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后,兵家必争的荆州七郡被
刘备、
曹操、
孙权三家瓜分,曹操占据荆州北部最大的
南阳郡和
长江以北的
江夏郡,孙权得到长江以南的江夏郡和大部分
南郡,刘备得到长江以南的南郡、以及荆州南部四个郡(长沙、零陵、桂阳、武陵)。
南郡之战后,
周瑜分南郡南岸地与刘备,刘备屯兵公安,以土地稀少不利于发展为由,向孙权请求
都督荆州,此议只有
鲁肃极力主张借地,理由是一是曹操虽经赤壁之败,实力仍然强劲,
孙吴无法单独对抗,二是东吴新得荆州,恩信未洽,在荆州的人望和号召力上不及刘备,三是利用刘备在荆州的声望,借地于刘备有利于多树操敌,减轻东吴的抗曹压力。东吴鲁肃劝说
孙权同意此提议,于是
刘备便有了完整的
南郡,北抗
曹操,东和孙权,得
益州(今四川),建立了
蜀汉基业。
建安十九年,刘备得蜀后,东吴派
诸葛瑾入蜀要求刘备履约还地,向刘备索还南郡亦或是
长沙市、
零陵区、桂阳三郡,刘备以“取凉还荆”的借口搪塞推托,孙权于是自派三郡长吏上任宣示主权及决心,又被
关羽尽数驱逐,孙权盛怒之下派
吕蒙武力夺取,刘备从益州亦领兵五万下公安派关羽到益阳与
鲁肃对峙,双方陷入剑拔弩张即将兵戎相见的地步,此时传来曹操攻取
汉中市的消息,
刘备恐蜀地有失,迫于形势比人强的现实。
为了避免两线作战,只好选择妥协将长沙、桂阳两郡割让给了
孙权请求停战,是为
湘江和议,于是双方罢兵。
东汉末年
东汉末年,
刘表占据荆州。荆州地处
长江中游,这里资源丰富,人口众多,经济文化都比较发达。而且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向西可以进取
益州,向东可以进击江东。荆州一主要有七个郡(
南阳郡、
南郡、
江夏郡、
长沙郡、
零陵郡、
武陵郡、
桂阳郡)。
赤壁之战后,由魏、蜀、吴三家瓜分:
曹操吃了败仗,还保有北面的南阳、
襄阳市两郡;孙权出力很大。
但只得了南郡;
刘备最多,本来拥有的江夏郡,以及向
刘琦投降的荆州的江南四郡——
长沙市、武陵、
零陵区、桂阳。(“先主表琦为荆州
刺史,又南征四郡,武陵
知府金旋、长沙太守
韩玄、桂阳太守
赵范、零陵太守
刘度皆降。”)
历史评价
刘备借荆州,是三国历史中的著名事件。作为一个历史典故,还演化成一句著名的歇后语:“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家喻户晓。
又由于《
三国演义》的影响,一般给人的印象是,整个荆州都是刘备不劳而获,从孙权处“借”来的。《三国演义》第五十一回
曹仁大战
孙吴兵孔明一气
周瑜就是这样描写,周瑜千辛万苦打跑
曹军,结果为人作嫁,城池尽被诸葛亮偷袭占领。其余江南四郡,兵力空虚,也是手到拿来。周瑜被气得吐血,小说中周瑜说:“吾等用计策,损兵马,费钱粮,他去图现成,岂不可恨。
既然借荆州(或借江陵)都不大可能是事实,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说法呢?由于所有与之相关的说法都源于东吴人的传记,会不会是东吴制造的舆论,其目的在于为东吴偷袭
荆州市制造理由?有人认为:偷袭荆州是不需要理由的。
东汉末三国是一个强权时代,汉朝皇帝没有了权威,谁的势力大,谁的军队能打,谁就有理。
曹操消灭了那么多军阀和地方长官,并没有为之制造理由;
刘备以仁义著称,但进攻
四川省刘璋时也没有制造什么合理的理由。所以,按当时的逻辑,
孙权夺了荆州,就算胜利,没必要捏造什么“借”的舆论。
但是,即使是当时的强权时代,名义上的荆州还是归属朝廷册封的荆州牧,而
刘琦死后荆州牧是刘备,
孙吴为了不给后世留下撕毁同盟、偷袭荆州的名声,杜撰出借荆州也不是不可能的,而且《
三国志》为何只在吴传中记载有借南郡一说,在蜀传中却只字没提呢?就连刘备当上荆州牧吴传蜀传记载也不相同,所以吴国史官为了美化夺荆州一事而加上“借荆州”一说也确实合情合理。
之后
刘备又将:长沙、江夏、桂阳三郡给了
孙权,要是东吴真是重视同盟深明大义,便可就此罢手,唇齿相依,不在进攻荆州,而事实上东吴还是趁机偷袭了荆州,所以说可见东吴早就惦记荆州全郡,并很有可能编造出“借荆州”一事来说明东吴是有理有据的取回荆州的。
这理由是存在的,就是偷袭荆州在
孙吴内部可能有人反对。至少有两种人。一种是如
鲁肃那样有着长远战略远光的高人;另一种则是反对在偷袭荆州后不得不向
曹魏称臣的武将。
抵御曹操
周瑜病逝后,东吴的鲁肃基于战略考虑,他劝说
孙权将东吴占据的部分荆州“借”给
刘备,好让刘备站稳脚跟,与东吴一起抵御曹操。孙权想想也对,就把荆州的
南郡“借”给了刘备,一是迫于曹操南征重心偏于淮南的形势(“十四年春三月,军至谯,作轻舟,治水军。秋七月,自涡入淮,出肥水,军
合肥市。”),二是为让刘备顶替
孙吴在荆州方面面对
曹军锋芒,三是东吴半个南郡在刘备与曹操
襄阳市的包围之下、孤军深入。
(“先主表琦为荆州
刺史,又南征四郡,武陵太守
金旋、长沙太守
韩玄、桂阳太守
赵范、零陵太守
刘度皆降。”“先主斜趋汉津,适与羽船会,得济,遇表长子江夏太守琦众万余人,与俱到夏口。”)
所以“借荆州”其实是借了荆州的
南郡。以后,
刘备得了
益州,
孙权就派人去讨还荆州,双方为此剑拔弩张,关系紧张。
曹操进取
汉中市,刘备担心丢掉益州,派使者向孙权求和,孙权也担心自己难以打胜,于是两家重新划分了荆州,以湘水为界:
长沙市、
江夏区、桂阳三郡以东属于孙权;南郡、
零陵区、武陵以西属于刘备,刘备和孙权各占三郡。这样,刘备不仅“还”掉了一郡,还让出了一郡,但实际上依然没有还出本来的南郡,与曹操争汉中,于219年(建安二十四年)据有了汉中。于当年七月,自称汉中王。
但孙权还不知足,认为,荆州居
孙吴的上游,
刘备对东吴是一个大的威胁。如果把刘备的势力赶出荆州,那么东吴不仅巩固了
长江中游,还能向巴蜀发展;然后以整个南方与
曹操的北方对抗,进而统一中国。
击败曹魏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
鲁肃病卒,
吕蒙代替其职位。如果说鲁肃是联刘派,那么他则是坚决的反刘派。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魏军主力在
汉中市和刘备作战,驻守
荆州市的
关羽积极配合刘备的行动,亲率荆州主力进攻魏军占据的
樊城区和
襄阳市,击败曹魏大将
曹仁并乘机围困襄阳、樊城,曹操四处抽调兵力去解襄樊之围,其中包括
于禁所率七军、
徐晃军团、
张辽军团等。关羽巧妙利用汉水暴涨的时机水淹七军,擒于禁、斩
庞德,
中原地区遥相呼应关羽北伐,关羽威震华夏,
曹操差点打算迁都躲避关羽的锋芒。
在
司马懿等人的建议之下,曹操联合
孙吴孙权,让孙权乘机偷袭关羽的大后方荆州,关羽的荆州后方空虚,给了东吴
吕蒙以可乘之机。
关羽在219年年底,
麦城之战,失去
荆州市这个战略要地。关羽的错误不在轻率北攻樊城,而在于没有防备孙权违背盟约,没有注意巩固自己的后方,以至于丢了荆州这个战略要地!《资治通鉴卷六十六》记载:“
建安十四年(209年)十二月……。
权以瑜领
南郡知府,屯据江陵;
程普领
江夏区太守,治沙羡;……会
刘琦卒,权以备领荆州牧,
周瑜分南岸地以给备。备立营于油口,改名公安。”《资治通鉴卷六十六》记载:“十五年(210年)十二月……。
备以周瑜所给地少,不足以容其众,乃自诣京见
孙权,求
都督荆州……。
权以
鲁肃为奋武
校尉,代瑜领兵,令程普领南郡太守。鲁肃劝权以荆州借
刘备,与共拒
曹操,权从之……。
复以程普领江夏
太守,鲁肃为汉昌太守,屯陆口。”《三国志曹操传》“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备遂有
荆州市、江南诸郡。”
记载显示
《三国志鲁肃传》记载:“后备诣京见权,求都督荆州,惟肃劝权借之,共拒曹公。曹公闻权以土地业备,方作书,落笔于地……。
令
程普领
南郡太守。肃初住江陵,后下屯陆口。”《三国志程普传》记载:“领江夏太守,治沙羡,食四县……。
周瑜卒,代领南郡太守。权分荆州与
刘备,复还领江夏,……。”《三国志李通传》:“刘备与周瑜围曹仁于江陵,别遣
关羽绝北道。”《吴录》:“备谓瑜云:‘仁守江陵城,城中粮多,足为疾害。使
张飞将千人随卿,卿分二千人追我,相为从夏水人截仁后,仁闻吾入必走。’瑜以二千人益之。”《三国志曹仁传》:“矫等初见仁出,皆惧。及见仁还,乃叹曰:“将军真天人也!”三军服其勇。”
《三国志先主传》记载:“先主表琦为荆州
刺史,又南征四郡。……琦病死,群下推先主为荆州牧,治公安。……先主至京见权,绸缪恩纪。”,“先主斜趋汉津,适与羽船会,得济沔,遇表长子江夏
太守琦众万余人,与俱到夏口。”,“先主表琦为荆州刺史,又南征四郡,武陵
知府金旋、长沙太守
韩玄、桂阳太守
赵范、
永州市太守
刘度皆降。”,“先主与吴军水陆并进,追到南郡,时又疾疫,北军多死,
曹操引归。”,“权遣
周瑜、
程普等水军数万,与先主并力,与曹公战于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
孙权攻蜀
1、210年12月,周瑜占领
江陵县已经一年,局面比较稳定。于是建议孙权攻取
益州。孙权批准了这个计划,由周瑜和
孙瑜共同执行。这时由于沿江各战略要点均在周瑜手中,所以周瑜的攻益州计划中根本没有要
刘备参加的内容。
2、同月,孙权将该计划通报于刘备,刘备极力反对。但是孙权没有理理睬。
3、同月,周瑜在返回江陵的路上病死,其攻蜀计划暂时停止。刚接任的
鲁肃就建议孙权将江陵一带全部借给了刘备。
4、这时,孙瑜的大军已经从丹阳(原驻防地)开进到了
长江中游一带(准确时间没有记载,但是必定是在刘备借到荆州以后,而没有进军
益州之前)。
5、由于荆州已经借给刘备,孙瑜军无法通过,所以
孙权又写信给刘备,建议两家共同出兵攻蜀。由于
刘备是准备自己独占益州的,就以那些众所周知的理由拒绝了孙权,并威胁要“被发入山”,同时派部队阻挡不准孙瑜军通过。
攻蜀方案
所以,孙权一共有两个攻蜀的方案,第一个是
周瑜制订的,为单独进军益州;第二个是孙权(或其他的部将)制订的,为孙刘共同进军。两个方案均因各种原因没有实行。
刘备借荆州的故事很有名,以至于使歇后语“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家喻户晓,这当然是《
三国演义》和三国戏曲的功劳。历史上是怎么回事,有没有过借荆州这回事吗?是值得探讨的。为此先说清楚《
三国志》上有何记载。在该书中,提到
孙权将土地借给
刘备事全部皆在五十四卷中。(下面凡只提卷数,未说书名的都引自《三国志》。)
在该卷《鲁肃传》中有:“(刘)备诣荆州见(孙)权求
都督荆州,惟(鲁)肃劝(孙)权暂借之共拒
曹操。”(这里可以解释为借重刘备抗曹,也可解释为将荆州借给刘备。这应是记
赤壁之战后
建安十五年。为简略,下称此
鲁肃这一段话为鲁一说法。)
此传中还有“(鲁)肃邀(关)羽相见,......(鲁)肃因责数(关)羽曰:‘国家区区,本以土地借卿家者,卿家军败,远来无以为资故也......’”。(这稍含糊,没有说借的是哪块地方,但明确说是出借土地。这是建安二十年,鲁肃和
关羽“单刀会”时说的。简称为鲁二说法。)
在同一卷《吕蒙传》中,
孙权评价
周瑜、鲁肃、吕蒙时说:“.......(鲁肃)虽劝吾借
刘备地,是其一短......”(这是在吕蒙死后所说,应在建安二十四年以后。这时孙权占了荆州,已向
曹丕称臣。这话简称孙说法)。
荆州市的地域。按《
后汉书》卷三十二所说,荆州包括湖北湖南两省及重庆市东部,河南省西南部以及
江西省北部。全州分为七个郡。下面是各郡名称及大致所在位置:南阳(河南西南)、南郡(湖北西部)、江夏(湖北东部)、长沙(
湖南省东北)、桂阳(湖南东南)、武陵(湖南西北)、零陵(湖南西南)。
赤壁战后
孙权占有江夏一部分及长沙一部分(都是它们的东部),另外还占有南郡首府江陵(即现
荆州市)。
刘备则占有零陵、武陵、桂阳全部,长沙、江夏及南郡的大部。由此可见,荆州绝大部分是由刘备占领的。这一点也不奇怪,赤壁战后,刘备支持
刘琦为荆州牧,刘琦死后,刘备被众将推为荆州牧,他占有这些地方是很正常的。
什么是“借”?按《
辞源》上的解释是:“暂时使用别人的东西,或把自已的东西暂时给别人使用。”古今意义相同。这样,说
孙权把荆州借给刘备,其前提条件则是荆州本是
孙吴的。否则借荆州就不能得到落实。既然孙权本来并不据有荆州大部,那么,说把荆州借给
刘备就只能是无稽之谈。
在前面所引鲁一说法中暗示是
鲁肃劝孙权将整个
荆州市借给刘备,这绝无道理。鲁二说法中说刘备无家可归,孙权可怜他才借土地给他的,这也毫无道理。当时刘备已实际占有了荆州大部分土地。鲁二说法的背景是刘备占领了
四川省,孙权派鲁肃出兵争抢荆州的
长沙市、桂阳、
零陵区三郡,其目的当然是说孙权抢夺三郡是合理的。但是,此前,
孙权从没有控制过这三郡,根本就谈不到把它们借给刘备。鲁肃的两说法都是没道理的,不能以此为根据说孙权曾将荆州借给
刘备。
在
建安十五年前后,
南郡首府
江陵县的统治权确是由孙权转入了刘备手中。在
曹操失败后,退回北方,留大将曹仁守江陵,
乐进守
襄阳市。
周瑜指挥孙刘联军攻打江陵,围攻近一年后,
曹仁退走,孙权任周瑜为南郡
太守,据有江陵。
有不少学者认为所谓借荆州就是借江陵?这样说恐怕也是不妥当的。
江陵之谜
关于江陵控制权的转移的原因,在《
三国志》
蜀汉方面记述没有查到,只是在《张飞传》中说到,张飞先任
枝城市太守,后“转在南郡”,因江陵是南郡首府,这应意味着江陵已由
刘备控制。
在
孙吴方面的记述中,除前引的鲁一说法也可解释为把
江陵县借给刘备外,在卷五十五《程普传》中说:“
周瑜卒,(程普)代领
南郡太守,(孙)权分荆州与刘备,(程)普复还江夏。”
这里的“分”字用的十分有趣,好象天下都是
孙权的,他可以把他没控制的地方分给别人。这应该是
孙权称帝后,吴国史官用了以孙权为真正中国皇帝的口气。
如果说江陵确是孙权借给刘备,刘备只有暂时使用权,那么,在此后孙权就有权要求刘备归还江陵,但是,后来从未见孙权这边提出这样的要求。
归还江陵
在
建安二十年孙权抢夺三郡时,
鲁肃并未向
关羽提出归还江陵,也没有说你如不归还江陵,那么就拿三郡来抵偿吧之类的话。既然没有这样说,只能认为,当初并没有只暂时让
刘备用江陵的说法,也就是说不是“借”。
既然不是借,那么江陵怎么会转到刘备手中呢?没有确切记载,只能试着猜一猜。一种可能是刘备当时已经为此作了些补偿,也就是刘备交给
孙权一些他自己占领的土地,以换取江陵,这种可能性是有的,也符合情理,但史书上没这样记载,只能存疑。另一种可能是孙权为了自己的大利益,而放弃了江陵。当时,孙权为了抗曹,不得不依重刘备。孙权自己就说过,“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卷三十五)鲁肃对孙权说过:“将军虽神武命世,然
曹操威力实重。(孙权)初临荆州,恩信未洽,宜以借(刘)备使抚安之。”(这里的“借”字是借重的意思。见五十四卷)
刘备成为荆州牧后,
孙权把自己的妹妹给了刘备。在《先主传》中说是:“(孙)权稍畏之,进妹固好。”(卷三十二)说是孙权的一种讨好行为。当刘备到孙权处时,曹魏那边很多人都认为孙权会杀刘备,曹操的重要谋士程昱却说:“(孙权)所惮者曹公无敌于天下,........(孙)权虽有谋,不能独当也。刘备有英名,关羽、张飞皆万人敌也,权必资之以御我。”(卷十四)事实证明了这预测是对的。当初,孙权借重刘备这是不争的事实。(
刘备在赤壁之战中的作用在拙作《曹操究竟因何而失败?——赤壁之战胜负真象透析》已有分析)。
孙权应该知道如果动粗,他是保不住江陵的。当时刘备驻公安,在
长江南边,距江陵很近;
张飞是
枝城市知府,在江陵西边;
关羽为
襄阳市太守,驻长江以北。这简直是对江陵三面合围之势。江陵东部的土地,也并不尽在
孙吴手中。原
刘琦驻
夏口(现汉口、汉阳一带),并未见有孙权派兵取得此地的记载,按理还应在刘琦的继承人刘备手中。这样,刘备则对江陵可以四面合围。东吴虽可用长江水道与
江陵县联络,不过,相对于东吴主力军队驻地,江陵颇为远。
所以,逼于形势,为了抵御
曹操,
孙权将江陵交给
刘备的可能性还是有的,按常理,刘备必然为之要付出代价,可惜史书没有具体记载。总之,由于后来孙吴从来没有以江陵为理由向刘备要求什么,可以说江陵也不是借给刘备的。荆州,主要是指江陵地区(荆州其他地区暂不论及)。论坛上有子龙兄的大作《揭批……周公谨》,其中有一段是批评
周瑜在江陵与
曹仁攻守近一年,而不知去占领南方人口众多的四郡。实际上,对江陵的重要性和两湖的军事地理有所了解,就不会提出这样的批评了。
坚守江陵
著名地理学家
顾祖禹在《
读史方舆纪要》说到:湖广之形胜,在武昌呼?在
襄阳市呼?抑
荆州区呼?曰:以天下言之,则重在襄阳;以东南言之,则重在武昌;以湖广言之,则重在
荆州市。
南宋吕祉在《东南防守便利》中论到:不守江陵则无以复襄阳,不守江陵则无以图巴蜀,不守江陵则无以保武昌,不守江陵则无以固
长沙市。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认为:荆州北据汉沔,利尽
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也。
荆州名士
蒯越也建议
刘表曰:南据
江陵县,北守襄阳,荆州八郡可传檄而定。
因此,占据江陵在当时具有以下战略意义:
1、可以向北威胁
襄阳市(乃至攻占之),以夺取整个
江汉平原,威慑
曹操的中原;
2、可以全据
长江之险,保护下游的整个
孙吴地区的安全;
3、可以作为下一步进军巴蜀的基地,为日后占据巴蜀、
汉中市,形成南北对峙打下基础;
4、可以切断南方四郡与北方
曹魏的联系,今后即可传檄而定南方四郡。
刘备只不过不顾大局,在江陵激战正酣的时候,不是积极帮助周瑜攻击关键的江陵,而是自己跑到南方去占领了
长沙市、
桂阳县、武陵、
零陵区四郡。(此四郡已经被切断在江南,传檄即定,还用的着去攻占吗?实际上在那里刘备也根本就没打什么仗)
以后,果然刘备凭借荆州为基地,西进占据了
益州,北上不断攻击
襄阳市。可是同时也威胁到
孙权的上游安全,造成了
吕蒙偷袭
荆州区的后果。所以,人口众多的南方四郡实际上不如半个
南郡的意义重要(另外半个在
曹军手里)。
至于说到南方四郡的重要性,除了人口多以外,就没有什么战略上的作用了。
南宋吕祉论到:“守长沙不足以固江陵,守江陵则足以蔽长沙。”
南梁的
张邵也认为:“长沙内地,非用武之国,置署妨人,乖为政要。”由于南方四郡位置偏僻,加上当时还缺少开发,是完全不能与
江淮平原相比的。
实际上当时南方四郡有多少人口也是个未知数。虽然在东汉顺帝时期四郡有280万人口,但是在80年后的三国时期能有多少呢?只知道280年时整个
吴国一共才230万人口。
偷袭荆州
鲁肃极具战略眼光,他的目标不是东吴偏安一隅。在他和
孙权见面后,就提出“鼎足江东,以观天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五十四卷)的战略,和诸葛亮隆中对异曲同工,且早于隆中对。为了实现战略目标,他主张和
刘备联合。在那个时候,只有和刘备联合才可能和
曹操对抗,单靠孙吴自己是不行的。但是他仍主持由刘备手中夺取了荆州三郡,争三郡成功了,而且孙刘联盟也没有破裂,这正是他高明之处。而偷袭荆州却造成孙刘联盟的破裂。
鲁肃如果还活着,他有可能反对偷袭荆州。刘孙两家大兴兵,
曹魏渔人得利,有着极大危险性。从长远利益看,偷袭对
孙吴也并不真正有利,如果刘备过分削弱,只能龟缩于西南一隅,那么东吴也只能偏安东南,“以图天下”的战略目标就不可能实现。
最危险的是偷袭
荆州区后,若
刘备顷全蜀之兵来复仇,孙吴兵力就得全部都在鄂西川东和刘备作战,曹魏如乘虚而入,可能会灭掉吴国。在刘备大军压境时,
孙权向曹魏投降称臣,曹魏大臣
刘晔向
曹丕进言不要接受其降,说:“(吴蜀)相自攻,天亡之也。宜大兴师伐之,蜀攻其外,我袭其内,吴之亡不出旬月矣。”(十四卷)孙权命真好,此时
曹操刚死不久,曹丕缺乏统一
中原地区的雄才和魄力,没接受此建议,
孙吴才得以保全。偷袭时
鲁肃已死,但是,他在东吴不会没有知音的,对这种危险性不会没有意识;即使偷袭时没看到,
刘备兴兵时不会没人看不到这种危险。
夺得荆州
在夺得荆州后,刘备兴兵,
孙权卑词奉章,贡献珍宝向曹丕称臣。
曹丕派邢贞(一个无名小辈)来东吴册封,孙权出迎,邢贞竟入门不下车(五十二卷)。吴将
徐盛极为愤怒,以至痛哭流涕(五十五卷)。
为了说服第一类有战略眼光的人,安抚第二类因他向
曹魏称臣而愤怒的人,孙权最佳方法是把偷袭荆州罪状全放在刘备头上,指责刘备无赖。这样,就有了前面所引的孙说法,说
鲁肃把荆州借给了刘备。既然是借的,取回当然是合理的,错在于
刘备该还不还。这样能不能安抚那些人,不清楚,但在逻辑上是能说通的。
至于前面引的鲁一说法及鲁二说法,很可能是
孙吴的史官因
孙权这样说了,只好把鲁肃当初所说的话作些改动,迎合孙权。(当经历的事情多了,就会明白,对于大人物,改动历史记载只是小菜一碟。)
蜀汉好象是没有史官作记录的,至少这一段时间没有,
陈寿在写《
三国志》时接受了吴史官的记载。鲁肃在单刀会上所说的(即鲁说法二)和他在当初在
赤壁之战前的说法是根本矛盾的,作为一代名臣名将,鲁肃是不会这样不顾面子的,有可能是吴国史官改动过。
唐庚阐述汉朝时荆州之地有七郡,刘表去世后,南阳为
曹操所有,而荆州独有南郡、江夏、武陵、长沙、桂阳、零陵。
刘备之南奔,
刘琦以江夏归附刘备,其后四郡相继归附,于是刘备有武陵、长沙、桂阳、零陵之地。
曹仁退军后,
关羽、
周瑜错处南郡,而刘备领荆州牧,居公安,六郡之地,刘备已悉据之矣。其所以说是用借的,就如同
韩信的言论虚假。
诸葛亮传
赵翼认为借荆州都出自吴人事后的言论,不足采信,他认为“借”就是将本来是自己的东西暂时给他人使用,而荆州本来就是
刘表的,并非
孙权之地。引用《
诸葛亮传》、《
山阳公载记》、《吴志》等证明
赤壁之战时
刘备军功劳不输孙权军,并没有坐享其成,赤壁之战后,刘表之长子
刘琦尚在
江夏区,刘备表刘琦为荆州
刺史,孙权也没有任何异议,因刘琦本为荆州主人。《先主传》记载刘备又南征四郡,
武陵郡、
长沙郡、
桂阳郡、
零陵郡皆降。刘琦去世后,刘备在众将推举下成为荆州牧,《诸葛亮传》记载刘备即遣诸葛亮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收租赋,充实军力。《关羽传》记载关羽被任命为
襄阳市太守、荡寇将军,驻军在江北。
《张飞传》记载张飞被任命为宜都太守、
征虏将军驻军在
南郡。《赵云传》记载赵云被任命为
偏将军领桂阳太守。遣将分驻要地,都由
刘备所指挥,一开始没和
孙权说明,因为荆州本来就不是孙权的地,因此刘备不需要和孙权禀报,孙权也没来阻拦刘备。
直到三分之势成型后,吴人认为
赤壁之战是藉孙权兵力,觉得荆州应该归他们所有,于是才开始有借荆州之说,反过想当初孙刘联合拒曹的时候,刘备虽然有向孙权求援,孙权不也有求于刘备?孙权当时只打算救自身的存亡,哪有拿下
荆州市的想法呢?就如同《鲁肃传》所记载,
关羽对鲁肃说“乌林之役,刘备就连睡觉的时候也没脱下靴子,与孙权共同努力破曹,岂能徒劳而没得到任何土地呢?”这即是无法改变的论证,后来双方以湘水为界划分
荆州市,也算公允,吴人却趁关羽北伐,偷袭荆州而整个取之,反捏造“借荆州”一说,来增加占有荆州的合法性,这些都是
孙吴君臣的狡辩。但是借荆州却一直流传,成为议题,说法完全被采信牢不可破。而且变成都是
蜀汉的错,这都是不经查证才有的言论。
其他史学家说法
吕思勉在《
中国大历史》中认可赵翼说法,认为俗传借荆州一语,说荆州是
孙权借给
刘备的。这句话毫无根据。在《三国史话》中直言“俗话有借荆州之说,说荆州是孙权的,后来借给刘备,这话是胡说的。”
卢弼认为孙权任刘备自取荆州数郡,而没有任何阻拦,无异假借,才导致后来各执一说。
王懋竑认为《
江表传》所说的“以地给备”及“备借
荆州市数郡”的言论,都是传闻之妄,不足采信。
柏杨言“所谓借荆州,只是把
长江以北及
长江三峡以东一带的土地借给刘备,使他能够从汉水流域,正面对抗中央政府辖地口至于原属荆州的
陆口、
汉昌、夏口一带,因为是孙权基地的门户,所以仍牢牢把守,没有借出,除此之外,便只有对刘备管治长江以南四郡的承认,但四郡早已归降刘备,也不在借之列。”
易中天提出“
刘备并没有要整个
荆州市。他要不了,
孙权也给不了。
南阳郡和
南郡的一部分在
曹操手上”,认为“刘备借的只是南郡,而且只是南郡的一部分,即
江陵县,所以,这不叫借荆州”,也觉得不能叫做借江陵,引用了
赵翼的说法,点出“按照继承关系,荆州该是刘备的,江陵和南郡当然也是。只不过江陵被
周瑜占著,得去讨要而已,因此,《
资治通鉴》就不说‘从权借荆州数郡’,而使用‘求
都督荆州’的说法”,“刘备要江陵,只能说是索荆州。”
黎东方认为所谓借荆州,实际上是借江陵。借江陵,实际上是借油江口,认为
孙权不甘心,两度为了这
荆州市几郡的地盘,与
刘备失和。事后,他自己或他下面的文人,就造出一段“借荆州”的虚构故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