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姓是源自于中国的一个姓氏。读音作wēn,不可读作wèn。今安徽省淮南地区,
陕西省渭南市,
内蒙古自治区乌审旗,
河北省围场地区,
甘肃省徽县,
余姚市,湖北荆州,
汾阳市、交城市等地区,均有问氏族人分布。
基本介绍
问[问,读音作wēn(ㄨㄣ),不可读作wèn(ㄨㄣˋ)]
姓氏渊源
渊源一
源于
子姓,出自
商汤后裔苑氏衍派问弓氏、问薪氏,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据史籍《
姓苑》记载,“问氏,系问弓氏、问薪氏之后所改。”苑氏,来源于
中原地区奴隶制
商朝(公元前1562~前1066年)。自商汤建国到
帝辛灭亡,商王朝共历四百九十余年,十七代,三十一王。商王朝,商汤始建都于(今
曹县),之后有五次迁都,到
盘庚时期(公元前1312~前1285年)最后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之后,商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有了发展,特别到了
武丁统治时期(公元前1271~前1213年)的五十几年间,商王朝处于强盛颠峰。
商王武丁在公元前1168年封其子文至苑(今河南新郑),为苑侯,其后代子孙以先祖爵名为氏,称苑氏。时间距1998年约3166年。苑氏一族的早期分布范围,可以从
商朝武丁王及以后的商王朝统治范围来确定。武丁时期商王朝强盛,不断对外用兵,商的疆域日益扩大。据资料记载,其疆界西至
城固县、山西万楼永和地区,北至邯(今河北涞易),南至湖北黄坡、江西清江,东至山东曲阜、
泰安市附近。因此,苑氏族人居住分布很广,主要在今
河南省、安徽、
山东省、
河北省、
山西省、
陕西省、湖北、
江西省等省境内。在商以后三千多年的历史变迁中,苑氏的后代又以封官、分家封地、居住迁移等分衍出其他姓氏。据史籍《古今姓氏书辨证·党固传》中记载,有许多姓氏皆出自苑氏,其
单姓有劝氏、运氏、艺氏、氏、故氏、暮氏、住氏、据氏、幽氏、昫氏、泽氏、奥阝(郁氏)、圃氏、叙氏、咀氏、矢氏、履氏、亲氏、陇氏、勇氏、辩氏、遣氏、铣氏、衍氏、启氏、科氏、人氏、政氏、悼氏、北氏,其复姓有问弓氏、问薪氏、王里氏、虎夷氏、牟孙氏、平陵氏、平宁氏、羌兀氏、霜乡氏、新和氏、新孙氏、固孙氏等。
商汤时期,王朝以
首都所在为核心布设军事要塞,以卫王。其军事要塞近都者多为环形分布,称腕弓(近弓);其军事要塞远都者多在边境,呈星形分布,称深弓(远弓);处于二者之间地带设置的军事要塞,为扇形分布,称问弓(中弓)。
商汤后裔问弓氏,即为掌管中弓军事力量的大夫,其后裔有以其官称“问弓”为姓氏者,称问弓氏,后省文简化为
单姓问氏者。
渊源二
源于
姬姓,出自西周初期
姬发给大司寇
苏忿生的封地温邑,属于避难改姓为氏。据《宝应问氏家谱》记载,
扬州市地区的一支问氏,系因
张士诚之乱由温氏改姓而来。温氏源于西周时期的
温国。据史籍《
广韵》、《
万姓统谱》等记载,西周初期,苏忿生在
周代任司寇,被封在温邑(今
温县),称温侯。
周襄王姬郑二年(
晋惠公姬夷吾元年,公元前650年),温国被北狄人攻灭,国君温子逃往
卫国,称为温氏。后来
晋国大夫
郤至(温季子、郤昭子)率军攻灭了狄人,温国邑地就成为了郤至的封邑。
春秋中叶的周简王姬夷十一年(
公元前575年)农历6月,郤至在“陵之战”中(今
鄢陵县)指挥
晋绥军打败了强大的楚军,声威显赫,成为晋国执政上卿,从此郤氏一家三族权倾朝野,史称“
三郤秉政”,结果引起其他晋国卿士大夫们的嫉妒。据典籍《
国语·晋语》记载,
晋文公姬重耳时期,“胥、籍、狐、箕、欒、郤、柏、先、羊舌、董、韩,掌近官。”因此,到了
晋厉公姬寿曼执政,便对郤氏一族专权国政极为不满,就想找个借口除掉国中的这些强宗大族。有一次,晋历公带着群臣去打猎,
郤至打到一头野猪,便派人给晋历公送去,不料却在半途被晋历公宠幸的寺人孟张夺去,郤至大怒之便下一
箭射死了孟张。晋历公不明究竟,对此大为恼火,愤声说道:“
季札欺余!(这老家伙欺负到我头上来了)”遂决定除掉郤氏一族。晋历公欲除郤氏的消息很快就被郤氏族人知道了,堂弟郤錡便主张抢先攻杀晋历公以保存自己,而郤至却愚忠地认为:宁可自己被杀,也不能犯上作乱。
周简王十二年(
公元前574年)农历12月壬午日,晋历公纠合了一批与郤氏有怨仇的臣子们如
栾书、
胥童、夷羊五等,率甲士八百灭掉了郤氏一族,史称“晋灭三郤”。郤氏百年大族,一朝灰飞烟灭,
三郤的尸首被陈列在朝堂上示众。这次事变后不久,
晋厉公因为优柔寡断,也被栾书杀死。
郤至的子孙中有在“晋灭三郤”事件中成功出逃到其他诸侯国的,便以原郤至封邑命姓,称温氏。后该支温氏族人中有因避祸而迁徙至真如(今
宝应县)者,改“温”为谐音字“问”,称问氏。
渊源三
源于
姜姓,出自东汉末期温侯
吕布,属于避难改姓为氏。吕布:(公元?~198年),字
奉先。五原九原人(今
包头市)。著名
东汉末年武将。吕布善弓马,精武艺,时号为“飞将”。他初在并州刺史(今山西太原)
丁原手下任
主簿,后杀丁原投靠
董卓,晋升为骑都尉,又迁至
中郎将,封
张翼。后来,他曾因小故被董卓掷戟责打,心怀怨恨。当时
司徒王允拟诛董卓,便借机与吕布密商,吕布答应为内应。汉初平三年(公元192年),王允乘群臣大会未央殿之机,派吕布等在北掖门诛杀董卓。
吕布以功授为奋威将军,封温侯。董卓部将
李傕、
郭汜进犯
长安,吕布战败出走。先后投奔
袁术、
袁绍等割据诸侯。曾助袁绍击败
张燕。因惧袁绍,被
陈留郡知府(今
开封市)
张邈收留,命为
兖州牧,屯驻
濮阳市。未久,
曹操率军攻吕。吕布战败,投奔割据
徐州市的
刘备。其时刘备与袁术对峙。在袁术的鼓动下,吕布袭取下邳(今江苏睢宁),击败了刘备,自号徐州牧,并许刘备驻扎
沛县(今安徽溪)。袁术曾派大军进攻刘备,刘备向吕布求救,吕布出面调停,使双方罢兵。
汉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
吕布击败刘备,攻破
沛泽。曹操亲率军征讨。吕布不敌,被困于
邳州市,遣人求救于
袁术,未果。吕布待军不善,在
曹军围困之下,其部将侯成谋叛,擒住吕布及
陈宫、
高顺等人出降。吕布乞降未成,被
曹操所杀。吕布的后代子孙中有以祖上爵位“温侯”为姓氏者,称温氏。其后裔赣州石城人
温革(公元1006~1076年),为
北宋时期的教育家、图书收藏家,也是
客家地区私家办学之先驱。由于他所办学校规模大,藏书丰富,师资力量雄厚,所教学生人才辈出,名震朝野,被当朝
赵祯下旨入京面圣,并赐为“
进士”,敕封为“大儒”。
温革的后代在南宋末期撰有《海上仙方》一书,借外讽今,得罪了当朝权贵
贾似道,全族被抄,有逃亡者改以谐音字“问”为姓氏,以避其难,世代相传至今。
渊源四
源于
女真族,出自
金朝时期兀者
群牧使温迪罕蒲睹,属于避难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金史·温迪罕蒲睹传》记载,金正隆五年(公元1160年),金国
西京路桓州(今
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爆发了以西北路招讨司译史契丹人
撒八为首的契丹族人民大起义。当时在
辽阳市一带管理兀者部落畜牧生产女真贵族温迪罕·蒲睹是群牧使,撒八起义后,温迪罕·蒲睹为防备
属下契丹族人民响应,命令手下家奴兵丁配备兵器时刻警卫。于是
辽朝牧民便巧妙地骗那些家奴兵丁说:“我们将要出兵伐宋,官府要查看兵器,请把你们的兵器借给我们用一用吧。”家奴们上当,纷纷将兵器借给了契丹牧民。结果契丹族人乘机起事,
温迪罕蒲睹只能束手就擒。契丹
起义军捕获温迪罕·蒲睹后问他:“你愿意跟我们一起造反吗?”温迪罕·蒲睹回答:“吾家世受国厚恩,子侄皆仕宦,不能从汝反而累吾族也。”结果,温迪罕·蒲睹当即被起义军凌迟处死,其在堂子孙也一同被杀。
温迪罕·蒲睹的后裔族人有取其姓氏首音汉字谐音为“问”者,汉化姓氏为
单姓问氏。
迁徙分布
问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三千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七百八十八位,以东莞、
庐江县、
辽东、
太原市、
襄阳市、郯郡、襄阳、宝应、桓州为郡望。
得姓始祖
郡望堂号
郡望
堂号
东莞堂:以望立堂。
庐江堂:以望立堂。
辽东堂:以望立堂。
太原堂:以望立堂。
襄州堂:以望立堂,亦称襄城堂。
郯郡堂:以望立堂,亦称东海堂、海州堂、郯城堂。
襄阳堂:以望立堂。
宝应堂:以望立堂。
桓州堂:以望立堂。
庐江堂:以望立堂。
字辈排行
山东郯城问氏字辈:“国正天鑫顺官清民自安”。
家谱文献
宝应县问氏家谱,著者待考,
清代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
江苏省扬州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