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园又叫北京中华民族博物院,位于
朝阳区亚运村西南,占地面积50公顷,由雷学金先生发起兴建,于1992年开始建设,1994年6月18日北园建成开放,2001年9月29日南园建成开放。中华民族园是一座复原、收藏、陈列和研究中国56个民族文化、文物、社会生活的大型人类学博物院,是国家首批AAAA级旅游景点。
中华民族园分南北两园,园内的主体建筑是中国五十六个民族的56座博物馆,拥有传统民族建筑430余间,综合主展厅一座,馆藏文物十万件。南园有维吾尔族、摩梭族、
纳西族等二十多个民族的特色建筑,还有
海南民族博物馆和雕塑广场;
北园的面积比南园大,有
傣族、
藏族、
羌族等十六个民族的特色建筑,除此之外还有展览馆、民俗表演等景观,园内主要有国内最大的
铸铁雕塑及仿真
热带榕树林、水中
溶洞,土林、盘龙瀑布,沧源岩画、阿里山神木等景点。少数民族村寨均采用1:1的比例,真实再现出各个民族的文化遗存。
中华民族园是京城第一座大型民族文化基地,旨在展示民族文化传统,增强国民爱我中华的民族意识,促进青少年对民族文化的认知。同时,也在首都为各民族提供一个面向全国和世界的永久性窗口。北京中华民族博物院也作为
北京奥林匹克公园规划中第一个完成项目,是宣传“新北京、新
奥运会”的重要基地,充分展现“人文奥运、科技奥运、绿色奥运”的主题。
建筑风格
北京中华民族园,是集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建筑、民族风情,
歌舞表演,工艺制作以及民族美食为一体的大型民族文化园地。园内建有国内最大伯
铸铁雕塑以及仿真的
热带榕树林、水中
溶洞,土林、盘龙瀑布,沧源岩画、阿里山神木等。南园也已建成完毕,主要有
中国民族博物馆和雕塑广场等大型设施,以及二十余个民族村寨。
在民族村寨,可欣赏和参与各民族歌舞、节庆、生产、竞技和技艺等表演活动。整个公园集民族建筑、文化展示、歌舞表演、体育竞技为一体,是一座露天的少数民族人文博物馆。10多支民族表演队活跃在各个村寨中,进行吹笙、对歌、纺纱、蜡染等表演,构成一幅独特的民族风情画。
建筑布局
中华民族园全园占地约50公顷,分南北两园,北园占地20公顷。北园内建有民族村寨十六个,包括
藏族、
苗族、
彝族、
侗族、
高山族、
朝鲜族、
布依族、
哈尼族、
羌族、
傣族,
景颇族、
达斡尔族、鄂温克族、
鄂伦春族、
赫哲族等景区。园内修建有国内最大的
铸铁雕塑及仿真
热带榕树林、水中
溶洞、盘龙瀑布、岩图画、阿里山神木等。南园有
海南民族博物馆、雕塑广场以及20余个民族村寨。全部建筑均采用1:1的比例,真实再现各个民族的文化遗存。
北京中华民族博物院(中华民族园)建设有
中原地区各民族的56组建筑,包括民居建筑、宗教建筑、景观建筑。建筑形式涵盖中国传统建筑的所有典型形式——地穴式、干栏式、窑洞式、帐篷式、楼式、干井式、天井式、独院式、吊脚楼、土掌房。为更加真实、全面地营造各民族生活环境,中华民族园在园区中特别建造了园林自然景观。这些园林自然景观将各民族的生活同
溶洞、瀑布、悬崖、
四大石窟、
栈道、异型树木、河湖、农田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便于观众更加直观地了解各民族生活环境,也增强了参观的趣味性、参与性。
白族民居建筑:中华民族园中白族民居建筑多为内相院落式封闭建筑组合,其典型布局为“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等形式。民居外装修的处理是白族民居建筑与文化、艺术融合的特点。外部均以白灰、墨画为主调,点缀以石蓝、色等彩画。木屋架,青瓦屋面,青石板封檐,与高原地区的大自然空间色彩相映,使建筑、人、环境融为一体。
傣族建筑:傣族景区占地1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347平方米,建筑复原按
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地区傣族典型建筑,规划形式为“寨”。傣寨由寨门、民居、
曼飞龙塔、傣寺、寨心、泼水亭、水井、孔雀亭、桥等组成一个完整的生活社区。傣族民居为竹木结构,由数十根木柱高架成干阑式建筑。上层住人,下层阴凉宽敞,可圈养畜禽,置放生产生活用具。墙壁为木板或片竹,屋顶通常为歇山草顶或瓦片顶,下层亦常设有腰檐、陡屋面、斜墙板的独特
民族形式和地方特色。
侗族建筑:侗族建筑景区占地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71平方米,建筑复原按
贵州省从江、
黎平县地区的侗族典型建筑。规划形式为寨,由鼓楼、
风雨桥、寨门、戏台、民居、
筒车、碾房、谷仓、稻田等组成。侗族建筑以
杉木王为原料,民居形式为干栏式。
民族建筑:中华民族园规划建设
中原地区各民族的56组建筑,现已建成48组(2013年),包括民居建筑、宗教建筑等。建筑形式涵盖中国传统建筑的所有典型形式——地穴式、窑洞式、帐篷式、干井式、天井式、吊脚楼、土掌房等。由于在选样、设计、建材、建设、习俗等方面严格遵循文物复制的基本原则,无疑使这批民族建筑具有文物性,为
建筑学、人类学、
博物馆学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景区建筑“三房一照壁”民居院落、“四合五天井”民居院落、
红山本主庙、戏楼、戏楼广场、茶社、蜡染房、
崇圣寺三塔、
蝴蝶泉、明清商业一条街、茶馆、照壁、城门、餐馆等。展览内容
白族民居原状陈列、白族风情
摄影展览等。民俗活动“
牟定三月会”民俗活动、
白族三道茶、白族歌舞、扎染表演、
大理镇特色商品交易等。景区建筑龙井型
朝鲜族民居、书房、药房、酒馆、铁匠铺、稻田、秋千、水井、晒谷场、朝鲜族餐馆等。展览内容朝鲜族民居原状陈列、书画作品展览、朝鲜族风情图片展览等。民俗活动“
重阳节”民俗活动、歌舞、荡秋千、打稻谷、推碾子等。
展馆介绍
综述
传统文物展中,我们更多见到的是帝王将相、卿大夫、珠宝玉器的印记。老百姓的用品,由于无法埋藏于地下,随着时间的流逝,绝大多数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而恰恰就是那些不能称其为“出土文物”的生产和生活用品,却是人类生命文化的写照。是我们的历史,是我们的根。双扇为门,单扇为户。“门户”,入必由之,出必由之。历史的风风雨雨,门总是首当其冲。城门、坊门、宅门;门色、门钉、门槛;
门神、门镜、门符……门总是引人注目的。门的文化也是中华文化的出入口,所以我们的展览,就从“门”开始。
绣房
“绣房”是中国妇女的“天地”,绣房展馆占地500多平方米,主要展品是绣品、
梳妆台等。雕花的木床前,有二架
古琴横卧在那里,伴随着昏暗的
棉花灯,摇晃着的缠脚架,浅浅的铜盆,笨重的柜子,冰冷的花瓶,硬硬的脚踏板在那里。
年代:清——近代,约400年历史。
书房
书房是读书学习的地方,也是修心养性的地方,书房占地约100平方米,主要展品是书籍、古乐器。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在“男尊女卑”的教育思想下,只有男人才有机会读书,因此,在未产生学堂的近百年前,书房担负着教育的责任,象征着教育的殿堂。书房中堂上挂着的字匾,讲述的是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书房有文房四宝、四书五经、奇山
玉石、名人字画。书房中堂上的太师椅,是准备给先生和父母坐的,学生只能坐在二侧的位子上。
征集地区:
江西省、
山西省、
陕西省、
河北省、北京、
天津市等地。
祖宗堂
"祖宗堂"是
中原地区"人"和"神"的统一。祖宗堂展馆占地约300平方米,在这里展出的各种供具,是供奉诸神和展示祖宗牌位的,如神、神匾、神台、神柜、神签、神卦;菩萨牌位,祖先牌位,父母牌位,族人牌位;供桌、供台、供品等。不同形式的神龛都象一座座居住人的房屋,有屋架,有房檐,有门窗,还有福、禄、寿、喜、平安。这些丰富多彩的供具、供堂,加强了神灵的致高无上的地位,又继承传播了中国建筑文化和雕塑艺术文化。
车船驿站
驿站和船坞中,停满了待发的车船,这就是历史的停发站,人类早期交通状况和运输情况,车船驿站展馆占地约1800平方米,主要展示各种船和车。
中原地区是最早使用船和车的国家之一。一部部式样各异的马车虽然都是木质材料制成,但仍是那个时代的财富与地位的象征。每架车的装饰和轿箱都明显地显示出车主的身份和价值。“轩车”“车”“路车”“牛车”,这些在长长的车辕上装饰着刻花的铜饰和铁饰的马车,与今天在大街上跑着的小轿车是一样的性质,有公车、私车、出租车之分。
手推的鸡公车,送媳妇回娘家的独轮车,马拉的轿车,飞奔着的大骡车、四轮木战车、二轮木粪车、毛驴车、蚂蚱车、勒勒车;
海船、河船、牛皮筏、竹筏、
苗族龙舟、台湾
渔船、采莲船、送粪船等,都是老百姓们因地制宜,根据各自的生产、生活条件而产生的交通、生产工具。
主要展览
特色展览
“特色展览”中展示的内容是中华民族园开设的专题展览中具有鲜明特点的专题展览。这些展览,在题材、展示形式等方面,都借鉴了一些不同行业和领域的内容和展示方法。在民俗文化的展示方面探索创新。
王进鸟类摄影展
王进,现任中国·全联旅游业商会旅游摄影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2010年以前的创作主要以
中画幅和
大画幅胶片相机拍摄风光和民俗。2010年后转向生态题材创作,专门进行野生鸟类拍摄,2010年-2013年来足迹遍布近半个中国,拍摄记录野生鸟类500余种,其中不少为国家列入保护的珍稀种类。
中华民族博物院是国内规模最大的露天形式人类学博物馆,园内以1:1比例建有
中原地区56个民族的五十六座博物馆,馆区环境按照各民族生活地区的自然环境复原,再现少数民族真实的文化生活场景。中华民族博物院从建院起就立志为城市保留一片净土,不仅要保护中国56个民族的
文化遗产,还要把保护人类的生态环境遗产。
糕饼印模,是为了便于制作各种面食糕饼达到统一样式的模具。不同地域的糕饼印模,名称也不尽相同。用糕饼印模所制成的
月饼、糕饼、饼干、糕仔、
粽糕、
桃粿、糍粑饼、
发糕,是中国传统节日“
春节”、“
清明节”、“端午”、“
七夕”、“
中秋节”用于祭祀、馈赠、祈祷以及给老人做寿、婚丧嫁娶的应景应时的具有文化特征的“食用艺术品”。
在此展出的170件糕饼印模,征集于
山西省、
山东省、
浙江省、
江西省、安徽、
福建省、
河北省,
上海市、北京、
东北地区等地。年代由清朝至近代,约300余年历史。
新疆传统冷轧铜器展
地点:北园藏族分馆八角街
新疆地区传统生活用具冷砸铜器,是利用铜富于延展的特性,在常温下对铜板进行手工锤打,制作出各种精美的器物,泛称冷砸铜器。新疆冷砸铜器在十八世纪达到鼎盛时期,其造型和纹饰具有
中亚及西域地区文化特征,是丝绸之路文明遗产中的代表。其器物材质多用
铜、
黄铜及锡,经冷砸成形,运用、镶、雕、镂手法镌刻,打制光亮。其器物主要是生活用具,为容器、盛具、
饮具类,如:锅、碗、盆、盘、罐、瓶、壶等。
收藏的300余件新疆传统冷砸铜器,主要征集于喀什、和田、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等地。年代由明代至近代,约500年历史。
新疆艾德莱斯丝绸展
地点:南园维吾尔族分馆土鲁蕃民居
新疆为中国丝绸之路的主要通道,特别是盛产艾德莱斯绸的和田,更是古丝绸之路通往
中亚地区贸易的主要集散之地和重镇。“艾德莱斯绸”,即扎染绸。是维吾尔族极富民族特色的产品,也是维吾尔族妇女做衣裙最喜欢的绸料。艾德莱斯绸,按色彩分为黑、红、黄和莎车式(即多色调)四类。两种风格:一种是和田、洛浦以黑白两色为主色调风格,金黄、宝蓝、翠绿、桂红等色点缀其间;另一种是喀什、
莎车县色彩绚丽、鲜艳的风格,由桃红、杏黄、翠绿、宝蓝、青莲、紫红等颜色搭配组成。绸料幅宽40厘米,长度以图案二方连、三方连排列,呈长条形。
中华民族园展示的“艾德莱斯绸”,于1993年征集新疆和田、喀什地区。
棉花灯是老百姓家的光明。陶灯、瓷灯、铜灯、铁灯、锡灯、木灯、马灯、汽灯、风灯、油灯、挂灯、窑灯、炕灯、矿灯,它们跨越在明代、
清代、民国至今六十年代为止的七百年时间里,都是老百姓的生活历史写照。
藏区风情
中华民族园(北京中华民族博物院)多次组织专业人员前往世界屋脊采风,征集了一批
藏族宗教与生活用品。不仅介绍了藏族生活的点点滴滴,并且寄托着中华民族园(北京中华民族博物院)对藏族同胞的深厚情谊。在中华民族博物院北区藏族分馆,展出了藏族宗教与生活用品,并在此基础上布置了多个以藏族宗教与生活用品为主体的专题系列展览。
藏族姑娘辫饰套展览
2001年夏天,时任北京中华民族博物院院长的
王平带领专业考察团,来到
青海省藏区,深深吸引她们的,不仅有壮美的高原风光,还有垂挂在藏族姑娘后背上的那些辫饰套。听
藏族同胞介绍,这些姑娘成长到十三岁左右,长辈就会为她举行“戴敦”的仪式。“戴敦”来自藏语,就是给姑娘戴上美丽的头饰,从此小女孩成了大姑娘,长长的辫子就要藏到辫饰套里了。于是,这些辫饰套便随着王平来到北京中华民族博物院。
擦擦,是藏语的音译,为
藏传佛教模制泥佛像、
佛塔等。藏族同胞用擦擦为大佛塔和大佛像装藏,或供奉在嘎乌里带在身上,或供奉在圣山、神湖、寺庙、玛尼堆及江河湖泊中,以求得神佑,消灾祈福。
玛尼,是藏语的音译。玛尼石是刻有藏传佛教佛像或经咒的石块。玛尼石广泛流行在
藏族民间,源于原始的灵石崇拜,逐渐转变为藏传佛教的圣物。在这里还可以知道如何制作擦擦和相关的其它知识。
《魅力藏区多风情》图片展
《魅力藏区多风情》图片展展览展示了藏区的风光、人物、生产、生活习俗等方面的照片。
藏族嘎乌展览
“嘎乌”,是藏语的音译,为藏族僧俗随身携带的
藏传佛教佛龛,内装擦擦、佛像或护身符,一般挂在项上或背挎在身上。为佩带者所珍爱和景仰。藏族同胞佩带嘎乌,寄托他们的信仰,也成为身上重要的装饰品。嘎乌,被
藏族同胞视为护身佛盒。质地一般为铁、铜,上等的为金质或银质。佛盒表面镌刻吉祥图案,或者镶嵌宝石。
藏族火镰展览
在没有火柴或打火机的年代,我们的先辈曾经长期使用火镰。火镰是取火的用具,用铁等金属制成,形状象镰刀,用它敲打
燧石,发出
火星,点着火绒,就取到了火种。藏族火镰都带有皮囊,里面装火石和火绒,可以随时取用。除了使用功能外,火镰还成为男人的饰物。藏族女子也经常随身佩带火镰。女子用的火镰比普通火镰要小巧和精致,挂在腰间,使用方便,也很漂亮。
大昭寺位于
拉萨市市中心,是公元七世纪
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为供奉
天宝文成公主入藏携带的佛像而建。以石块砌基、砌墙,兼采藏族、
汉族、
印度、
尼泊尔建筑风格,气势恢宏,是藏民崇敬的宗教圣地。中华民族园大昭寺由来自西藏拉萨藏族工匠,按照1∶1比例复原建造。主要建筑材料和构件、壁画、雕塑、经幢等,全部来自拉萨。建筑体高14米,建筑面积560平方米,分三层,一层设护法神殿,二层设经堂,三层设活佛修持殿。有
藏族僧侣长年住寺修持。1994年4月,
藏传佛教高僧为中华民族园大昭寺开光。
坛城
坛城是藏传佛教
密宗修持的道场,存世极少。中华民族园坛城殿正中供奉巨型
欢喜佛佛,内环壁绘有12幅彩色坛城图壁画,外环壁绘有16幅黑色护法神壁画,均出自
西藏自治区活佛画师之手。中华民族园坛城由来自
拉萨市藏族工匠,按照1∶1比例复原建造。体高12米,建筑面积282平方米。特殊材料全部从拉萨运来。整座建筑造型外方内圆,周围有8座时轮塔,体现
中原地区古代“天圆地方”、“四面八方”的哲学思想,再现
藏族宗教文化。1994年4月,
藏传佛教高僧为中华民族园坛城开光。
康巴民居
康巴民居是
四川省省
康巴藏区典型的藏族民居建筑,在当地
多依山势而建。该建筑由来自西藏拉萨藏族工匠,按照1∶1比例建造,特殊材料全部从拉萨运来。建筑体为木石结构的平顶三层楼房,外墙白色,墙体微收,上窄下宽,窗户小而密闭,也称“碉房”。一层原为牲畜间,现为展室。二层为起居室。
原状陈列
中华民族园(北京中华民族博物院)利用各民族的民居建筑,举办民居生活原状陈列。通过实物深入展现各民族生活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在民族风情和生活气息里,追求陈列的专题性及学术性。《民居生活原状陈列》着重再现少数民族居住文化,并延伸到民居生活的其他方面。
这类陈列散布在各馆景区的民居里,展室与展品融为一体。这里展示有
壮族、
白族、
达斡尔族、
苗族、
普米族等少数民族的民居原状陈列。
传统生活饰品展
展览位置:中华民族博物院南园白族分馆。
一楼展出主题包括:荷包、肚兜围嘴、枕顶、帽子、民族传统鞋、民族挎包、中华银饰、针和它的伙伴们、传统钮扣、手工技艺的小工具。
二楼展出主题包括:水烟具与嗅烟具、旱烟具与
罂粟烟具、酒具、茶具、文房四宝、发饰簪钗、民间
泥哨、粉扑耳套、筷子笼、弓弩箭具、民族刀具、传统锁具专题展。
荷包
荷包是中国传统服饰中的一种配饰,指随身佩带的囊、袋或装饰性小包。荷包除了实用性外,最主要是承载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对理想的憧憬,成为一种精神与感情的寄托品。
在这里展示的各具民族特色的288件荷包,征集于西南、
西北、
山西省、
西藏自治区及北京等地。跨越时间为明、清至现代约600年历史。
帽子
帽子在古代称为“冠”,主要用于区分不同身份的人和表示成年男子的象征。“冠”“冕”就是这个时期用于礼仪、地位的“帽子”,随着人类时代的发展和生活、生产的需要,帽子逐渐演变为保暖和防护实用为主,装饰为辅。帽子包括着巾、、头、冠、冕(miǎn)、弁(biàn)等。
在这里展出的帽子,主要介绍
中原地区五十六个民族中的
藏族、
朝鲜族、维吾尔族、
哈萨克族、
柯尔克孜族、
塔塔尔族、
回族、
赫哲族、
鄂伦春族、
白族、
独龙族、
彝族、
苗族、
畲族、
布依族、
土家族、
仡佬族、
纳西族、
瑶族、
傣族等23个民族具有特点的16种类。征集于东北、西北、西南、及青藏高原、新疆等地区。年代为
清代——现代,跨越四百年历史。
位置:南园白族分馆,四合五天井一层。
中国少数民族挎包
挎包,是指可以放置随身携带小物品的口袋。在少数民族地区,挎包被称为背袋、挎兜、挂包、花包、囊袋、筒帕等。挎包男女都使用。
在这里展示的各具民族特色的挎包,征集于
云南省、
贵州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
湖南省、内蒙、
西藏自治区、
山西省、北京及东北等地。展品多为近代,约一百年历史。
鞋在汉时称为履,秦时称为屦。古代的履种类繁多,以材质可分为布帛、草葛和皮革三种。
满族双鼻皮条布鞋、蒙古皮靴、
藏族毡靴、维吾尔族羊皮靴、
土族双浅鞋、白族厚底板布制雨鞋、
傣族的朝鞋、
仫佬族的元宝鞋、佬族的尖头鞋、
毛南族的花针鞋、棉鞋、凉鞋、童鞋……
中华民族园展出的少数民族鞋,涵盖个民族,个种类。征集于
云南省、
贵州省、
青海省、内蒙、
西藏自治区、
山西省及北京等地。展品多为
清代至近代时期,约四百年历史。
中国民间工艺肚兜、围嘴
这里展出中华民族园藏的——肚兜、围嘴刺绣小品,征集于山西、
陕西省、贵州、东北等地。展品年代从明代至近代约四百年历史。这里展出的藏品包括两类:裹肚兜兜和小孩围嘴。
位置:南园白族分馆,四合五天井一层。
传统手工技艺的小工具
中华民族园收藏的传统小工具,征集于
四川省、
河北省、
河南省、
青海省、
浙江省、
山西省、北京等地,多为清朝、民国时期用品,约三百余年历史。
展品包括以下门类:弹棉花
和弓、木、铁砧、锔锅担、金刚钻杆、陶瓷
轮盘、豆腐板、瓦模、
彝族羊毛剪刀、大漆工具、木工墨斗、木工画笔、
朝鲜族刮木器。
“三寸金莲”—弓鞋
缠足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始于
五代十国末年,
南宋时期流传,元代演绎出“三寸金莲”的称谓,明、
清代发展到极致。民国时期,呼吁禁缠。新中国的诞生,缠足彻底告终。“三寸金莲”的展示,再现了“三寸金莲们”那一方匪夷所思的天地,印证
中原地区妇女在封建社会里的血泪史。
位置:南园白族分馆四合五天井一层
璀璨的银饰
苗族银饰有三大特征:造型大、分量重、数量多。一套完整的银饰由上百件银器组成,重达几十公斤,其工
艺繁杂,种类丰富,个人佩戴数量之多、亦堪称世界之最。苗族银饰锻制工艺被列为首批中国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目。
中华民族园收藏着上千枚中华各民族银饰。大到
凤冠,银衣、银角、银项圈,小如簪钗、戒指、
耳环、银扣琳琅满目,其中不乏明代、
清代珍品。征集于北京、
贵州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
湖南省、
山西省、
山东省、
陕西省等地。跨越时间有上千年之久。
针和它的伙伴们
缝针和它的伙伴顶针、针筒、针锥、绕线轴板、剪刀、针线包、
针插、针线箩,构成人类传统手工缝纫的小
手工工具的系列用品。中华民族园展出的针、针线筒、顶针、绕线板、针锥、剪刀、针线包、针扎、针线笸箩等,征集于
甘肃省、山西、
云南省、贵州、山东、
西藏自治区、内蒙及北京等地。从新石器时期到明代、
清代至近代,跨越时间有五千年之久。
位置:南园白族分馆,四合五天井一层。
枕顶
中国传统的布枕具,造型多是长方体,也有扁方体、筒形或是生肖形。枕具的两端部分雅称为“枕顶”,亦称“枕头堵”。枕顶为枕具的装饰主体。枕顶绣源于汉文化,最早出自中原妇女之手,流传至今已是各民族民间刺绣的小品之一。
中华民族园展出的232幅各族妇女独具特色的枕顶绣片,征集于
山西省、
青海省、
河北省、
辽宁省、内蒙、
宁夏回族自治区、北京等地。年代为明清至近代,约五百年历史。
传统茶具及茶文化
中原地区是茶的故乡和发源地。茶最初为药用,至
西汉成为饮料,有五、六千年历史。茶具也随着烹饮方式的变化,由原始土罐、陶钵、盂、茶碗等,经汉唐到明朝,形成至今600余年形制未变的壶、杯及制茶、饮茶方式。
中华民族园展出的茶具征集于
云南省、
西藏自治区、
江西省、新疆、
内蒙古自治区及北京等地。展品年代为
清代至近代,约四百年历史。展出的藏品包括:煮水器、泡
茶器、盛茶器、茶海、茶杯、功夫茶具、贮藏茶器。
发饰八品
发饰是泛指用来固定和装饰头发的首饰。
中原地区古代发饰八大品种有、簪、钗、步摇、扁方、梳、花冠、胜。
中华民族园展出的是从新石器时期至夏、商、汉、唐、宋、元、明、清以及近代的发饰,征集于北京、
甘肃省、
陕西省、
贵州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
浙江省、
山西省等地。跨越时间有5000年之久。展出的藏品包括:笄、簪子、钗、步摇、扁方、梳蓖、花冠、胜。
位置:南园白族分馆,四合五天井二层
民间粉扑、耳套工艺及刺绣艺术
这里展出中华民族园收藏的——肚兜、围嘴、耳套、粉扑四小品,征集于山西、陕西、贵州、东北、北京等地。展品年代从明代至近代约四百年历史。展出的藏品包括:绣花粉扑和暖耳耳套。
中华民族园展出的少数民族兵器,征集于
西藏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云南省、
甘肃省、青海、
四川省、
贵州省、北京及台湾等地区。年代为
新石器时代至近代,约四千年历史。展出的藏品包括:
鄂伦春族弓箭、骨箭头、弩、箭盒、
怒族熊皮箭袋、矛、叉、铠甲、头盔、
土族火枪和
苗族发射药筒。
位置:南园白族分馆,四合五天井二层。
传统烟具
中华民族园展出的烟具及配件,征集于云南、贵州、
陕西省、
山西省、内蒙古及北京等地。展品年代多为
清代至近代,约四百年历史。展出的藏品包括:
蒙古族清代银錾龙纹旱烟枪、苗族银簪花旱烟杆、
土家族旱烟袋、
黑麂头的烟荷包、
羚羊小腿骨旱烟杆、
藏族蛇头形旱烟枪、黑色漆皮元宝形烟丝荷包、
侗族陶瓷烟锅、彝族石头烟斗、毛竹筒大烟枪、
佤族竹烟斗、烟荷包、烟盒、火镰、
白族压皮朱漆烟盒、彝族牛皮烟荷包、白族肚兜烟荷包、
土族铁火镰与火绒双竹筒、
纳西族牛皮烟丝盒、银
浮雕大烟枪、
白铜镂花大烟灯、大烟锅、铜质大烟膏盒、藏族银烟膏盒、纸烟嘴、象牙烟嘴和
铜火柴盒。
位置:南园白族分馆,四合五天井二层。
在这里介绍的民族酒具特点是就地取材、精工细作,具有浓郁的民族和地方色彩,蕴含着丰富的酒文化,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园收藏的各民族传统酒具,征集于
云南省、
贵州省、四川、江浙、
山西省、
西藏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及北京等地。展品从明、清至近代,约五百余年历史。
中国传统筷子笼
筷子笼,盛放吃饭用的筷子器皿,又称筷子筒。中国是筷子的发源地,是当今世界上使用的一种独特的用餐具,是
中原地区福文化中的吉祥物。中华民族园展出的筷子笼,征集于
河北省、
河南省、
江西省、北京及
东北地区等地。展品年代为清末民初至近代,约二百年。展出的藏品包括:陶瓦筷笼、竹筒式筷笼、朝鲜族陶筷笼、青花瓷筷笼、喜字筷子笼、高粱秆亭形筷笼、
蟠桃钱纹筷子笼。
位置:南园白族分馆,四合五天井二层。
泥哨:又名“泥叫叫”、“泥泥狗”、“小泥叫”、“咕咕虫”,是民间一种带有口哨的泥、陶类发声儿童玩具。由传统小型泥捏彩塑动物造型为主,通常在泥坯内捏有吹气孔和相应的回气孔或是插入一根笛管作为发音哨。
中华民族园展出的泥哨,征集于
贵州省、
河南省、
陕西省、北京及台湾等地。年代为近代。展出的泥哨包括:黄平泥哨、淮阳泥哨、台湾交趾陶泥哨、铜仁泥哨、鱼化寨泥哨。
传统烟具中的水烟具与嗅烟具
水烟具、嗅烟具是
中原地区传统烟具中有着不同时期文化烙印的两个大类,它随着不同烟草品种的使用与淘汰而诞生与消失。
中华民族园的烟具展品征集于
云南省、
山西省、
内蒙古自治区及北京等地。年代多为
清代至近代,约四百年历史。
位置:南园白族分馆,四合五天井二层。
传统锁具
锁,可启闭的器物,用以锁住某个确定的范围。由锁体、锁梁(亦称:锁栓)及钥匙三大基本构件组成。主要用于门、柜、箱、盒、抽屉、刑具等的开启闭合,以钥匙或
暗码打开的扣件。
中华民族园展出的是明代至近代各具特色的木锁、广锁、花旗锁、首饰锁等,征集于北京、云南、
浙江省、
河南省、
黑龙江省、新疆等地。跨越时间有500余年之久。
“文房四宝”—文房用具
“文房”之名,源于中国
南北朝时期,历史上专指文人书房。文房用具初始为笔、墨、纸、砚,指文房所使用的基本用品,后为文房用具的总称。其中湖笔、
徽墨、端砚、宣纸为文房四宝之上品。
中华民族园展出的“文房四宝”,征集于安徽、
广东省、浙江、
河北省、
山西省及北京等地。展品年代为明、清至近代,约五百年历史。
位置:南园白族分馆,四合五天井二层。
中国三大民族刀具:
户撒刀、
英吉沙县刀、
保安刀及其它
民族刀具,泛指按传统的手工锻打、火的方法制造,用来切、割、斩、削、砍、的工具。主要材料有铁、钢,镶嵌辅料有银、铜、宝石、兽骨、牛角、鲨鱼皮、玻璃等。民族刀具又以搏斗的刀具为主,由刀片、刀柄及刀鞘组成,分“刀”、“剑”两大类:刀身短、微弯、刀尖起翘,为刀,又称单刃刀;而刀身长、体扁、平、直,中脊起棱,为剑,又称双刃刀。
中华民族园收藏的三大民族刀具及在其影响下形成的“玉树藏刀”、“
蒙古刀”,造型各异,工艺精湛。其中
清代、民国珍品颇多。征集于
云南省、
西藏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新疆、
甘肃省、北京等地。跨越时间有三百年之多。
园林景观
海草石屋
北京中华民族博物院(中华民族园)民族大桥于2000年11月竣工,总设计师为北京中华民族博物院(中华民族园)院长
王平。桥长65米,高16米,宽8米,分上下两层,将北京中华民族博物院(中华民族园)的南北两园有机相连。该桥兼收并蓄了白、侗、藏等多个少数民族的建筑风格,加以
花岗石、
大理石、原木及少数民族绘画等装饰,造型巍峨俊美,风格古朴敦厚,成为北京新景。民族大桥同北京中华民族博物院(中华民族园)
榕树广场、旋柳广场、
民族园路,共同构成面积达5000平方米的“民族广场”。
民族大桥
民族大桥取材于四川
九寨沟县。
巨龙般的水流从山顶的杉林中涌出,奔流而下,顺台阶式地形层层跌落,形成瀑布。盘龙叠水瀑布宽80余米,高7.5米,属目前国内最大的瀑布仿真建筑。
海台草覆盖
海台草民居因石头筑墙、海草覆顶而得名。取材于
山东省胶东沿海
汉族民居。其最有特色处为屋顶。屋顶覆盖由当地浅海捞取的大叶海苔草,该
种草含有胶质,经雨水冲刷后即粘成一体,既可防风挡雨,又能保温隔热,耐腐抗蛀,阻燃性强,可用三四十年。山墙附近的
海苔草加厚,犹如
驼峰高耸,美观大方。
景区文化
意义
中华民族园作为国际博物馆协会和
中国国家博物馆学会的重要成员,中华民族博物院的宗旨是:展现民族建筑,保护民族文物,传播民族知识,研究民族遗产,弘扬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景区内收藏文物10万余件。复原陈列展览涵盖建筑、环境、人文、文物等四个方面。社会教育围绕爱国主义主题,扩展到众多领域。走进生活,走进历史,走进文化,走进自然,就是中华民族博物院建设的新理念、发展的新方向、陈列的新形式。
收藏
博物院共收藏各民族文物、用品10万件,包括民族服饰、生产工具、生活用品、交通用具、宗教用品等。专题陈列由专题藏品展览和图片展览、少数民族地区专题展览有机组成。展览方式主要采用可视、可听、可参与、可触摸的形式。动态陈列、动态演示展示民族服饰、歌舞、工艺、节庆、饮食、体育等;静态展示以陈列为主,陈列内容分为各民族民居、寺塔原状陈列,基本陈列和专题展览三大类。
游客在参观民族村寨时可欣赏和参与各民族的歌舞、节庆、生产、习俗、竞技和技艺等表演活动,从而获得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文化艺术享受。
文化活动
为使民族体育运动以大众化的形式走向社会,中华民族园的民族艺术团编排了三套民族韵律操,融合了中国8个民族(藏、蒙、纳西、土家、白、彝、佤、摩梭)的舞蹈动作,易学易练、动作优美。每天清晨,在我园的民族团结广场,都有160名少数民族演员穿着56个民族的民族服装进行集体表演,吸引过往行人和游人的注意。
在民族园内表演的民族体育项目共有9个表演点,分别为:
蒙古族、
苗族、
佤族、
土家族、
白族、纳西族、
景颇族、
藏族、
傣族景区,开展的项目有:苗族上刀山,藏族
大象拔河、拉木鼓,佤族飞
陀螺,土家族高脚马,白族推铁环,纳西族
毽子,景颇族跳竹竿,蒙古族摔跤、抖空竹等项目。这些项目中的大部分,游客都可以亲身参与。
旅游信息
门票
门票:淡季门票60元(每年11月15日-次年3月15日,南园关闭),旺季门票90元(每年3月16日-11月14日)
开放时间:8:30~18:00
最佳旅游时节:四季各有特色。9月-10月的秋高气爽、枫叶渐红、银杏铺路,此时旅游最佳。
购票须知
成人通票90元/人,分园门票60/人元。学生通票65元/人,分园门票45元/人。(凭学生证或其他有效证件)。残疾人凭证件可买特票,通票65元/人,分园票40元/人。一级残疾军人凭证免票入园。寒、暑假学生北园票36元/人(凭学生证或其他有效证件)。60岁—79岁老人凭身份证或高龄证可买特票,通票65元/人,分园票40元/人。每名执票成年游客可免费携带1.1米以下幼儿一名或80岁以上老人一名入园(老人凭有效证件)。
参观园中藏族坛城、望天树和乘坐游船、游览车请单独购票。博物馆学会会员凭会员证可买特票通票65元/人,分园票40元/人;票既
售出,概不退换。20人以上团体,凭单位介绍信可到团体售票处购买团体票。北园全年开放,南园每年4~11月开放;全园开放时间8:30~18:00。
开放时间
开放时间:9:00-16:00(15:30停止进入)
注意:
仅接受散客预约,每日限额200人,周一闭馆。
预约方式:
bjmuseum.org
.cn/appoint/#/home
交通
公交
中转方式:38路转55路,票价:38路1元/人55路2元/人;首/末班车时间:38路5:30/23:00、129路5:25/24:00;下车后沿
民族园路向东直走大约500米,到达北京中华民族博物院
公交车线路:北京观光3号线,民族园路站下,票价:3元/人,刷卡不打折,下车可直接到景区;北京观光4号线,民族园路站下,票价:3元/人,刷卡不打折;下车可直接到景区;
地铁
北京地铁8号线,奥体中心D出口;票价:通票2元/人;下车后出地铁站南行200米右拐可到景区正门。
出租车
起步价13元(3公里),超过3公里每公里2.3元,超过15公里加收50%空驶费(合每公里3元),加收1元燃油附加费。
温馨提示
1、北京观光线路运营时间:每年4月15日至10月15日8:00-18:00,10月16日至4月14日9:00-16:00;
2、北京观光1、2号线联运将会经过以下景点:大栅栏、前门、箭楼、天安门广场、
故宫、
景山公园、北海、
什刹海、钟楼、北土城
遗址公园、民族大道、中华民族园、
奥林匹克中心区场馆群、
奥林匹克森林公园;
3、北京观光3号线将会经过以下景点:
玉渊潭公园、白塔寺、
金鳌玉𬟽桥、
北海公园、故宫、景山公园、什刹海、钟楼、北土城遗址公园、民族大道、中华民族园、奥林匹克中心区场馆群、奥林匹克森林公园。
自驾车
途径:天津-G18-G3(武清/北京/G2方向)-京津高速-化工桥(南五环/
京津塘高速公路高速方向)-北京;需时:2小时
相关事件
2016年12月6日,中华民族园(又称中华民族博物院)被摘4A级景区牌后的第二天,将一封《致北京市旅游委的一封公开信》挂在了中华民族园官网首页,至2017年3月已长达近4个月。
北京市旅游委此前指出,中华民族园在2016年下半年的A级旅游景区复核中暴露出不少问题,包括监控数量严重不足、消防设备不完善、卫生死角多以及违法设置功德箱等。但中华民族园方面在公开信中指出,北京市旅游委“对外发布的消息与事实严重不符”。
2017年3月16日,北京市旅游委行业管理处副处长乔剑平表示,在网站上刊发公开信是园方的自由,“他们自己爱怎么说,我们没法管”,而北京市旅游委所作的上述结论有2000多张现场照片可以佐证。
参考资料
中华民族园.北京旅游发展委员会官方网站.2024-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