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市镇(Jishi)是
江苏省靖江市下辖的一个镇,位于中国华东、
长江中下游平原。它与靖江市的
孤山镇、
泰兴市的
广陵镇、珊瑚镇以及
如皋市的
江安镇接壤。季市镇是“江苏省卫生镇”、“国家级生态镇”和“中华美食名镇”。该镇以餐饮业、电机、铸钢、量具、纺织和电气等六大产业为支柱。2014年,季市镇的国内生产总值为449,582万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79万元,第二产业增加值为72,324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684万元。季市镇总面积为41.6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为4,476公顷,下辖2个社区、24个行政村和1个农场,总人口为48,303人。2014年,季市镇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62.25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企业产值的77.64%。根据2017年的数据,季市镇的总人口为46,912人,集镇人口为18,000人。
历史沿革
汉朝时期
西汉年间(前206-24年),长江入海口北部江中,经数千年暗沙积聚,涨出了约20多平方公里的沙滩,这一沙滩,即今季市镇的原始地域。
项羽项羽元年(前206年)二月,秦末农民大起义推翻了
秦朝统治,项羽占据东楚,分封诸候,自称西楚霸王,建都
徐州市,即今徐州。季市地属东楚,隶属西楚项羽领地(一说隶
东阳郡之
海陵县)。
西汉高帝五年(前201年)十二月,项羽兵败
乌江,楚地属汉。次年正月,汉高祖刘邦分封诸侯,封其堂兄
刘贾为荆王,季市隶属荆王国。
高帝十一年(前196年)七月,淮南王英布灭荆。次年十月,
英布败亡。高帝改荆为吴,封其胞兄刘喜子沛侯
刘濞为吴王,季市隶
吴国。
刘启前元三年(前154年)二月,吴王濞因谋反兵败,国亡。次年,景帝封汝南王
刘非为江都王,统原吴王国所属郡县,季市隶
广陵郡。
刘彻元狩二年(前121年),
刘建刘建因谋反灭国。季市镇隶属
海陵区。
元狩六年(前117年),江北置
临淮郡(治今盱眙),统今
江苏省、安徽29县地,季市隶临淮郡
海陵县。
元封五年(前106年),全国政区调整,季市属徐州刺史部临淮郡之海陵县。
新王莽
始建国元年(9年),
王莽篡汉,全国大规模更易郡县名。临淮郡更名淮平郡,海陵县更名亭间,季市隶亭间(县)。
东汉刘秀建武四年(28年),全国郡县复原名,季市仍隶临淮郡海陵县。
宇文毓永平十三年(70年),将原属临淮郡的海陵县划入
广陵郡,季市隶广陵郡海陵县。
三国时期
三国吴赤乌元年(238年)前,
长江海口涨出牧马小沙、牧马大沙。季市位于长江北大江之北,隶属海陵。
晋朝
西晋
太康元年(280年),复立广陵郡,季市隶徐州刺史部广陵郡之
海陵县。
南北朝时期
宋武帝永初二年(421年),将侨置在
镇江市的
徐州市改为南徐州,季市隶
刘宋南徐州海陵郡的海陵县。
刘义隆元嘉八年(431年),改江北为南州,季市隶属南兖州广陵郡之海陵县。
齐高帝
建元四年(482年),
广陵郡从南兖州析出,季市隶
南齐之广陵郡。
萧纲大宝二年(551年),南兖州归属
北齐,次年更名东广州,季市属北齐东广州之海陵郡。
陈顼太建五年(573年),季市隶
南梁陈之南兖州海陵郡。
宇文阐大象元年(579年),
北周军占领南兖州,并将南兖州更名吴州,季市隶北周吴州海陵郡之海陵县。
隋唐时期
隋文帝
开皇三年(583年),文帝以海陵郡建吴州,季市隶属吴州
海陵县。开皇九年(589年),改吴州为
扬州市,季市随海陵县属扬州总管府。
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全国“并省诸州,寻即改州为郡”,季市隶属扬州部
江都郡之海陵县。
大业十四年(618年),反隋义军
李子通占
海陵区、据江都,国号吴,季市属吴。
李渊武德三年(620年),全国改郡为州,江北废江都郡,海陵县更名吴陵县,并以县置吴州,季市属吴州吴陵县。
武德七年(624年),建州,废吴州,吴陵县复名海陵县。季市属邗州
海陵县。
武德九年(626年),改邗州为
扬州市,季市隶
扬州府海陵县。
李世民贞观元年(627年),分天下为10道,季市属
淮南道扬州都督府之海陵县。
李隆基天宝(742年),改扬州为
广陵郡,季市属广陵郡之海陵县。
肃宗
至德三年(758年),广陵郡复更名扬州,季市属扬州府之海陵县。
李晔天复二年(902年),淮南节度使
杨行密在扬州受封吴王,季市属
吴国江都府海陵县。
五代十国时期
杨吴武义元年(919年),吴王
杨隆演正式建国,史称杨吴国。季市隶属杨吴国。
乾贞元年(927年)十一月,杨隆演之弟
杨溥在金陵继位称帝,季市属杨吴国扬州江都府海陵制置院所属
海陵县。
李昪昇元元年(937年)十二月,废
海陵区制置院,以海陵置
泰州市,并以海陵南5乡建
泰兴县,季市由海陵转属泰兴县管辖。是年,大批移民至季市镇围圩造田,建屋定居。季市古镇(今季市镇)至此形成。
后周显德四年(957年)十二月,后周兵侵占
泰兴市。季市隶属后周。
两宋时期
北宋开宝八年(975年),宋灭
南唐,分天下为10道。季市属
淮南道泰州之泰兴县。
至道三年(997年),分天下为15路,淮南道改为淮南路,季市属淮南路泰州之泰兴县。
熙宁五年(1072年),淮南路分为
淮东路和
淮南西路,泰州隶淮南东路。是年,升
泰州市为泰州军。季市属淮南东路泰州军之
泰兴县。
元丰三年(1080年)泰兴县政区划为4乡2镇。季市隶属太平乡。
宣和四年(1122年),
泰兴市改隶
扬州市,季市属
扬州府泰兴县。
南宋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三月,金兵南侵,泰州驻节守臣曾班迎降。泰州、泰兴被金兵占领。
建炎四年(1130年),降泰州军为泰州,季市隶属高邮军之泰州泰兴县。
绍兴五年(1135年),泰兴县改隶扬州。十年,复隶泰州。十二年,又隶属扬州。期间,季市隶属随之改变。
元朝
元朝至元十四年(1277年)七月,元军攻陷泰兴,并升
泰州市为
泰州路总管府。次年,
泰州路属淮南东道宣尉司。季市属江淮
行中书省之淮南东道泰州路之
泰兴县。
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降泰州路为泰州,隶
扬州路总管府。季市属江浙行中书省淮南东道扬州路之泰兴县。
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十二月,江北各路、州皆隶
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行中书省,季市隶河南江北行中书省,时达60年之久。
至正十二年(1352年)三月,季市随泰兴县隶淮南行中书省淮东道扬州路。
至正十三年(1353年)正月,反元义军
张士诚占据
泰州市。次年正月初一,建国号
周代,季市属大周张士诚领地。
明朝
明洪武元年(1368年),全国区划调整,季市隶南直隶
扬州府泰兴县。
洪武十四年(1381年),推行里甲制。至
朱祁镇天顺五年(公元1461年),泰兴县划为118里。季市属太平乡第9都35里。
明朝宣宗
宣德二年(1427年),全国政区划为南北2京13省,实行省、府(州)县三级制。季市属南直隶扬州府泰兴县。
清朝
清朝
顺治二年(1645年)六月,改南直隶为
江南省,季市隶江南省扬州府泰兴县。
顺治十八年(1661年),清廷以江南省左、右承宣布政使司分治今安徽、
江苏省两省地。季市随
扬州府泰兴县划属安徽,属江南省左承宣布政使司管理。
康熙五年(1666年),扬州府从安徽划属江苏,季市镇随扬州府泰兴县隶江南右承宣布政使司管理。
康熙六年(1667年)六月,暂分江南省为江苏、安徽2省。季市暂隶江苏承宣布政使司淮扬海道扬州府之泰兴县。
雍正二年(1724年),升
南通州为省直隶州,
泰兴市、
如皋市两县划属通州。季市镇隶苏州承宣布政使司
通州直隶州泰兴县。
雍正十三年(1735年),泰兴改里甲制为防区制,全县设四辖,季市属印辖,由巡检司管理。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
江南省正式分为
江苏省、安徽两省。八月,江苏省将
江宁区、
南通市、
扬州市、
徐州市、
连云港市、
淮安市等6府划属江宁藩司管辖。季市镇隶苏州承宣布政使司江宁藩司之通州直隶州
泰兴县。
中华民国
民国元年(1911年),江苏省都督府
废府存县,泰兴知县衙署改称知事公署。县以下实行市乡制,季市镇为泰兴县11市之一,名季家市。
民国三年(1914年)6月,江苏省裁府后,设5道,泰兴县属
苏常道,季市隶江苏省苏常道泰兴县。
民国十三年(1924年),北京政府为推行地方自治,江苏省重新制定区、乡(镇)标准。季市镇为
泰兴市28镇之一,隶属泰兴县第三区,其区署设于季家市。
民国十六年(1927年),国民党江苏省政府成立。次年9月,全国废道,泰兴县知事公署改称泰兴县政府。季市镇隶泰兴县政府。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
国民政府划定各省行政督察区。季市随泰兴隶
江苏省第8行政督察区。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江苏将原13个行政督察区,划为9个行政督察区。季市随泰兴改隶江苏省第5行政督察区。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
春节,日军占领季市镇,季市镇沦为日占区。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1月16日,
泰兴市被日军占领。4月,建立伪
泰兴县维持会。6月,建立伪泰兴县自治会。7月,
新四军东进黄桥,建立黄桥军民联合办事处。8月中旬,泰兴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下旬,通如靖泰临时行政委员会在黄桥成立。11月15日,
苏北临时行政委员会在海安成立。期间,季市随泰兴县隶属各政权机构。
民国三十年(1941年)4月,中原局新四军军部将
华中地区划为8个战略区,季市属苏中三专区泰兴县。8月,伪泰兴县政府成立。10月,伪苏北行营在
泰州市成立(次年5月撤销)。季市属伪
江苏省苏北行营之伪泰兴县政府。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3月,季市镇由
靖泰县划入如西县珊瑚区。8月26日,
靖江市光复。9月,靖江县抗日民主政府更名靖江县政府,季市镇划归靖江县。10月,靖江县政府将季市、新港2镇改镇为市(区级市),季市镇名季家市。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国民党泰兴县政府实行区划调整,季家市改名季市镇。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12月5日,季市镇划入
如西县(后改
如皋县)珊瑚区。是年,
泰兴县将原季市镇周围的短、本夼、前小庄、后小庄、李家圩、王锡夼等村庄划属季市镇管辖。
1949年1月28日,
靖泰县解放。5月5日,季市镇从如皋县划归靖泰县,是月,靖泰县复名靖江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0年1月11日,
扬州市与
泰州市2行政区合并为泰州行政区。2月,泰州行政区隶属华东军政委员会。6月20日,建立季市区。7月,靖江县政府更名为靖江县人民政府。
1951年,靖江县人民政府将季市区宁界乡划入孤山区,季市乡划入长安区。
1953年1月1日,泰州行政区划归扬州专署领导,季市区随靖江县人民政府,改隶
江苏省人民政府扬州专员公署。
1954年9月10日,撤销季市区,改为季市镇。
1955年6月26日,靖江县人民委员会选举成立。8月,撤小区并大区,季市镇隶属季市区。
1956年2月,靖江县撤小区并大区,共划5区55乡和靖城、季市2个县属镇。8月,撤区并乡,全县划为23乡及靖城、季市2个县属镇。
1958年9月20日,靖江县撤销区乡建制,实行公社化。全县共建10个公社,季市镇和季南乡划入孤山公社,名季市大队。
1959年3月,公社改称人民公社,全县改建19个人民公社,原孤山公社分建孤山、季市、团结人民公社和靖江县畜牧场。5月,全县改建25个人民公社。季市人民公社辖14个大队。
1962年7月10日,撤销季市人民公社,建立季南人民公社,同时恢复季市镇。季市镇辖1个自然镇,4个居民委员会、15个生产队。
1967年3月10日,建立靖江县军事管制委员会。是月,建立季市镇生产领导小组。
1968年4月3日,撤销各级军事管制委员会,设立各级革命委员会。5月6日,建立季市镇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
1969年9月9日,县革会批准季市镇郊区15个生产队,分设卫东、红农、向阳3个生产大队。
1973年3月29日,季市镇与季南人民公社合并,建立季市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辖1居委即季市镇居委会)、1
知青农场、18个大队。
1981年9月15日,撒销季市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建立季市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0月7日,经扬州地区行政公署同意,季市、长安2个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将所属21个生产大队更改名称。
1983年6月,撤销长安人民公社管委会,建立长安乡人民政府。9月,撤销季市人民公社管委会,建立季市乡人民政府。同时,各生产大队、生产队分别改称为村组。
1984年9月21日,经
江苏省及
扬州市人民政府批准,撤销季市乡人民政府,建立季市镇人民政府。
1988年12月21日,季市镇将原4个居委所辖户数重新划建5个居委会,新增季中居委会。
1993年6月19日,季市镇将季西小区改设为西康居委会。
2000年3月,
靖江市并乡并镇,将原长安乡与季市镇合并,新建季市镇人民政府。辖33个行政村,6个社区居委会,1个农场,280个村民小组。
2001年6月8日,全市各乡镇行政村合并,季市镇将原有33个行政村合并为24个行政村。
2007年,季市镇将原6个社区居委会合并,分建东街、西街2个社区居民委员会。
地名由来
太平村名称由来
季市镇地处长江尾闾。
秦朝末年,此处茫茫一片汪洋,滔滔江水奔流直下,每年将上游数亿吨泥沙挟带而下,直入海口,遇海潮顶托,泥沙逐年沉积。
西汉时期(公元前206-公元24年)在
长江入海口的北岸,约20多平方公里的暗沙逐渐露出水面,后来沙团不断扩大,成为大江中一沙洲,即今季市镇最早的地域。
季市成陆以后,其大江之南为
毗陵县(今
江阴市),大江之北为
海陵县(今
泰州市)。
海陵区,南滨长江,东临大海。从前汉至
南唐,1100年中,原海陵县的江滩、
海滩逐渐向东、向南延伸,面积不断扩大。到了南唐
昇元元年(937年)十二月,
李昪以海陵置泰州,又分海陵南5乡置
泰兴市县,季市由海陵转属泰兴管辖。是年,大批乡民来此围田,建屋定居。因江水不时泛滥,往来船舶也因风高浪大,常有覆没,加之海匪猖,百姓为求太平,故取名太平村。
季市名称由来
北宋时期,太平村逐渐形成
季姓和
李姓两大家族。李家富甲一方,曾在灾荒时举办粥厂,赈济灾民,因此名重乡里。季姓人多势强,其族人又在朝中为官,后台较硬。小集镇出现后,在以谁的姓氏命名的问题上,两家互不相让。据当地传说,两家为争得舆论支持,季家首先在季市镇的东街头与北街头,开设两家
朱云峰店,凡路过者,每人可赠送两个
油酥烧饼,只要你说是从季家市带回的就行了。李家知道后,便在南街开设一家面馆,凡喊一声“李家市”的,就可赠给一碗
面条。季家不服,便立即加码,将白花花的银子换上铜钱,用窝褶屯在李家面馆对面,来往行人,只需喊一声“季家市”,就可抓一把铜钱走路。为争地名冠名权,最后季、李两家终于闹上了公堂。当时的
泰兴市县令碍于官场情面,便将太平村更名为季家市。为缓和矛盾,又将季家和李家杂居地命名为李家巷、李家圩。事后,李家不服官断,认为集市非一家之集市,再次闹上公堂。泰兴县令见此,便从中劝解,说“李”字加一撇为“季”,“季”字少一撇为“李”,两家本为一家,何必如此较真,既然非一家之集市,就把“家”字去掉。于是季家市遂又改名为季市。
季市镇名称由来
明朝
洪武初年,狂风、暴雨、江洪一齐肆虐,季市遭受了特大水灾,无数乡民房屋倒塌、人畜被淹、田园荒芜。时值汛期,在入海口的分水线上,浑浊的江水夹杂着大量泥沙,翻滚着奔向大海,海潮又宛如一条
青龙,迎着江水溯江而上。乡民们认为这是青龙现身,为此,于洪武五年(1372年),在镇内建起了一座颇具规模的青龙寺,人们期望借助海龙王的神威能将江潮镇住。是年,又将季市之名改为季市镇,更名目的也是想以“镇”字镇住泛滥的江水。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季市镇位于中国华东、
长江中下游平原。镇区中心位置位于北纬32°08′,东经120°19′。
地形地貌
季市镇属
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地势东北高、西南低,由东北向西南渐次倾斜。按地貌特征,属于高沙土地区。
气候特点
季市镇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4.9℃,一月最冷,平均气温2.0℃,最低气温-10℃;七月最热,平均温度27.6℃,最高气温40℃。年平均降水量1027毫米,
日照市2125小时,无霜期220天。
河流水文
季市镇主河网总长约200公里,其中仅
靖泰界河水系交叉延伸就达44.6公里,加上各村大小河流,全镇水域共长400多公里。
靖泰界河分为东西两段,全长57.83公里,直通苏北腹地
里下河地区水系;西与
泰兴市七圩港通连
长江;南与多条
靖江市纵向
河港相连接;东接夏仕港,从
新港注入长江。由此形成了南北通畅、东西连贯、纵横交错的水路交通网络,对季市的灌排、工业用水和水上运输,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自然资源
生物资源
季市镇内河有
青鱼、
草鱼、鲤鱼、鲫鱼、鱼、
暗纹多纪鲀等多种鱼类。野生植物、栽培植物种类繁多,粮食、蔬菜、花草、瓜果、药材丰富,另有银杏、
杜仲、皂荚等珍贵稀有树木。
土地资源
截至2014年末,季市镇拥有耕地面积4476公顷,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755公顷,油料作物播种面积156公顷,蔬菜作物播种面积513公顷。
行政区划
据2016年季市镇人民政府官网显示,季市镇人民政府位于季市镇府前路1号。季市镇下辖2个社区24个行政村和1个国营农场。
人口民族
截至2014年末,季市镇总户数15204户,比2013年末减少4户,全镇总人口48303人,比2013年末减少168人。其中农业户籍人口41583人,减少2109人,占总人口比重为83.83%。其中男性24688人,女性24353人;2014年出生人口189人,出生率为3.85‰,其中出生男孩92人,女孩97人;死亡人口331人,死亡率为6.74‰,自然增长率为-2.89‰。全镇
计划生育率为100%。
季市镇以
汉族人口为主,少数民族有
土家族、
苗族、
壮族、
回族、
布依族、
侗族、
满族、
彝族。其中,汉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99.9%;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比重为0.1%。
经济
综述
2014年,季市镇国内生产总值449582万元,同比增长19.7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9万元,增长0.41%;第二产业增加值72324万元,增长26.94%;第三产业增加值1684万元,增加1.92%。三次产业比例为4.3:75.8:19.9,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63.3个百分点。就业人数继续增加。2014年,季市镇就业人数22530人,比2013年同期增加399人。其中第一产业就业人口4619人,同比下降22.4%,第二产业就业人口13698人,同比增长6.5%,第三产业就业人口4213人,同比下降6.2%。外来从业人员1071人,占全镇就业人数比重为4.7%。全年全镇财政总收入9241万元。其中公共财政收入4514万元,本地可用财政收入5259万元。
第一产业
2014年,季市镇农作物播种面积4476公顷,比2013年增加179公顷。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755公顷,增加31公顷。
油料作物播种面积156公顷,与2013年同期持平。蔬菜作物播种面积513公顷,增加116公顷。
2014年,季市镇粮食总产量29221吨,比上年增加219吨,增产7.6‰。其中:小麦面积26987亩,单产410公斤,总产11605吨;水稻面积26893亩,单产648公斤,总产17416吨。油料总产量458吨,增长6.6‰;肉类总产量4805吨,增长9.9‰;水产品产量742吨,下降10.9%。
截至2014年末,季市镇拥有
农业机械总动力23276.41千瓦,减少266.36千瓦;拥有大中型拖拉机17台,配套农具26台,分别增加2台、5台;联合收割机39台,小型拖拉机252台,配套农具342台;插秧机93台;植保机械电动喷雾器1068台,机动喷雾器240台。拥有固定排灌站67站。全镇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2159吨,减少167吨;农村用电总量12599万度。
2014年,季市镇建成水稻高产创建万亩示范方1个;连片种植机插秧覆盖率达85%;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全镇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44家,土地股份合作社2家,社区股份合作社24家。其中,2014年新增专业农民合作社5家,拥有家庭农场17家,同比增长407.7%。
第二产业
2014年,季市镇全部工业实现产值143.3亿元,同比增长9.5%。全镇规模以上企业完成产值81.75亿元,销售收入78.43亿元,利税13.85亿元,利润8.91亿元,四大指标分别同比增长11.6%、13.1%、43.5%、46%。
建筑业稳步发展,建筑业总产值15.97亿,同比增长28.7%。
2014年,季市镇实现工业开票销售收入21.49亿元(含市镇联动);全镇规模以上企业开票收入过亿元的企业达5家;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87亿元,同比增长50.6%;自营出口3225万美元;新办民营企业56家,增加15家;民营经济净增注册资本24680万元;新增个体工商户107家。截至2014年末,全镇工业规模以上企业23家,增加2家。
第三产业
2014年,季市镇实现服务业增加值8.94亿元,同比增长1.9%,完成商业开票销售收入2.45亿元,同比增长6.1%。其中,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635万元,同比增长5.8%。截至2014年末,全镇有限额以上企业(批发零售业)4家,增加1家。
文化
方言俚语
季市镇历史上隶属泰兴,划归
靖江市是近几十年的事。因其位于
如皋市、
泰兴市、靖江三县交界处,所以季市镇的方言,既受靖江的
吴语影响,又受泰兴如皋地区的江淮官话影响,但又与其有些不同,属于吴语与江淮官话的过渡方言。
习俗
时令习俗
二月初二,是出嫁女儿回娘家省亲的日子。当地有句俗话,叫“二月二,家家人家带女儿,不带女儿穷狗儿。”出嫁女儿之所以在二月初二省亲,一是因为正月已过,夫家该忙的事都忙完了;二是这时正是农闲,有比较充裕的时间。省亲当然不光是出嫁的女儿,还有女婿、外孙等。省亲时间有长有短,短的吃顿饭就打转,长的可在娘家住一些日子。
清明节,家家户户祭祖。这天多数人家早上用柳树的嫩叶拌和
荞麦面摊烧饼,说是吃了可以消灾降幅。中午包
饺子,煮熟的扁食先敬祖先,而后家人食用。敬祖先和家人食用的扁食需要冷却,这一习俗据说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宁可被烧死在深山,而不肯受
晋文公封赏的
介子推,故清明节也称
寒食节。饭后全家人到郊外上祖坟,挖土为坟墓加“坟帽子”,烧钱化纸插
柳枝。上坟既是纪念祖先,也是春游,此时寒意已尽,春光明媚,郊外踏青,心旷神怡。
建房习俗
上梁,上梁是建房仪式中的重头戏。工匠手持
大斧,扛着屋梁一步步登上梯子,他们的“鸽子”也越说越精彩。工匠甲说:“脚踏
云梯步步高,张班
鲁班把手招。主家上梁良时到,金龙登科上早朝。”工匠乙马上接口:“脚踏云梯步步高,手接金盘往上跑。跑一步来高一高,脱去蓝衫换紫袍。”这时工匠爬到高处,举起斧头,为屋梁接榫。工匠甲说:“新打大斧亮堂堂,我替主家造高房。今年砌座逍遥府,明年又造宰相堂。宰相房中生贵子,子子孙孙状元郎。”工匠乙接着说:“新打大斧亮堂堂,我替主家造高房。左边
文昌星扶玉柱,右边武曲托金梁。金梁登科逢
黄道,玉柱成行遇紫微。”上梁结束,由主家从工匠手中接过斧头。“斧”、“富”谐音,接过斧头,就意味着把富贵接了过来。这时工匠说:“斧头生来亮堂堂,老君炉里炼成钢。接到堂内千年福,接到库内谷满仓。”
上梁以后是“抛梁”,就是工匠将主家事先准备好的糕点、
粽子、糖果从屋梁上撒下,让看热闹的亲友和邻居争抢。这对主家是一种荣耀,对得到糖果糕点的人是一种吉利。抛梁时,工匠说:“一抛金,金从天降;二抛银,银满库仓;三抛团和糕,主家代代做阁老;四抛
落花生,四邻八舍万年和。”此时鞭炮声大作,工匠向主家讨“喜钱”,喜庆气氛达到高潮。
地方美食
季市镇地方美食有季市方饼、春伴、
蚬子豆腐汤、茵糕、酒酵馒头、老汁鸡、红烧肝大肠、
砧肉、
头菜、夏水汤。
交通
水路
季市镇距离
靖江港25公里,距靖江夏仕港(内河港)约5公里。截至2014年,季市镇共有内河航道3条,总里程130多公里,贯通广陵镇、季市镇、江安镇三镇,水网交通通畅。
陆路
季市镇距离
靖江市市区18公里,距离泰兴市区32公里,距离如皋市区50公里,距离
泰州市市区62公里,距离
靖江站13公里,距离
泰州站65公里,距离
扬州泰州国际机场70公里。
上海—西安高速公路(原
宁通高速公路)、姜八线229
省道、
新长铁路穿镇而过。
社会
教育
截至2014年末,季市镇共有义务教育学校4所,在校学生1557人;公办幼儿园2所,适龄儿童入学率、小学毕业升学率、初中毕业升学率均为100%。
科技
2014年,季市镇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62.25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企业产值的比重为77.64%;各类
科技人员2039人;全年共完成专利授权151件;新产品试制37项;7个项目被认定为江苏省级高新技术产品。增安型高压三相异步电动机项目被国家火炬计划立项;
肉牛生态循环养殖技术示范推广项目被列入国家星火计划。1个企业成功申报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企业成功申报
江苏省研究生工作站;2家企业被确认为省
科技型中小企业;2家企业被确认为民营
科技型企业。
文化体育
截至2014年末,季市镇共有文化站1个,影剧院1个;
公共图书馆藏书量15千册;公共文化设施面积190平米;体育场馆1个,公共体育设施面积360平米。
卫生
截至2014年末,季市镇区域范围内有卫生院2个,医生数135名,病床数99张;设有
村卫生室(社区服务站)18个,增加3个,村医生62人,增加6人。
生活保障
截至2014年末,季市镇
数字电视入户率达99%,自来水入户率达100%,燃气用气户数14830户,占全镇总户数的97.5%,住楼房户比重97%。各种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数1个,各种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床位数80床,增长33%,各种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收养人数31人,增长10.7%;参加农村社会养老参保人数23834人;其中,新增城乡居民养老保险591人,完成率118.2%;续保3484人,完成率达95.82%。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人数22352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584人;办理城镇失业人员社保补贴138人,办理《就业失业登记证》1430人。
旅游
总述
季市镇的著名景点有:周恒源典当行、胡源泰茶叶店、朱家大院、道院、季市育婴堂、季市巡检司公署、青龙寺和孝子坊。
景点简介
朱家大院
朱家大院有5进房屋,位于季市镇老东街,距姜八公路约50米,坐北朝南,整个建筑南北长约110米,东西宽约40米,占地10亩。
季市镇东南有一座寺庙叫
青龙寺,始建于明代
洪武五年(1372年),距今已有638年历史,是继靖江孤山寺之后的第二座古寺。寺庙以“青龙”为名,自然与青龙有关。明代洪武以前,季家市濒临
长江,常受洪水侵袭,百姓生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洪水肆虐,传说是江中的青龙作祟。为镇住青龙,百姓便捐资建立了这座寺庙。该庙最初叫青龙庵,重建后叫青龙寺。
季市巡检司公署
季市巡检司公署,位于季市镇东街90号的房子乃原季市巡检司公署旧址。该建筑坐北朝南,南北长42.9米,东西宽12.6米。房屋为前后5进,每进3间,现存12间。临街为3间五架梁瓦房,进入院内是二三两进连接为一体的七架梁瓦屋6间,中间是大厅,铺有黑色方砖(又叫罗底砖)。柱基为石鼓,两侧是杉木板壁,房内铺有地板。两幢房屋屋檐相接处有防雨水渗漏设施,非常坚固。第三进主房的梁上,雕刻着古式花纹。屋檐滴水和屋檐近处的砖墙上都有花鸟图纹。业内人士从建筑风格判断,季市巡检司公署为清末建筑。
代表人物
获得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