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姓,中国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名第102位,2015年,邵姓人口约为293万,大约占全国总人口的0.24%。在2020年中国姓氏人口中排名第90位。
邵姓的起源主要有两支,一支源于
姬姓,为
周文王之后;一支源于召方,
商朝时活动在今河南城东召陵一带的
黄帝部落的一支。邵姓多分布于湖北、江浙地区。
人口分布
先秦时期,邵姓活动在
河南省、山东地区,到了
秦汉,邵姓已扩散到
江苏省、安徽。到两晋南北朝时邵姓已越过
长江进入
湖南省、
江西省,北边到达
河北省。
天宝时期,中原邵姓两次南下移民
福建省,
广东省。
清代邵姓进入台湾。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邵姓大约22万余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29%,排在第六十八位。邵姓第一大省是江苏省,约占全国邵姓总人口的24%,占江苏总人口的1.3%。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苏、河北、
浙江省,这三个省的邵姓大约占邵姓总人口的52%;其次分布于湖南、广东、
山西省、
河南省、安徽,这五个省的邵姓大约又集中了35%。全国的邵姓分布形成了东南
江浙、北方晋豫两块邵姓聚集区。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邵姓大约29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31%,排七十三位。宋、元、明600余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邵姓人口纯增长达28%,人口净增加了6万邵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要快。浙江为邵姓第一大省,约占邵姓人口的46%。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
浙江省、
江苏省(16%),这两个省大约占邵姓总人口的62%;其次分布于安徽(6.5%)、
贵州省(5.1%)、
江西省(4.1%),这三个省的邵姓又集中了16%。宋、元、明600余年,邵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迁移,同时也向西南迁移。邵姓的重心在江浙地区
当代邵姓人口293万,排在全国八十三位,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24%。从明朝至今600多年中邵姓人口由29万激增到290余万,约10倍之多。明至今,全国人口增长了13倍。邵姓人口的增长速度,宋以降的1000多年中邵姓人口的增长率是呈“∧”型态势。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
江苏省、
山东省、
甘肃省、湖北四省,大约占邵姓总人口的48%;其次安徽、
辽宁省、
浙江省,这三个省又占了23%。江苏居住了邵姓总人口的15.2%,为邵姓第一大省,占江苏总人口的0.6%。全国形成了东部鲁苏皖、东北辽宁、西北甘肃三块邵姓聚居区。在明至今600余年间邵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由东南部向中原和北方强劲回迁。邵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华东、东北、西北的
河西走廊地区,每平方公里的邵姓人口达到0.35人以上,中心地区达到2.1人以上。邵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表明:密度最高的(0.35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仅仅占国土面积的29.9%,邵姓人口大约227.4万;不足0.35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70.1%,邵姓人口大约65.6万。
邵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在河西走廊、
江苏省南部、
胶东半岛东部、
辽东半岛、
内蒙古自治区东北角、
黑龙江省西北角地区,邵姓一般占当地人口比例在0.6%以上,其中中心地区的频率在1.2%以上,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5.6%;在苏皖浙大部、赣东北、鄂东、豫东南、鲁东南、桂南、粤西南、
海南省、
甘肃省大部、
宁夏回族自治区、
青海省东部、东北大部、内蒙古东北地区,邵姓频率在0.2%-0.6%,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23.5%;其他地区的邵姓分布频率不足0.2%,其覆盖面积点了全国总面积的70。9%,其中分布频率在0.1以下的地区占了42%。
全国排名
2020年“百家姓”排名第90位。
历史发展
出自姬姓
出自姬姓,为
黄帝,
炎帝之后。据《通志·氏族略·以邑为氏》、《
万姓统谱》等史料所记载,周初大臣
姬奭,周同族,姬姓,因食邑于召,今陕西凤翔东南的古召方居地召陈,被称为召公或召伯。
姬发灭商后,移封召国于
济源市西的召亭,与周公旦诸子凡、茅、蒋、邢、祭、、卫以及郑等国一起,环绕古
商朝首都监管商之遗民。后来召公奭之长子转封于北燕国,留在济源的次子仍称召公,三子南迁
伏牛山东端南麓的
南召县,以别济源的北召。入
春秋不久南召被楚所并,
陕西省的召被秦吞并。春秋后期
公元前513年,召简公盈因卷入
周代王位之争而被京城人所杀,召国亡,子孙四散,即以召为姓。其中有北上
垣曲县东的召原,再东北入
易县北的古涞水城,又东迁山东惠民的邵城,这些均为召人迁徙中的遗迹。
姬姓邵氏的历史也有3100年。邵、召古时通用,史书上一般汉朝以前的多用召,三国以后多用邵,河南汝南、
安阳市召人最早改用邵。根据习惯,在当代的人群中已分邵、召为两姓,
汉族中以邵姓为多。邵姓的正式使用历史才2000年。由于这支为邵姓的主体,故而后代邵姓人尊奉召公为邵氏得姓始祖。
据史籍《姓谱》记载:
周文王第十子季载之后有邵姓。属于以居邑地名为氏。
出自芈姓
出自部落
出于召(shào)方。召,
商朝时活动在今河南鄢城东召陵一带的
黄帝部落的一支,史称召方。大约在公元前1250-前1192年商王
武丁时代,召方屡遭商的征伐,西移到
渭河和
泾河之间,今陕西凤翔东南的召陈。商末周国兴起,周文王封其
姬奭于召,史称召公奭,召方族人归顺于周。召、邵原为一姓,后分两姓。这支邵姓的历史已经至少有3200多年。
出自汉化
如清满洲八旗
乌雅氏有改邵姓者;明清时云南定边土把事有邵姓;今瑶、彝、蒙古等少数民族均有邵姓。另外
朝鲜半岛亦有邵姓的分布,多是古代从中国内地迁徙过去。
召国世系
有关召公
召公,即召(shào)公奭(shì),又称“召伯”、“邵伯”,姓姬名奭。周初王室的重要辅佐大臣,
燕国的奠基者,历经文、武、成、康四朝,是历史上有名的长寿长者,《
竹书纪年》记载他死于
秦康公二十四年,生年则不详。一般认为是
西周宗室,周之同族,应与
姬发、
周公平辈;另一说是
周文王庶子。因采邑在召,召地在今今陕西岐山西南,故称
姬奭或邵伯。他曾佐周武王灭商,被封于北燕,建立燕国,但他派长子克去管理燕国,自己仍留在
丰镐遗址(今陕西长安县西北镐村附近)任职,其一支后裔世袭公爵,为内封国召国的国君,是西周、春秋时代诸侯国之一,而且一直在王室辅佐周天子。
姬诵时,召公任太保,与周公旦、
姜子牙共列为“三公”,与周公旦分陕(今河南陕县)而治,“自陕以西,召公主之;自陕以东,周公主之”。他常巡行乡邑,曾在甘棠树下决狱治事,在他的治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诗·召南》有《甘棠》篇记其事,后因以“召棠”为颂扬官吏政绩的典故。
《左传》
鲁僖公二十四年富辰讲“管、蔡、、霍、鲁、卫、毛、、、雍、曹、滕、毕、原、、郇,文之昭也”,显见
姬奭非文王子。同篇,“
召虎思周德之不类,故纠合宗族于成周而作诗”,可见召氏为周之族长。但
周文王兄弟有,
王季兄弟有
姬泰、
仲雍,则召氏为
周太王兄弟或周之早期宗族。
迁徙传播
西周时期的《大雅·江汉》首次将召穆公
子皮称作为召虎,这是以召为姓的最早记载。
春秋时
齐国有
召忽,与管仲同事襄
公子纠。
秦朝有广陵人
召平,封东陵侯,秦亡后,因家贫种瓜于
长安城东,其瓜称“东陵瓜”。秦末有召欧,随
刘邦起兵于沛,
西汉封广侯。西汉有九江寿春人
召信臣,元阳帝时任
南阳郡太守,为民兴修水利,被称为“召父”。
两汉时期,散居在
河南省的
姬奭子孙,多已改为邵姓,经繁衍发展,在
安阳市、
汝南郡、南阳等地形成望族。三国
魏晋时,邵姓主要聚居于
河北省安平及河南安阳、汝南一带,其中在河北居住之邵姓以“博陵”为堂号。
三国时,魏有乐丞邵登;吴有节义之氏
邵畴。晋代有安阳人
邵续,生活在今河北省境内。西晋末年,这一支邵姓开始南迁,后辗转到达
福建省、
广东省等地。而其他地域之邵姓也于此期大举南迁。
南齐有武陵人邵荣兴,八世同居。据有关资料记载,
天宝有籍贯为
翁源县的
邵谒,
唐朝校书郎邵楚为
闽县人。由此可知,三国至唐代,
邵氏兄弟除在今天的
河南省继续发展外,又有向北、南迁徙者。
宋朝有籍贯为福建政和的邵知柔,可见在此以前,邵姓已落籍该地。
北宋时期,有著名哲学家
邵雍,随其父邵古由
河北省涿州市,徙居河南共城(今
辉县市),后子孙昌盛,族大人众,发展成为
洛阳市望族。宋朝时期,
浙江省、安徽、
江苏省、
福建省多有邵姓居住,另外
山西省、湖北、
湖南省亦有邵姓族人。
南宋末年,随着金兵南下和
蒙古骑兵袭扰,邵姓为避祸已广布于江南各地,而邵雍之后为避祸,有一支徙居豫西山区。河南豫西之邵姓,大多为邵雍的后代。邵雍的十六世孙邵重英,元代任户部给事中,其子邵质明初为华盖殿大学士,邵质子邵仲美任清江知县,仲美子邵让于明朝初期,自山西举家迁到
新安县克昌村,为邵雍十九世孙。他的后代发展成为大族,分居在
嵩县、渑池、
伊川县、
宜阳县、
洛阳市、
洛宁县、
汝州市、
郏县、内乡等地。除这一支外,邵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
河南省、安徽、
江苏省、
浙江省、
山东省等地。
宋明时期,邵氏还分布于今天的浙江、
江西省、湖北、
陕西省、
山西省等地。历清朝至近现代,分布地更为广泛。从
清代开始,有邵氏迁至台湾,后来又有一些移居海外。
如今,邵姓在全国分布较广,据有关的学者证实,今天的邵姓主要分布于今天的陕西、山西、山东、
河北省、河南、安徽、江西、江苏、湖北、
湖南省、浙江、
福建省、
广东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
甘肃省等省。尤以江苏、山东、甘肃、安徽、湖北等省为多,上述5省的邵姓约占到全国
汉族邵姓人口的56%。邵姓还有出自少数民族的
汉姓。明清时云南定边有土把事汉姓为邵;清代满洲八旗有
乌雅氏汉姓为邵姓者;此外,瑶、彝、蒙古、
朝鲜等少数民族民族也有邵姓。
姓氏名望
郡望
博陵郡:
东汉本初元年置郡,治所在博陵。
晋朝置国,治所在安平。相当于今河北安平、
深州市、
饶阳县、安国等地。
汝南郡:汉高帝四年置郡,治所在
上蔡县。相当于今天的河南河、
淮河之间,
京广铁路西侧一线以东,安徽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地区。东汉移至
平舆县。
洛阳郡:治所在阳(今河南洛阳)。
安阳县:
西汉置县,治所在今
河南省正阳西南。西晋置县,治所在今天的河南安阳西南西南。
东陵郡:所在地以今天福建厦门浙江金华为主
堂号
怡怡堂:以德立堂
博陵堂:以望立堂。
汝南堂:以望立堂。
洛阳堂:以望立堂。
南阳堂:以望立堂。
安阳堂:以望立堂。
安乐堂:
宋朝时期的
邵雍,好《易》理,因此把他自己的居所命名为“安乐窝”,自号“安乐先生”。顾颐称赞他“有内圣外王之学”。
字辈排行
枣庄市、
烟台市、
高青县、临沂、
河北省范阳、
洛阳市邵氏字辈:“文景贞元会性理士泽长明珠光先兆采羽翼复成安定修鸿业宗功永克昌家奇为忠孝仁厚本诚良”。
滨州邵氏字辈:“文景贞元会衍理世泽长明珠光显照宗功永克昌安定修宏业才羽翼书承家启为忠孝人厚本成良”。
济宁市字辈:“文景贞元会性理世泽(延)长明珠光先照彩羽翼复成安治修洪业德功永克昌家齐傅忠孝忍厚本善良”。著名武术教练邵长华就是济宁州人士
河南周口邵氏字辈:启化先经士,天元道桓长。三贤传大德,谨守重刚强。
山东聊城另一邵氏字辈:“田庆继广洪建志永昌盛诗武开周国学义士朝荣祖恩长思远孝和传家承”。
江苏兴化邵氏字辈:“霞九林凤永德中凯春树明金宏建平元”。
重庆邵氏一支字辈:“钱盐开基光明正大”。
四川邵氏一支字辈:“永宗元玉世正清通达连”。
邵氏一支字辈:“正文述世界维启楚国君兴宗支子德大烈光传家经训保邦忠良守成立业作善兆祥心安理顺天佑助长”
河北沙河一支字辈:“仁宗逸仕,道尊孔孟”
宁阳县邵氏字辈:“康仲博宏淳,峨菊南西商;隆敬曾谨儒,林韵养立文,行榆崇鵉纪。自可之公永,芳兴元光际;复临德俊,安乐恩鸿天。”明朝山西洪洞县大槐树村迁居于此(宁阳县伏山镇陶邵村),始祖为自勤祖系康节祖26代孙。
贵州铜仁一支字辈:“斗大兴金应、思崇国宏荣”
贵州贵阳邵氏一支字辈:“禹国克继恪必元宗大本尚有余文章”
宗族特征
1、邵姓名人多出现在文化领域。
2、历史上的邵姓名人,多出在宋代以后。
3、江苏省南京市邵氏。文、成、大、盛、世、传、绪、正、家、声,增、光、兴、德、业、学、士、选、朝、庭。
邵氏族谱
大兴区邵氏
家谱两卷,首一卷,(清)邵绶名续修,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日本
东京国立博物馆、
犹他州家谱学会。
天津邵氏宗谱,(民国)邵作荣修,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天津宜文斋铅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
天津市图书馆。
天津宁河邵氏宗谱,(民国)邵连胜等重修,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天津官文斋铅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容城县邵氏宗谱邵作荣等修,著者待考,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铅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科学院图书馆。
江苏丹阳邵氏宗谱二十卷,著者待考,清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锡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卷、第三~十四卷、第十八~二十卷下册。现被收藏在
江苏省常州图书馆。
常熟市虞山邵氏宗谱,(清)
邵松年修,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颐学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美国
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常熟虞阳
邵氏兄弟宗谱三卷,(民国)邵松年重修,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颐学堂重修铅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
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江苏省
南通市图书馆。
江窦武进北上袁邵氏九修宗谱十一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邵泽南修,民国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天远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江苏宜兴钟溪邵氏宗谱十二卷,(民国)邵国俊修,陆海纂,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棣鄂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二卷、第四卷。现被收藏在
江苏省档案馆。
浙江省重修
邵氏兄弟宗谱,著者待考,
清代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日本
东京国立博物馆、
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淳安东井登云邵氏宗谱六卷,(清)邵惟金等修,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宁波月湖邵氏宗谱二十四卷,(民国)邵槐纂修,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世显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三卷、第十二~十四卷、第十七~二十一卷。现被收藏在浙江省
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余姚市邵氏兄弟宗谱,(清)邵弘仁辑,
清代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
北京大学(今仅残存十册)。
浙江余姚邵氏宗谱十六卷,首一卷、贻编七卷,(清)邵曰濂、
邵友濂续修,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
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北京大学图书馆、
南开大学图书馆、
河北大学图书馆、
吉林大学图书馆(有二部)。
浙江余姚邵氏宗谱十八卷,首一卷,贻编七卷,(民国)邵是同修,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铅印本。中国国家图书馆(三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南开大学图书馆、河北大学图书馆(缺贻编)。
浙江县鄞东梅江邵氏家乘十六卷,首一卷,(民国)邵和贵、邵晓方纂修,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德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册。现被收藏在
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浙江鄞县四明章溪
邵氏兄弟宗谱六卷,(民国)邵国裕、邵邦英等纂修,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浙江鄞县四明平水潭邵氏宗谱四卷,(清)刘乙照、邵修等纂修,清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绳武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三卷。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浙江鄞县四明平水潭邵氏宗谱八卷,(清)应文炳纂修,清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绳武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四卷。现被收藏在
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绍兴市山阴天乐
邵氏兄弟宗谱六卷,(清)邵敬富续修,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
河北大学图书馆。
浙江绍兴绍邑邵氏续修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邵荫棠等修,朱心裁、郑君乐编辑,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安乐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
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浙江兰溪邵氏宗谱,著者待考,
爱新觉罗·旻宁十九年(公元1839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
浙江省兰溪市文物管理局。
浙江兰溪椒石
邵氏兄弟宗谱五卷,(民国)方西庚纂,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兰溪县和平乡。
浙江兰溪兰江邵氏宗谱十卷,著者待考,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重修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兰溪县姚下乡大丘田。
浙江兰溪江潭邵氏宗谱四卷,著者待考,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兰溪县和平乡。
浙江兰溪邵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
浙江省兰溪县文物管理局。
浙江兰溪邵氏宗谱,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兰溪县登胜乡文化站。
浙江州邵氏宗谱三卷,(清)邵辅周等重修,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甘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
浙江临海邵氏宗谱四卷,著者待考,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卷、第三~四卷。现被收藏在浙江省临海市邵永渡乡庄头山乡。
安徽徽州华阳邵氏宗谱十八卷,首一卷,(清)邵玉琳、邵彦彬纂修,清
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安徽省图书馆(今仅存卷首、第一卷)、安徽省博物馆、安徽省
绩溪县伏岭村。
休宁县邵氏宗谱,著者待考,明万历年间朱色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
中国国家图书馆(残本)。
荣成市邵氏宗谱,(民国)邵连胜、邵作荣等重修,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铅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日本
东京国立博物馆。
山东济南邵氏家谱,于清朝在
泰山以北的山上给
清代皇帝治病而被流传至今近。
河南辉洛邵氏家谱,(清)邵述祖重修,清顺治十一年(公元1654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犹他州家谱学会。
河南邵氏
家谱,著者待考,布制两幅,现被收藏在
河北省青县王镇店乡小邵庄。
邵氏兄弟世谱一卷,家谱一卷,外谱一卷,先世遗事一卷,先莹志一卷,(元)
邵桂子纂修,元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
中国国家图书馆。
邵氏宗谱十卷,(清)邵恒仁纂修,清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永思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
北京大学图书馆。
崇西邵氏族谱,(清)邵树棠纂,清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塘洋邵氏宗谱十二卷,(民国)邵于魁纂修,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天远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紫溪邵氏房谱,著者待考,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
天津市图书馆。
博陵邵氏宗谱四卷,著者待考,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
浙江省兰溪溪县文物管理局。
漳湟邵氏宗谱二十卷,(民国)邵龙海等重修,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青门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
中国国家图书馆。
永康市江头村志邵氏宗谱,(现代)邵理静等修,1998年修胶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余姚市姚江邵氏宗谱,(民国)胡宗铣等修,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永康邵氏史志,(现代)《邵氏史志》编纂委员会编,1997年修胶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相关诗词
正如在宗族特征一节中说到,邵姓名人多学者,但当大官或巨富者甚为少见,这或许跟宗族遗传因素有关吧。
以邵平为例,王安石文为他写过一首很出名的诗:
天下纷纷未一家,贩缯屠狗尚雄夸。
而与“邵平”相关的古今诗词就有几十首,这些人都是当时名家。
例:
欲明光殿,先趋建礼门。仙郎去得意,亚相正承恩。
竹里
大巴山脉道,花间汉水源。凭将两行泪,为访邵平园。
买陂塘、旋栽杨柳,依稀淮岸江浦。东皋嘉雨新痕涨,沙觜鸥来鹭聚。堪爱处。最好是、一川夜月光流渚。无人独舞。任翠幄张天,柔茵藉地,酒尽未能去。青绫被,莫忆金闺故步。儒冠曾把身误。弓刀千骑成何事,荒了邵平瓜圃。君试。满青镜、星星鬓影今如许。功名浪语。便似得
班超,封侯万里,归计恐迟春。
东都所居寒食下作(陈润)
江南寒食早,二月杜鹃鸣。日暖山初绿,春寒雨欲晴。
浴蚕当社日,改火待
清明节。更喜瓜田好,令人忆邵平。
沁园春(陈著)
人生功名,在醉梦中,早须掉头。自南宫一券,尘泥偶脱,前程双毂,日月如流。蕙帐真盟,菜羹馀味,江上归舟谁得留。谁知道,有邵平瓜圃,何日封侯。天天又不人由。奈危世山林也有忧。况青岗不助,晋家风鹤,黑云直卷,吴分星牛。分寸残生,万千魔障,他事如今都罢休。关心处,是离离禾黍,故国宗周。
汝迎妻子达
荆州市,消息真传解我忧。
鸿雁影来连峡内,
鶺鴒飞急到沙头。关险路今虚远,禹凿寒江正稳流。
朱即当随彩,青春不假报黄牛。
马度秦关雪正深,北来肌骨苦寒侵。他乡就我生春色,
故国移居见客心。剩欲提携如意舞,喜多行坐白头吟。
巡檐索共梅花笑,冷蕊疏枝半不禁。
乔木如存可假花。卜筑应同蒋诩径,为园须似邵平瓜。
比年病酒开涓滴,弟劝兄酬何怨嗟。
洪波忽争道,岸转异江湖。鄂渚分云树,衡山引舻。
翠牙穿桨,碧节上寒蒲。病渴身何去,春生力更无。
壤童犁雨雪,渔屋架泥涂。欹侧风帆满,微冥水驿孤。
圣朝光御极,残孽驻艰虞。才淑随厮养,名贤隐锻炉。
武宿与
文昌星,常如掌上擎。
孙吴机不动,周邵事多行。
旰食炉烟细,宵衣隙月明。还闻进曲,吹出泰阶平。
建酉金为政,摇落草木衰。
除瓜陇亩净,邵平无米炊。
满家色藿,诗书不周饥。
平生晁公子,正用此时来。
定交无一物,秋月以为期。
执持荆山璧,要我雕琢之。
破斧不能柯,况乃玉无。
危冠论百,备乐奏四时。
成功彼有命,用舍君自知。
收身渺江湖,岁晚白鸟嬉。
开径蒲苇中,倚锄望君归。
闭塞乃非道,不才当尔为。
暮到张氏园和壁间旧题(黄庭坚)
邵平不见见园瓜,三径还寻二仲家。
莫道暂来无所得,未秋先已碧莲华。
井寒茶鼎甘,竹密午阴好。
瓜尝邵平种,酒为何侯倒。
倦须盘礴赢,归可倒著帽。
欲去更少留,道人谈药草。
李白在他的《古风》诗中用“昔日种瓜人,青门东陵侯”,来表示对邵平的怀念。等等。
即便在福州朏山支派,这个仅有三百来户的邵姓村庄,历史上也留下不少很有历史价值的诗作。
如:
邵楚苌题侍中马燧香亭诗
春日迟迟木香阁,窈窕佳人绣幕。淋漓
玉露滴紫,绵蛮
黄雀窥朱萼。横汉碧云歌处断,满地花钿舞时落。树影参差斜入檐,风动玲珑水晶箔。
陈寄邵校书楚
爱酒时称僻,高僧自不凡。向人方白眼,违俗有青岩。
云际开三径,烟挂扬一帆。相期同岁晚,闲兴与松杉。
钟明德巫顶飞云〔钟明德与邵京实深交〕
白云飞去山色青,白云飞归山色阴。时来时去自古今,山亦无语云无心。
有人结庐占巫顶,白石支头卧云影。青霄云起随
花尾榛鸡,行雨归来人未醒。
邵京言谒宾虞公墓有感
咄嗟坟畔化为童,古柏森森倏尔空。多少行人遥指盼,那知枭莫牢龙。
几傲当年霜雪侵,况经烽火仍林林。先人手植今何在。长使儿孙泪满襟。
注:札曰:君子虽贫不鬻
祭器,虽寒不衣祭服,为宫室不斩止木,云噫不图,公墓树数百株己历五十余年,一旦遭曾孙之言伐尽,是诚何心忍为手,况属士林中人,乎哀哉!
曾孙京言泣题
登八卦坛志慨
迎雷祷雨夺天工,赤石镌阶为母恫。仁孝立心宜有后。胡然此卦图终。十二世族从孙京卓壁题
注:八卦坛为朏头村十八景之一,为一块巨大的
花岗石突出平台,平台上刻有八卦图案,四周几棵高大的
榕树,枝叶稠密,浓荫覆地,甚为壮观。八卦潭独特的花岗岩地貌构成了明显的声音回响,
端午节前后有“江中不见龙舟来,
锣鼓声声八卦潭”之说。
对邵姓十二世族从孙京卓《登八卦坛志慨》诗的大意我是这样理解的:先说八卦坛“迎雷祷雨夺天工”之壮观,接着教导后代说:为了能让母亲也登上八卦坛观看此景,特意“赤石镌阶”。而“仁孝”应放在心里呵,这道理而且要教导子孙后代。不应该以为刻了八卦图就算“仁孝”了…
邵姓名人多学者,为中国文化的贡献甚巨。何不号召各支派邵姓本家同心协心共同编写一本《邵姓诗词艺文集》给中华民族文化留下宝贵财富呢!
特选(宋)
邵雍(康节为谥号)诗二首,其中以“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连成一诗的启蒙诗家喻户晓。
启蒙诗
一去二三里,
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
八九十枝花。
另写:
一去二三里,
前村四五家。
高楼六七座,
八九十枝花。
注解:这诗用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连成一诗,为启蒙诗,许多二三岁小孩都会吟唱,尤其邵姓本家儿童。
意译
一个小孩,牵着妈妈的衣襟去姥姥家。一口气走出二三里;眼前要路过一个小村子,只有四五户人家,正在做午饭,家家冒炊烟。娘俩走累了,看见路边有六七座亭子,就走过去歇脚;亭子外边,花开的繁茂,小孩越看越喜爱,伸出指头点数,嘴里念叨着“八枝,九枝,十枝~~~~~~~”。他想折下一枝来,戴在自己的身上。他刚要动手,他的妈妈便喝住他,说:“你折一枝,他折一枝,后边的人就不能看美丽的花儿了。”后来,这儿的花越来越多,数也数不过来,变成了一座大花园。
《梅花诗》
第一节荡荡天门万古开,几人归去几人来。山河虽好非完璧,不信黄金是祸胎。
第二节湖山一梦事全非,再见云龙向北飞。三百年来终一日,长天碧水叹弥弥。
第三节天地相乘数一原,忽逢甲子又
兴元。年华二八乾坤改,看尽残花总不言。
第四节毕竟英雄起布衣,朱门不是旧
黄畿。飞来燕子寻常事,开到立花春已非。
第五节胡儿骑马走
长安,开辟中原海境宽。洪水乍平洪水起,清光宜向
汉中市看。
第六节汉天一白
汉江秋,憔悴黄花总带愁。吉曜半升箕斗隐,
金乌起灭海山头。
第七节云雾苍茫各一天,可怜西北起烽烟。东来暴客西来盗,还有胡儿在眼前。
第八节如棋事事局初残,共济和衷却大难。豹死犹留皮一袭,最佳秋色在
长安。
第九节火龙蛰起燕门秋,原璧应难
赵姓收。一院奇花春有主,连宵风雨不需愁。
第十节数点梅花天地春,欲将剥复问前因。寰中自有承平日,四海为家孰主宾。
宗祠对联
四言通用联
东陵衍派;
皇极传经。
——佚名撰邵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
秦朝东陵侯邵平。秦灭后,邵平隐居
长安城东,以种瓜为生,有五色,世称“东陵瓜”,又称“青皮瓜”。“东陵衍派”本指此,又有“瓜蒂连绵”,子孙发达昌盛之意。下联典指
北宋哲学家
邵雍,自号安乐先生。三十岁后游
河南省,隐居苏门、百源之山,人称百源先生。死后谥康节,又称康节先生。他的学说经后人发展为算命学。有《
皇极经世书》、《伊川击壤集》等。
修竹盈乡。
上联典指秦代人邵平。封东陵侯。秦亡后,隐居在长安,所种的瓜分五色,号称“东陵瓜”。下联典指
南宋淳安县人
邵桂子,字德芳,号
钱玄同,以文章著名。
咸淳年间
进士,官处州教授。后辞官归家,居修竹乡,开凿水池,又在上面建房,取名“雪舟”。著有《雪舟脞录》、《雪舟脞谈》等。
种瓜高隐;
修竹盈乡。
——佚名撰邵姓宗祠通用联
同上。
卫商十载;
——佚名撰邵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宋抗金英雄邵兴,初在解州结寨,率众抗金,屡败金兵。
金朝执其弟,迫使他投降,兴仍死战。后随李彦仙守陕州。陕州失陷,南下
商州区,保卫十年。宋金议和后,仍出境袭金,被
秦桧毒死。下联典指宋代学者邵光祖,从父宦游吴,遂家焉。好儒学,非圣贤之书不读。吴中学者,称其为“五经师”。
陕州取义;
皇极传经。
上联典指
南宋龙门人邵云,在金人攻陷
蒲城县时,聚数百少年藏于山谷中,常袭扰金兵。后官至武翼郎,跟从
李彦仙守
陕州区,城破被抓获,不屈而死。下联典指
北宋哲学家
邵雍,字尧夫,范阳人,幼年时随父亲迁共城。隐居苏门山,屡次被征召都不去,后居
洛阳市,与
司马光、
吕公著等人有密切交往。著作有《
皇极经世书》、《伊川击壤集》等。
宫娥赋睡;
安乐成窝。
——佚名撰邵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
邵焕,奉
赵恒命赋《睡宫娥诗》。下联典指宋·邵雍,隐居不仕,名其居曰“安乐窝”,自号“安乐先生”。
博陵世泽;
安乐家声。
全联典指宋·邵雍事典。
六言通用联
——佚名撰邵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
进士邵必,丹阳人。善篆隶,累官京西
转运使。后以龙图阁学士出知
成都市。下联典指
清代诗书画家
邵士燮,字友园,号范村,又号桑枣园丁。芜湖人。善隶篆刻,尤嗜画。
七言通用联
花含步空间出;
树杂帷宫画里行。
——邵升撰邵姓宗祠通用联
书有未曾经我读;
事无不可向人言。
此联为著名新闻记者邵飘萍自题联。
八言及以上
如玉如金,诗文藉藉;
有家有室,执绵绵。
——佚名撰邵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
唐朝国子监邵谒,博通经史,为诗多刺时事。下联典指汉邵平,为秦东陵侯,秦破,寓居青门外种瓜,其瓜甚佳,以东陵瓜或青门瓜名闻遐迩。
人称其才,我称其德;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疏特立身,一饭心常悬北阙;
功臣讲学,半弓地已辟东林。
此联为明代尚书邵文庄公祠联。
历代名人
《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邵姓历代名人124名,占总名人数的0.27%,排在名人姓氏的并列第八十位;邵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3%,排在并列第七十四位;邵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49%,排在并列第四十五位;邵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0.39%,排在并列第五十七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