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雅县位于
西藏自治区东南部,
平均海拔3000米,面积8413平方公里,共设3镇10乡,行政村150个人口达5.7万人。察雅县境内居住有藏、回、汉、纳西等民族,其民族文化呈现多样性,县城交通发达,南接
芒康县,东临
贡觉县,北连
江达县,西靠昌都。
察雅藏语是“岩窝”的意思地处
横断山脉北部,
澜沧江中游东岸,地势东、北南部略高,西部偏低,中部系河谷地带。境内主要山峰有冬绰峰,海拔5524米,为县内最高山峰属高原
温带半干旱季风性气候,盛产藏靴、银器低度白酒,县政府驻
烟多镇,距
昌都镇89公里。
察雅县名胜古迹众多,主要旅游景点有
向康大殿、遍知佛殿、隆龙石雕群、莎嘎日楚等。
角克寺建于1894年前后,属
格鲁派,是
西藏自治区最大的尼姑庵之一。各景点从创建时期就有艺术建筑风格、藏汉民俗反映出这一地区源远流长的文化艺术。对研究
吐蕃时期的政治,法律,文化、语言、佛法经、雕刻等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2019年12月9日,经
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研究,批准察雅县退出贫困县(区)。
历史沿革
察雅,藏语意为“岩窝”。
清代史料中写作“乍丫”或“扎雅”,相传17世纪中叶,藏传佛教格鲁派高僧嘎曲·扎巴江措在克贡村附近山头的悬岩下修行,后人就把他修行的地方叫作“察雅”。
早在远古时期,察雅就有人类居住。在距察雅县城以西约70公里处发现的远古人类遗址──
卡诺遗址,证实了在距今4600多年的
新石器时代,就有人在察雅及其附近活动。
大约在公元前200─100年间,察雅开始出现原始部落,这种部落时代一直延续了800多年,到后期,已经出现了
私有制的萌芽。
唐时属
吐蕃统治范围。唐末至
宋朝又归“德巴”割据势力统辖。
明初隶属于磨儿勘招讨司。
永乐年间,归翰君南哥巴藏卜管辖。
清代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皇帝册封麻滚寺第四世
活佛罗桑郎吉为那门汉。并赐“讲习黄法那门汉之印”,敕封察雅全部土地为其采邑,百姓为其属民。
清末,
赵尔丰在川边施行
改土归流,察雅亦在改流之列。
民国元年(1912年)察雅设县。
民国四年(1915年)后察雅归西藏地方政府管辖,改称察雅宗,设立“拉让”府。
1959年1月,察雅宗解放委员会成立,1959年7月成立察雅县。县府现驻
烟多镇。
2014年11月,昌都撤地设市,察雅县属昌都市管辖。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1997年,面积8281平方公里,辖1镇15乡,县政府驻烟多乡。
2000年,察雅县辖3个镇、9个乡,153个行政村。
区划详情
截止到2014年,察雅县全县辖3个镇、10个乡:烟多镇、
吉塘镇、
香堆镇、
宗沙乡、
肯通乡、
卡贡乡、
扩达乡、
新卡乡、
王卡乡、阿孜乡、
巴日乡、
荣周乡、
察拉乡。共有3个社区、150个行政村。县人民政府驻
烟多镇。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察雅县位于
西藏自治区东部、昌都市中南部。东经97°02′-98°05′,北纬30°01′-31°01′。东接
贡觉县,南
芒康县、
左贡县,西隔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与
八宿县相望,北与昌都市
卡若区毗邻。县域东西最大距离182公里,南北最大距离126公里。总面积8413平方公里。
地形
察雅境内高原古地形明显可见两极平面。第一级海拔5000—5200米,第二级海拔一般在4500—5000米,其次河谷地常见,1—2级谷肩,
平均海拔分别为3300—3400米,3600—3700米,局部宽谷河段发育有三至四级阶地。
地区切割深总体地势在2900—4000米之间平均海拔3500米左右。全县4500米以上的山有13座,其余均为4500米以下的山岭。现代河床水面海拔在2870米至3100米之间。地形切割一般为1500—1800米,最深可达2900米。
海拔在4300米以下地带,构造特征突出,四是峡谷地貌典型的深切“Ⅴ”形容地。谷坡一般大于30度,谷宽60米—80米,大量形成的
泻流坡,乱石堆对河床及水利建设施产生较大的影响。
地貌
察雅县境内地貌类型可分为高山深谷区,山原区和丘壮区三种。地貌由东部的高原和西部的高山深谷构成。
1、高山深谷。位于本县西部,包括吉塘、卡贡、察拉、新卡、巴日、则松等乡,占全县总土面积的32.41%,地势高差悬殊大,地表切割破裂,峡谷幽深,流水湍急,复杂的地形导致气候的千差万别,呈现出“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明显垂直差异。阴坡湿润,阳坡相对干旱。
2、三原区。分部在察雅中部,为
麦曲河流域。包括烟多、荣周、香堆、旺卡、岗卡等乡,占全县总面积的34.24%,海拔3000米—4000米。河流下切加深,谷底仰望是山,山顶四顾如原。谷底农耕地海拔在3700米下。
3、丘状高原。分布在本县东部,包括阿孜、宗沙、旺布、扩大等乡,占全县总面积的33.36%,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河谷宽浅,丘坡平缓,麦曲河的几条支流(坤达曲、昌曲、旺布曲)十分发育。地势高,气候寒冷,无森林分布,农业利用畜牧业为主。
气候
察雅县属高原
温带半干旱季风型气候。日照充足,干湿分明,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1℃,1月份平均气温-1℃,7月份平均气温19℃。日平均气温5℃以上持续时间,河谷地带在200~250天之间,日平均气温0℃以上持续时间在300~330天之间。平均无霜期180天。平均年降水量为350毫米,大部份集中在7~9月。
水文
澜沧江纵贯西部山谷,境内流长约90公里;麦曲河是县境内最大的河流,全长约138公里,发源于县境东南部的昂地山,在
竹卡村汇入澜沧江。总河长1428公里,年径量流量21.9亿立方米。
自然资源
植物资源
察雅县城(
烟多镇)、卡贡、吉塘等河谷地带日照充足,经济林木达3000余亩,盛产香蕉、
苹果、
葡萄、水蜜桃、核桃、梨等各类水果;种植各类蔬菜1100余亩,主要有黄瓜、西红柿、辣椒、
阳芋、玉米等,是藏东的水果、蔬菜生产基地。
动物资源
牲畜主要为
野牦牛、
肉牛、马、山羊、
绵羊为主;野生动物主要有
原麝、
狐属、
马鸡属等。
矿产资源
铁矿石,储量1400万吨左右,含铁量在40%以上,属中型中富铁矿床。
煤矿,燃烧值量为5000—6000大卡/公斤。
察雅县全县金、银、铜、铅等均有较为丰富的储量,由于交通不便、缺乏资金和技术力量,截至2011年尚未探明其具体的储量以及含量。
人口民族
人口
2010年,察雅县全县总人口53628人,
烟多镇总人口9314人。
吉塘镇总人口3527人。
香堆镇总人口7633人。
新卡乡总人口1765人。
王卡乡总人口4688人。扩大乡总人口5317人。
荣周乡总人口4928人。
卡贡乡总人口4097人。
宗沙乡总人口4008人。
阿孜乡总人口1710人。
巴日乡总人口4182人。
肯通乡总人口1840人。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察雅县常住人口为57065人。
民族
截止到2010年,有
藏族、
汉族、
白族等民族,其中藏族占总人口的99.8%。
经济
综述
察雅县到2003年
国内生产总值14084万元,其中
第一产业7034万元,
第二产业3830万元,第三产业3220万元,GDP发展速度为19%;县级财政收入226万元;乡镇企业收入700万元,多种经营创收2600万元,民族
手工业收入650万元;粮食总产量达2620万元;牲畜存栏总数37.69万头(只、匹)。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718元,现金收入697元。
2014年全年生产总值(GDP)达到91566万元,同比2013年增长28.64%。其中第一产业完成14650万元,同比2013年增长6.7%;
第二产业完成49445万元,同比2013年增长28.6%;第三产业完成27471万元,同比2013年增长44.6%,完成税收收入2560万元。
第一产业
•农业
截至到2014年,察雅县全县有耕地49879亩,其中水地21916亩,旱地27963亩,人均占有0.95亩,主要作物有
稞麦、小麦、豌豆、油菜、
荞麦。其中:青稞34672亩,小麦6618亩,油菜1878亩,荞麦1320亩,豌豆5391亩。对发展绿色产品和荞麦深加工有较好的市场前景。
•林业
截至到2014年,察雅的光热资源和初具规模的水果生产(现有果园245个,2.44平方公里,年产水果750吨,葡萄园0.053平方公里),对发展
干果产业和酿酒产业,建设优化林果业生产和生产基地有可观前景。全县
森林覆盖率约为5.8%,主要分布在酉西、亚许等地,经济林木有
苹果、桃子、核桃、
葡萄、
花椒等,境内蕴藏有铁、磷、镁矿、
石膏等矿产资源,温泉地热资源,金河
水资源丰富,具有一定的开发前景和价值。积极实行国家政策进行退耕还林还草,全县共有退耕还草3.33平方公里。
•牧业
截至到2014年,草地畜牧业是该县支柱产业,畜牧业产值占全县经济的80%以上,其中各类牲畜年末存栏数35.6万头(只、匹),其中:牛101796头,
骡子驴17546匹,羊237471只。现有草地主要分为:高寒草甸和山地草甸,水热条件好,载畜量较高,优良牧草占84%,对发展草地率牧生产和畜产品加工、优质奶类产品具有广阔前景,优势在于绿色产品无污染。
第二产业
2002年皮、毛产量达18.2万张,毛绒产量达86.22吨,为发展皮衣、皮包、毛衣、羊毛衫、地毯、藏鞋、厚垫等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察雅县,每年制作藏靴10000余双,创收200余万元,带动群众创收年人均近2000元。
第三产业
2006至2008年的3年间,察雅县累计完成
固定资产投资3.9亿元,其中国家投资2亿余元,民间投资1.4亿余元,援藏资金达2763万余元。交通建设得到较快发展,累计国家投资达8511亿元,王肯公路、卡察公路等县乡骨干公路相继通车,乡村公路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县城客运站正在建设之中,全县13个乡(镇)已实现乡乡通公路。
社会
文化事业
2014年以来,察雅县文广局已为农牧民群众累计免费发放电视直播设备1756套,其中为农牧民群众发放854套,13乡(镇)干部职工发放362套,53所学校和教学点发放311套,13个派出所干警发放175套,13个乡(镇)卫生院干部职工发放54套。同时积极做好广播电视“户户通”升级工作,据悉,已累计成功升级8681台直播
卫星接收器。对210个“村村通”站点加强管理和维护,截止2015年,已维修26个,更换设备16套。积极做好广播电视进寺庙工程,对给28座无电寺庙已配发和安装
太阳能光伏卫星接受设备,78座寺庙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100%。
教育事业
积极协调
新郑市10到20名志愿者到察雅县
支教,保持10名以上汉语老师持续在藏轮流支教,组织教师参加“国培”计划网络培训95人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得到稳步提高。
进2014年全县各类学校基建项目完成投资3875万元,察雅县12所乡镇中心小学附设幼儿园、村级幼小一体化项目、学生浴室及多个村级教学点陆续完工。
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升。2014年小学西藏班考试300分以上学生8名,200分以上学生92名,比2013年增加22人。内地
西藏自治区初中班上体检线24人,实际录取23人,比2013年增加5人。
重庆西藏中学代培班上线11人,实际录取3人。内地西藏高中班上线7人,比2013年增加2人。超额完成市委教育局下达的指标任务。考取
西藏拉萨中学、昌都一高等重点高中23人,比2013年增加5人。
基础建设
察雅县
澜沧江察俄大桥工程总投资751万元,全长3.8公里。大桥建成后,可实现一个行政村、两个自然村的公路通达,不但能解决察雅县
烟多镇察俄村82户、294人的出行
困难问题,同时对进一步改善察雅县的
交通运输条件。
察雅县基础设施加快发展,全县13个乡镇通电话;12个乡镇通公路,年察公路黑色路面也将于2005年6月竣工;建有水电站6座,
光伏电站9座,县级
麦曲河电站与昌都金河电站联网。
社会保障
2013年
中国铝业投资640余万元援建的察雅县敬老院,居住着58位孤寡老人。
医疗卫生
截至2014年,察雅县卫生服务中心诊疗14274人次,其中门诊人次数12人次,急诊人次数1254人次。年末服务(常住)人口数46210人次。各乡镇诊疗182400人次,年末服务(常住)人口数87520人次。县卫生服务中心总收入141.2万元,其中业务收入48.8万元(门诊收入17.2万元,住院收入31.6万元),药品收入92.4万元(门诊收入35.4万元,住院收入57万元)。
文化
民族文化
察雅
藏戏原名为香堆藏戏,是
藏区最有名的“蓝色面具派”的流派藏戏之一。据说在本世纪初坐落在香堆康村的布贡寺派遣
次旺仁增等5位喇嘛到拉萨觉木隆剧团学习藏戏,之后才在察雅县
香堆镇和荣周乡一带有了藏戏且得到了很好的发扬。而在20世纪的20年代末,新康一带曾流行过具有浓厚
康巴藏区特色的“朗他康鲁玛”,其意为康巴式的
传记藏戏,“朗他康鲁玛”由冬宫活佛创造和改编的。察雅县所传唱的藏戏正式由此传承下来的。
察雅县文艺创作品种丰富,勤劳智慧的察雅人民在戏曲、舞蹈、著作等方面都有突出的贡献,由此才出现了冬宫活佛这样著名的创作者。
察雅县
藏戏是昌都市有名的三县藏戏之一,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也是察雅县群众特别喜欢的戏种。察雅县藏戏主要剧目有《罗登西绕》、《赤美滚丹》、《卓瓦桑姆》等。
也由于察雅藏戏有着这样特殊的时代背景及历史研究价值,于2010年被列为自治区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
截至到2014年,察雅藏戏现代表人为察雅县
香堆镇香堆村村民阿布琼琼。而藏戏演员十分紧缺,大多为本地农牧民,文化层次低,没有经过专门的训练,部分节目也只能满足县乡需求,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由于没有谱系传承,察雅藏戏如同《格萨尔王传》是通过口传下来的,对于这么具有历史价值的戏种如不加以很好的收集、整理、保护、传承、发展,察雅藏戏将濒临失传的危险。
地方风俗
察雅的
民歌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广为传唱,种类较多,表达内容十分丰富。主要有锅庄性歌曲:锅庄性歌曲又分为大锅庄和小锅庄。大锅庄(藏语叫“达尔嘎底”)歌曲多在重大场合下演唱,领唱多选择德高望重的长者,歌曲内容肃穆庄重,重音多在第一拍上,
二分音符和
四分音符居多。小锅庄(藏语叫“达尔嘎薏依”)内容较为广泛,既有对故乡淳朴田园生活的赞美,也有抒发个人情爱的欢歌,大多曲调悠扬、悦耳、轻松、欢快,
八分音符用得很多。
旅游
位于昌邦线,察雅县
吉塘镇内,距县城70公里,距吉塘镇政府所在地约12公里,距昌都74公里。景区内有多处天然地热温泉,泉水水温各异,最高泉温约80℃。温泉水富含多种矿物质,具有药疗保健作用,能够治疗多种
皮肤病和风湿病。是远近闻名的旅游、度假、疗养的景区。
罗荣沟石刻群
距县城东部约28公里,
王卡乡罗荣沟里,珍藏着石刻珍品,其中主供佛为十面
观世音,其余分别为释加牟尼、
大日如来、
文成公主、
唐东杰布等。相传石刻群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它巧妙地利用了不同石头的自然原形,是
康巴藏区石刻少有的精湛之作。景区内青山环抱,是风景名胜浏览胜地。
地处
香堆镇距县城79公里,该殿有尊“自生”弥勒佛菩萨而闻名于康区,关于这座古刹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说《
青史》中称“七觉士”之一的贝罗杂那曾来过该殿,据“康区俄额的弥勒佛大殿有经”推论,大殿早在
赤松德赞时代就存在;当地人的又一说法,相传
文成公主进藏时在俄埋下了一个伏藏,若干年后,地里长出一尊石佛,被农民犁地时发现,认定那就是自生
弥勒佛,并把自己的披风披在这尊佛上,以后,
格鲁派的创始人
宗喀巴,
昌都寺创建者
向生·西饶松布以及四、五、七、
楚臣嘉措和
敦贝尼玛等都去过该寺朝拜,一千多年来,察雅各教派寺庙历经苍桑,有的早已变成废墟,有的几经毁建,唯有向康大殿被历代统治者所保护,清末四川总督
赵尔丰攻打察雅时唯有向康寺未遭劫难,清
爱新觉罗·弘历于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御赐“黎净地”
匾额一方,由寺方悬挂于下门,其左右两侧还有两块镌刻有汉字的石碑,寺内还有清皇帝御赐的
铜钟,至今仍悬挂于大殿内。
该寺位于
香堆镇角克村,是
西藏自治区东部最大的尼姑寺,益西旺扎公元1894年前后所建,属
格鲁派最初一般僧人修行的地方——日初,后来尼增多,把角克寺改扩为尼姑寺,到解放前夕,有尼姑700~800人,规模宏大,尼姑众多,为西藏闻名,浏览此寺,可窥西藏宗教文化一斑。
仁达摩崖石刻
位于察雅县香堆镇仁达村境内,拉退山面东崖壁上,又名为遍知佛殿,双译为大日初
如来佛祖,殿内有级
摩崖造像,居正中的为大日初如来佛,左右有随行弟子和两个飞天女神,下面有31行
吐蕃时期的藏文和81个汉字,其中藏文内容涉及到吐蕃时期的政治、宗教、文化、藏
文言文化交流等,这一重要古迹,在1980年8月召开的拉萨
藏学讨论会上,西藏社科院副院长恰白·次旦彭措认为,这个摩崖造像是
赤松德赞时代的,在年代上要经
大昭寺门前的唐蕃会盟碑旱早,对研究吐蕃时期的政治、文化、语言、书法、绘画、雕刻技术等都有非常重要的价值,而且这里是一个东西向的峡谷,峡谷西面都有高崖耸立,犹如斧劈,旺布曲汨流淌,拉退山青松
翠柏,据说松林即为当时
文成公主秀发弃之而成,另外在拉山崖下有一巨石上遗留一足迹,相传为文成公主所遗,在拉退山峡谷不到200米长崖壁,共发现造像38尊,藏汉文刻铭十几处,其中最大者高达3.28米,最小者仅20厘米,是考察研究历史文化的去处。
勒萨普巴溶洞
位于
香堆镇仁达村,
溶洞口较窄,位置较高,洞内
钟乳石晶莹剔透,形状奇特,民间传说此溶洞里可窥人间地狱的形成由来。该溶洞长达数公里,主洞中央空旷,岔道多,约需2小时都才走完。
萨嘎日初宝塔林
位于宗沙乡政府所在地约六公里处,有近两百年的历史,此处分布大小
佛塔80余座,分大型和小型两种,大型宝塔呈菩萨提型,底宽6米,高约10米,小型宝塔则造型简单呈现四方型,更使人称道的是镶嵌在大型宝塔四周的线石和供奉在宝塔前面的禽兽异鸟的园雕之作,此塔林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
仓曲嘛呢卓珠
(巨型六字真言)又名神奇公主路、该景区位于
宗沙乡境内,有一条具有传奇色彩的神奇公主路,相传在文成公主远嫁
吐蕃时路过此地,用
马策一挥而就的巨型六字真言,此六字真言每个字高约100米,约20层楼高,每个字体可放牧200只
绵羊。
参考资料
察雅县.西藏自治区昌都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2021-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