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北京故宫博物院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旧称紫禁城,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景山前街4号。北京
故宫于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建设,到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民国十四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1925年10月10日)故宫真正的博物馆化。
故宫博物院级别是
国家一级博物馆;北京故宫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1961年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北京故宫占地面积约72万平方米,是永乐四年明成祖颁昭迁都北京,下令仿造南京皇宫建造的北京皇宫。故宫作为凝聚中华传统文化精髓、文化成果精品的殿堂,有着独一无二的地标意义和文化象征。北京故宫是一座长方形城池,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四面围有高10米的城墙,城外有宽52米的
护城河。
故宫有四座城门,南面为午门,北面为神武门,东面为东华门,西面为西华门。北京故宫内的建筑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外朝的中心为
太和殿、
中和殿、
保和殿,统称
三大殿,是国家举行大型典礼的地方。内廷的中心是
乾清宫、
交泰殿、
坤宁宫,统称
后三宫,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宫。故宫总共有1,863,404件文物,其中有著名的
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卷、乾隆款金瓯永固杯等。
2001年11月19日,国务院确立了名为“整体维修故宫”的工作任务。从2002年至2020年,“
故宫整体维修工程”完成了古建筑内外环境整治和整体保护,同时保护故宫文物建筑、系统改善和配置基础设施,合理安排文物建筑的使用功能,提高文物展陈艺术品味与改善文物展陈环境”的目标。
名称由来
北京故宫旧称紫禁城。
中原地区古代讲究“天人合一”的规划理念,用天上的星辰与
首都规划相对应,以突出政权的合法性和皇权的至高性。天帝居住在
紫微宫,而人间皇帝自诩为受命于天的“天子”,其居所应象征紫微宫以与天帝对应,《
后汉书》载“天有紫微宫,是上帝之所居也。王者立宫,象而为之”。紫微、紫垣、紫宫等便成了帝王宫殿的代称。由于封建皇宫在古代属于禁地,常人不能进入,故称为“紫禁”。明朝初期同外禁垣(皇宫城墙)一起统称“皇城”,大约明朝中晚期,与外禁垣区分开来,即宫城叫“紫禁城”,外禁垣为“皇城”。
清朝灭亡后,紫禁城被收归国有。1925年10月10日,
故宫博物院的牌匾悬挂在神武门上,开放给公众参观。
故宫就是旧时的皇宫的意思。它是历史上后一个朝代对前一个王朝皇宫的称呼。就像明代的时候,就对
元大都称为故宫,明朝灭亡以后,紫禁城由清朝来继续使用,直到清朝灭亡以后才称为故宫。
历史沿革
明朝始建
1370年,十岁的
朱棣受封燕王,十年后朱棣来到其封地
北平市(现在的北京)。
朱元璋去世后,皇太孙
朱允炆即位,并开始削藩。分封在北平的燕王朱棣举起了“靖难”的大旗,以清除皇帝身边进谗言的小人为由,反叛朝廷,最终朱棣夺得了皇位。朱棣即位后筹划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迁都,于是从
永乐元年(1403年)起,朱棣便开始一步步实施自己的迁都计划,首先是将北平府更名为北京顺天府(因其在京师之北,故名北京),并将其升格为“行在”(即陪都),这是这个城市得名为“北京”的开端。
建文四年(1402年),
朱棣攻破南京城,走投无路的
朱允炆放火焚毁
南京故宫,皇宫中的主要建筑
皇极殿彻底焚毁无存。朱棣即位后,开始了皇宫的修复工程。永乐四年(1406年),朱棣下诏以南京皇宫(南京故宫)为蓝本,兴建北京皇宫和城垣。兴建宫殿、
坛庙、陵墓和城垣需要大量的砖石、木材,这些营建材料皆需从南方搜集,并经大运河运抵北京。由于连年战乱,
元朝开凿的
通惠河在明朝时已经淤塞,所以经由大运河运来的砖石、木材只能运至张家湾卸载暂存,再陆运至北京城,同时运输的还有南方的粮食、食盐等物资。这些物资需在张家湾运河两岸存储后等待转运,因此形成了几个专用的皇家码头。为了方便管理储存,朝廷在此设立了大大小小的仓场,如皇木厂、砖厂、花斑石厂、盐厂、铁锚厂、
江米店、国梁仓;相应的管理机构也随之遍地而生,如大通关、巡检司、提举司等。
永乐十五年(1417年),
朱棣开始从南方调集大量能工巧匠,大兴土木,兴建宫城。
故宫是严格按照封建宗法礼制设计规划的,前面三个大殿为外朝,是皇帝处理政务的地方;后面的宫殿群则为内廷,住着
后宫嫔妃,是皇帝家庭生活之所。朱棣后来又将已故皇后的陵寝,也就是后来他自己的
明长陵建在了当时的
昌平区境内,以表达自己迁都的决心。永乐十八年(1420),紫禁城竣工,永乐皇帝正式迁都北京,并下旨自永乐十九年正月初一起,北京不再称“行在”,而更名为京师,同时京师
应天府降格为南京应天府。
明朝重建
永乐十八年(1420年),北京宫殿竣工。次年发生大火,前三殿(
太和殿、
中和殿、
保和殿)被焚毁。
正统五年(1440年),重建前三殿及
乾清宫。
天顺三年(1459年),营建西苑。重修经历明永乐、
洪熙、
宣德、
正统四代,整20年。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紫禁城大火,前三殿、奉天门、文武楼、午门全部被焚毁,至嘉靖四十年(1561年)才全部重建完工。待工程完工后,嘉靖帝宣布从此以后
三大殿不再叫
皇极殿、华盖殿、谨身殿,而是改名为皇极殿、中极殿、建极殿。
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紫禁城再遭大火,焚毁
太和殿、
中和殿和
保和殿,以及乾清宫、
交泰殿、
坤宁宫。天启七年(1627年)八月,三大殿再修告成。
朱翊钧的
郑贵妃为争皇太后闹出的“
红丸案”、泰昌妃
李康妃争做皇后而移居
仁寿殿的“
移宫案”,都发生在
乾清宫。
清朝时期
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1644年),在
西安市称帝的李自成,领军攻陷北京,明朝灭亡。李自成向
陕西省撤退前焚毁紫禁城,仅武英殿、建极殿、英华殿、南薰殿、四周角楼和皇极门未焚,其余建筑全部被毁。清朝定鼎北京后,即逐渐展开修复工作。
顺治元年(1644),为迎接即将从关外前来的清世祖,开始整修乾清宫等建筑。二年,又复建由明代皇极、中极、建极三殿改称的太和、中和、保和(后因世祖养育其中,称
保和殿)
三大殿,三年底竣工,基本恢复了明代的外朝规制。十二年,再次大规模修整乾清宫。加上此前重建五凤楼,改承天门为
天安门,建皇城北门并命名为地安门等等,紫禁城的整体风貌逐渐恢复。
康熙元年(1661年),工程尚少,大规模修缮随即展开。具体进程大致以“
三藩之乱”平定为界,分康熙八年(1669)至十三年、二十二年至三十七年两个大的阶段。康熙八年初,
康熙帝以太皇太后名义,命工部修缮乾清宫、
交泰殿,以供自己成年后“移居”。外朝
太和殿等建筑的修缮,也同时展开。十一月,乾清宫、太和殿竣工。开始亲政的清圣祖,遂由暂时移居的
武英殿,正式迁入
乾清宫。此后又陆续对
三大殿周边及其他宫殿进行修缮、装饰。到十一年夏,三大殿及其围房、走廊、门窗等油饰彩画次第完成。十二年,交泰殿、
坤宁宫等竣工。紫禁城为迎接圣祖亲政而集中进行的修缮,至此告一段落。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
康熙帝去世后,即位的
雍正帝居住
养心殿,
造办处的各作坊遂逐渐迁出内廷,这里就一直作为
清代皇帝的寝宫,至
乾隆年加以改造、添建,成为一组集召见群臣、处理政务、皇帝读书、学习及居住为一体的多功能
翊坤宫。一直到溥仪出宫,清代有八位皇帝先后居住在养心殿。
爱新觉罗·弘历继位后,财力充裕,紫禁城内再次大兴土木。不但康熙时期的原有建筑得到维修,新建筑也不断增多,重要者如
寿康宫、
重华宫、
建福宫及花园、
雨花阁、
中正殿、
寿安宫、
慈宁宫及花园、
宁寿宫及花园、文渊阁、
毓庆宫、
乾清宫等等,一举奠定了清代紫禁城的全盛风貌。
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帝将慈宁宫西北的咸安宫官学迁出,改建为寿安宫,以贺其生母六十大寿。寿安宫建成后,院落三进,后院叠石为山,东西各有福宜斋、萱寿堂。孝圣宪皇太后六十、七十大寿,
爱新觉罗·弘历均率皇后及皇子、皇孙等,至此进茶侍膳,并于堂前跳“喜起舞”以贺寿。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乾隆帝下谕改建宁寿宫,以便将来自己当太上皇时“颐养天年”。此项工程自三十七年兴工,至四十四年完成。其南半部以
皇极殿、
宁寿宫为中心,北半部以
养性殿为中心,宛如紫禁城中的前朝、后寝之分。其西北角的宁寿宫花园,俗称“乾隆花园”,景致多仿自
建福宫花园,有古华轩、遂初堂、符望阁、倦勤斋等建筑。
咸丰帝在位时期,也曾把
长春宫与前面的启祥宫(即现在的
太极殿)打通,连为一体,咸丰去世后,
慈禧也曾在这里居住,一人独享
两宫。
西六宫到了晚清的时候,慈禧开始改造某些宫殿。因此,西六宫中有四个宫都留下了慈禧的足迹。咸丰帝死后,
慈安太后和慈禧早期垂帘听政时,都曾居住在长春宫,
同治十年(1871年),慈安从长春宫搬回
钟粹宫居住,长春宫便成为慈禧太后一人独享的宫院。太极殿原来也只是二进院落,咸丰改修长春宫时,将太极殿后殿辟为穿堂殿,使太极殿与长春宫连接成相互贯通的四进院。
民国时期
1911年辛亥革命后,紫禁城宫殿本应全部收归国有,但按照那时拟定的《清室优待条件》,
爱新觉罗·溥仪被允许“暂居宫禁”,即“后寝”部分。1917年7月,
张勋拥戴清逊帝
丁巳复辟,为了让张勋投降,
段祺瑞命令
南苑航空学校的师生轰炸紫禁城。在紫禁城内投下三枚小炸弹,炸到了紫禁城东六宫当中的
延禧宫,使当时的建筑轻度损坏。溥仪在此居住14年后,即1924年,
冯玉祥发动“
辛酉政变”,将溥仪逐出宫禁。1924年11月7日午夜,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正式发布命令:“修正清室优待条件,业经公布施行,着国务院组织善后委员会,会同清室近支人员,协同清理公产、私产,昭示大众。所有接收各公产,暂责成该委员会妥善保管,俟全部结束,即将宫禁一律开放,备充国立图书、博物馆等项之用,藉彰文化而垂久远。”随后成立的清室善后委员会由
李石曾(又名李石曾)为委员长,委员会成员包括政府方9人、清室方5人,另以
京师警察厅、京师高等检察厅、北京教育会为法定监察员,又特聘名流
吴稚晖、张继、
庄蕴宽为监察员,国务院与其所属各部院各派二人为助理员到会,以使工作昭信于国人。同年12月20日,清室善后委员会以委员长名义函请
陈垣代理委员长,并兼任常务委员。
1925年,清室善后委员会在点查
养心殿时,发现上年春夏间清室密谋复辟文件,当即抄录,以事关内乱致函京师地方检察厅,请提出公诉。鉴于事态之紧急,9月29日,清室善后委员会召开会议,决定组织
故宫博物院。10月10日,清室善后委员会通电各界,宣布故宫博物院成立。“紫禁城”从此由皇家私产变作国家公产,逐步向公众开放。在时局动荡交迭的局势中,陈垣主持清室善后委员会继续开展故宫文物点查工作。一方面是全力摸清
故宫家底,以便妥善管理与守护;一方面也是为故宫真正化身“公产”,将来向公众全面开放作准备。
1928年10月5日,
国民政府公布《故宫博物院组织法》,规定院设理事会、院长、副院长、基金保管委员会,业务分秘书、总务二处和古物、图书、文献三馆及各种专门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第一条规定:“中华民国故宫博物院,直隶于国民政府,掌理故宫及所属各处之建筑物、古物、图书、档案之保管、开放及传布事宜(按所属各处,系指故宫以外之大高殿、清太庙、
景山公园、皇史、实录大库等)。”1931年“九·一八事件”后,
故宫博物院为保护其文物安全,不至遭战火毁灭或被日本帝国主义掠夺,决定采取文物避敌南迁之策。从1933年2月7日至5月15日,先后检选出文物、图书、档案13427箱又64包,分五批先运抵
上海市。1934年6月4日,南迁文物开始由本院驻沪办事处会同上海市政府及市党部、中央党部点收,至8日,因监察人员感觉责任重大,暂行停止。嗣由行政院改令教育部派员监盘,11月20日开始,至1936年12月2日,以筹备迁转南京又暂停止。至存沪文物转运本院南京分院,乃于1937年1月12日复行点收,于6月14日结束。
1937年,这批南迁文物加上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今
南京博物院前身)等单位的文物,又分3路运往
四川省,1946年3处文物先集中于重庆,于1947年运回彼时的首都南京。直至1948年底至1949年初,“南运”文物中的2972箱被运至台湾,存于
台北故宫博物院。1950年,北京故宫从南京分院运回南迁文物1,500箱(南京分院文物迁台后,尚存11,178箱,此次为其中之一部分)。1951年后,留在南京的文物陆续运回
故宫博物院1万余箱,仍有2221箱封存于南京库房,现由
南京博物院代为保管。
现代状况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对
故宫建筑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同时整理出大量的文物。1961年,国务院颁布故宫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故宫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2014年11月23日,在2014年
博博会上,故宫吉祥物“壮壮”“
美美”首次与公众见面,这次故宫吉祥物的形象,源于中国传统的吉祥龙凤。据悉,吉祥物主体形象推出后,故宫还将开发系列文化产品,并将故宫建筑、皇家服饰、博物院馆藏等元素,广泛用于动画、出版物、文化纪念品等现代文化创意产业领域。
2015年
故宫博物院建院90周年院庆时,新开放了
慈宁宫、慈宁花园、
寿康宫、午门-雁翅楼、东华门城楼等区域,整体开放面积达65%。2016年4月12日,时任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介绍,故宫的开放面积再增11%,达76%,并开放多种形式的新展览。2018年9月3日,“故宫
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修缮开工仪式”在故宫养心门前举行,意味着养心殿正式进入古建筑研究性保护修缮工作的实施阶段。本次修缮范围占地面积约7707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540平方米。根据养心殿区域现状和保护计划,修缮内容包括遵义门内的养心殿、工字廊、后殿、梅坞等13座文物建筑及其附属的琉璃门、木照壁等。
2019年9月21日至10月1日,据
故宫博物院消息,根据工作需要和安排,故宫博物院暂停对社会开放。2019年10月2日,
故宫“休整”11天后开门迎客。2021年11月1日起,故宫博物院门票预售期由10天调整为7天,其他购票规则不变。可通过故宫博物院售票网站、“故宫博物院观众服务”微信公众号,使用第二代身份证或护照等实名预约购票。2021年12月,故宫博物院落实未满18周岁未成年人免费参观的规定。2022年11月2日,故宫博物院对医务人员和志愿者免费开放。2023年1月4日,
故宫博物院对公共交通司乘人员免费开放。2023年3月1日,故宫博物院对环卫工人免费开放。
景区布局
规划设计
故宫整体布局中轴线明确,左右对称,秩序井然。作为主建筑的
三大殿和
后三宫及
御花园都位于这条中轴线上 ,“居中正坐”。礼认为中为最尊贵的方位,“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礼也”。《吕氏春秋·慎势篇》言“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其整个建筑群为长方形,取“天圆地方”中的“地方”之意。古人崇尚“方正”,认为这是天地“浩然之气”的体现,突显了皇帝作为国家统治者的至高无上。故宫的建筑错落有致,疏密得当。正是这种连绵不绝使
故宫不会因为太过秩序而显得死气沉沉,为整个宫殿群体增添了山脉一样的气势,显露出帝王敦厚的气息。而不同建筑的高低不同,尊卑不同,体现了严谨的封建等级制度。层层叠叠
中将最为尊贵的皇帝簇拥在中心,并突显出来。另外,故宫的选址也颇有用意。左临
太庙,右近社稷坛,前面朝廷所在,后为民市,正好符合《周礼·考工记》中所载:“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原则。
故宫前部宫殿,当时建筑造型要求宏伟壮丽,庭院明朗开阔,象征封建政权至高无上,
太和殿坐落在紫禁城对角线的中心,四角上各有十只吉祥瑞兽,生动形象,栩栩如生。
故宫的设计者认为这样以显示皇帝的威严,震慑天下。后部内廷却要求庭院深,建筑紧凑,因此
东西六宫都自成一体,各有宫门宫墙,相对排列,秩序井然,再配以宫灯联对,绣榻几床,都是体现适应豪华生活需要的布置。内廷之后是
御花园。后苑里有岁寒不凋的苍松翠柏,有秀石迭砌的玲珑假山,楼、阁、亭、掩映其间,幽美而恬静。故宫宫殿是沿着一条南北向中轴线排列,
三大殿、
后三宫、御花园都位于这条中轴线上。并向两旁展开,南北取直,左右对称。这条中轴线不仅贯穿在紫禁城内,而且南达永定门,北到鼓楼、钟楼,贯穿了整个城市。
故宫的建筑在用色上继承了前人阴阳五行说的内容,
玫红酸表皇权,体现皇帝的至高无上,天子由天令名管理地上,居住于四方的房屋中,代表着大地。建筑主体采用黄琉璃屋顶,红色墙壁,引自《
周易风水》:“天玄而
地黄”,中央属土,代表着皇权。宫殿下方和周围使用
汉白玉基座及栏杆,上精心雕琢有龙凤祥云,是最高规格装饰的代表。比如
太和殿下层叠的汉白玉台阶便突出了皇帝的威严尊贵,给人以压力。金色的屋顶点缀着绿瓦黑瓦,绿寓春天,黑寓水,水克火,工匠以此希望建筑免于火灾,有保护建筑免于灾难之意。除了建筑上的色彩,大殿内部装饰有不同的画作,如:和玺彩画、旋子彩画、苏式彩画。这几种画均由枋心、找头、头三部分构成,区别在于找头。画作枋心位于最中间,画面最大,位置突出,往往是最为关键重要的部分。色彩上形成的对比使整座建筑群拥有富丽堂皇、气势磅礴的景象。天与瓦的蓝黄对比,门窗与彩花的
红绿灯鱼对比,白台基与地面深浅颜色对比。
区域布局
紫禁城占地72万平方米,城墙高10米,四面各开一门,外有宽52米的
护城河环绕。紫禁城位于北京城的中轴线上。北京城的中轴线,以紫禁城为中心向南北延伸,南至北京外城永定门4,600米,北至钟楼北侧城墙3,000米(北京城的北城墙),构成了近8公里的南北中轴线。南半部从紫禁城的正南门午门向南经端门、
天安门、
外金水桥、千步廊、大明门(
清代名大清门),至内城正南门--正阳门,形成了一条长1,500米的天街。沿着南部轴线的两侧,在宫城南分别设置了祭祖的
太庙和祭五谷的社稷坛。在天安门外千步廊两侧,设置了各部、院的衙署。
根据朝政活动和日常起居的需要,分为南北两部分,形成了宫殿建筑外朝、内廷的布局。外朝是皇帝举行重大典礼和朝廷处理政务的地方,建筑气势雄伟,体量宏大。外朝区域以
太和殿、
中和殿、
保和殿为中心,周围廊庑、门、阁、楼等合成宽广开阔的庭院,占地面积80000平方米。
三大殿区的东边设
文华殿,西设
武英殿,横向排列。内廷区域以皇帝、皇后居住的乾清、
坤宁宫为中心,妃嫔居住的
东西六宫,皇子居住的乾东、西五所,皇太后居住的
慈宁宫、
寿康宫、
寿安宫,太上皇居住的
宁寿宫,形成多座院落的组合。另有花园、戏台、藏书楼等文化娱乐、宗教活动等设施。内廷建筑布局严谨、封闭,建筑形式多样,装饰华丽,体现了皇家建筑的豪华而规整的风格。
周围环境
紫禁城正门外是宫廷广场,东南方向是
太庙,西南方向是社稷坛,西北方向是北海,北侧方向是
景山公园,东侧方向是皇史宬。
建筑形制
紫禁城位于中轴线上,午门是紫禁城的南大门,是帝王举行重要仪式的场所。午门坐落在凹形城台上,由城楼与两侧的燕翅楼组成,显得高大森严。太和门、乾清门分别是明、清皇帝上朝的地方,其建筑面积不大,但符合古代帝王“御门听政”的执政理念,且门前有开阔的广场,以利于大臣上朝。前朝
三大殿是帝王举行重要仪式的场所,其位于三层高高的台基之上,在平面上与台基组成一个硕大的“土”字形,而“土”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寓意皇权。内廷
后三宫紫禁城初建时为帝后寝宫,其立面造型与前朝三大殿相似,而平面总尺寸约为前朝三大殿的二分之一,充分体现古代帝王“先有国、后有家”的执政理念。在中轴线建筑确定后,次要的、附属建筑则以左右对称的方式严格排列在中轴线建筑的两侧,其造型相通、命名对称、功能相对应。这种建筑的规划方式,体现了突出中心、凸显中轴线的特点。
主要建筑
故宫四门
故宫有四个大门,正门名为午门,午门后有五座精巧的
汉白玉拱桥通往太和门。东门名东华门,西门名西华门,北门名神武门。故宫的四个城角都有精巧玲珑的角楼,角楼高27.5米,十字屋脊,三重檐迭出,四面亮山,多角交错。
外朝建筑
外朝的中心为
太和殿、
中和殿、
保和殿,统称
三大殿,是国家举行大型典礼的地方。三大殿左右两翼辅以
文华殿、
武英殿两组建筑。
内朝建筑
内廷区域以皇帝、皇后居住的乾清、
坤宁宫为中心,妃嫔居住的
东西六宫,皇子居住的乾东、西五所,皇太后居住的
慈宁宫、
寿康宫、
寿安宫,太上皇居住的
宁寿宫,形成多座院落的组合。
主要景点
御花园
位于紫禁城中轴线上,坤宁宫后方,明代称为“宫后苑”,
清代称御花园。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 (1420年),以后曾有增修,现仍保留初建时的基本格局。御花园原为帝王后妃休息、游赏而建,但也有祭祀、颐养、藏书、读书等用途。全园南北纵80m,东西宽140m,占地面积12000㎡。园内主体建筑
钦安殿为重檐顶式,座落于紫禁城的南北中轴线上,以其为中心,向前方及两侧铺展亭台楼阁。园内青翠的松、柏、竹间点缀着山石,形成四季长青的园林景观。
御花园主要有三大特色:
1.建筑布局对称而不呆板,舒展而不零散。以钦安殿为中心,两边均衡地布置各式建筑近20座,无论是依墙而建还是亭台独立,均玲珑别致,疏密合度。其中以浮碧亭和澄瑞亭、万春亭和千秋亭最具特色。两对亭子东西对称排列,浮碧和澄瑞为横跨于水池之上的方亭,朝南一侧伸出抱厦;万春亭和千秋亭为上圆下方、四面出抱厦、组成十字形平面的多角亭,体现了“天圆地方”的传统观念。
2.园中奇石罗布,佳木葱茏,其古柏
紫藤,皆数百年物,将花园点缀得情趣盎然。园内现存古树160余株,散布园内各处,又放置各色山石盆景,千奇百怪。如
绛雪轩前摆放的一段木化石做成的盆景,乍看似一段久经曝晒的朽木,敲之却铿然有声,确为石质,尤显珍贵。
3.
彩石路面,古朴别致。园内甬路均以不同颜色的卵石精心铺砌而成,组成900余幅不同的图案,有人物、花卉、景物、戏剧、典故等,沿路观赏,妙趣无穷。
九龙壁
位于紫禁城
宁寿宫区皇极门外。壁长29.4m,高3.5m,厚0.45m,是一座背倚宫墙而建的单面琉璃影壁,为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改建宁寿宫时
烧造。紫禁城内的九龙壁与我国
大同市九龙壁、
北海公园九龙壁合称“中国三大九龙壁”。
壁上部为黄琉璃瓦庑殿式顶,檐下为仿木结构的、、斗栱。壁面以云水为底纹,分饰蓝、绿两色,烘托出水天相连的磅礴气势。下部为汉白玉石须弥座,端庄凝重。壁上9龙以高浮雕手法制成,最高部位高出壁面20cm,形成很强的立体感。纵贯壁心的山崖奇石将9条蟠龙分隔于5个空间。黄色正龙居中,前爪作环抱状,后爪分撅海水,龙身环曲,将火焰宝珠托于头下,瞠目张颔,威风凛然。左右两侧各有蓝白两龙,白为升龙,蓝为降龙。左侧两龙龙首相向;右侧两龙背道而弛,四龙各逐火焰宝珠,神动形移,似欲破壁而出。外侧双龙,一黄一紫,左端黄龙挺胸缩颈,上爪分张左右,下肢前突后伸;紫龙左爪下按,右爪上抬,龙尾前甩。二龙动感十足,争夺之势活灵活现。右端黄龙弓身弩背,张驰有度,腾挪跳跃之体态刻划生动;紫龙昂首收腹,前爪击浪。
展览陈列
1912年2月12日,
隆裕太后颁布《清帝逊位诏书》,同意将政权移交
北洋政府,从此紫禁城变成了清王朝的故宫。1913年,在时任内务总长
朱启钤的主导下,北洋政府决定将
沈阳市(今沈阳)
故宫、热河离宫(今
承德避暑山庄)两地所藏的各种文物陆续运至北京紫禁城陈列展览,创办古物陈列所,并对外开放部分外朝区域。
1914年6月在咸安宫遗址的基础上建立了文物库房——宝蕴楼,这称得上是
中国国家博物馆史上第一座专门用于保存藏品的大型现代文物库房。文物库房和陈列展室准备完毕之后,古物陈列所于1914年10月10日正式开幕。当日打开西华门、东华门接待观众,人流如潮。
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的匾牌悬挂在神武门上,代表故宫文化全面博物馆化时期。
故宫先后进行的七年文物清理和三年藏品普查清理工作,以及持续不断的文物藏品修复保养工作。
2014年故宫九十周年院庆之际,故宫博物院正式对观众开放宝蕴楼、
慈宁宫区域、午门-雁翅楼区域、东华门等四个新的区域,使故宫的开放面积由目前的52%增加至65%。图为宝蕴楼。
2017年,故宫开放面积达到76%,“南大库”开放后故宫开放面积就已达到80%。北京西北五环外的
西北旺镇,将近600岁的紫禁城将在这里建设一个新院区,将为文物展示空间捉襟见肘的紫禁城新增3.5万平方米展示空间。北院区将融文物保护修复中心、文物修复展示中心、文物展厅、宫廷
园艺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空间等于一体。
故宫博物院规划到2025年故宫一百年院庆的时候,能达到85.02%的目标。
原状陈列
原状陈列是故宫博物院历史悠久、极具特色,且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展览类型。故宫的原状陈列除宫殿建筑外,明、清宫廷历史是其最为重要的原状,现如今主要包括
太和殿、
中和殿、
保和殿、
储秀宫等。原状宫殿中的陈设都是严格遵循历史档案记载去选择与布置,以严谨、科学的态度,还历史以原貌,给观众展示帝后宫廷生活的真实面。
太和殿
太和殿位于紫禁城的中心,建成于明
永乐十八年,初名“
皇极殿”,嘉靖四十一年改名“皇极殿”,清顺治二年改用今名,
康熙时曾扩建成为现在的规模。明、清两代每逢重大庆典都在此举行。如
元旦、
冬至、皇帝生日,
王莽继位、派将出征、颁发诏书、殿试等等。在重大庆典时殿前廊下有中和诏乐、丹陛大乐相对演奏。太和殿的原状陈列,是根据史料中所记载日常情形摆放的。
保和殿
保和殿位
中和殿后面,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初名“谨身殿”,嘉靖时改名“建极殿”,清顺治二年改用今名。当时每逢
除夕、元霄等节日,皇帝便在此宴请王公贵族和文武大臣。自
乾隆后期,这里便成为殿试的场所。保和殿的原状陈列,也是根据史料中记载的日常情形摆放的,同时还参照了曾在内务府堂当差的曾庆龄的回忆。
坤宁宫
坤宁宫位于
交泰殿以北,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是明代皇后居住的地方。1959年,坤宁宫布置了原状陈列。坤宁宫共九间,除东西两间为过道外,室内七间,七间又可以分为三个单位,中间一个单元包括四间室祭神、吃肉的地方;东面一个单元包括两间,即所谓坤宁宫东暖阁,是起坐的地方;西面一间是存贮佛亭的地方。
储秀宫
储秀宫位于紫禁城的西北部,是明、清两代后妃们居住的地方。储秀宫建于明永乐十又年,原名“寿昌宫”,嘉靖十四年改名为“储秀宫”,现在所保存的是清光绪十年为慈禧五十大寿修缮后的原状。
展览专馆
陶瓷馆
该展览位于
武英殿展厅,
故宫博物院是在明、清两代皇宫建筑及其收藏品基础上建立的
中原地区最大的综合类博物馆,在收藏的186万多件文物中,陶瓷类文物约占36万多件,而且绝大部分属于
清代宫廷藏品,可谓自成体系,流传有绪。
雕塑馆
该展览位于
慈宁宫,分为雕塑荟萃馆、汉唐
陶俑馆、砖石画像馆、修德白石馆、佛教造像馆五部分,陈列面积约1375平方米,展品总教为425件,主要有陶俑、画像砖石、佛像三大类。
陶俑从
战国到明代,精品叠出,前后相续,构成一部完整的发展历史,其中包括享誉世界的
兵马俑等,数量上则以汉与唐居多。
陕北地区与晋两南出土的画像石,内涵丰富,造型独特,河北曲阳白石佛像时间从
北魏直至隋唐,纪年
造像排列有序,使用镂空雕刻的方法,主富了佛像的创作技法。
故宫博物院的前身是明清两代皇帝,其宫廷旧藏中的永乐、
宣德款
藏传佛教铜造像,主满端正,静穆柔美,体现了明初宫廷风格特点。清朝六世班禅像则是
清宫藏传佛教造像代表作品。
钟表馆
该展览位于
奉先殿,本展览遵选钟表48件,分5个单元展示,以期使观众可以领略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不同地域钟表的多姿多彩。钟表是故宫博物院主富藏品中非常特殊与珍贵的门类,无论是藏品数量,还是类别都堪称世界博物馆钟表收藏中的翘楚,故宫博物院收藏中外钟表1500多件,制作年代从8世纪至20世纪初不等,其中既有
英国、
法国、
瑞士等国的名家之作,也有清官做钟处、广州的精品,还有一些中西合璧的产物。
珍宝馆
该展览位于宁寿宫区,本展从
故宫博物院藏品中选约400件(套)文物,结合建筑的特点,在
皇极殿两侧虎房四个展厅分别陈列珠宝、金银、
玉石、盆景类文物;
养性殿、乐寿堂、颐和轩等建筑则根据其功能与历史,恢复相关原状陈设。
故官博物院的文物绝大多数属于
清代宫廷遗存,今称“清宫旧藏”。清宫旧藏品有的源自前代皇室的递藏,有的系由宫廷营造体系一内务府
造办处与
苏州市、南京,杭州二织造等共同承旨制作,另有每逢
春节地方官吏的贡品,其至不乏来自少数民族政权或与西方国家交往获赠的礼品。
家具馆
该展览位于南大库,根据展览规划,家具馆共分三期展厅,开放的南大库区域一期展厅,除进行合储式展示300余件清代家具外,还有30余件精品家具,以
康熙、
雍正、
乾隆时期的家具为主,按照庭院、书房、琴房等主题进行场景设计,结合
多媒体技术和灯光,形成不同的文化空间。
古建馆
该展览位于东华门,东南角楼。本展览以
清代宫廷
建筑设计世家样式雷的成就为线索,以
故宫博物院深厚的建筑类文物收藏为依托,选出的清代样式房图纸与档案,与各类建筑文物以逐一对应的方式展出,以阐释故宫营建者的设计理念,展现紫禁城的建筑之美。
书画馆
该展览位于
文华殿,展览是继“庙堂仪范”“林下风雅”之后,故宫博物院藏历代人物画特展第三期,第一单位为村市生涯,第二单位为太平欢乐。绘画佳作中人物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皆呈现出生动鲜活、精彩纷呈的众生形象以及古代生活场景。
武备馆
康熙帝曾亲率诸皇子和善射侍卫于此射箭。雍正时改为箭亭。
爱新觉罗·弘历在此召见殿试弓马成绩最优秀的武进士,并亲试其技,
爱新觉罗·颙琰时武进土殿试于紫光阁考试外,箭亭也被开辟为弓刀石的考试场地。
其他常展
诚慎仁术——清宫医药文物展
自2021年2月10日起,
故宫博物院在
永和宫正殿和后殿,推出“诚慎仁术——清宫医药文物展”,该展览为常设展“御医药馆”。此次展览是
故宫医药文物首次走出库房、面向大众的大规模展览。展览共分四个单元,精选文物83件、复制品7件:第一单元“清宫药房景象”;第二单元“太医院和
御药房”;第三单元“存诚慎药性——药材与药具”;第四单元“调方最近情——档案存真”。
代表性临展
普天同庆——清代万寿盛典展
2015年9月22日至12月21日,“普天同庆——清代万寿盛典展”北京故宫博物院开幕,整体改造完成后的午门及东西雁翅楼展厅首次亮相。这是
故宫博物院面积最大、功能最全、规格最高的现代化展区,以2800平方米的大型展览空间满足多门类文物大规模展示的不同需求。也将是世界上最为独特的博物馆展厅,居高临下,气宇轩昂,古代建筑外观完全保持原貌,内部则是既具有宫殿建筑氛围,又拥有
现代展览设施魅力的文化空间。
吉祥如意——故宫博物院典藏如意展
2021年2月10日至5月9日在神武门展厅举办“吉祥如意——故宫博物院典藏如意展”,展期3个月。该展览分为五个单元,第一单元“
玉石如意”,包括芝草、贺寿、铭文、祥瑞等四类题材,突出玉石材质如意在
清代如意制作中的主流地位。第二单元“竹木如意”,分为竹制、木制和木柄镶嵌等三类,展示明清时期用作文人雅士案头清玩如意的素雅韵致。第三单元“金属如意”,展示宫廷用如意的精湛工艺。第四单元“九九如意”,通过成套如意的集中展示,反映宫廷节庆与皇帝、皇后寿诞之际所用如意。第五单元“其他材质如意”,展示上述门类之外以牙骨、珊瑚、
琥珀等珍稀材质以及大漆、玻璃、陶瓷等材料制作的精品如意。
特展
石渠宝笈
2015年9月5日至11月4日,北京
故宫博物院在武英殿书画馆、
延禧宫古书画研究中心推出《石渠宝》特展,以《石渠宝笈》著录书画为主轴,详细介绍作品的流传经过、递藏经历,同时也展示了故宫博物院在建院90年中征集、保存、维护书画所取得的成就。观众可以获得完整的文化体验和艺术感受,也为研究者提供了翔实、完整、全面的参考资料。
照见天地心——中国书房的意与象
2022年8月29日,“照见天地心——
中原地区书房的意与象”特展在故宫博物院开幕,展览分三个单元:第一单元主题为“委怀琴书”,分星空、五经萃室、图书、文房四宝、文人赏器五个空间;第二单元主题为“正谊明道”,主要展示的是家国情怀,突出书房的人文精神;第三单元主题为“结契霜雪”,分三友同德和雅集唱和两个空间。
重要文物
收藏情况
“
故宫博物院”既是明清故宫(紫禁城)建筑群与宫廷史迹的保护管理机构,也是以明清皇室旧藏文物为基础的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品的收藏、研究和展示机构。“故宫博物院”院藏文物体系完备、涵盖古今、品质精良、品类丰富。现有藏品总量已达1,863,404件(套),以明清宫廷文物类藏品、古建类藏品、图书类藏品为主。藏品总分25种大类别,其中一级藏品8000余件(套),堪称艺术的宝库。
代表藏品
文物保护
1911年至1924年溥仪出宫以前,《
伯远帖》《
中秋帖》藏在
敬懿皇贵妃所居的
寿康宫。溥仪出宫之时,敬懿皇贵妃将此二帖带出宫,后流散在外。《伯远帖》《中秋帖》曾被
典当于
香港特别行政区一家外国银行,至1951年典当期将满时,国外多方有意收购。周恩来总理闻讯,当即指示将二帖购回,交故宫博物院收藏。1951年11月,时任文化部文物局副局长王冶秋、故宫博物院院长
马衡亲自南下
广州市办理此事,计划经由澳门直接赴港交割。由于新中国刚刚成立,他们以大陆官员的身份进入香港非常不便,最后在澳门逗留了两天便返回广州,转而委托
徐伯郊、
胡惠春等人赴香港交涉。1951年12月27日,经国家文物局批准,《
中秋帖》和《
伯远帖》正式入藏
故宫博物院。
1934年,时任院长马衡曾指出,故宫文物藏品整理工作“非有根本改进之决心,难树永久不拔之基础”。故宫博物院继承大量清宫旧藏,并通过捐赠、调拨、收购等方式不断丰富院藏,数量之多,位居国内博物馆之首。院藏文物分为25大类,百余个小类,分门别类收藏在紫禁城内各个库房。故宫博物院文物藏品清理工作需将众多库房中的海量文物藏品彻底点清,并准确无误地完成“账、卡、物”的信息核对工作,再建立或完善每件文物的电子帐,最终建全故宫文物信息数据库,虽工程浩大、难度极高,却是
故宫博物院对国家和人民应尽的职责。
抗日战争时期,为避免
日寇的劫掠、战火的毁损,
故宫博物院的1.3万箱文物自1933年迁存上海、南京,1937年11月又疏散到西南后方,至1947年6月全部东归南京。十余年间,这批中华文明的无价瑰宝在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得到了完整保护,它们也因此具有了非同一般的意义和价值。
新中国成立之后,故宫南迁文物有11178箱文物以南迁时的编号分类方式存放于南京分院——如“沪”“上”“寓”“公”分别指代分属故宫博物院古物馆、图书馆、文献馆和秘书处的箱件。在党和政府关怀下,这批文物的绝大部分于1950年、1953年和1958年分三次返回故宫博物院,剩余文物仍存南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成立后,故宫博物院保管部增设了“修整组”,制定了相关工作的办事细则。全国各地的装裱修复名家齐聚故宫,成立裱画室,对故宫博物院收藏的《
清明上河图》《
《五牛图》》《韩熙载夜宴图》等国宝级珍贵文物进行了修复。
改革开放后,随着科技迅猛发展与人才队伍的不断壮大,人文社会与自然科技等多学科力量相辅相成,故宫文物修复工作得到更为科学系统地发展。1982年,
故宫博物院建立文物保护实验室,重点对青铜器防腐蚀、文物的
杀虫脒灭菌、文物的保存环境及文物监测等工作进行了探索研究。1988年,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文物保护科学技术部”,1997年更名为“文物保护科技部”。文保科技部下设文物科技实验室、文物修护工作室、文物保护管理与展示宣传等部门,修复涵盖书画、钟表、金石、陶瓷、织绣、木器、
漆器、镶嵌、唐卡在内的多门类文物。
2004年至2010年,
故宫博物院开展了自1925年建院以来的第五次文物藏品清理,也就是常说的“七年文物清理”工作。这是最大规模、也最为彻底的一次,并将古籍文献、古建类藏品等正式纳入
文物管理体系。在账文物藏品数量在原来 94 万件的基础上几近翻了一番,并且全院文物藏品总数首次得以精确到个位——1807558件/套(截至2010年12月)。
2016年,文保科技部新址竣工。在党和国家的支持下顺利落成的文保科技部工作场地,服务于“平安故宫”工程子项目“院藏文物抢救性科技修复保护”。
故宫博物院文物保护科技部成为目前国内面积最大、功能门类最完备、科研设施最齐全、专业人员数量最多的文物科技保护机构。
著名文物
金瓯永固杯
金瓯永固杯,高12.5厘米,口径8厘米。杯金质,鼎式,圆形,直口。口沿錾回纹一周,一面中部錾篆书“金瓯永固”,一面錾“乾隆年制”四字款。外壁满錾宝相花,花蕊以珍珠及红、
蓝宝石为主。两侧各有一变形龙耳,龙头上有珠。三足皆为象首式,象耳略小,长牙卷鼻,额顶及双目间亦嵌珠宝。
乾隆年间,清宫
造办处制造了各式酒杯,其中不乏龙耳作品,且式样颇多,但这种以象鼻为足的作品却很少。这件金杯的设计及加工皆属上乘,是皇帝专用的酒杯。
展子虔游春图卷
《
游春图》卷,隋,
展子虔作,绢本,设色,纵43厘米,横80.5厘米。历来被认为是
隋朝画家展子虔的作品,代表了中国早期山水画的面貌。 这是一幅山水画,描绘了人们在风和日丽,春光明媚的季节,到山间水旁“踏青”游玩的情景。全画以自然景色为主,人物点缀其间。湖边一条曲折的小径,蜿蜒伸入幽静的山谷。人们或骑马,或步行,沿途观赏着青山绿水、花团锦簇的胜景。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一艘游艇缓缓荡漾,船上坐着的几个女子似被四周景色所陶醉,流连忘返。山腰和山坳间建有几处佛寺,十分幽静,令人神往。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卷
《
清明上河图》卷,
北宋,
张择端作,绢本,淡设色,纵24.8厘米,横528厘米,全画可分为三段。描绘的是清明时节北宋
首都汴京(今
开封市)东角子门内外和
汴河两岸的繁华热闹景象。全画可分为三段:
全卷画面内容丰富生动,集中概括地再现了12世纪北宋全盛时期都城汴京的生活面貌。画中所摄取的景物,大至寂静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耸的城郭;小到舟车里的人物,摊贩上的陈设货物,市招上的文字,丝毫不失。在多达500余人物的画面中,穿插着各种情节,组织得有条不紊。
黑漆彩绘楼阁群仙祝寿钟
黑漆彩绘楼阁群仙祝寿钟,高185厘米,面宽102厘米,侧宽70厘米。
此钟造型为木胎黑漆彩绘二层楼阁。一层正中为双针时钟,写有“乾隆年制”的钟盘上饰以造办处特有的黄色珐琅。钟盘上的5个上弦孔分别控制走时、报时、报刻、开关门、打乐5种功能。钟盘的左右两侧为变动的布景箱,左边景箱的表演主题是“海屋添筹”,右边景箱的表演主题为“群仙祝寿”。二层为3间房屋,内各有一报时人。
开发与保护
开发
1924年11月6日,
北洋政府发布通知:修正清室优待条件,业经公布施行,着国务院组织善后委员会,会同清室近支人员,协同清理公产私产,昭示大公。所有接收各公产暂责成该委员会妥慎保管,俟全部结束,即将宫禁一律开放,备充图书馆、博物馆等项之用。随即,由政府9人和清室5人共同组成“办理清室善后委员会”,并聘请教育文化界名流
李石曾任委员长,共计15人,着手点查清宫物品,筹备建立博物馆。同年11月24日,清宫物品点查工作正式开始,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规模庞大、品种繁杂的点查工作基本完成,善后委员会陆续编辑出版了28巨册《
故宫物品点查报告》,共计117万件文物,完全向社会公布,自觉接受民众监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故宫博物院的行政、文物和档案进入一个管理相对规范和平稳的时期。近三十年的战乱结束,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
故宫博物院
文物管理除实物的保管保护外,就是用相对科学的方法核对整理、物账匹配。文物的点交、管理与核对工作都是以《故宫物品点查报告》为基础生成相关单据。
1998年,启动
故宫博物院文物管理软件开发和信息网络系统建设工程。
2014年,是故宫的关键转折点——开放面积首次过半,达到52%。2017年,开放面积达到76%,“南大库”开放后故宫开放面积就已达到80%。时任故宫博物院馆长单霁翔有信心能够在2020年之前把所有的古建筑修完、对外开放。规划到2025年故宫一百年院庆的时候,能达到85.02%的目标。
保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故宫南迁文物有11178箱文物以南迁时的编号分类方式存放于南京分院——如“沪”“上”“寓”“公”分别指代分属
故宫博物院古物馆、图书馆、文献馆和秘书处的箱件。在党和政府关怀下,这批文物的绝大部分于1950年、1953年和1958年分三次返回故宫博物院,剩余文物仍存南京。
新中国成立后,故宫博物院保管部增设了“修整组”,制定了相关工作的办事细则。1956年底,故宫文物修复工种已达12种,人员近50人。1960年初,在原修整组的基础上,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文物修复厂。1982年,故宫博物院建立文物保护实验室,重点对青铜器防腐蚀、文物的
杀虫脒灭菌、文物的保存环境及文物监测等工作进行了探索研究。1988年,
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文物保护科学技术部”,1997年更名为“文物保护科技部”。
北京故宫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1961年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列为世界
文化遗产。
2005年7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9届世界遗产委员会,通过了故宫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范围和缓冲区。缓冲区规划面积1463公顷。在缓冲区范围内,严格执行建设高度控制,保障故宫关联区域的空间景观。
2013年,
故宫安全防范新系统改造工程完成39处施工,无线通信对讲系统已投入使用。消防系统改造工程总施工进度完成70%;安防视频监控系统无缝隙加密工程4月正式开始施工,应急指挥平台工程于4月开始在端门区域进行软件试用,文物藏品全时空技术防范工程完成了项目可行性报告及方案,警情联动和巡更系统升级改造项目进入施工阶段,端门区域安全技术防范系统改造工程已进入系统试运行阶段;
故宫高压消防给水系统改造项目进入深化设计阶段。院藏文物防震,完成第一期文物防震评估,开展了第二期文物防震应急能力评估前期调研;在陶瓷一级品库、雕塑库、玺印库、配饰库开展防震试点,目前正在库房安装密集型防震文物存放柜。
2013年12月24日,院藏文物抢救性科技修复保护,除进行文物抢救性科技修复保护、文物保护科技工作、原状陈设文物清洁与保养外,启动与东城区人民政府、苏州王嘉良丝世家工作室的合作项目,先后合作成立了宫廷家具文物、车马轿舆类文物、
中和韶乐类文物、缂丝类文物、金属文物等5个修复工作室,开展了嵌珐琅
漆器文物修复项目。
如今,
故宫博物院有序推进文物科技保护体系建设,强化文物保护总体规划。不可移动文物方面,2020年故宫古建筑整体修缮工程基本完成,进入常态化预防性保护阶段。
价值与影响
历史价值
故宫作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建筑之一,见证了中国历史上许多重要事件的发生和变迁,如明清两代的兴衰、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变迁等。故宫作为
中原地区历史的见证者,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此外,故宫文物是中国历代皇室收藏的延续与仅存的硕果,以宏富的古代器物、图书典籍、
档案文献以及壮伟无比的紫禁城宫殿,成为中华文明最重要的成就和代表。
故宫的古建筑、宫廷文物珍藏都有着重要价值,而且看到宫廷历史遗存有着同样重要的意义;更为重要的是,古建筑、文物藏品、历史遗存以及在此发生过的人和事,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文化整体。这一认识是故宫学得以产生的重要依据,也有利于进一步挖掘故宫的历史文化内涵。故宫文化的这一整体性,也使流散在院外、海外、国外的清宫旧藏文物、档案文献有了一个学术上的归宿。基于此,两岸故宫博物院在学术研究上的交流与合作就是不可避免的,人为地阻隔只能是暂时的,事实上这种交流也是在不断地发展。
文化价值
故宫博物院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充分运用中华文明研究成果,完整准确地讲述中国古代历史,更好发挥以史育人作用,同时,讲好中华文明故事,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增进文明交流互鉴。近年来,
故宫博物院策划“石渠宝笈特展”“贺岁迎祥——紫禁城里过大年”“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等线上文化传播、直播活动。先后与多家机构合作,推出了文博类综艺节目《
国家宝藏》《上新了·故宫》、纪录片《紫禁城》、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等文化产品,广泛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近十年来,
故宫博物院积极引进来自
亚洲、
欧洲、美洲地区的18个文物展览等46次。举办世界古代文明保护论坛、“驻华使节故宫文化沙龙”等活动,持续开展的文明互鉴交流合作,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也有力促进世界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民、读懂中华民族。
艺术价值
北京故宫不仅是杰出的艺术代表,更反映出了辉煌的中国古代封建文化及古人哲学思想和
意识形态。紫禁城在北京这座文化古都里占有非常独特的地位。北京城区从永定门到钟楼,有一条堪称世界上最美丽的城市中轴线。在这条7.8公里的传统中轴线上,最重要也是最核心的一组建筑,就是拥有9371间房屋、2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的故宫古建筑群。故宫被列为最高的保护级别,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我国第一批进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文化遗产。
学术研究
故宫博物院注重学术研究,设立了故宫研究院,并下设研究室、故宫学研究所、考古研究所、明清宫廷历史档案研究所、古文献研究所、古建筑研究所、宫廷戏曲研究所、明清宫廷制作技艺研究所、文博法治研究所、书画研究所、陶瓷研究所、藏传佛教文物研究所等十五个研究机构,另有故宫博物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故宫研究院以创建“学术故宫”为宗旨、以服务“平安故宫”为指针,引领学术发展,制定科研规划,考评学术成果,实现故宫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学术出版和对外交流等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努力发展成为国家级重大科研课题项目学术基地和研究中心。
故宫博物馆还出版了《
故宫博物院院刊》,《院刊》创刊于1958年,1958和1960年出版两期后即停刊。1979年复刊为季刊,经过多年发展,2019年改为月刊,至今出版近250期。还有《
故宫学刊》是2004年创刊的大型学术刊物,每年出版一期,现为故宫研究院下属的
学术期刊,主要刊发故宫学以及故宫相关各领域的研究成果。它鼓励创新,支持探索,为故宫博物院内外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提供学术交流的平台,也为一些有见地的篇幅较长的论文提供园地。
自1996年起,《
故宫博物院院刊》连续9次入选
北京大学编辑的《
核心期刊目录》;2010年,本刊入选
南京大学《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考古类扩展版”,2013至今入选“考古类正版”。2014年,入选“2014年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
学术期刊(人文社会科学)”。2015年及2018年,本刊被收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评价中心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AMI)核心期刊。2016年,《院刊》荣获
中国期刊协会和中国期刊交易博览会评选的“中国最美期刊”称号。2019年,《院刊》入选中国期刊协会举办的2019年
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70周年精品期刊展”。
文化活动
文创设计
故宫博物院的文化创意馆线下建立于2015年9月28日,以实体店形式坐落于
故宫博物院神武门内东侧长房,分为丝绸馆、服饰馆、影像馆、木艺馆、陶器馆、御窑馆、铜器馆和紫禁书院等8间各具特色的展厅,展销的文化创意产品包括具有鲜明故宫元素的丝绸产品、明清宫廷风格的陶瓷制品、寓意吉祥的铜质摆设、皇家气息浓厚的紫檀家具等。线上于2018年12月1日正式运营,包括微信公众号、微信小程序、独立站3种形式,主要推广和销售从实体“
故宫博物院文化创意馆”中选出的文创。
“故宫博物院文创旗舰店”于2016年6月29日上线,配合故宫博物院展览,做主题性的文化挖掘,研发了千里江山系列、清明上河图系列等产品,展现故宫文创的典雅风格,打造生活美学主题概念。
故宫淘宝是历史最久的故宫线上文创平台,于2008年12月10日上线,主要产品包括故宫娃娃、和纸胶带、折扇团扇、文具用品等。
社教活动
2015年,故宫文化教育活动28000多次,大量教育进入小学、中学、大学以及社区,也让更多孩子来到故宫。今年5月18日
国际博物馆日,很多孩子在故宫里参加知识讲堂系列活动,可以手绘
龙袍、画盘子,做皇帝的新衣,结彩、包粽子。让中国孩子玩中国的玩具,故宫开发布老虎系列、
陀螺系列、拨浪鼓系列、风车系列、沙包系列,每次文创产品都反馈观众意见,根据他们的喜好不断改进。
2016年12月29日故宫博物院教育中心正式启用,故宫教育中心成立的意义在于充分整合故宫现有教育资源,开展针对不同年龄段观众的教育或研修活动。
故宫教育中心是面向全社会正式开放,举办针对各年龄段公众的文化课程和教育活动,举行讲座,举办培训,利用丰富的教育资源,让故宫教育惠及更多社会人群。
2019年己亥年
春节即将到来故宫博物院将配合“贺岁迎祥——紫禁城里过大年”展览,推出一系列异彩纷呈的教育活动。春节前后不但会举办传统项目“故宫知识课堂”,故宫教育中心也会首次在春节期间免费向观众开放并提供体验活动。
所获荣誉
1961年,故宫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7年,故宫正式被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07年,故宫被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2010年11月10日,由国际博协视听与新技术委员会(AVICOM)举办的“国际文化遗产视听与多媒体
中国艺术节”颁奖礼上,《故宫博物院网站》获得了网络艺术综合类金奖,文化专题视频片《朱棣肇建紫禁城》获得最佳中篇视听作品金奖。
重要事件
吉祥物公布
2014年11月23日,北京故宫吉祥物龙凤“壮壮”、“
美美”在
厦门市首度对外亮相。北京故宫吉祥物源自中国传统的吉祥龙凤,分别为龙“壮壮”和凤“美美”,初衷是希望龙凤吉祥物能成为“明星效应的文化产品”,使受众群体易于接受,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
重要参观访问
参展新规公布
2023年6月15日故宫博物院发布《故宫博物院参观须知》(以下简称《参观须知》),向观众公告订票、检票、安检、寄存、参观等须知事项。
《故宫博物院参观须知》和《
故宫博物院禁止携带物品目录》于6月30日起正式施行,对有可能造成文物古建损坏、影响观众参观安全的行李箱、具有运输装载功能的带轮工具(如营地车、手拖车、滑板车)、大型摄影器材(如落地式三脚架、滑轨、摇臂),都禁止携带入院。同时,对以下两类商业拍摄禁止入院,一是指在
故宫博物院不能进行产品拍摄,也就是对商品进行广告性质的拍摄;二是指以携带大量服装、摄影器材、营地车等道具和载具来院,或是长时间占道进行化妆、换装、跟拍、聚集等古装和其他旅拍类的拍摄行为。
其他看点
影视作品
2005年10月26日,纪录片《故宫》播出,该片从故宫的建筑艺术、使用功能、馆藏文物和从皇宫到博物院的历程等方面,全面展示故宫辉煌瑰丽、神秘沧桑的宫殿建筑、丰富多彩,经历传奇的珍贵文物,讲述不为人知、真实鲜活的人物命运、历史事件和宫廷生活。触摸历史跳动的脉搏,传承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
2012年1月1日,纪录片《故宫100——看见看不见的紫禁城》播出,该片由故宫博物院和
中国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
2016年1月7日,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播出,该片讲述了跨越明清两代、建成将近六百年的故宫,收藏着包括《
《五牛图》》《
清明上河图》在内的180多万件珍贵文物。历经百年沧桑,这些人类共同的瑰宝或多或少蒙上尘埃,破损不堪。从
故宫博物院建院那一天起,一代又一代文物修复师走入紫禁城的红墙,通过他们化腐朽为神奇的妙手,将生命的活力重新注入一件件文物之中。
2018年10月,纪录片《紫禁城》以及文化季播节目《上新了·
故宫》新闻发布会日前在故宫博物院建福宫花园举行。2018年11月9日,《上新了·故宫》将正式播出。
故宫网红猫
故宫有200只猫,明代紫禁城里便开始养猫,最初主要是害怕宫廷所存文档和物品遭老鼠啃咬,所以养猫以防鼠患。此后深居后宫的嫔妃们为排遣寂寞,便以养猫为乐。故宫博物院成立后,工作人员观察发现,这些猫有不少是当年帝后嫔妃们所养猫的后代,便决定将它们留下来,并一一登记造册,还给它们取了名字。每天有人给这些猫送猫粮,还有全国各地寄来的猫粮,并指明这个猫粮是给延禧宫的猫,那个是给
慈宁宫的,喂了猫粮还要拍照。每天故宫工作人员下班,跟这些猫打完招呼后,这些猫开始站岗。它们溜达、放哨、卧底、交接班。
参考资料
首页.故宫博物馆官网(英文版).2023-07-20
故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23-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