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馗
道教专司打鬼驱邪的神祇
钟馗是道教俗神,专司打鬼驱邪,又被称为万应之神、圣雷霆驱魔辟邪镇宅赐福帝君等,因其画像常被贴于大门之上,所以也是中国传统的门神之一。其形象多为武官打扮,豹头环眼,黑面,身着红袍,足蹬皂靴,手执利剑,作怒视鬼魅状。
《太上洞渊神咒经·斩鬼第七》是较为早期有“钟馗”记载的文献,书中其扮演的正是”斩鬼者“的角色。但是关于钟馗的来源却众说纷纭,有植物“终葵”说、法器“终葵”说、巫师仲虺说等等。宋人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将钟馗塑造为终南山士子,因科举不公,触阶而死。后助李隆基除去小鬼。此传说又屡被衍化,有《钟馗斩鬼传》《钟馗平鬼传》等传世,并衍生出诸多故事,更有钟馗画、钟馗戏等,在宫禁、民间乃至日本等国广为流传。在日本民间,钟馗还被视为克制疱疮神的英雄。
到了近现代,又诞生了京剧《闹钟馗》、电影《粽邪》、电视剧《钟馗传说》等钟馗题材的艺术作品。钟馗的传说故事经历了从信仰到文学的转变,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钟馗形象的变化和身份的转换,充分表现了钟馗文化的多元性和多种衍生的可能性。
2007年,传统舞蹈“钟馗戏蝠”被确定为江苏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年,“终南山钟馗信仰民俗”被确定为陕西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舞蹈“跳钟馗”被确定为安徽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人物来源
法器终葵说
“终葵”是“椎”字的反切音,而“椎”是古代的一种捶击工具。其头部大,上呈尖锐状,下部是柄,有长有短,装上长柄就成为武器了。古人认为病痛、暴毙等是鬼怪作祟,逐渐便形成了“打鬼队”,其仪式就是手执“终葵”驱鬼逐疫。这种仪式在民间流行起来后,在宫廷内演变出了“仪”,在每年的季春、仲秋都要举行傩仪。当时宫廷里有专职的打鬼人,为首的叫“方相氏”,头戴熊头面具,身穿红黑色上衣,红色裙子,民间的钟馗形象就由此演变而来。到了季冬十二月,民间百姓也开始参加傩仪,被称为“大傩”,因此“终葵”便成了当时极为普及的辟邪物,这种作法形式也慢慢演变为一种历史文化形式“钟馗扶正祛邪”。
植物终葵说
在中医中,“终葵”和“中馗”是两种药用真菌的名字,这两种植物著录于《尔雅·释草》。原文分见二处,一处载:“终葵,繁露”,另一处载:“中馗,菌。”晋人郭璞注释,终葵这种植物大茎小叶,花紫黄色。清人郝懿行的《义疏》中记载“此草叶圆而剡上(上端锐利如削),如椎之形,故名”。而中馗是一种地,状如盖(伞),明末新安潘之恒把这种土菌直接称作“钟馗菌”。繁露和地蕈一草一菌,它们之所以有钟馗同音异字的名称,都因为其形似椎。李时珍便认为钟馗传说来自钟馗菌,他在《本草纲目》中就曾记载“钟馗,神名,又椎名。此菌钉上若伞,其状如椎及钟馗之帽,故以名之”。
名人神格化
由于自古以来跳钟馗的面具与商周时期驱鬼面具在仪式中的作用相似,因此,何新等人认为钟馗之名可能源自殷商时期的著名巫师仲虺(huǐ),他和伊尹是一起辅佐商汤相国之一。明代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考证钟馗演变过程时,也列举了一连串的同名者,如:丘钟葵、李钟葵、慕容钟葵等,还有于劲字钟葵,张白泽字钟葵,其中以尧钟葵最具代表性。据《北史》载“北朝人尧喧,其本终葵,字辟邪”。这些人名与钟馗同音,在正史皆可见,如刘钟葵便是淮南王佗之子,曹丕时有大将杨钟葵,隋朝宗室亦有杨钟葵。清代赵翼对其演变过程总结为“终葵本是逐鬼之物,后人认为其有辟邪的作用,就取为人名。久而久之,人们就认为钟葵是逐鬼的人,随之演化出钟馗”。
终南山士子
《唐逸史》是较早提到“钟馗”之名的书籍。据记载,某天李隆基卧病在床,梦见一小鬼潜入宫中,偷走了他的玉笛杨贵妃的绣番囊,此时突然出现一蓝袍大鬼将其抓住挖去眼睛掰开吃掉,自言是考武举的士子钟馗,死后成为鬼中之王,立誓除尽天下恶鬼。唐玄宗醒来后,疾病不药而愈,便叫来画圣吴道子,让其根据自己梦中的印象,画出了钟馗的形象。此后,传说被陆续演化,至北宋元丰时高承的《事物纪原》中,钟馗演变为终南山进士,因科场不平,一怒之下,撞在皇宫内的台阶上而死,皇帝特赐为进士,并赐绿袍以葬。明人陈耀文的《天中记》中又点出钟馗是李渊武德年间之人,自此,钟馗形象及传说基本定型成熟。
人物形象
钟馗形象多为武官打扮,豹头环眼,黑面虬髯,鼻如钩,耳如钟,身着红袍,头戴乌纱帽,足蹬皂靴,手执利剑,作怒视鬼魅状。据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中记载,钟馗戴帽,衣蓝裳,袒一臂, 双足,形象虽不凶恶却也粗犷不羁。
唐朝画家吴道子笔下的钟馗同样有浓密的络腮胡子,身穿蓝衫,一只脚穿着皮靴,闭起一只眼,笏板插在腰间,头巾不正,头发落松,左手抓住一个小鬼,右手的食指用力抉这个小鬼的眼睛。宋元时期,钟馗的形象逐渐转变为常人的样貌,人物的眼睛开始接近现实中人眼的形状,还会在画中加入钟馗的小妹与侍女,开始趋于人性化的转变。
明代画家陈洪绶则进一步刻画了人物面部的五官细节。在明代杂剧《庆丰年五鬼闹钟馗》中,钟馗一开始是“唐巾、衫、偏带、三髯”,封神后变成“韶巾、红裥、偏带、红发、红髯、 笠子、笏、竹节鞭”,《福禄寿仙官庆会》杂剧中则是“黑头拴了红抹额,黄金带高拽起绿罗裳,钢髯,铁面冰霜,乌靴象简,紫绶银章”一副位列仙班的富贵模样。近现代画家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对钟馗的形象进行了多种样式的创作,出现了高矮胖瘦等各种形象的钟馗,如李可染笔下身形矮胖的钟馗形象、任颐笔下的“朱钟馗”形象等。
门神、年画中钟馗的形象姿态各异,有右手执剑,左手捉鬼,怒目而视;有仗剑而舞,并以手指空中飞来的蝙蝠的;有骑驴钟馗,侍从小鬼撑破伞相随的;有满脸虬须,竖眉暴眼,撕食小鬼的;有兄妹二人燃放爆竹、铺嫁妆的;有白面赤须穿绿袍正襟端坐的;还有托铜钱、抱娃娃的等等。千百年间,钟馗形象被凝练成五大特征:威猛、凶恶、丑陋、刚正、愤怒。
民俗信仰
神职演变
《太上洞渊神咒经·斩鬼第七》是早期(晋、南北朝等暂未定论)记载驱除病之鬼的道教经典,钟馗在其中便以“斩鬼者”的角色,与孔子姬发两位历史人物同时出现。明代小说《唐钟馗全传》中,钟馗是武曲星托生,任阴阳降妖都元帅。李隆基时期,钟馗像被挂于家中作驱邪之用,因此又成为中国传统的门神之一。到了晚唐、两宋,钟馗已经发展成为普遍的民间信仰,作为驱邪、除疠的象征,被道教称为“翊圣雷霆驱魔玉貔貅镇宅赐福帝君”,和关羽真武大帝并列为“三大伏魔帝君”,地位崇隆。民间也慢慢把钟馗演绎成驱邪治病之神和万应之神,甚至还传入日本,不仅成为日本民间克制疱疮神(天花)的英雄,更受日本武人的喜爱,将其形象绘于军旗之上。
北宋之后,民间故事赋予了钟馗刚烈不屈的性格,为其成为判官打下基础。元朝时期,钟馗开始和判官一起在驱邪院中一起共事,担负驱邪逐魔的任务,直到明朝《庆丰年五鬼闹钟馗》杂剧中,钟馗正式被封为判官,管领天下邪魔鬼怪。在明朝其他版本的钟馗故事里,又提到钟馗含冤而死,成神后收服了五只小鬼,后来五鬼进一步演化成为五毒,又使钟馗成为斩五毒的天师钟馗。到清朝《斩鬼传》中,钟馗奉李适之谕,成为“遍行天下,以斩妖邪”的驱邪大神。
信俗活动
挂钟馗
一开始,宫廷把钟馗画像赐给大臣,作为除旧迎新的吉祥物。岁暮赐钟馗像,至李隆基时期已经成为惯例,唐朝张说所撰的《谢赐钟馗及历日表》中就记载了在岁终春临之际,宫中将钟馗画像颁赐给朝廷官员,悬挂在家里,以驱除邪祟之用。这种习俗得到了后世朝廷的认同,形成风俗,世代延续,而且逐渐流到了民间。宋朝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及吴自牧的《梦粱录》中都记载了挂(贴)钟馗是除夕的重要项目之一,至清代雍、乾间,挂钟馗的习俗也加入到了端午节。在鄠邑区钟馗画像还被作为中堂画,悬挂于中堂之上,用于镇宅祈福。
跳钟馗
跳钟馗起源于傩舞,傩是古人驱逐瘟疫的仪式。古时,皇宫有专门举行“傩仪”的人称为“方相氏”,其头带面具,带领队伍举行驱邪仪式表演。至唐朝,民间的“傩”活动,演变出“打夜胡(狐)”,由三五个贫丐者扮成钟馗和小鬼,沿街乞钱。元明时期,在江南一带打夜胡的名称被“跳钟馗”所替代,之后又衍生出了“独角戏”。
在终南山户县一带,跳钟馗包括大傩仪和小傩仪两种形,其中大傩仪是群众性的祛邪、祈福盛典,活动隆重又盛大。首先要去钟馗庙里迎神,迎神队伍由傩神队和耍龙舞狮及大头娃表演队组成,全村群众紧随其后,走街串巷,长达数里。小傩仪是为事主家中进行钟馗祈福镇宅的小型傩仪形式。跳钟馗还是舞的一种,在徽州民间端午时往往都借助于“跳钟馗”来驱邪祈福。安徽省歙县在端午节演出时,钟馗扮演者,亦步亦趋,口喷狼牙焰火,踏着锣鼓节奏,驱逐由人扮演的五鬼。在台湾地区,中元节普渡活动结束后,也会请人表演跳钟馗仪式,意为驱赶孤魂野鬼。
少数民族活动
元明时期,钟馗传说流传至中国西南地区,当地的少数民族将其吸收后,与本土风俗文化相结合,形成与之相关的傩仪、傩舞、傩戏。其主要流行于黔、滇、广西壮族自治区等省份的苗族、布依族侗族等十多个民族。在贵州省,钟馗的形象主要通过傩戏面具来体现,当地有着“半堂戏十二面具,全堂戏二十四面具”的说法,其中便包括钟馗。如贵州省的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地区便有彝族傩戏“撮泰古”,铜仁市和遵义市地区也有傩戏群、傩戏带,尤其是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几乎每个乡镇都有傩戏班子。在云南省江川县还有种被称为“翻猪牙齿”的仪式,钟馗扮演者将獠牙装进口中,并以操纵獠牙作为驱鬼的重要表演手段。
文化内涵
钟馗的传说故事经历了从信仰到文学的转变,其中包含了民间信仰、婚嫁习俗、选官制度、王权主义等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钟馗形象的变化和身份的转换,充分表现了钟馗文化的多元性和多种衍生的可能性,使其在不同时期的发展中互相影响并不断演进。他宁折不弯,不向权贵者低头的气概;恪尽职守、一心为民的态度;刚正不阿、公正无私的性格特点,承载了民众对公平、公正的朴素要求。
同时,钟馗嫁妹图的故事表现了当时女性对婚姻缺乏自主权的现象,和封建礼法制度下对女性自由意志的压抑,直到明清时期的《狮子赚》中,钟馗小妹被封建礼法的所禁的人性才得以解放。“钟馗嫁妹”故事的演变体现了中国婚俗文化的演变轨迹,映射了中国封建社会礼与俗的斗争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兴衰。
后世影响
中国影响
钟馗在中国古代因可以驱鬼等而被人们敬仰,从先秦时期起,驱除邪恶、迎福纳吉的思想一直蕴含在钟馗的形象之中。在千百年的传承中,衍生出了各种戏曲、杂耍和各种钟馗题材的绘画艺术作品与传说。自宋人沈括梦溪笔谈》起,钟馗传说屡被衍化,有《钟馗斩鬼传》《钟馗平鬼传》等传世,又衍生钟馗夜猎、钟馗捉鬼、钟馗嫁妹等故事,更有钟馗画、钟馗戏等,在宫禁、民间乃至日本、韩国、越南等国广为流传。
在1915年,巴拿马共和国世界博览会上,灵璧县民间钟馗画师翟光远绘制的钟馗画获得金奖,被收藏于故宫博物院,2006年灵璧钟馗画被列入安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传统舞蹈“钟馗戏蝠”被确定为江苏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年,“终南山钟馗信仰民俗”被确定为陕西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舞蹈“跳钟馗”被确定为安徽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国际影响
日本钟馗信仰
唐朝,随着中日文化的交流,钟馗漂洋过海传入日本,在平安时代后期就已经出现了有关钟馗形象的辟邪绘,在日本的民间信仰中,钟馗占有很重要的一席之地。旧时的日本在端午节时有挂钟馗旗的习俗,每当疫病流行时,人们还会祭拜钟馗,日本民俗信仰认为,天花、麻疹是由天花神、麻疹神作祟而造成的,因此钟馗就成为驱除天花、麻疹疫神的角色。
日本江户时代还很流行在门上贴钟馗符,以抵挡妖魔鬼怪入侵,在京都、大阪、奈良市一带的旧式民居上,人们会在面对寺庙的方向设置瓦钟馗抵御邪气冲犯,在安置时,还会请来和尚念经供奉。在日本东北地区的秋田县山形县、富城县等地农村,也会在村口扎一个“草钟馗”以抵挡妖魔鬼怪,有些地方也会扎一对男女草偶,也称作“钟馗”,于是就有了男钟馗和女钟馗,这样的草钟馗,作为村落的守护神,在日本民间曾受到广泛的信仰。
日本钟馗寺院
日本民众还为钟馗建立寺社予以供奉。2013年,在京都市东山区的若宫八幡宫社境内建立了祭祀钟馗的神社。在爱媛县松山市也有一个钟馗寺,原本叫安养寺。相传,762年,安养寺前面旧宅墙壁上的钟馗肖像曾收服过妖怪,于是将这肖像移至安养寺供奉起来。1954年后改称“钟馗寺”,成为一个独立寺院。钟馗寺在每年7月11日、12日都会举行钟馗祭,而且被认为是松山三大夏季祭祀。
相关传说
钟馗嫁妹
民间传说,唐朝时,终南山进士钟馗,出身贫寒,而且长得奇丑无比,丝毫没有读书人的儒雅气质,但他自幼饱读诗书,才华出众。同乡好友杜平,馈赠银两助钟馗赴京赶考,却因相貌丑陋,被皇帝免去状元。钟馗一怒之下,触阶而亡,又是杜平为其收尸厚葬。钟馗死后成神,为报答杜平恩义,在除夕之夜,亲率鬼卒回家,将妹妹嫁于杜平。
状告唐明皇
传说,钟馗死后来到地府阎王爷殿,控告唐明皇。阎王听完事情原委,认为他这个阴间帝王管不了人间帝王的事,但又佩服钟馗骨气,便封其做了阴府判官,代地府扶正除邪,遇魅逞凶作祟,任其处置。至于阳间之事,还是让钟馗自己找唐皇了结。唐明皇殿试之后又重新审阅了钟馗的文卷,也是万分悔恨,正沉思间,钟馗阴灵来找,唐明皇突然就晕倒在龙椅上。钟馗厉声斥责唐明皇无道,唐明皇自知理亏,坦诚认错,并加封其为“嫉恶状元,斩邪将军”。钟馗听罢让他往后科举要任人唯贤,并要吴道子为他回像,以震慑妖邪,说完便扬长而去。自此,唐朝科举以诗选才。
钟馗斩鬼
相传,钟馗死后,唐天子封其为“驱魔大神”,亲赐尚方宝剑,斩杀妖邪。钟馗奉命遍行天下,以斩妖孽,他认为阴间妖邪必然众多,便找到阎王。阎王却告知,阴间虽有妖邪,却都是些孤魂野鬼之类。真要斩鬼,还得去阳间,阳间尽是奸鬼、轻浮鬼、色中饿鬼等,并安排了文武全才咸渊和富曲,外加三百阴兵相助。钟馗带领人马前往人间斩鬼逐魔,途中,又收了蝙蝠为其引路。
后世纪念
钟馗故里
灵璧县
清代康熙乾隆浙江山阴(今绍兴市)人金埴的《不下带编》中的记载,“天宝周繇(安徽池州人)曾在《梦舞钟馗赋》中提到,钟馗是灵璧人,在灵璧还有他的后裔存在,他的后裔们大多靠朱砂绘制钟馗像来赚钱谋生。”因此,安徽省灵璧县被认为是钟馗故里。灵璧人自唐朝起便开始画钟馗,经历一千多年的发展,被赞誉为“神州一绝”,在2003年还被中国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钟馗画)”称号。2011年,灵璧县委、县政府与安徽宇泰集团签订了钟馗文化园建设协议,总投资5.6亿元,项目规划占地面积3000亩。
终南山
自唐代起,诸多与钟馗有关的民间传说、文献记载、文学作品、文物遗存等,都提到钟馗为终南山人氏,其中《钟馗传》的作者王九思便是终南山户县人氏。终南山地区因钟馗产生的“终南山钟馗信仰民俗”也被确定为陕西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该信仰包括了跳钟馗傩仪、供奉钟馗、钟馗画和钟馗传说等多种形式的信仰民俗。在西安市户县地区的寺庙内一般都供有钟馗牌位,甚至还有钟馗专庙,如钟馗宫、甘河钟馗庙等,周围不少村口也立碑刻钟馗画像或雕像。另外,还建有以秦岭山水和钟馗文化为主题的“西安钟馗故里欢乐谷度假村”。
祭祀庙宇
中国江西省萍乡市傩庙,相传始建于唐宋时期,是全国仅存的几座专祀钟馗的庙宇之一。庙里的钟馗也被称为判官老爷,所以塑像也与众不同,是一副朝廷大员模样,庙前戏台上常演的剧目是《老爷升堂》。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大鹏山下有座南山古庙,因钟馗之名,终年香火不断,常年到此朝拜的香客远超十万之众,特别是当地农历三月五的钟馗诞,最为隆重,除了连演十一晚的11场大戏外,还会举办斋宴。
广东省东莞市岭厦村也有一座南山祖庙,祖庙与当地钟氏词条同时兴建,旧时也被称为“钟馗庙”,古式建筑的庙宇与周边的现代化建筑相比显得别具一格。正房神坛的中间供着硕大超群的钟馗像,颇具神威。相传钟馗何岭厦钟氏先人同源共祖,所以才能在如此重要的位置受供奉。另外,在台湾省东广聚落有一座光禄庙,是当地罕见主祀钟馗的庙宇。
相关作品
文艺作品
下表仅为部分选取
影视作品
下表仅为部分选取
绘画作品
下边仅为部分选取
诗文作品
下表仅为部分选取
参考资料
..2023-01-16
天师钟馗是如何成为“万应之神”的?.中国道教文化网站.2023-01-02
粽邪 (豆瓣).豆瓣电影.2023-01-05
钟馗传说 (豆瓣).豆瓣.2023-01-05
“陕西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存名录.民族文化资源网.2023-01-02
..2023-01-03
..2023-01-04
钟馗文化.灵璧先锋.2023-01-04
钟馗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2023-01-04
CCTV-民俗频道-民俗频道.央视网.2023-01-04
终南山钟馗信仰民俗.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23-01-04
钟馗文化的意蕴及其在西南地区的流传.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2023-01-16
..2023-01-05
..2023-01-05
钟馗文化园_灵璧县人民政府.灵璧县人民政府.2023-01-05
古代皇帝与鬼文化.澎湃新闻.2023-01-05
梦溪笔谈 (豆瓣).豆瓣读书.2023-01-05
天师钟馗 (豆瓣).豆瓣电影.2023-01-05
钟馗嫁妹 (豆瓣).豆瓣电影.2023-01-16
钟馗捉鬼 (豆瓣).豆瓣电影.2023-01-05
齐天大圣孙悟空.豆瓣电影.2023-01-05
钟馗 (豆瓣).豆瓣电影.2023-01-05
天师钟馗.豆瓣电影.2023-01-05
钟馗伏魔:雪妖魔灵.豆瓣电影.2023-01-05
钟馗传奇之岁寒三友.豆瓣电影.2023-01-11
馗降:粽邪2 (豆瓣).豆瓣.2023-01-05
目录
概述
人物来源
法器终葵说
植物终葵说
名人神格化
终南山士子
人物形象
民俗信仰
神职演变
信俗活动
挂钟馗
跳钟馗
少数民族活动
文化内涵
后世影响
中国影响
国际影响
日本钟馗信仰
日本钟馗寺院
相关传说
钟馗嫁妹
状告唐明皇
钟馗斩鬼
后世纪念
钟馗故里
灵璧县
终南山
祭祀庙宇
相关作品
文艺作品
影视作品
绘画作品
诗文作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