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化县
宋代时期的县城
兴化县,设立于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直属福建路兴化军
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正是南唐后主李煜亡国降宋三年后中毒身亡之际,迫于形势的原南唐清源郡节度使、仙游县枫亭人陈洪进归顺宋朝,献出泉州市漳州市两郡一十四县(含莆田市、仙游、同安区三县)。由于陈洪进长期养精蓄锐需要耗费大笔军饷,于是制定了一系列的税收政策大刮民财,最终激起了以仙游古邑(今游洋镇)人林居裔为首的农民起义,延续近两年,震动宋廷。战事平息后,赵光义翻览地图,认为游洋“地险民顽,欲以德化县之”,决定在此单独设军立县,加强控制,并亲自取名“兴化”,即兴天子之德,以感化顽民之意。
说起“兴化人”、“兴化炒米粉”,多数乡亲只知道历史上的福建省兴化府”或者今天的江苏省兴化市”,而不知莆田市仙游县二县还有个兄弟叫“兴化县”。然而,这种三足鼎立的局面在历史上确实存在了长达471年,跨越宋、元、明三朝,构成兴化“文献名邦”美誉的历史有机组成部分。
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泉州府仙游县游洋镇一带林居裔造反失败,赵光义为强化其统治,事属权宜划莆田、仙游、福清、永泰县四县各一部分地设立兴化县,和泉州府莆田县、仙游县一同归属福建路兴化军。兴化军治所、兴化县治所暂时设在游洋镇。古兴化县行政区域范围包括莆田县的大洋、新县、庄边镇、白沙;仙游县的钟山、游洋、象溪、石苍乡;永泰县南部和福清县南部的一小部分。
历史沿革
西汉始元二年(前85年),属扬州冶县。
东汉建安元年(196年),属扬州侯官县。冶县改名侯官县
三国孙吴永安三年(公元260年),分属建安郡侯官县、东安县南安县前身)。析侯官县南部置东安县。
隋开皇九年(589年),属建安郡原沛丰邑、南安县。析侯官县东部地置原丰县,东安县改名南安县。
隋开皇十二年(592年),属建安郡闽县、南安县。原丰县改名闽县
唐武德五年(622年),分属福州闽县、丰州莆田县。析南安县东北部木兰溪中下游一带置莆田县。
唐武德六年(623年),分属福州闽县、长乐区,丰州莆田县。析闽县东部置长乐县。
唐圣历二年(699年),分属福州闽县、万安县,武荣州莆田县、仙游县。析长乐县南部置万安县(福清县前身),析莆田县西部、南安县部分置清源县(今仙游县的四分之三)。
唐长安二年(702年),分属福州侯官县、万安县,武荣州莆田县、清源县。再分闽县西部置侯官村
唐天宝元年(742年),分属福州侯官县、福唐县,泉州莆田县、仙游县。万安县改名福唐县(福清县前身),清源县改名仙游县。
唐永泰二年(766年),分属福州永福县、福唐县,泉州莆田县、仙游县。析福州侯官县西乡、剑州尤溪县东乡置永福县(永泰县前身)。
闽龙启元年(933年),分属福州永福县、福清县、泉州莆田县、仙游县。福唐县改名福清县。
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置兴化县,属两浙西南路泉州市。太宗赵光义诏即游洋镇(兴泰、福兴、浔阳、兴建四里)加以百丈镇(崇仁、安仁二里)共六里,及析泉州莆田县广业、紫仁二里,仙游县来苏里,福州永福县永泰、忆鸾二里,与福清县清源东、中、西三里总一十四里,置兴化县及太平军(县级),县治在兴泰里。兴化县疆域东抵福清县,西接仙游县,南界莆田县,北跨永泰县。东西相距160里,南北相距50里,周围265里。
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兴化县改属两浙西南路兴化军。诏升太平军为兴化军(同下州),兴化县为附郭,与泉州市分置,始正体统,齐于列郡。并诏析泉州莆田县、仙游县德化县九座山区(西苑乡)归兴化军管辖。诏析莆田县唐安乡光贤里、苏田里、安香里归福清县文秀乡(万安乡),以作为福清县划出长乐西乡清源东、中、西三里归兴化县长乐乡的补偿。宋嘉佑年间,福清县界自蒜岭南移至龙津渡(迎仙港,江口桥寨仔屿)。
宋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兴化军治自兴化县兴泰里迁往莆田县延陵里(荔城镇古谯楼一带)。莆田县为附郭,兴化县为支邑。
宋雍熙二年(985年),兴化县属福建路兴化军李世民改两浙西南路为福建路,改两浙东北路为两浙路。
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皇庆二年(1313年),兴化县治自兴泰里古邑迁至广业里湘溪(新县镇新县村)。县令以古邑县境形势负山,地窄人稀,将县治移往居民集、地势坦夷的广业里湘溪。
明永乐三年(1405年)三月,兴化县崇仁里居民林守武致辞集饥民起事,不久便平息。
明永乐七年(1409年),兴化县区划调整为三乡一十二里,紫仁里并隶广业里,忆鸾里/安乡里并隶永泰里。兴化县知县杨武以里狭圈小,经费不支,奏准裁撤县丞主簿两衙。
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兴化县撤销,长乐乡清源东、西、中三里以及武化乡广业、崇仁、安仁三里合并为广业里划入莆田县武化乡,永贵乡兴泰、福兴、浔阳、兴建、来苏五里合并为兴泰里划入仙游县修德乡,长乐乡永泰里并入永福县丰和乡唐元里(创岭、石人坑、岩村、郭店、龙屿街、龙屿十八溪路)。
置县历程
北宋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六月三日,正是宋朝成立的第18年,南唐后主李煜亡国降宋两年又五个月,南唐清源军节度使陈洪进(仙游枫亭人)被迫纳土降宋,将泉、漳二州及其所辖一十四县(含莆田、仙游、同安三县)献入宋廷。由于陈洪进长期养精蓄锐需要耗费大笔军饷,于是制定了一系列的税收政策大刮民财,最终激起了以仙游古邑人林居裔为首的农民起义,延续一年,震动宋廷。一说林居裔为南唐将领的后裔,在国破家亡之际被迫投靠陈洪进,镇守游洋洞与吴越军对峙。因赵光义赵光义毒死南唐后主李煜,以林居裔为首的南唐军民义愤填,拒绝降宋。
兴化县历经宋、元、明三个朝代的更替,遭受了改朝换代的兵变与祸乱,虽局部战争主要是在郡治莆田市仙游县县城进行,但因该县未修城池,居民分散,不能进行有效抵抗,故付出的代价更惨重。境内不时有人造反、暴乱(如宋林居裔、元林守武等),使民不安宁,更何况还有外来入侵者(如“汀洲寇”、“永福盗”),而元末赛甫丁阿迷里丁泉州市与兴化之间进行了十年之久的祸乱,不但莆仙两县死亡枕籍,兴化县也备受蹂躏。据明·弘治《八闽通志》卷八十七·拾遗载:“参政安童在兴化县龙纪寿起兵”“胡兴祖、上官惟大又领兵穷追伯顺至兴化县,郡人遭其惨酷,无一方免者。”“二十二年……三月,柳伯顺由福清潜兵蹈兴化县,杀官吏,驱县民迫郡城”“六月,伯顺复驱兴化县地方武装来攻(按:进攻郡城),兵一交即大败,僵尸又以千计”“莆仙四百年文物郡,自陈从仁、林德隆作难,兵连不解,遂引异类(按:指元朝蒙古、色目在泉州官员赛甫丁、阿里迷丁及其部众)肆其惨毒,前后杀二万余人,焚荡三、四万家,虽已解仇罢兵,而陈同犹据仙游县,柳伯顺犹据兴化县”福建省历代无战争,乃相对于中原血流成河、白骨蔽野而言,其实闽之先民所受的屠戮,亦十分残酷。
行政区划
古兴化县行政区域范围包括莆田市的大洋、新县、庄边镇、白沙;仙游的钟山、游洋、菜溪乡石苍乡等八乡和永泰县和福清部分。
宋朝初年兴化县设置三乡一十四里,明朝初年并为三乡一十二里。
长乐乡在县东北,管里五,即清源西里、清源中里、清源东里、永泰里、忆鸾里。清源西里(庄边镇北部凤际、山、吉宦店尾/吉云、百俊、泮洋等村,大洋乡西部莲峰、凤抟/孝池、兔洋、凤搏/满长等村);清源中里(大洋乡中部昆山、院埔、瑞云、马塘/可山、车口、瑶山、崇兴等村,新县镇乌石/顶、象洋/张洋等村);清源东里(新县镇东部白鹤、大所、大贤、白云、薛洋/泗洋等村,大洋乡东部陈山/杏山、和陵/大洋、龙眉/琼峰、南岭、坂洋、坝头、霞洋等村,东张镇漈头/际山,下庐岭/岭下等村以及崔后村大山后自然村);永泰里(岭路乡寨下、对山、云山、长坑、峰陈山头/七斗等村,一都镇后溪、善山、东山、龙龙屿/一都、普礼、山城等村居);忆鸾里(一说为安乡里/永泰西里,梧桐镇后溪、西林、龟岭/潼关、盘富、盘洋、梧桐、民主、坂埕、椿萱等村居以及丘演村芹菜湖自然村,赤锡乡溪门、念后、蕉坪、东坑等村)。
武化乡在县东南,管里四,即崇仁里、安仁里、广业里、紫仁里。崇仁里(庄边镇南部庄边、滁州/徐洋、溪西、松岭等村以及前埔村溪南自然村,白沙镇洋顶、长兴、半岭/白沙、将军潭/田、澳东、澳柄、龟洋/坪盘等村,西天尾镇北部沃炳岭/象峰、林泉/林山等村,常太镇东北部汀洋村以及山门村后溪自然村);安仁里(庄边镇赤溪、西音、黄洋、凤冲/黄龙、赤石/尚书桥、走墘、大汾、棋山/岐山、上院、杉溪上史/山溪等村);广业里(庄边镇东南部梨坑、瓢湖/萍湖、前埔等村以及庄边村下庄边自然村,白沙镇东北部霞溪/广山、马洋安乐/宝阳等村,新县镇南部湘溪/新县、仙安、芗林/洋林、茅洋/上茅、碧溪夹漈/巩溪、宋洋/广宫、文笔等村);紫仁里(白沙镇东部西亭/狮亭、东泉、龙西、龙东等村,萩芦镇北部水办、樟洋、晏井、枫山、乌石/洪里、官林、利东等村,新县镇柯山/外坑村)。
永贵乡在县西南,管里五,即兴泰里、福兴里、浔阳里、兴建里、来苏里。兴泰里(游洋镇北部古邑/游洋、梧椿、龙山、沽山、鲤洋/里洋、桥光、和平/五星、石里、河星、金石等村,石苍乡北部漈坑/济川、霞湖、老山、高阳等村)、浔阳里(菜溪乡象星、北象山、溪边、浔阳/菜溪、园宅、黄洋、石满、石峰等村)、兴建里(游洋镇东南部霞峰、鲁头、石山、兴山、龙溪、双峰、天马等村)、福兴里(石苍乡田坑、石苍、王蓬/五湖、石阳、潭头、隔壁等村,钟山镇梅洋、谷目/南刚等村)以及来苏里(钟山镇钟山、南兴、西林、新莲、何岭/东溪、卓泉、湖亭、鸣和、天珠、朗桥、麦斜、香山、南湖、临水、汾山等村)。
莆田市大地历史上除了莆田、仙游县二县之外,还曾经设置过兴化县。三县鼎足而立的局面维持了四百七十一年(公元977~1448年)。宋太平兴国四年建县后,兴化县“山川清秀,林木蔚荟,民居稠密,地气精灵,而百族殷殷饶厚,故家诗书而户礼乐,虽或僻在万山之中,而人文之盛,于兹独最。”(引自明·周华《游洋志》卷八)。其时朝廷公卿之多、豪姓望族之巨、庶民生齿之繁、田地物产之饶,仅次于莆、仙两县。料时光流逝,沧海桑田,至明·正统十三年裁革(撤销)时,全县只剩下300户461人。图籍分别归并莆、仙两县,莆田县分得人口150户230人;仙游县分得150户231人(见明·弘治《兴化府志》卷十·户口)。
本来,行政区域的增减置撤,乃寻常之事。当时赵光义因游洋林居裔造反,在该地设县以强化其统治,事属权宜。但它既已繁兴了三百年之久,却又衰落下去,以至不得不撤销,撤销时人口凋耗到几乎灭绝的地步,这实在令人惊讶。
古兴化县行政区域范围包括莆田县的大洋、新县、庄边镇、白沙4镇全境以及萩芦镇北部;仙游县的钟山、游洋镇菜溪乡石苍乡4镇;永泰县的梧桐、赤锡、岭路3镇的各一部分;福清县一都镇(除王坑村外)。
人文环境
自宋代至明代间,兴化县涌现了理学家陈师昭、政治家文学家、侍中兼枢密副使黄中庸、史学家郑樵(字渔仲。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他宋崇宁三年(1104年)生于广业里下溪(今莆田县白沙镇霞溪村)。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郑樵已修书五十种,献给皇帝,被授右迪功郎,但没有接受,回家后,筑草堂于夹漈山,编《通志》丛稿。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
《通志》书成,郑樵到杭州市献书。据不完全统计,各县宋代有状元1人,进士89人,武进士2人;诸科特奏名、释竭、推恩、荐辟、叙荫等71人。北宋巩溪迁军城驿前街府西巷宋会元鸿胪进士太常寺卿侍中兼枢密副使黄中庸分别在宋洋中厝和府城西雷山巷110-111号建有两处步云书院有“一会元两宰相三尚书四解元”,黄石金墩黄氏古谱载兴化县“宋隆兴癸未进士江都令平海军节度判官副都统黄府古有读书亭金墩庙书舍”贤士辈出有“黄府进士三尚书,金墩入阁两相国”和军城黄中庸一门“四代联登八进士”和“八代联第十六进士”科第之盛冠阖莆郡之美称”。仅兴化县广业里巩溪始祖黄献就有黄禄迁永福现福清县一都龙屿大魁族状元黄定、枢相族迁平南大壤宰相黄祖舜;迁江苏吴县醋库巷黄遇十世孙状元尚书黄由;黄裕迁福州道山黄氏始祖入承天宝御史中丞赠大司徒黄碣裔孙状元黄朴
地方特产
(一)三大名果
龙眼 莆田桂圆亦称“桂圆”。品种繁多,质量特优。从明代起,兴化桂圆列为名贵贡品。其中以“水南”桂圆果味纯甜无酸,果肉洁白如冰,系绝佳品种。“白核龙眼”,核仅米粒大小,又称“无核龙眼”;其肉色乳白,质地柔软,鲜嫩爽口,味甜如蜜,含糖量高达25%,是世界稀特良种。兴化桂圆除鲜食外,可焙制成桂圆干。取其果肉熬煮桂圆补膏和配制桂圆补酒。
荔枝 兴化荔枝素以量多、质优而名扬四海,从明代起进贡帝京,远销国外。其中“陈紫”荔枝肉质细脆多汁、味道香甜爽口,焦核率达95%,是全省著名的优良品种。“乌叶”荔枝果皮黑绿,果肉呈乳白色,质脆多汁,味道香甜,焙制而成的荔枝干品,鲜味犹存,远销东南亚和阿拉伯一带。
枇杷 品种多达50余种。“解放钟”枇杷,果实形如古钟,果肉脆嫩,汁多味甜,最大单果重达172克,为世界之冠。“鸭梨”枇杷皮薄色白,肉质细嫩,入口融化如酥,味道清甜。“梅花露”果呈园形,肉丰核小味甜微酸,为鲜食上品,驰誉中外。
(二)工艺奇葩
龙眼木雕 为兴化特种工艺品,有几百年历史,雕工精巧,形象优美,造型栩栩如生。有风格别致的圆雕,有古色古香的浮雕,有玲珑剔透的透明雕,有巧夺天工的天然疤雕(也称树根雕)。境内莆田市工艺厂的产品畅销海外,极受欢迎。
漆木碗 有无味、无毒、不脱漆等特点,是驰名中外的上乘食具。它高不盈三寸,薄不过三分,正看圆如一轮明月,侧视似半颗珍珠,盛沸水而不烫,装酸碱而不蚀,无金属之笨重,胜瓷器之坚牢。曾荣获福建省产品质量一等奖。它的造型雅致,色彩明丽,品种繁多,为莆田特产。
游洋志
在中国的历史上,自宋至明的数百年间,曾经划出福、莆、仙、永四县的部分疆土,建置一个兴化县,历时四百七十年。在中国五千年左右的文明史中,这四百多年只不过是一波浪,一泡沫。但它所铸就的历史文明,有必要让后来人了解和借鉴。
史称,后周显德七年(960)正月,陈桥兵变赵匡胤代后周而有天下,建宋朝,都汴梁(今开封市)。至赵光义太平兴国二年(977),清源郡节度使(太宗朝已改为转运使陈洪进纳土归宋,遭以林居裔为首的地方部队的反对。时在莆田市主政的黄禹锡向漕使杨克让乞兵,兵火始灭。太平兴国四年(979),宋太宗赵炅翻览舆图,认为“游洋洞(游洋镇的别名)地险民顽,欲以德化县之”,便颁布诏书:‘立兴化县,建太平军(军为州、郡一级的行政建制),改兴化军以统之,以泉州之莆田、仙游二县来属。”所谓“兴化市”,即兴天子之德,来感化“顽民”。军治和县治都设在游洋镇。至太平兴国八年(983),军治迁往莆田城厢,而兴化县治仍在游洋镇行政。唐朝以前,福建省省只有七个州郡的建置,设置了兴化军,福建才得“八闽”之誉。
到了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皇庆二年(1313),朝廷以“旧治地窄人稀”为由,把兴化县治迁至“人烟辐集”的广业里湘溪。后来人称游洋镇为“旧县”,改称湘溪为“新县”,而莆田市的“新县”之名沿用至今。至朱祁镇正统十三年(1448),贡士(自唐以来,朝廷取士,由学馆出身的称生徒,由乡县选拔出身的称乡贡,由朝廷自诏选拔出身的称制举。经乡贡考试合格的称贡士,由州县直接送京参加会议)萧敏上本朝廷,请求裁撤兴化县。理由是“总总黎庶,非罹虎狼之苦,则厄瘴厉之灾;非受饥寒之中,则遭盗贼之害;非速死亡之祸,则忧疾病之侵。若夫附邑,赤子凶尤甚,行者委尸於道路,居者聚骸於室内;富者棺柩暴露於风霜,贫者骨肉沉浮於川水;入其境则哀哭之声村村而在,登其堂则嗟吟之状人人皆然。於是豪大之族徙家而去千里之外,而所遗一二乡民,救死犹恐不赡,安能当公门之赋役而与国家同休戚哉?”野兽噬人,瘟疫虐人,连豪门大族都难以维持,何况穷人乎!国赋无法完缴,县治自然难以维持,朝廷因此下诏准撤。兴化县完成历史征程,原来由福清、莆田市仙游县永泰县划出的部分疆土,从此各归本治了。
兴化县裁撤以后,明代庄边赤石村的周华先生,不辞辛劳,搜集材料,终于撰著出《游洋志》(八卷),为四县历史重留一份不朽的文明财富。可惜,传世的只有手写本。到了民国年间,游洋人张国枢怕此志失传,便四处搜罗残缺的手抄本,整理出《兴化县志》,并延属当时省教育厅厅长郑贞文及乡贤张琴分别作《序》,付梓传世。为与江苏省的兴化县加以区别,就在《兴化县志》之前加上“福建省”两字。1997年秋,蔡金耀先生以《福建兴化县志》校勘明朝弘治年间周瑛、黄仲昭编著的《兴化府志》。2007年,弘治《宁武府志》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后来,蔡金耀先生又以《兴化府志》反校《福建兴化县志》,发现张国枢的重刊本竟然出错四百多处。为还给历史的真面目,就集资重印发行《游洋志》。
同名兴化县
十国吴武义二年(920年),分海陵区北境招远场置兴化县,属江都府,南唐泰州市南宋绍兴五年(1135年)废县为镇,附入海陵县。十九年,复为县,仍属泰州。乾道二年(1166年),改属高邮军,寻又隶泰州,淳熙四年(1177年)复隶高邮军。元属高邮州。清乾隆,改隶扬州府。民国先后属淮扬道,江苏省督察专员公署十区(盐城区)、三区(盐城区)、六区(盐城区),为三等县。1950年1月属泰州专署,1953年1月属扬州行政区,1983年3月属扬州市,1987年12月撤县改为兴化市县级市),仍属扬州市,1996年7月属泰州市
参考资料
莆田史志网.莆田市历史地名由来及区划变迁.2023-12-21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置县历程
行政区划
人文环境
地方特产
游洋志
同名兴化县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