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姓是中国姓氏之一,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第二百九十三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中排名第六十五位。谭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人口约455.3万,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28%左右,属于大姓系列。
周初大封诸侯时,谭国为姒姓诸侯国,被封于谭国(今山东省章丘市西)。到了春秋初期,齐桓公称霸诸侯,于周庄王四年(公元前683年)吞并了谭国。谭国国君谭子逃亡到莒国(今山东莒县),而留在故国的子孙就以国为氏,称谭氏,史称谭氏正宗,是为山东谭氏。
先秦时期,谭姓活动于
山东省和
河南省地区。历经
秦汉晋
南北朝,谭姓已经繁衍到各地。唐宋元之际的几次大移民和民族的融合,形成了典型的南方姓氏。明清时期,山东地区向
东北地区的移民,以及清满洲八旗汉化过程的加速,形成了
胶东半岛和
辽东两半岛的谭姓群。宋元明600年,谭姓人口增长低于全国人口的增长。宋元明期间,谭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不大,其人口主要向东南、向西迁移。全国仍以
湖南省为中心,形成了湘、粤、川、赣谭姓大聚集区。
历史上谭姓名人诸多,明代有
兵部尚书、
太子太保谭纶,与戚继光共事齐名,号称“谭齐”;还有文学家
谭元春等。
清代有
刑部尚书谭廷襄,词人
谭献。近现代有
谭人凤,近代民主革命者;
谭嗣同,近代改良派政治家、思想家;
谭延闿,1927年后曾任
南京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长等。侨居海外的谭姓华人,如美国的谭仲英,有“钢铁大王”之称,拥有财富数亿美元,被列入“世界华人亿万富豪榜”。
起源
来源一
出自姒姓。相传尧时中原洪水泛滥,尧派治水,鲧采用堵的方法,结果失败了。据说鲧的妻子梦食薏,醒来后有了身孕,生下了禹。舜即位后任用鲧的儿子禹治水,禹采用疏的方法,结果成功了。禹治水成功后,舜赐姒姓于禹。周初大封诸侯时,姒姓的一支被封于谭国(今
山东省章丘县西),
爵位为子。
春秋初期,齐桓公称霸诸侯,于
姬佗四年(公元前683年)吞并了谭国。谭国国君之子逃亡到
莒国(今
莒县)。子孙就以国为氏,称谭氏,史称谭氏正宗,是为山东谭氏。
来源二
出自古代西南少数民族。据《
万姓统谱》的考证,巴南(今
云南省、
贵州省一带)
六姓有谭氏,自称
盘古的后代,望出弘农,是为云南、贵州谭氏。
来源三
源于
瑶族,出自瑶族始祖盘瓠,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万姓统谱》的考证,巴南(今云南、贵州一带)六姓有谭氏,自称盘瓠之后,望出弘农。
史籍《姓谱》记载的“
巴南区大姓有谭氏”,在《万姓统谱》中也有记载:“巴南大姓有谭氏,碌瓠之后,望出弘农。”望出
弘农的意思是指谭氏的望族居住在
弘农郡,弘农郡即今
河南省以南、
宜阳县以西的洛、伊、淅川等流域和陕西洛水、社川河上流、
丹江流域的地区。碌瓠也可写为盘瓠,又称盘王,是流传于
湖南省、
贵州省、
云南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
广东省、
江西省、
福建省、
浙江省等省区瑶、、
苗族等少数民族的英雄祖神。
来源四
源于
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⑴.蒙古族塔塔儿氏,源出
元朝时期
成吉思汗的世仇部族塔塔儿部,世居
察哈尔省(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
乌兰察布市、
锡林郭勒盟一部、
山西省部分地区)。塔塔儿部被成吉思汗剿灭后,一部分族人迁入
辽东地区,分别融入
满族、
鄂伦春族,
满语为Tatar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
汉姓为谭氏、戴氏等。
⑵.蒙古族坦开氏,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Tankai Hala。清中叶以后所冠汉姓皆为谭氏。
来源五
谈氏有避讳改姓谭氏。又据《万姓统谱》所载,谭氏有避仇去言旁为覃,今岭南(泛指五岭之南,大致相当今
广西壮族自治区大部分地区。)
来源六
源自
偃姓。亡后,偃姓为避战乱,其中一支迁徙至蜀,一支迁徙队改姓谭。
分布
历史上的迁徙与分布
先秦时期,谭姓活动于
山东省和
河南省地区。历经
秦汉晋
南北朝,谭姓已经繁衍到各地。
唐朝时谭姓已是
湖南省的著名大姓,而且其主体也由北方移入了
华南地区。唐宋元之际的几次大移民和民族的融合,南部谭姓不断地得到充实和发展,形成了典型的南方姓氏。明清时期,山东地区向
东北地区的移民,以及清满洲八旗汉化过程的加速,形成了
胶东半岛和
辽东两半岛的谭姓群。最终造就了当代我国南北谭姓分布的局面。
宋朝时期,谭姓大约有23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3%,排在第六十七位。谭姓第一大省是湖南(不计算周边地区),约占全国谭姓人口的59%。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
湖南省、
广东省,这两省谭姓大约占全国谭姓总人口的75%。其次分布于
江西省、
四川省、
山东省、
河北省、湖北,这五省的谭姓又集中了22%。全国形成了以湖南为中心的湘、粤、赣、川谭姓大聚集区。
明朝时期,谭姓大约有26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28%,排在第七十八位。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谭姓人口增长低于全国人口的增长。明朝时期,湖南仍为谭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谭姓总人口的25%。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南、广东、四川、江西,这四省谭姓大约占谭姓总人口的75%,其次分布于湖北、
江苏省,这两省的谭姓又集中了14%。宋元明期间,谭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不大,其人口主要向东南、向西迁移。全国仍以
湖南省为中心,形成了湘、粤、川、赣谭姓大聚集区。
当代分布与图谱
当代
汉族谭姓的人口已有499万,为全国第五十七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7%。从明朝至今600年中谭姓人口由26万增到近499万,增长了19倍多,谭姓人口的增长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
宋朝至今1000年中谭姓人口的增长率是呈上升的态势。谭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南、
广东省、
四川省三省,大约占全国谭姓总人口的49%,其次分布于重庆、
广西壮族自治区、湖北、
山东省、
辽宁省、安徽,六省市的谭姓又集中了29%。
湖南省为谭姓第一大省,大约占全国谭姓总人口的22%。
全国重新形成了湘粤桂、川渝鄂两大块谭姓聚集区。在近600年期间,谭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尤其是流动方向由东部向
华中地区、华北和四川的回迂已经大于由北向东南的迁移,同时,向东北的移民已经成为重要的流动方向。谭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谭姓在中西部和南部地区是较常见的姓氏之一。在湘粤桂渝、
贵州省大部、
四川省东部、
云南省东端、鄂赣大部、
内蒙古自治区东北地区角、
黑龙江省西北角,谭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54%以上,中心地区高达1.8%以上,上述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14.2%,居住了大约59%的谭姓人群。在云川大部、贵州西部、
海南省、
福建省大部、
江西省东北、湖北北部、安徽大部、
河南省南部、陕甘南部、
宁夏回族自治区、
青海省东南、
山东省东部、
辽宁省大部、
吉林省、黑龙江西部、内蒙古东部,谭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18%一o.54%之间,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27%,居住了大约28%的谭姓人群。
堂号
善断堂:
李纯时候,谭忠为燕的牙将,受燕的派遣出使魏。恰恰这时朝廷派大军越过魏国去伐赵。魏牧田季安要兴兵,谭忠说:“不可!如果兴兵,就是对抗朝廷,魏的罪就大了。”季安采纳了他的话,按兵不动。谭忠又说服燕牧
刘济出兵帮朝廷伐赵,连克赵城
饶阳县、束鹿。魏和燕都受到朝廷表彰,大家都佩服谭忠善断。另外还有“济南”、“弘农”等堂号。
端洁堂:典自
宋朝谭世勣。谭世,长沙人,字彦成。官至
礼部侍郎。宋
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兵再次南下,逼
赵桓幸其营,谭世勣为随驾大臣。
张邦昌位,责令出仕,谭世勣称疾不出,绝食而死。后赠端明殿学士,谥端洁。后人用“端洁”作为堂号,以纪念这位节操高洁的谭氏先人。
郡望
济阳郡:
司马衷时分陈留置郡,治所在
洛阳市。相当于今河南兰考东境、山东东明南境。
齐郡:西汉时改
辛店郡置郡,治所在临淄(今属
淄博市)。相当于今山东淄博市和
青州市、
广饶县、
临朐县等县地。
弘农郡:
西汉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置郡。置所在
弘农(今河南灵宝北)。相当于今
河南省以南,
宜阳县以西的洛、伊、浙川等流域和陕西洛水、杜川河上游、
丹江流域。
家谱
山东省:郓城县有个郭谭村,全村为谭姓,还有其他乡镇也有正村谭姓家族。潍坊安丘市有村“
谭家秋峪村”,村内全部姓“谭”而排除外姓,为谭氏讳真后代。洪武年间,山东大旱,
瘟疫四起而迁至此地,有《谭氏家谱》藏于村内,原本下落不详,后世有增补本。
浙江省:萧山萧邑谭氏宗谱十二卷、
嘉兴市谭氏宗谱十卷、嘉兴谭氏家乘十卷首一卷
湖北:新洲谭氏宗谱四卷、阳谭氏族谱十三卷(民国九年修)
湖北省图书馆藏有影印件、沔阳谭氏宗谱六卷(1989修) 、
天门市谭氏宗谱(民国十五年修)现存四套
湖南省:
长沙市谭氏续修族谱二十卷,
宁乡市谭氏族谱十卷,宁乡谭氏家谱二十五卷,县泽田谭氏七修族谱二十二部,
茶陵县谭氏续修支谱六卷,
湘潭市湘西谭氏六升堂支谱十六卷,湘潭学前谭氏三修支谱十一卷首一卷,湘潭学前谭氏三修支谱十五卷,湘潭中湘段西塘谭氏续修支谱六卷,湘潭谭氏家谱十六卷,湘潭涧子塘谭氏七修族谱十六卷,湘潭中湘谭氏续修族谱七卷,湘潭青山谭氏五修族谱三十二卷,湘乡湘西七星桥谭氏族谱七卷首四卷,湘潭湘西谭氏四修族谱十卷,湘乡田乐堂谭氏族谱,湘乡上湘塘湾谭氏六修支谱七卷九册,衡山白石谭氏九修族谱,隆回福田谭氏族谱、湖南常宁蓬塘谭氏家谱。
地区不明:望仙谭氏宗谱、谭氏族谱不分卷、仁源谭氏续修支谱不分卷、富溪谭氏族谱残不分卷、天河谭万庄长房系谱不分卷
家族字辈
家族字辈:士多忠良家传孝友,报国全城延和积厚,彝伦攸叙嘉是守,聿昭明德垂之永久。
茶陵石谭氏始祖:谭世勣
家族字辈:启永绍士,谭世之作,斯文相传,其兆可卜,上光宗祖,太振家学,孝友行修,书策信笃,敦敏思勤,防检由约,仰维德范,敬慎亲睦。
茶陵岱塘谭氏 始祖:谭可奕
家族字辈:仁义之家,三俊日选,德本传经,猷能耀典,先绪是承,继嗣益勉,祉集祥迎,云仍通显。
衡山烧田谭氏 始祖:谭可奕
家族字辈:必法冠允明端,学世大光尚,秀芝兰聚,家承祖泽长,祥开衡岳远,忠孝裕贤良,雅昶晖常煦,怡和福自昌,清廉守正道,国泰寿宁康。
家族字辈:良才国龙志,景秀添文永,昌隆世代兴,仁能忠有德,克绍显宗承。作善家声振,多贤理道明,诗书传教泽,守纪兆
升平,育建宏先绪,贻谋裕后昆,英华光伟业。
衡山罗陂谭氏 始祖:谭海
家族字辈:海明雅韵步南薰,朝陛尚昌时,兹本积方火,斯才盛益奇,忠良承世业,礼义继家规,允以恢先绪,于宗立丕基。
邵阳平乡谭氏 始祖:谭成孙
家族字辈:成宗祖应,志政兴邦,定国再添,世代荣昌,大学之道,修齐为先,新民至善,绪绍前贤,肇基南楚,科第愈联,庆馀福积,纯嘏绵延。
涟源兰田谭氏 始祖:谭学林
家族字辈:景十宗明祖,应用志必先,延添建星嗣,仁能钟美德,孝顺显周亲。
新化骑龙山谭氏 始祖:谭信福
家族字辈:丙友汝志添,景永朝正奉,胜文绍大希,仁政昌期国,万春显宗亲。续班次:铭鼎勋华运,登云际会新,洪基福履,广业裕经纶。
怀化麻阳谭氏 始祖:谭子兴
家族字辈:世子永必善,正文再绍忠,相维贤作宝,学贵运气隆,发积开昌达,长荣庆万钟。由生宝移斯亚溪再迁楠木桥老字派:秀文实思单,贵祖胜兴单,国真元五正,天大有承先。
历史名人
谭嗣同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改良派政治家、思想家,其父为
巡抚。谭嗣同不仅饱读经书,而且遍历南北各省,足迹踏至新疆、台湾诸地。游历中他对祖国大好河山留连忘返倍加热爱,对列强蹂躏奴役下的民众灾难倍感痛心疾首。面对满目疮日趋衰落的中华民族,他冥思苦索着挽救良策,终于从西方自然科学与社会政治学说中找到了变法图强的道路,形成了变法维新思想。这一思想自中法战争萌芽,至
中日甲午战争后迅速发展。甲午战争后,愤
中原地区积弱不堪,在浏阳倡立学社。
1896年入资为候初
知府,在南京候缺,著《
仁学》成稿。1897年,协助湖南巡抚
陈宝箴、
按察使黄遵宪等设立
时务学堂,筹办内河
轮船、开矿、修铁路等新政。次年又倡设南学会,办《
湘报》,宣传变法。八月以
徐致靖荐,被征入京,任四品衔
军机章京,参与
戊戌变法。九月政变发生,与
林旭、
杨锐、
刘光第、
杨深秀、
康广仁等同时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
谭嗣同来到世上仅仅33个
春秋,他用鲜血与生命去实现自己的抱负。时间虽短,但留给后人的东西却十分丰富。一部《仁学》中留下了其深而又进步的哲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变法虽败,但其不屈不挠以生命唤醒国民的精神永存。
谭延闿
谭延(1880年-1930年),字组庵,湖南
茶陵县人,中国国民政府主席、第一任行政院院长。1880年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1904年中
进士、他二十八岁点翰林,授翰林院
编修,后与时偕行,支持立宪;辛亥鼎革,又赞成革命,追随
孙中山,后与
汪精卫合作,又与
蒋介石结盟,直至逝世。且广交游,有“药中甘草”之誉;能治军,曾多次领军征讨,有“翰林将军”之称;善书法,为民国颜体第一人,著有《祖诗集》、《慈卫室诗草》、《祖盦诗稿》等。
谭平山
谭平山(1886-1956),又名谭彦祥、谭鸣谦、谭聘三,广东高明人。1909年在两广优级师范学校学习期间加入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开始投身于反对清政府的宣传活动。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成为“五四”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1924年1月,
中国国民党在
广州市举行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谭平山当选为改组后的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和组织部部长。
1927年8月,谭平山与周恩来、朱德、贺龙、恽代英等领导发动
南昌起义。起义失败后流亡港澳。因他参加南昌起义,武汉国民党中央于1927年8月8日开除谭平山的国民党
党籍。1937年抗战爆发后他回到武汉,投入全民族的
抗日救亡运动。1947年冬,在
香港特别行政区出席了李济深、何香凝等人组织召开的国民党民主派第一次代表大会,决定成立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1948年初参与组织成立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任中央常委。1949年9月参加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并参加了10月1日的
开国大典。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政务委员、政务院人民监察委员会(监察部前身)主任等职。
谭绍光
太平天国慕王,
桂平市人,1855年1月参加
金田起义,英勇善战,1860年因破
江南大营和攻克苏杭有功,被封为慕王。1862年率军围攻
上海市,打败英法联军、
洋枪队,后又转战
太仓市、
昆山市,屡创敌军。1863年在
苏州市被叛徒刺死。
谭纶
明代抗倭名将,
宜黄县人,嘉靖
进士,初任
台州市(今浙江临海)制服,练兵抗倭。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
巡抚福建省,率
戚继光、
俞大猷等平定境内倭寇。
隆庆元年(1567年)
总督辽,与戚继光训练部队,加强北方防务。他官至
兵部尚书,
太子太保,主持兵事三十余年,与戚继光共事齐名,号称“谭戚”。
谭元春
文学家,湖广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与
钟惺同为“竟陵派”创始者。论文强调性灵,提倡幽深孤峭的风格。主有《谭有夏合集》。
谭夫吾
战国时期人物,曾以无比崇高的言行而名垂青史。
谭政
1906年出生,原名谭世铭。湖南湘乡县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在国民革命军第二
方面军总指挥部特务营任文书、书记。参加湘赣边界
秋收起义。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任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三十一团秘书,红四军军委秘书长、军政治部训练部部长,红十二军政治部主任,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第一师政治部主任、师政治委员,红一军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参加了
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
八路军后方政治部主任,总政治部副主任,陕甘宁晋绥联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
东北民主联军政治部主任,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南军区暨第四野战军第三政委兼干部管理部部长,中南局第一副书记,华南分局第三书记,华南军区政委,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第一副主任、主任,中央军委常委、顾问,国防部副部长,中央监委副书记。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一、二、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共第七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八届中央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会副主任。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曾获一级八一勋章、
独立自由勋章、一级
解放勋章,1988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88年11月6日在北京逝世,终年82岁。
谭震林
1902—1983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
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新四军老战士。湖南攸县人。青少年时期当过装订工人、书店学徒。1925年参加革命,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在
茶陵县从事工人运动。1927年秋上
井冈山市,任中共茶陵县委书记、县苏维埃政府主席。1928年9月任中共湘赣特委代理书记,不久任书记。1929年任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第二
纵队党代表,第四纵队政治部主任、司令员、政治委员等职,为建立和巩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作出了重要贡献。1931年初任红十二军政治委员,1932年任福建军区司令员。1933年在
王明“左”倾
教条主义开展的反“罗明路线”斗争中受打击,调国家保卫局任科长。1934年10月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主力
长征后,留在
龙岩市,任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兼军事部长。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南方游击战争。抗日战争爆发后,任
新四军第三支队副司令员、政治委员,坚决贯彻中共中央提出的放手发动群众、独立自主地开展游击战争的方针,是
皖南抗日根据地的创建人之一。1940年春,任江南人民抗日救国军东路指挥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941年
皖南事变后,任
新四军第六师师长兼政治委员,并兼中共苏南区党委书记。1943年1月至1945年8月,任新四军第二师政治委员兼任中共淮南区党委书记,领导
淮南抗日根据地的斗争。1945年6月,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
解放战争初期,任中共中央华中分局副书记,华中军区副政治委员、
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中野战军政治委员,1946年7、8月间,与粟裕指挥华中野战军在苏中地区同
中国国民党军队作战,取得了
苏中战役的重大胜利。1947年1月,任华东野战军副政治委员,参与指挥了莱芜、孟良崮等战役。同年冬兼任山东兵团政治委员,与许世友指挥部队在山东内线作战,和华东野战军外线作战兵团相配合,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山东根据地的重点进攻。1948年9月济南解放后,任济南特别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1948年11月,华东野战军整编为第三野战军,任第一副政治委员兼第七兵团政治委员。在
淮海战役中任
前敌委员会委员,参与了战役的领导和指挥。1949年5月后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省人民政府主席、
省军区政治委员。1951年11月任
中共中央华东局企业工作委员会主任,1952年秋任华东局第三书记、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治理淮河委员会主任等职,为新解放区的清匪反霸、土改镇反、恢复和发展工农业生产作了大量的工作。1954年12月调中共中央任副秘书长兼中央书记处第二办公室主任。1956年9月在
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被选为中央书记处书记,1958年5月在中共八届五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1959年4月任国务院副总理,1962年10月后兼任国务院农林办公室主任、国家计划委员会副主任等职。“文化大革命”中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倒行逆施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受到残酷的迫害。1974年重新出来工作,当选为第四、五届全国
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他是中国共产党第七、八、十、十一届中央委员,在中共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并在中顾委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当选为副主任。1983年9月30日在北京逝世。
谭人凤
谭人凤(1860—1920),字石屏,名有时,号符善,晚年自号雪,人称谭胡子。汉族,湖南
新化县人。清咸丰年农历八月初六(1860年9月20日)生于新化县福田村(今
隆回县鸭田镇南湾村)。谭人凤是清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同盟会早期会员和重要骨干,在
武昌起义为策反
黎元洪起了重要作用。
谭钟麟
谭钟麟(1822-1905),字云觐,号文勤。
谭延闿之父;光绪五年(1879)任浙江巡抚,加
兵部尚书衔。他派人清查土地,核实漕平,更定厘税,治浚河道,鼓励商运,修筑炮台,重建文澜阁并珍藏
爱新觉罗·弘历赐予的“四库全书”,名震一方。两年后,调任陕甘总督。为准备新疆建立行省,他于八年(1882)曾奏请在新疆南路设置丞倅牧令
道员;十年(1884)新疆正式建省后,他为改变每年向新疆调运粮饷征用大批民车的做法,专设官车局,减轻了百姓负担。为解决盐贩哄抬盐价问题,他制订就场征课法,使食盐价格下降。还在
兰州市创建求古书院,在
张掖市(今甘肃张掖)创建河西精舍,选拔文人学者著书讲学。十一年(1885年)
中法战争爆发。他上奏朝廷,请求率军迎敌,未允。十四年(1888年)黄河决口,主动筹集60万两白银援助
河南省修堤、赈灾。任陕甘总督六年半,陕甘文化和经济均有发展,库储银百余万两,各州县积谷数百万石,比他就任时增长十倍以上。十四年(1888)以目疾开缺回籍养病。十七年(1891年)春奉旨入京,以尚书衔补
吏部左侍郎,后历任户部左侍郎、工部尚书、闽浙总督、四川总督等职。二十年(1894年)加赏太子少保衔。二十一年(1895)春调任两广总督,曾力排众议,禁赌查盗,维护治安,但终不能畅行其志。二十五年(1899年)冬奉旨回京,任
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三十一年(1905年)逝世,谥文勤。
谭其骧
谭其骧(1911.2.25-1992.8.28),字季龙,浙江嘉善人,中国历史学家、历史地理学家,中国历史地理学科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 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获燕京大学研究院硕士学位,1951年加入九三学社,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谭其骧长期从事中国史和中国历史地理的教学和研究,他对中国历代疆域、政区、民族迁移和文化区域做了大量研究,对黄河、长江水系、湖泊、海岸变迁均有精辟见解,建树颇多。主要著作有《长水集》《长水集续编》等。
谭绍文
谭绍文(1929—1993),四川成都人。1948年,先后在成都铭贤学院纺织工程系、
西北工业大学纺织工程系学习。1952年9月大学毕业后,任天津国营第三棉纺织厂技术员。1953年起,任
天津市纺织工业学校机织科教师、副主任。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55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起,任河北纺织工学院教务处副处长。“文化大革命”受冲击,下放劳动。恢复工作后,任
天津纺织工学院教务处处长、党委常委。1978年起,任该院副院长、党委副书记、院长。其间在中央党校学习一年。1981年8月,先后任
天津市文教委员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主任。1982年5月任中共天津市委常委、秘书长。1983年3月,任中共天津市委副书记。1988年5月任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天津市委员会主席。1989年9月,任中共天津市委书记、天津警备区党委第一书记。是中共十二大、十四大代表。在中共十四大和十四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委员、政治局委员。1993年2月3日在天津逝世。
当代名人
谭咏麟
谭咏麟(1950年8月23日-)绰号「谭校长」,为已故足球名宿谭江柏之子,生于香港,籍贯广东新会,香港流行乐坛的殿堂级歌手之一,音乐人与电影演员,60年代末为失败者乐队成员,1973年任温拿乐队主音歌手,1979年单飞后推出首张个人专辑《反斗星》,1981年凭《假如我是真的》夺得第十八届金马奖最佳男主角。1984至1985年初推出的三张唱片《爱的根源》,《雾之恋》,《爱情陷阱》被誉为"爱情三部曲",1984-1987年连续四届夺得香港十大劲歌金曲「最受欢迎男歌星」,之后退出领奖。1996年获香港乐坛最高荣誉金针奖,为美国百老汇墙面两名华人照片之一。
谭作钧
谭作钧,男,
汉族,1968年10月生,
茶陵县人,中共党员,1990年8月参加工作,
武汉大学法学院国际法系国际法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法学硕士,
工商管理硕士。2017年2月20日,
大连市召开领导干部大会,宣布中共中央关于大连市委主要领导调整的决定。中央批准:省委常委谭作钧同志任大连市委书记。省委决定:谭作钧同志任大连市委委员、常委;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
宗祠联
四言通用联
七龄登第;
三策奇。
——佚名撰谭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古代“神童”谭昭宝事典。下联典指宋代郴州教授谭世勋(字彦成,长沙人)事典。
宣猷边塞;
锡春土茅。
——佚名撰谭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
北宋末长沙人谭世勋,字彦成,元符年间
进士,历官郴州教授、秘书省正字。曾扈从皇帝到金兵帅帐,以十条理由说金兵进军之弊、讲和之利。
张邦昌建
傀儡政权称“楚帝”时,请他直学士院,他以病为借口不上任。著有《师陶集》等。下联典指明代滁州人
谭渊,英武而有力,洪武年间袭父亲谭胜的职务,任燕山卫副
千户。后跟从
朱棣(成祖)起兵,夺九门,破
雄县,立有战功。土茅,土阶茅屋,以土为阶,以茅草盖屋。指居住简朴。
土茅锡券;
边塞宣猷。
同上(上下联互易),上联典指明代副千户谭渊,滁州人。有膂力,引两石弓,发无不中,从燕王起兵,夺九门,破雄县,骁勇善战,
夹河之战中,以马蹶被杀,谥壮节。下联典指宋代
郴州市教授谭世勋,元符
进士,又中词学兼茂科,后扈驾至金帅帐,以十害说其用事者,言讲和之利,词意中激,金人耸听。
六言通用联
七岁能登上第;
三子尽作大夫。
——佚名撰谭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人谭昭宝,相传七岁应童子试而登上第。下联典指
北宋始兴人谭佚,皇年间进士,三个儿子也都成为名大夫。
仙客练月得到;
烈妇渍血留痕。
上联典指南唐
谭峭炼丹得道,后仙去。下联典指宋谭氏妇赵氏为元兵所害,血溅殿楹,如妇人抱婴儿状。
七言通用联
一时兄弟两将军。
——佚名撰谭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元符进士谭世勋与其父谭申政和进士,其间时隔约十年。本联可作谭姓家祠联。下联典指元代帅左都监谭资荣,以其弟资用攻汴梁有功,举资用代其职。
为人树起脊梁铁;
把卷撑开眼海银。
此联为清末改良派政治家、思想家谭嗣同自题联。
颇有清香留画戟;
翩然彩服效扁舟。
此联为清光绪进士谭延闿自题联。
吟看桂生溪月上;
醉听鲲化海涛翻。
竹径支分班玉笋;
江湾族聚跃金麟。
——佚名撰广东省英德市英城镇江湾村谭氏宗祠联
据谭氏族谱载,其入英始祖谭嗣敬于洪武十二年(1379年)“自南京住机迁兹英土竹都(今大站镇樟滩管理区果树头村)居住”。谭嗣敬于洪武十九年获贡,曾出任
慈溪市县令(见《
韶州府志》、《英德县志》)。六世祖谭竹坡约于明嘉靖初年,携室来村创业。至乃孙谭亮采(字熙台以武举人资格出任湖南湘乡、善化两任知县)在村中毗邻而建乃兄云台及自身祠两座,于是,谭姓遂为村中望族。长房云台祠于1992年重修。据谭姓族谱称,其远祖“可奕公于唐
咸通十四年(873年)次子守禄公,自江西吉安
泰和县迁居
茶陵县州上塘太平围落籍。”“湘省谭氏之盛,居全国之冠。盖可奕公元孙十八宏中,除宏政改宏迁江西虔州,复迁
广东省落籍外,其余十七宏后裔,俱散布
湖南省全省,其盛可知。而茶陵谭氏尤称
巨族,民国伟人
谭延闿属焉。”该谱又称:“考谭氏有虔翁,讳崇纪,号宏帙。赠资政大夫。原由湖广迁居江西尧州
虔化县西俊村。今属
赣州市,隋唐称
南康郡,故名虔,嗣因避乱,于宋
建隆三年(962年)壬戌,率众裔迁居南雄珠玑巷沙水村。宁静后复迁于虔。至何时再来广东,未有记载,大约在洪公(虔公长子,登
进士,任
广州市儒学提举)出任广州时间耳。”据此可知,
谭宏帙乃随子迁粤,成为谭氏之“入粤始祖”。
九言及以上通用联
揽湖海英豪,力维时局;
湘子弟,共赞中华。
此联为清末改良派政治家、思想家谭嗣同1897年自撰联。
栖隐洞中道士,出入金门。
——佚名撰谭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南唐国子司业谭峭,泉州人。好仙术,居嵩山十余年,后登青城山,相传仙去。亦称紫霄真人。
勋名炳炳,荣列戊戌六君子;
伟绩昭昭,号称关陇一文人。
——佚名撰谭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末维新派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曾设立算学会,结合维新志士讲求变法救亡之道。1896年至南京任候补
知府。1898年授四品卿衔
军机章京,参与新政。
戊戌政变时为
袁世凯出卖,遇害。为“
戊戌六君子”之一,有《谭嗣全集》。下联典指
清代洮州训导谭咏昭,字仲回,
武威市人。制行坚洁,擅诗文,为
同光间“关陇文人第一”。有《看云书屋诗文集》。
祖宗来自
江西省,慕三闾风景、五指烟霞,钦仰大夫先
屈原;
嗣孙守成湖北,绵千秋豆、万古馨香,堪羡公爵迈邢侯。
今日之东,明日之西,光阴冉冉,岁月攸攸,走不尽楚峡秦关,填不满深潭欲海,力如
项羽,智若
曹操,乌江赤壁空烦恼,为什么?请君息坐片时,试把寸心思前想后,得安闲处且安闲,留些奔波过明日;
这条路来,那条路去,风尘仆仆,道途茫茫,牵未住朱颜白发,带未走黄金
碧玉,富似石崇,贵比杨素,绿珠红拂皆成梦,今何在?替我解下数文,沽酒半壶猜三通两,会畅饮时应畅饮,西出阳关无故人。
——佚名撰
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城东西江北岸山谭公庙联(76+76=152字)
庙祀元代
宁海县(今属
浙江省,一说
山东省弁平县)人
谭处端,“全真教”创始人王重阳七大弟子之一,小说《射雕英雄传》中称为“全真七子”。其人道行高深且行侠丈义,颇得人心;在广西梧州城东,
西江北岸山上,旧时立有“谭公庙”,所纪念为他正直侠义,扶危济困,尤其是对水火灾祸预见异常准确,而旧时的梧州水火两灾频繁,故人们立庙祀之,以求荫佑。该庙已毁多年,今仅存遗址,在梧州家用电器厂内。据地方志载,旧时庙中有这副长柱联,内容颇有意思和哲理。
开国大将
谭震林
谭震林(1902—1983),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
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湖南攸县人。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央顾问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务。
谭政
谭政(1906.06.14—1988.11.06),原名谭世铭,湖南湘乡人。国家和军队的优秀领导人,杰出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人民解放军卓越的政治工作领导人。谭政大将曾任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书记处书记、中央军委常委、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国防部副部长等职务。
谭甫仁中将
谭甫仁(1910-1970),
仁化县人。1927年参加
南昌起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任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士兵委员会干事,红12军连政治委员,687团政治委员,红1军团第1师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军委总政治部组织部组织科科长,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五军团第78师政治部主任。参加了
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
八路军八路军第115师344旅687团政治处主任、旅政治部副主任,
八路军野战政治部组织部部长,115师343旅政治委员,
八路军第二纵队新编第三旅政治委员,115师教导第七旅政治委员,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满军区政治部主任,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七
纵队副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15兵团军政治委员,广西军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第三政治委员,
中国人民解放军武汉军区副政治委员、第二政治委员,
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政治委员,昆明军区政治委员。是中国共产党第九届中央委员。
1970年12月17日在
昆明市与夫人一起被反革命分子
王自正枪杀,终年60岁。
谭希林中将
谭希林(1908-1970),
湖南省长沙市人。1925年加入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6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入
黄埔军校,1927年毕业。北伐战争中,任国民革命军叶挺独立团排长,武汉革命政府警卫团排长。参加湘赣边界
秋收起义。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特务连连长,
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31团副营长、代营长,红一军团随营学校校长,红军学校教育长,闽西红军指挥部参谋长,红12军参谋长兼34师师长,红21军参谋长、代军长,军委警卫团团长,南路军临时指挥部司令员,
干部团工兵主任,特科学校工兵营营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陕甘宁边区保安司令部参谋长,
新四军第四支队参谋长,江北游击纵队司令员,新四军第2师6旅旅长兼政治委员,津浦路西分区司令员和政治委员,皖北军区司令员,新四军第7师代师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
山东野战军第7师师长,第四纵队司令员,
豫皖苏平原军区第一副司令员,
胶东半岛军区代司令员,第三野战军32军军长,山东军区第一副司令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驻
捷克斯洛伐克大使,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委训练总监部副部长,北京军区副司令员。
1970年2月11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62岁。
谭冠三中将
谭冠三(1908-1985),湖南省耒阳县人。1926年加入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参加
秋收起义和
湘南起义。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第一副院长等职务。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任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军需处文书,
中国工农红军第12军一
纵队政治部宣传科科长,第34师训练队队长,第12师特务连政治委员,第34团政治委员兼特派员,师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兼36团政治委员,红3军第9师25团政治委员,师政治部组织科科长,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政治部组织部巡视员,
陕甘支队第四大队政治部主任。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
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俱乐部主任、秘书科长,
冀中军区政治部副主任,第一军分区兼七支队政治委员,南进支队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冀中纵队政治部主任,中共豫皖苏八地委书记兼分区政治委员,第二野战军十八军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西藏军区政治委员,中共西藏工作委员会第二书记、监委书记、西藏
政协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第一副院长,
中国人民解放军成都军区顾问。是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五、六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七次、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
中将军衔。荣获二级
八一勋章、
独立自由勋章、一级
解放勋章。1985年12月6日因病在成都逝世,终年77岁。
谭家述中将
谭家述(1909-1987),
湖南省茶陵县人。1926年加入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参加
南昌起义。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防空部队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等职务。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任茶陵县农民自卫部部长,县游击队副队长、大队长,二纵队纵队长,湘东独立第1师3团团长、师参谋长,
中国工农红军第8军22师师长,红6军第18师参谋长,
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团参谋长。参加了
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
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队长、教员。1939年赴
苏联入
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1945年回国。
解放战争时期,任
晋察冀军政干部学校
教育长,
华北军政大学教育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北军政大学副校长,中国人民解放军防空部队副司令员兼参谋长、
高射炮指挥部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副司令员兼军校部部长。是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
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
勋章、
独立自由勋章、一级
解放勋章。1987年8月11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78岁。
谭天哲少将
谭天哲(1912-1998),
湖南省茶陵县人。1930年加入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参加
中国工农红军。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任湘赣军区政治部青年干事,
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团译电员。和王永浚(后授少将军衔)靠手里的一本明码和一张十万分之一的地图,一个字一个字地积累编成了部分的敌军密码本,并将收到的敌军电报一个字一个字地猜测,译出敌军新的行动和作战意图的情报,使我军
对敌情有所了解,保证我军首长订出行军或作战方案。后任红6军团机要科科长。参加了湘赣、湘鄂川黔苏区反“围剿”和
长征。1937年入
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学习。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队政治指导员,八路军120师359旅教导营政治委员,雁北支队政治处主任,第359旅特务团政治处主任,南下支队第4大队政治处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鄂北军区2团政治委员,
东北民主联军10纵30师90团政治委员,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七集团军卫生部政治委员。参加了
东北地区1947年
百师大战和平津、宜沙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2年任海军联合学校第3分校政治委员,
华东军区海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1956年入解放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学习。后历任海军厦门水警区政治委员,海军福建基地政治委员,海军学院政治部主任。
1955年被授予
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
八一勋章、
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
解放勋章。1998年12月7日因病在南京逝世,享年86岁。
谭开云少将
谭开云(1914-2003),
江西省永新县人。1927年任乡童子团团长,1929年加入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任乡团支部书记,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任红3军8师22团排长、连长,红14军38师1团连指导员,少共国际师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在一次战斗中与敌拼刺刀,接连撂倒5个敌人,自己多处负伤。
长征时任红一方面军政治部巡视员,红1军团2师5团总支书记,陕北独立3团政治委员。参加了中共苏区一至五次反“围剿”斗争和二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
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大队大队长,抗大第一分校支队政治委员,鲁中军区第3军分区政治部主任,
八路军政治部巡视团主任,山东警备3旅政治委员。为我党我军培养了一批抗日骨干。在
山东省开展敌后游击战争期间,他为巩固和发展山东抗日根据地做出了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任
东北民主联军第3纵9师首任政治委员,第9师是原山东军区
八路军鲁中军区由
地方部队编成的
独立旅,进入东北时3000人,编制装备均不健全。后与曾克林部合编为9师。部队中山东参军老成分占10%,
东北地区参军及俘虏成分占45%。该部队“作战力较弱,来东北后在长期战斗中锻炼进步甚快,战斗力有很大提高,顽强性较强,有攻坚之经验。后担任
辽西地区军区政治部主任,1947年任
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参加了
本溪保卫战、
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战役和1947年夏、秋、冬季攻势等战役战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任沈阳军区干部部副部长,1958年任沈阳军区政治部副主任,主持政治部工作。1960年因受彭德怀、邓华问题牵连,调任
辽宁省军区第三政治委员。1964年任新疆军区副政治委员,1973年任
中国人民解放军兰州军区副政治委员。为推进我军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是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982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
2003年10月27日因病在南京逝世,享年89岁。
谭友夫少将
谭友夫(1917-1976),原名谭幼福,
河南省新县人。1929年,红11军31师在柴山保一带开辟革命根据地,建立苏维埃政府时,投奔
中国工农红军参加革命(弟兄6人参加红军,其中4人在战斗中牺牲)。1931年加入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8月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鄂豫皖苏区红军游击第5大公务员,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10师宣传员、军政治部青年委员,第29团政治处主任、青年科长,第28团总支书记。参加了鄂豫皖苏区第一、二、三、四次反“围剿”斗争。1932年9月随部西征川陕,参加了创建川陕根据地的斗争和反
四川省军阀
田颂尧、
刘湘发起的“三路围攻”和“六路围攻”。1935年6月参加
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入延安
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学习,担任5大队政治干事、指导员。1938年抗大第一分校教导员,
太行山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第3
纵队8团总支书记、团政治委员。1943年入
延安中央党校学习。后到山西新军工作。在
山西省他积极开展抗日统一战线工作,独立发展我党抗日武装,组建了“壶关独立营”。不久,又组建了晋东南保安第9团。
解放战争时期,任
晋冀鲁豫野战军23旅67团政委。参加了
邯郸战役。1948年任中原野战军第4纵12旅政治部主任。1948年任陕南军区12旅政治委员,参加了
淮海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安康军分区司令员,率部进驻安康地区剿匪,先后荣获二等功、三等功及战斗英雄等
勋章共11枚。1952年入军事学院高级速成班学习。1955年毕业后任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0军副军长,第12军副军长,
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司令部副参谋长,南京军区后勤部长,安徽省军区副司令员。
二级
解放勋章。1976年2月24日因病逝世,终年59岁。
谭友林少将
谭友林(1916—2006),
江陵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红军,同年加入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4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任红3军政治部青年干事,独立营营政治委员,1935年2月任红2军团第6师17团政治委员。参加了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反“围剿”斗争。后任红军学校第四分校上级干部队指导员。1935年11月参加
长征,1936年1月任红2军团第5师政委。在湘黔边瓦屋塘战斗中,师长贺炳炎右臂中弹负伤,他一面派人救治贺炳炎,一面指挥部队奋勇阻敌,掩护军团安全通过。红2、6军团进至
黔西市、大定(今大方)、
毕节市后,率部在大定大力开展群众工作,筹粮筹款,扩大
中国工农红军,并以侦察队为基础,组建了第14团。1936年7月红2、4方面军甘孜会师后,任红2方面军第32军96师政治委员,与师长王尚荣率部随2、4方面军北上。进入草地第二天,得了伤寒病,躺在担架上行军,服了50多服中草药于治愈。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
甘肃省会师前夕,红32军遭到阻击,与师长王尚荣率部英勇抗击,掩护军部机关顺利通过,实现了三大主力会师。到
陕北地区后,1933年1月入
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第二期学习。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4支队竹沟留守处教导队队长兼政治委员,豫东游击支队政治部副主任,第2团政治委员,
新四军第6支队第3总队政治委员,第4师6旅旅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松江军区哈北军分区司令员,东北人民自治军第359旅副旅长,
东北民主联军第12纵队34师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第39军副军长,东北军区公安部队副司令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十九集团军副军长,1950年参加
抗美援朝战争作战,任
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9军副军长,参加了一至
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回国后,任东北军区公安部队副司令员、司令员,1980年任
乌鲁木齐市军区政治委员,1983年任
中国人民解放军兰州军区政治委员等职。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
独立自由勋章、一级
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自由独立勋章。
2006年5月22日在北京逝世。
谭文邦少将
谭文邦(1911-1987),
湖南省茶陵县人。1929年加入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参加
中国工农红军,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任湘赣军区
独立师政治部组织干事,红17师政治部组织干事,
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团政治部组织干事,红6军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红6军团49团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模范师营教导员,第49团政治委员。参加了
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0师359旅717团政治处组织股股长,第359旅政治部组织科科长、
教导队政治委员,第719团政治委员,雁北支队政治委员,特务团政治委员,第717团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牡丹江军区副政治委员,合江军区第2军分区政治委员、司令员,合江军区政治部主任、独立第9师副政治委员。是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5纵14师首任政治委员。5纵14师是南满独立2师的基础。1945年底,冀东军区的一批干部到通化,建起一个独立团。尔后胶东军区一个团进驻通化,与独立团合并为通化支队,坚持敌后斗争。后改名为杨靖宇支队,发展到10000人。第14师“游击战经验多,有朝气,有猛冲精神”。后任第四野战军第42军125师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参加
抗美援朝战争作战,任
中国人民志愿军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二集团军125师政治委员、第42军政治部副主任。回国后,毕业于南京军事学院,任广州军区炮兵政治委员。1964年到1968年,任
湖南省军区政治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
八一勋章,
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
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自由独立勋章两枚。1987年8月3日因病逝世,终年76岁。
谭右铭少将
谭右铭(1910-2015),
四川省云阳县人。1928年在万县读
高中,因军阀混战而停学。1929年瞒着家人到
上海市,考入新华艺术专科学校国画系,不久转入
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国画系,1932年加入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毕业,从事地下工作。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团支部书记,1933年11月,
中共上海中央局军委派他回川,组织万县、云阳地区的地下斗争,任中共云阳县工作委员会、云奉边区特委、川东临时工作委员会书记。1935年1月,在云阳发动了武装起义,起义失败后,辗转回到
上海市。根据上海南方局军委的指示,9月回到云阳,继续从事地下斗争,后因国内外形势发生变化,上级党组织要求停止组织武装暴动,离开
四川省回上海。1937年在上海《群众新闻》工作。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6月到达
太原市,进入山西牺盟会干部训练班学习。1938年任山西新军教导2师1团政治处主任,不久任师政治部主任。1938年底去
陕北地区。1940年任晋西独立支队政治部宣教科长,1943年任
八路军第115师政治部宣传部教育科科长。
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任山东军区独立5师政治部主任,师长是聂凤智,1947年,独立5师改编为华东野战军9纵25师,任师政治委员,师长是肖镜海,第79师政治委员,1949年任第20军政治部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参加
抗美援朝战争作战,任
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0军政治部主任、后升任20军副政治委员、1952年升任20军政治委员,同年底回国。1953年复到南朝鲜接受战俘,在
板门店与美方红十字会小组交谈后,带一个小组进入南朝鲜釜山,然后到
济州岛,9月在板门店交接了战俘。1955年任解放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政治部副主任,1959年任《解放军报》社副总编辑,1963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
第四机械工业部副部长。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
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
解放勋章。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二级自由独立勋章。
谭知耕少将
谭知耕(1917-2001),
光山县人。1929年参加光山县农民赤卫军。1930年参加
中国工农红军并加入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第4军12师35团勤务员、宣传员、连政治指导员,第31军军部侦察参谋等职。参加了鄂豫皖苏区第一至
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战争作战和
川陕苏区反敌“三路围攻”、“六路围攻”及广昭、陕南、强渡嘉陵江等战役战斗,参加了万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参谋、政治指导员、大队参谋长、营长兼政治教导员,第4支队14团参谋长,新四军第2师4旅12团长,新四军司令部作战科科长苏浙军区司令部参谋长处处长,第3纵队7团团长等职。参加了
天长市、
仪征市、
扬州市、
六合区、金牛山地区**伪军“扫荡”、“蚕食”的作战和天目山第一、第二、第三次反顽战役,屡建战功。
解放战争时期,任
淮南军区独立第1旅副旅长兼参谋长,新四军第1师1旅副旅长兼参谋长,华东野战军第4纵队11师长,第三野战军第23军69师师长等职。率部转战苏、鲁、豫、皖、沪等地,参加了保卫淮阴涟水、鲁南、莱芜、
孟良崮战役、鲁西南外线出击、平汉路(
郑州市至许昌段)破袭、
确山县、
开封市、睢杞、
淮海地区、渡江等战役,为
中原地区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5军参谋长、副军长,1952年7月调任华东军区第四步兵学校校长,1957年毕业于苏联伏罗希洛夫军事学院。回国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等军事学院战役法教授会主任、1964年任高等军事学院教育长,1971年任海军广州基地第一副司令员,1975年任南海舰队司令员,1978年调任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等职。为加强部队建设,为繁荣和发展我国的军事教育和军事科研事业,做出了贡献。是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三级
八一勋章、
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
解放勋章。2001年4月10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
谭善和少将
谭善和(1915-1991),
湖南省茶陵县人。1930年参加
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任红8军第23师政治部宣传干事,红6军团第17师50团特派员,军团保卫局科长,第16师特派员。参加了
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总部特务团组织股股长,野战军政治部保卫部部长、后勤部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
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1纵队旅政治委员,军区司令部军械处处长,中共河南商城县委书记,中共鄂豫三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治委员,第二野战军特种兵纵队副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
工兵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东北军区工兵司令员,1953年参加
抗美援朝战争,任
中国人民志愿军工兵指挥所司令员,率志愿军工兵参加重建
平壤。1955年回国后,任长沙高级工兵学校校长。1957年入
高等军事学院速成系、基本系学习,1960年任工程兵副参谋长,1962年任参谋长。中印边界反击战前,踏勘了中印边界西段边防阵地,组织两个工兵团在海拔五千多米的
喀喇昆仑山脉进行战前紧急集训。常年在基层、工地、训练场奔波,一年内跑坏了两台
专车。叶剑英元帅说:我们需要的正是这样一年跑坏两台车的干部!1966年任
工兵副司令员。1973年任新疆军区副司令员,主管后勤工作和
独库公路、
南疆铁路建设。1974年对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工交系统进行整顿。1975年至1982年任工程兵司令员,1983年至1985年任
乌鲁木齐市军区政治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
八一勋章、
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
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两枚、一级自由独立勋章、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1年因病逝世,终年76岁。谭善和与萧克、陈锡联等致信中央书记处,建议取消遗体告别仪式。
谭乃达中将
谭乃达(1938.6——)中将军衔
农安县人。大学文化。1956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历任陆军
自行火炮营炮长、车长,团政治处文化教员、干事,代理连长、指导员。1961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4年后,任军政治部宣传处干事,团政治处副主任、代主任,师政治部宣传科科长,团副政治委员、党委常委,军坦克团政治委员、党委书记兼纪委书记,师政治部主任、党委书记,师政治委员、党委书记。1985年后,任集团军副政治委员、党委常委、纪委书记。1989年任集团军政治委员、党委书记。1992年11月任沈阳军区政治部主任、党委书记,军区党委常委。1993年任
中国人民解放军济南军区政治部主任、党委书记,军区书记,军区党委常委。1994年10月任济南军区副政治委员兼纪委书记,军区党委常委。1992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1997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
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1994年7月晋升为
中将军衔。
谭冬生中将
谭冬生(1940年10月--)男;中将军衔;原
中国人民解放军广州军区副司令员;湖南攸县人(国务院原副总理、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谭震林之子)
1958年初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历任战士、班长、排长、技师、参谋。1970年调总参谋部机关工作,先后任参谋、副处长、处长、主任、动员部副部长、部长,期间兼任中国红十字会理事、中央综合治理委员会委员、国防部征兵办公室主任。1996年任广州军区副司令员。1997被授予
中将军衔,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
谭冬生少时敏而好学,力求上进。在
湖南省攸县第一中学学习期间,任学生会副主席,带头报名
参军,以身许国。入伍后求学若渴,孜孜不倦,在紧张的工作、训练之余,博览群书,广泛涉猎政治、军事、历史等方面的知识,曾两次在军校学习深造。尤其到总参机关工作以后,悉心攻读、研究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的理论,在战争动员、兵役工作、
地方武装预备役改革和建设等方面有较深造诣。曾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
民兵工作条例》、《
征兵工作条例》等法规的起草和修改工作,组织编写了《中国军事百科全书·战争动员分册》,是中国第一部《战争动员学》主编。
谭悦新中将
谭悦新:(1941年07--)男 山东临朐人;
专科学历;中共党员;中将军衔
1961年8月参加工作。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党政干部大专班毕业。曾任李水清秘书,处长,管理局长,基地副司令员,第2炮兵后勤部部长。1999年12月任中央军委办公厅主任。2003年12月-2004年12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副部长。2001年晋升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军衔。是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
谭国玉少将
谭国玉(1930.3-2009年8月2日),男,山东文登铺集镇东谭家口村人,生于
哈尔滨市。1949年7月参军入伍,参加了
解放战争、
朝鲜战争,1953年
保送入军事工程学院
工兵工程系学习。毕业后留学苏联古比雪夫工程学院,获副博士学位。曾任总参工程兵部副部长、工程兵指挥学院院长,少将军衔。
谭国玉参加了我国第一个土壤切削试验室的建设与土切理论研究及应用指导,撰写出具有国际水平的土切理论方面的论文,并获国际优秀论文
一等奖;参加了74式全液压挖掘机、推土机、拖式
布雷车总体方案的咨询、论证、设计、试制、试验与鉴定等方面的工作,该项目获全军科技进步
二等奖,国家级
三等奖;参与研制的八四式重型
机械化桥,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全国排名
2021年2月,公安部户政管理研究中心二〇二〇年全国姓名报告发布,
武姓在2020年“百家姓”名单中排56位。
研究考证
春秋时代谭国为
齐桓公所灭,
谭子奔宫,子孙以国为氏。(见《姓谱》)
谭子国在济州
平陵县西南,为齐所灭,谭子奔宫,子孙以为氏焉。(见《
元和姓纂》)
谭本
姒姓,子爵,其分土在今济南历城之间,实齐之附庸也,入
春秋九年,
姬佗之十四年,
鲁庄公之十年,见灭于齐桓公,而谭子奔宫,谭自为齐所灭,子孙遂以国为氏焉。(见明·苏平仲《谭氏家谱序》)
《通志·氏族略二》 :"谭氏,子爵。庄(公)十年,齐灭之。今齐州历城有古谭城。子孙以国为氏。《
急就篇》:汉有谭平定,巴南六姓有谭氏,盘瓠之后也。"
《姓解·十七》:"春秋时谭国,为齐所灭。
谭子奔莒,以国为氏。汉有河南尹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