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国六卿
春秋时期晋国的三军将佐
晋国六卿,指春秋时期晋国的三军将佐。
公元前633年,晋文公在建立三军,每军设将、佐各一名,依次为中军将、中军佐、上军将、上军佐、下军将、下军佐,其中中军将为正卿,执政晋国,六卿出将入相,掌管晋国军政大事,是中国最早的内阁制度。
晋国六卿采用世袭制,主要由狐氏、先氏、郤氏、胥氏、栾京庐、范氏、中行氏、智氏、韩桓惠王赵姓、魏氏等十一个世族所把持  ,他们按照“长逝次补”的原则,轮流执政。晋国六卿出将入相,前后十几代人辅佐晋公“尊王攘夷”,捍卫华夏文明,是华夏文明的正源。正所谓”华夏文明看春秋,春秋大义看晋国“,六卿内部的矛盾变迁,也造就了春秋五霸的更替,其间的恩义情仇跌宕起伏,兼并厮杀激烈无比,他们共同谱写了一部壮烈的历史诗篇。
人物事件
晋文公四年(前633年),被庐之,晋文公于城濮之战前作三军,每军各设一名将、佐,地位从高到低分别为中军将、中军佐、上军将、上军佐、下军将、下军佐,并按照“长逝次补”原则,轮流执政,称为三军六卿。
晋文公八年(前629年),清原之蒐,晋文公增设新上军、新下军,合计五军十卿。晋襄公六年(前622年),夷之蒐,因排位最前的四卿在同一年相继去世,晋军面临大面积调整,晋襄公便裁撤新上军、新下军,恢复三军六卿建制。
晋景公十二年(前588年),为奖励鞌之战立功将士,晋景公增设三军,扩为六军十二卿。五年后,下宫之难爆发,赵氏一系几乎灭绝,新三军被合并为新军,变为四军八卿。晋悼公十四年(前560年),绵上之蒐,晋悼公裁撤新军,又一次恢复三军六卿建制。
晋平公八年(前550年),栾氏之乱,栾氏被灭族,十一家六卿世家此时仅剩韩氏、赵氏、魏氏、智氏、范氏、中行氏六家,之后此六家每家占据一卿位,长期把持晋国军政大权,故后来晋国六卿又被用来特指此六大家族。
晋定公十九年(前493年),铁之战,范氏、中行氏被灭,遂取消中军,六卿变为四卿。晋出公二十二年(前453年),赵氏、韩哀侯、魏氏三家联手消灭执政的智氏,为最终实现“三家分晋”奠定基础。
到公元前453年晋阳之战,韩、赵、魏联手打败了晋国的执政大臣荀瑶,进而瓜分了晋国,韩、赵、魏虽然成为诸侯,但最后逐一败倒在秦国的铁蹄下,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现在六卿直系后裔有4600多万人口,是华夏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背景
晋国是天子的兄弟之国,并一直是周代肱骨,地位显赫。周平王东迁,晋文侯仇出兵勤王,功在社稷。晋文侯还有个弟弟,名曲沃桓叔,史称曲沃桓叔,都是在战争中生的,仇这个名字确实没有成师好,当时就有人预言要出乱子。
前784年,晋穆侯去世,其弟晋殇叔短暂的篡位,又被晋穆侯的长子公子仇夺位,晋文侯在位35年。前745年,文侯子昭侯即位后,时曲沃县附近有叛乱,晋昭侯就把叔父成师封到曲沃,这是比首都翼还要大的都市,麻烦来了:成师和他的子孙数十年如一日地开始和晋侯争国君之位,斗争极其复杂的残忍。总之,前679年,经过长达67年的内战,曲沃桓叔的孙子晋武公称终于消灭了“仇”的子孙,晋国暂告安定,史称“曲沃代翼”。当时,齐桓公小白已经开始了他的霸业。前677年晋武公死,儿子晋献公诡诸即位了。诡诸在位期间干的两件大事——扩张国土与屠杀宗族。
公族摧残
晋献公诡诸也许是晋国67年的内斗形成的惯性吧,晋献公即位后,即使他想仁慈都难以做到了——他的 曾祖父成师的公子、公孙(史称桓庄之族)也不少,时时想着干掉诡诸,晋献公寝不安席、食不甘味,于是以士蒍之谋,离间群公子,遂用8年的时间屠杀。本家杀得差不多了,基本上也就没什么问题了,但血腥的杀戮惯性使得诡诸不由自主的把毒手伸向了自己的儿子。前672年,即晋献公五年,“伐骊戎,骊姬、骊姬弟(妹妹),俱爱幸之。”骊姬为了给自己的儿子谋取继承权,经过姐妹的一系列阴谋夺嫡活动,当然最根本的还是诡诸的残忍本性,前655年,太子申生被逼死,晋文公晋惠公出奔。骊姬还使诡诸和晋国的群臣盟誓:都不许接纳或者帮助外出的公子。到此,虽然诡诸自以为完全解决了隐患,但他离死也不远了,身后的事情就由不得他了。
诡诸的上述做法对晋国的未来有深厚的影响,国君的儿子从此一般不被留在本国,这成了一种制度。这个措施虽然当时起到了稳定内部的作用,但是长远看来,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纷纷裂变,晋国因为公室的人员和力量极其单薄,各个大家卿大夫不断坐大。
卿族扶植
但异姓势力的坐大,晋献公只是扫清了障碍,真正把他们培育起来的,还是一代霸主晋文公重耳。重耳流亡十九年,身边的心腹有狐偃、赵衰颠颉魏犨胥臣等都是异氏,这些人也都是他此后重要的依靠对象。即使回国后,重用的先轸栾枝等人也大都是异姓。这些人都是霸业的建设者,几十年后,他们的下一代在维护着晋国百年霸业的同时,也在蚕食晋侯的君权,果然在几百年后,他们的子孙成为晋国聂氏宗祠的掘墓人。可以说,从晋文公、晋襄公父子相继称霸后,晋国的国政基本掌握在异氏的大臣手中,结果是国君越来越弱,异氏卿族越来越强。他们同在一个屋檐下,为了生存,为了争权,为了夺利,展开了一轮又一轮的竞争。六卿之间亲情与仇恨交织、恩义与血腥错杂,共同谱写了一部壮烈的历史诗篇。其间的恩仇故事跌宕起伏,兼并厮杀极其残酷,精彩程度绝不亚于当时各个国家间的纷纭争斗。
历届卿士
正卿一览
晋文公作三军,以郤将中军,郤溱佐之。郤氏在军中执掌大权,但在朝中,却以执政大夫狐偃为首。在军中身为上军佐的狐偃就不得不服从郤榖。这样的人事安排作用在于政权与军权交织,便于晋侯进行有效的控制。
到了晋襄公时,以贾季将中军,执政大夫赵盾佐之。后将赵盾、贾季在军中的职务调换,赵盾将中军并身兼执政大夫,军政完成合一,赵盾成为了朝臣中绝对的领班人。赵盾逝世,郤缺继立,郤缺所继承的不仅仅是赵盾中军将一职,还有执政大夫和作为晋国一把手的军政大权。换言之,自赵盾起至荀瑶终,晋国最高军政长官正卿=元帅=执政大臣=中军将(【注】:荀跞之后,只有四卿,以上军将为尊)
晋国正卿:赵氏3人;智氏3人;范氏3人;郤氏3人;韩氏2人;魏氏1人;先氏2人;中行氏2人;栾氏1人;狐氏1人,总计21人
世卿执政时间:赵姓45年;智氏36年;韩氏34年;魏氏5年;范氏17年;栾京庐14年;先氏10年;中行氏9年;郤氏9年;狐氏1年不足,总计180年。
从公元前633年晋文公设立三军六卿,到公元前453年晋阳之战,这180年间是晋国六卿十一个世族之间相互兼并,最终韩赵魏瓜分晋国,史称三家分晋
六卿七十二将
其中,狐氏3人;先氏6人;郤氏7人;胥氏4人;栾氏5人;韩氏7人,上述六姓均起源于晋国公室,共计32人。
姬姓荀氏分三支:中行氏5人;智氏6人;程氏2人;共计13人。
姬姓魏氏有7人;
祁姓范氏7人;
嬴姓赵姓10人;
总计:晋国历代将佐共有72人,除了臾骈箕郑父和屠击3人外,余下69人均来晋国六卿十一个家族。
六卿世家
曾任六卿的十一个家族中,智氏和中行氏源自荀氏,狐氏、先氏、郤氏、胥氏、栾京庐韩桓惠王六个家族属于晋国公族,智氏、中行氏、魏氏都属于周代公族,这九个家族都是周室姬姓。范氏之先为祁姓。赵氏出自嬴姓。现在晋国六卿后裔人口有4600多万,是中原地区后裔的重要组成部分。
狐氏
狐氏出于晋国公族,晋初治国,启以夏政,疆以戎索。晋献公娶二女于戎,大戎生文公重耳,小戎生晋惠公夷吾,故为晋舅氏,及“文襄之世”狐氏极盛。
第一代:狐突
第二代:狐毛(狐突长子)、狐偃(狐突次子,别为贾氏)
第三代:狐溱(狐毛子)、狐射姑(贾季、狐偃子)
第四代:狐鞫居(别为续氏)
(【注】:显示粗体字之人为前633年后担任卿士之人,下同)
狐氏在第三代狐射姑时与执政大臣赵盾在君主选择上出现分歧,逃离晋国。现在狐氏人口不足8万,在中国姓氏排名中位居400位之后。
先氏
先氏为姬姓,乃晋国宗室的一个分支。在晋献公时,已有了一定的政治地位。骊姬之乱时,就坚定地站在晋文公一边,重耳返晋过程中,先轸是“内柱”之一。大致兴衰轨迹是:献公时从政,惠公时沉寂,文公时辉煌,秦襄公时狂望,灵公、晋成公时平稳,晋景公时衰亡。自献公,先氏多为武官,以勇武侍晋,然先氏之族不睦,先丹木、先友多有隙。
第一代:先丹木,先友
第二代:先轸(也称原轸)、先蔑
第三代:先且居(原轸子)、先都、先仆
第四代:先克(先且居子)
第五代:先榖
先氏在第五代先榖时,勾结犬戎族作乱,被晋公驱除晋国。现在先氏人口不足8万,在中国姓氏排名中位居400位之后。
郤氏
郤氏之先为晋公族,叔虎因功封于郤邑。随后其家甚旺,出现四世八卿。至晋厉公时,郤氏三卿五大夫,可谓“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军”。
第一代:郤豹(别为郤氏)
第二代:郤芮(郤豹嫡子)、郤榖、郤溱、郤义(郤豹幼子)、郤称(郤豹长子,又称郤伯)
第三代:郤缺(冀芮嫡子,别为冀氏)、郤扬(郤义子,别为步氏)、公子伯纠(郤称子)
第四代:郤克(郤缺嫡子)、郤犨(步扬子、别为苦成氏)、步招(步扬嫡子)、蒲城鹊居(郤扬子)
第五代:郤锜(郤克嫡子)、郤至(蒲城鹊居子,别为温氏)、郤毅(蒲城鹊居子)、郤乞
郤氏在三郤时,内外骄横,被晋厉公胥童联手杀害,郤氏败亡。现在郤氏人口不足8万,在中国姓氏排名中位居400位之后。
胥氏
胥氏本出姬姓,是晋国宗室的一个分支,胥臣跟随晋文公流亡,后在文公政权中占据重要地位。胥臣之后,有子胥甲、孙胥克。前573年,胥童受到晋厉公的宠信,帮助厉公除掉郤氏,重新被封为卿,但不到一月,即被栾书杀死,胥氏从此彻底退出晋国政治高层。
第一代:胥臣、胥婴
第二代:胥甲(胥臣之子)
第三代:胥克(胥甲之子)
第四代:胥童(胥克之子)
胥氏在胥童时被栾书与中行偃联手击败,从此从晋国政坛消失。现在胥氏人口约有30万,在中国姓氏排名中位居第267位。
栾氏
栾京庐之先为晋公族,晋靖侯之孙栾宾封于栾城区(“栾”通“架”,今河北栾城一带)。其后以栾为氏,世代为晋国卿士。
第一代:栾宾
第二代:栾共子(栾宾子)
第三代:栾枝(栾成子)
第四代:栾盾(栾枝子)
第五代:栾书(栾盾子)、栾京庐
第六代:栾黡(栾书嫡子)、栾(栾书子)、栾纠(栾书子,别为卞氏)
第七代:栾盈(栾子)、栾鲂、栾豹、栾乐
栾氏在栾盈时被六卿联手击败,栾氏败亡。现在栾氏人口仅有40万,在中国姓氏排名中位居第233位。
范氏
范氏之先为祁姓隰叔侍晋,为士师(法官),以之为氏。后士会封于随邑,部分为随氏;又封于范邑,部分为范氏。士雃仕秦,立刘姓刘知远乃其后也。
第一代:隰叔
第二代:士蒍(杜隰叔子,别为士氏)、杜原款(杜隰叔子)
第三代:成伯缺(士蒍长子)、士榖(士蒍幼子)
第四代、士会(士缺子,别为随氏、范氏)、士穆子(士缺嫡子)、士朔(别为巩氏)
第五代:士燮(士会子)、士鲂(士会幼子)、士渥浊(士穆子子)、士(士会子,别为刘氏)、士富
第六代:士匄(士燮子)、士弱(士渥浊子)、刘明(士雃子)
第七代:士鞅(士匄子)、士瑕(士弱子)、刘远(刘明子)
第八代:范昭子(士鞅子)、士景伯(士瑕子)、刘阳(刘远子)
范氏在六卿内讧中败亡,出奔齐国。其后裔刘邦开创汉朝。现在范氏人口约有480万,在中国姓氏排名中位居第59位。
中行氏、智氏
中行氏,智氏都源自荀氏,出自晋国公族,姬姓荀息出任晋国大夫,晋武公灭荀国,以此地赐原黯,原黯别为荀氏,称荀息。荀息生逝敖,逝敖生长子荀林父,其后为中行氏;荀林父之弟荀骓,其后为程氏;荀林父幼弟荀首,其后为智氏,中行氏、程氏、智氏实出于一宗。
第一代:荀息
第二代:荀逝敖(荀息子)
第三代:荀林父(逝敖子,别为中行氏)、荀首(逝敖幼子,别为智氏)、荀骓(别为程氏)
第四代:荀庚(荀林父子)、智罃(荀首子)、程滑、程季(程子)
第五代:荀偃(荀庚子)、智朔(智罃子)、程郑(程季子)、荀家、荀会、中行喜、智起
第六代:中行吴(中行偃子)、智盈(智朔子)
第七代:中行寅(中行吴子)、荀跞(荀盈子)
第八代:智宣子(荀跞子)、荀果(别为辅氏)、智徐吾(别为涂氏)
第九代:荀瑶(荀申子)、智宵
第十代:智颜(智瑶子)、智开(智瑶子)、智国(智宵子)、智宽(智宵子)、智秀(别为程氏)
中行氏的始祖荀林父和智氏的始祖荀首是亲兄弟,中行氏在六卿内讧中败亡后,中行文子投奔齐国,在西汉绝嗣。
智氏在晋阳之战中被韩氏、赵姓、魏氏联手打败,韩赵魏大肆屠杀智氏族人,幸存智氏后裔投奔秦国。现在智氏人口约有9万人,在中国姓氏排名中位居第392位。
魏氏
魏氏之先为周公族,毕公高立毕国。后毕国灭,公族子弟称毕氏,散落各地。有一人曰毕万侍奉晋献公诡诸,因功封于魏城,为魏氏,其后建立魏国。
第一代:毕万
第二代:芒季(毕万之子)
第三代:魏犨、魏寿余
第四代:魏颗(魏子、别为令狐氏)、魏悼子(魏犨嫡子)、吕锜(魏寿余子,别为吕氏)、毕阳
第五代:魏绛(魏悼子子)、魏颉(魏颗子)、魏相(吕锜子)
第六代:魏舒(魏嫡子)、魏戊(魏绛子)
第七代:魏取(魏舒子)、毕游
第八代:魏曼多(魏取子)
第九代:魏驹(魏曼多子)、豫让(毕游孙)
魏氏后瓜分晋国,建立魏国,亡于秦国。现在魏氏人口约有600万,在中国姓氏排名中位居第45位。
韩氏
韩哀侯之先为晋公族。曲沃桓叔生子万,封于韩原,为韩桓惠王燕后文公即位,韩氏不旺,为赵姓家臣。至悼公即位,任韩厥为正卿,韩氏复兴,其后建立韩国
第一代:韩万
第二代:韩赇伯(韩万之子)
第三代:韩简(伯之子)
第四代:韩子舆(韩不信
第五代:韩厥(韩子舆子)、韩穿
第六代:韩起(韩厥幼子)、韩无忌(韩厥长子)
第七代:韩须(韩起子)、箕襄(韩无忌子,别为箕氏)
第八代:韩不信(韩须子)、韩固、韩康(别为蔺氏)
第九代:韩庚(韩不信子)
第十代:韩康子(韩庚子)
韩桓惠王后瓜分晋国,建立韩国,亡于秦国。现在韩氏人口约有900万,在中国姓氏排名中位居第29位。
赵与秦、梁为一宗,同出于赵城。造父擅御,幸于周穆王,封于赵城,立赵氏。造父侄孙赵非子封于犬丘,其后建立秦国,裔孙赵叔带去周侍晋,其后建立赵国。梁国亡,后裔入晋为大夫。
第一代:赵夙叔带裔孙)
第二代:赵共孟(赵夙之子)
第三代:赵衰(赵共孟之子)、梁益耳(梁康伯之后)
第四代:赵盾(赵衰嫡子)、赵同(赵衰子,别为原氏)、赵括(赵衰子,别为屏氏)、赵婴齐(赵衰子,别为楼氏)、赵穿(别为邯郸氏)、梁弘(梁益耳之侄)
第五代:赵朔(赵盾子)、赵鞅(赵穿子)
第六代:赵武(赵朔子)、平原君(赵旃子)
第七代:赵成(赵武子)、赵获、赵午(赵胜子)
第八代:赵鞅(赵简子)、赵稷(赵午子)、梁婴父
第九代:赵无恤(赵鞅庶子)、赵伯鲁(赵鞅嫡子)、赵罗
赵氏后瓜分晋国,建立赵国,亡于秦国。其后赵匡胤又建立宋朝,现在赵氏人口有2670万,在中国姓氏排名中位居第9位。
六卿点评
晋国六卿几个家族尤其是范氏、中行氏、智氏、韩氏、魏氏、赵氏六个家族连续十几代同朝为官,轮流执掌晋国国政,他们是晋国霸业的历史见证着,更是晋国霸业的建造者。晋国自己建立功业的同时也在维护着周室王朝,抵御四夷,捍卫着华夏文明,正所谓”华夏文明看春秋,春秋大义看晋国。"
人物风云
狐偃
狐偃出于戎族,姬姓,狐氏,狐突次子,狐毛之弟,晋文公之舅,略有贪欲的政治家。
文公集团骨干成员
其父狐突晋国大夫,狐偃与公子重耳交厚,重耳“有士五人”,狐偃其一。晋献公21年,骊姬之乱,太子申生自杀,公子重耳与晋惠公皆在外将兵。狐偃保重耳受蒲城县,后与重耳谋,奔狄国,终伴重耳左右。重耳居狄12年,又力主重耳奔齐以避难,开始了漫长的流亡之旅。7年间,狐偃不辞劳苦,忍辱负重,兢兢业业为重耳出谋划策,艰难的推动着重耳的复国大业。
文公回国即位,委国政于狐偃,为执政大夫。晋文公初设三军六卿,狐毛、狐偃将上军。时晋国政治革新之措多出于狐偃。其执政8年,使晋国国力得到了狂飙式的发展。并为晋文公作“勤王退楚”的战略规划,将晋国推向霸主的圣坛。
姬姓,先氏,名轸,因采邑于原,又称原轸,先丹木之子。晋国杰出的军事家,优秀的军事统帅。
前660年,晋献公见惑于骊姬,欲废太子申生,其父先丹木说申生避祸,申生不从,先丹木知其必亡,乃附公子重耳。重耳“有士五人”,先轸其一。献公崩,晋乱,至惠公夷吾,先氏为公子重耳之内应。(《史记》称先轸亦随重耳出亡)
文公即位,委先轸以重任。前633年,晋始作三军,以先轸佐下军。一年后,中军将郤毂卒,先轸跃为中军元帅。
狐偃是文公称霸的战略制定者,那先轸就是文公称霸的战略执行者。城之战,先轸巧妙的利用晋文公退避三舍之势,大败楚军,一战定霸。文公崩,襄公立,秦出兵伐郑,不礼于晋,先轸全歼秦军于山,生俘秦将。
襄公从妇人之言,纵秦将归。先轸闻之,入宫责襄公“一日纵敌,万世之患”,襄公大悟,急遣人追之,不得!先轸悔其欺君之举,大惭。后先轸攻翟,单骑免胄入翟营,壮烈殉国。
先轸死后,其子先且居继立为中军元帅,继续为晋国的霸业作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嬴姓赵姓,名衰(同“崔”),字子馀,排序为季,谥号成,史称赵成子、成季、孟子余,晋文公四年(前633年)任原大夫,亦称原季。
叔带之后,早年便追随公子重耳,重耳“有士五人”,赵衰其一也。自始至终伴随重耳左右,与重耳同行流亡19载,不离不弃,为重耳股肱之臣。
文公回国即位,为赵衰为心腹,每每以军政要务委之,赵衰不受,却将他人之贤荐于文公。前633年,晋作三军六卿,郤毂、郤溱狐毛栾枝先轸皆为赵衰所荐,文公对赵衰之信任由此可见一斑,亦可看出赵衰让贤之德。且赵衰所荐之人皆为治世之能臣。比之介子推所鄙夷“将贪天之功据为己有”的狐偃相形见绌。上军将狐毛死后,赵衰替之,始入六正行列。狐偃死后,替之为执政大夫。
终赵衰之世,低调处事,其谦让之贤令人可敬,狐射姑赞其曰:“冬至之日”。前622年,赵衰逝世,其子赵盾继立,赵衰已经为其子创造了良好的政治环境和竞争资本。
赵宣子
嬴姓赵姓,名盾,排序为孟,谥号宣,史称赵宣子、宣孟,赵衰之子。时人尊称其赵鞅晋国第一位。
赵宣子召集党羽
将执政大夫与中军元帅军政大权集于一身的卿士,始称正卿。自文公后出现的第一位权臣,颇有建树的政客,晋国霸业中衰的始作俑者,是毁灭晋国聂氏宗祠的第一人。
赵衰随晋文公避难于翟,娶戎女叔隗,生一子,曰赵盾。后赵衰又随重耳出奔,留下赵盾母子。及重耳即位,赵氏富贵。赵衰将叔隗赵盾母子接回绛城。衰以赵盾贤能,立为宗子。赵姬(晋文公之女)三子赵同赵括赵婴齐皆侍奉赵盾。
前622年,赵衰逝世,赵盾继任为执政大夫,幸运的是几乎同时,胥臣栾枝先且居也随之而去。一年后,晋襄公重组内阁,在阳处父的协助下,以赵盾将中军,贾季佐之。年轻的赵盾理所当然的成为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卿士,直接辅佐晋襄公。而就在同年 ,晋襄公逝,赵盾再次幸运的走上前台,开始了对晋国长达20年的专政。
襄公崩逝,赵盾主张拥立在秦国的公子雍,而他的副手狐射姑却更愿拥立在陈国的公子乐。双方各不相让,贾季私自派人去陈国迎公子乐,赵盾察觉后派人诛杀。贾季愤恨阳处父,将其刺杀,赵盾乘机驱除贾季,自此赵姓一家独大的格局已然形成。
赵盾随即遣先蔑士会往秦国迎立公子雍。晋襄公的夫人穆嬴携太子晋灵公,哭诉于赵家。赵盾无奈,乃立夷皋,是为灵公。其后领晋国三军于令狐打败护送公子雍的秦军。自此秦晋再生战祸。为确立自己在国际上的地位,赵盾主盟,与齐、鲁、卫、郑、宋、陈等国国君盟于扈,俨然以霸主自居,开晋国卿大夫会盟诸侯之先河。
前620年,先毂、梁益耳、得为乱,赵盾未经灵公太后应允,擅自杀戮朝中大臣,时赵氏气焰之盛,诸卿皆畏。前615年,秦晋战于河曲,赵盾族弟赵穿胥甲不从将令。赵盾废胥甲而用赵穿,其执法之不公为人所耻。
赵盾在朝中表面与郤缺、士会、荀林父共主国政,实际上独擅专行。赵氏党于郤氏、先氏,排挤荀氏、栾氏。赵盾的高压政策,众卿敢怒不敢言。
灵公渐长,为赵盾所制,心甚不快。灵公刺杀赵盾未遂,赵盾逃匿,未出国境,赵穿弑灵公,迎赵盾。赵盾归,竟然不诛弑君之人。史官董狐愤而提笔:“赵盾弑其君”。赵盾又立公子黑臀为晋侯,是为晋成公,又以晋无公族为由,在晋国设立公族大夫、余子、公行建制,其职位主要由卿族世家子弟担任。晋国公族日弱,卿族日强,这对晋国君权几乎是致命一击,晋国的分裂已经提前预定。
楚庄王即位,励精图治,国力日强,不断北上,向晋国霸业发起严峻挑战。秦国因崤山之恨、令狐之败屡屡攻击晋国后方。赵盾以私为主、以公为次的执政理念使得晋国内部矛盾重重,文襄霸业也已摇摇欲坠。前601年,年仅50余岁的赵盾撒手人寰,指定由郤缺执政。他留下的是晋国分崩离析的朝政与土崩瓦解的霸业,还有那个他一手经营扶植,却已成众矢之的的赵氏家族。
姬姓,中行氏,名林父,谥号桓,因中行氏出自荀氏,故又名荀林父,时人称之荀伯、中行伯,后人称
之中行桓子。荀息之孙,逝敖长子,中行氏之祖;其弟曰荀首,为智氏之祖。
其祖父荀息为晋献公股肱之臣,献公弥留之际,托孤于荀息,后幼主姬奚齐卓子相继被弑,荀息以身殉职。这对后来的荀林父应该产生了很深的影响。
晋文公城濮之战,荀林父为晋文公御,一年后,文公作三行以备胡,以荀林父为中行将。几经升迁,至前622年,佐下军,始入六正。后赵盾独擅晋政,权势熏天之时,荀林父凭借着自己独当一面的杰出才干,为赵盾所倚重;同时,荀林父有为人正直,忠直厚道,对赵盾并非一味逢迎,且对赵盾的专权又略有不满。
前601年,赵盾逝世,破格提拔为人处事圆滑却不失原则的上军将郤缺为正卿,荀林父佐之。至前597年初,郤缺逝世,楚庄王晋国权利交接之机,率师北伐,荀林父临危受命,仓促重组三军即南下与楚庄王争霸。在邲之战中,由于荀林父刚刚接收执政,晋绥军中并无绝对的领导权,加之荀林父其忠厚木讷的本性,中军佐先毂与荀林父军前意见不一,于之战中惨败于楚庄王。
晋师归国,荀林父并未降罪,官居原职。其后几年,兢兢业业为晋国的复兴而奋斗。
荀林父执政的几年是晋国几十年来最严峻的时刻,但他没有丧失斗志,在这样的艰难中顽强不屈,晋国也渐渐恢复了些许元气和自信。
祁姓,范氏、随氏,名会,谥号武,叫做士会、范会(采邑于范)或随会(采邑于随),史称范武子、随武子,士蒍之孙,成伯缺幼子。杰出的政治家,先秦时代贤良的典范。
其祖父士蒍为晋献公谋,尽灭桓庄之族,升为司空,士氏乃旺。经惠公短暂的低谷后,在文公后期崛起,士蒍幼子士毂屡入六正之列。在其叔父的护佑下,士会身政坛。士会为士缺幼子,士穆子之弟,按周礼分封制,不可为宗子,且地位较低。
前621年,晋襄公病逝,赵盾欲立公子雍,遣士会先蔑往秦迎立新君,赵盾背之立太子夷皋,后反攻秦军,士会、先蔑皆愤而仕秦。秦康公以士会为贤,幸为己用,以士会为谋,攻晋屡屡得手,赵盾深以为患。赵盾以魏寿余以苦肉计赚回士会,士会以其在秦国的优异表现很快便深得赵盾赏识,进入内阁,成为赵盾的得力助手。
邲之战中,时士会将上军,已察觉晋不可与楚决战,战则必败。中军佐先榖率师济河,士会便率上军七处设防掩护。后晋军果惨败,惟上军得以保全。
前594年,荀林父告老,士会执政,便改革政治,将缉盗科条尽行铲除,专以教民劝化为务,益求典礼之制,修晋国之法。时晋之国法为之一新。
前592年,郤克见辱于齐,及归,屡言伐齐,晋景公不从,士会深以为患。不久士会告老,郤克执政。
郤献子
姬姓,郤氏,名克,谥号献。史称郤献子,正卿郤缺之子。有轻微的跛足残疾,这一身体缺陷却改变了郤克的事业轨迹。
前597年,正卿郤缺逝世,中行林父继任,立刻迎来晋楚之间有一场巨战,时郤克继其父之位为卿,辅士会佐上军。士会与郤缺为世交,少不了对初涉政坛的郤克谆谆教诲。邲之战前夕,郤克已然看出魏錡,赵旃之流的乱行,估计出晋楚的胜败格局,便果断的与士会提前准备,以保上军不败。后先榖败亡,荀林父告老,郤克在短短几年间便升为中军佐,辅士会执政。时楚正盛,秦晋交恶,齐便是晋国联合的主要对象。前592年,晋景公遣郤克使齐,因其跛足而见辱于齐顷公,郤克愤,及归,请景公伐齐,景公不从。郤克愈愤,嗔怒不已,士会忧其迁怒于晋,便告老,慷慨的让出了正卿一职。
郤克执政,开始了其复仇的计划。前589年,齐顷公伐鲁,郤克乘机出兵攻齐,于鞍之战中大败齐军,司马韩厥几生擒齐侯。顷公惧,乃遣国佐与郤克签订城下之盟。
郤克有着杰出的政治才干与明锐的军事嗅觉,本是忠君体国之臣,却为着一己之私,起倾国之兵与齐争衡。晋霸业中衰,郤克能吸取邲之战的教训,团结同僚与部下,较为合理的安排人才辅佐国家,并挫败齐国的称霸野心,为晋国的复兴奠定了基础,亦不失为治世之能臣。
姬姓,栾氏,名书,谥号武,其名栾书,时人尊称其栾伯,史称栾武子。晋国中期杰出的政治家,名帅,名满天下的阴谋家。
祖父栾枝赵衰荐,入六正,参与城濮败楚,崤山败秦等战役并表现优异。其父栾盾赵盾之拔,亦入六正。栾盾死后,栾书继,辅赵朔佐下军,为六卿之末。然而他的上司下军将赵朔却很欣赏栾书,曾言:“栾伯善哉,实其言,必长晋国!”
邲之战,栾书谓晋难胜,当退。鞌之战,栾书将下军,从郤克伐齐。郤克知栾书之才。前587年,郤克逝世,栾书以下军将跃为正卿,开始了长达14年的执政之旅。郤克之子郤锜将下军
由于郤克的投之以桃,栾书的报之以李。栾郤两家相互提携,共创大业。前583年赵庄姬赵同赵括
晋悼公周子
反,栾书、郤锜作伪证,同灭赵氏,史称“下宫之难”。赵氏颠覆,晋国高层留下了较多空缺,郤氏之族纷纷跻身晋政,形成了继赵氏之后又一望族,时郤锜、郤至郤犨都位列卿士,权势极显。栾书虽为正卿,亦感郤氏之盛,心中不快。前575年,晋楚鄢陵之战晋厉公从郤至之速战,不纳栾书之谋,果大败楚军。栾书更忌郤至之才。后栾书制作种种假象于晋厉公,晋厉公亦憎郤氏之专横,任胥童族灭郤氏。胥童顺势将栾书擒获,厉公不忍,令栾书官居原职。栾书恐祸将至,联合荀偃弑厉公。栾书为防晋乱,急遣智罃士鲂洛邑迎立公孙周,是为晋悼公
悼公即位后,栾书以流星般的速度消失在晋国政坛。
姬姓韩哀侯,名厥,谥号献,史称韩献子。韩子舆之子,为战国时韩国之祖。
韩厥力保赵孤
韩氏未幸于晋文公,逐步沦落。至韩厥,为赵衰所养,故与赵姓相善。韩厥为人正直,赵盾执政,任其为司马,韩厥以赵氏家臣的身份进入政坛。河曲之战前,韩厥就以扰乱军阵为名处死了赵盾的亲信,赵盾得知后,未责备,反而大赞其:“秉公执法”,并预言他日韩厥必执晋政。
此后韩厥低调为官,恪尽职守,因为家族不够显赫而难入六正。前589年,晋军败齐于鞍,景公始作六军十二卿,韩厥将新中军,算是列入卿位了。秦景公认为韩厥有国士之风,是为人正直,为臣尽忠的社稷之臣,故景公为政,多从韩厥之言。前583年,下宫之难,赵氏灭族,只有韩厥感念昔赵氏养育知遇之恩,向景公言及成、宣之功,景公乃以年幼的赵武为赵氏继承人,使其复续嬴姓嗣,赵氏免于亡族。
随后韩厥为臣继续低调,不显山不露水,从不参与各卿之间的争权夺利。前574年,栾书擒厉公,恐为人所鄙,欲携韩厥、士燮共举,韩厥怒斥栾书叛逆之举。栾书无奈只与荀偃弑其君。
悼公立,素敬韩厥之贤,乃以之代栾书执政。韩厥达到了人生事业的巅峰,辅佐年轻而又优秀的晋悼公晋国的复霸大业作着最后的冲刺。
前566年,韩厥主动告老,其子韩起为卿,后又为执政,韩哀侯渐兴。
姬姓,智氏,名罃,谥武。史书上称作知罃(“知”“智”通),因知氏与荀氏同宗,所以也叫荀罃,即智武子。荀林父之侄,荀首之子,荀庚之堂弟。春秋中期晋国杰出的军事家,名帅。
前597年,郤缺逝世,荀林父执政,以其弟荀首为下军司马,荀罃亦在军中服役。邲之战,荀林父惨败收场,兵荒马乱之中,年轻的荀罃被湘军所俘虏。其后晋楚关系紧张,荀罃铁窗中度过了长达9年的囚禁。前588年,晋楚关系缓和,晋国以楚国公子熊榖臣换回智罃,荀罃终获释。
回到晋国的荀罃,其地位甚至还不如侄子荀偃。时执政栾书三郤交恶,各自拉帮结派,党羽林立,荀罃对栾、郤党政嗤之以鼻,遭到了栾书、郤锜的冷待甚至压制。然而前573年,晋悼公即位,可谓英雄识英雄,屡委任其以要职。
前566年冬,韩厥告老,荀罃执政。时正值晋楚争霸的高潮,面对郑国的望风驶舵,荀罃提出晋绥军三分,轮番出击,袭取郑国。楚军进,则晋军退;楚军退,则晋军进。使楚军欲战不能,长期疲于奔命。最后楚共王不得不放弃对中原的争夺。智罃的疲楚之策,不战而屈人之兵,成为后世兵家之经典。年仅20余岁的晋悼公最终得以复霸中原,荀罃之功勋不可磨灭。
前560年,荀罃逝世,其侄荀偃执政。荀偃继其叔父之余烈,仰仗着晋国强大的国力开始了对秦楚齐等大国的征伐。
嬴姓赵姓,名武,谥号文(一作献文),其名赵武,时人尊称其赵孟頫,史称赵文子、
晋国六卿领地
晋献文子。赵朔赵庄姬之子,传说的赵氏孤儿的原型。
前583年,赵庄姬告原(赵同)、屏(赵括)将作乱,晋攻赵氏于下宫,晋赵氏大宗全族被灭,自叔带以来创下的家底焚毁尽。韩厥请于景公,以赵武为赵氏继承人,续嬴姓嗣,还其宗邑。悼公即位,以赵孟为贤,令其佐新建陆军,经魏绛栾黡韩起礼让,至前560年,中军元帅智罃逝世,年轻的赵武将上军,仅居荀偃士匄之下。
赵武为人低调,重信义、崇礼让,有其曾祖父赵衰之风,是赵姓再度崛起的奠基人。鉴于幼年悲惨的亡族记忆,赵武只与韩起亲善,从不参与卿族之间的争利仇杀。前548年,赵武继士匄执政,开始以偃武修文的纲领主持国政,力主减轻诸侯盟国对晋国的纳贡,加强礼仪交涉,各国以礼行事。前546年,赵武代表晋国与楚国实现和平弭兵,中原各国间的战事基本结束。
前541年,赵武未满半百而亡,韩起继为执政,继续贯彻赵孟的执政策略,为晋国乃至整个中原赢得了宝贵的和平。
魏舒,姬姓,魏氏,名舒,史称魏献子,春秋时期晋国正卿,中原地区春秋后期军事改革家,晋国步战的创始者,战国魏国国君的先祖,晋名将魏绛之子。魏舒的先人是跟随晋文公诸贤之一的魏犨,以勇力闻世,曾跟随重耳流亡十几年,重耳即位后,魏犨遂成为晋文公的主要将领。姬贵四年(公元前 541),晋国车兵与白狄族徒兵战于太原市(今太原西南)。因战场地形狭险,晋绥军兵车无法展开,难于抵御狄兵步战。魏舒向中国银行吴建议“毁车为行”,改车战为步战。即将战车甲士全部改编为着甲徒兵,与原有的轻装徒兵混编,使原来以两、伍、专、参、偏为编组的车战阵形,变为以前锋、后卫、右翼、左派、前拒为编组的步战阵形,增强了部队的机动灵活性,这即是著名的魏舒方阵。晋军用改革后的阵形,乘狄兵尚未列阵,快速迫近攻击,大败狄兵。魏舒“毁车为行”,是中原地区古代车战向步战转变的先声。后魏舒曾任晋平公中军将。姬匄六年(公元前 514),执政的韩起年老,遂让位于魏舒执晋国政,这样魏舒持政晋国六年,奠定了三家分晋后魏国的基础。
智文子
荀跞(前548年—前493年):姬姓,智氏,名跞,谥“文”。春秋后期晋国六卿,智氏之主,荀盈嫡长子,中行吴族侄。智氏家族复兴的奠基人。
晋国四卿领地
前533年,荀盈早亡,晋平公为加强公族,欲废黜智氏卿爵,幸智跞的堂叔中行吴念及同宗之情,多加呵护,使尚未成年的荀跞担任下军佐。智氏由于两代人(知朔、荀盈)的过早夭折,步履维艰,年幼的荀跞依靠着中行氏,才得以保全。
前519年,伯父中行吴辞世,荀跞孤苦伶仃,深恐被赶出六卿行列,积极侍奉晋顷公晋定公彼此利用,共度难关。荀跞在晋国六卿当中始终保持低调,不敢与其余强族进行明刀明枪的争斗。
直到前501年,正卿士鞅死去,荀跞荣登执政。由于惯性,荀跞依旧是寡言,声势上甚至还不如他的副手赵鞅。前597年,赵姓发生内乱,赵氏与旁支邯郸市氏火拼,荀寅范昭子反叛,围攻赵鞅于太原市。荀跞审时度势,联合魏襄子、韩不信奉晋定公之命,攻打范氏、中行氏,救赵氏于倒悬。荀跞为加强智氏,欲立士皋夷领范氏、以宠臣梁婴父代中行氏,遭到赵鞅阻止。荀跞深恨赵鞅,计杀赵氏家宰董安于
前493年,荀跞寿终,其子荀申担任卿士,助手赵鞅成为晋国执政。经历过荀跞长达40年的政治拼斗,智氏才得以在晋国复兴,为他的孙子荀瑶执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嬴姓赵姓,名鞅,又名志父,其名赵鞅,时人尊称赵孟,后人称之赵简子,赵武之孙,赵成之子。春秋后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改革家,晋宗室的掘墓人,赵国基业的开创者,他的出现加速了晋国的分裂。
赵氏在晋为显族,曾一度凌驾于众卿之上,然下宫之难,赵氏惨遭灭族,止赵孤尚存。后赵武为卿,赵氏稍起。赵孟、赵成年皆未半百而亡。年轻的赵鞅继赵成卿士,担当起赵氏崛起的重任。
前519年,周王子朝为乱,姬匄匄流寓于外。赵鞅请命于晋顷公,平定王子朝,在国际上开始崭露头角。前514年,韩起去世,魏舒执政,赵鞅多为士鞅所迫。前513年,士鞅胁赵鞅收生铁482斤将原士匄之刑书铸于铁鼎之上,对“刑不上大夫”的发起挑战。前509年,魏舒猝死,士鞅执政。赵鞅遭到士鞅的多方压迫。
年轻的赵鞅在士鞅的监视下,无所作为,也看透了晋国国家政出私门的本质,积极准备着未来的六卿间
阳虎侍赵简主
的内战,并且注意收罗人才和建立根据地。赵鞅敢于打破士农工商的等级局限,大胆的重用阳虎尹铎董安于等志士贤臣以为左膀右臂,又善于纳谏,知错必改;兴建晋阳城以备未来的不时之需。
前497年,赵鞅欲将邯郸五百户迁往太原市,其族叔赵午不允,赵鞅怒杀赵午。赵午之子赵稷迅速以邯郸发动叛乱,范昭子荀寅协助邯郸氏攻打赵氏,赵鞅未料到范氏、中行氏会卷入其中,寡不敌众,退守封邑晋阳。三家兵围晋阳。正卿荀跞韩不信魏襄子晋定公之命攻打范氏、中行氏。赵氏之围遂解。
同年,荀跞主内,赵鞅主外,随即对范氏、中行氏的残余势力进行清剿。前493年,赵鞅领兵于二卿战于铁(今濮阳市),以少胜多,大败郑军。入秋,荀跞去世,赵鞅执政。前492年,再次败二卿于朝歌(今河南淇县)。逐步将二卿的势力彻底清除出晋国
二卿为乱后,晋国裁三军六卿为二军四卿,而赵鞅则名为晋卿,实专晋权,不断的出征,不断的揽权。赵氏之焰烧遍中原,复宣子之兴。
前475年,赵鞅将死,乃告赵毋恤,他日赵氏有难,太原市足以依靠。
姬姓,智氏,名瑶,谥襄,史称荀瑶,时人尊称智伯瑶,即智襄子,荀跞之孙,荀申之子。荀氏家族华丽的终结者,他的战败直接导致三家分晋的历史格局。
晋国经过一轮轮优胜劣汰,只剩六卿。智氏自智罃后,知朔荀盈皆早亡,荀盈、荀跞皆未及弱冠便成为智氏宗主,幸于中行吴念及同宗之亲,多加呵护,才使智氏能够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得以保存,至荀跞未成年而佐下军。荀跞一生小心谨慎,侍奉晋侯,智氏渐兴。前497年,二卿为乱,赵姓与二卿火并,荀跞从中取利。前593年,荀跞去世,赵鞅执政。
荀申继其父卿位佐下军,择宗子时,荀果荐荀宵,荀申不从,仍立荀瑶
前475年,赵鞅逝世,荀瑶执政。智氏开始其权势的扩张,荀瑶果不负其父所望,仿赵鞅,不断的率领晋军屡立功勋,智氏成为晋国最显赫的家族,凌驾于三卿之上。前458年,荀瑶合韩赵魏瓜分原中行氏、范氏之地,智氏从中获利良多,自此智氏之强更盛。
前455年,为了增强晋国国力,恢复晋国霸业,荀瑶主动献出万户之地与晋公,韩康子韩虎、魏桓子魏驹因畏惧智氏,皆赠万户之地。荀瑶又问地于赵,赵毋恤不允。荀瑶奉晋公之命,联合韩魏攻赵姓。赵氏不敌,退守太原市。三家兵围晋阳两年,仍然不克,荀瑶乃决汾河灌晋阳。赵氏之城不日将破,其家臣张孟谈说韩魏反智氏,韩魏皆附议。荀果等贤臣多次言及韩魏将反,劝荀瑶防备,荀瑶不以为然。后韩魏引汾水淹智军,赵氏从城中杀出,内外同举,灭智军,杀荀瑶。
智伯瑶家臣豫让,为给主公报仇,伏桥如厕,漆身吞炭,多次刺杀赵毋恤,留下了“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的千古绝唱。
后人在评价这段历史时,往往侧重于智襄子的性格,对智襄子个人的品行大加批判,而对韩、赵、魏瓜分晋国的叛逆行为却赞赏有加。似乎失败者身上只有缺点,注定是要失败的。而胜利者的所做所为都是胜利的条件和胜利的结果,无可厚非,只要是成功的,都是正确的。这种将个人品行与世间道义混为一谈,这其中无不显露出成王败寇的势利观念,这是对个人品行与社会行为孰重孰轻的颠倒,更是对世间道义的亵渎。
况且,荀瑶是否真如文献所记载的那样不仁、狂妄,也是不得不让人怀疑的,明末大思想家李贽在《史纲评要》中即发出这样的疑问:“智伯贤而不仁,乃能得国士,异哉!贤之与愚,其亡一国也,然而愚主断不能得国士矣。”
参考资料
晋国六卿研究.中国知网.2023-12-24
目录
概述
人物事件
历史背景
六卿世家
人物风云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