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鲁藏布大峡谷(藏语:ཡར་ཀླུང་གཙང་པོ་འི་གྲོག་རོང་ཆེན་མོ;英语:Yarlung Zangbo Daxiagu)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最深的峡谷,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
林芝市境内,全长504.6千米,最深处6009米,平均深度2268米。
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形成,主要是受到青藏高原的快速隆起以及该地区
地幔上涌体的共同作用。峡谷从
米林县派镇
大渡卡村起,由西向东绕过南迦巴瓦后向东南进入
墨脱县,到墨脱县巴昔卡村为止。雅鲁藏布
大峡谷北侧为念青唐古拉的
加拉白垒峰,南侧为
喜马拉雅山脉的
南迦巴瓦峰,雅鲁藏布大拐弯大峡谷地区北高南低,山顶与谷底高差2500米。通道状的地形,使雅鲁藏布峡谷受
印度洋暖湿气流影响,气候带有明显的
热带、
亚热带特征,垂直气候差异明显,并孕育了丰富多样的生物资源。
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生活着
门巴族、
藏族等民族,南迦巴瓦是
藏传佛教中的神山,有“西藏众山之父”之称,这座神山被《
国家地理》评选为中国最美山峰。1998年,中国国务院命名大峡谷为雅鲁藏布大峡谷。2003年,建立起
雅鲁藏布大峡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20年,雅鲁藏布大峡谷旅游景区被授牌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命名
雅鲁藏布大峡谷原称是雅鲁藏布大拐弯,是
雅鲁藏布江在东
喜马拉雅山脉最高峰
南迦巴瓦峰脚下突然形成的一个马蹄形大拐弯。1991和1993年,
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先后对雅鲁藏布大峡谷进行探险考察。随后中国著名地质学家
刘东生等专家经过论证,于1994年向世界宣布确认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上最大的峡谷。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把大峡谷的科学正名定为“雅鲁藏布大峡谷”。
位置境域
雅鲁藏布大峡谷位于
西藏自治区东南部,雅鲁藏布江下游河段,位于
林芝市境内。峡谷全长504.6千米,河床纵比降平均5.7%,平均深度2268米,谷底最深处达6009米,雅鲁藏布大峡谷北起
米林县派镇
大渡卡村(海拔2880米),经排龙乡的
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南到
墨脱县巴昔卡村(海拔115米,在
藏南地区靠近印度
阿萨姆邦位置),峡谷主体在墨脱县。大峡谷南边的
南迦巴瓦峰海拔为7787米,北边的
加拉白垒峰海拔为7257米。峡谷江面最窄处宽为35米,核心峡谷段250千米的江面平均宽度为113米。
历史成因
青藏高原是特提斯造山带中巨大的碰撞加积体,其
地壳不仅包含了来自冈瓦纳大陆北缘的地壳块体,也包含了华夏古陆南缘的地壳碎片,显示出复杂的块体运动再造和改造。中条运动使青藏地区形成了结晶基底,此后于中元古代早期出现了区域性的沉降、拉张与断陷运动,形成“泛地槽”。
由于“古太平洋”的持续扩张,扬子——华南陆块相对于冈瓦纳大陆向西漂移,与早期形成的克拉通组成华夏复合古陆。扬子——华南陆块在漂移过程中,后方逐渐形成和发生离散边缘活动,印度板块北部也出现了局部的张裂活动,使扬子——华南陆块和冈瓦纳大陆处于对峙的构造格局,导致了古特提斯的生成。青藏高原作为古特提斯构造域东段的主体部分,在晚
古生代经历了广泛的裂谷活动,形成
金沙江、沱沱河——诺拉岗口、查布——查桑、
雅鲁藏布江和旁多5条裂谷带。裂谷作用从
泥盆纪中、晚期开始,早二叠世达到高峰。除雅鲁藏布江裂谷的演化持续到中生代外,其它裂谷带的演化都在晚二叠世末终结。
雅鲁藏布江缝合带早二叠世晚期出现裂张,
三叠纪末发展成为相当规模的大洋,
侏罗纪——早白垩世扩展中心向北跃迁并形成新的小洋盆,随着新特提斯洋的闭合,藏北和
喜马拉雅山脉地块相继向北碰撞、拼合,产生强大的水平挤压作用。从65MaB.P开始,印度板块开始向亚洲板块挤压,喜马拉雅山开始隆起,青藏高原开始形成。特别是45~40MaB.P,印度次大陆与
亚洲大陆碰撞,雅藏布江一带的新特提斯残留洋最终封闭。
35MaB.P开始,青藏地区的
地壳挤压和向北推移逐渐被挤压增厚和隆升取代,青藏高原开始隆起,高原内部的块体被挤出,沿一些重要的边界断裂带向相对约束较弱的东缘滑移,从而突破了原有的构造格局,形成新的块断构造系统。3MaB.P以来,青藏高原地区地壳快速抬升,抬升速率达到30毫米/年,同时在
地幔上涌体或地幔热点作用情况下,引起
岩石圈的减薄和类似的岩浆作用,最终造就了大峡谷的形成。
地理特征
气候
由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使之在大气
对流层1/2的高度处形成了一个25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即青藏高原。这一巨大陆地的特殊热岛效应完全改变了这一地区的
大气环流形式,于是形成了独特的高原季风气候。马蹄形的雅鲁藏布大峡谷辟开了东
喜马拉雅山脉,打开了青藏高原与
印度洋水汽交往的屏障,水汽便不断向高原内部输送,其水汽输送量与夏季长江流域从南向北的水汽输送量相当。雅鲁藏布大峡谷是高原与南部印度洋、
恒河平原进行大气热力交换的主要通道。这一通道影响了位于其核心部位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气候,使这个处于北回归线以北6个纬度的地区呈现了不同的气候带。由于
大峡谷地区北高南低,山顶与谷底高差2500米。形成了显著的垂直地带性差异,从低海拔到高海拔,分别拥有
热带、
亚热带、
温带、
寒带等气候带。
大峡谷年平均气候温度在16.5~20℃左右,冬季气温一般在10~20℃左右;夏季平均气温在12~19℃,平均最高气温在19~25℃,一般出现在7月至9月之间,空气相对湿度大约70%—80%之间,空气中含氧量可达80%以上。大峡谷的雨季开始时间一般在5月上旬至中旬,结束时间一般为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其他大多数时间为旱季。峡谷的年降水量在2000毫米到10000毫米之间,越靠近大峡谷下游区域,降水量会越大。受
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影响,大峡谷南段年降水量在4000毫米,北段在1500~2000毫米之间。其中在海拔600一1200米的大峡谷
谷地里,年平均气温16一18°C,最冷月气温约10°C,气温≥10°C的天数为310天;在海拔较低的背崩,全年雨日可达200天以上,年
降水量2000一3000毫米,每年2一3月降水较少,4~5月降水较高,6月降水最多,呈双峰型,区内偶有轻微
霜冻,基本上无雪。在海拔1200—2400米谷地两岸,气候温和,降水较为丰沛。汗密境内年平均气温14°C,冬季较冷,常有积雪,年降水量2200毫米以上;海拔1500一2000米的达木境内,年平均气温可达12~14°C,最暖月气温20~22°C,最冷月气温4~6°C,年降水量为1500毫米,有降雪和轻微霜冻害;在海拔1300米左右的加热萨境内,年平均气温14~16°C,年降水量2000毫米,冬季有降雪。
地质
地质构造
大峡谷地区位于青藏高原南部、
喜马拉雅山脉东构造结的前锋,地貌上构成喜马拉雅山脉与
横断山脉的交接,构造上为喜马拉雅构造带、岗底斯褶皱带和
雅鲁藏布江缝合带的弧形转折,构造运动、地震活动和
新生代岩浆作用强烈,表现出强烈的垂直隆升和水平滑动特征。峡谷断裂构造主要北北东——北东向和北西西——北西向两组断裂,近东西向和北西西一北西向断裂规模较大,形成较早,多为逆冲、逆走滑
断层;北北东一北东向断裂单条规模一般不大,形成于
第四纪初期,常集中分布,构成北北东向的剪切拉张断裂构造带。
地层分布
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主要有南迦巴瓦群、大拐弯群和冈底斯群三个岩石地层单元。其中南迦巴瓦群位于大拐弯腹地及其以南的广大地区,岩石可大致分为上、下两部,下部主要由角闪斜长
片麻岩、角闪
片岩、
蓝晶石石榴石白云母片岩、透镜状石榴
单斜晶系辉石岩、榴闪岩块体、高压
麻粒岩及浅色
花岗石脉组成;上部以
石英岩、变粒岩和云母片岩为主。南迦巴瓦群楔状体的前缘主要分布有典型的蛇绿混杂岩,岩石类型包括含
放射虫硅质岩、枕状
玄武岩、辉绿岩墙群、均质
辉长岩或层状辉长岩、
辉石岩、辉石
橄榄岩和变形纯橄榄岩等,其中在大峡谷分布的岩石类型主要有变质基性岩类,比如
角闪岩、斜长角闪岩;镁质
超基性岩、变硅质岩类、
大理石、云母片岩类等。
大拐弯群主要分布在楔入体的东缘,主要由变玄武岩辉绿岩、
辉石岩、镁质橄榄岩、石英岩和大理岩等组成,岩石类型和化学成分特征与蛇绿岩套类似。
冈底斯群位于大拐弯的外围地区,层序上可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以
片岩为主,有夹斜长角闪岩、变粒岩、
石英岩和大理岩等;下部以
片麻岩为主,有夹片岩、斜长角闪岩、变粒岩及少量大理岩。其中大峡谷北部的冈底斯岛弧
花岗石带可分为
花岗闪长岩亚带和花岗岩两个亚带,花岗闪长岩亚带分布于该带的中西部,以小岩体为主,岩石类型有花岗闪长岩、石英闪长岩、英云闪长岩。花岗岩亚带分布于该带的中北部及东部的广大地区,形成较大岩基,岩石类型为
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黑云母石英二长岩,该亚带为S型花岗岩,形成时代较晚。
岩石特征
南迦巴瓦群岩石上部
叶理产状较平缓,变质程度相对较低;下部多见紧闭褶皱,面理产状陡.变质程度较高,局部达麻粒岩相。上、下部之间可能为不整合接触。冈底斯群中广泛分布
花岗石体,其中同熔型的Ⅰ型花岗岩分布于波密一察隅一带,年龄值属燕山晚期,可能与印度板块向北俯冲并产生重熔有关,因此,这一类花岗岩属冈底斯岛弧带的东延。45Ma以后,较年轻的花岗岩是典型的同造山期陆壳重熔型。大拐弯群岩石在空间分布上,位于南迦巴瓦群和冈底斯群之间,大致沿
雅鲁藏布江太拐弯北东和南东部分布,为一套变质基性岩、
超基性岩和
沉积岩,具有蛇绿混杂岩特征。
地形地貌
峡谷是一条巨大的弧形槽谷,其上游至派乡间,峡谷呈“U”形,两谷坡上部在40°左右,下部突变陡,达60~80°,达木乡以下至
背崩乡西让(或称希让)间为一较宽线“V”字型峡谷,谷坡上部在40°左右,下部陡峭至60°以上,局部为直立陡壁。峡谷沿雅鲁藏布江中下游河谷发育,是切穿壳层(约50千米)深大断裂的一部分,也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擦边界,即地缝合线,属深切型,平均深切度达5000米,最深处达6009米。
雅鲁藏布大峡谷是
雅鲁藏布江在东
喜马拉雅山脉最高峰
南迦巴瓦峰(海拔7782米)脚下突然形成的一个马蹄形大拐弯,与南伽巴瓦峰隔空对望的是北边的
加拉白垒峰(海拔为7257米)。其中以峡谷腹地白马狗熊(南峰北东侧)至
扎曲间一系列小直角形转折峡谷最为险峻,河床宽度不到100米,局部流速却达16米/秒。过了白马狗熊后,从西兴拉往下到
帕隆藏布汇入口之间,河道长不过20余千米,是整个
大峡谷中最为险峻的河段,这段河床平均坡降达9.6%,在西兴拉往下
藏布巴东瀑布群出现的2.9千米河段河床坡降达到75.6%的
极值。接着加拉莎至达木间主河道呈近南北向“弓”字形曲流河段,达木珞巴民族乡以下至
背崩乡西让(或称
西让村)间谷底河床宽在150米以上,主河道在北东向断裂带内开成拉长的“S”形曲流河段。
水文
峡谷江面最窄处宽35米,核心峡谷段250千米的江面平均宽度为113米。在多吉帕姆峡谷段20千米范围内有藏布巴东Ⅰ号、Ⅱ号、秋古都龙和绒扎等4个瀑布,其中藏布巴东瀑布Ⅰ号,分两股跌落,左侧者高33.36米,右侧者高21.04米,总宽117米,海拔2140米;藏布巴东瀑布Ⅱ号,亦称白浪瀑布,高35米,宽62.57米,距大峡弯顶端
帕隆藏布汇入口20千米河床上;秋古都龙瀑布,瀑布高15米,宽40米,海拔1890米,距大峡弯顶端帕隆藏布汇入口14.6千米河床上;绒扎瀑布,瀑布高30米,宽70米,海拔1680米,距大峡弯顶端帕隆藏布汇入口6千米河床上。瀑布群平均流量达3000立方米/秒,为
大峡谷中河床落差最大、水势最湍急、水能资源最丰富的河段。其中巴昔卡出口处的年平均流量为5300立方米/秒,天然水能蕴藏量约6880余千瓦,平均每千米河长天然水能蕴藏量达13万千瓦左右,占整条
雅鲁藏布江水能资源的三分之二。
生物
雅鲁藏布大峡谷是南来
印度洋暖湿气流北进西藏高原的主要通道,峡谷两侧高山呈现垂直地带分异特点,从谷底的热带季
雨林往山顶依次出现有
半常绿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暖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寒温带云、
冷杉属暗针叶林,高山
寒带灌丛
草甸及高山冰雪等多种自然景观垂直带,因此受到地形地貌和气候影响,形成了丰富多样的生态资源。峡谷由低到高有9个垂直自然带,包含了
热带到寒带大多数的植被类型,是全球34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
植物
这里的物种资源占整个青藏高原的3/5以上,已发现3700多种高等植物,约占
西藏自治区植物总种类数的2/3。其中维管束植物5039种,占西藏维管束植物总种数的65%,全国维管束植物总种数的13%;苔藓植物512种,占西藏苔藓植物总种数的65%,全国苔藓植物总种数的25%。大型真菌约有400多种,占西藏大型真菌总数的4/5;锈菌有200多种,约占全国锈菌总种数的1/4。大型真菌的白蘑科食用菌有45种,红菇科的食用菌有27种,侧耳科的食用菌有12种,蘑菇科食用菌有18种。大峡谷还拥有大量
西藏自治区特有种,其中以墨脱命名的植物有40多种,包括喜马拉雅崖爬藤、巨柏、西藏柏木、林芝云杉、西藏天料木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有20余种,包括滇桐、长蕊木兰、穗花杉等。
该地区植物有多种
白桫椤、罗汉松、
穗花杉等珍稀孑遗品种;有150多个本地区的
特有种,其中有
玄参科的马松蒿属、君范菊属、
翅果蓼属等3个特有属,以及近百种的各色杜鹃;多种特殊用材林木,如针叶林的林芝云杉、
急尖长苞冷杉、
高山松等。多种珍贵的热带材用树种,如
千果榄仁、阿丁枫、
小果紫薇、
红椿木、
麻楝、
斯里兰卡天料木、
四蕊朴、
假玉桂等;
热带、
亚热带药用植物有:
南酸枣、
藤子、
海南粗榧、
乔木刺桐、
豆寇、砂仁、怀牛藤等。
动物
峡谷具有种类繁多的野生珍稀动物,其中昆虫约有2000多种,约占西藏昆虫总种数的60%以上;哺乳动物占青藏高原已知哺乳动物的1/2。重要的
经济资源类动物有
马麝、
林麝、
黑麝、赤麂和被称为“
活化石”的动物
小熊猫属等。兽类一级保护动物有
长尾叶猴、羚牛、
熊猴、
熊瞎子、金钱豹、虎等,二级保护动物有小熊猫、
猕猴、
水獭亚科、
灵猫科、
马鹿、
水鹿、
鬣羚以及珍稀动物如
豚尾猴等。鸟类资源也很丰富,记录到的有16目,46科,232种。占西藏鸟类种数的49%,全国种数的1/5。其中一级保护动物有
灰腹角雉、红腹角雄、白尾稍红雉、
绿孔雀等;二级保护动物有鸢、
苍鹰、
白马鸡、孔雀雉、
大紫胸鹦鹉、
双角犀鸟和
棕颈犀鸟等。
还有不少珍稀
活化石物种,如动物中的羚牛、
林麝、
小熊猫属、
孟加拉虎、
雪豹等;两栖爬行类的扁手蛙、眼镜王蛇(
西藏自治区新记录分布)、多种
树蛙等。
自然保护区
2010年和2011年,西藏生物影像调查先后对雅鲁藏布大峡谷自然保护区进行两次调查记录,发现850多种生活在大峡谷的野生生物,其中鸟类117种,国家Ⅰ级保护动物有3种,分别为
棕尾虹雉、
金雕、
胡兀鹫;兽类38种,哺乳类18种,如野生亚洲野猫;两栖
爬行纲8种,如
南峰锦蛇等;
昆虫纲300多种,如华双尾虫、
墨脱缺翅虫、蜂
天牛等;植物类400多种,开花或结果的植物295种。2021年11月,发现记录野生动物80种,其中兽类36种,鸟类44种,国家Ⅰ级保护动物14种:
云豹、豺、
金猫、
大灵猫、
喜马拉雅鬣羚、
不丹羚牛、
赤斑羚、棕尾虹雉、
白尾梢虹雉、
灰腹角雉、
黄喉雉鹑、
林麝、
马麝、
黑麝。
自然灾害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地区位于中国西藏的南部,其构造运动活跃、强震多发、地表侵蚀作用强烈,由崩滑(冰崩)、碎屑流、泥石流、堰塞湖等灾害要素组成的地质灾害链频繁发生,这类超高位超远程的链式地质灾害影响范围广、流域性成灾风险很高,截至2020年,近70年以来已发生15次特大地质灾害链堵江事件,造成很大破坏。其中位于
南迦巴瓦峰西坡的隆弄冰川分别在1950年和1968年发生过堵江事件,
1950年阿萨姆-西藏地震导致泥石流直接摧毁沟口
直白村,对当地居民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安全隐患。1950年,墨脱大地震以后,从加拉村到雅鲁藏布大峡谷的100余公里之内,几乎只有野兽出没,没有
人类活动。
人类活动
历史沿革
在
大峡谷下游的河谷低阶地上,有大量古人类文化遗物和石器.其中有陶器和磨光很好的石斧、石凿等细石器,与通道北段
喜马拉雅山脉北侧林芝盆地发现的古人类文化遗物类同,它表明早在5000~8000年之前大峡谷地区可能就已成为古人类休养生息的场所。生活在这里的
门巴族、珞巴族人间接表明了他们与这里的历史渊源。
在一百多年前,六户门巴人从门隅东迁寻找居住之地,经过千辛万苦的寻找之后,终于到达“
墨脱县”,即如今的墨脱,定居下来。随后的一个世纪里,门隅地区的门巴人形成了东迁的潮流,由于东迁大部分生活在喜马拉雅山东段南麓,雅鲁藏布大峡谷中的墨脱,其余居住在
林芝市、
错那市及门隅地区。门巴族至今有相当一部分人保持着原始的生活方式,以农为主兼有狩猎,居住在木板房中,个别富裕人家屋顶会住在白铁皮的房子里,房子是上、下两层,上面一层住人兼仓库,下面一层圈养牲畜。
2003年,
雅鲁藏布大峡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刚成立不久后,大峡谷深处的鲁固、八登等
门巴族村落迁居到大峡谷旅游区居住生活,后来逐渐形成了以降洛村为主的门巴族民俗和文化旅游区。
珞巴族的祖先是珞渝地区的开发者,早在
新石器时代,他们就在这里生活。后来
藏族官员与珞巴有关部落首领相互约定,由珞巴人负责修路,并保证前来转山的藏族群众转山活动和物资交换顺利进行。珞巴人则得到西藏地方政府发放的生产、生活物资,如牛、铁制工具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珞巴族各部落还保留着家长奴隶制,蓄奴主一般没有脱离生产劳动,主人与奴隶的生活相差不大,但属于不同的等级。
新中国成立后,
西藏自治区经民主改革并实施民族区域自治,珞巴族与其他少数民族一样,拥有了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1959年民主改革后,政府采取了很多政策,帮助珞巴族下山定居,发展生产,使他们从原始、半原始的生活形态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截至2000年,珞巴族总人口约2965人,珞巴族内部部落众多,他们多以部落或氏族聚居在一起。其中米新巴、米古巴、达额木、巴达姆等部落
族群生活在
墨脱县及其以南的雅鲁藏布
大峡谷下游地区,博嘎尔、德根、棱波、坚波、民荣等部落生活在雅鲁藏布大拐弯中,崩尼、崩如、阿帕塔尼、苏龙、巴依、玛雅等部落生活在
隆子县及其以南地区。
民族文化
门巴族
门巴族有自己的语言——门巴语,但是没有文字,大都通晓藏语。主要从事农业,种植水稻,也兼营畜牧业和狩猎,擅长竹藤器的编织和制作各种木碗。过去门巴族人男女都穿红色长袍,戴褐顶桔黄边前部留有缺口的小帽或黑牦毡帽,足蹬牛皮软底筒靴,妇女腰束白围裙,喜戴
手镯,红、白、绿色串珠、
耳环,男子腰间挂一把砍刀,现在很多门巴人穿
汉族服装。门巴族婚姻为一夫一妻制,恋爱婚姻比较自主,不重视门弟和民族界线。但亲戚之间联姻会有要求,必须出五代,至少三代才能结婚,招赘婚占
门巴族婚姻的相当多数,人们认为“嫁”与“赘”一样,女婿可以顶立门户、继承财产、养老送终。同父兄弟和从兄弟之间可以转让房子,前提征得女方同意。
门巴族一直流传着很多古老的宗教舞仪和戏剧,如甲穷呛木(门巴族大鹏舞)、谢呛木(门巴族鸟舞)、角包呛木(门巴族牛舞)等等,每一项都须戴上特定的面具,穿着固定的服饰,叉腰、跳跃,以各种形式宣传扬善惩恶的宗教观念。
门巴族有两种宗教信仰,分别是宗教信仰和
藏传佛教。原始宗教产生于门巴族的原始社会,以万物有灵为基础实行自然崇拜;约在8世纪前后,宁玛派大量吸收了藏族苯教的万物有灵观念,敬神镇鬼仪式和崇拜现象,因而藏传佛教逐渐被巴族所接受,11世纪以后藏传佛教就在门隅地区广泛流行,门巴族的历史上也出现很多有名的藏传佛教宁玛派活佛,如乌金桑布等,其中宗教人士
仓央嘉措就是门巴族的六世达赖喇嘛。
珞巴族
珞巴族由于居住在不同地域,每个部落都有各自部落的部落名、有各自的地域、方言、风俗习惯、军事首领等等。珞巴族社会实行父子联名制,氏族内部每个成员的名字由父名和子名两部分组成,即在儿子的名字前加父名,父系谱系可以反映出氏族内部各个家庭成员之间血缘远近。珞巴人非常好客,视挽留客人为荣。有客人到访,珞巴人会拿出干肉、烤肉、
奶渣、
玉米酒、
荞麦饼和辣椒等款待,客人吃饭前,主人要先喝一杯酒,先吃一口饭,以示食物无毒和对客人的真诚。珞巴人的婚姻制度过去实行氏族外婚,即在同一等级内实行买卖婚姻。在珞巴语里,男子娶妻意为“买妻子(老婆)”,父亲嫁女意为“卖女儿”。不同等级的男子,买老婆的价格不同,等级越高,身价越高。
珞巴族人在婚娶、丧葬、祭祀时,会即兴演唱歌曲或者进行跳舞表演,比如曲目有“夹依”“甲景甲”“百力”“月”等歌曲,舞蹈有“刀舞”“巴纠”“驯牛”等舞蹈,其中歌词大多是讲述创世纪的传说、动植物的起源、生产工具的发明创造等等。
珞巴族主要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比如对太阳、山石、动植物崇拜。他们认为人世间自然物是由一种超自然的鬼怪精灵主宰,人的生老病死和灾祸发生都是由鬼怪作祟。因此各氏族部落盛行巫术活动,常常要杀牲
祭鬼或请巫师念经,施展巫术约束鬼怪,以祈求鬼神的护佑。珞巴族的巫师有两种,一种是卜卦师,称为“米剂”,一种是祭神跳鬼的祭司,称为“纽布”。他们被认为是来往于人和鬼之间的使者,在当地有很高的威望。
藏族
位于雅鲁藏布大峡谷区域的林芝县、米林市的藏族群众以工布服饰为主。工布服在该地区已流行700多年,始终未被其他服装所取代。该地区无论是秋冬季节,还是春夏时节,藏族农牧民、工商人、学生儿童都身着黑色氆氇呢织缝的服装。工布服特点是无领、无袖,下幅分作前后两面三刀摆,衣襟、衣袖口和下摆衣缘镶有金边,构成该地区藏族人独特的民族服饰风格。传统工布帽为圆形,男帽多为卷檐镶边黑便帽,女帽多为顶缘镶锦缎的平顶圆帽。除林芝县、米林市
藏族身着工布服外,
西藏自治区其他地区的藏族人、珞巴人、
门巴族人中也有相当一部分身着工布服。
米林县藏族男女过去都戴耳环。
耳环多用金、银镶嵌宝石制作。男子所戴耳环称作“阿隆”,牧区的耳环较大,农区的则相对小一些。男子只戴一只耳环,妇女戴双耳环。脖颈上戴挂由各种
天然宝石串缀的珠串,是米林市藏族男女佩饰的一大特点。米林藏族对天然珠宝有着特殊的偏好,视各种珠宝饰品为财富和美的象征。该地区藏族男女均佩戴“噶乌”。米林市
藏族男子腰饰上最重要的物品是
腰刀。此外,他们把腰带视为整个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米林市藏族的手饰主要有
手镯和戒指等。
米林县藏族饮食习惯同其他
藏区基本相同,主食以糌粑、面粉、
荞麦为主,副食品有牛肉、猪肉、羊肉、
酥油、
奶渣、酸奶及各种蔬菜类、菌类,常用饮料有酥油茶、
清茶、自己酿制的白酒和
青稞酒等。米林市藏族喜欢吃荞麦做的
饼子。食用时,在热饼表面上抹上一些酥油和撒一点
白糖,也可以同酸奶一起吃。米林市藏族食猪肉,平时将藏猪肉晾干,在火上烤熟后食用。米林市藏族还特别喜欢吃辣椒,每顿饭都离不开辣椒。
科考研究
1991年和1993年,
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先后前往雅鲁藏布大峡谷进行考察探险。到了1994年,地质学家
刘东生等人确认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上最大的大峡谷,并通过新华社向全世界分享了这个消息。1998年4月,
中国科学院经过对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探险考察后,认定其为中国及世界上最深最长的峡谷,同年9月,国务院命名大峡谷为雅鲁藏布大峡谷。
2008年,雅鲁藏布大峡谷景区正式对游客开放。2010年11起,西藏生物影像调查与影像生物多样性研究所历经两年先后对雅鲁藏布大峡谷进行3次生物影像调查,记录到850多种野生生物,其中记录到鸟类150多种,植物多达470余种,并且拍摄到了濒危昆虫墨脱缺翅虫的照片及视频。2016年11月,昆明植物研究所赴大峡谷进行种质采集,采集到
植物标本1300多份,种子371份及其他活体材料60多种,发现五个
西藏自治区新记录属,完善了种质资源库在该区域种子采集的不足。2020年11月9日,雅鲁藏布大峡谷旅游景区升级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23年5月,由
北京大学牵头的联合调查队在
雅鲁藏布大峡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发现高达102.3米
西藏柏木,该西藏柏木成为目前已知的
亚洲第一高树,此次调查还发现了25棵90米以上巨树,大量85米以上的巨树,提升了中国的树高纪录。
经济活动
雅鲁藏布大峡谷自然资源丰富,因此建立了5A级大峡谷自然景区,景区一方面展示
西藏自治区特有的自然生物资源,另一方面带动当地就业及旅游产业发展,拓宽当地土特产销售渠道,促进当地农牧民增收。
墨脱县地处雅鲁藏布大峡谷自然保护区,由于兼具
热带、
亚热带、高山
温带、高山
寒带等气候,因此给建设雅鲁藏布大峡谷旅游水果经济带提供了天然的条件。2017年,
广东省援墨工作组为了响应墨脱县提出的打造雅鲁藏布大峡谷旅游水果经济带,带了8500株水果种苗,包括
三华李、
草莓番石榴、
巴西番樱桃、
波姬红无花果、食用梅、
翠冠梨等10余个品种进行试种。同时,援墨工作组还引进2000株生态景观树试种,来配合县城风貌改造和旅游景观提升,目的将
墨脱县打造成为特色生态旅游县城,发展乡村经济的同时,带领农牧民脱贫。
交通运输
2005年07月20日,国道318线
中尼公路奴格沙大桥在海拔4200米的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上建成,桥全长360米,其中直线部分210米,弯桥部分150米为五跨,转弯半径为200米。大桥通车以后,一方面改善中尼公路通行条件,另一方面提高了从
拉萨市通往
樟木口岸的营运速度和效率。
2014年8月,
派墨公路开始建设,2021年5月全线贯通,工程总投资超过21亿元。线路全长67.22公里,起于
林芝市米林市派镇,穿越多雄拉雪山后,经汗密、老虎嘴,到达墨脱县
背崩乡。派墨公路建成后,林芝市至墨脱县的道路里程可由原来经波密县的346公里缩短为经派镇的180公里,从根本上改善了墨脱百姓外出难题。公路的建成一方面有效提升雅鲁藏布大峡谷观光旅游和农产品的销售,很大程度促进当地旅游、商业、农牧业长足发展,另一方面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接续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为219国道建设提供更加便利的交通保障。
环境问题与保护
环境问题
垃圾污染
米林市索松村位于雅鲁藏布大峡谷入口处,每年四月,村中山谷桃花盛开,景色壮美,是进藏游客必览之地。但游客增多所带来的垃圾渐渐超出了当地的清运能力,面临着白色污染上山、生活垃圾围村的困境。
环境保护
垃圾治理
米林县启动垃圾综合治理行动,投入资金1300多万元左右,购置了对接式垃圾车、装载机、车厢可卸式垃圾车、弧形垃圾箱、垃圾桶、人力环保三轮车、垃圾压缩车等一批环保设备,投入到全县8个乡镇和县城,全县共配备保洁、监督人员170多名,为环境治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接着县政府又投入资金数百万元,对10个重点村进行排污系统建设及改厕改卫、绿化等,对13个重点村的垃圾收集池进行了新建或改扩建,在大峡谷景区建起了污水处理厂,并执行污水处理零排放和循环利用。使城乡垃圾收集处理率达到了87%。截至2018年,
米林县已有7个乡镇被评为国家级生态乡镇,9个村正在申报国家级生态村。
风景名胜
自然风光
雅鲁藏布大峡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雅鲁藏布大峡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西藏
林芝市米林市境内,属于国家5A级景区。雅鲁藏布大峡谷自然保护区前身为墨脱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为91.68万公顷,位于北纬29°05′—30°20′、东经94°39′—96°06′之间。保护区南边是以高尤拉与丹巴江北部分水岭为界,北边直到纳雍嘎簸雪山、迫龙藏布江和哽日嘎布山脉主脊,西边是以
喜马拉雅山脉主脊线至白努弄巴和则巴弄巴西侧为分水岭,东边直达哽日嘎布主峰。2005年保护区被中国国家地理评为中国最美十大峡谷之首。
2010年和2011年,
西藏自治区生物影像调查先后对雅鲁藏布大峡谷自然保护区进行两次调查记录,发现850多种生活在大峡谷的野生生物,其中鸟类117种,国家I级保护动物有3种,分别为
棕尾虹雉、
金雕、
胡兀鹫;兽类38种,哺乳类18种,如野生亚洲野猫;两栖
爬行纲8种,如
南峰锦蛇等;
昆虫纲300多种,如华
双尾目、
墨脱缺翅虫、蜂
天牛等;植物类400多种,开花或结果的植物295种。2021年11月,发现记录野生动物80种,其中兽类36种,鸟类44种,中国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4种:
云豹、豺、
金猫、
大灵猫、
喜马拉雅鬣羚、
不丹羚牛、
赤斑羚、棕尾虹雉、
白尾梢虹雉、
灰腹角雉、
黄喉雉鹑、
林麝、
马麝、
黑麝。截至2023年6月2日,在保护区发现了一棵高达102.3米的
西藏柏木,该树木位列世界最高树排名榜第二,是已知的
亚洲第一高树。
南迦巴瓦峰
南迦巴瓦峰,藏语意为“直刺天空的
长矛”。因常年积雪,云雾缭绕,也被称作羞女峰,是中国
西藏自治区林芝市最高的山,有"西藏众山之父"之称。
南迦巴瓦峰气候温和,
降水充沛,因此拥有世界上完整的森林植被垂直带谱。它不但拥有密布的原始森林,而且植物多种多样,有
龙脑木、含笑、
云杉等珍贵植被,也是很多野生动物的栖息场所,如
羚羊、
小熊猫属等国家保护动物,因此也被称为“山地生物资源的基因库”。在这里主要生活着珞巴、
门巴族等少数民族,他们以狩猎为生并过着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方式。
人文景点
索松村
索松村是独具特色和魅力的生态旅游村。索松村坐落于国家5A级景区雅鲁藏布大峡谷景区内,是
南迦巴瓦峰的最佳观赏点之一。索松村位于几百米高的山崖上,山下是
雅鲁藏布江。
索松村有成片的桃林,在桃花季的游客最多,目前已有家庭旅馆旅馆41家,客房875间,床位1600张。村里搭建了观景台可供游客观赏。在村子前的江边悬崖,有一处鲜为人知的观赏点,可以拍摄到雅鲁藏布江+南迦巴瓦的结合。
直白村
直白村位于索松村对面,是南迦巴瓦山脚下的一个村庄,从直白村观赏南迦巴瓦是一种仰视的角度。这里也是摄影爱好者非常喜欢的观景点之一。从雅鲁藏布大峡谷乘坐景区区间车即可前往直白村,这里是景区内游客乘车可到的最深地点,村庄只有二十多户人家,但却是观看南迦巴瓦雪峰最佳的角度之一。村内部分当地人开设了藏家客栈,可供留宿。
大渡卡遗址
大渡卡,藏语意思就是“放马处”,以前村民在这里放马。是雅鲁藏布大峡谷的起点,也是雅鲁藏布大峡谷入口处的地标。曾经是工部首领的庄园城堡,后来在战火中被摧毁。在这里可以全面地看到魔湖广阔的江面和处于江心的魔鬼岛,尽情欣赏峡谷美丽的景色。
大渡卡遗址是沿着
雅鲁藏布江的悬崖边矗立的几处不太惹人注意的残垣断瓦,相传这里曾是工布首领的庄园城堡,在战乱炮火中化成了灰烬。历经500年风霜,置于今日,成为一个刻满沧桑历史的观景点。
情比石坚
情比石坚是雅鲁藏布大峡谷内比较受情侣游客欢迎的一个景点,景点包含一块黑色的巨大岩石,岩石的夹缝中长着一株象征着爱情的桃树。传说桃树之王的小女儿拉姆爱上了一个叫阿尼达的青年,得知阿尼达需要仙桃为母亲治病,于是帮心上人取得了仙桃,拉姆姐姐拉玛发现此事后,一气之下把妹妹用巨石压住。拉姆一心思念心上人阿尼达,因此化作桃树,破石而出,所以此景点叫做情比石坚。
相关文化
歌曲艺术
2003年8月4日,由何训创作的歌曲《雅鲁藏布大峡谷》获得了第14届“亚洲之声”国际歌手大奖赛最高奖“大金杯奖”。
2019年,为庆祝
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单位联合光明日报和诗刊社等单位开展了“美丽中国 诗意地名”诗歌征集活动,诗人王玉明因此作诗《沁园春•南迦巴瓦峰与雅鲁藏布大峡谷》积极参与。
2022年4月,交响
组曲《雅鲁藏布大峡谷》开始创作,耗时7个月完成了总体创作,计划于2023年8月公演。该交响组曲以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变迁发展、最终走向大海的故事为背景,表现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和不断创新发展,走向灿烂辉煌的发展过程。
影视剧作品
2015年9月6日至11日,纪录片《
天河》,别名:寻访
雅鲁藏布江,于在
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
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晚间黄金时段连续播出。在第6集《大峡谷》中,主要讲述了讲述雅鲁藏布大峡谷磅礴的气势、优越的生态环境和解放军与当地少数民族的深厚情感。
2022年2月1日,纪录片《遇见极致的中国》于
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频道播出,在第4集,讲述了在雅鲁藏布大峡谷发现的
灵长目新物种和中国特有的树蛙等少见的自然美景。
2022年8月5日,CCTV-10科教频道的《解码科技史》栏目,播出科考笔记——初探高原深谷这一节目,节目主要讲述了1973年中国科考队在雅鲁藏布大峡谷考察的经历和所取得研究成果。
文学作品
2004年8月30日,由中国地质调查局举办的《走进雅鲁藏布大峡谷》画册首发仪式在河南郑州举行。该画册是地质工作者在大峡谷进行全面考察和影像采集后而编著完成的,完善了有关大峡谷地质这块研究资料的不足。
2012年,电子出版社出版的《
人文雅鲁藏布大峡谷》一书在
西藏自治区举行了首发座谈会。该套丛书的作者
罗洪忠先生曾三次进入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作考察,采访当地的从事人文研究的地方群众、部队官兵、专家学者120多人,历时17年写出这套书。
全书分《峡谷风云》《莲花圣地》和《深峡淘金》3卷,主要介绍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人文风光和历史风情,2012年,荣获了“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奖。《人文雅鲁藏布大峡谷》被认为开创了雅鲁藏布大峡谷流域人文领域的三项第一:第一本全面展示人文历史的专著,第一本系统展示人文风情的专著,第一本真实展示人文科考成果的专著。另外,此书对推动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旅游开发、景区景点保护等,也起到很大的作用。
2014年4月11日,由西藏生物影像调查及西藏户外协会打造的书籍《雅鲁藏布的眼睛》在
国家动物博物馆举行新书首发仪式。这本书充分展现了雅鲁藏布大峡谷自然环境和多样的生物资源,完善了大峡谷在
生物多样性科普图书这块的不足。
参考资料
珞巴族.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2023-06-28
门巴族简介.墨脱县旅游资讯网.2023-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