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子全书》,宋
张载(1020—1077)撰。张载为
北宋大儒,是我国古代
唯物主义哲学家,对
中原地区哲学思想的发展有很大的贡献。此编是
张载一生著述的合编,包括《西铭》一卷,《
正蒙》二卷,《
经学理窟》五卷,《
横渠易说》三卷,《语录抄》一卷,《文集抄》一卷,《拾遗》一卷,宋元诸儒所论及行状为《附录》一卷。编辑者为明人沈自彰。成万历年间。所收与《
宋史·艺文志》所载《横渠易说》三卷,《正蒙》十卷,《经学理窟》十卷,《文集》十卷不合,沈氏所辑盖非完帙。并有所选录所致。
内容简介
《张子全书》十四卷。
通行的《张子全书》中《
东铭》、《西铭》、《正蒙》为一至三卷,《经学理窟》为四至八卷,《
易说》,为九至十一卷,《语录》为十二卷,《文集》为十三卷,《附录》为十四卷。《
小逻辑》中除《
经学理窟》、《语录抄》、《文集抄》及《附录》世无单行本外,余皆有单刻本行世。
【英文】The Whole Works of Zhang Zai
作者简介
张载(1020-1077),
北宋哲学家,理学创始人之一,理学支脉“关学”创始人。字子厚,
长安人,徙家凤翔县(今
眉县)
横渠镇,学者称横渠先生。
赵祯嘉祐二年(1057)
进士,授祁州司法
参军,调
丹州云岩令。迁著作佐郎,签书
陇西郡军事判官。
赵顼熙宁二年(1069),除崇文院校书。次年移疾。十年春,复召还馆,同知
太常礼院。同年冬告归,十二月乙亥卒於道,年五十八。
赵扩嘉定十三年(1220),赐谥明公。
事见《张子全书》卷一五附宋
吕大临《
横渠先生行状》,《
宋史》卷四二七有传。[
张载生平
张载原籍大梁,祖父张复,
赵恒时任给事中,集贤院学士等职,后赠
司空。父亲
张迪于真宗初携妻
陆姓上任于陕西长安。
天禧四年(1020)生张载。
天圣元年(1023)年任
涪州(今四川
涪陵县)
知州。后赠尚书督官郎中,祖父和父亲都是中小官吏。张迪在涪州任上病故,家议归葬
开封市。十五岁的张载和五岁的
张戬与母亲,护送父柩越
大巴山脉,奔
汉中市,出
斜谷行至郿县横渠,因路资不足加之前方发生战乱,无力返回故里开封,遂将父安葬于横渠南大振谷迷狐岭上,全家也就定居于此,以后张载就生活于此,人称他为
张载。
张载从小天资聪明,少年丧父,使他成熟较早,当时
西夏常对西部边境侵扰,
赵祯康定元年(1040)初,西夏入侵,
庆历四年(1044)十月议和。朝廷向西夏“赐”绢、银和茶叶等大量物资。这些国家大事对“少喜谈兵”的年仅二十一岁的张载刺激极大,他就向当时任
陕西省经略安抚副使、主持
西北防务的
范仲淹上书《边议九条》,陈述自己的见解和意见,打算联合焦演(郴县人,精兵述)组织民团去夺回被西夏侵占的洮西失地,为国家建功立业,博取功名。范在
宝塔区(今
延安市)军府召见了这位志趣不凡的儒生,
张载谈论军事边防,保卫家乡,收复失地的打算得到了范的热情赞扬,认为张载可成大器,劝他道:“
儒家自有名教,何事于兵。”意思是说你作为儒生,一定可成大器,不须去研究军事,而勉励他去读《
中庸》,在儒学上下功夫。
张载听从了
范的劝告,回家刻苦攻读《中庸》,仍感不满意。于是遍读佛学、道家之书,觉得这些书籍都不能实现自己的宏伟抱负,又回到儒家学说上来,经过十多年的攻读,终于悟出了儒、佛、道互补,互相联系的道理,逐渐建立起自己的学说体系。
庆历二年(1042)
范仲淹为防御
西夏南侵,在安阳府(今
庆阳市)城西北修筑大顺城竣工,特请
张载到庆阳,撰写了《庆州大顺城记》以资纪念。
赵祯嘉祐二年(1057)三十八岁的张载赴
开封市(开封)应考,时值
欧阳修主考,张载与
苏轼、
苏辙兄弟同登进士,在候诏待命之际,张载受
文彦博宰相支持,在开封相国寺设虎皮椅讲《易》。一天晚上,遇
洛阳市程颢、
程颐兄弟,张载是二程的表叔,但他虚心待人,静心听取二程对《
周易风水》的见解,感到自己学得还不够,第二天,他对听讲的人说:“今见二程深明《易》道,吾所不及,汝辈可师之”(《
横渠先生行状》)。于是撤席罢讲,但又对二程说“吾道自足,何事旁求”(《横渠先生行状》,表现了他在学术上积极开拓精神,他的《易说》就是在这个时期写成的。
张载中
进士后,先后任祁州(今河北安国)司法
参军,云岩县令(今
陕西省宜川境内)著作佐郎,签书谓州(今甘肃平凉)军事判官等职。在作云岩县令时,办事认真,政令严明,处理政事以“敦本善俗”为先,推行德政,重视道德教育,提倡尊老爱幼的社会风尚,每月初一召集乡里老人到县衙聚会。常设酒食款待,席间询问民间疾苦,提出训诫子女的道理和要求,县衙的规定和告示,每次都召集乡老,反复叮咛到会的人,让他们转告乡民,因此,他发出的教告,即使不识字的人和儿童都没有不知道的。在
陇西郡,他与环庆路经略使
蔡挺的关系很好,深受蔡挺的尊重和信任,军府大小之事,都要向他咨询。他曾说服蔡在大灾之年取军资数万救济灾民,并创“兵将法”,推广边防军民联合训练作战,还提出罢除戍兵(
中央军)换防,招募当地人取代等建议。在此时他还撰写了《经原路经略司论边事状》和《经略司边事划一》等,展现了他的军事政治才能。
赵顼熙宁二年(1069)
御史中丞吕公著(
钟隐)向神宗推荐
张载,称赞张载学有本原,四方之学者皆宗之,可以召对访问。神宗召见张载,问他治国为政的方法,张载“皆以渐复三代(即夏、商、周)为对”。神宗听了非常满意,高兴地说:“你先到二府(中书省枢密院)作些事,以后我还要重用你。”张载认为自己刚调入京都,对朝廷
王安石变法了解甚少,请求等一段时间再作计议,后被任命为崇文院校书。当时
王安石执政变法,想得到
张载的支持。有一天见到张载对他说:“朝廷正要推行新法,恐怕不能胜任,想请你帮忙,你愿意吗?”张载回答说:“朝廷将大有为,天下之士愿与下风,若与人为善,则孰敢不尽!如教与人追琢,则人亦故有不能。”
张载一面赞同政治家应大有作为,但又含蓄地拒绝参与新政的行为,遂渐引起了王安石的反感。张载拟辞去崇文院校书职务,未获批准。不久被派往浙东明州(今
浙江省宁波)审理苗振贪污案,案件办毕回朝。此时张载之弟
监察御史张因反对
王安石变法,与王安石发生激烈冲突,被贬知
公安县(今
江陵县),张载估计自己要受到株连,于是辞官回到横渠。
张载回到横渠后,依靠家中数百亩薄田生活,整日讲学读书,“俯而读,仰而思。有得则识之,或半夜坐起,取烛以书……”在这期间,他写下了大量著作,对自己一生的学术成就进行了总结,并亲自带领学生进行恢复古礼和井田制两项实践。为了训诫学者,他作《砭愚》、《订顽》训辞(即《
东铭》、《西铭》),书于大门两侧。
张载对推行“井田”用力最多,他曾把自己撰写的《井田议》主张,上奏皇帝,并与学生们买地一块,按照《周礼》的模式,划分为公田,私田等分给无地、少地的农民,并疏通东西二渠“验之一乡”以证明井田制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今
横渠镇崖下村,扶风
午井镇、长安
子午镇仍保持着遗迹,至今这一带还流传着“横渠八水验井田”的故事。
熙宁十年(1077)秦风路(今甘肃天水)守帅
吕大防以“
张载之学,善法圣人之遗意,其术略可措之以复古”为由,上奏
赵顼召张载回京任职。此时
张载正患肺病,但他说:“吾是行也,不敢以病辞,庶几有遇焉。”意思是说这次召我回京,不能因病推辞,借此机会可施行我的政治理想和主张,便带病入京。神宗让他担任同知
太常职务(
礼部副职)。当时有人向朝廷建议实行婚冠丧祭之礼,下诏礼官执行,但礼官认为古今习俗不同,无法实行过去的礼制。唯张载认为可行,并指出反对者的作为“非儒生博士所宜”,因而十分孤立,加之病重,不久便辞职西归。路经
洛阳市见到二程时说:“载病不起,尚可及
长安也。”当年农历十二月行至
临潼区,当晚住在馆舍,沐浴就寝,翌日晨与世长辞。享年五十八岁,临终时只有一个外甥在身边。
张载的一生,两被召晋,三历外仕,著书立说,终身清贫。殁后贫无以殓。在
长安的学生闻讯赶来,才得以买棺成殓,护柩回到横渠。翰林院学士许诠等奏明朝廷,乞加赠恤。
赵顼下诏按崇文院三馆之职,赐丧事支出“半”数,宋神宗
元丰元年(1078)三月,将
张载葬于横渠大振谷其父张迪墓南,与弟张戬墓左右相对。
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
赵扩赐谥“明公”,
淳祐元年(1241),赐封郿伯,从祀
北京孔庙,明世宗嘉靖九年(1530)改称先儒张子。
张载思想
张载是
北宋时期一位重要的思想家、关学的创始人,理学的奠基者之一。其学术思想在
中原地区思想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以后的思想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他的著作一直被明清两代政府视为哲学的代表之一,作为科举考试的必读之书。
张载认为,
宇宙的本原是气。他说:“太虚无形,气之本体。”气有聚散而无生天,气聚则有形而见形成万物,气散则无形可见化为太虚。他认为宇宙是一个无始无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充满浮与沉、升与降、动与静等矛盾的对立运动。他还把事物的矛盾变化概括为“两与一”的关系,说:“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认为两与一互相联系、互相依存,“有两则有一”,“若一则有两”。在认识论方面,他提出“见闻之知”与“德性之知”的区别,见闻之知是由感觉经验得来的,德性之知是由修养获得的精神境界,进入这种境界的人就能“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在社会伦理方面,他提出“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区别,主张通过道德修养和认识能力的扩充去“尽性”。他主张温和的社会变革,实行井田制,实现均平,“富者不失其富”贫者“不失其贫”。
张载还提倡“民胞物与”思想。他在《西铭》中说:“乾称父,坤称母……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乾坤是天地的代称,天地是万物和人的父母,天、地、人三者混合,处于
宇宙之中,因为三者都是“气”聚而成的物,天地之性,就是人之性,因此人类是我的同胞,万物是我的朋友,万物与人的本性是一致的。
张载著作
张载著有《
崇文集》十卷(已佚),《
正蒙》、《
横渠易说》、《
经学理窟》、《张子语录》等,明嘉靖间
吕柟编有《张子钞释》,清乾隆间刊有《张子全书》,后世编为《
张载集》。
内容体系
《正蒙》是张载的最为重要的著作,原来只是数
万言,而其弟子
苏迨将这部书分为十七篇,相续成为今存本的样子。这是一部哲学著作,它与《西铭》、《
易说》构成了张载的哲学体系。《经学理窟》,是反映张载社会思想的著作,他不讲理学而讲《周礼》,把井田、宗法等改良思想都写在这部书中。《张子语录》是他讲学的语录,其中哲学、政治、伦理思想都有反映。
张载的著作在流传中有存有佚。《
诗说》、《孟子解》、《
春秋说》等,史志皆有著录,其中的《孟子解》、《春秋说》宋代的
晁公武曾亲自读过,现已佚传。据
朱熹《
近思录》所引用张载的书目有《
正蒙》、《文集》、《易说》、《礼乐说》、《论语说》、《孟子说》、《语录》七种,其中史志没有著录的有《礼乐说》、《论语说》二种,说明这二部著作早在
南宋末已经佚亡不传。《
易说》、《
经学理窟》、《祭礼》、《孟子解》四部书,诸志著录卷数不尽相同。这说明
张载的著作版本不同,流传得也广。如《易说》,《
宋史·艺文志》著录十卷、《
直斋书录解题》著录三卷,可见,宋代社会上就流传着《易说》的十卷或三卷的两种本子。现存的张载著作的卷数除个别的《
正蒙》有单行八卷本之外,其余的皆为《张子全书》或《
张子抄释》中的卷、篇数。
《经学理窟》一书,主要反映了作者的
社会主义。同
北宋时期的其他学者一样,
张载亦十分推重《周礼》,并企图借《周礼》所论来改良北宋时期的一些制度,特别是土地制度。在《理窟》中,作者提出了“并田”和“封建”两项政治主张。他认为,实行《周礼》式的“井田制”,司以解决当时的贫富不均问题,具体作法是,将土地收归国有,然后分给农民,“先以天下之地□布画定,使人受一方”,取消“分种”、“租种”的办法。关于“封建”,他说:“井田卒归于封建乃定”,作者看到了过分集权的弊病。特别是当时边防的无力,他认为一切都由中央朝廷来管,必有许多事情管理不好,所以,要实行“封建”,“所以必要封建者,天下之事分得简,则治之精,不简则不精。故圣人必以天下分之于人,则事无不治者”。
张载所讲的“井田”,主观上是解决土地不均;所讲“封建”,主观上是为调整中央与地方权限,在封建制度下,绝不可能付诸实现,仅是一些空想方案而已。但这些空想方案,却具有十分积极的进步意义。《理窟》中作者还对儒家经典《礼》、《乐》、《诗》、《书》及学校、宗法、丧祭等进行了精审的论述。在《语录》中,作者提出“感亦须待有物,有物则有感,—无物则何所感”的命题,指出“人本无心,因物为心”,‘强调穷理,“万物皆有理,著不知穷理,如梦过一生”;作者所言的“理”,是客观的,“理不在人,皆在物,人但物中之一物耳”,“理”是事物的理,不在人的内心。这些都是
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观点。
刊刻版本
张载的著作,有的是自己写的,有的是后人搜集的,有的是后人编的。《横渠先生语录》就是宋人搜集并刊刻。《
经学理窟》据
晁公武所见本有题金华先生,以及内容似语录,并混有
程颐语录,可见也是宋人搜集的。《张子全书》通行本是何时、何人编辑问题,《
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曾记载:“此本不知何人所编。”
张岱年考证为明万历间
沈自彰编纂的,此说可信。但后来《张子全书》诸本又不尽相同,有的是尊沈本,有的则把
朱熹注的《西铭》《
正蒙》编入
全集,通称朱熹本。至于开始搜集《张子全书》或《
张子抄释》的是元
吴澄,因为元
虞集作吴澄《行状》时曾说过:澄“校张子之书,契《东西铭》于篇首,而《正蒙》次之。”这种编次既与《张子全书》或《张子抄释》相似,说明《张子全书》或《张子抄释》早在元代就有人编纂,并非起自明代沈自彰或吕楠,可惜吴澄本诸志皆未著录,早已佚失。其版本有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
沈自彰凤翔府官刻本为最早刻本《
国学基本丛书》排印本。清
康熙元年(1662)李月桂刻本。民国二十五年(1936)中华书局排印、缩印《
四部备要》本。其中明万历本,
清代宫刻本,康熙本皆为
善本。
总之,《
小逻辑》是研究
张载儒学思想最全面、最重要的参考资料。明万历四十八年刻本为现存最早版本,清康熙七年(1668)新安汪氏据《古今逸史》刻《秘书二十一种》本题《
张横渠先生文集》,析作十二卷,1978年中华书局出版标点本,前有
张岱年《关于张载的思想和著作》一文,正文以万历四十八年版为底本,参校□县本、朱轼本、《正谊堂丛书》本及《
张子抄释》等,对原来《全书》中的卷次与篇目作了若干改动,把《西铭》归入《
正蒙》中,把
朱熹注删除,并增补了各书书序、书目提要等有关材料,为目前最好本,并题作《
张载集》。
张载字子厚,凤翔郿县(今
眉县)
横渠镇人,学者称横渠先生。
嘉祐二年(1057)
进士,官至同知
太常礼院。因是关中人,其学派称“关学”。为宋理学四大学派之一,与
周敦颐、程、
程颐、朱熹并称“周、张、程、朱”。张载在政治上主张用恢复井田制的办法以缓和土地问题的矛盾,均贫富有利于民。在哲学上,张载提出“
宇宙”为万物之本的观点。他说:“气块然太虚,升降飞扬未尝止息,《易》所谓“絪缊”,庄生所谓‘生物以息相吹’‘
普氏野马’者与?此虚实动静之机,阴阳刚柔之始”(《正蒙·太和篇》)。又说:“气之聚散于太虚,犹冰凝释于水,知太虚即气,则无无”(《太和》)。载所谓的“太虚”就是气,世界没有“虚无”的本体可以作为万物的根本。以为“虚者,天地之祖,天地从虚中来”,“天地之道,无非以至虚为实”。又认为“万物皆有理”,“理只天道”,“事无大小,皆有道在期间”,并以“众人之心同一”为义理,而“天下义理,只容有一个是,无两个是”(参见《太和》)。在社会观上,主张通变,“变而通之以尽利”,“功业见乎变”。在认识论上,主张穷理尽性,以为“穷理亦当有渐,见物多,穷理多,如此可尽物之性”。又以客观事物作为认识的来源,主张“人本无心。因物为心”。
张载的
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同程、朱
唯心主义理学在思想体系上截然不同。他的学派,是宋代理学中的唯物主义的学派,对后代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后人将其《西蒙》、《
正蒙》、《
礼说》、《
易说》、《语录》等编为《张子全书》,《附录》一卷。
张载(宋代理学家)著作的详细书目
关于
张载的著作,有些问题需要进行考察和说明。《
近思录》的《引用书目》中所列“横渠先生著作”,有《正蒙》、《文集》、《易说》、《礼乐说》、《论语说》、《孟子说》、《语录》。
晁公武《郡齐读书志》所著录的张载著作,有《横渠春秋说》一卷、《信闻记》、《横渠孟子解》十四卷、《正蒙书》十卷、
张载《
崇文集》十卷。
赵希弁《郡齐读书志附志》及《后志》所载,有横渠先生《语录》三卷、横渠先生《
经学理窟》一卷、《
横渠易说》十卷。
陈振孙《直齐书录解题》中著录的有《
易说》三卷、《理窟》一卷、《正蒙书》十卷、《祭礼》一卷。
魏了翁《为周二程张四先生请谥奏》中说:“
张载讲道
渭河平原,世所传《西铭》、《
正蒙》、《理窟》、《
礼说》诸书,……”《道命录》卷九引这些都是宋代人关于张载著作的记述。其中一个疑问是:《
近思录》的《引用书目》中没有《理窟》。《郡齐读书志》中有一条说:“《理窟》二卷,右题曰金华先生,未详何人,为程张之学者。”而
赵希弁《郡齐读书志附志》中,则著录有
张载《
经学理窟》一卷,魏了翁讲张载的书,也以《理窟》与《正蒙》并提。但何以《近思录》的《引用书目》中没有《理窟》呢?疑
朱熹编辑《近思录》时尚未见到《理窟》,或者虽见到而以为不足依据而不取。今存的《理窟》,内容和赵希弁所述目次相同,但其中有些是
程颐的《语录》,而从大部分的题材语气来看,又确像
张载的话。疑宋代《理窟》有两个本子,一题金华先生,一题横渠先生。金华先生可能是编者。这本书当是张载程颐语录的类编,后人因其中张载的话较多,所以算作张载的书了。书中只是门人的记录,不是
张姓手著的,不完全可信。
《
正蒙》、《
易说》和《文集》中的文章是张载自写的著作,其余都是他历年讲学的记录。《易说》可能是早年著作。《程氏外书》中记载
尹焞的话说:“横渠昔在京师,坐虎皮说《
周易》,听从甚众。一夕二程先生至,论《易》,次日横渠撤去虎皮。……”《二程全书》卷三十七祁宽所记尹和靖语
张载在开封讲《易》时,可能已经开始写《易说》了。在《易说》中,他的唯物论的基本观点已经具备。《正蒙》是晚年著作对于唯物论学说又有所发挥,但也添加了不少唯心论的观点。《西铭》的写成,当在《
易说》之后,《
正蒙》之前,后来也编入《正蒙》中。《西铭》讲“民胞物与”,与
程颢“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观点一致,所以深受二程的赞赏。
张载的一部分著作,到元明时代,就逐渐散佚了。二程的著作,经过
朱熹的整理,完整无缺。王安石的著作,除《文集》外,也大部散佚。这里可以看出程朱学派的态度和影响。
通行本《张子全书》,编于何时,编者何人,过去很少人注意。《
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曾说:“此本不知何人所编。”《四库提要》的作者没有进行深入的调查,只是以不了了之。其实这个问题还是可以解决的。
明
吕柟在嘉靖五年编著《
张子抄释》,序文中说:“横渠张子书甚多,今其存者止《二铭》、《
正蒙》、《理窟》、《语录》及《文集》,而《文集》又未完,止得二卷于三原马伯循氏。”可见当时还没有《张子全书》,而《张子全书》中的《语录抄》、《文集抄》是直接沿用吕柟所摘抄的,可见《张子全书》的编纂在吕柟之后。
清
乾隆年间宋廷萼刊本《张子全书》卷首有宋廷萼《附记》说:“张子撰著,明以前散见他书。万历中都门沈芳扬芳扬,自彰先生字也守凤翔,搜集为《全书》,说见原刻张某序中。”宋氏所说,当有所据。今存万历刊本《张子全书》,有
袁应泰序、
张能鳞序,都未谈到这个问题。袁序中仅说:“郡伯沈公表章理学,……为建横渠书院,肖像以祀之,并刻其《全书》而属序于余。”
顺治刊本《张子全书》喻三畏序,有几句话很值得注意。他说:“遂求先生
全集于文献之家,而乡先达果进予而言曰:先生著作,虽传今古遍天下,惟吾郡实为大备。前都门芳扬沈太公祖尊先生教,搜索偏,寿之木以广其传,至今家弦户诵,衍先生泽使之灵长者,沈公力也。根据喻三畏和宋廷萼的说法,我们可以断定:《张子全书》是明万历年间
沈自彰编纂的。明末
徐必达刻《张子全书》,是在沈自彰以后了。
《张子全书》有许多缺点,它没有采用宋本《张子语录》而采用《语录抄》,《文集》也没有参考《宋文鉴》,仅采用《文集抄》,这都是不足之处。
吕柟没有提到《
横渠易说》,《全书》保存了《易说》全文,这还是优点。现在这个新编《
张载集》,参考了《宋文鉴》,采录了
宋本《语录》,又查考了《
周易系辞精义》,应该说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本子了。
《
正蒙》艰深难懂,初学须看注解。
王夫之的《
张子正蒙注》最有名,但他的注也不易懂。比较浅显易懂而且也比较完备的注解,有
王植的《正蒙初义》乾隆刊本,可以参阅。此外还有明刘玑的《正蒙会稿》明刊本,清刊本,明
高攀龙、
徐必达的《
正蒙释》明刊本,清
李光地的《正蒙注》
康熙帝刊本,杨方达的《正蒙集说》
雍正刊本等。但这些注解都有曲解误释之处,这也需要注意鉴别。
张载的著作中,有精华,有糟粕。他提出许多卓越的思想,也有大量的糟粕,这应该分别观之。可以说,
张载开辟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论哲学的一个新阶段。后来,经过
王廷相,到
王夫之而达到中国朴素唯物论的高峰。在张载的体系中,理是从属于气的,但他没有来得及批判二程的理
一元论。王廷相发挥
张姓的观点,比较明确地批判了程朱“理能生气”的客观唯心论。王夫之高度赞扬张氏的哲学,认为“张子之学……如皎日丽天,无幽不烛”《张子正蒙注序论》,他全面地批判了程朱“理在物先”的客观唯心论和陆王“心外无物”的主观唯心论。
戴震以“气化流行”为道,也是
张载学说的继承和发挥。所以,
张载的哲学确实有深远的积极的影响,对于他的哲学著作确实应该进行深入的研究。
四库提要
《张子全书》·十四卷、《附录》·一卷(
编修励守谦家藏本)
宋张载撰。考载所著书见於《
宋史·艺文志》者,有《
易说》三卷,《
正蒙》十卷,《
经学理窟》十卷,《文集》十卷。虞集作《吴澄行状》,称尝校正张子之书,以东、西铭冠篇,《正蒙》次之。今未见其本。此本不知何人所编,题曰全书,而止有《西铭》一卷,《正蒙》二卷,《经学理窟》五卷,《易说》三卷,《语录抄》一卷,《文集抄》一卷,又《拾遗》一卷,又采宋、元诸儒所论及行状等作为附录一卷,共十五卷。自《易说》、《西铭》以外,与史志卷数皆不相符。又语录、文集皆称曰抄,尤灼然非其完帙。盖后人选录之本,名以全书,殊为乖。
然明徐时达所刻已属此本。嘉靖中
吕柟作《
张子抄释》,称文集已无完本,惟存二卷。康熙己亥,
朱轼督学於陕西,称得旧稿於其裔孙
五经博士绳武家,为之重刊。勘其卷次篇目,亦即此本,则其来已久矣。张子之学,主於深思自得,本不以著作繁富为长。此本所录,虽卷帙无多,而去取谨严,横渠之奥论微言,其精英业已备采矣。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