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亮
北宋时期政治家、诗人、书法家
李时亮(1008年~?),又名李春华,字端夫,博白县县盘鳞乡(今博白县东平镇李村)人,北宋时期政治家、诗人、书法家。
李时亮出生于书香门第之家,自幼聪颖好学,年少时在科举考试中崭露头角。天圣二年(1024年),李时亮应乡试(即省试),考取举人嘉祐二年(1057年),李时亮参加京都会考,考中第一榜进士,被皇帝钦点为第三名榜眼;同年5月,李时亮被授以桂州录事参军,负责掌管各曹文簿、督察治所、纠查府事、宣达教令、举弹善恶、狱讼捕亡等方面事务。赵顼熙宁年间,交址匪寇再生叛乱,破坏安定,李时亮上奏朝廷《平边十策》,得宋神宗采纳,调遣兵马,击败交址乱贼盗匪,平定边陲。李时亮功绩卓越,被朝廷提为“检校散骑常侍御史大夫”,宋神宗还亲赐“金绯鱼袋”,以表重赏,并封他为“开国伯”。
李时亮担任越州知州时,政绩显著,并曾多次向朝廷提出安邦治国的政见,得到皇帝的赏识和重视。李时亮的诗作尤佳,对白州风物亦有吟咏,有和诗《李陶集》行世。此外,李时亮“善属文”,并且在书法上造诣颇高,精于楷书、行草,其留存的书迹有桂林市《雉山题名》、南溪山公园《题白龙洞诗》、游阳朔碧莲洞摩崖石刻、阳朔高田镇铜岩门洞与十三州文士唱和诗摩崖石刻、《大宋故东上阁门使康州团练使知顺州天水郡侯陶公墓志铭》。
人物生平
李时亮,又名李春华,字端夫,为北宋才子、政治家,开基创业于今博白县东平镇李村。
清代《博白李氏族谱》记载,李时亮是天宝李晟李晟的第十子李宪的后代,祖辈原来居于江西省江南西路吉安府庐陵县宣化乡,父亲李南英考中进士后,做官时因与同事不和,“偕弟南图缘事邀游中原地区,复游楚至粤,晚年占籍粤之南昌”,原住址在今天的博白县三滩镇圩头。据吉常宏吉发涵古人名字解诂》对李时亮的名字作了专门解释:《书·舜典》:“钦哉,惟时亮天功。”孔传:“惟是乃能信立天下之功。”《孟子告子下》:“君子不亮,恶乎执!”赵岐注:“亮,信也”。“端‘’为正直,方正,与“亮”近,故相协。“夫”为男子通称。从其所取的名字,可知其家学渊源是十分深厚的。李时亮秉承家学,加上聪颖敏达,诗书辞赋无不精通,被人们誉为神童,据说时亮17岁那年,即赵祯天圣二年(1024年),年轻的李时亮和秦怀忠徐噩一道参加乡试,结果三人都考中了举人,白州大地一时传为佳话。
嘉祐二年正月初六(1057年2月12日),被后人誉为“千古第一仁君”的宋仁宗赵祯下诏,命翰林大学士欧阳修知贡举(主考官),翰林学士王珪(后官拜宰相)、龙图阁直学士梅挚(后官至谏议大夫)、知制韩绛(后官至宰相)、集贤殿编修范缜(后官至翰林学士)并权同知贡举(副主考官),以梅尧臣宋诗开山祖)等6人为点检试卷官,主持和组织嘉二年贡举考试。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醉翁之意不在酒”说的就是此君。这位主考官,是“庆历新政”的主帅,他期望通过新政变法实现富国强兵,摆脱国家积贫积弱的现状。虽然改革没有取得成功,后来遭到排挤和打击,甚至贬,但斗志不衰,又致力于诗文革新运动,主张效法唐朝韩愈柳宗元,写文章要言以载物,文以饰言。现在被皇上钦点为贡试主考官,他决心要扭转文坛崇尚险怪奇涩之风,罢黜“太学体”。于是在会试时“取其平淡造理者即预奏名”(韩琦:《太子太师欧阳公墓志铭》,见《安阳集》卷50).嘉祐二年三月五日(1057年4月11日),赵祯亲御崇政殿,以《民监赋》、《鸾刀诗》、《重申命论》为题,对礼部奏名的388名进士进行殿试。三月十一日(4月17日)“赐进士建安章衡等262人及第,126人同出身。”这样被后世誉为“中原地区千年科举第一榜”——嘉祐二年丁酉科章衡榜在人们的热切期待中终于公布了!
在这一榜388名进士中,来自建州浦城(今南平市)的章衡,被钦点为一甲第一名即状元,李时亮被钦点为一甲第二名即榜眼。据河南大学王连旗博士统计,此榜进士中,后来官至三品以上的有11人,位居宰执的9人,他们是吕惠卿苏辙章惇曾布王韶郑雍梁焘、张躁、林希(见河南大学博士论文:王连旗《北宋嘉祐二年进士研究》)。可以说嘉祐二年进士榜是龙虎榜,它汇集了北宋中后期历史舞台上的各类代表人物,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甚至决定了中华文明的走向。如“唐宋八大家”中的苏轼、苏辙、曾巩,“程朱理学的奠基者程颢张载朱光庭王安石变法的核心人物章惇、吕惠卿、林希、张躁、王韶、邓绾蒋之奇等都是李时亮的同年进士。李时亮不仅能登上千年科举第一榜,而且荣居榜眼,是值得敬佩和骄傲的。此时,李时亮真乃春风得意,誉贯白州。
嘉祐二年(1057年)五月,赵祯下诏,将丁酉科章衡进士入仕于各州府军县。状元章衡留京城任将作监丞。榜眼李时亮被授以桂州(今桂林市广南西路治所)录事参军,负责掌管各曹文簿、督察治所、纠查府事、宣达教令、举弹善恶、狱讼捕亡等方面事务。
李时亮勤于政事,留意吏事,忠于职守,秉公办差,举荐贤明,为朝廷和黎民百姓做了许多实事好事,获得了公正清廉的好声誉。他曾任廉州知州,政绩显著。
像中国古代许多文士一样,公干之余,李时亮徜徉山水田园,寄情于美丽的桂林山水之间。他常常与亲朋好友、文人墨客游山玩水,遍览名胜,吟诗作赋,尽情享受桂林山水美的熏陶,叠彩山伏波山南溪山公园独秀峰、穿山、西山、隐山、尧山、虞山、七星山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白龙洞、雉岩、碧莲峰、铜岩门都留下了李时亮的题刻。熙宁年间的一天,时亮与“十三州文士”们又来到了离阳朔镇县城十几里外的青厄村(今高田镇竹寨),这里位于遇龙河与金宝河交汇处,村庄依山傍水,风景秀丽,村边的青厄渡是勾通南北的要津。十三州文士们在这里吟诗唱和,好不欢快。“碧莲丛里偏绕碧,群玉峰中更出群。信是列仙来往处,卓然孤秀在青云。”李时亮这首吟咏,既是对阳朔秀丽风光的真实写照,也抒发了对桂林山水的真挚情怀。李时亮与十三州文士的唱和诗,都被铭刻在青厄村附近的铜岩门岩洞的摩崖上。
熙宁八年(1075年)八月初四,雨后初晴,李时亮偕同几位诗友出游到桂林市八景之一的“南溪新霁”。他们寻径登山,只见西南山腰顿开一洞,高广数丈,洞壁洁白如玉,洞口有一石乳下垂,极似龙头,故称白龙洞。李时亮触景生情,作一首七绝《题白龙洞》:“白崖高瞰白云溪,洞穴通天路。雨未作霖天下旱,玉龙蟠此少人知。”这首诗被镌刻于南溪山公园白龙洞口崖壁上,颇受后人仰慕。
北宋熙宁八年(1075年),以李乾德为首的交趾李朝集团,乘北宋忙于应对北方辽、夏,无睱南顾之机,调集了12万(一说8万)军队,向北宋南疆发动了大规模侵略战争。交趾辅国太尉李常杰亲率水军由永安附近(芒街)渡海,宗澶率步军由凭祥市宁明县一带北侵,水陆两路并进突袭宋境。十一月一日(12月31日)攻陷钦州市,十一月廿五日(1076年1月4日)又攻破廉州镇(今合浦县),接着又攻占州所辖太平、永平、迁陆、古万四寨,随后两路侵略军10余万人合围邕州城。当时邕州守军只有2800余人,敌众我寡,情势非常危急,知州苏缄率领全城军民坚守孤城,奋力抵抗。邕州被围42日,全城军民因粮尽泉涸而丧失了战斗力。熙宁九年正月廿一日(1076年2月28日),交州侵略军攻入城中,邕州军民与敌展开浴血巷战,宁死不屈,苏缄全家36口纵火自焚,壮烈殉国。全城“无一降敌”,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敌寇恼羞成怒,对南宁市城进行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交人尽屠其民凡五万八千余口”,然后又放火焚烧邕州城,邕州变成一座废墟。之后,敌寇继续引兵北侵,企图攻占象州县桂州。在这紧急关头,赵顼召集宰相王安石等群臣商讨对策,决定调集北方禁军南下讨敌,并下诏广东省福建省江西省湖南省等地招募勇士万人奔赴广西壮族自治区前线。熙宁九年二月初二(1076年3月9日),宣徽院使郭逵被任命为安南道行营马步军都总管,率大军南下反击交州侵略者。
为了确保反击战的胜利,宋神宗在全国选拔能臣干吏到广南西路知州县,李时亮就是在这危急关头,临危受命出任越州知州。《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七十五记载,熙宁九年(1076年)五月,“戊寅,知辰州(属荆湖北路,今沅陵县)、皇城使陶弼以本官充康涅狄格州团练使,知南宁市。如京副使张述权发遣宜州。……已卯,以前桂州录事参军李时亮为供备库副使,知廉州。时亮,岭南人,当改著作佐郎,换武当为内殿承制、知廉州。但当改一官,以廉州新为交贼所破,特命之。”李时亮出任知州,亲朋故旧十分高兴,纷纷前往祝贺,饮酒赋诗。著名诗人郭祥正(时任殿中丞,后官至肇庆市知州朝请大夫)作《故人李端夫赴廉州从事石室致酒留别二首》相赠:
其一
注地银潢两峡开,云林冰净不浮灰。
新诗欲与何人论,旧友今从上国来。
薄酒谩为仙室饮,归案无奈夕阳催。
君怀自有骊珠富,合浦休将一颗回。
其二
才如吾子尚区区,羽檄从军万里余。
白发可怜归计晚,青衫只似拜恩初。
一樽邀客非无酒,千卷随车幸有书。
已把穷通推定分,故人达宦任情疏。
李时亮满怀报国之志走马赴任。上任之后,根据当时敌我双方的态势,及时向朝廷献上《平边十策》,赵顼“嘉纳之”,全部接受了时亮献上的10条策略。及时调整部署,最终取得自卫反击战的胜利。
战争结束了,失地收复了,但新任越州知州李时亮的心却是沉甸甸的。廉州素有南珠故郡之称,“珠还合浦”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早在汉代,这里就已是州郡所在地,是海上丝绸之路最为重要的始发港,历来为朝廷所重视,因而成为岭南一座繁华的州城。可是,由于遭受交州侵略者的蹂躏,廉、钦、邕三府被杀者“几(将近)十余万人,”因而这里州县颓废,田野荒芜,百业凋敝,百姓流离失所,嗷嗷待哺。“天下之嗷嗷,新主之资也。”新任知州在献策平定交人之后,这位心系黎庶苍生的州官,毅然为民请命,向赵顼“又疏军民得失五十事,”以救民于水火。《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七十七记载,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七月癸亥,“知越州李时亮言:‘邕、廉州见今重建州县,除南宁市已有厢军充役,其钦廉二州须藉民力,欲乞持免搬运粮草,止从本州岛役使。’从之。”李时亮请求免除百姓劳役,与民休养生息的建议又被朝廷采纳了。大宋幸甚,有这么一位忧国忧民、保边卫国的忠臣!廉州百姓幸甚,有这么一位爱民如子、体恤民生的父母官!
赵煦元丰元年(1078年),李时亮从廉州调任全州知军事州。民国《全州县志》记载:李时亮“元丰元年以供备库副使任四年满去。”全州那时属荆湖南路管辖,是中原进入岭西的第一重镇,大宋在这里设置雄略指挥使,驻扎重兵既有中原劲卒,也有各地峒丁,“军容颇盛,无事足以镇抚,有事足以调发,”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李时亮在此任知军事州,并兼管内劝农桑事充沿边溪峒都巡检使、上骑都尉,足以说明朝廷对他的信任和依重。他忠于职守,勤于政事,呕心沥血地治州牧民,其治下的全州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那时,李时亮的好友陶弼已从邕州调任顺州知州。陶弼,湖南祁阳市人,字商翁。其远祖为陶渊明,其父陶岳也是进士出身,官至太常博士,为有名的文学家、史学家。陶弼生于赵恒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年轻时屡试不第,后以军功授阳朔镇县主簿,阳朔县令、兴安县令,嘉祐六年(1065年)知宾州。此后,他辗转广西壮族自治区湖南省两地,出任过容州钦州市南宁市、鼎州(今湖南常德市)、辰州知州。熙宁九年(1076年)五月,交贼进犯桂林市象州县时,朝廷令其第三次复知邕州,时亮知越州,一同随大将郭逵征剿交州侵略军。俩人同心协力,出谋划策,为战胜交贼立下了赫赫战功,也结成了生死与共、相知相慕、心神两契的至友。乾隆博白县县志》载,李时亮“善属文,尤长于诗,尝与陶弼同官,有庚和诗,曰《李陶集》”,可见他俩交谊之深。
熙宁十年(1077年)春,郭逵奏请在广源洞建顺州,并举谙熟边事的陶弼以西上阁门使知顺州。“(顺)州去邕二千里,多毒草瘴雾,戍卒死者什七八。弼亦疾甚。”此时,陶弼已经63岁了,他不顾年老体病,“乃躬督版筑,上冒氛,下涉艰莽,抚土卒疾苦,恤其死亡。阅岁,顺州之城成,而公亦病矣。”元丰元年十一月十二日(1078年12月18日),陶弼病逝于顺州官舍。
噩耗传来,李时亮犹如晴天霹雳,他心如刀绞,悲痛欲绝,但全州与顺州远隔千山万水,没能赶到好友灵前祭奠。然而长歌当哭,他借助一篇墓志铭,献上一炷心香,寄托深深的哀思,遥祭至友的在天之灵。元丰二年(1079年),大宋内殿承制、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右散骑常侍御史大夫、权知全州军州、兼管内劝农事充沿边溪峒都巡检使、上骑都尉李时亮写下一篇3500余字惊星憾月、情真意切的铭文《大宋故东上阁门使康州团练使知顺州天水郡侯陶公墓志铭》,铭曰:
衡山峻极,湘江清澈,钟粹灵,为楚材杰。堂堂商公,德义在躬,竹筠松心,玉扼金融。履洁志确,蹈礼由乐,颜闵其行,游夏其学。六义□宗,五言尤工,古律千章,复雅正风。力文治经,求兼器,起由布衣,进以知兵。清通惠慈,为时吏师,所居民宜,所去民思。孝极偏亲,友于天伦,爵禄弟侄,俸给故□。谋惟静渊,长于治边,以之先,无患之然。有威有容,夷蛮悦从,坐折其冲,何智勇功。吁嗟有蕴,徒施于远,官虽禁近,惠止七郡。顺垒新造,狡胁诈诱,人弃以奔,独死以守。易人所难,边障用安,病不自言,卒勤其官。善恶之道,恶手施报,穷或以圣,亨或以暴。噫公致□,德固蹈之,报于行违,式以为谁。金山崇崇,二水□东,旌贤表忠,令闻无穷。
元丰四年(1081年)李时亮知全州县军事州任期已满,朝廷下诏移迁知钦州市。没过多久,海南省(今海南省,时属广南西路管辖)知州刘威作威作福,擅遣琼山区县令李好龙到朱崖军火烧黎族民居,而后“擅讨黎人,引惹边事”,激起了黎族人民强烈反抗。海南孤悬南海,军事位置十分重要,大宋在元丰四年(1081年)废除琼管转运司,改设琼管安抚司,作为统领全岛军政事务的最高机构,长官称琼管安抚都监,由琼州知州兼任。如今黎峒黎寨反抗风起云涌,边患日炽,赵顼心急如焚,下令知桂林市张颉,立即“选谙熟蛮獠事大臣一员替刘威。”李时亮是一位既儒雅又刚决,既明敏又成熟的政治家,自然成为知琼州、琼管安抚都监的合适人选。《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百二十八载,元丰五年(1082年)六月,“差知钦州市,供备库副使李时亮知琼州,冲替刘威。”宋神宗赵还特别诏告李时亮,要“当用心怀抚,早令安贴。”于是,李时亮“持节经制黎蛮,”成为统领海南省全岛军政事务的最高管帅。
那时的海南,地僻民穷,黎汉杂居,经济文化还很落后。李时亮上任之后,细心察访风土民俗,深入了解黎族峒寨的实情,按照赵顼“用心怀抚”的方略,改变以往一味征剿的办法,采取羁笼络、安抚教化的措施,缓和民族矛盾,发展生产,减轻百姓负担,形势很快就有所好转,不久黎峒的反抗就得到了平息。《广东通志》卷三十九载道:李时亮治琼“声绩甚著,民獠诚服。”之后,李时亮又着力在全岛推行文德教化,讲学明道,开拓文运,上书奏请宋神宗颁赐书籍给海南省府学,多次为南京夫子庙接受赐书;又主持修建扩大郡学,在大成殿傍建造一座规模宏大的御书阁,珍藏历朝御赐的图书,这对海南的文化教育起到极大促进作用。不久“峒蛮多遣子弟受学”,被人们视为教化未开的海角天涯,登科者继踵而出,宋代海南中进士者14人,中举人者23人以上,由朝廷征召辟举出任官职者42人。十多年后,李时亮的同年进士苏轼被贬谪海南,看到海南文化教育的兴起,苏东坡写诗吟道:“沧海何曾断地脉,朱崖从此破天荒”。宋代的海南文化教育,在海南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管帅李时亮重文兴教,治琼“卓有政声”,成为海南文化教育史上一位影响深远的开拓者(参见《海南省志·教育志》第一章)。
李时亮生子四人,念一、念二、念三、念四。在抗击交州(今越南)的护国战争中,李时亮的四个儿子皆为护国将帅(注:在宋代元帅是临时职称,率(帅)臣是禁军出师征战或戊时临时委任的统军大帅;将军,按正式官职来说没有这个职位,属于对军事将领的敬称。简单的说,将帅是战时临时委任的职称,事毕则罢)。他们在这场战争中为保家卫国立下汗马功劳,充分体现了精忠报国的高风亮节。
1075年冬季(熙宁八年十一月),交趾李辅国太尉李常杰集中八万人马(一说12万),分三路出兵,一路兵在这年的岁末攻下钦州市,一路兵又在三天之后攻下廉州镇(今合浦县),而另一路则直前去攻打邕州(今南宁),在攻破邕州境内的太平、永平、迁陆、古万四寨之后,最后便把邕州城围困起来。钦廉二州的州城陷落之后,北宋的大量军民被杀害(约10余万人),连一些和尚道士也不能幸免。在他们杀死了这些和尚道士之后,夺取了这些人的出家入道的凭证,叫交州的间谍们换上这些人的衣服,混入一些军事冲要地区去侦察情况。(资料来自:《长编》卷二七七。熙宁九年八月辛亥记事)
李时亮的四个儿子作战勇猛,在军中威望极高;特别是念四,气力最雄,武功奇高。念四年少时习武,有一次与同学师兄弟对练棍术,被发现身体的灵敏度异于常人。无论与谁对练,他都比你快一拍,他的动作总是在下一着等住你。有位师兄是师父最为器重的得意弟子,听到大家称颂念四好身手,心里不服气,遂来比试。谁知刚一交棍,还没来得及反应,就被念四一个闪电般的挑刺,棍尾直抵喉骨。不得不服,连声赞“真系快!真系快!!”念一念二念三三位兄长非常重视念四的武术教育,常常在民间为念四寻访名师。念四青春从军,经常在与敌军将领的交锋中,突然拔出宝剑砍断敌人的脖子,剑举敌头落,人称“闪电手”,很多敌军猛将死于念四之手。又因念四善于用兵,故被军中勇士赞为敌军克星。
那场战争,交趾军有备而来,人数众多,擅长水战与丛林战。宋军没有准备,兵力不足,保卫战打得非常惨烈。《续通鉴长编》卷三二七,元丰五年(1082)六月壬申载:“熙宁八年(1075)十月,彗见。轸,长沙星。朕以安南为忧,王安石以为不足虞。不阅月,安南叛。”熙宁八年(1075年)十一月廿一日(12月31日)钦州市被攻陷,朝廷闻知钦州已被交州攻下之后,下诏给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司,要它约束受到敌军威胁的各个州军,坚守城池,不要轻易出战。(资料来自:《长编》卷二七一,熙宁八年十二月丁未记事)。十一月廿五日(1076年1月4日)廉州镇(今合浦县)又被攻破。交趾敌寇攻陷钦、廉两州之后继续东侵北攻,试图侵占郁、容、苍梧县一带,从南路合围桂州象州县。继而占领湛江市广州市等。当时交趾军放出口号:“凡有勾竹生长的地方,都是我领土”(勾簕竹:一种长簕的竹子,在两广地区特别是南流江区域广泛分布),意指要把广东、广西壮族自治区大片领土纳入交趾的版图。皇帝接到奏报,为了粉碎交州侵略军的企图,即刻命李时亮出任越州知州,先赶赴廉州主持军政。并颁诏临近各州组织民团援军前去支援。任命时亮公的儿子念一、念二、念三和念四为护国将帅,四兄弟奉父命镇守大王关(今博白县那林镇浦北县交界处)。
南流江在宋朝是繁荣的海上丝绸之路必经之道,两岸区域非常富庶,是“黄金水道”,也是征战之水路。(注:在汉代,中国人在开辟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时,选择了两条路线:一条是从长安出发,经甘肃省、新疆进入西亚和欧洲,这便是西汉张骞所开辟的西北“陆上丝绸之路”;另一条则是距离西域最近的合浦县出发,途径泰国,过马六甲海峡进入孟加拉湾印度洋,穿霍尔木兹海峡土耳其,或穿红海到达埃及,这是中胃的“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发展于三国两晋南隋,繁荣于唐宋。流经博白的南流江,是一条沟通中原与东南亚的“黄金水道”。它上通郁林、北流,沿北流河北上,溯桂江,过灵渠,入湘江直抵中原地区;下达合浦、北海,可通交州,东南亚,印度洋和地中海。《汉书·武帝纪》载:元鼎五年夏四月,南越王相吕嘉反,杀汉使者及其王、王太后。次年秋,遣伏波将军路博德、楼船将军杨仆,出桂阳王湟水,征集楼船十万人,会至合浦县,征西瓯。南流江又成了征战之水路)。李时亮到任后,命宋军移师至战略要地石(冲)、泉水、张黄、那林一带地方的大王关,(注:张黄镇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张黄地处合浦县中部,扼交通要道,乃南北部接壤的咽喉),屯兵布阵,命令念一、念二、念三、念四兄弟负责扼守住此“黄金水道”、征战之水路。
交趾军战斗船只数量多,阵容强大,而且有相当数量的“水鬼”(注:训练有素的水兵,水性极好,能潜到对方船底把船着穿,水战能力极强),自芒街而来,一路耀武扬威。宋军战斗船只大多是急时征用的商船、民船和竹排,没有形成水上强大战斗力,宋军水战吃亏。庆幸的是,宋军船只即使被敌军“水猴子”着穿也不易沉没,大大减少了兵员的损失(注:那时宋军木船有水密舱,这种木船如果船底被碰破一个洞,某个舱进水,因为有水密舱,其他舱不会受到影响,不至于全船沉没)。为了阻止敌军沿南流而上,宋军与交趾军曾经在南流江段进行过非常激烈的水战,双方都死伤无数,鲜血染红了半江水。后来宋军大量利用竹排搭建水面浮台、浮桥拦江,在浮台、浮桥上及船上堆上柴火,泼上水油(煤油),采用火攻;沿岸用弓弩纵火。在岸上、山岭丛林又采取示弱诱敌深入,分段伏击的策略,与敌周旋。交趾军曾从船上倾巢而出,追击宋军,想一举打败宋军。宋军誓死团结抗战,宋军各队人马亦团结一至,利用陆上一切有利攻防因素,奋勇杀敌,宋军军民死伤数万,打得非常惨烈。
那林大王关关磊是宋军大后方,没有控制大王关,宋军的后备军援就没有保障,而当时大王关却被一群山贼趁外敌入侵之机占领。山贼贼头曾经“食生人胆”(注:贼头为了树立他在贼帮中的贼威,曾经对那些年轻力壮不太愿意服从跟他做贼的人说:“我捞点你的东西,你肯无?”那人一旦回答“肯”,他就用偷偷准备好的刀子以非常快的速度插入那人胸部开膛,当着那人的面像阉猪似把他的胆取出来吃掉),平日欺男霸女、收“人头税”(注:限定某日之前要交一定数量的粮米,否则人头不保)、“抢新娘”(注:凡有人娶妻,迎亲队伍抬新娘桥经过他地盘,他都要把新娘抢去陪她睡一晚),为地方百姓所痛恨。熙宁九年(1076年)五月,时亮知廉州,主持军政。为防此山贼与交趾军串通,引敌通关。念一、念二、念三奉父命领兵分三路合围,剿灭了大王关贼寇,夺取大王关,并严密防守,迎接各地援军的到来;念四年轻力壮,带领稍为年壮者灵活机动抗击强敌。
有次,念四带兵远袭敌军,救百姓于刀枪火海。不料大王关遇到大批交趾军精兵的袭击。念一、念二、念三率军与敌激战数天,终因寡不敌众,在血战中为国捐躯,壮烈殉国。念四正指挥将士与敌酣战,听得来报,才知道大批交址军偷袭了大王关,情况危急。于是火速赶回去救援,无奈还是迟了一步,念一、念二、念三兄弟三人已经同时为国捐躯,大王关落入敌手。念四难于接受,当场拔剑长啸,一脚踩断一块大石板,当即发誓,不报此仇,誓不为人。朝廷接到大王关被敌攻破的奏报,一度震惊,大王关实为南国的一个国门,被敌攻破,非同小可。于是传旨封念四为大元帅,命李念四统帅兵将御敌。念四带领将士们拼死搏杀,重新夺回了大王关,在安葬烈士们的时候,特地把念一、念二、念三三位大哥,按品字形分三个坟堆安葬在那林大平山,以示兄弟团结,三人组成品字战阵御敌,生死与共,精忠报国。之后,念四与敌军展开决战。在一次血战中,因敌众我寡,敌人不断增兵,念四终因几天几夜连续激战,筋疲力竭为国牺牲。传说在恶战过后,念四精疲力竭带着箭伤,在回乡探望亲人,往来于尖吉(谐音)旧村与科(火)甲村途中,路过平地村东岳庙时从马上摔落而逝,人们把他就地安葬。皇帝赐予李念四“护国大元帅”封号,供人们塑像入庙祀奉。今博白县东平镇平地村护国寺有李大元帅神位塑像。护国寺原名岱庙,在东岳庙重建时,人们为了纪念李大元帅的护国功勋,把东岳庙改为护国寺。李氏兄弟虽然牺牲了,但他们以血肉之躯筑就了一座座牢不可破的堡垒,打破交州侵略军东侵的企图,有力配合了宋军主力反击战,其爱国壮举和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受到人们景仰。
据有老人口传,在李念四准备率兵夺回大王关之时,得知有大量间谍杀手在活动,为防万一,李时亮安排亲属老小远离尖吉村分开躲藏。果不其然,在李念四带兵与敌战之时,有一队间谍杀手潜入到尖吉村,欲杀害李时亮一家老小,幸好早有安排,躲过一劫。后来,李时亮裔孙皆认为躲藏避险之地为吉壤,于是除念一公子孙留守尖吉村外,其余皆于躲藏之处选址开基,繁衍子孙。今科(火)甲村即当初念四之子君惠躲藏避险胜地,君惠即开基始祖。
李时亮一家精忠报国,功勋卓著,可谓一门忠义。
为奖掖李时亮的平边丰功伟绩,朝廷“赐金绯鱼袋,封开国伯”(钦定四库全书清。金鉷撰《广西通志》卷七十六);为表彰抚慰时亮公夫人黄氏的“贤德”,“嘉祐太后尝召入禁掖,赐食方丈,居无何,封崇德院君,与食邑”(博白盘鳞尖吉《李氏家谱·序》)。李时亮累官至‘检校散骑常侍兼御史大夫’。
主要成就
李时亮不仅是一位功勋卓著的政治家,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和书法家。史载:“(时)亮善属文,尤长于诗,与陶弼相庚和,有《李陶集》’’(见爱新觉罗·旻宁广东通志》卷二三九)。《李陶集》虽已佚,但其历史意义和作用不容忽视,“这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文人首次与外来名流合作的诗集,这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说明有的广西文人学习主流文化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见黄权才:《宋代文献研究》,广西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全宋诗》收录了李时亮诗3首、残句2条,现录如下:
蟠龙山
独卧粤南天尽头,吞吐清气压林丘。
风云上下三千丈,雾雨西南十六州。
古涧有泉穿石岭,阴崖无暑满山秋。
我来结构山亭下,时复凭栏看未休
飞云山
曳曳溶溶绕翠微,朝朝暮暮满山飞。
于今待汝为霖雨,莫向山中变白衣。
万里波光外,孤城南极洲西(琼管即事)。
。数点晴明天外国,一帆风信舶家舟(牛头山路)。
此外,除前述已发现李时亮所作《陶公墓志铭》外,文献明确记载的还有《普润寺碑记》、《雷州伏波祠记》等。
李时亮在书法上的造诣也很高,已发现其留存下来的书迹有桂林南溪山公园《题白龙洞诗》、阳朔县高田镇铜岩门岩洞李时亮与十三州文士唱和诗摩崖石刻、李时亮游阳朔碧莲洞摩崖石刻、《大宋故东上阁门使康州团练使知顺州天水郡侯陶公墓志铭》等,“其工诗文,善书法,精于楷、行草。熙宁八年游桂林南溪山白龙洞,题诗刻石洞壁,书法遒劲雅丽,藏露自如,虚实得宜,体势舒展而宽博闲雅”(徐思海硕士论文:《论桂林摩崖石刻研究对“八桂书风‘’构建的历史价值》),是古代广西最早的著名书法家。
个人作品
李时亮文才拔萃,诗作尤佳,对白州风物亦有吟咏,故有南流李白之称,有庚和诗《李陶集》行世传流,他临终前还写下一首八句吟《南台寺》诗;曰:
独卧粤南天尽头,吐吞清气压林丘
风云上下三千丈,雾雨西南十六州
古涧有泉穿石冷,阴崖无署满山秋
我来结构山亭下,时复凭栏看未休
为何当时人称李时亮为“南流李白”呢?李时亮因不但有安邦治国之才,而且文学造诣也很深,特别擅长于写诗,与陶弼同朝为官,两人常常吟诗作对,留下不少名诗佳句,有诗集《李陶集》流传于世。故人称“南流李白”。
后世纪念
李时亮为教化民风,筹建南台寺于博白县东平蟠龙山青山坡上。今南台寺有北宋古钟遗留。
李时亮与秦怀忠徐噩合称白州三贤。今博白有三贤祠古迹。南台寺是一所远近闻名的古刹,坐落于古白州(广西博白)八景之一的‘蟠龙春雨’青山坡上,乃为一座单层体,二进六室夹天井,两侧通廊,砖木结构的古建筑,该寺布局严谨,古朴大方,座向风光辽阔,一览田庄群山,特具南方客家民间传统建筑艺术风格。南台寺历史悠久,饱经沧桑,近千年来赖以乡民维护修缮,风貌尚存。南台寺为北宋时期开国伯李时亮所建,现寺内还吊挂着一口宋朝年间铸造的生铁大钟,至今保存完好,钟体文字图饰可辨,声音洪亮,一鸣山谷回荡,群峰呼应,是博白县至今发现最古老的生铁钟,是一件难得的珍贵文物。
参考资料
..2024-03-24
李时亮-博白宋代人物专题.博雅人物网.2021-05-18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主要成就
个人作品
后世纪念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