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姓源自姜姓,为
西周公国开国功臣
姜子牙的一支后裔,因定居崔邑(现
山东省章丘区)而得名。
秦代,任秦大夫的崔意如生二子,分别是崔业与崔仲牟,其中长子崔业居清河东武城,汉东莱侯,为清河崔氏始祖。清河崔氏兴起于东汉后期,汉末三国时期的
崔琰和
崔林二人对其家族形成起到了关键作用,
崔琰曹操帐下历任东西曹属征事、尚书、中尉等职。史载崔林历仕四朝,始为曹操为
冀州区主簿,后被
曹丕拜为尚书,于
曹叡时进一步升至
司空,至齐王
曹芳时逝世,在崔琰、崔林兄弟的影响下,清河崔氏在魏晋时期位列名门望族,
北魏前期在
崔宏、
崔浩的影响下达到巅峰,
拓跋宏时入“崔卢郑王”
四姓高门,
唐朝时位列五姓七家,出宰相12人,在社会上享有极高的声望。
1996年10月出版的《
中华姓氏大辞典》将
崔姓列为当今中国第74大姓,称其约占全国
汉族人口的0.28%。2006年1月11日《
人民日报》报道的新的百家姓顺序将崔姓列在第58位根据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
山西省有崔姓238603人,
临汾市33858人,
洪洞县6744人。
历史沿革
姓氏起源
崔姓源自
姜姓,为
西周开国功臣
姜子牙的一支后裔。他们因为定居在崔邑,也就是现今山东省章丘市,从而获得了崔姓。这一姓氏的得姓始祖名为季子。在
秦朝末年,崔季子的第三十代子孙,东莱侯崔意如,带着他的长子崔业(字伯基)和次子崔仲牟,迁移到了清河。然而,崔仲牟后来再次迁徙,迁移到了博陵。从此,在中国历史上清河和博陵两支崔氏族脉诞生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支崔氏逐渐壮大,成为有影响力的家族,被世人称为清河崔氏和博陵崔氏。在清河崔氏中,他们尊崇崔业为迁徙的始祖。
姓氏发展
汉末魏初,崔业的十二世孙、
曹魏时期的崔林和他的从兄崔琰才在《
三国志》中出现本传,即卷二四《魏书·崔林传》、卷一二《魏书·崔琰传》,这是清河崔氏家族成员在正史中出现并拥有本传的首次记录。
东汉末年,世代居清河的
崔杼后人
崔林任
御史中丞;
曹丕时,历任
幽州刺史、
大鸿胪、
司隶校尉;明帝时,升任
司空,封
安阳市亭侯,后进封安阳乡侯担任司空一职。崔林堂弟
崔琰先为
丞相曹操的谋士,封魏公,为魏国尚书,迁
中尉。崔氏自此迅速发展,至
南北朝时期,渐为“北方甲族,居山东士族之首”。据《崔氏族谱》所载,自
东汉到唐五代共二十世120人中,达官显宦及有功名者多达115人。崔琰、崔林的政治业绩和声望,提高并巩固了清河崔氏的社会地位 ,使其身于
魏晋旧族之列 。清河崔氏达到鼎盛 ,称雄于北方土族之林 ,是在
北魏前期。然而,北魏时期,留居清河的崔氏逐渐失势。
拓跋焘时期,因为
编修《国记》时秉笔直书,
崔浩及其家族遭到了太武帝的严厉惩罚,被夷灭九族。这一事件对清河崔氏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家族势力大为衰减。至隋唐时期,这两房崔氏依然为望族,子弟遍布朝野唐初官员修订氏族志,仍将崔氏列为第一,
李世民看了以后很生气,认为:崔氏早已衰微,即无显官,又无人才,不能列为第一。下令改以
李姓为第一,皇后族长孙氏为二,崔氏列第三。从清河崔氏分出去的博陵崔氏也是隋唐望族,两支崔氏与陇西李氏、赵郡李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并称为“七宗五姓”。隋唐天下大一统,散居各地的“清河崔”族人逐渐回归清河,使“清河崔”很快又东山再起,人才鼎盛。仅有唐一朝,就接连出现10余名宰相、9名状元。
五代十国末
北宋初,社会变革,门阀阶层没落,“清河崔”也随之湮没,从贵族群体变为普通家族,并随着时代变化逐渐走向五湖四海,散居于世界各地。
迁徙分布
崔姓发祥于
山东省境,其后,在汉晋
南北朝、隋唐这段漫长的时期里,一直是称盛于清河、博陵两郡之间的
武城县、安平两地。故历史上扬名显族崔姓名人,几乎都出于这两个地方。于是,崔姓自汉代以后,就有以“清河”“博陵”为两郡望。其间,崔姓还繁衍到了
河南省、
陕西省、
山西省、
甘肃省等省。
晋朝时讲究士族门第,崔姓为北方士族之首,被列为一等大姓“崔卢王谢”之首。唐初官员修订氏族志,仍将
崔贵妃列为第一,
李世民看了以后很生气,认为:崔氏早已衰微,即无显官,又无人才,不能列为第一。下令改以
李姓为第一,皇后族长孙氏为二,崔氏列第三。其实
唐朝崔姓仍然显赫,曾有23人做过宰相。由此看来,在唐宋以前,崔姓主要是以北方的
山东省、
河北省、河南、山西、陕西、甘肃为其繁衍的地区。崔姓南迁始于唐代以前,但唐以后崔姓才大批南迁,主要分布于今天的
江苏省、安徽、
浙江省、
江西省等省。明清之际又有大批崔氏迁入
辽东一带,以至今天
朝鲜族中以“崔”为姓人相当不少。总之,历史上,崔姓也是我国一个比较典型的北方大姓。山东崔氏一支始祖讳洪,于前明初由山西平阳府
洪洞县奉旨迁居
范县旧城崔家楼,崔氏分布七县为:范阳、萃县、
阳谷县、
台前县、
郓城县、
鄄城县、
梁山县,已传二十五世。
姓氏现状
1996年10月出版的《
中华姓氏大辞典》将
崔姓列为当今中国第74大姓,称其约占全国
汉族人口的0.28%。2006年1月11日《
人民日报》报道的新的百家姓顺序将崔姓列在第58位根据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
山西省有崔姓238603人,
临汾市33858人,洪洞县6744人。
姓氏世系
崔氏的15世孙崔意如,为
秦朝(都今陕西咸阳)大夫,封东莱侯,有二子:伯基、仲牟,此后分支繁衍,人丁兴旺。自汉至宋,崔氏官宦不绝。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载,崔伯基为
西汉东莱侯,居清河东武城(今河北
清河县东北,一说在今山东
武城县西),其8世孙崔殷有7子,长子崔双为东祖,次子崔邯为西祖,三子崔寓为南祖,亦号中祖。崔寓4世孙
崔林,魏司空、安阳孝侯,曾孙
崔悦,前赵
司徒、左
长史、关内侯,有3子:浑、潜、湛。崔湛之孙
崔蔚,
北魏郢州
刺史,居
荥阳市(今属
河南省),号
郑州市崔氏。崔伯基的后代还有
鄢陵县(今属河南)、南祖、清河大房、清河小房、清河青州房等支派。崔意如次子崔仲牟,居博陵安平(今属
河北省),其后代又分为博陵安平房、博陵大房、博陵第二房、博陵第三房。
姓氏房支
按照南渡时间、所仕朝代、房支谱系及回归
北朝的情况,可将其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类,是在
后燕覆灭、北魏初建之际随
慕容德南渡,徙居于青齐地区,后仕于
刘宋,其后裔基本上回归北魏。这些房支的成员,大都是
崔琰、
崔逞的后代。
第二类,南渡时间或谱系不详,大都仕于
南齐。这部分崔氏成员,史籍上有记载的主要是三家:
1.崔庆绪在
萧赜永明年间(483-493年)官至梁州
刺史。
2.
崔慧景是南齐由武功显达的将领,其祖、父两代仕于刘宋,祖崔构为奉朝请,父崔系之是州别驾。
3.
崔祖思与上述两家不同,其房支出自崔琰之后,祖名崔诬、父名僧护。
第三类,南渡
长江,仕于
南梁。如崔灵恩原是
北魏学者,“遍通五经,尤精三礼、三传”曾仕至
太常博士。
姓氏通婚
姓氏文化
郡望
清河郡,汉高祖所设置,治
清阳县(今清河东南),辖今河北清河、
枣强县、
南宫市各一部分,山东临清、
夏津县、
武城县、平原一部分地域。
堂号
崔氏堂号很多,有噤李堂、铭恩堂、德星堂、清河堂、敦达堂、默阴堂等堂号。
堂联
崔姓的堂联有:一门孝友(崔);三礼义宗(崔灵恩)。五原贤守(崔宀是);四皓齐名(
崔广)。覆瓯待相(
崔琳);却璧鸣廉(
崔挺)。世推三虎(崔琳三兄弟);人羡五龙(崔玄日韦)。八行称于众口(
崔贡);三相出诸一门(
崔铉)。慈父神君,
民俗音乐遍
卫辉市(崔琼);清风高节,师表出
增城区(
崔与之)。中年才号大儒(
崔瑗);少小博学通百家(崔亭伯)。教民纺织留芳远(崔宀是);立石直笔播誉长(
崔浩)。秉仁岳峻;动智渊明(
崔敬邕碑文联句)。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崔颢诗中联句)。
字辈
山东
崔姓一支字辈谱为:“临观复豫泰,师节履渐丰,咸恒谦鼎随,莘益震晋升,壮同蒙泽坤,济需雷山乾。”
家谱
《山东崔氏族谱七卷》(洪洞大槐树祭祖园)
历史人物
相关文化
家族文化上,崔氏家族以经学起家,累学不辍,世代皆有著名的经学家。隋唐时期,其家族文化倾向于文学发展,也是成绩斐然。
胡应麟在《
诗薮》中表达了他对山东士族,尤其是崔氏家族的赞赏之情,肯定了崔氏家族额在唐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用。他认为:“初唐之融,盛唐之,中唐之峒,
晚唐之鲁,皆矫矫足当旗鼓。以唐诗人总之,占籍几十之一,可谓盛矣。”此外,以文学创作数量而言,崔氏家族在
山东省五姓中也是遥遥领先,据《
新唐书·艺文志》统计,山东五姓之一的郑氏文学创作,共有16人留下文集 26 卷以上,卢氏有 11 人共留下 121 卷文集,而崔氏有22 人共留下317卷文集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