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军
1917年到1925年的广东军队
粤军是指从1917年到1925年期间的广东军队。“粤军”并非固定番号,八年时间内广东军队曾先后有过援闽粤军、粤军,以及其他各路讨贼军、建国粤军等番号,但由于一脉相承,因此习惯上统称为“粤军”,以之区别于军阀掌握的广东军队,也区别于国民革命军系统的中国国民党广东军队。
1917年,孙中山南下护法,从桂军手中争取到原属于广东省警卫军的20营人马,组建了援闽粤军。次年,粤军进行了援闽战役,进军福建省,摆脱了桂系军阀的控制,建立了闽南护法区。1920年,粤军回师广东,驱逐了桂系军阀,统一了广东,为孙中山再次南下护法打下了基础。次年,粤军举行援桂战役,安定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孙中山出师北伐,以实现其统一中国的主张,然而此时的粤军总司令陈炯明主张“联省自治”。当北伐军进兵江西省,攻克赣州市时,陈炯明部叶举等人于1922年6月16日发动兵变,炮击南京总统府,导致粤军分裂。追随陈炯明的粤军被称为“附逆军”,另外一部分参加北伐的粤军,在回师靖乱失败后,退往福建省,组成东路讨贼军,继续追随孙中山。留驻广东的粤军,起义追随孙中山的军队,后来和东路讨贼军一起编成建国粤军。这部分粤军先后参加了保卫广州市、援助广西壮族自治区李宗仁、第一次东征、平定杨希闵、刘震寰叛乱等几次重大战役。1925年,孙中山病逝后,广州国民政府成立,国民政府将驻粤各军统一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粤军整编为国民革命军第4、第5军,其中第4军参加了国民政府领导下的第二次东征和南征讨伐邓本殷的战役。战后,中国国民党军队完成整编,粤军番号取消。
粤军建立之初,就与当时中国国内外的政治情势紧密联系,自1917年建立开始,直到1925年结束番号,粤军一直是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运动依靠的主要武装力量。粤军为黄埔军校输送大批军事骨干,从人力、物力、财力上支持孙中山建立黄浦军校的主张。粤军重视军队的思想素质、军事素质教育,对军官进行短期轮训,讲授政治常识、三民主义以及进行军事培训。中国近现代史专家朱汉国认为,粤军是一支有主义的新军队。
创建背景
政治背景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帝制,然而,随后的政治动荡导致了北洋政府的崛起,以及军阀割据的局面。1917年夏,北京政府因“参战问题”发生“府院之争”,段祺瑞主张中国加入对德宣战,而黎元洪和国会反对参战。双方矛盾不断升级,此时,安徽督军张勋带兵进京,复辟帝制,最终导致国会解散,《临时约法》被废除。面对北洋政府的混乱和内斗,孙中山发起了护法运动,旨在恢复《临时约法》和召开国会,以维护辛亥革命的成果。他先是在上海筹建政府,后来派代表赴粤,建议西南六省(滇、黔、川、湘、桂、粤)联合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恢复国会和进行护法斗争。
军事背景
1917年9月10日,孙中山在广州市就任中华民国军政府海陆军大元帅职后,面临着军事力量不足的困境。当时,孙中山依靠的主要军事力量来自滇、桂等系西南军阀。然而,这些军阀并不支持护法战争,桂系陆荣廷、滇系唐继尧等人并不愿意就任广州政府元帅职。同时,盘踞在广东省桂军、地方派系以及各系军阀内部之间经常发生权力争夺。仅有海军,和少数粤籍军人如李福林、魏邦平黄明堂等表示拥护孙中山。当时,桂系陆荣廷在广东省权势格局中占据优势,而省长朱庆澜则受到排挤。陈炳焜作为桂系广东督军,奉行“大广西主义”,迫使朱庆澜交出手下的省长警卫军4万人。不久,朱庆澜辞职,他将剩余的省长亲兵20个营,8000余人交给陈炯明统领,这20营省长亲军是粤军的前身。
发展历程
建立波折
粤军的建立涉及到孙中山与桂系军阀等多方势力的博弈和交锋。1917年8月,陈炳派兵包围陈炯明司令部,以督军的名义接管了20个营亲军。同时,陆荣廷与北方直系军阀相互勾结,对孙中山广州政府进行抵制。孙中山先生命令海军炮击观音山的广东督军署,驱逐陈炳焜,提出以交还为亲军营为条件,任命陆荣廷的亲信莫荣新为代理粤督。援闽粤军建立,陈炯明为总司令,但莫荣新继续破坏护法运动,对广州政府诸多刁难,导致孙中山下令炮击广东督军署。最终,援闽粤军在孙中山先生的领导下进行编制,并于1918年1月12日在广州东郊誓师。
援闽战役
1918年1月,援闽粤军在广州市誓师后,随即准备进军福建省。孙中山任命邓仲元为总司令部参谋长,许崇智为粤军支队司令,黄强为副官长,叶举为参谋处长。邓铿推荐蒋介石吴忠信为总司令部上校参谋。同年6月,粤军分三路进军福建,左派部向武平县上杭县进攻;中路部分两路,一路从大埔县方面进攻永定区,进窥龙岩市,一路从饶平县方面进攻松柏关,以窥平和;右派部集中在澄海区、黄岗,以监视诏安县方向的滇军
战役开始后,粤军左翼部队在许崇智指挥下的部队三天内占领了武平和上杭,中路饶平方面的进攻也取得了胜利,永定方向未能成功。随后闽督李厚基向北京政府请援,粤军陷入北洋军阀围攻,退回三河坝总部。在大埔失守后,粤军调集兵力反攻,击败北洋军,并夺回上杭、永定。粤军的右翼部队连克诏安、云霄县东山县、漳浦、海澄县等城市,会师漳州市。左翼部队除占领龙岩市会师漳州外,还分兵出击永定区建宁县等西北各县。同时,长泰区同安区安溪县等主要县城也被粤军占领。援闽粤军总司令部迁至漳州,并控制了20多个县。最后,粤军受阻于沙县区厦门市两城,与北洋军对峙两个多月,在国内外压力下,双方停战和谈。援闽粤军在将近十个月的战斗中,消灭了周荫人的正规军1个旅、王永泉1个多团以及非正规军20余营。粤军整训扩编,准备回师广东省。粤军扩编为2个军,全部兵力约2万人。陈炯明以总司令兼第一军军长(未另设军部),许崇智为第二军军长,邓仲元仍为总司令部参谋长。
回粤之战
1919年粤军在闽西南整训之际,北京政府中,以冯国璋为首的直系军阀与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之间的矛盾激化,直系政府联合桂系陆荣廷,企图进攻粤军,粤军因此处境危急。孙中山决定以粤军回师广东,驱逐桂系,开展国民革命运动。陈炯明北洋政府联系,希望与桂军和解,但在邓仲元等人的支持下,最终在1920年8月12日在漳州市誓师,回粤讨伐桂系。
粤军回粤,分两个阶段作战。第一阶段作战中,粤军分为三路进行进攻。右翼军由许崇智指挥,攻打蕉岭、永定、大埔,趋向梅县和兴宁;左翼军由邓仲元指挥,攻打潮安、澄海、汕头;中路军由叶举指挥,从平和进攻饶平,突破丰顺、紫金,并策应左右翼。部署完毕后,于8月16日开始全面进攻。左翼军取得连续胜利,击溃桂军并占领汕头,追击敌军至揭阳、潮阳。右翼军也取得顺利进展,克复梅县,直至龙川。中路军在高、丰顺一带遭遇桂军抵抗,经过激战后击溃敌军。第一阶段作战结束后,粤军进驻老隆,设立总司令行营。
第二阶段作战开始后,粤军除第1军拨一部分兵力增加到右翼军外,其余各部队仍如前分兵三路。桂军莫荣新广东省四处开进,企图固守河源市博罗县惠阳区一带。两军战斗以右派的河源、回龙和左派的平山、马为最激烈,反复争夺相持达一月之久。在这个战斗紧急关头,孙中山先后派回广东活动的朱执信等人策动广东护国军第5军约2万人,于9月27日在广州河南、三角洲一带宣布独立。同时湖南省谭延阁在孙中山号召下,进军韶关市坪石镇,进一步削弱了桂系的力量。10月28日,粤军攻克广州市,桂系残部向西北江逃回广西壮族自治区
援桂与北伐
1921年,粤军回到广东后,桂军陆荣廷投降北洋政府,企图颠覆广州政府。孙中山决定肃清桂系残余势力,于3月16日由陈炯明发出“劝桂省自主电”,并准备讨伐陆荣廷。粤军由陈炯明直接指挥中路军,许崇智和黄明堂率领右、左翼军,组成三路进攻桂系势力。6月22日,粤军中路主力军在海空军协助下,包围梧州市,并成功攻占该城。随后,中路粤军在江防舰队配合下,于7月连续攻克藤县平南县桂平市,围攻贵港市。同时右翼许崇智部攻克信都贺县,其部张民达团击溃阳朔沈鸿英部,于8月占领桂林市。左翼各部亦于7月4日出击进占玉林、横州市永淳,与中路军会攻南宁市。8月4日,粤军攻克南宁。桂军主力被击溃,陈炯明进驻南宁,并分兵攻陷陆荣廷的总部一一武鸣区,并肃清龙州百色市等处的余敌。陆荣廷等人逃往越南,粤军暂时驻守桂省,维持当地秩序。同时,孙中山任命马君武、刘震寰、李宗仁等人负责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事务,以确保桂省的稳定。
在桂局即将平定时,孙中山认为湖、鄂战争是兴师北伐的机会,并在国会非常会议上提出出师北伐的意见,国会通过出师北伐案。北伐军共组成7个军团,4万人,除粤军外,还有滇、黔、赣军。孙中山提出北伐计划后,各地军阀大为恐慌,企图重新组合防御,甚至派代表来粤与陈炯明暗中勾结,以共同反对北伐军。陈炯明醉心于“联省自治”,反对北伐,脱离孙中山的北伐统一建国的政治路线。由于陈炯明怀有异志,粤军重要将领邓仲元就成为调协孙陈间矛盾的唯一中坚人物。如援闽、回粤、援桂,陈炯明均迟疑不决,而邓铿从中周旋,终底于成。又如北伐军饷械弹接济,陈炯明往往不表同意。邓铿则转商于廖仲恺等极力设法支持。最终,导致邓铿被陈炯明部属嫉恨而遇刺身亡,主谋是陈炯明的族人陈觉民
尽管遭遇种种阻挠和内部矛盾,孙中山仍继续推动北伐计划的实施,1922年4月22日,孙中山以陈炯明阻挠明成祖北伐,回师广州市,移大本营于韶关市,改道北伐。同年5月8日,他发布总攻令,由北伐总司李烈钧令率滇军、赣军(朱培德)任中路,从南雄市攻大新城;以北伐总指挥许崇智率粤军第2军及梁鸿楷第1师和李福林部任右翼,从南雄出乌径进攻信丰王母渡;粤军第1路司令黄大伟军任左翼,从仁化县进攻崇义县上犹县。最终北伐军成功夺取赣州市等地。
粤军分化
陈炯明认为之所以一直闹革命、试图武力颠覆北洋政府,是因为北洋军阀废掉了《临时约法》、蹂躏了民主宪政,既然《临时约法》已经恢复了,自然也就不必造反了。1922年6月16日,陈炯明反叛孙中山,他擅自移防广州市,占广州石井兵工厂,围攻总统府,要求恢复其粤军总司令职务,并向省方索饷。其后,陈炯明部炮击观音山,孙中山脱险抵珠海市,孙中山命令北伐军回师平乱,自己移驻中山舰,于8月转赴上海市许崇智率领的北伐军回师时,在福建省遭到失利。由此,引起粤军分化,拥护孙中山的粤军有第1军、第2军、第3军,分别下辖4个旅,以许崇智为总司令,蒋介石为参谋长。拥护陈炯明的粤军被称为“附逆军”,总指挥叶举,参谋长张村,有第2师,第1到第7独立旅,第1到第7路粤军,以及第2支队等。另有少部分属于中间状态的部队,如驻龙川县河源市的第1师,驻省河的第3师,此时按兵不动。
巩固广东根据地
回师靖乱
拥护孙中山的粤军,由许崇智率领继续东进,于10月12日攻克福州市,孙中山将这只粤军改组为“东路讨贼军”,计划取道闽南地区攻击潮汕地区。同时,孙中山以邹鲁为特派员,负责联络滇、桂、粤联合的西路讨贼军,以直取广州市。至同年12月 6日,滇、粤、桂各军各派代表在藤县大涅江白马庙举行会议,决定讨陈军事计划。这次会议被称为“白马会盟”。
1923年1月,粤、桂、滇联军开始向陈炯明势力进攻,最终攻克广州,陈炯明军撤退到惠州一带。此时,桂军沈鸿英制造江防会议事变,试图叛乱,但被孙中山及时制止,沈鸿英部队被击退。江防会议事变后,粤军第1师开赴江门市驻防。孙中山回粤重组政府,改复大元帅职,重组政府部门。东路讨贼军由闽回粤转战东、韩江,与西路讨贼军取得联系,其后孙中山亲自督队进攻博罗县,陈炯明军溃退到东江惠州、潮州市梅州市一带,顽固抵抗,战事延续两年多。
此时,广东省的军队情况,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广州政府直辖的粤军和东路讨贼军,同时直辖海军、江防舰队。二是拥护陈炯明的粤军。三是粤军前第3旅旅长邓本殷宣布自治,其所辖有南路八属联军。
联合李宗仁、黄绍竑
当时,广西方面也出现四部分势力,各自为政:一是李宗仁的定桂军与黄绍竑的讨贼军,约1万余人,在玉林、州附近一带,与自治军和沈鸿英部成对峙局面。二是以旧桂系林俊廷等为首的广西自治军。三是沈鸿英率残部退据桂东,谋图复活。四是陆荣廷,勾结吴佩孚,企图卷土重来。
正当东江战事剧烈的时候,退踞桂东县的沈鸿英部得到北洋政府军方本仁的支援,于1923年6月4日又分三路向韶关市进犯。孙中山滇军开赴北江应战,其后克复英德市,孙中山移驻北江指挥作战,并命令西江粤军梁鸿楷部李济深、邓演达等以及江防舰队直取梧州市黄绍竑起兵响应孙中山,梧州驻军投降,粤军与黄绍于梧州会师。此时,陈炯明仍踞东江,死守惠州;同时,进入广州市及东北江一带的滇、桂军,虽然帮助孙中山,但军纪败坏。因此,入桂粤军不能久驻,必须调回广东省。粤军将领李济深、邓演达将梧州的政治财政军事大权交给黄绍竑,扶助黄绍竑、李宗仁等新桂系去平定自治军和沈鸿英
围攻惠州
陈炯明军退踞惠州后,分防固守惠州府城与惠阳县城。孙中山部滇、桂军克复博罗县后围攻惠州府城。1923年7月28日,孙中山亲自督师国民革命军东征,设大本营于石龙,调度军事,组成粤、滇、桂联军围攻惠州,派遣陈济棠率领粤军第1师2旅进驻博罗。围攻惠州府城期间,双方进行多次攻防,但未能取得实质胜利。8月25日,陈炯明军进攻博罗,与博罗守军3000人展开激战,驻台山市的粤军第1师第1旅前往增援,解围成功。粤军追击陈炯明军,攻取河源市,成功截断了困守于惠州驻军的水上交通。其后,联军内部军纪松弛,士气低落。同年10月,陈炯明军发动反攻,讨贼联军遭受重大损失,即使在柏塘镇、泰美之役中取得胜利,也未能扭转战局,陈炯明军攻占博罗县,讨贼联军最终被迫撤退至石滩方向,撤退中秩序混乱,自相践踏,损失惨重。孙中山制止不住,返回广州市
广州战役
孙中山于11月12日返回广州后,立即命令粤军廖湘芸师加强石龙阵地的防御,并调遣滇军杨培师收容溃兵,以巩固省城,同时急电湘军谭延闯及驻粤北的豫军樊钟秀部,南下增援。由于陈炯明军林虎部被阻于增城区,不能渡江,仅洪兆麟部独自进攻广州,孙中山在危急情况下亲自指挥各军奋勇抵抗。豫军樊钟秀部、湖军谭延阅部赶到后,合力将进攻广州的陈炯明军击溃。11月20日,讨贼军分路出击。滇军和桂军沿广九铁路追击陈炯明军至石滩,豫军樊钟秀部追至石牌东面。粤军许崇智部、李福林部和杨希闵部在龙眼洞附近打败林虎部,并追击至增城以东。广州根据地的威胁在此时才解除。
支持建立黄埔军校
自1924年1月30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闭幕后,孙中山即决定建立黄埔陆军军官学校,培养革命军事干部。派廖仲恺代理黄埔军校筹备委员会委员长,负责建校,开始办理招生事宜。当时,因为在广东省的滇、桂等系军阀,表面上接受孙中山先生的指挥,实际上各踞防区,把持税收,对于筹建军校,不仅不予支持,反而阻碍破坏。主要是阻拨经费。而粤军第1师则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作了支持。如调用干部,借步枪200余枝,现款3万多元以应急需。
建国粤军
孙中山于1924年3月间,将原属中央直辖的粤军和东路讨贼军,统一改编为建国粤军。以许崇智为建国粤军总司令,蒋介石为参谋长。随后,粤军与滇、桂、湘各军联合,第二次总攻惠州,讨伐陈炯明。粤军进占飞鹅岭,但攻城未克。 7月,北洋军阀的内部矛盾日趋剧烈,第二次直奉战争即将爆发。在此情势下,孙中山一方面继续调遣部队围攻惠州,一方面准备北伐的各种部署,最后湘、赣、豫军全部参加北伐,滇、粤军抽调一部分随行。
统一两广
第一次东征
1925年1月7日,陈炯明军联合江西方本仁,分兵三路进犯广州。广州大元帅府发布总动员令讨伐陈炯明,进行第一次东征,全军不足3万人,以建国粤军总司令许崇智为东征军总指挥,分兵三路进击陈炯明军。其后,东征军右翼张民达部,经过激烈战斗,攻克淡水,击溃陈炯明军。随后,由于孙中山在北京病重,左中路的滇、桂军不受指挥,在惠州、博罗县一带按兵不动。2月27日,东征军攻克陆丰市,向陆丰追击,一直进据惠来县普宁市。陈炯明军熊略率残部向福建武平方向撤退,洪兆麟率残部向闽边撤退。林虎部在淡水、平山、三多祝各役作壁上观,保存实力。黄埔学生军与东征军在棉湖、鲤湖之线与陈炯明军展开激烈的战斗,取得“棉澜之役”的胜利。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去世,全军哀悼,黄埔学生军和东征军举行了追悼会。同年4月,第一次东征胜利结束,各军在梅县、兴宁、潮汕举行孙总理逝世追悼会。广州大元帅府以张民达为梅州绥靖督办,叶剑英为梅县县长,蒋介石为汕头督办,以稳定地方秩序并防止逃窜闽赣边境的陈炯明叛军的侵扰。此时,广西壮族自治区李宗仁、黄绍竑沈鸿英之间的战争再起。建国粤军分兵西上,派遣部队前往广西信都、贺县,协助李宗仁、黄绍竑统一了广西。
讨伐刘震寰、杨希闵叛乱
1925年5月,滇军杨希闵、桂军刘震寰两部开始叛乱,杨的滇军集结在广州州,刘的桂军由东江调集北江。随后,广州市大元帅府下令免去杨、刘的滇、桂军总司令职,并命令许崇智的东征军急回广州平乱。同时,驻粤北的朱培德部赣军、谭延阁部湘军,以及建国粤军第1师第2旅和补充团,均向广州进军。6月10日,东征军和黄埔学生军已扫清了广九铁路沿线的叛军,到达广州外围。杨、刘叛军则分别在白云山、瘦狗岭、石井等地设防。东征军许部和黄埔学生军攻击白云山、瘦狗岭及广州市区的叛军,朱培德部攻击三元里的叛军,粤军第1师第2旅及补充团攻击石井、西村的叛军,湘军殿后。经过两昼夜的激战,滇军师长赵成梁被击毙,桂军刘震赛部师长陈天泰被俘,滇、桂两军全线崩溃,溃退至石井时全部缴械投降。杨希闵刘震寰两人逃离现场。
第二次东征与南征
中国国民党于1925年7月1日在广州市成立国民政府,同时成立军事委员会,决定将所辖各军一律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驻粤各军初步编成为第1、2、3、4、5、6等军,后来又将广西壮族自治区李宗仁、黄绍兹部队改编为第7军,湖南唐生智部队改编为第8军。10月,陈炯明趁粤军各部第国民革命军东征平定刘震寰、杨希闵叛乱之时,率部返回韩江东江地区,联合邓本殷企图夹攻广州,东江和南路的军事告紧,各军急于出发参加作战,部队只是改了番号,暂时保存原来的编制,以利于开展战斗。直至第二次东征和肃清南路八属联军后,广东省已告统一,粤军才彻底的整编。因此粤军的历史,直到这两次战役才告结束。
参加第二次东征与南征的粤军主要部队第4军辖有第10、11、12、13等4个师和1个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叶挺独立团),东征由蒋介石担任总指挥,领导第1军全军、第11师等部队向东江进攻。在惠州城战中,粤军经过激战攻破了城墙,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随后,粤军各部乘胜向陆丰市、兴梅、潮汕地区等地进发,在华阳之役再次击败了陈炯明军的残余部队,陈炯明军残部北逃到山东省,投靠张宗昌。与此同时,为策应东江的陈炯明军作战,邓本殷出兵进犯四色,他面对的是由李济深指挥的南征军。此时,南征军分兵三路进军:李宗仁部在单水口、高州市化州市等取得胜利,张发奎部在阳江市也击溃了邓本殷军。随后南征军向钦州市廉州镇进攻,邓本殷残部逃往海南岛
国民革命军东征与南征两次战役的胜利,消灭了陈炯明军和邓本殷军,在广东省全省实现了统一。
粤军番号结束
从广东的统一,带来两广的统一,两广的部队取消过去带有封建色彩的地方军队名称,驻粤各军统一编组为国民革命军。一开始有第1、2、3、4、5、6等军,后来又将广西壮族自治区李宗仁、黄绍兹部队改编为第7军,湖南唐生智部队改编为第8军。其中粤军第1师整编为第4军,其余粤军整编为第5军,军长分别为李济深、李福林,粤军的番号随之结束。改编采用苏俄式“三三制”,即3排为1连,3连为1营,3营为1团,3团为1师,3师为1军。在国民政府领导之下,开始了大举北伐时代,
主要将领
陈炯明部
陈炯明
陈炯明(1878年一1933年),原名陈捷,字赞之,又字竞存,海丰县人,前清秀才,1906 年就读于广东公立法政大学。1909年加入同盟会,参加广州新军起义和辛亥“三·甘九”广州起义。辛亥革命时组织“循军”,在惠州起义。广东军政府成立后,他被推为副都督,旋代都督。二次革命时陈炯明在广东省宣布独立,失败后走南洋。1916年护国军兴,他回国在惠州组织民军和策动军队讨袁。1917年,陈炯明参加护法运动,任援闽粤军总司令,率兵进军福建省,占领闽西南的长汀县漳州市龙岩市等地,建立“闽南护法区”。1920年8月率粤军回粤,打败盘踞广东的桂军,被任命为广东省省长兼粤军总司令。1921年5月被任命为中华民国政府陆军部总长兼内务部总长,积极参与“联省自治”,反对孙中山北伐。次年6月16 日,所部叶举洪兆麟等发动武装叛乱,炮轰南京总统府和粤秀楼。同年8月15 日,陈炯明回广州,自任粤军总司令。1923 年,陈炯明军被被滇、桂、粤联军击败,他率部退守东江。1925 年,所部被革命军两次国民革命军东征击溃后,陈炯明避居香港特别行政区,他曾在港任中国致公党总理,1933年9月22日在香港病逝。
叶举
叶举(1884年一?),字若卿,广东惠州人,前清秀才,后就读于广东将升学堂。辛亥革命后,叶举在广东陆军混成协当参谋官,嗣改任旅长。1918年,龙济光回粤,叶举魏邦平通电响应升任第二师师长,后去职。1917年,援闽粤军成立,叶举任总司令部参谋,入闽后升任参谋处长。1920年粤军回粤,他任中路指挥。1921年授桂之役爆发,叶举任西江第一传达所长,入桂后任驻桂粤军总指挥兼粤桂边防督办。1922年,陈炯明阻挠孙中山北伐,被解职,叶举不服从孙中山的命令,擅将援桂军队开回广州市,自任粤军总指挥,率部于6月16日叛变,炮击南京总统府。嗣复派兵至北击败回师靖乱的北伐粤军。陈炯明分裂粤军后,叶举任陈炯明军总司令部参谋长。1928 年陈炯明军退踞东江,叶举任各路总指挥,设总部于平山,多次率军进攻广州,复与北洋军阀曹锟吴佩孚联络,被委任为广东省军务督办。1925年第一次东征时,叶举部在淡水平山大败,叶举弃军遁往香港特别行政区,后来在香港去世。
陈修爵
陈修爵(生卒年不详),广东阳江人。早年在援闽粤军中任连长,后受陈炯明赏识,提升为统领,参加过援闽、回粤之役。1921年粤军第1师成立,陈修爵所部编为第3团,他任团长,参加北江清远之役、北伐攻克赣州之役。1922年陈炯明分裂粤军,陈修爵率所部投靠陈炯明,并请缨参加阻击北伐粤军回师之役。后他升任陈炯明军第1师旅长、11师 师长。1923年西路讨贼联军东下,陈修爵退守东江上游,与西路讨贼联军相对抗,并多次参与陈炯明军进攻广州市的战役。1925年10月,第2次东征中,陈修爵所部被击溃,他率残部退赣州市,后投靠张宗昌,任直鲁联军第18军军长。抗战时期,陈修爵曾任两阳游击司令、两阳抗日民众自卫团统率委员会副主任、阳江市县长等职。
孙中山部
邓铿
邓铿(1886年-1922年),字仲元,广东梅县人,少时随父定居惠州。邓铿早年毕业于广东将牟学堂第四期,历任学 兵营排长、连长,后加入同盟会,曾参与广州新军起义活动。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他任陈炯明部第1军参谋长,在惠州起义。广东光复后,邓铿任陆军混成协协统,嗣任陆军司司长、都督府参谋长、琼崖镇守使等职,授中将衔。二次革命失败后,邓铿赴东京,加入中华革命党,任军务部副部长。1914年,他回粤策动讨袁,其后任中华革命军东江总司令,策动徐连胜部反正。1917年援闽军成立,邓仲元任参谋长,制定援闽作战计划。1920年粤军回粤,他兼任左派指挥,率部进攻澄海区汕头市,不旬日占领汕头。粤军回粤后进行扩编,成立粤军第1师,邓铿兼任师长,广揽人才,锐意整训。1921年援桂战役爆发,邓铿率部开赴连县,击溃来犯的桂军沈鸿英部。广西壮族自治区稳定后,孙中山取道桂林北伐,陈炯明在后方阻挠,邓铿支持孙中山的主张,并斡旋于孙、陈之 间。1922年8月21日,邓铿在广州市遇刺,23日逝世,主谋是陈炯明的族人陈觉民。他死后追赠陆军上将。
许崇智
许崇智(1886年—1965年) 字汝为,澄海区人,早年入福建省马尾船政学堂,后入日本士官学校第二期,毕业后回福建任武备学堂教习,后任新建陆军标统、协统,在新军中加入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其后,他被推举为福建海陆军总司令(未就),后改任师长,并任建北伐军总司令,率部北伐。南北议和后,袁世凯召许崇智入京,他不为所动,返上海市二次革命时,他策动福建独立,被推举为讨袁军总司令,失败后赴日本,加入中华革命党。1917年,许崇智孙中山回粤,任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参军长。援闽粤军成立,许崇智任第2支队司令,参加援闽。入闽后所部扩编为第2军,他任军长,曾率部讨伐浙军陈肇英等部。1920年粤军回粤,他任右派军总指挥,并在次年参加援桂战役。1922年他参加北伐,进入赣州市。嗣因陈炯明叛变,许崇智率部回师靖难,失败后退往福建。同年冬,他在福建就任东路讨贼军总司今。1923年他率军回粤,在揭阳市丰顺县为陈炯明军击败,率残部退守龙门县博罗县。1924年秋孙中山统一军队,粤军改为建国粤军,许崇智任总司令。1925年第一次东征,他任总指挥兼右翼军指挥,击败陈炯明军,平定粤东。同年6月,滇、桂军叛乱,许崇智率东征军回师平叛。其后因廖仲凯案,许崇智被蒋介石排挤,他因之退出军界,寓居上海市香港特别行政区。1965年,许崇智在香港病逝。
陈济棠
陈济棠(1890年—1954年),字伯南,广东防城(今属广西)人,早年就读于钦县县警讲习所、广东陆军小学、广东陆军速成学校。毕业后,他曾任排长职,后在桂军林虎部任连长。1920年粤军回粤,陈济棠参加反正,被编入粤军第1师第4团,任第1营营长。1922年升第四团团长。1923年,他随西路讨贼军东下讨伐陈炯明,嗣升任第1师第2旅旅长。1928-1925年间,他曾三次率部入桂,协助李宗仁收拾桂局。1925年国民革命军成立,陈济棠升任第4军11师师长,参加第二次东征、南征诸役。其后他历任第4军军 长、西江善后委员、广东编遣区主任、第8路军总指挥等职。1931年联合桂系,组织西南政府,与国民政府对抗,自任第1集军总司令。1936年发动“两广事变”失败,下野赴港。抗战时,陈济棠曾出任农部长。1949年他任海南省特区长兼海南警备总司令,后去台湾。1954年他在台北市病逝。
李济深
李济深(1885年—1959年),字任潮,广西苍梧人。早年就读于广东武备学堂、广东陆军速成学堂、保定陆军军官学校。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李南下上海市,加入广东北伐军,任作战参谋,后升任第22师参谋长。广东北伐军遣散后,返北京就读于陆军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官,后兼军事编辑局编修。1920年应邓仲元之邀回粤,在粤军第1师任副官长,后改任参谋长。1922年参加北伐攻克赣州之役。同年冬,西路讨贼联军东下讨伐陈炯明,李济深与第1师将领在西江响应。1923年升任第1师师长兼军第1军参谋长。同年6月率部援桂,击败沈鸿英叛军,攻克梧州市,嗣兼梧州善后处长。1924年黄埔军校成立,兼教练部主任,后升任副校长。1925年国民革命军成立任第4军军长,后参加第2次东征和南征,任东征军第2路纵队司令、南征军总指挥。其后,历任国民革命军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国民党广州政治分会主席广东省府主席、第8路军总指挥。1929年8月被蒋介石扣留于南京,1931年获释,被委为训练总监。1933年参加福建人民政府运动,被推举为“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主席。抗战爆发后曾任军委会战地党政委员会副主席桂林办公厅主任。1948年组织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任主席。1949年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1959年在北京病逝。
邓演达
邓演达 (1895年—1931年),字择生,广东省惠阳人。1909年,他考入广东陆军小学第四期,在校学习时参加同盟会。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邓演达参加姚雨平领导的革命军并随军北伐。1920年后,邓演达历任粤军第1师参谋兼独立营营长、第3团团长, 曾两次率兵讨伐陈炯明叛军。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邓演达支持孙中山制定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策,并首先率所部第3团接受新的政治训练。之后,邓演达任黄埔军校教练部中校副主任兼学生队总队长,专门从事黄埔军校教育工作。1925年春,邓演达赴德国留学,研读政治经济学,并结识朱德等共产党人。1925年冬回国后,邓演达在次年1月参加在广州市召开的中国国民党“二大”,被选为中央候补执行委员,并就任黄埔军校教育长、中国工农红军学校教育长等职。在军校工作期间,他始终与熊雄等共产党人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
中山舰事件”发生后,因他坚决表示反对,一度被蒋介石拘禁。4 月11日,他任潮州分校教育第1军政治部任。1926年7月,北伐开始,邓演达任国民革命军总司部政治部主任,负责领导北伐各军的战时政治工作。10 月攻占武昌后,他任武汉行营主任、湖北省政务委员会主席。“四·一二”事变后,邓演达坚决反对蒋介石,并极力主张东征讨蒋。蒋介石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后,下令对邓演达等进行通缉。1931年8月17 日,邓演达在上海租界被逮捕,并引渡给中国国民党当局上海龙华警备司令部。8月21日,他被秘密押到南京,11月29日,被秘密杀害于南京麒麟门外沙子岗。
其他派系
邓本殷
邓本殷(生卒年不详),字品泉,广东防城(今属广西壮族自治区)人,行伍出身,清末曾任管带,民初解甲回乡,后投福建漳泉镇守使黄培松龙济光据粤后,邓本殷回粤任广东警卫军营长,旋升帮统。1917年援闽粤军成立,邓本殷统步兵两营编入粤军,任统领,参加援闽之役。入闽后,他升任第6支队司令,先后参加过粤军回粤、援桂之役。1922年,邓本殷升任第3独立旅旅长长兼海南省善后处长。1922年,陈炯明分裂后,邓本殷部滞留琼崖。1928年,他联合申葆藩黄志桓等部,成立南路八属联军,自任总指挥,宣布自治,期间一面和陈炯明军联系,一面联络北洋军阀,与广州政府对抗。1926年初,邓本殷所部被南征军击败,他逃往越南
组织架构
编制沿革
建军之初
粤军建立之初,将20个营整编为5个支队、1个预备队、1个游击队,共5000余人。其编制和主要负责人是:
第1支队司令李炳荣,辖3营
第2支队司许崇智,副司令关国雄,辖4营
第3支队司令罗绍雄,辖3营
第4支队司令邓本般,辖3营
第5支队司令洪兆麟,辖3营
预备队司令熊略,辖2营
游击队司令徐连胜,辖2营
后开拔到潮梅地区集中整训时,驻潮属地区警卫军第5营营长杨坤如率部请求参加粤军援闽,将杨坤如部整编为第21营。其后,争取地方人士支持,又征募到10个营。
援闽战争后
1919年夏,援闽战争结束后,粤军扩编为2个军,仍以支队为编组单位,全部兵力约2万人。其编制和主要负责人是:
陈炯明为总司令(未另设军部),邓仲元为总司令部参谋长。
第1军军长陈炯明兼任,下辖李炳荣、洪兆麟、熊略、罗绍雄、邓本殷等5个支队,及梁鸿楷、黄凤纶、丘耀西陈炯光、罗群等5个统领(相当于团长)。
第2军军为许崇智,下辖吴忠信、关国雄、蒋国斌,谢文炳等4个支队,及孙本戎所率的卢兴邦民军。
回粤之后
1920年12月,粤军回广州市后,将原有和回粤战争中发展起来的部队,再次进行整编,共2个军,其编制和主要负责人是:
总司令:陈炯明
参谋长:邓仲元
参谋处长:叶举
总参议:黄强(兼)
副官处长:翁式亮
军务处长:张醁村
军需处长:吴小铭
前方兵站站长:钟秀南
秘书长:张国华
第1军军长:陈炯明(兼)辖3个师、6个独立旅和5个路
参谋长:邓铿
第1师师长:邓铿(兼)
第2师师长:洪兆麟
第3师师长:魏邦平
独立旅旅长:邓本殷、翁式亮、杨坤如、熊略、陈炯光、李炳荣
路司令:李福林、钟景棠、黄大伟、罗绍雄、黄明堂
第2军军长:许崇智,辖4个旅
参谋长:蒋介石
旅长:吴忠信、蒋国斌、谢文炳、关国雄
邓仲元在接受编师的使命以后,对第1师大加整顿,致力于改变各官兵的素质和提高军事学术知识,使其成为粤军楷模。他取消原来的统领制度,一律改为步兵团、把全师编为步兵4个团,另师直属独立营、机关枪营、骑兵营、炮兵营、工兵营、辎重营
粤军分化
1922年6月,陈炯明背叛孙中山后,粤军分化:
拥护陈炯明的粤军,总指挥叶举,参谋长张醁村,有第2师,第1到第7独立旅,第1到第7路粤军,以及第2支队,第1师陈修爵团。该部被称为“附逆军”。
整编后,共6个军,另1个师,共5万余人。其编制和主要负责人是:
总司令陈炯明,总指挥林虎,辖:
第1军,军长林虎,辖2师4旅,师长黄业兴、黄任寰
第2军,军长刘志陆,辖1师2旅,师长黎生。
第3军,军长尹骥,辖2师3旅,师长李方复、谢文炳。
第4军,军长李易标,辖1师1旅,师长黄广其。
第5军,军长熊略,辖1师1旅,师长林烈。
第6军,军长杨坤如,辖2师3旅,师长骆凤翔、钟子廷。
第11师陈修爵。
拥护孙中山的粤军,以许崇智为总司令,蒋介石为参谋长。有第1军、第2军、第3军,分别下辖4个旅。
整编后,许崇智部称为东路讨贼军。辖3个军,另2个师,3个独立旅。其编制和主要负责人是:
总司令许崇智,参谋长蒋介石,辖:
第1军,军长黄大伟,辖4旅。
第2军,军长许崇智兼任,辖5个旅。
第3军,军长李福林,辖5旅。
第12师,师长陈演维,辖1旅。
第13师,师长陈子云,辖1旅。
3个独立旅,旅长罗献祥、颜国华、叶伯质。
另外,广州中央直辖第4军,军长梁鸿楷,辖3师2独立旅,师长李济深、周之贞郑润琦。2个独立旅,旅长梁振楷、张振武。孙中山部合计2.5万余人。
建国粤军
1924年3月,孙中山在政治上改组中国国民党后,将原属中央直辖的粤军和东路讨贼军,统一改编为建国粤军。除李福林的第3军仍驻广州河南,未另编师。其余各军部队,改编为4个师及若干独立旅。其编制和主要负责人是:
总司令许崇智,参谋长蒋介石,辖:
第1师,师长李济深
第2师,师长张民达
第3师,师长郑润琦
第4师,师长许济
独立旅:徐雪寒梁鸿林卓仁机等。
吴铁城的警卫军,辖3个步兵团,1个炮兵营
整编后,严加整顿训练。将所属部队的官兵,大量吸收参加中国国民党,并进行党义教育。
其他军种
广州政府还直辖江海防舰队(护法舰队),司令是陈策,参谋长是冯肇铭,辖江大、江汉区、江固、广贞、广安市、普安、应捷等10余艘舰艇。舰长有李少亨、范应罐、杨耀枢等。当时还有少数飞机,因数量少,尚未编成队。
装备
粤军的军饷和装备,在建立之初依靠惠州、潮州市、梅州等地民众捐款,以及孙中山向华侨募捐筹款,甚至将他自己位于上海市的洋房抵押,以换取军费。同时,孙中山按人、枪募集的数目封官,规定能募得人枪200即任营长,人枪60任连长,人枪20任排长。其不愿当军职或零星枪支则估定价格付费。其后,粤军依靠广东省地区盐税、钨矿税,以及向商人借款,支付军饷和购置装备。援闽后,漳州(后来移至汕头)成为粤军后勤基地,设置总兵站,子弹等一切物资运输,都由兵站负责。枪炮弹药生产主要依靠石井兵工厂,并从战争中获取重弹药和枪械做为补充,黄埔军校曾转送1000枝苏联制65步枪给粤军。总之,粤军装备枪械并无统一制式,就地取材,好坏斑驳。
粤军特点
重视军队教育
自1920年的整编开始,粤军将领邓仲元就重视军队的思想素质、军事素质教育,进行干部教育:对中上级军官每周进行精神讲话,对下级军官设立军官教育班和学兵营,轮流接受短期训练。实用重于形式教练:在军事学术方面,注重实际应用。重视思想教育:每周进行精神讲话,讲授政治常识、国内形势、三民主义、五权宪法等内容。重视社会常识教育:讲授我国历史、地理、化学、物理等常识,提高官兵的文化水平。试行生产教育:曾试办过织染工业和派出士兵参与公路建设,希望逐步将军队从完全消费转变为具备生产能力。
1924年3月,许崇智任建国粤军总司令后,他在广州市开办建国粤军讲武堂,抽调各部队的中下级军官佐轮流入堂学习,以提高共政治觉悟和军事学术,以此充实干部力量。有些师还以开办军士教导营(队)的各种形式,培养、教育初级干部。
有主义的军队
粤军是一支有主义的新军队,1924年的建国粤军整编中,将所属部队的官兵,大量吸收参加中国国民党,并进行党义教育。各级平官佐的教育课程规定为:国民觉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文献、三民主义、建国大纲、建国方略等。在粤军基础上,整编的国民革命军,发展为新式党化军队。
作用与影响
民主革命的主要武装力量
粤军建立之初,就与当时的政治形势、特别是中国国内外的政治情势紧密联系。自1917年孙中山南下护法建立粤军,直到1925年结束番号,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运动,在他的政治路线次定以后,所依靠而执行的主要武装力量,就是粤军。
建立了革命根据地
通过援闽战役、回粤战役,使得革命根据地得以建立。孙中山先生就任非常大总统,是以法统的中华民国政府出现于世界,随 而出兵援桂,兴师北伐,扩大了影响,扩大了宜传,也扩大了革命运动。后来,孙中山接受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完成了历史的转变,从而促成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高潮。
建军新思想的尝试
孙中山对中国革命重新作探索的同时,也对建军观点重新作了估计。在政治上决定改组中国国民党后,他认为在军事上不特要有自己的军队,而且要建立一支有政治觉悟,能够为主义牺牲的军队。因而将原有的粤军,除了跟陈炯明叛变的以外,都改编为“建国粤军”,加强社会主义教育工作。同时,他创建黄埔军校,培养训练一支“党军”。
培养军事人才
粤军是近代中国国民党军队的摇篮之一,它曾经培育和造就了大批军事人材,国民党军政界显要人物如蒋介石、李济深、邓演达、陈诚等,早年均曾在粤军中任过职,国民党统治时代广东省军政要员陈铭枢、陈济棠张发奎余汉谋薛岳等,俱出身于粤军。同时,粤军还积极支持孙中山建立黄浦军校的主张,为黄埔军校输送大批军事骨干,调用干部,借步枪200余枝,送现款3万多元以应急需。
后世评价
国民党元老邹鲁,在其所著《中国国民党史略》中说,粤军是国民党人“倾全党之力栽培起来的”一支军队。
广东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在《粤军史实纪要》中,肯定粤军的历史功绩,认为粤军在中国历史重大变革的转折关头,对孙中山的革命事业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同时,委员会认为由于时代的局限,由旧军队演变而来的粤军,自身还保留有许多旧军队的不良因素,一旦为军阀利用,也会成为他们争权夺利的工具。陈炯明的叛变,就足以说明这点。
中国近现代史专家朱汉国在其所著《中华民国专题史 第四卷 国民革命与北伐战争》中评价:粤军是一只有主义的新军队,在此基础上,整编的国名革命军发展为新式党化军队。
后世纪念
粤军第1师诸先烈纪念碑:该建筑位于广州市东北郊沙河塘牛眠岗(广汕公路侧)。内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外砌花岗石,高38米,底面积197平方米。 碑分上下两部分,下部1一3层建成台座式样,底边长15.2米;上部4—9 层是碑身,第4层碑身边长 6 米。碑正面向西,上刻:“粤军第一师诸烈纪念碑”11个大字,有“中华民国二十八年九月”年款。1986年对纪念碑进行过维修,现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影视与书籍
书籍
影视
参考资料
江防事变.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2023-12-10
滇桂军占据广州.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2023-12-10
粤军史实纪要 .国家图书馆.2023-12-12
广东通史-现代上册 .国家图书馆.2023-12-12
千秋家国梦 (1997).豆瓣电影.2023-12-12
叶挺将军 (2007).豆瓣电影.2023-12-12
目录
概述
创建背景
政治背景
军事背景
发展历程
建立波折
援闽战役
回粤之战
援桂与北伐
粤军分化
巩固广东根据地
回师靖乱
联合李宗仁、黄绍竑
围攻惠州
广州战役
支持建立黄埔军校
建国粤军
统一两广
第一次东征
讨伐刘震寰、杨希闵叛乱
第二次东征与南征
粤军番号结束
主要将领
陈炯明部
陈炯明
叶举
陈修爵
孙中山部
邓铿
许崇智
陈济棠
李济深
邓演达
其他派系
邓本殷
组织架构
编制沿革
建军之初
援闽战争后
回粤之后
粤军分化
建国粤军
其他军种
装备
粤军特点
重视军队教育
有主义的军队
作用与影响
民主革命的主要武装力量
建立了革命根据地
建军新思想的尝试
培养军事人才
后世评价
后世纪念
影视与书籍
书籍
影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