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政姓,源自
祁姓,是汉高祖刘邦的后代
刘德刘德的后裔。刘德是
西汉的藏书家,被认为是得姓始祖。宗政姓是汉字复姓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423位。现代这个姓氏非常罕见,多数人士会改
宗姓或
刘姓。此外,
日本也有宗政姓。
姓氏源流
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上,姓名一直是个人作为社会成员的一个最重要的识别符号。其中"名"一般由父辈立,"姓"则系世代相传,源远流长。那么,自己的姓氏到底源于何处?它在历史长河中发生了哪些演变?又有哪些历史名人?
中原地区的姓氏有着悠远的历史。相传五千多年前东方部族的首领
伏羲就开始"正姓氏,别婚姻",形成最早的姓氏制度和婚姻制度。其宗政姓为一。
宗政(Zōng zhèng)姓源流单纯,源出有:
单一渊源:据史籍《
通志·氏族略》记载,“汉楚元王交之孙
刘德为宗政。”秦、汉时期,有官吏称“宗正”,主掌皇帝家族内部的事务,就如同满 清王朝的内务府大臣。汉朝开国皇帝
刘邦的弟弟
刘交被封为楚元王,他的儿子就是后来的
刘启,汉景帝刘启第三子叫刘德,官至宗正,专职负责主持皇家宫室事务,爵为阳成侯,为九卿之一。据两汉书记载,
刘德,公元前171~前130年,字路叔,
栗姬第二子,废太子
刘荣之弟;陕西咸阳人。著名
西汉重臣、政治家、藏书家,河间献王。河间献王刘德在汉孝景皇帝
前元二年(公元前155年)以皇子的身份受封为河间王。他喜好儒学,衣著服饰言行举止都依仿儒生,
山东省的众儒生多附于他。在位二十六年去世。史书记载,
刘德少年时专修黄老之术,有智略。少时数言事,召见
甘泉宫,
刘彻十分喜欢他,称之为“千里驹”。
在
刘弗陵刘弗陵执政初期(公元前86~前74年),以
刘德为宗正丞,杂治
刘泽诏狱。刘德的父亲原来就是宗正,后徙大鸿胪丞,迁太中大夫,后复为宗正,杂案上官氏、盖
主事。刘德以后传至其孙刘庆忌,也官为宗正、
太常。刘庆忌死后,其子刘岑嗣职,为诸曹
中郎将,列
校尉,至太常。刘岑死后再传子,却遇到
王莽篡汉,刘岑一家反抗王莽,结果失败,嫡系因此灭绝。但刘德的支庶子孙中有世系传下,其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宗正氏。由于刘德不仅为官温儒,从不参与权势争斗,而且还是一位名垂千古的学者。他“修学好古,实事求是”,雅好儒学,精通典籍,尤其喜欢搜集、收藏各种古籍秘本。他曾广泛搜集《周官》、《
尚书》、《周礼》、《
礼记》、《
孟子》、《老子》等先秦
文言文秘籍,仔细鉴别真伪,然后献给朝廷。他又在自己的王府上设立《毛诗》、《左传》博士,专门研究这两种经典,当时全国的名儒学者都喜欢与他交游。
刘德一生对汉朝时期古文经学的繁荣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对
中原地区古代文献的保存和儒学的发展,也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刘德去世后,被朝廷尊谥为“献”,此后史称“河间献王”,刘汉河间王族也因他而名扬全国。因此,刘德的后裔子孙们就将“宗正”地“正”字加了“文”字偏旁而为“政”,成为宗政氏,世代相传,后宗政族氏人大多省文简改为
单姓宗氏。
得姓始祖
得姓始祖刘德,
西汉藏书家。
刘启刘启第三子,
栗姬第二子,废太子
刘荣之弟。封为河间王,卒后谥献,又 称河间献王,家居
咸阳市,修学好古,遇事实事是。刘德藏书最多。秦
焚书坑儒,典籍湮缺。他凡从民间得一善书,必好写以还,而留其真本,又加金银玉帛赏赐,以招四方之书。由是有旧书者,多奉奏
刘德。故得书之多,可与汉官家藏书
相等。所得书皆
文言文及先秦旧书,价值较高。其学举六经,立《毛氏诗》、《左氏春秋》博士。修《礼乐》,精儒学,
山东省诸儒多从其游。河间王刘德,生于前171年,前155年4月封王。
河间献王刘德在
刘启前元二年(前155)以皇子的身份受封为河间王。他喜好儒学,衣著服饰言行举止都依仿儒生。山东的众儒生多附于他。在位二十六年去世。
刘德对
中原地区古文化宝贵遗产的保存和延续做出的巨大贡献是分不开的。汉承秦制,到
刘彻时,感到光靠严厉的法制,没有德行的教育,国家难以长治久安。于是,依从大儒董仲舒"独尊儒术,罢黝百家"的政治主张,实行忠君爱民的孔孟之道。然而"三代之书"炀尽,读书之人也凤毛麟角,恢复儒术教育谈何容易。这时,
刘德刘德应时而起,"于灰尽之余亡散篇卷,仅而复存"。刘德为王26载,始终没有卷入诸王争权的政治漩涡,而将其毕生精力投入了对中国文化古籍的收集与整理。
刘德足迹踏遍鲁燕赵魏,寻寻觅觅为国求书。刘德不畏劳苦,身体力行,凡闻民间有善书者,则亲自前去收求出重金购之,并命人重抄一份留与百姓。对不愿出让者,则好言求之,从不采取强制手段,这在当时的统治者来说,是难以做到的。由此刘德贤名远扬,众多知识分子和百姓,都不远千里,携先祖旧书,前来奉献,刘德均给予重用和奖费。所得之书,有《诗》、《左传》、《周官》、《
礼记》等多达几十种。数量之多,充满楼阁,据载"其量可与汉朝"等。为整理这些古籍,
刘德亲自组织参与。他以名儒
毛苌、
贯长卿为博士、王定为史丞,又广招天下著名学士,对所得之书进行研究、整理,并在都所西南的
滹沱河畔(今
泊头市阎家铺村)建造了一所儒学研究院,名曰"
日华宫",署客所20余间,聚儒学之士上百人,"昼夜不停,校理编辑,写著从各地搜集来的古书","群儒个个褒衣雍客,弹冠奋袂","日华宫"每日读经诵典之声琅琅、数里可闻。
刘德整理古籍的态度极为严谨,对所得残缺不全、字异文非和不同版本者,必组织群儒研讨辨析、勘误订正、精心校 理成册。这里需要特别提出的是现今留传后世的影响很大的《毛诗》和《左传》,应是
刘德之功绩。据传,《毛诗》最早作者是
孔子和其弟子
卜商,子作诗序以授曾中,曾中授
李悝,克授孟仲子,孟仲子授根牟子,根牟子授
荀子子,孙卿授鲁人
毛亨,毛亨授
赵国毛(号称小毛公),毛苌被刘德招为博士,《诗》遂为刘德所得。为与当时流传的《齐诗》、《鲁诗》、《韩诗》相区别,毛苌所传之《诗》冠以"毛字",谓之《毛诗》。齐、鲁、韩三诗早已失传,唯刘德之功使《毛诗》流传至今,成为
中原地区注解《 诗经》的专著。《左传》相传为
春秋时
左丘明所著,是中国古代一部
历史学和文学著作。汉朝初年,"
北平市侯张益及太傅
贾谊、
京兆尹张敞、太中大夫刘公子等皆修写《春秋左氏传》",贾谊将《左传》授予赵国人贯长卿,人称之为贯公,被刘德招为博士,随将《左传》系统加工整理、校实解释,才成为今古名篇。
经过艰苦的校勘著作,整理出大批的正本书籍,这对于当时书典十分匮乏的汉朝廷真是雪中送炭。史载
刘德多次车载《诗》、《书》等古籍应诏入朝。
刘彻看到
刘德带来这么多书籍献于朝廷,十分高兴,每次都要举行隆重的接书仪式,并在"三雍宫"召见,还询问有关儒学的30多个问题,刘德当场对答如流,论之有据。当时,各诸侯王和重臣们也有献书献策者,但多是一些杂家所论,没什么参考和收藏价值,唯刘德所献之书,才称得上真正的儒家经典,多是"精品"。因此,汉武帝对这位同父异母的弟弟十分器重,多次亲自把盏钦命赐酒,并赐金帛奖赏,一时之间刘德贤名传遍天下。后刘德因遭武帝猜疑而终忧成疾,于公元前130年逝于封国。
刘彻念其功劳,遂赐以为"
刘德",当地人则俗称之为"献书王"。刘德死后葬于封疆之内,其陵寝即此地的
献县汉墓群。
迁徙分布
宗政氏或氏典型的
汉族姓氏,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四百二十三位门阀,望出京兆、彭城郡。宗政姓在大陆和台湾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宗政即是宗正。宗正,是官名,从
秦始皇开始设立,乃
秦汉之时九卿之一,主管的是皇族的有关事务。汉高祖刘邦弟弟
刘交被封为楚元王。楚元王的孙子
刘德出任宗正,出入皇宫自由,管理的都是皇事,十分令众人羡慕。据《
通志·氏族略》上记载“汉楚元王交之孙刘德为宗政”,由此可知,刘德因任宗正之官,其后世子孙“以官名为姓”,称宗正氏,后称宗政氏。得姓至今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宗政姓氏在中国姓氏中不是太多,皆因后来“宗政”氏的大部分族人,也逐渐转变简为“宗”姓。宗政姓望出京兆郡(今
陕西省西安以东至华县一带)、彭城郡(今
江苏省徐州市)。
今江苏省的徐州市、
河北省的
唐县等地还有少量的宗政氏族人分布。
历史名人
宗政珍孙
(生卒年待考),著名
南北朝时期
北魏将领,安西将军、
光禄大夫。
宗政辨
郡望堂号
郡望
京 兆:亦称
京兆郡、
京兆尹,实际上“京兆”不是一个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区称谓,“尹”为其
知府。
西汉太初元年(
丁丑,
公元前104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为
三辅之一,治所在
长安(今陕西西安)。三国
曹魏曹丕黄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为京兆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
西安市以东、
渭河以南至
华州区一带。曹魏
黄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礼为秦公,以京兆郡为
秦国,曹魏黄初三年又改名为京兆国。
曹叡青龙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为秦王,改京兆国为秦国。齐王(
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为京兆郡,今西安,下属五县,除
周至县、
鄠邑区外,均在辖区内。
晋朝时仍置
京兆郡于长安,辖区较三国魏时缩小。十六国至
南北朝时期前赵、
前秦和
后秦、
西魏、
北周相继建都
长安(后秦称常安),均在此设置京兆郡(或尹)。隋、唐两朝均都长安,另建新城。
隋朝时期称大兴城。
李治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长安城,在长安城周围的京地区,以
武威郡为京兆府,置
京兆尹。以上称
京兆者,均指京师及其附近地区。隋、唐两朝均设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为郡级建制以统长安、大兴(唐改为万年)等二十余县。
唐朝以后,长安城不复为都,发展受到一定影响,但仍不失为一个重要的地方性都会。金、元两朝在
陕西省置京兆府(路),此“京兆”与建都之地无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
西安市以东、
渭河以南、
华阴市以西一带地区。
北洋政府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
府尹为京兆尹,符合
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国政府成立时废黜“
京兆”之称。
彭城郡:彭城郡原为
西汉的楚国所置。
汉宣帝地节元年(壬子,公元前69年)以楚国改置彭城郡,治所在
铜山区(今江苏徐州),西汉朝黄龙元年(壬申,公元前49年)复名楚国,
东汉朝章和二年(戊子,公元88年)又改为彭城国。
南梁宋永初二年(辛酉,公元421年)复为彭城郡。隋开皇时期(公元581~600年)废郡,
隋朝大业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复置。
唐朝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又改为
徐州市,唐朝
天宝(壬午,公元742年)名彭城郡。唐朝
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复为徐州。历史上的彭城郡,其统辖范围大致包括今
山东省微山县、
江苏省徐州市、
铜山区、
沛县东南部及邳县西北部,安徽滩溪县东部及山东微山县一带。彭城郡与
沛郡在地域范围上有部分重叠。
堂号
京兆堂:以望立堂。
安西堂:
北魏宗政珍的孙子,官安西将军、
光禄大夫。后魏
孝昌时为
都督,讨平乐汾州叛贼。
忠简堂:
宋朝时期的抗金名将
宗泽,本为宗政氏家族后裔,文武全才,在抗金战争中屡战皆捷。他前后向朝廷奏本要求回京收复失地,被奸臣压抑,未达到目的,忧愤而死。谥忠简。
宗祠通用联
四言
召闻玉殿;
系本天潢。
——佚名撰宗政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宗政辨,官殿中
少监。下联典指宗政氏出自
刘姓,汉楚元王
刘交之孙名
刘德,官至宗正。其子孙遂以官名为氏,为宗正氏,后加文改为宗政氏。
六言
唐殿司少监任;
汉廷分帝胄枝。
——佚名撰宗政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
唐朝人宗政辨,官殿中少监。下联典指
西汉楚王刘交(
刘邦的同父弟)的孙子刘德,官宗正(政),子孙便以官名为氏。“帝胄”,谓帝王的后裔。
七言
唐殿司少监之任;
汉廷分帝胄之枝。
——佚名撰宗政姓宗祠通用联
同上。
八言及以上
姓启宗正;望出彭城。召闻玉殿;系本天潢。指宗政姓源流和郡望
上联:唐朝宗政辨,官殿中
少监。下联:汉楚元王
刘交之孙
刘德,官至宗正。
其子孙遂以官名为氏,后加文为宗政氏
唐殿司少监任;汉廷分帝胄枝。唐殿司少监之任;汉廷分帝胄之枝。上联:宗政辨。下联:刘德
宗正族望发达远;政通人和兴旺长。彭城椒衍,祖德瓜绵;秀
济阳区,官居少监。宗政姓“宗政”二字嵌字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