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剧
以弹腔为主的多声腔湖南大戏种
祁剧,旧称祁阳班子,又称为祁阳戏、楚南戏,是湖南省地方戏曲中流行地域最广、历史最悠久的一个剧种,属于以弹腔为主的多声腔湖南粤剧种,因发祥于湖南省祁阳市而得名。祁剧流传于湖南省衡阳、邵阳市永州市郴州市黔阳(即今怀化市)等五地(市)区,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福建省贵州省诸省,远及云南省、新疆。
明代中叶,弋阳腔传入祁阳,与当地的民俗音乐、小调相结合,形成祁剧的雏形。在发展过程中,祁剧形成永河、宝河两大流派,均使用祁阳官话进行表演。2008年,祁剧被评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祁剧唱腔中包含高、昆、弹三种声腔,演唱声调高亢嘹亮,辅以高音战鼓、帽形燥鼓、硬弓祁胡等乐器伴奏。须生演唱时用沙音以显苍老,小生用辅音以显文秀,旦角用窄音以显秀媚,花脸用霸音或喝音以显粗豪。连台本戏《目连传》《精忠传》《观音戏》《西游记》《夫子戏》等,是祁剧最具有代表性的高、昆传统剧目。
历史溯源
祁剧源于弋阳腔,是明初传入祁阳市后与地方艺术相融合,长期演变而逐渐形成的。据说为明永乐年间(1403-1424),当时弋阳腔随江西省移民传至祁阳,逐渐传播,地方化,明朝成化年间(约公元1465年至1487年),弋阳诸腔与当地丰富的民间艺术相结合,逐渐地方化,形成了祁阳一带的高腔;明朝万历年间,昆曲风靡全国后,祁阳一带的戏曲又吸收了昆腔和昆腔剧目;清康熙后,祁剧先后融汇徽调、汉调和秦腔而形成弹腔(南北路)。随着声腔的增多,祁剧剧目、表演艺术日益丰富,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以弹腔为主的多声腔剧种。到了清朝康熙乾隆,社会太平,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官场选伎征歌,民间酬神演戏,一时成为社会时尚。清末,江西省福建省等地称祁阳戏为“楚南戏”。民国年间,称“祁阳市戏”,以发生发展于祁阳一带而得名。新中国成立后,定名为“祁剧”,兼有高、昆、弹3种声腔,分为永河、宝河两大流派,艺术特点高亢、粗犷,带有浓郁的山野气息。但舞台语言,统一用经过规范化的祁阳官话。
弋阳腔最早的剧目是《目连传》,其被称为祁剧高腔之祖。祁剧在明代后期,已成为湖南省流行较广的剧种。据清代同治九年修的《祁阳县志·艺文志》记载,明朝末期,祁阳地方已经有了较为健全体制的戏班活动。
高腔是祁剧最早的声腔,清朝康熙后期,祁剧在先后融合了徽调、汉调和西黄腔之后,逐渐形成了弹腔(南北路)。后弹剧在发展过程中,南路有受宜黄戏的交流影响。随着其流行和剧目及表演艺术的变化,祁剧声腔形式日益丰富。
清朝康熙、乾隆时期,祁剧社有较大的流传和发展,向外遍及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江西省福建省等省。祁剧著名班社在清嘉庆年间有吉祥班、老四喜班等。咸丰同治(1851-1874)以后,祁剧有了全面的发展,众多新剧社、剧目和名家不断涌现。
当时的班社有科班、中班、江湖班三种:一、科班。一般的艺员入科三年才满师,期间的活动都在科班内。早期的科班在白水、零陵区、贵恙、祁阳市等地活动。二、中班。一般在学徒出科后,还要再帮师三年。学徒在次期间仍然一边唱戏,一边学戏,有微波的收入,这段时间被称为“中班”。三、江湖班。最早的江湖班是老春花班,在康熙就在武岗一带进行演出活动。乾隆年间有诸如庆芳班、瑞华班、新喜堂班等光绪年间著名班社有荣庆班、老永和班等。清朝末年的四喜班、荣庆班、老永和班和天仙园,合起来被称作“四大名班”。
祁剧起源于祁阳,但是风云流转的几百年间,祁剧却传遍了半个中原地区。清朝康熙、乾隆年间,祁剧不仅在本省红火,而且纷纷向邻近地区和省份蔓延流传,遍及桂、粤、赣、闽、滇、黔诸省,达到了鼎盛时期。
明代中叶,江西省“弋阳腔”目莲戏传入祁阳市,与祁阳地方语言、音乐、祭祀、风俗、民情相结合,逐步演变为祁剧高腔。以后昆、弹腔相继传入,成为祁剧三大声腔。
明嘉靖年间,祁剧已初具规模。此后,逐步流传到湘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湘中、粤北、赣州市、闽西、广西壮族自治区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一带,有“祁阳弟子遍天下”之称。在长期流传过程中,造成剧目、唱腔、脸谱、服饰、应工、表演风格的差异,形成两大流派:以祁阳县、永州市为中心的湘南各地祁剧叫永河派,以邵阳市为中心的湘中、湘西各地祁剧叫宝河派。广泛流行于湖南省祁阳市衡阳市、邵阳、零陵、郴州市怀化市等地区,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全州县桂林市平乐县柳州市和赣南、粤北、龙岩市一带。
清康熙后,祁剧先后融汇徽调、汉调和秦腔,形成了弹腔。随着这不断的融合与吸收,祁剧的声腔、剧目、表演艺术日益丰富,逐步发展成为一个以弹腔为主体的多声腔的湖南地方大戏剧种。
清朝同治年间,左宗棠带兵打仗,曾经带着祁阳班子跟随军队,把祁剧带领着一路唱到了新疆。民间有“祁阳子弟遍天下”之言,祁剧盛极一时。郭沫若看过祁剧演出后曾经说过:“祁剧是全国名列第二的优秀剧种”。
新中国建国后,剧团发展兴盛。1956年时,湖南省全省有祁剧社团29个,共有1972人参与从事。从1958年起,不断创作现代剧作,如《送粮》《新坡将军》等。在1960年,湖南省祁剧艺术团汇报演出了《新侣仇》;同年,还开始兴建湖南省祁剧院。1963年在省戏曲学院设立祁剧科,开始招收专业学员。十年动乱,使祁剧艺术备受摧残,1978年以来,才渐渐恢复起来,1980年底,湖南省文化局组织全省祁剧教学演出,组织评选出二十四个优秀剧目录相、从而为祁剧保留了众多的许多优秀剧目表演艺术材料,为祁剧的保存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分布及流派
祁剧,比京剧的历史还早400年的地方剧种,旧称祁阳戏、祁阳班子,是湖南省传统地方戏曲中流行地域最广、历史最悠久的一个剧种。湖南省八个古老的地方大戏剧种中,只有祁剧占据了永州市衡阳市、郴州、邵阳市怀化市娄底市等大半个湖南省的地盘。
祁阳市人向爱歌舞,民歌小调极为丰富。祁阳之地信鬼好祀,多有百戏、杂技之艺。明代初年,弋阳等戏曲声腔流入这肥沃的土地。弋阳腔与祁阳的民歌小调、祭祀歌舞相融合,形成了高腔系统。明万历年间,祁阳一带的戏曲,又吸收了昆曲音乐和昆腔剧目。
祁剧的流布区域较为广泛。不少地区祁剧班社还到外省演出,足迹流布桂、粤、赣、闽、滇、黔诸省。在演出过程中,祁剧与桂剧、粤剧、闽西汉剧、广东汉剧等地方戏曲剧种,相互学习,相互促进,既扩大了祁剧的影响,又丰富了自己的艺术表现形式,推动了地方戏曲艺术的发展,曾一度形成“祁阳市弟子遍天下”的鼎盛局面。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祁剧积累了不少优秀的剧目。虽因历史变故、血风腥雨,加之口手相传的学艺方式,使不少剧目埋在了历史的烟尘之中,但经过挖掘整理,保留下来的剧目还有近千。
祁剧兼有高腔、昆曲、弹腔3种声腔,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地形成永河、宝河两大流派,其舞台语言均统一使用祁阳官话。演唱时永河派由鼓师帮腔,宝河派用唢呐帮腔,声调高扬、激越。祁剧剧目繁多,曲牌丰富,是弹腔为主的多声腔的湖南省大戏种。
行当
祁剧现行的角色行当可以分为生角、小生、花脸、丑角、正旦、小旦、老旦七行。除老旦在重头戏中较少外,其他各行当又因扮演不同类型的角色分成若干戏路。其中正生包括白须、花须、青须;花脸包括整个净行角色;丑角有文丑和武丑之别。每个戏班的正旦和和老旦只有一个,除此其他各行都有多人。
生角
或称作正生,一般扮演挂青、白、花三种胡须的角色,其中还包括
红生。一般按穿着的不同袍服可分为官衣、水衣、解袍、靠马、稻子、袍子、黄布摆等不同戏路;此外还有员外戏、背时皇帝戏(扮演被迫退位的帝王)、死戏、疯戏等特殊做派。其中的靠马戏指扎靠路马的武将戏。挂白须者如杨滚、黄忠,挂青须者如岳飞马超。祁剧比较重视功架和马路,并有多种趟马动作,表演时演员上身为骑者,下部状坐骑。例如《杨滚教枪》中的“马踏五营”的一段,杨滚在表演跑马时,一手持刀,一手提靠,上下有节奏地摆动,俨然一副策马疾驰的样子;在表演退马时,双膝微蹲,双足踮起,采取碎步后退的姿势,臀部有节奏地扭动,活像马屁股。这路戏的表演相当具有特色,演出十分火爆。褶子戏和袍子戏则均比较注重身法的变化。特别是在袍子戏中,一般要求袍子、罗帽、胡须和手脚都能紧密配合,如《卖马当锏》一剧当中,秦琼耍的七十二路锏法,身法就特别繁重。在黄布摆戏中扮演长者、乡佬的一类角色时,大多为挂白须角色,要求唱、做、念并重,如《赶子雷打》中的张元秀。
小生
一般按照演员的冠戴来分戏路,在文戏中戴有纱帽、解元巾和一字巾戏,武戏则有二龙叉和包巾戏,紫金冠和罗帽戏则文武戏兼有。此外还有一路开脸戏,如《金水桥》中的秦英,《薛刚反唐》一剧中的薛葵,还有挂须戏如《杨滚教枪》中的高怀德等。紫金冠戏中扮演周瑜吕布罗成公孙子都等将帅,穿蟒或扎靠,都讲究运用颈功挽,甩紫金冠,抛披发等技法。解元巾戏扮书生,穿花褶子,讲究运用褶子的风度,斯文中略带有风流,如烧火中的倪俊;一字巾戏扮书生者则穿青褶子,着趿鞋,又称趿鞋戏,表演者斯文儒雅,如梅良玉、许仙等角色。祁剧的小生罗帽戏也用软罗帽,帽坨可作抛下、翻上或转动等动作。文小生则讲究腕子花、指法、袖筒功。
花脸
按穿着可分为诸如蟒袍、靠马、袍子、水衣、赤膊等不同种戏路。蟒袍戏还有文、武不同戏路之分。文戏者扮演诸如曹操严嵩潘仁美包拯等角色,注重不同的位份和讲唱手法;武戏如《司马洗宫》中的司马师,注重袍袖功夫,有大幅度的挥袖、甩袖等动作;袍子戏中有几出中军戏(如《打弹鸣冤》中的中军),穿袍子、马褂,马蹄袖,挂朝珠,常走点步,动袖的时候还带有甩须,身法特多。赤膊戏则多扮演张飞、马刚等角色,演员袒露上身,并常用滚肚的技法。祁剧花脸角色的表演风格豪迈、粗犷、火辣。不论演哪路戏,都会有大幅度的动脸转眼的表演。如《泗水拿刚》中,当薛刚听说可以为文母报仇雪恨时,突的一下站立起来,头一扬就将软罗帽坨抛向脑后,一脚就架在椅子上,并双袖过头挥舞,双目圆睁,快速旋转,面部的肌肉产生剧烈掣动,一线胡须不断吹起,突出薛刚粗豪的性格和急于报仇的心情。在戏剧《秦府抵命》中,秦灿在盛怒时,双手猛然端起蟒袍前襟往桌上一盖,全身横扑在桌上,两手伸向桌外抓向刘彦昌;而当被刘驳斥得理亏时,则一下子跌跪在桌后,下颌挂在桌沿边,两眼发呆;当毒打秋哥气绝后,抛桌出位察看。这一连串的扑桌、跌桌、抛桌的大幅度动作,表现极为夸张、强烈。
丑角
扮演的角色类型繁杂,戏路甚多。按穿着来分有诸如解袍、官衣、褶子、烂派、水衣等戏路;若按人物类型分就有老脸、公子、和尚、娃娃、痞子、蠢子、残疾人等不同的做派。蟒袍戏如《大进宫》当中的赵炳,官衣戏如《新侣仇》中的赵文华,比较注意讲究位份,重在突出面部表情。公子戏与和尚戏则都属褶子戏类,身法颇多。公子戏着花褶子,宋戴公于巾,耍风流扇,甩袖时讲究缩脚矮身。和尚戏则穿和尚褶子,戴和尚帽,走矮步,基本功要求甚高。如剧目《样梅寺》中的了空和尚的表演,常用曲膝的拗身法。《双下山》中,本悟和尚有诸多象耍数珠、抛数珠和口衔一双鞋子、张口时将鞋子同时抛向身子两边的特技表演。烂派戏则多以衣着槛楼而得名,扮演术士、家院、解差、化子、瞎子、蠢子、哑巴等各类人物,比较注重讲白和表情的表现力。水衣戏可以分为文、武两类:文戏大多扮善良、诙谐的乡民,如《问樵开箱》中的格子,还包括穿水衣的老脸戏、娃娃戏、矮子戏等;武戏则多为扮演诸如江湖武士、贼盗等角色,如《水浒》中的时迁;猴子戏的扮演亦属此类。
正旦
一般扮演端庄温柔贤惠淑女的妇女形象,如剧本《观音》中的观音,《岳传》中的岳夫人,对表演者要求稳重、文静。但并不是所有的形象都如此,在正旦扮演的有些角色中,表演也相当泼辣、粗迈,例如《目连传·打三官堂》中的刘四娘扮演。
小旦
一般饰演年轻姑娘和性格泼辣或具有风骚的妇女形象,前者形象诸如严婉玉、孙玉姣、杨排风等,后者诸如阎惜姣、潘金莲等。小旦的表演上做工较多,一般要求演员轻盈娇俏,动作幅度较大。
正旦和小旦有一些共同的戏路,如闺阁戏、蟒袍戏、靠马戏、背搭戏、悲泪戏等。闺阁戏又被称作闺门旦戏,以小旦的扮演为主,例如《绣楼赠塔》中的陈翠娥形象;也有正且扮演的,如《三天香》中的谢天香。要求表演者文雅、柔缓。背褡戏则以穿背搭而得名,大多扮演丫环,亦以小旦饰演为主,人物性格则大都聪明活泼、调皮泼辣;也有少数几出穿背搭的戏由正旦扮演,如《赶春桃》中的雷氏。悲泪戏中多以唱功为主,正旦扮演者的有如秦馨莲、王春娥等;小旦扮演的如《丛台别》中的陈杏元,《叫街生祭》中的王金爱。此外还有一路小旦专工的笑耍戏,例如《桂枝写状》、《金莲调叔》。《调叔》丫类戏,旧有“风流戏”之称。
老旦
多扮演老年妇女。重戏不多,有“三出半老旦戏”之说,即《判双钉》、《造八珍汤》、《浪子收尸》三出,《望儿楼》算半出。此外还有象《太君辞朝》、《仁宗认母》、《牛山》等剧,都为唱功戏。
声腔
祁剧音乐丰富,高、昆唱腔和伴奏、曲牌数以千计。一般可以分为高腔、弹腔、昆曲三种唱腔,高扬激昂的调门。
高腔是祁剧演出中最古老和具有特色的声腔,至今仍然保留着帽形噪鼓等古老的伴奏乐器。演唱的时候,用鼓来打击出节拍,出腔则配合有锣鼓唢呐来伴腔,用来渲染气氛,具有弋阳腔的“其节以鼓,其调喧”的特点。它的曲牌可以分为南、北、正、杂等类别。南、北曲牌的区别主要在旋律和乐曲情绪上,一般南音比较抒情,北曲的比较悲壮。
弹腔可分为南北两路,其中南路相当于二簧,包括弋板、安春、阴皮等,在发展过程中曾经受到徽剧、宜黄腔等的影响。北路则相当于西皮,并有弋板(四平)、安春(吹腔)等调。南北路旋律相互合应用,被称为“南转北,北转南”。
昆曲保留的曲牌较多,曲牌版式大体可以分为正板、青板、吊句子三种。其中正板为一板三眼的四拍子;青板则为一板一眼和有板无眼的样式,多适用于节奏较快、情绪变化较大的场面;吊句子则多为自由节奏的板式,适合情绪激昂的场面。
祁剧的唱腔高扬激昂,传统的唱法除了夫旦、丑角用真声外,其他的行当均讲究用“雨夹雪”(真假声结合)的方式。演唱要求严格,咬字则要注重表现单、双、空、实,出音则讲究抑、扬、顿、挫,务求要做到字正、音清、腔圆。在表演艺术上,祁剧具有粗犷、夸张、朴实的特点,动作讲究眼、鼻、胸、手指、脚尖的配合一致和匀称协调,必须符合一定的规格,称为“归子午”。祁剧的表演有一套本剧种特有的严格程式:例如“亮相”就规定要在撩袖、抖袖、整冠或者整鬓之后再进行;“开衫子”则可以分为全衫子和半边衫子;表现将校辕门侯差和武将出征前的战斗的准备,动作程序繁杂,规格严谨,难度很高。
套路
祁剧的各行当脚色的指、眼、步和身段,都各自有一套技法:要求花脸过头、须生平眉、小生平肩。例如花脸一般讲究眼珠的滚动和脸部肌肉的颤动;旦行讲究柔软放松的“棉花身段”等。祁剧在表演工夫上特别重视腕子功,要求能做到倒掌(手掌向外,手指能碰到手臂),转动灵活,耍出各种“腕子花”样式,做到柔弱无骨、转动灵活自如。眼神表情也有多种多样,表现吃惊或者焦急时用“斗眼”,表现发怒或者威胁时用“瞪眼”,表现沉思时用“梭眼”,表现气愤时用“睁眼”,表现左右看人用“分眼”,表现人之将死用“阴眼”,表现人之喜爱多情用“俊眼”等。
祁剧的表演艺术多从生活出发,加以舞蹈化的发展。除此之外,祁剧尚有许多独特的表演技巧,如跑马的舞蹈,习惯上称作“马路”,就有几十种不同的舞蹈动作,不但表演逼真,而且十分优美。同时又融合和吸收了拳击、舞剑等民间武术,因而更具有乡土特色。脸谱一般只用红、黑、白三色,多注重眼、鼻、口的勾画,线条刚劲有力。
祁剧伴奏的乐器则主要为祁胡、月琴三弦琴板胡(瓜琴)4大件,祁胡伴奏用的琴筒一般用孟宗竹制做而成,一般小而长,筒口成喇叭形,琴柱内装上铁条,琴弓内藏铁丝,其音阶高扬嘹亮。在打击乐器方面,有特制的高音战鼓和帽形噪鼓以及宽边的大锣大钹等。
科班
祁剧科班众多,名伶辈出。清咸丰、同治以后,祁剧科班到处涌现。祁剧著名班社在清嘉庆年间有吉祥班、老四喜;光绪年间有荣庆、老永和;辛亥革命以后有大舞台、发舞台、品舞台、紫云台、大吉祥、太和园、开明、用中、国华等班。祁剧艺人历来重视培养新人,据现有资料,自咸、同到抗日战争前,祁阳市办有:鸿、元、如、永、祥、方、香、梅、玉、翠、文、三、喜、荣、国、丽、巧、春、超等四十二个科班。其中玉字科的李玉亮,翠字科的何翠福,三字科的唐三雄,喜字科的刘喜艮,称祁剧三个半聪明子弟,他们都是名重一时的艺术家。培植人才最多的,当推“荣”字科班,如名丑李荣富(艺名李泥巴),名生李荣祯,名旦苏荣兰,他们都是驰名湘桂的大老师傅,在祁剧中享有很高的声誉。
1933年在祁阳洪桥办的丽华班,为祁剧第一个女子科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邵阳市、武岗、永州市衡阳市又培养了大批演员,大多成为各剧团的骨干,著名演员有李荣祯、桂松茂、郭品文、邓汉葵、李泥巴、筱玉梅谢美仙等。
剧目
祁剧现有传统剧目总数上千,有一两百剧目已失传。据1982年统计有941个,其中整本272个,散折669个。祁剧音乐高亢激越,曲牌十分丰富,据邵阳统计,有1079首之多。其中被祁剧艺人视为高腔之祖的《目连戏》,可以连演七天,从不重复。现存的传统演出本《目连正传》有124折。
根据声腔的不同,祁剧的剧目大体可以分为三类。
其一,高腔剧目。祁剧高腔最早的剧目是《目连传》,现存的传统演出本《目连正传》有124折。其余的高腔演出剧目还有《琵琶记》、《荆钗记》、《白兔记》、《拜月记》等。
其二,昆曲剧目。主要有《天官赐福》、《八仙庆寿》、《卸甲封王》、《六国封相》等。
其三,弹腔剧目。弹腔分南、北路,剧目题材大都来自历史小说。主要是春秋列国、秦汉三国、薛家将、杨家将、岳家将、水浒传故事及包公戏、按院戏。如《黄飞虎反关》、《湘江会》、《斩经堂》等。表现坚贞爱情和美丽神话的剧目也有不少,如《拾玉镯》、《白蛇传》等。
祁剧剧目中,有不少做工戏,如《少华山》、《刘高抢亲》等。这些戏道白、瑞安鼓词很少,主要是靠表演动作来介绍剧情,展开故事,表现人物。这样一来,也就形成了祁剧重表演、重做工的特点。另外,祁剧表演还特别重视眼功,眼神表情多种多样:表现吃惊或焦急用斗眼,表现沉思用梭眼,表现威武英俊用颤眼,表现人之喜悦、爱慕用俊眼等。
祁剧先后创造出了《封神榜之凤鸣岐山》、《孟丽君》等传统戏,《孔繁森》、《郑培民》等现代戏。现代祁剧《走廊宽,走廊窄》曾获省田汉戏剧一等奖;《孟丽君》历时20多年,演出5000多场;《目连传》则得到了欧美人的高度评价。
祁剧现有传统剧目总数上千,有一两百剧目已失传,后在1956-1961年期间发掘出来的。祁剧中的弹腔剧目约占百分之八十,高、昆剧目约占百分之二十。
祁剧传统剧目据统计有大小戏893本,其中百分之八十为弹腔剧目。高、昆整本戏《目连传》、《精忠传》、《观音戏》、《夫子戏》四大部,称为祁剧“正高”、“正昆”代表剧目,其他属于明清传奇的高腔、昆曲戏,则被称为“耍高”、“耍昆”。“耍高”剧目有《琵琶记》、《金印记》、《投笔记》、《一品忠》等;“耍昆”剧目有《鹿台饮宴》、《卸甲封王》、《别母乱箭》、《藏舟刺梁》、《劝农赏花》等。弹腔戏大多搬演《三国》、《水浒》、《杨家将》等历史故事,以及部分神话传说和公案戏。经过整理较有影响的传统剧目有《昭君出塞》、《牛皋毁旨》、《新侣仇》、《泗水拿刚》;创作的现代戏有《黄公略》和已摄制成影片的《送粮》等。
名家
1961年9月16日晚,赣南地区祁剧团在南昌江西宾馆向周恩来演出了祁剧《拾玉镯》,洪玉玲饰孙玉姣,张少庭饰傅朋,钟玉兰饰刘婆婆。演出后,周总理热情地鼓掌,祝贺演出成功。次日,周总理又在江西宾馆接见演职员。当他知道祁剧起源于主席家乡时,格外高兴,立即扬起右手,爽朗地说:“好,要发展祁剧,要发展祁剧”。
祁剧名旦筱玉梅在北京参加全国戏剧会演,饰《昭君出塞》中的王昭君,获全场观众称赞。在首都戏剧评议会上,郭沫若说:“祁剧是全国名列第二的优秀剧”。
湖南省各地祁剧团,曾多次赴北京参加全国性戏剧会演,梅兰芳曾对祁剧演员邓汉葵等优秀演员说:“祁阳子弟满天下”。
传承
在祁剧界,艺人们有“三去赣州市”之说,第一批在乾隆时期;第二批是仁和班在同治末年;第三批是福兴班在清朝末期民国初年。爱新觉罗·旻宁时期,艺人龙明信带领的新福祥班在江西宁化著名一时。民国时期,祁剧第一个女子科班丽华班于1933年在祁阳市洪桥创办。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祁剧的辉煌开始慢慢褪色,城市观众迅速丧失,农村观众也陆续减少,经营状况直线下滑。条件落后,人才流失,演员青黄不接,理论研究领域少人问津。
保护措施
1933年,祁剧第一个女子科班丽华班在祁阳洪桥创办。
1960年,湖南省祁剧艺术团兴建湖南省祁剧院
1963年,湖南省戏曲学院设立祁剧科,开始招收专业学员。
1980年底,湖南省文化局组织全省祁剧教学演出,组织评选出二十四个优秀剧目录像,为祁剧保留了众多的许多优秀剧目表演艺术材料。
20世纪80年代,中国艺术研究院组织内部挖掘演出祁剧目连戏,浓缩了原《目连传》的主要情节,重新整理排演《目连救母》,是祁剧目连戏舞台艺术传承的首次尝试。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衡阳祁剧艺术有限责任公司、湖南省祁剧保护传承中心、祁阳县祁剧团获得“祁剧”保护单位资格
岁月悠悠曾繁盛
祁剧又名祁阳市戏、楚南戏、汉剧,因发源于500多年前的祁阳而得名,广泛流行于湖南省的祁阳、衡阳市邵阳市永州市郴州市怀化市等地区,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全州县桂林市平乐县柳州市以及赣州市、粤北、闽西一带,是湖南省八大古老戏剧中影响最为深远、辐射最为广阔、历史最为悠久的剧种。
祁剧音乐丰富,传统剧目达940多个,音乐曲牌1079支。祁剧唱腔分高腔、弹腔、昆曲3种,声腔高扬激昂,伴奏乐器以祁胡、月琴三弦琴板胡(瓜琴)、笛为主。祁剧脸谱有92种之多,一般只用红、黑、白三色,多注重眼、鼻、口的勾画,线条刚劲有力。祁剧中现有的行当可以分为生、小生、花脸、丑、正旦、小旦、老旦七行。祁剧表演粗犷朴实、技巧独特,表演艺术多从生活出发而向舞蹈化发展,同时又融合了拳击、舞剑等民间武术,动作优美,也颇具乡土特色。
然而,曾令梅兰芳发出“祁阳弟子满天下”之叹、被郭沫若称为“全国第二的优秀剧种”的祁剧,如今却少有人知。
随着时代变迁,人们的情感表达方式改变,祁剧也跟中国其他戏剧一样,逐步淡出广大群众特别是城市居民的生活。
祁剧目前近乎衰落,传统剧目流失严重,新剧创作又举步维艰,过去的上千个曲牌,已有近200个失传。祁剧的编剧、作曲、导演、演员等人才更是严重缺乏,加上老艺人相继离去,传统艺术无法传承,高腔、昆曲剧目也已失传,很多绝技现已无人能演。据调查,湖南省现有的祁剧演出团体中,大多已名存实亡,尚能正常演出的仅剩两三个。
同心共筑祁剧梦
让具有500年悠久历史的祁剧再现辉煌,是当代湖湘人民的祁剧梦。
近年来,祁阳县委、县政府为抢救、传承、发展祁剧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做了大量的工作,成立了祁剧发展基金,县财政拨款大幅增加,还启动了祁剧人才培养工程;此外,还积极组织国内外戏剧艺术专家、学者和创作人员对祁剧进行总结,出版了32万字的《中国祁剧》和近25万字的《祁剧研究文集》。政府还加强了剧团、剧场建设力度,为演出提供场所。
为适应广大农村群众的口味,祁剧主推小舞台、小分队、小型折子戏,每年送戏下乡200场以上,既丰富了基层文化生活,又实现了剧团的经济效益。同时,资源整合也让祁剧日渐重返城市舞台。
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2008年,祁剧被国务院确定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祁剧的复苏,但如何让祁剧焕发出新的活力,仍任重而道远。
不管什么戏剧,最终要群众喜欢才有生命力。祁剧要发展,关键要改革——改变一些老旧的观念,适应现代观众的审美观、价值观。
在表演形式上,要大胆融入现代元素:一是在保持祁剧特有风格的前提下,注入新的时代内容,传统戏、新编历史剧、现代戏“三并举”;二是改革演员发声,除小旦、正旦采用真假嗓相结合的方法外,其他行当演出现代戏均采用本嗓,而对祁剧传统戏,唱腔方面则全面继承;三是在音乐设计及伴奏形式上融入现代元素,努力进行祁剧艺术新的审美探索。
在文化传承上,要力保祁剧传承有人。一方面,教育系统要向青少年普及祁剧知识;另一方面,对专业人才的培养要形成长效机制,激励年轻演员投身祁剧事业。
在政策扶持上,要加强宣传,拓宽市场。有关部门要继续扶持戏剧创作工作室,为剧团提供新剧本、生产新剧目,既要保留祁剧的原汁原味,又要有新时代的气息。另一方面,剧团本身也要与企业及其他部门挂钩,实行戏企“联姻”,活跃演出市场,通过祁剧电影的拍摄和放映,让祁剧走向大众。
地方特色不能丢
四川省随处能看到川剧脸谱做成的文化创意产品,时刻被强调的文化意象对于宣传推广地方文化起到了很大作用。
我们可参考四川等地的做法,将祁剧作为旅游资源来开发。舜帝勤政爱民、退位让贤的大爱,娥皇女英生死相随的坚贞,“摩崖三绝”的奇文、奇字、奇石……将祁剧的宣传演出与这些人文景观有机结合,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社会影响
重要演出
2016年,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祁剧《目连救母》在全国进行交流推广演出。
2018年8月24至25日,湖南省祁剧保护传承中心参加了“中国目连戏展演”活动,展示祁剧《花园罚誓》。
2018年12月8日至9日,“让世界听见——2018永州市首届祁剧文化中国艺术节暨冬季乡村旅游节”在湖南省永州市祁阳县举行,来自各地的祁剧团体展演了《金锁奇缘》《穆桂英大破天门阵》等优秀经典剧目和折子戏。
2019年1月15日晚,由祁阳县祁剧团排练、演出的传统祁剧《金锁奇缘》,在北京市中华世纪坛大舞台上演。
荣誉表彰
2006年,祁剧《目连救母》获得湖南省第一个“保护非物质文化贡献奖”。
2018年10月29日,祁剧《向阳书记》获第六届湖南艺术节田汉新剧目奖。
参考资料
Huxiang Culture.Hunan Provincial People's Government.2024-02-23
祁剧.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4-02-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祁剧项目说明.衡阳市人民政府.2024-02-23
祁剧.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4-02-23
祁剧.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4-02-23
湖南方言——地方戏曲祁剧.湖南省人民政府.2024-02-23
祁剧.湖南省人民政府.2024-02-23
祁剧历史沿革.中国戏曲网.2014-05-27
祁剧概述.中国戏曲网.2014-05-27
祁剧的丑脚.中国戏曲网.2014-05-27
祁剧的正旦.中国戏曲网.2014-05-27
祁剧的老旦.中国戏曲网.2014-05-27
祁剧,衰落之后的拯救.news.sina.com.cn.2019-07-11
祁剧:祁山丛林中的天籁之音.永州市人民政府.2024-11-26
目录
概述
历史溯源
分布及流派
行当
生角
小生
花脸
丑角
正旦
小旦
老旦
声腔
套路
科班
剧目
名家
传承
社会影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