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少英,男,
京剧老生。武汉京剧团团员,年近古稀嗓音台风不颓。
概述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长期驻班汉皋,当年武汉京剧团,由
高百岁与
陈鹤峰两位麒门大将,分别领军一个独立演出团而双峰鼎立,其时董少英与
关正明两位正是武汉菊坛正工须生,天赋极佳,艺跨南北,谭余麒马四派皆能动。1955年11月下旬,董少英先生随
高盛麟、高百岁先生赴
哈尔滨市在道外剧院演出,《
群借华》饰诸葛亮,《逍遥津》饰穆顺,《鸿门宴·追韩信》饰刘邦。董少英先生最后一次的演出,“文革”之后,与老牌四大坤伶之一合作,和老王玉蓉在汉口江夏剧院之全部《
红鬃烈马》,年近古稀嗓音台风不颓。
1992年,71岁的董少英退休后,经常在家中指导前来学戏的票友。2006年因肾功能衰竭病逝。
逝世:2006年1月9日,农历乙酉年十二月初十日,下午
活动年表
1949年6月,农历己丑年:汉口大舞台改名人民剧院
解放军四野政宣部平剧工作团接收了汉口大舞台,改称“人民剧院”。平剧工作团演员
南铁生(稍后离开
武汉市)、郭叔鹏等人转入地方,成为人民剧院的基本演员,人民剧院还陆续约来名演员
董俊峰、董少英、李万春、曹慧麟等,继续演传统戏。
1950年2月17日,农历庚寅年正月初一日,晚:中南
京剧工作团1950年赴上海演出
中南京剧工作团赴上海演出,演于中国大戏院上演。晚场推出《三打祝家庄》。这出戏是根据
延安平剧院剧本整理排练,
高百岁前
钟离老人后
孙立,
郭玉昆饰
石秀,陈鹤峰饰乐和,
杨菊萍饰顾大嫂,其余名演员
贺玉钦、张宏奎、董少英、杨玉华等都在剧中饰演角色。当时
上海市举办
春节戏曲竞赛,共有荣誉奖和
优胜奖两类奖项,《
三打祝家庄》获京剧荣誉奖。文艺评论界在肯定这出戏演出水平的同时,更对众多名演员投入一出戏,团结合作,严肃认真的新型舞台作风,感到难能可贵。
上海市的
京剧同行到后台来看望老朋友,发现这里名演员和一般演员一齐住在后台,吃公家伙食,遵守集体作息制度,亲切和睦的相处,一派积极向上的气氛,都称赞不已。
周信芳未参加这次演出并被留在上海参加华东戏曲改革工作。
正是这次上海之行,剧团及
贺玉钦邀请了
高盛麟赴
武汉市参加演出,成就了高盛麟的后半生艺术发展生涯。
中南军政委员会撤销,中南京剧工作团归属
武汉市文化局领导,改名武汉市京剧团。中南京剧院同时改名
武汉京剧院,从民众乐园划出来,专供武汉市京剧团演出和排练。
武汉市京剧团首任团长
高百岁,副团长为
陈鹤峰、高盛麟、
郭玉昆、于宗昆、李福德(专职干部)。当时名家云集:老生有:高百岁、陈鹤峰、董少英、
关正明;武生有:
高盛麟、郭玉昆、
贺玉钦、
倪海天;小生有:
高维廉、杨玉华;旦角有:
杨菊萍、
李蔷华、
陈瑶华、
王婉华;净角有:
叶盛茂、张宏奎、
董俊峰;丑角有:高世泰、
李正福、张啸庄.此外还有不少二路硬里子演员,完全可用“行当齐全、文武兼备、名家云集、流派纷呈”来形容,堪称国内的一流剧团。
梅兰芳曾不无赞叹的说:
武汉市和北京上海是
京剧的三大码头。
1962年3月,农历壬寅年:
张君秋、高盛麟“走马换将”
由中央文化部主持,以武汉高盛麟和
北京市张君秋两人为主,各带一个演出小组进行了一次难得的交流演出,当时《
人民日报》在报道
中将这种演出形式称之为“走马换将”。张君秋为
北京京剧团头牌旦角演员,
高盛麟则为武汉京剧团武生台柱,论名气,二人在全国京剧舞台皆享有盛誉,可相伯仲和媲美。
其时,张君秋正值盛年,些番南下交流,仅有
陈少霖、
刘雪涛、
李四广、
钮荣亮等几人随同,演出班底则为武汉京剧团。他来汉为
武汉市京剧团作助演,武汉文艺界齐到车站欢迎,演出中一票难求,场场演出爆满,掌声经久不衰。武汉
京剧名家
高百岁、
关正明、
王婉华等均配合演出,亦轰动三镇。除了拿手戏《
望江亭》、《
状元媒》、《
诗文会》等代表作外,还演出了《
玉堂春》、《
凤还巢》、《
秦香莲》等剧目。其中与
武汉京剧院联合合演《
四郎探母》,关正明、高百岁分饰前后
杨四郎,
杨菊萍饰萧太后,
高维廉饰杨宗保,董少英饰
佘太君。联合演出《
红鬃烈马》,
张君秋与
李蔷华、
陈瑶华分饰
王宝钏,高百岁、
郭玉昆、关正明分饰薛平贵,王婉华饰
代战公主。此二场戏连团体票也不出售,个人限购2张,最高票价为1元8角。
武汉高盛麟北上赴京演出,仅带
倪海天、朱宝康、
陈鸿钧、杨正义等人,其余由
北京京剧团配演,其中有
裘盛戎、
谭元寿、
马长礼、张洪祥、
李世济、
李毓芳等配合演出。演出一月余,四月中圆满返汉。其间场场暴满,轰动京师,那些挑剔得有些“排外”的
北京市戏迷也不得不佩服
高盛麟的功夫。特别是形成了街谈巷议杨派武生艺术氛围,北京艺术界的名家和理论家还召开了研讨会,对高的武生艺术进行了艺术分析和充分肯定。宗师
萧长华老先生亲自为高先生配戏演出赞高的《
挑滑车》,称其扑、跌、腾、翻,整场步伐一步不乱。在北京先后演出了《
挑滑车》、《英雄义》、《铁笼山》、《
洗浮山》、《走麦城》、《连环套》、《
长坂坡》等戏,颇受好评,特别是《铁笼山》一剧,被杨派专家
朱家溍列为榜首。期间周总理、李先念、彭真等都多次观看演出并与高亲切会见,而以萧长华以及
侯喜瑞为首的富连成科班在京之喜、连、富、盛、世、元、韵,各科师兄弟场场不拉,
京剧武生名家
孙毓堃、
李少春、
张云溪、
厉慧良、
王金璐等先后或多次到场,台上观摩,台下切磋,交流气氛极为热烈,在京掀起了热议杨派武生艺术的热朝。
高盛麟与
北京京剧团联合演出《
连环套》,高盛麟饰
黄天霸,
裘盛戎饰
窦尔敦,
谷春章饰朱光组(原定其师
叶盛章),
马长礼饰施公,
高宝贤饰彭朋,张洪祥饰梁九公。演于
北展剧场,两天演出的6000多张戏票,两小时一抢而空。演出中,高、裘二人各展所长,工力悉敌,台下观众应接不暇兴奋不已。演出后,观众在场外将他们重重包围,高呼二人之名。氛围热到极至。
高盛麟与北京京剧团联合演出《
长坂坡》,高盛麟饰前
赵云后关羽,裘盛戎饰
曹操,马长礼饰
刘备,
李毓芳饰糜夫人。
高盛麟与
北京京剧团联合演出《走麦城》,
马盛龙、
刘盛通、高宝贤均参加合作饰廖化等,
谭元寿则饰高之马童。高的
关羽形象,被专家和观众称为有天上
关羽威严,有人间英雄气概,各场演出后,总是在暴风雨般掌声中多次谢幕。
高在京期间,又由
北京市文化局在广和剧场组织两次艺术报告会,由高先生作武生艺术的报告,受到文艺界听众和北京各剧团武生演员们、戏校学生们的热烈欢迎。
这次走马换将,文化部还下达二人各自收徒任务。因此,
张君秋在武汉收了
陈瑶华、
王婉华为徒,
高盛麟在北京收了
杨少春、李可后,
茹富兰坚持要高收其子
茹元俊为徒,并要茹元俊正式磕头拜师收为高先生的入室弟子,后四团又推荐
俞大陆拜高为师。经高推荐,
裘盛戎也收陈鸿均为徒。此次张、高二人走马换将时间一个多月,掀起了
京剧在京汉两地的高朝,一直在梨园传为佳话。
1962年6月22日,农历壬寅年五月一日:
武汉京剧院1962年赴沪演出
武汉市京剧团在人民大舞台公演。主要演员有高盛麟、
高百岁、
郭玉昆、
关正明、
杨菊萍、
李蔷华、
高维廉、张宏奎、董少英、高世泰等。
1980年,农历庚申年:武汉江夏剧院落成
原
武汉京剧院(大舞台)因年久重修,历时近两年落成,庆祝新剧场演出的名家云集,如
张君秋、
俞振飞、李蔷华、
童芷龄、关正明、
孙正阳、李慧芳等人士参加。
三天演出主要剧目(不分先后)
全部《穆桂英·辕门斩子》(李慧芳)
李慧芳、董少英还在汉首演了《盗魂铃》,李学四大名旦的唱腔唯妙唯俏,董则迎合
武汉市观众,学楚剧名家
李雅樵的《
打金枝》唱腔,因为新颖,受到观众热烈欢迎。
1982年,农历壬戌年:
武汉京剧院建团三十周年纪念演出
武汉市京剧团建团三十周年纪念演出在武汉人民剧院举行,剧目包括董少英的《
徐策跑城》,关正明、李蔷华的《
武家坡》,
郭玉昆的《
闹天宫》,
高盛麟的《
古城会》。其中高盛麟先生离汉赴京多年,此次演出极受欢迎,一票难求。
京剧名家张宏奎、
倪海天、杨正义、
王婉华等都参加了三天的纪念演出。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