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母舰战斗群(英语: Carrier Battle Group),是指以航母及其
舰载机为核心的海上舰艇攻击编队。一般而言,现代意义上的航母战斗群编队的主要组成部分为航母及其搭载的舰载机、
驱逐舰、护卫舰、潜艇等兵器。以美国为例,其单航母编队编组为1艘航母,2-3艘驱逐舰或护卫舰、1-2艘
攻击型核潜艇以及1-2艘后勤补给舰。
航空母舰战斗的使用是以航母的诞生为基础的,在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逐步取缔“舰队决战”成为左右
海战胜利的战争模式。各国以航母为核心,配置各种舰艇,使传统的海军舰艇编队逐步发展为航母战斗群这一特化的作战编队。20世纪70年代,航母战斗群(Carrier Battle Group)作为一种
战术单位名称正式出现。而且随着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航母也成为多种先进技术的集合体,再加上
美国战略思想的变化,航母战斗群变为由海向陆的航母打击群,编队由多种舰艇组成,各类辅助舰艇互为策应、互为依托,在综合作战任务的基础上执行打击作战任务。
进入21世纪,世界上拥有航母的国家的主要有美国、
英国、法国、中国、
俄罗斯和
印度、意大利等。各国在航空母舰战斗群的组建和使用上水平并不一致,美国是唯一一个拥有多支完整航母打击群的国家,其他各个国家虽然拥有航母,但是要么是经济实力不足不能组建完整的航母战斗群,要么是经验不足,航母之路才刚刚起步。
现代的航母战斗群作为一种综合作战编组,依靠的主力除了自身搭载的
舰载机之外,还要依靠护航编队的
驱逐舰和护卫舰的等舰艇实现区域防空,对陆地支援,
反潜作战等目标。这种战斗编组可以执行多种作战任务。但是,航母战斗群也存在不可忽略的缺陷,那就是航母战斗群在海上的目标并不小。以
美国现在的航母战斗群组成来看,虽然可以进行长时间的全球部署。但是,随着
反舰导弹技术的进步和提高,其威慑力和作战效能已经不如往昔。
产生背景
1909年,法国发明家克雷曼·阿德在《军事飞行》一书中,提出将飞机与军舰结合的构想,
航空母舰的基本轮廓首次被描绘出来。1910年11月和1911年1月18日,美国飞行员
尤金·伊利驾驶着飞机先后完成了在军舰上的起飞和降落实验,让人们意识到飞机从军舰上起飞和降落是可以实现的。而这项实验,也为航空母舰这种新型水面舰艇的诞生提供了技术基础。
1918年9月,经改装后的世界上第一艘具有全通飞行甲板的航空母舰“百眼巨人”号,被编入
英国皇家海军,但是由于此时
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结束,这艘航母并没有赶上参战。一战结束后,为了平衡各国的海军力量,防止出现大规模的
军备竞赛,当时世界上的主要国家签署了《
华盛顿海军条约》《
伦敦海军条约》,将各国的军舰总吨位以条约的形式固定下来,尤其是限制了
战列舰和巡洋舰的发展。在这份条约中,并没有对航母这种新型战舰做出太过严苛的限制,如
日本的航母总吨位也只是被限制在了8.1万吨之内。于是,如美、英、日等国家纷纷开始设计建造
航空母舰。而且在1936年以后,由于《华盛顿海军条约》和《伦敦海军条约》期满,没有束缚的美、日、英等国家纷纷开始建造新型航母。航空母舰数量和质量的显著增加,为航母战斗群的真正运用奠定了平台基础。
航母战斗群的起步,还要回归到英、美、日等国家对航母使用经验的总结。其中,
英国虽然在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成为了
欧洲唯一拥有在役航母的国家,但是在航母编队的发展和使用上却相对落后。主要原因在于英国对海军航空兵的发展缺乏足够重视,这种固步自封的结果就是在二战中英国的航母大多只能作为
战列舰的辅助舰,而在实战中又造成了
舰载机和航母的大量损毁,从侧面反映出英国对于航母的作战运用存在很大误区。
日本于1928年4月在轰炸实验成功和航母部队壮大的基础上,正式成立了
第一航空战队,该战队由两艘航母和六艘
驱逐舰组成。而此时配置驱逐舰的原因是在舰载机起降出现事故时,进行救援。这是日本航母集中使用概念的第一次实践,但是很快这个概念就被日本海军高层抹杀,第一航空战队解散。不过,日本军方并没有停止相关训练。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航母集中使用概念的有效性,1932年,
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第一航空战队重新组建,并前
上海市参战。此次战役结果令日本海军固定了航空战队的编制,并组建了第二航空战队。航母集中使用概念也成为了
日本航母编队的重要理念。
在日本为航母舰队奠基时,
美国在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也开展了大量的海上演习,以锻炼海军的战力。其中比较重要的就是航母之间、航母与
战列舰之间的攻防战术,为航母战斗群的使用积累了大量经验。以1929年1月的“舰队问题Ⅸ”军演为例,指挥“攻方”黑色舰队的约瑟夫·里弗斯
少将抛弃了传统的舰队正面对决战术,命令
萨拉托加号航空母舰航母仅带1艘巡洋舰护航,高速绕过蓝色舰队的防线,从侧后“奇袭”。从“萨拉托加”号上起飞的83架
舰载机分波次实施攻击,一举得手。这次演习证明了航母在作战上的灵活性,显示出空中突袭可在短时间内扭转整个
海战战局。
1930年,在
加勒比海举行的另外2次军演中,“列克星敦”号的舰载机群“重创”了“萨拉托加”号和
兰利号航空母舰,并在短时间内“击沉”多艘
战列舰,再次显示出舰载机对海上舰队空袭具有“
非对称优势”。经过这些演习后,美海军开始重视以航母为舰队核心的海空战术。1938年7月,
美国海军作战部将航母战术分为5个部分,即同情况下航母以及航母战斗群的编队方式,进攻和防守时多艘航母的间距,进攻和防御时航母编队的编成和采用
舰载机的种类,日间和夜间应采取的战术方式,航母编队掩护陆军和陆战队实施
两栖作战的战术方式。1939年后,美国海军规范了
驱逐舰编队所担任的战术任务:每艘航母编制6艘以上的驱逐舰,位于航母编队的中层,在战时组成航母编队的中层防空火力圈;每支航母编队都有相应数量的驱逐舰随时执行
反潜巡逻;在航母受损时由驱逐舰实行接舷救援和灭火抢损;在航母编队遭遇敌方舰队时,由驱逐舰战队突前发射
鱼雷以赢得时间掩护航母撤退。1940年后,
美国海军在
航空母舰以及围绕航空母舰打造的
航空兵、驱逐 舰、主力舰战术;两栖登陆战术;海军对登陆的支援战术上都相继有了一系列成熟的战术方式,而这些战术也组成了海军在战时作战的一个系统体系。
发展历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到二战前的这段时间,世界上航母的数量有了显著增加,二战开始前,世界上已有30艘航母。1940年11月
英国皇家海军“光辉”航母组成的编队,发起夜袭意大利
塔兰托海军驻泊地的战役,英军损失2架“剑鱼”鱼雷攻击机,取得了击沉
意大利海军战列舰1艘,击伤战列舰3艘、巡洋舰和
驱逐舰各1艘的战果。这次战役不仅改变了二战初期英意两国在地中海地区的海军力量对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场战役也改变了现代海战的作战模式,使得
航空母舰在现代海战中的主导地位逐步确立起来。
在日本航母机动部队的早期发展中,航母的配置一般是位于战列舰和
重巡洋舰部队后方。尽管当时日本海军已经组织了航空战队,但是日本海军内部对与航母如何使用依旧存在争论,海军保守派依旧坚持战列舰是
海战主力,继续否定航母中集中使用的意见。直到日本海军提出要以航母舰队奇袭夏威夷的计划,日本海军航母编队才以机动部队模式出现。联合舰队第一航空舰队航空参谋
源田实主张将所有可以参战的航母都投入进去。1941年4月,第一航空舰队建立,由第1、2航空战队组成,俗称机动部队。在战时以航空战队为核心,编入高速战列舰、
重巡洋舰和水雷战队作为掩护,这种编组模式后来成为日本海军机动部队的标准样式。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军派出了由6艘
航空母舰为主力的舰队,搭载414架
舰载机,在2艘
战列舰、3艘巡洋舰、9艘
驱逐舰和3艘潜艇的护卫下发动了对珍珠港的突袭。这次袭击使得美国珍珠港基地遭到重创。
在
太平洋战争初期的几次战役中,
美国军队航母的参战数量一般为2至3艘。早期的航母编队因为战列舰的速度达不到航母编队的要求,所以护航编队都是以巡洋舰和驱护舰为主。航母编队规模的扩大,还要得益于
美国在珍珠港失败中得到的教训,开始大力发展航母和改变海上战术。不仅将残留在
太平洋上的
美国海军力量整合为以航母为核心的抗击兵力,还决定在1942-1943财年向海军提供16艘“埃塞克斯”级航母。几乎同时又着手将九艘
克利夫兰级轻巡洋舰改建为
轻型航空母舰,并重新定型为独立级。正是在如此数量航母的支持下,美国海军的航母编队中的航母数量才有所增加。到“南达科他”级、“北卡罗来纳”级服役之后,航母编队中又装备了
战列舰。
总体来看,美日航母编队的编组都是围绕航母护航的要求来进行的编组,日本海军的航母编队中能跟得上航母速度的只有“金刚”级,因此,机动部队的配置是航母、“金刚”级和其他驱护舰只。随着“金刚”级在后续的
海战中不断受损,日本航母编队防空的主力就慢慢演变成“秋月”级等新型护卫舰只。而
美国在珍珠港被袭后,为了改变舰队的力量分散问题,创建了航母特混舰队的编队模式,在特混舰队之下设置特混大队。后来在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成为美国航母编队的一个固定模式,一般情况下,航母特混舰队之内会有3-4个特混大队,每个特混大队由3艘舰队航母和1艘
、2艘快速
、4艘巡洋舰以及16艘
组成。一个航母特混舰队的舰艇总数可以达到78-104艘。
二战中后期,参加
太平洋战争的航母都是以航母特混舰队的形式参战的,在与日本海军的对抗过程中起到了主导作用。
美国海军的航母特混舰队规模庞大,例如参加过
马里亚纳海战的美国海军
第58特混舰队,就拥有15艘
航空母舰、7艘
战列舰、21艘巡洋舰、69艘驱逐舰、956架
舰载机。与参战的日本第一机动部队,兵力比是3:1。
中途岛战役是二战时期美日航母战斗群对决的一次重要战争,在这场战役中,美日之间航母战斗群的使用方式的差别也直接影响了战役的走向。此次
海战,
日本派出了海军几乎全部的主力,但是在战役中都是以航母和舰载机为作战主力,护航舰队在战场的参与度并不高。在战术布置上,日本派出的第一机动部队和护航舰队依旧采用了“大炮巨舰”时代海战模式的布局,将航母及舰载机部署在了一线,试图以舰载机先行击溃
美国军队舰队,再由护航舰队收尾。这种布局在以
舰载机为核心的战斗模式中,就显得相对滞后,使得日方航母舰队的战力无法发挥到最大。反观
美国海军舰队则是以航母为中心,航母战斗群各组成部分密切配合。同时还充分利用
潜艇部队水下作战的优势,为航母舰队提供掩护,而
日本的潜艇则部署的相对较远,脱离了战场的需要。
中途岛战役最终以美军损失一艘
约克城号航空母舰的代价,击沉日本“飞龙”“苍龙”“赤城”“加贺”四艘重型主力航空母舰,取得了战役的胜利。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海域是美日两国的主战场,也是航母编队交锋的主战场。航母战斗群作为一个整体,在这些战役中,除了作为主战兵器的
舰载机之外,航母的护航舰队和空中侦察系统也承担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如
美国在二战后期的航母舰队组成中,搭配的巡洋舰就担负着阻击敌军从
驱逐舰上发射的
鱼雷,巡洋舰还可以搭载
水上飞机,以救援被击落的飞行员。驱逐舰则位于航母战斗群的外围,负责
反潜排雷和防御敌人低空突入的飞机,以及营救落水的船员。此外,
日本航母舰队中的护航舰船也承担类似的任务,用于战场侦察和战场救援。
美苏冷战期间
1945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但历史很快就转入了美苏两个国家的对立
美苏冷战之中。冷战初期,
英国皇家海军已经开始衰弱,即便拥有建造航母的技术,且率先掌握了适合喷气式
舰载机起降的斜角甲板、
蒸汽弹射器和光学助降设备,也再难维持耗资巨大的航母舰队;而此时的
苏联的海军,还在继续发展
重巡洋舰,唯有
美国可以以数量庞大的航母战斗群可以游走在世界的各个海域。
而在二战后较长的一段时间内,美国的航母编队组成为特混编队、特混大队和特混小队三级编成。特混编队一般由2-3个特混大队组成,必要的时候可以增加到5个,而特混大队通常由几艘攻击型航母编成。直到1956年,美国首次出现了以1艘航母为核心的特混大队,并在之后的实验中确定了这种编组模式。
美苏冷战期间,美国航母战斗群的两大任务是:在美国与
苏联冲突当中保护
大西洋航线的安全使用;以及由海上威胁苏联在北大西洋的舰队以及重要陆上目标。为了应对苏联等军事强国的海上威胁,
美国以
阿尔弗雷德·马汉的海权论为指导,构建包括航母1艘、
导弹巡洋舰2艘、
导弹驱逐舰3艘、
导弹护卫舰1艘、攻击
核潜艇2艘和快速战斗支援舰1艘在内的航母战斗群。
在技术上主要通过提升水面舰艇的作战系统(如
基德级驱逐舰使用的NTU系统),同时发展新一代的舰载与机载作战系统,强化自动目标侦察与识别以及多目标作战能力。这些系统包含
AIM-54凤凰导弹导弹、F-14
F-14战斗机、神盾战斗系统,来应对
苏联庞大的水面反舰系统和潜艇的威胁。不过,此时的
美国海军主要是利用单一平台的
反潜、反舰来实现“大洋控制”。
美国军队秉持的是“平台中心战”理论,各军
兵种独立建设,还存在相互不兼容,难以实现联合作战的问题。在此期间,
航空母舰主要执行的是夺取
制海权的任务,使美国海军可以不受阻碍地自由使用海洋,因此航空母舰及其属舰组成的战斗单位被称为“航母战斗群”(英文:Carrier Battle Group)。
1981年里根总统上台,为了应对
苏联,还制定了600艘战舰计划,将重点放在了大型舰艇,特别是航母建造上,提出构建20个航母战斗群。
冷战结束后
但是伴随着冷战的结束,
美国的海洋战略思想也发生了巨大转变,因为苏联的崩塌,美国海军开始占据海洋的绝对优势,传统意义上的海权之争失去了意义。美国海军认为他们的主要任务和目标需要开始转向如何运用
制海权,如何打击濒海地区的
恐怖主义、“失败国家”和跨国犯罪等威胁,同时更好地对
美国军队在陆上的军事行动提供支援。
在冷战结束后的第一个十年,“由海向陆”的战略思想决定了美国海军作战理念的方向。1992年,美国海军高层还发布了《由海向陆——为美国海军进入21世纪做准备》的战略
白皮书,将支援近岸和陆上作战作为自己的主要使命。1992年,
美国海军以航母为核心将主战舰艇编为12个常设的航母战斗大队,每个大队保持12~15艘舰艇,包括1艘航母、8~12艘水面舰艇、2艘
攻击型核潜艇等。这种编成维持1年后,舰艇数量调整为10艘,包括1艘航母、2艘巡洋舰、4艘
驱逐舰、2艘攻击型核潜艇、1艘快速战斗支援舰或同类舰船。此时,
美国航母编队之间存在航母体量不一,配属的
舰载机联队构成不统一的问题。除“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外,其他水面舰艇并未实现“宙斯盾”化,而驱逐舰配备的是
反潜用的“斯普鲁恩斯”级,反潜和对陆作战能力都不错,而对空防御只能进行点防御。总体来看,这种编成侧重于制空、对面攻击和反潜,防空作战能力有限。
1995年
美国海军作战部正式规定,一个标准航母战斗群包括10艘舰艇,由1艘航母、6艘水面舰艇(至少3艘宙斯盾导弹巡洋舰/
驱逐舰,配备垂直发射
BGM-109巡航导弹的舰艇至少4艘)、2艘
攻击型核潜艇(至少有一艘带有垂直发射装置)和1艘战斗支援舰组成。20世纪90年代以来,濒海作战和对陆支援的作战任务推动了美国海军航母编队融入一体化联合作战。在“
网络中心战”作战理念的引导下,美海军对航母编队装备的
精确制导弹药、精确瞄准系统、通信指挥系统进行了升级改进,同时依照快反、高效、大规模力量投送的作战需求对其力量编成、部署模式进行了针对性调整。美
舰载机精确弹药使用占比从
海湾战争中的7%提升至
伊拉克战争中的96%,航母编队的精确打击能力、联合作战水平实现了质的飞跃。
2003年,
美国海军以“航母打击群”取代了“航母战斗群”的海军作战概念,舰艇数量也从10艘减至6艘,包括1艘航母、1艘巡洋舰、2艘
驱逐舰、1艘
核潜艇和1艘战斗支援舰,确保有限兵力能部署更多地区。两者的区别在于作战环境和作战任务的不同。“航母打击群”虽然具备了航母战斗群的全部作战能力,但在作战环境和作战任务中更多的是倾向于使用
制海权和对陆纵深打击。在大规模冲突和高度威胁出现时,航母打击群将与水面作战群和远征打击群一起组成“远征打击力量”,具备力量投送与保护、以及全方位的打击能力。
各国情况
美国
21世纪以来,美国的航母战斗群(打击群)仍然是全球最强大的海上打击力量,美国的航母也早早的由常规动力向
核动力过渡,目前已经发展出“企业”级、“尼米兹”级和“福特”级三型
核动力航空母舰。而受到美国“由海向陆”战略影响,美国的海上力量特别强调全球快速机动和对陆打击能力,由此产生的“航母打击群”,看似可以应付任何一场局部战争,应对
恐怖主义,保证美国的
制海权使用。但是随着世界格局尤其是海上力量格局的变化,
美国认为“与中俄间的战略竞争,而非恐怖主义,才是当前美国为维护国家安全要必须首先考虑的威胁或挑战。”开始重新审视“海权”和航母的使用方式。
2012年,美国发布了《维持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21世纪国防的优先任务》,同时宣布结束
伊拉克战争,标志这以反恐战争为首要任务的国防战略到此结束。而且,美国的战略界还认为美国正在丧失自冷战以来对世界格局的“主导优势”,世界正在重新回到大国竞争的时代。“美国的海上主导地位正在遭遇着强有力的竞争者、敌对国政府和装备精良的非国家组织的挑战。”而
美国海上力量的中坚,航母打击群的生存和能力可信度受到质疑,特别是在接近强大对手的濒海海域,很容易受到敌人远程力量的威胁。因此,在2017年5月发布的《未来海军》
白皮书中,明确求
美国海军在不同类型的海域都必须具备攻击、欺骗和防御敌方导弹、潜艇、网络和电子攻击的强大能力。此外,美国海军还发布了《重返海上控制:水面舰艇部队战略》,明确其战略正式从“由海向陆”转向“重回制海”。同年发布的新版《海军作战部长指南》明确不再强制要求编入攻击型核潜艇,而且,水面舰艇均实现了“宙斯盾”化,至少装备了3艘搭载垂发系统和“战斧”类导弹的水面舰艇和3艘能发射“鱼叉”类导弹的舰艇,4艘装备拖曳阵列声呐的舰艇。
舰载机联队要求4个攻击/战斗机中队配备F-35C,至少1个中队具备海军一体化火控防空,即NIFC-CA(Naval Integrated Fire Control-Counter Air)能力,早期预警中队首选具备NIFC-CA能力的预警机,电子战中队配备约7架EA-18G电子战飞机。
在战略思想的再次转变下,
美国还提出了“分布式杀伤”(DMO)的作战概念,主要是通过增强海军基础作战单元的战斗能力,并将它们在广阔的地理范围内分散部署,产生分布式火力,来使
美国海军实现在其选择的时间和地点控制海洋的目标。广义而言,分布式海上作战是舰队指挥官控制远征打击群(ESG)、航母打击群(CSG)、水面行动群(SAG)和其他水上单位的集合。此外,美国的航母打击群也是远征打击部队(ESF)的一个组成部分,美国已经在2020年和2023年先后进行过由航母打击群(CSG)和两栖打击群(ESG)组成的远征打击部队的联合演习。
英国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设计、建造和使用航母的国家之一,但在航母出现和大规模运用的时代,英国的国力已经不如往昔。所以,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和整个
美苏冷战期间,除了在技术上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之外,英国并没有长时间维持其航母战斗群的能力。在退役大部分舰队航母之后,英国决定发展
轻型航空母舰来保证其海军的威慑力。 20世纪70年代,“鹞”式短距/
短距/垂直起降机研制成功,让轻型航母重新焕发生机。 结合引入
滑跃式甲板,英国建造了无敌级轻型航母。它排水量约2万吨,搭载10到20架“鹞”式战机,可执行反舰、对陆支援和一定程度的制空任务,也能够担任远洋舰队的旗舰。
1982年4月2日到6月14日,英阿之间围绕
马尔维纳斯群岛(英称富兰克群岛)爆发了一场现代化的夺岛战争。这是
英国自冷战以独立发动以航母为核心的大规模海上远征,最终击败
阿根廷,控制了马尔维纳斯群岛。在这场历时74天的战役中,英国集中了65%的海上兵力,出动舰只118艘、飞机350余架,总达兵力3.5万人。在这支特混舰队中,两艘航母“无敌”号和“竞技神”号成为
英国海军航空兵可靠的海上浮动机场,英航母编队进入马岛海域,对马岛进行海空封锁。英军在马岛建立三道封锁线:以
核潜艇为主,结合海上空中巡逻,封锁阿根廷主要
海军基地和通往马岛的各航道,从外围保护舰队安全;以航母为核心,在马岛守军岸炮火力范围之外,己方
舰载机作战半径之内,
驱逐舰和护卫舰成数个小舰群,封锁马岛主要港口,掩护登陆舰群接近马岛,支援登陆部队登陆;中层封锁线,由舰载航空兵组成。从两艘航母上起飞的“
海鹞”战斗机在与驻
阿森松岛的“海鹞”相互配合,基本掌握了战争的
制空权。战争结束后,“竞技神”号于7月5日返航,“无敌”号于7月29日返航。这次战争“无敌”号在海外部署长达166天,航母在远征舰队中,主要承担了争夺并控制
制海权,对陆
火力支援等任务。
美苏冷战结束后,
英国皇家海军提出“重回大西洋”的口号,并在这样的口号激励下开始兴建新型航母,截止到2023年,英国拥有两艘新设计的航母,分别是“
伊丽莎白·亚历山德拉·玛丽·温莎”号和“威尔士亲王”号,前者于2014年下水,2017年正式服役,后者在2019年12月服役。并以“伊丽莎白女王”号为核心,组建了航母打击(战斗)群,试图以航母实现其“全球
英国”的目标。这个打击群由8艘各类型船舰组成,配备包括10架
美国海军陆战队VMFA-211攻击战斗机中队和8架
英国皇家空军第617中队的
美国F35B联合攻击战斗机战斗机。不过这个航母打击群却并不能完全算是英国血统,因为在这个航母编队中,除了英国的2艘45型驱逐舰、2艘
23型护卫舰、舰队油轮“春潮”号和补给舰“维多利亚堡”号。还有
美国海军的“沙利文”号
驱逐舰和荷兰海军“文森特”号护卫舰。在“伊丽莎白那女王”号服役的时候,
女王陛下政府发布了《国家造船战略》,提出未来30年,
英国皇家海军将形成以伊丽莎白女王级航母为核心,新型83型防空驱逐舰、26型反潜护卫舰及31型、32型护卫舰为骨干,未来两栖舰和辅助舰为补充的新舰队。
法国
法国也是一个海洋大国,
法国海军曾经也是能够媲美英国皇家海军的强大舰队。在航母的研发和使用上,法国起步并不算晚,在20世纪初期,法国利用“诺曼底”级战舰5号舰改装出了第一艘航母“贝亚恩”号,因其航速较低,不适合飞行作业,后来主要用于运送飞机。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法国自行设计建造了克莱蒙梭级
常规动力航母。这是一型排水量仅3万吨的小型航母,采用斜直两段式飞行甲板,可搭载40余架舰载机。该型航母一共设计建造两艘,首舰“
克列孟梭级航空母舰”号1963年7月服役。二号舰
圣保罗号航空母舰1963年7月服役。“克莱蒙梭”号于1997年7月退役,“福煦”号也于2000年提早退役并低价出售给
巴西海军,经改装后重新命名为“圣保罗”号。
在此之后,法国成功建造了
戴高乐号航空母舰核动力航空母舰,这是自
美国以外现在全球唯一的一艘在役的核动力航母。以这艘航母为核心,法国打造了自己的航母战斗群。2002年,法国派出“戴高乐”号航母,组成航母战斗群前往地中海执行“克里孟梭·2022”部署任务,这个航母战斗群的旗舰为
法国海军“戴高乐”号航母,配置5艘舰艇,分别是美国的“罗斯”号
导弹驱逐舰,
西班牙的“波旁”号防空护卫舰,
希腊海军的1艘护卫舰、1艘潜艇,
比利时海军的1架直升机。与英国的“伊丽莎白”号航母打击(战斗)群一样,法国并不能独立组建航母远洋编队,需要依靠盟国的
舰载机和部分舰艇的支持。2022年,法国宣布了下一代
核动力航空母舰的建造计划,预计2038年服役,以替代服役40年的“戴高乐”号航母。
俄罗斯
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经济发展陷入困境,受限于国力的衰退,在海军的发展方向上,俄罗斯更倾向于逐步发展小型舰艇,维持海军的规模,同时发展如“锆石”“匕首”等超音速武器,加速实现其与
岸基、舰基导弹系统、
美国弹道导弹核潜艇、
米格战斗机的配套使用,增强海军的近海防御能力。
库兹涅佐夫号航空母舰最近一次组成大型编队执行作战任务,还是在2016年前往
叙利亚,打击
恐怖主义。当时组成这支舰队的战舰有“库兹涅佐夫”号航母、
彼得大帝号核动力导弹巡洋舰、“北莫尔斯克”号和“库拉科夫海军中将”号大型反潜
驱逐舰以及数艘后勤补给舰等。即使继承了
苏联的“库兹涅佐夫元帅”号航空母舰,
俄罗斯也没有发挥出航母应有的作用,反而因为维护和保养不力的原因,多次返厂维修。
中国
中国的航母发展史相对于美英等国家起步都比较晚,2012年9月25日,中国拥有了第一艘航空母舰
辽宁号航空母舰,11月23日,中国首架
歼-15载航母上着舰成功。此后,中国开始组建自己的航母编队进行远洋训练,2016年年末,辽宁舰首次突破第一岛链,赴西太平洋开展远海训练。公开资料显示,开展远洋训练的中国航母战斗群包括1艘航母辽宁舰,3艘
驱逐舰,分别是052D型驱逐舰长沙舰(173),052C型驱逐舰
郑州号驱逐舰(151)、海口舰(171);3艘护卫舰,054A型导弹护卫舰烟台舰(538)、临沂舰(547),
056型护卫舰株洲舰(594);1艘综合补给舰。
2019年12月17日,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山东舰入列仪式在海南三亚某军港举行,中国的第一艘国产航母被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山东舰”,
舷号为“17”,标志着中国海军正式迎来国产航母时代。入列之后的山东舰,先后完成跨区机动、编队战术等训练任务。2023年5月,山东舰在055型驱逐舰等6艘舰艇的护卫下,首次成体系、成规模远赴西
太平洋海域。现在的中国航母战斗群还在实验磨合过程中,航母编队的组成中,主力舰载机为
歼-15;配置的护航编队应该有055驱逐舰,052D驱逐舰,052C驱逐舰,054A型导弹护卫舰护卫舰;大型综合补给舰和潜艇等舰船。
印度
印度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洲地区较早装备
航空母舰这种大型兵器的国家,1961年3月4日,印度从
英国购买的尊严级航母“维克兰特”号(
梵语“勇敢”),
舷号R11,在英国
贝尔法斯特加入
印度海军。印度为其组建了第300和第310中队,分别配备英制“海鹰”战斗轰炸机和法制“贸易风”反潜机,另外还有“威塞克斯”直升机用于搜救。该型航母参与了1971年12月的
第三次印巴战争,从海上派出
舰载机对
巴基斯坦的地面目标实施打击,整场战争中“维克兰特”号的舰载机累计出动四千多架次,为战争的胜利赢得先机。1987年
印度获得了第二艘航母“维兰特”号,历史上首次组成了双航母编队,航母舰队规模仅次于美、苏、英、法,位列世界第五。但是进入21世纪之后,这两艘航母先后退役,印度又从
俄罗斯购买了
维克拉玛蒂亚号航空母舰航母。
在对外购买航母的同时,印度也开始寻求自行仿制和建造航母,1989年提出自行建造计划,由于计划超支,该计划一度被取消,直到2005年印度首艘国产航母“维克兰特”号在
印度柯钦造船有限公司开工建造,设计排水量4万吨。2015年5月,“维克兰特”号航母正式下水,预计在2024年正式服役。而印度海军上将苏尼尔·兰巴上将2018年曾表示,“海军未来要以航空母舰为基础构建舰队兵力,至少需要3个航母战斗群才能在
印度洋地区扮演海洋安全提供者的角色。”为了彰显印度航母战斗群的实力,
印度海军多次派出航母编队参与各类演习。2017年举行的马拉巴尔演习中,
印度派出了6至7艘前线战舰和一艘
877型潜艇以及航空母舰“维克拉马蒂亚”号组成的航母编队参与演习。2023年6月,印度海军在
阿拉伯海举行演习,两艘航母、多艘军舰、潜艇和超过35架飞机参与演习。海军的
维克拉玛蒂亚号航空母舰和新入列的“维克兰特”号航母是此次演习的中心。这是自去2022年9月印度国产“维克兰特”号航母入列后,印度首次举行两艘航母同时参加的大型演习。
作战编组
航母战斗群的组成模式是多种多样的,以
美国的航母战斗群为例,一般分为三种。其一是单航母编队,即,以1艘航母为核心,配备2-3艘反潜驱逐舰或护卫舰、2-3艘防空巡洋舰或驱逐舰、1-2艘
攻击型核潜艇、以及1-2艘后勤补给舰。其二是双航母编队,由2艘航母,4-6艘反潜驱逐舰或护卫舰、7-8艘巡洋舰或驱逐舰、2-4艘
核潜艇以及2-4艘后勤补给舰组成。其三,是多航母编队,以3艘及以上的航母为核心,配置12艘以上反潜驱逐舰或护卫舰、9艘以上防空
导弹巡洋舰或驱逐舰、5艘以上核潜艇、3艘以上后勤补给舰。不过这种配置并非一成不变的,有时候也会根据任务的需要增加或取消战斗护卫舰艇和舰载机的数量。
舰载机编队
航母舰载机一直航母战斗群的打击主力,往往编成单独的舰载机作战编队,以
美国航母的
舰载机联队为例,1个完整的舰载机联队包括9个中队,分别是4个战斗机中队,1个装备EA-18G的电子战机中队,1个装备E-2D的
预警机中队,1个后勤支援中队,外加2个分别装备MH-60S和MH-60R的直升机中队。截止到2021年,
美国海军共有9个航母舰载机联队,各个舰载机联队的配置也略有不同。例如第5舰载机联队4个战斗机中队是3个单座的F/A-18E中队外加1个双座版F/A-18F战斗机中队。而第9联队则用1个来自
海军陆战队的F-35C中队代替了1个F/A-18E中队,而且为了保障F-35C,后勤中队用CMV-22B倾转旋翼机代替了C-2运输机。
此外,
英国皇家海军现役的的舰载战斗机中队是809航空中队。该中队成立1941年,由时任英国皇家海军的第一海务大臣的海军上将乔治·赞贝拉斯爵士组建,中队现在装备的是F-35B“闪电”短距垂直起降战斗机。此外还有一支820航中队,是HMS“伊丽莎白女王”号航母的专用直升机中队,主要任务执行航母编队的
反潜作战,装备梅林反潜直升机
防御体系
航空母舰编队作为一个完整的作战整体,可以执行防空、反舰、反潜、对岸攻击、
两栖作战、反
水雷作战、电子战以及探测预警等作战任务。以
美国为例,美海军航母战斗群通常采取远、中、近三层攻防火力配系模式,形成大纵深、多层次、阵位疏散、火力集中的攻防配置。其中,第一二层攻防配系主要用于对敌攻击和保护整个航母战斗群的安全,第三层则主要是航母战斗群内各作战单元的末端防护和自卫。
外层攻防区
外层攻防区是航母战斗群的第一层防御,这一层防御圈又被称为远程纵深攻防区。一般情况下最外层的防御区与核心航母的距离为185-400千米。而这个外层攻防区则要依靠
侦察机、舰载
预警机和侦察机队,对航母战斗群500千米内的海域、700千米范围内的空域实施不间断监控。航母上的
舰载机则负责夺取并保证舰队的
制空权;舰队中的
攻击型核潜艇要在舰队活动范围的1000千米以内实施水下
反潜作战,通常会呈弧形状态部署在航母战斗群的前方和侧翼位置,一般距离航母100-180千米;
电子战飞机主要配合航母搭载的舰载机出击作战,进行电子攻防战,压制敌方的电子系统。而护航编队各个平台携带的巡航
导弹、
反舰导弹或其他类型的武器,要对460千米或2500千米以内的敌方地面目标实施常规打击,必要情况下,可以实施核打击。
中层攻防区
中层攻防区,防御的范围是距离航母45-185千米的区域。在这个区域内,舰队需要依托
侦察机、舰载
相控阵雷达、远程对海对空预警搜索雷达进行目标探测。主要作战兵力是舰载区域防御性武器和
舰载直升机,承担战斗群的的反舰任务。航母周边的各个护航舰艇要对来袭战机和导弹实施中程拦截。部署在舰队前方月100千米处的电子战飞机需要对来袭的飞机和
导弹进行电子干扰和压制,以及对突破第一层防御圈的导弹进行干扰。整个航母战斗群编制内的20多架直升机处在航母前方20-30千米处,实施中程反潜作战,依靠机载
鱼雷和
火箭助飞鱼雷对潜艇实施打击,并兼顾目标引导和救援任务。
核心防区
核心防区,即是航母战斗群的最后一道防线,距离航母0.1-45千米。在这个防御范围之内,主要依靠各种
舰载雷达和舰载防御武器构成防线。当来袭的目标接近至舰队15千米左右的距离时,就要用点防御导弹和
舰炮进行拦截。最后一道防空
反弹道导弹防线由“
密集阵近程防御武器系统”近防武器系统和电子战系统组成,“密集阵”可对100~200米的低空掠海目标实施末端拦截。战斗群内各舰所携的反潜导弹,可对10千米内的敌潜艇实施攻击。
编队武器
航空母舰
航空母舰一般是航母战斗群的核心舰船,舰队中的其它船只为其保护和供给,而航母则提供空中掩护和远程打击能力。依靠航空母舰,一个国家可以在远离其国土的地方、不依靠当地的机场情况施加军事压力和进行作战。
巡洋舰
巡洋舰本身是一款古老的海军舰种,
美国和
苏联都曾大力发展过巡洋舰,现在
俄罗斯的大型水面战舰除了航母,还有有前苏联时期留下的几艘“光荣”级
核动力巡洋舰。目前世界各国也很少发展新型巡洋舰,转而发展综合性更高的
驱逐舰。而航母战斗群配备巡洋舰则是现在的美国航母战斗群的标配,一般一个单航母战斗群就会配备2-3艘防空巡洋舰。美国现役的巡洋舰是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该型巡洋舰诞生于冷战时期,搭载了宙斯盾系统,每艘提康德罗加级装备着128个垂直发射单元,用于发射防空导弹和巡航导弹,拥有出色的防空
反弹道导弹能力。不过,
美国海军于2022年决定将在2027年退役全部22艘“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
驱逐舰
在航母战斗群中,现代驱逐舰舰被誉为是航母的“带刀侍卫”,主要部署在航母编队的外围。而进入21世纪之后,驱逐舰也开始走向大型化和综合化,不仅排水量要大、适航性要好,还要具备多种武器,可以执行防空、反舰、反潜和对陆攻击等作战任务,这也是现在世界主要国家的海军主要装备之一。在世界主流的驱逐舰领域里,比较出名的有中国的
055型驱逐舰、052D型驱逐舰;
美国的
阿利·伯克级驱逐舰、
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英国的45型驱逐舰等。
护卫舰
在航母战斗群中,护卫舰部署在航母编队的内层,主要执行反潜任务。同时,护卫舰也会装备中程防空
导弹,与外围的
驱逐舰形成远近结合的防空组合,对外围防御圈拦截失败的目标实施拦截。各个国家配备给航母编队的护卫舰数量不一,在性能上也有所差别,中国现在配备给航母编队的护卫舰主要是054A型导弹护卫舰和
056型护卫舰,其中054A型护卫舰使用了自行设计的的382型三坐标平面雷达,拥有32单元
垂直发射系统,搭载的海红旗-16导弹可以打击45公里内的目标。
而
美国正在发展的下一代护卫舰则是
星座级护卫舰,该型舰舰长约150米,宽约19米,满载排水量7000吨左右,最高航速超26节。该舰安装最新版“宙斯盾”作战系统、SPY-6(V)3有源相控阵雷达、SQQ-89(V)16综合反潜作战系统、SLQ-32(V)6舰载电子战系统等,可搭载一架MH-60“海鹰”直升机和一架MQ-8无人机;装备一座
Mk110式57毫米舰炮、32单元MK41通用
垂直发射系统、4具4联装RGM-184A-NSM
反舰导弹发射系统、一座MK49“海拉姆”近防导弹发射器、MK53、MOD9电子诱饵发射系统和MK48鱼雷发射系统。
英国作为一个拥有双航母的国家,现在的主流护卫舰则是
23型护卫舰(公爵级),是一款兼具
反潜、防空和
火力支援的多用途护卫舰,该型护卫舰是英国海军目前装备最多的主力舰艇。该型护卫舰长133米,宽16.1米,吃水5.5米,满载排水量4200吨。2023年,英国新一代
26型护卫舰首舰“格拉斯哥”号下水,未来会替代23型护卫舰成为英国皇家海军的主力战舰之一。
综合补给舰
综合补给舰是航母的后勤补给单位,在部分国家也被称为补给岗位船,能够在携带航母战斗群所需的作战和生活物资,对各类舰艇进行快速补给。特点是吨位较大、专业舱室多、所带物资齐全、补给设施配套,既有淡水、粮食、蔬菜、水果等生活物资,也有
柴油、
航空燃油、弹药等作战物资,还有各种用于应急抢修的备品、备件。
美国则将综合补给舰称作快速战斗支援舰。以其供应级支援舰为例,该级舰满载排水量近5万吨,设计有6个补给门架、11个补给站,4小时可完成对航母的补给任务。2017年9月1日,中国自主研制的
901型综合补给舰正式入列,标志着着我国航母战斗群的最后一块拼图终于补齐。
舰载机
舰载机是航母战斗群的主要兵器,一般情况下,10万吨级的航母能够搭载70-80架舰载机,6万吨级别的航母可以搭载20-30架舰载机。按照起降方式,舰载机可以分为
舰载直升机和
旋翼机、固定翼战机和固定翼垂直短距起降飞机;按照作战用途则可以分为战斗机/
强击机、
反潜机、
预警机、
电子战飞机、
侦察机、加油机、
战略运输机等,其中战斗机是航母舰载机群的主体,预警机是关键的少数。现在世界上能够独立研制舰载战斗机的国家只有美、俄、法、中。其中的主流机型分别是
美国的F/A-18E/F、F-25C和F-35B;
俄罗斯的
苏-33战斗机、米格-29K;法国的阵风-M;
中原地区的
歼-15。
潜艇
在航母战斗群中,航母是部署在外围执行
反潜作战和对陆、对舰打击重要一环。以美国的战斗群为例,它的航母战斗群一般至少会配备1-2艘
攻击型核潜艇,部置在外层防御圈,对整个航母群实行水下防御,主要执行水下目标探测和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