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中庸
北宋文学家、政治家
黄中庸(1030-1110),字长行,号军城居士,北宋文学家,政治家。北宋景祐甲戌进士大理寺评事黄宠之子。
黄中庸从小受到其父黄宠的熏陶,学习刻苦,勤奋上进,皇祐三年郡试贡元,皇四年(1052)举福建省乡试第一名即解元,次年,赴京会试第一名,即会元;经殿试中进士二甲第一名,即传胪。历官安福县知县、县令,治平二年(1065)协助司马光撰写《资治通鉴》,北宋治平四年(1067)后,司马光徐温荐其才任太常博士北海市通判,旋任邵武市知府,后召入朝为太常卿,入值总理太常院,主持修撰皇帝起居礼宾司庙会,起草礼仪诏。与司马光、欧阳修包拯赵抃刘敞文彦博富弼王尧臣韩琦等齐名,天性浑厚,为人仁惠。温国公司马光荐其才,授浙江省提刑。为官宽惠,能断奇狱,所活甚众,浙人德之。去日,士民乞留,以温公论荐累官至太常寺卿、侍中兼枢密院副使宰相。后蔡京恶之,贬为太常博士,辞之,名入元祐党禁而致仕焉。蔡京败,有旨复起黄中庸为太常寺卿、侍中兼枢密院副使宰相,未拜命卒赠侍中谥文正。
个人经历
黄中庸反对奢侈,生活俭仆。赵曙即位之初,朝廷动用国库银两,大兴土木,治理永昭山陵。黄中庸上书进言说,国用空乏,眼前连军饷也难以支付,横征暴敛的结果,连有钱人家也怨声载道。并赞颂了先帝节俭爱民的举措。黄中庸还对官多政冗的旧裕提出批评意见.,治平二年(1065)协助司马光撰写《资治通鉴》。并主张广开言路,必能有益治道。有些意见还是颇得朱祁镇赞赏,有的却没有被采纳。熙宁二年(1069)始,赵顼王安石为宰相,推行新法,黄中庸对新法增加农税伤民之举多有指责,那些对他有积怨的官吏便把他当成司马光的元祐党人,黄中庸也因此由侍中兼枢密院副使宰相被降为太常院卿。直到御史中丞吕诲上疏宋神宗,为他鸣不平,这才让他调任浙江省提刑。
邵武市府任上,黄中庸与司马光观点一致,因而激怒了王安石。在任中,平民俞兴偕妻谋杀一妇人,黄中庸宽平待人能断冤狱所活甚众未按新法处置,王安石遂借此为由,将他调出邵武府,降为太常博士,享受正七品,后出任太常院丞、调任北海知府。其时,青苗法正在施行,黄中庸痛心地说:“我只看到青苗法的害处,实不忍心看到无罪之人触及刑律。”绍圣初年(1094年),入为尚宝卿。二年,进侍中。四年,拜中书舍人内阁中书)。北宋元祐元年(1086年)继任司马光宰相。他支持赵煦司马光推行亲民扶民助农政策,但反对蔡京以挖掘司马光墓、废高滔滔来打击元祐派的过激做法。北宋宰相黄中庸坚决支持章加强边防、收复失地的政策,推荐精兵良将为主力边帅,果大败夏兵于平夏城。
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黄中庸进侍中。司马光的“扶民助耕”战略正进入收获阶段,、廓州抚定,边帅欲举兵渡黄河西攻。但宋徽宗是个不思进取的皇帝,于是朝臣多有见风使舵,转而反对西进的,黄中庸则坚持兵机不可失,宜速进军。收复中原失地,黄中庸也因此加“光禄大夫”宰相(宋朝的最高荣誉奖励)。
同年,蔡京超擢入相。黄中庸为人正直,一身正气,而奸相蔡京则恶之,二年,宰相黄中庸被贬为太常博士,因不满蔡京乱政,黄中庸遂辞之,以病老弃官归隐兴化军城府西巷(莆田市雷山巷瑞龙庵西其故居黄文正公祠尚存)。宰相黄中庸为官清廉,黄中庸善诗文,《全宋诗》黄中庸(第七三四二页有载)《宋史》称其“词章高风亮节,淳朴隽美”。告老后还乡兴办学校在永福潼关教忠院收生授徒,在军城创建步云书院培养出许多高第名臣。有旨复起黄中庸为太常寺卿、侍中兼枢密院副使宰相,未拜命(宋大观庚寅1110年)卒,赠侍中谥文正。宋徽宗谥号为文正;闽县状元宰相许将为铭其墓,葬永福梧桐潼关教忠院山北观音叠座穴。所著有《黄侍中集》十卷,《莆风清籁集》、《文正黄中庸诗稿》各一卷并行于世。
宋徽宗敕文
宋徽宗端王宋徽宗帝赠宰相黄文正公侍中敕文“朕承绝学于百圣之后,探微言于千籍之中,将兴起于斯文,爰缅怀于故老。虽仪提刑之莫,尚简策太常卿之可求。揭为儒者理枢密之宗,用锡帝师之宠。故北海令、太常博士浙江省提刑、太常寺卿兼理同知枢密院事、赠侍中、谥文正黄中庸,养其气以刚大,尊所闻而贤明。博观载籍之传,近海涵而地负;远追正始之作,玉振而金声。言自况于孔孟,论事肯卑于司马光包拯?入元祐党籍,尝特起之招;至朕纷更,力陈吾大宋长治市之策。叹异人之间出,惊谗口蔡京之所恶。放浪永福教忠院,授学课教,而如在朝廷;斟酌今,而若斡造化。不可夺者,然之节;莫之致者,自然之名。经纶不究于生前,议论侍中文正公于身后。人传元祐之学,家有军城宋洋中之书。朕三复遗编,久钦高躅。王佐之才可大用,恨不同时;君子之道暗而章,或以明理论世。倘百原之可作,庶千载以闻风。惟而英爽之灵,服我衮衣之命。可特赠侍中,赐谥号为文正,余如故”。《全宋诗》(第七三四二页)有黄中庸所著的〈军城莆风〉诗,钦赐窦桂华堂匾。
相关文献
《宋太常卿侍中兼枢密院副使谥文正黄中庸年谱》
⒈侍中谥文正黄中庸仕途简表(历官赵祯赵顼赵桓赵煦宋徽宗五朝)
二十一岁参加省中解元,娶闽中道士周敦颐妹周敦颖为妻。
二十四岁登郑獬榜会元进士太常博士。后任安福县知县。
二十七岁为北海令,周夫人封北海郡君
三十岁为南宁市通判。
三十五岁为太常院丞、中书舍人兼江西安福县令。是年春闱致仕后,曾留家于江西安福县南金田乡寨上村。
三十八岁为黄州府知州
四十岁为江西省提刑按察使。
四十五岁为翰林学士承旨。
五十岁为知制诰官。
五十三岁为御史中丞、同知谏院
五十五岁为大理寺卿。
五十七岁为中奉大夫、散骑常侍
六十岁为浙江省提刑按察使(正三品为官长达十载)。
七十岁为京城提刑、后继司马光任侍中兼枢密院副使。
七十二岁 太常寺卿、侍中兼同知枢密院事宰相钦赐窦桂华堂匾。
七十三岁宋崇宁元年壬午九月为蔡京所恶,被蔡京贬为太常院博士;黄中庸厉拒之,遂致仕焉,由兴化县游洋乡广业里巩溪宋洋中厝徙居福建兴化军城府西巷创建步云书院出任山长。
七十六岁永福五都潼关县在教忠院办学授徙著《侍中文正黄中庸文集》有诗选入《莆风清籁集》及门生《送黄中庸归吟》(元风雅前集卷九四库全书本)有载。即“法乐洞前曾一游,君家闻处洞西头。石潭正照猿月,山药曾经虎豹秋。岂意吴城祠下路?共寻扬子岸头舟。胸中富有天官学,莫为周南久滞留”。
八十一岁 蔡京败,有旨复起太常寺卿侍中枢密副使未拜命病卒於兴化军城府西巷(今莆田雷山巷瑞龙庵西铡侍中枢密第)。赠侍中谥文正。钦赐祭葬于教忠院北(今永泰梧桐潼关教忠寺北状元郑侨墓东侧旧有石翁仲石兽石牌坊在焉)状元宰相年弟许将为铭其墓。
⒉《黄中庸年谱》
黄中庸(1030-1110),字长行,号军城居士,莆田市新县巩溪宋洋中厝人。父黄宠景祐元年甲戌张唐卿进士宝龙阁大理评事。中庸乃评事公黄宠独生子。从小受其父严格教育,母宋氏授以书;少敏慧,好读诗书,过目成诵,气度聪达,务引大体,少有俊声,二十岁贡太学,二十一岁中解元,二十四岁会试第一,登宋皇祐五年癸巳郑獬榜传胪进士。以博学初授太常博士。历官太常博士、安福知县、北海令、翰林学士、提刑按察使、太常寺卿、散骑常侍,同知枢密院事。与司马光欧阳修包拯刘敞文彦博富弼王尧臣韩琦等齐名。天性浑厚,为人仁惠,温国公司马光荐其才,除浙江省提刑。为官宽惠,能断奇狱,所活甚众,浙人德之,去日,士民乞留,以温国公司马光论荐,入为中奉大夫,太常卿,散骑常侍,同知枢密院事(北宋元祐元年(1086年)继司马光任宰相)。后为蔡京所恶,名入元佑党禁而致仕焉。自兴化县游洋巩溪迁兴化军城府西巷(莆田雷山巷瑞龙庵西铡侍中枢密第)后孙曾雀起,时羡四代联登八进士,六代联登十四进士;名冠兴化市医王(仁神哲)、五朝(徽英)“兴化黄氏,绩学多才;簪缨世济,天下无双”的御批。配周敦颐长女,封北海郡君夫人。子五黄袭荫承事郎特奏绍圣进士永春令侍御史、次黄仲迪功郎累官工部侍郎、季黄修官翁源县令、四黄佃未仕、五黄伸特奏承事郎。及卒,诰赠侍中,谥文正。赐祭葬于永福(今永泰县)梧桐潼关教忠寺北(今状元郑侨太师墓东侧)。旧有石阮翁仲石兽石坊在焉。事载《宋史》《福建通志》《兴化郡志》《莆阳比事》,孙曾科第详载选举志。
赵祯天圣庚午年(1030)一岁
是年正月初四日辰时,生于莆田市新县巩溪宋洋中厝梅兰(今黄提刑府)书香门第家,为黄宠独生子,其时父亲黄宠以《论中庸》博学鸿词科贡生试获第一名。母亲宋琼遂为之取名黄中庸;父亲黄宠字锡甫号宋洋晚号梅兰。宋景祐元年(1034)甲戌登状元张唐卿进士,初授长乐区令后在京城宝龙阁任大理评事
宋仁宗景祐元年丙子(1034)五岁
是年父黄宠登张唐卿榜进士衣锦还乡,母亲宋琼授以书,中庸开始读书能作简诗,并闻知韩愈柳宗元文名。
赵祯景祐乙亥(1035)六岁
在母亲宋琼的教育下开始读书,早慧能诗。受知于舅父乡垫师宋瑜、兴化县博士郑子庄,始闻知韩愈、柳宗元、杜甫、白居易诸名家文名及其著作。
庆历二年壬午(1042)十三岁
是年,参加试兴化县童子科试获第一名,被郑子庄喻为“芝英”。
庆历三年癸未(1043)十四岁
入太学,师从道士周辅成、兴化县博士陈昭素。
庆历四年甲申(1043)十五岁
兴化市县乡垫师陈昭素长子陈方到湘溪仙人岩采野橘,其果无时得者瑞之。
庆历五年乙酉(1045)十六岁
母亲宋琼(宋庆历进士节度使宋瑜妹)在家乡宋洋中厝讲授《四书五经》,少年时代的黄中庸满怀抱负,立志为杜稷建功立业。是年九月被选为兴化军学优等甲科岁贡生
庆历五年乙酉(1045)十六岁
母宋氏在家乡讲授《四书五经》,满怀抱负,立志为杜稷奋发有为,入兴化军学优等甲科岁贡生,父黄宠在京城宝龙阁任大理评事
皇祐庚寅(1050)二十一岁
皇祐癸巳(1053)二十四岁
赴京城春闱参加礼部会试得会元。金秋参加殿试第四名进士获鸿胪。在家候职游瑞峰、云顶、湘溪、龙岭、潼关教忠院与同榜进士交游诗艺。
至和二年乙未(1055)二十六岁
以博学授太常博士。是年十二月,诏太常博士黄中庸编管亳州市,坐恃酒骂黄州麻城县官及毁文书也。
嘉祐元年丙申(1056)二十七岁
与知太常院事温公司马光结为良师益友授为北海令。
嘉祐二年丁酉(1057)二十八岁
向皇上请奏“用才”与“理财”两端为国朝当务之急,奏章文才富有大气名震京师。
嘉祐三年戊戌(1058)二十九岁
是年,生平好友宋状元参知政事王尧臣逝世,司马光偕黄中庸参加吊唁。
嘉祐四年己亥(1059)三十岁
授为南宁市通判,其所作诗文为《黄长行诗集》问世。
嘉祐五年庚子(1060)三十一岁
至京。是年长子黄偊生。
嘉祐六年辛丑(1061)三十二岁
始作《莆风清籁集》。
嘉祐七年壬寅(1062)三十三岁
抚恤南宁逃难避灾壮民,减决囚犯。一代清天包拯去世,司马光率黄中庸诸臣参加吊唁。
嘉祐八年癸卯(1063)三十四岁
因赈灾有功为太常院丞、中书舍人
赵曙治平元年甲辰(1064)三十五岁
在京城,著《黄中庸文集》。其文才声望与司马光欧阳修、包拯(已故)、赵抃刘敞文彦博富弼王尧臣(已故)、韩琦齐名。治平初,令黄中庸、丞赵师日始浚溪港,筑堤阏水,灌溉如故,至今民享其利。其裔析居安福县金田乡寨上村。
治平二年乙巳(1065)三十六岁
英宗治平中,以韩琦荐任宋翰林院内阁中书舍人兼江西安福县令,协助司马光撰写《资治通鉴》。
治平三年丙午(1066)三十七岁
在京协撰《赵祯实录》(律纲部分)主张改革,但不支持以增加士民负担为代价,认为应从精简冗员节省朝廷开支入手,改革才能民富国强,与司马光观点不谋而合。
治平四年丁未(1067)三十八岁
是年十二月,由江西安福知县、县令,越年春闱致仕后,曾留家于江西安福县金田乡寨上村。
其后奉旨出任黄州府知州帮助当地百姓济贫解困,促进当地农耕副业的迅速发展,黄州百姓安居乐业。
赵顼熙宁元年戊申(1068)三十九岁
开封市述职,途中在故乡兴化县拜见长老。
熙宁二年己酉(1069)四十岁
在京任御史中丞,是年王安石始行新法,因以议新法王安石,改革的观点与王有所差异,年终被改任江西省提刑按察使。
熙宁三年庚戌(1070)四十一岁
在江西为官宽惠,清廉以风。正法纪重实据、省佐证、扬善剔奸,能断奇狱,荣绩素著。
熙宁四年辛亥(1071)四十二岁
司马光任侍中枢密副使宰相在江西上书赵顼,论朝政得失,忤王安石,与司马光欧阳修。作《游莲花池诗》有诗选在《莆风清籁集》其游莲花池诗中曰“莲花瓣裏可撑船,一月映成水一川;人把水心和月净,莲花贮月水倾船”。
熙宁五年壬子(1072)四十三岁
在江西提刑府。冬间,作《武夷黄冈五绝》等诗,反映民间疾苦,有所托讽。后赴宁都县参加与黄中庸同年登第的同榜状元郑獬的治丧祭祀。
熙宁六年癸丑(1073)四十四岁
江西省协助南昌府官吏赈饥。
熙宁七年甲寅(1074)四十五岁
是年郑侠上《流民图》,王安石罢相。黄中庸被诏回京师,任为翰林学士承旨。
熙宁八年乙卯(1075)四十六岁
二月王安石复相。黄中庸恪守职责,不参与朝争,是年一代宰相韩琦去世,黄中庸请以个人名誉参与吊唁,获得王安石许准,得以在朝继续司其职、谋其政。
熙宁九年丙辰(1076)四十七岁
是年王安石再罢相,不复出。黄中庸为人忠厚,胸怀坦荡,不与政争,贤明处事,博得朝臣赞誉。
熙宁十年丁巳(1077)四十八岁
主编《圣旨典集》。
元丰元年戊午(1078)四十九岁
翰林院参与起草朝纲奏章。
元丰二年己未(1079)五十岁
三月改知制诰。是年七月御史李定等交章弹劾所作诗文言文涉讪谤被逮。
元丰三年庚申(1080)五十一岁
《黄长行诗集》问世。
元丰四年辛酉(1081)五十二岁
撰《匡正律刑》成。
元丰五年壬戌(1082)五十三岁
被朝廷授为御史中丞、同知谏院事。丁内忧假归,是年十月十五日辰时父黄宠去世于宋洋中厝葬莆田市梧塘山南五虎朝金狮穴,在父评事府守制三载。
元丰六年癸亥(1083)五十四岁
黄中庸迎候翰林学士富弼文彦博赵抃三位师友来访慰藉。
元丰七年甲子(1084)五十五岁
经文彦博奏荐迁大理寺卿。访阁老司马光。作《题教忠院》、《锦屏山记》。
元丰八年乙丑(1085)五十六岁
赵顼诏旨,主起起草《大宋新刑律》。
赵煦元祐元年丙寅(1086)五十七岁
京师。是年初以宰相司马光论荐入为中奉大夫、散骑常侍,复起居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兼知制诰。对司马光尽废新法有所保留。是年王安石、司马光相继去世,北宋元祐元年(1086年)继司马光任宰相。先后率翰林院吏员慰问王安石家、司马夫人家,特地亲自前往司马光灵堂垂泪吊唁徐温
元祐二年丁卯(1087)五十八岁
在京师。因与蔡京政见不合,三奏札乞外任,不许。
元祐三年戊辰(1088)五十九岁
在京师。再上奏仍不许,太常寺卿黄中庸被宗正寺卿黄经臣、大理寺卿李格非国子监祭酒司马康卫尉寺卿赵阳之外、光禄寺卿曹一潢、鸿胪寺卿熊明可诸卿正三品皆同朝在籍慰留。
元祐四年己已(1089)六十岁
连章请奏许,以翰林学士充浙江省提刑按察使。到杭州市任所时方旱饥,疏浚茅山、盐桥二河,在不贻误审理案狱情况下,指挥当地以工代赈。
元祐五年庚午(1090)六十一岁
秋,大雨,太湖泛滥,协同浙江团练上疏请求救灾。丁外忧,母亲宋琼丧,以假归守制三载。
元祐六年辛未(1091)六十二岁
获旨还京述职时,绕道视察湖州市苏州市水灾。案头文书堆积如山,公日理万机,平抚积案。
元祐七年壬申(1092)六十三岁
为官宽惠,善断奇狱、昭雪冤案,所活甚众,浙人德之,被浙人誉为“兴化黄青天”。
元祐八年癸酉(1093)六十四岁
在任中,平民喻兴偕妻谋杀一妇人,经中庸查实罪犯得以严惩法办。
绍圣元年甲戌(1094)六十五岁
是年黄中庸长子黄偊特奏进士由承事郎迁侍御史
绍圣二年乙亥(1095)六十六岁
杭州市。作《军城武林灵游记》等诗。
绍圣三年丙子(1096)六十七岁
是年,在浙江提刑府,旗帜鲜明地反对蔡京以挖掘司马光墓、废宣仁太后,来打击元佑派的过激做法。
绍圣四年丁丑(1097)六十八岁
上书进言国用空乏,宜节宜俭,否则民怨国难。是年,参加文彦博治丧祭奠。
元符元年戊寅(1098)六十九岁
浙江省黄中庸对新法中增加农税伤民之举多有指责,参加同龄河北永静东光人鼎州团练副使刘挚(绍圣初哲宗亲政,以元佑党人累贬)丧事;被蔡京指为元佑党人。
元符二年己卯(1099)七十岁
是年底去日,浙人德之,士民乞留。黄中庸一生任内最长的浙江提刑,被浙人立生祠祀焉,依依不舍地谢别朝夕相处、患难与共的浙民迈上新的征程。
元符三年庚辰(1100)七十一岁
旋回京城得旨任京城提刑。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辛巳(1101)七十二岁
年初改任太常卿兼同知枢密院事,作《自题军城居士画像》诗。状元阁臣许将闽县人中庸年弟)为黄中庸像题词。
崇宁元年壬午(1102)七十三岁
七月,蔡京执宰当政,擅权植党,迷朝误朝,排斥异已。黄中庸为蔡京所恶名入元佑党籍碑。被贬为太常博士;八月上表请辞,得旨准以太常卿擢侍中兼枢密院副使衔而致仕焉,居雷山巷瑞龙庵西铡其故居黄文正公祠尚存钦赐窦桂华堂匾。
崇宁二年癸未(1103)七十四岁
是年九月,以钦赐驰驿致仕俸囊,在兴化军城府西巷(于雷山巷瑞龙庵西铡其故居黄太常卿第,在兴化县巩溪宋洋中厝建黄提刑府)
崇宁三年甲申(1104年)七十五岁
在军城驿前街府西巷与兴化县巩溪分别建立两所步云书院,招生授徒,置学田修家谱
崇宁四年乙酉(1105)七十六岁
应邀到永福潼关县教忠院讲学传授《四书五经》士子数千名高第云集。
崇宁五年丙戌(1106)七十七岁
置学田修教忠院建学子斋舍。
宋徽宗大观丁亥(1107)七十八岁
钦赐侍中兼枢密院副使即宰相,事假归,在教忠院迎候年弟闽县状元宰相许将先生,与许将阁臣谭论杜稷民生大事。
大观戊子(1108)七十九岁
是年十月还乡顾老,居兴化军城驿前街府西巷(居雷山巷瑞龙庵西铡侍中枢密密第尚存)续撰《黄中庸文集》十卷。越年秋成。
大观已丑年(1109)八十岁
返出生地兴化县广业里巩溪宋洋中厝探望步云书院士子及幼年师垫郑子庄(已故太常博士)与少年师垫陈昭素(已故三司判官)家人。
大观庚寅年(1110)八十一岁
是年九月初七日(公历十月十六日)子时,卒于莆田市巩溪宋洋中厝黄太常寺卿侍中府中。奸相蔡京败,上有旨复起黄中庸为宋太常寺卿侍中兼枢密院副使未拜命卒。赠侍中,谥文正,赐祭葬于廿五都潼关教忠院北(即今福建省永泰县梧桐镇潼关县村状元太师郑侨墓东侧教忠寺后山龙岭)观音叠座穴。阁臣状元宰相许将为铭其墓。旧有黄侍中文正公神道之碑,宋徽宗亲笔御篆,教忠院后侍中黄文正墓前旧有翁仲石人石马石羊石虎分列与石牌坊在焉。北宋文学家、政治家黄中庸其《莆风清籁集》诗选被载入《全宋诗》(第七三四二页)。
后人
后曾孙雀起,时羡四代联登、八世十六进士,配理学鸿儒周敦颐妹封北海郡君。子五:长子黄偊特奏绍圣进士袭荫承事郎、永春县侍御史居游洋龙溪,次子黄仲工部侍郎居西林漳溪,季子黄修翁源令居仙游何岩,四子黄佃郡儒士居郡城文赋里,五子黄伸特奏承事郎居城西雷山,其后黄观(明状元)、黄钺(明武状元)、黄凤翔(明榜眼)、黄叔琳(清探花)相继以甲第显名。莆田城西宰相军城始祖黄中庸家族四代联登八进士,实为八代十六名联捷进士其科第之盛冠阖莆郡:兴化市军城府西巷(莆田市雷山巷瑞龙庵西侧)钦赐窦桂华堂匾。其裔或商贸垦殖,宋、元时期,特别是明、清以来,向外播迁日益增多。至今查证,军城黄氏后裔广播于闽、台、江、浙、两广、两湖、赣、皖、云、贵、川、陕、齐、鲁、幽、燕之地和国外东南亚的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文莱越南、缅甸、老挝、柬埔寨等主要地区,以及世界各地,拥有200多万之众。
⒈黄中庸巩溪七世孙宠公子军城初祖宋皇佑癸巳进士官太常卿侍中兼枢密副使宰相谥文正。
⒉黄偊巩溪八世孙军城中庸长子宋绍圣甲戌进士官永春令侍御史
黄彻巩溪九世孙军城中庸孙侍御史偊公长子宋宣和甲辰进士官平江县县令
⒋黄龙巩溪九世孙军城中庸孙侍御史偊公次子宋绍兴庚辰特奏进士官龙溪令
黄钟巩溪九世孙军城中庸孙翁源县令修公子宋乾道已丑进士官漳州市录事参军
⒍黄丰巩溪十世孙军城中庸曾孙彻公长子府公兄宋隆兴癸未特奏进士官潭州知府
⒎黄府巩溪十世孙军城中庸曾孙彻公季子宋隆兴癸未进士官平海军节度使副都统荣禄大夫太师
⒏黄焘巩溪十一世孙军城中庸元孙丰公长子宋淳熙丁未进士官武冈军教授
⒐黄勋巩溪十一世孙军城中庸元孙丰公次子宋淳熙甲辰进士官杭州军教授
黄安石巩溪十一世孙军城中庸元孙府子宋绍熙癸丑进士官馆阁校勘朝议大夫掌院学士承旨
⒒黄伟巩溪十一世孙军城中庸元孙宋绍兴丁丑进士官江西省提学致仕
⒓黄真巩溪十二世孙军城中庸六代孙乔卿子宋淳熙乙未特奏进士官内阁中书
⒔黄巩溪十二世孙军城中庸六代孙乔卿次子宋淳熙甲辰进士官宜春市知府
⒕黄镇山巩溪十二世孙军城中庸六代孙宋嘉定已巳进士进士居谷
黄盖巩溪十三世孙军城中庸七代孙宋嘉定癸未进士官大中大夫光禄寺卿
黄桂巩溪十四世孙军城中庸八代孙宋绍定壬辰进士第九魁官翰林编修光禄寺卿翰林学士
在明清科第出将入相更盛:黄景昉(明文渊阁大学士)、金墩两相国即清文华殿大学士黄机和清东阁大学士黄锡衮;黄府四尚书即明刑部尚书黄光升、明南京礼部尚书黄凤翔和明礼部尚书黄汝良、南京兵部尚书黄钺;两状元即明文状元黄观武状元黄、黄振邦榜眼明一甲第二名进士黄凤翔、探花清一甲第三名进士黄叔琳。宋状元宰相许将谨题侍中文正黄中庸像赞:“巩溪宋洋雷山峻杰,才俊学博理学大儒;浙江省提刑宽厚廉平,光禄大夫清德以风;平雪冤狱所活甚众,太常院卿朝阳鸣凤;温公论荐侍中副相,彦博慰留蔡京恶之;元佑党禁致仕办学,中庸倡教永福潼关;福兴永邑士子云集,步云书院梅兰荟萃;五子贤嗣四代联登,孙曾雀起十二进士;绩学多才簪缨世济,淑人周氏北海郡君;侍中文正仁哲名臣,公忠报国门无私谒;长行中庸年享八一,魂归教忠观音叠座。”附“宋教授晚生吴谨题其曾孙赠太尉谥清惠通奉大夫黄府像赞:“然其容乎其质彪外文章,绷中敬直受人若虚,持已以实静常闻乎雷霆动必由于绳墨,是以顶鸟纱末足以为荣;服文绣亦不为煜赫时,或闯疏窗而容与淡然,若秋水半照芙蓉之姿,仰或倚短墙而独立,屹然似晴云新敛,华颠之色斯人也,位无愧于前朝大尹之官名,尚传于后世,君子之域噫!俾贤士聆风流,睹遗像必为之改容,子孙趾美其芳,躅安得不追慕千载如一日也耶”。
族谱
[11-20世]槐-芒-泄-扁驷-靥勤-根-斡-梁-祖甲
[21-30世]禀-主土-不稿-佗-扩-长-汝鸠--彤-修
[31-40世]佛亚-林父-域-父檀-约积--王所-中立-起犀
[41-50世]髦子-见推-鞅-履-辰-芮伯考-牙-宓-荆-詹父
[51-60世]僖-医-辟蕃-尹吉甫适-考权-垂-息-炽-宰孔
[61-70世]陈-妥-扁--廿弓-老-宗伯邵-广中-辅西-芹
[71-80世]永乐葵-歇-幼冲-大纲-公卿大族-霸-季宗-禄
[81-90世]香-琼-荣-琬-通-忠-公衡-腾-知运-彦丰
黄彦丰至黄中庸家谱如下:
第1世:黄彦丰——黄知运之子;又名黄允,祖名元方,号馨,(300年农历正月4日辰时-395年农历11月15日寅时),按《氏族略》,黄以国为氏,先大父黄腾由江夏郡黄州团风县迁光州固始。司马炽永嘉知府黄知运子也,五胡乱华东晋322年,随司马睿南渡,辗转入闽,守晋安区,仕晋安郡太守,政尚慈惠,封闽国公,居于福州候官黄巷(今东街口南侧黄巷),卒于官,年九十有五,谥文节,入闽为福建黄氏最早入闽黄氏之祖,世称晋安黄氏,政尚慈惠,封闽国公。十二世孙唐进士黄岸开国公桂林市剌史赐金紫光禄大夫谥忠义迁延福山(今莆田市涵江区国欢镇黄霞村),十七世孙唐进士校书黄璞从弟御史黄滔、福州道山黄氏始祖御史中丞黄碣。三十世孙元黄安子孟仁,避至正之乱,仍迁回福州候官道山,有分居长乐、永福者,枢相族黄祖舜、大魁族状元黄定黄朴诸裔均多贵显。子孙蕃衍遍闽粤,黄彦丰实为闽粤两省黄氏之始祖。配郑;子一(黄仲)
第2世:黄仲——元方之子;字杓迪,(359年农历6月16日-422年农历10月2日),南郡都尉内史,葬于候官县西;配何;子九(黄雍旧、黄雍新、黄雍天、黄雍地、黄雍金、黄雍木、黄雍水、黄雍火、黄雍土)
第3世:黄雍旧——李仲公长子;字伟公,号泓伯,(371年农历10月21日-451年农历12月15日),封秘书监黄门侍郎;配王;子四(黄如章、黄如意、黄如诗、黄如文)
第4世:黄如意——雍旧次子;字奎公,(399年农历10月15日-502年农历12月9日),东宫舍人,寿103岁;配胡;子四(黄西、黄齐、黄赋、黄辛)
第5世:黄齐——如意次子;(433年农历7月20日-511年农历11月12日),中郎将,赠太保;配林;子一(黄贵林)
第6世:黄贵林——齐公之子;(466年农历6月25日-540年农历10月2日),国子监祭酒,赠太傅;配詹;子四(黄瑞仪、黄端仪、黄祥仪、黄礼仪)
第7世:黄端仪——贵林次子,(500年农历5月15日-580年农历11月21日),南朝建安府都阳县令;配郑;子一(黄若)
第8世:黄若——端仪长子;(533年农历10月10日-605年农历9月19日),南梁荆州市剌史,武帝召为附马;配邱;子六(黄浮之、黄滔之、黄浪之、黄流之、黄渊之、黄源之)
第9世:黄滔之——若公次子;(566年农历9月12日-640年农历2月2日),隋朝青钱弘文馆学士,官至御史中丞;配陈;子二(黄芫、黄芳)
第10世:黄芳——滔之次子;号竹岩,(600年农历7月2日-675年农历2月10日),撰家谱图序,官至晋安区知府,勤恤庶民,讲学于闽之东山;配郑;子三(黄冲、黄守恭、黄守美)
第11世:黄冲——芳公长子;字士谦,(627年农历正月6日-710年农历11月15日),封秘书监;配苏,配胡;子二(黄岸、黄崖)
第12世:黄岸——冲公长子;字宗极,又字魁杰,号彦忠,江夏莆阳黄氏始祖(674年农历正月5日-756年农历3月29日),天宝秘书监,初居湖北黄州江夏,中徙河南光州固始,再迁福建侯官县(今福州东街)黄巷,最后迁入泉州郡莆田市县延寿里国欢院(今涵江区国欢镇黄霞村)。自少俊逸,能文章。698年,以才德兼全科及第进士,历任弘文院编修,徐州牧,广西桂州刺史,陈十要道于李隆基,治为天下第一,755年归养。有惠政,封开县国公,进升为金紫光禄大夫,谥“忠义”。为福建东南望族,其莆阳后裔十分显赫,若包括外徙科第出仕鼎甲宰相人物,则为状元者有10位:五代十国黄仁颖、宋代黄公度黄定、黄由、黄朴、明代黄观黄士俊武状元唐朝黄仁泽、明代黄钺清代黄仁勇;为榜眼者3位:宋代黄洽、黄艾、明代黄凤翔;为探花者2位:明代黄畅、清代黄叔琳。为宰相者10位:宋代黄镛、黄洽、黄祖舜、明代黄景昉黄鸣俊、黄士俊、黄道周、清代黄机黄锡衮黄廷桂;配赵(封开县国夫人),配邱(封吉国夫人);子三(黄谣居莆田、黄典居冈州、黄乐居候官黄巷)
第13世:黄谣——岸公长子;字延翰,(700年农历5月8日-773年农历9月7日),天宝720年登明经科,733年登状元,徐征榜进士,授闽县县令,清慎廉能,民称善治,葬于闽县延福院西,756年春开基于台湾台北;配朱,配姜(封沛国夫人);子十(朱氏生黄英、黄盖、黄华、黄革、黄莫,姜氏生黄慕(任广西南宁知府绝大多数黄氏为其裔、黄著、黄范、黄莅、黄荐)
第14世:黄华——谣公三子;字萼华,(730年农历10月10日-800年农历3月3日),唐代宗765年登状元萧榜进士,授散骑常侍,性端重,质实诺,不欺凌,居官以清慎为著,封金紫光禄大夫,葬莆阳上林东黄山;配常;子二(黄昌龄、黄昌朝
第15世:黄昌朝——华公次子;字文曲,(766年农历4月14日-840年农历12月1日),唐朝798年登状元李随榜进士,授浙江金华县令,葬于九峰山之原;配康;子四(黄峰、黄倜、黄峻、黄献)
第16世:黄献——昌朝四子;字景陟,(810年农历7月7日-881年农历11月15日),天宝隐士,巩溪黄氏始祖,葬于永福梧桐潼关教忠院山南;配赵(唐朝儒士赵自勤之女,合墓);子一(黄曹)
第17世:黄曹——秦献公之子;字宜官,(828年农历2月10日-906年农历12月10日);子三(黄俶、黄珍、黄佩)
第18世:黄珍——曹操次子;(870年农历5月28日-943年农历11月12日),唐天复901年,特旨录授奉礼郎,为从叔司徒姓;配赵(兴化后村南唐团练使赵仁泽之女,封安人,次子黄裕出继给黄环为嗣);子二(黄祐、黄裕),(黄环:福州道山始祖唐御史中丞黄碣公之子;字福周,赠承事郎,与儿媳林氏全家同时殉节于越州,全家百余口均遇害,赠大司徒,谥忠义,配康氏,崇祀忠义祠,从父难,赠承事郎,过继黄珍次子黄裕为嗣居福州市道山)
墓志铭
《宋故会元赐进士太常寺卿光禄大夫侍中枢密副使谥文正黄公墓志铭》
宋闽县赐进士状元枢相表弟许将撰文
宋蜀州进士尚书左丞晚生张商英篆额
宋庐州进士荆台府提刑孙婿包书丹
文正黄公讳中庸字长行号军城居士,公卒天子悼之,卿大夫忧殇之。帝念公忠运熏德纯懿,命三公盖恤典册隆备焉,公长子侍御史偊君余姻亲来状请铭弗辞。按状曰:公其先江夏人也,曾祖父四门学正讳祐,祖父上舍讳达,父景祐元年甲戌张唐卿榜进士故大理寺评事讳宠,公生於闽兴化军广业里巩溪宋洋中厝,後徙闽兴化军城驿前铺府西巷遂居焉。公幼嗜学,父严於教,母授以书。少敏慧,好诗书;过目成诵,气度聪达;务引大体,少有俊声。宋皇祐四年壬辰举福建乡荐第一,越年赴京会试第一,殿试登宋皇祐五年癸巳郑獬榜第四名进士,以博学初授太常博士,历官安福知县,北海令。宋治平四年丁未北海市通判,旋任邵武知府,後召入朝为太常寺卿,入值总理太常院,入主皇帝起居礼宾司庙会,起草礼仪诏诰,翰林院学士知制诰;公通经史,善诗文。司马光温国公荐其才,擢除浙江省提刑按察使,太常寺卿,赵顼熙宁四年公抵御外敌有功授光禄大夫。拜侍中枢密副使。公以天下为忧,廉正方刚;恩惠於民,中外肃然。掌门下省,参机务、纳帝命、审诏令、签章奏、议军政、相礼仪。与司马光、欧阳修包拯赵抃刘敞文彦博富弼王尧臣韩琦范仲淹诸杰齐名。天性浑厚,为人慈惠。为官宽慧,能断奇狱,所活甚众,浙人德之,去日士民乞留。後为蔡京所恶,贬太常博士,辞之,名入元祐党禁而致仕焉。後孙曾雀起,时羡四代联登八进士冠盖兴化。历仁英神哲徽三皇五朝,赞曰:军城中庸,五子登科;簪缨世济,绩学多才;窦桂传芳,甲第显名;莆阳黄冈,群凤堂堂;会元文正,江夏无双。以次子仲贵累封侍郎军节度使太子太师。公神锋俊奕不拘小节,睦於宗族,和於乡党,善属诗文,矢志林泉,诗文俊美独步朝政,与状元郑獬徐温友故。公常从司马温国公会宴,必置公於左右。〈宋徽宗端王赵帝赠黄文正公侍中敕文〉:朕承绝学於百圣之後,探微言於千籍之中,将兴起於斯文,爰缅怀於故老,虽仪提刑之莫觌,尚简策太常卿之可求,揭为儒者,理枢密之宗,用锡帝师之宠,公养其气以刚大,尊所闻而贤明,博观载籍之传,近海涵而地负,远追正始之作,殆玉振而金声,言自况於孔孟论事,肯卑於司马光包拯乎!名入元祐党籍碑,尝膺特起之招至朕纷更,力陈吾大宋长治市之策!叹异人之间,出惊谗口蔡京之所恶,放浪永福教忠院,授学课教,在朝斟酌古今,而若斡造化不可夺者,峣然之节,莫之致者,自然之名,经纶不究於公生前,议论侍中黄文正公於身後,人传元祐之学,家有军城宋洋中厝之书,朕三复遗编久钦高躅王佐之才,可大用,恨不同时,君子之道暗而章,或以明理论世,倘百原之可作,庶千载以闻,风惟而英爽之灵,服我衮衣之命,可特赠侍中赐谥文正,余如故。著有〈黄侍中文集十卷〉、〈莆风清籁集〉、〈军城黄文正诗稿〉各一卷并行於世,钦赐窦桂华堂匾。力为徐温辅撰资治通鉴,彦博慰留,倡教永福潼关;《宋史》谓其诗章豪伟,高风峻节,淳朴隽美。公忠以报国、门无私谒,修家谱筑书院曰步云耕,郡守俊士硕儒皆出其门。曾祖父三代皆以公贵累赠太师,配理学鸿儒周敦颐妹封北海郡君累封正一品夫人子五长曰偊特奏绍圣进士袭荫承事郎侍御史居游洋龙溪;次曰仲工部侍郎居漳溪;三曰修翁源县令居仙游县何岩;四曰佃郡儒士赐迪功郎居郡城文赋里;五曰伸特奏承事郎居城西雷山瑞龙庵西侧。女三:长适余子徽阁待制许份,次适邑人进士陈昭素长子陈方,三适包拯长孙承袭太祝康年。公宋仁宗天圣庚午年正月初四日辰时生,宋徽宗大观庚寅年九月初七日子时卒。呜呼!公之生也,天有意也。公之亡也,天无意乎。蔡京败,上有旨复起公为宋太常寺卿、侍中兼枢密院副使,未拜命卒,赠侍中,谥文正。入祀郡乡贤祠,钦赐祭葬於永福梧桐潼关教忠院北後山龙岭观音叠座穴,为二:左若右已,勒侍中黄文正公太师神道之碑徽宗御篆於教忠院後,帝讣闻,缀朝一日,置翁仲石人石马石羊石虎分列与石牌坊筑之,而属余为之铭。
铭曰:巩溪宋洋军城峻杰,才俊学博理学大儒;浙江省提刑宽厚廉平,平雪冤狱所活甚众;太常院卿朝阳鸣凤,藉公清德以风庶僚;温公论荐侍中枢相,文正享年八十有一。
襄事哀子偊、仲、修、佃、伸,泣血稽仝勒石;期服孙彻、龙,徼、微,钟、锤,徽、徵,汝贤、汝贵,泪稽颡。
目录
概述
个人经历
宋徽宗敕文
相关文献
后人
族谱
墓志铭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