年,都江堰市委为了弘扬民族文化,决定恢复都江堰清明模拟砍码槎放水仪式。其间,举办清明
中国艺术节,
迎春花花会,
李冰灯会和物资交流会等多种集会,并恢复了仿古祭祀表演。
民祭
民间的川主祭祀活动一般以“庙会”的形式举行,比较通俗化、大众化,且常与商业集市结合。《灌县乡土志》:“每岁插秧毕,蜀人奉香烛祀李王,络绎不绝。”四川
青神县,“川
主神寿诞,祀神,演戏,城乡皆然,盖咱主之功,民不能忘,故祀之。较他神倍诚焉。”
川西一带每年农历三月举行的“
川主会”,则由当地会首筹备办理。届时,按惯例要抬着
刘备、
关羽、
张飞三人
塑像出游,神像两旁有“
阴差”护送。远近群众纷纷前来赶会,表演龙灯、狮灯等传统艺术,会场上有戏班演戏酬神。赶会的商贾趁机出售农具、土特产品等。
川主庙
川主庙,亦称为
川主宫、
新场川王宫、二郎庙、清源宫、万天宫、惠民宫等,是川主信仰的祭拜场所。据不完全统计,
四川省境内至今称为“川主庙”的地名还有近200个,明清时期这个数字应该再翻几倍。“川主”信仰十分流行于巴蜀地区,其供奉的神位多为在蜀地治水有功的传说人物和历史人物。
相关文献
清人陈怀仁所撰的《川主五神合传》记载,“治水者,皆称神”,并将
大禹、
李冰、李冰之子
李二郎、
赵昱、李鸿渐并称为“川主五神”。
清
张澍《蜀典卷七·方言·川主》只是“蜀人称其地官之最尊者,曰川主耳”。
清
彭遵泗《蜀故卷七·祠》“或祀李冰或祀冰之子二郎,又曰川主”。
清陈祥裔《蜀都碎事》卷一所载:“蜀人奉
二郎神甚虔,谓川主,其像俊雅,衣黄服,旁从扈立,擎鹰牵犬,然不知为何神。”
《
蜀中广记》载:“世传川主即二郎神, 衣黄弹射,拥猎犬。”
清李腾华《跋三神合传后》: “予曾询川
主神为谁? 或答以
李姓名二郎即
杨戬所变化者也。除蛟治水,立功于蜀,故崇祀而称川主。”
《川主五神合传序》云: “赵公封号:
李世民封神勇大将军; 明皇幸蜀,加封赤城王;
赵恒封为川主清源妙道真君。”
《川主三神合传》指出: “世人不读正史,多好阅《
封神演义》,信二郎为杨戬……又复闻
织女转为二郎母,遂忽牵合于晋时
谯蜀治水之杨翦,以‘戬’同‘翦’音,伪造以商末杨戬,谓系天帝之甥,没为二郎神,是尤幻说。”
价值与影响
川主信仰,是一种以治水文化为核心内容,以
祖先崇拜为主要形式,以政府官员和广大民众为主体,流传于四川地区并扩及西南和江南若干巴蜀移民聚居地的一种文化现象。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历时千余年的川主信仰文化在
四川省的历史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文化功效,并对四川的
政治经济学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首先,川主信仰中所尊崇的治水精神得以长期传承和发展,不断激励四川人民与天奋斗;其次,川主信仰活动直接影响着后世各级官宦的政绩,为四川社会经济的长期稳定和发展做出了贡献;最后,批判地继承川主信仰文化,有助于深入挖掘、丰富和发展巴蜀文化。
相关文化
放水节
放水节初始于"祀水"。因为
都江堰修筑以前,沿江两岸水患无常,人们饱受水患之苦,为了祈求"
水神"的保护,常常沿江"祀水"。都江堰修筑成功后,
成都平原从此富庶,水旱从人,不知饥谨,后人为了纪念伟大的
李冰父子,人们将以前"祀水"改为了"祀李冰"。每到冬天枯水季节,人们在渠首用特有的"杩槎(mà chá)截流法",筑成临时围堰,维修内江时,拦水入外江,维修外江时,拦水入内江。
清明节内江市灌溉区需水春灌,便在渠首举行隆重仪式,撤除拦河杩槎,放水入灌渠。这个仪式就叫"开水"。
唐朝清明节在
岷江岸边举行的"
春秋设牛戏",就是最早的"
都江堰清明放水节"。公元978年,北宋政府正式将清明节这一天定为放水节。古时,放水大典要经过祭祀
杜宇、丛帝;祭祀
李冰父子;主祭官朗诵《迎神辞》;奏乐,设迎神位;还神;授花;唱纪念歌;进席,献帛;晋爵,献爵;进食,献食等三十多项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