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石镇位于
赣州市于都县南部,地处北纬25°40′,东经115°30′,属于赣南客家地域。该镇直线距离于都县城32.8公里,距离赣州市区59.2公里。靖石镇东北与铁山垄镇(丰田圩)相邻,东靠
会昌县庄埠乡(樟坑尾村),南接会昌县
晓龙乡(桂林圩),西邻
盘古山镇(仁风圩),南部与
安远县相望,属于于都县、会昌县、安远县三县交汇地带。
历史沿革
在靖石的开发史中,黄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它是最早迁徙到靖石的族群之一,距今已有700多年。
公元1204年,靖石
黄姓肇居始祖黄万崇生于会昌富尾,乃
黄峭第10世孙,为黄峭山第十七子城公系。
城公,字维桃,峭山公第十七子,郑夫人第三子,生于
朱晃开平元年(907年)。官都司指挥使、
延平府总兵。后迁居江西虔州石城(今
石城县)为开基祖。下传黄中章—
黄元(先?)刚—黄春—黄尚仁,至五世孙黄淑扬,转迁福建汀州
上杭县瓦子街。黄淑扬生子
黄冈市,黄冈再传五子,二子黄元二郎(字,念yuè,即靖石肇居始祖黄万崇之祖父),又名黄钺,宋绍兴年间(1131至1134年)仕
会昌县县令,修会昌城,因迁会昌富尾,乃会昌肇居之祖。史有载“会昌古城墙始筑于
南宋绍兴年间,时任县令
黄钺,城墙东北三面阻水,围2里50步,高1丈5尺,南挖引水、建
护城河。”生一子:
黄觉。黄觉生六子,四子即黄万崇。
黄万崇携家自会昌境溯靖石河而上,至
于都县乱石黄泥塘(今于都县靖石田东村)而居,乃于都靖石肇居之祖。解析靖石
黄姓先祖迁徙定居选择原因,乃有以下几点:
1.此乃距今约800年前的南宋时期,各地蛮荒,莽林遍布,故濂江水路是出入这些地区惟一且最安全最方便之通道,故靖石先民迁徙多由
会昌县方向而来,黄氏先祖更是如此。至今靖石虽由于都辖治,但居民却多为会昌后裔、且乡音与会昌同而与于都大异,便是此原因。
2.其时靖石人烟稀少,原始森林遍布(至民国时期靖石河上仍有数以万计的大树,阔叶林连绵不绝,几人合抱的大
香樟木数不胜数),豺狼当道,虎豹横行,深山处绝不宜人居。而靖石四面环山,尤以龙山、龙王山(屏坑山)为浩大,而与龙山相向的
黄泥塘镇背倚的山丘相对低狭,颇适人居。
3.自古客家人肇居均讲求风水,黄泥塘依山傍河,水源充足,农渔物产皆盛;背东向西,阳气充盈而又背倚仙岩——“
饭甑山”,直面圣山——“龙王”;有朝山且视野开阔。
[黄氏此后繁衍生息,后裔有分迁至乱石老虎圩之地(今靖石镇
靖樟村老虎圩),及之后亦有部分迁至乱石黄鳅形(即今
靖石村中心、靖石圩驻地)。然由于男丁不盛,黄氏虽居靖石历约800年,历史最为悠久,却非靖石第一大姓,也非第二。]
与黄氏同一时期迁居靖石的余氏基本也按以上原则选择定居;此后,大概
元朝时期
锺姓迁入靖石,与黄余两氏族相对,居龙山山脚,后繁衍为靖石第二大姓;明朝
朱元璋时期,
刘姓由靖石北之于都本部迁入,背靠其来路而居,夹于黄氏与钟氏之中,因子嗣男丁繁盛,后繁衍为靖石第一大姓。
于都县是红色革命老区。历史将会记住,1934年10月16日至19日傍晚,中央红军九军团于靖石镇的渔翁埠条渡口渡过
于都河开始
长征。
靖石,古称乱石,因境内多石而得名。后因取雅之意,更名为靖石。
全乡有黄钟刘余陈、叶曾古赖郭、汪戴雷蒙廖、肖付黎游等约二十个姓,几乎均呈一屋一姓的宗族聚居状态,属
赣州市客家聚居地,通行客家话,也分布有少数民族
畲族——
雷姓,已汉化。
历史上,由于地属客家聚居地,生存环境恶劣,先民都很注重以聚居来形成宗族力量,而当力量上升到一定程度后,又注重让一部分人口向周边迁徙分居,以扩张
势力范围。钟、刘为本乡两大
种姓,是在此定居最早、扩张最为成功的两姓,其中
锺姓又盛
刘姓一筹,旧时宗族冲突时素有“上打叶曾古,下打刘汪郭”之称(意为“打遍天下无敌手”),主要分布于任头村、
靖樟村,在此占绝大比重,也少部分布于黄沙村、杨梅村。由于分布于靖樟的钟姓坐拥靖石钨矿山口,造就了本乡首富出自于钟姓,资产达百万甚至千万人民币级别。而刘姓的大本营为田东村,也广泛分布于任头村、靖石村、靖樟村等,在旧社会时期是唯一可以与
锺姓相抗衡的宗族,其中任头村为两姓直接交锋地带。
两姓均为大姓,在旧社会互为世仇,但同时由于争地也经常欺压其他小
种姓。旧社会这里没有法,宗族就是法。
进入新社会后,阶级矛盾缓和,宗族关系趋于分散,从此人民安居乐业,而感恩于毛主席及新中国。在这片革命老区的人民心中,毛主席的光辉形象将在老一辈人中永存,并将在新一代中还原。
本地信奉佛、道两教,佛主生,是希望,是信仰;道主死,是记忆,是安慰。
寨是建于山头的
庙宇,属佛,供奉菩萨,主要有金鼎寨(原称饭寨)、乌山寨(雅称金印山)、
屏山县山顶的?寨(名称不易记,如右图所示);
聂氏宗祠是建于宗族聚居区的用于办红白喜事的场所,一个宗族一般都有一个总祠堂,宗族内的大大小小的本家(家族)一般又会合建有自己家族的小祠堂。堂内一般无供奉,若有则一般为观音。本区特有的是家家户户厨房灶头均供奉有灶君,习惯称“灶君奶奶”,每逢初一、十五或节日均会或繁或简地从灶君奶奶开始“端(敬)新米”。此中风俗,即便家里煎果蔬,也要先盛一碗让灶君奶奶先尝,尔后家人才可吃。
本区人民具有勤劳俭朴、艰苦朴素的传统,民风淳朴,老一辈人在家长年劳作不停歇,新一代在外打工挣钱意坚忍,还不断向外输送人才,其中90年代以来靖石村的黄屋一个屋便出了十几个大学生(本科)。
近年来,靖石镇的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均得到长足发展,对外形象明显提升,成为名副其实的“
奶牛的主产区、
梅果果业的优势区,旅游线上的明珠”。
当然,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资源的消耗甚至枯竭、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也随之凸显出来。比如,本区的钨、煤等矿产几乎已开采尽;河中鱼虾绝迹、水土流失、森林破坏严重……本区最后一片原始森林宝库——
屏山原始森林,于21世纪初承包给黄沙村一
古姓村民,在私利的诱惑下,这片积蓄了上千年的原始森林很快便面目全非,毁于一旦。天然林库遭毁,直接影响了靖石河的水资源。进入21世纪后,靖石河几乎每年一泛,冲毁河道两边良田无数,而每至冬季,从中游始河道又几尽干涸。
危机意寓转机。靖石城镇化的加速,加快整合全乡的边缘人口向
靖石村黄鳅形迁徙定居,一方面还原边区自然生态,另一方面降低行政成本和社会成本,增强城镇的人口累积效应,扩大经济(市场)、文化中心地位的地区辐射功能,加快乡镇发展。
地理环境
靖石镇位于北纬25°40′,东经115°30′,地处江西省赣州市
于都县南部,属赣南客家地域,距于都县城(直线)32.8公里,距赣州市直线59.2公里。东北毗铁山垄镇(丰田圩),东邻
会昌县庄埠乡(樟坑尾村),南连会昌县
晓龙乡(桂林圩),西接
盘古山镇(仁风圩),南隔盘古山镇与
安远县相望,属三县交隔地带,地理区位十分优越;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倚龙王山脉(如上图远山),西北依
屏山县,东西跨度达14公里,南北跨度达15.5公里(按经纬线来算),随靖石河贯穿,呈西北——东南谷、盆地狭长分布,总面积154.9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9万亩,水域面积0.4万亩。于(都)盘(古山)公路纵贯东西,安远河自南往东经靖石乡
渔翁村屈曲而下。
最高点屏山(旧称龙山、屏坑山)主峰,海拔1312米(亦为
于都县县最高点);最低点渔翁村
东北地区安远河河滩,海拔约165米,
平均海拔约400米,其中靖石村镇中心海拔225—230米。
本区属华南红壤发育区,土壤多贫瘠,呈酸性,原生植被主要为
亚热带阔叶林,现存植被主要为次生林。典型的植被为耐酸性的
马尾松、
杉木王,90年代人工造林引进的美国湿地松在此地长垫旺盛。耕作带为水稻土,肥性中等。
本区有比较丰富的有色金属矿藏钨。
主要环境问题:
环境污染(主要是水源及固体废弃物)、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主要自然灾害:洪涝、
寒潮、高温干热、季节性干旱缺水等。
其中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为季节性干旱缺水。由于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山区开发,本区森林植被遭致最后一次滥砍乱伐,以
屏山县、龙山原始森林为首的山区植被被砍伐殆尽,导致近年来靖石冬季常干旱缺水,圩镇绝大部分人口饮水困难,其中
靖石村圩镇、府口塘、埔背,以及
杨梅村的旱塘(村)尤为严重。
保护生态,人人有责。
自然资源
耕地与土壤
本区属华南红壤发育区,土壤多贫瘠,呈酸性,原生植被主要为
亚热带阔叶林,现存植被主要为次生林。典型的植被为耐酸性的
马尾松、
杉木王,90年代人工造林引进的美国湿地松在此地长垫旺盛。耕作带为水稻土,肥性中等。
靖石周边多山地丘陵,背倚大山,耕地多沿靖石河及其支流呈西北—东南走向。任头村、
靖樟村、靖石村、田东村为本区最大耕作带,
杨梅村、黄沙村次之,这里地势相对平坦,为人口和村落主要分布区。传统作物为水稻,一年两熟,冬季可兼作油菜,但进入21世纪后,此地冬季已鲜见油菜种植。本地除水稻
种植业以外,还发展了
奶牛养殖业。
1980年,
于都县进行土壤普查,查出靖石公社土地总面积229710亩,其中耕地面积22798亩、山地面积181897亩、河流塘库面积11577亩、村庄道路面积13438亩。耕地面积中,水稻土面积22331亩、旱作土面积467亩。
水稻土面积中,淹育型水稻土面积851亩;培育型水稻土面积19729.5亩;表潜型水稻土面积381.5亩;侧渗型水稻土面积161亩;潜育型水稻土面积1208亩。
旱作土面积中,浅色
草甸土面积377亩;红壤面积90亩(均为熟化红壤)。
山地面积中,红壤面积21021亩;总红壤面积93570亩;山地黄红壤面积66322亩;紫色土面积984亩(均为酸性紫色土)。
山峰
屏坑山:旧名龙山,位于靖石黄沙村,座落在靖石乡、
利村乡与盘古山之间,海拔1312米,为县内最高峰。山体面积10平方公里,呈东南至
西北走向。“山麓四周百余里,皆大石层累而成。已开办屏山牧场及旅游景区,参见下文【风景名胜】目录。
龙王山:位于靖石靖樟树后面,座落在靖石乡与
盘古山镇之间,海拔1209.7米。呈东南至西北走向,山体面积7平方公里,植被较好。与屏坑山相连,高插
云表。山体由
古生代寒武纪砾
砂岩和
石炭纪铁质砾砂岩构成,
钨矿蕴藏丰富。
梅子山:座落在靖石乡东部,邻
会昌县庄埠乡,海拔577.1米。南北走向,山体面积1平方公里,植被较好。
紫云山:座落在靖石乡与
禾丰镇之间,海拔879.7米。呈东南至
西北走向,山体面积2平方公里,植被较好。
饭甑山:座落在靖石乡田东村,海拔373米,山顶有金鼎寨
庙宇。悬崖绝壁,有一小崎岖小路可登,形似饭甑。与会昌县睿刀仔遥遥相对。山体面积1平方公里,植被较好。参见下文【风景名胜】目录。
还有猪嘴山、鲁坑山等。
河流
濂江:也称安远江。发源于
安远县县九龙嶂(海拔1099),流经安远、
会昌县,进入县境内靖石乡
渔翁村,南北向流经铁镇大庄至会昌下洛坝于左岸注入
贡水。靖石河为其支流。
靖石河:源出屏坑山南麓,流经黄沙、任头、
田东县、靖石、
靖东村,至渔翁埠于左岸注入
濂江。流域面积89.2平方公里,河长20.5公里,落差1145米,平均坡降1.3%o,河口多年平均流量2.35立方米每秒。其支流有
杨梅河(杨梅村至靖东)、旱河仔(源出靖樟树)、片山河等。
气候特征
靖石地处
中亚热带季风湿润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热量丰富,无霜期长,具有典型的亚热带丘陵湿润季风气候特征。年均降雨量约1500毫米,
降水丰富,但季节分配不均,春夏多雨,秋冬少雨;由于位于北回归线以北3°,盛夏受
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带控制,炎热少雨。
七、八月为最热月,最高温出现在七月下旬至八月中旬,极端高温可达37—38℃;本区地处华南丘陵北缘,冬季受来自蒙古—
西伯利亚地区的寒冷气流和南岭对来自
太平洋的暖湿气流的阻隔的双重影响,气候更加寒冷干燥,一月份气温可达零度以下,并以弱周期性的年期性降雪(多年观察的结果)。但在地势高的山地,如本区最高的
屏山县则每年均会有积雪,其中2008年春的罕见积雪几乎将山上所有林木的树干都齐腰折断。
气温
根据
于都县气象站1959~1980年22年实测资料,本地年平均气温为19.7℃。7月份平均气温29.7℃,为最热月;1月份平均气温8.2℃,为最冷月,年较差为21.5"C。极端最高气温为39.9"C(1963年9月2日、1967年8月29日、1971年7月25日),极端最低气温为一4.5℃(1967年1月16日)。
地面温度,多年平均最高温度37.5℃,最低温度14.8℃,年平均温度23℃。其年内分布趋势同气温的年内分布一致,1月平均温度9.5"C为最低,7月平均温度36℃为最高。极端最高温度72.9℃,出现在1966年8月12日;极端最低温度一11.3℃,出现在1975年12月15日。
地中温度,随深度的增加稍有升高,不同深度的温度年内变化与气温相同。自地面至各深度层的升降趋势是,深度越深越平缓,最高月与最低月的平均温度差异越小。
近年来,受全球增温效应及厄尔尼诺现象影响,出现春早,夏无酷暑、秋凉、冬暖,汛期进入早、多洪涝的反常天气现象。
靖石地处中纬度地带。自3月21日至9月25日可照时数大于12小时,9月26日至次年3月20日小于12小时。12月21日至26日(
冬至前后)可照时数10.77小时为最短,6月21日(夏至前后)可照时数13.73小时为最长。
全县年日照百分率为43%,全年日照时数长达1924.4小时。
日照受地形和云雨天气的影响,常绿林区、山区云雨天气多,日照比无林盆、丘陵少。温度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太阳散射辐射增强,有效辐射量减少。
降水量:本区年降水量1500毫米左右。县气象站观测,多年平均降水154天,5月雨日19天最多,10月7天最少。暴雨年平均4次,集中在4~6月,1973年多达7次,1969年、1971年仅1次。连续降水以2~6月、9月出现时段较长,持续15天以上,1973年11月29日至1974年1月9日降水持续42天。
降雪:历年平均年降雪3天。山区每年有降雪发生,最大积雪深度60厘米。丘陵、盆地降雪量少,多数是边降边融化,难以形成积雪,最大积雪11厘米。1962年、1982年时出现降雪。降雪初日较霜初日迟,终日较霜终日早。
冰雹:冰雹多在晚春和夏季的午后伴同
阵雨出现。民间的说法是“黑云黄边子,必定下雹子”、“风往哪里吹,雹往哪里走"。
蒸发量
据
于都县气象站1959—1999年(1962、1963年缺测)实测,本区多年平均年蒸发量为1163.8毫米,最大蒸发量1424.6毫米(1969年),最小蒸发量972.2毫米(1984年)。1月份最小蒸发量34.5毫米(1989年),7月份最大蒸发量243.9毫米(1969年)。
多年平均干旱指数(蒸发量与降水量之比)0.76,1971年最大指数1,45,次为1967年1.34,1986年1.28,1969年1.18,其余年份均在1.0以下,1975年最小指数0.46。7~9月干旱指数1.69,此时正是晚秋作物需水高峰期,高温干热,蒸发量大于降水量。
风向
受季风影响明显,1~4月,9~12月,盛行北风和西北风,5~8月盛行南风和西南风为主,除静风外,以北风最多,频率为12%。风力第三季度大,二、四季度小,平均风速1.1米/秒。
大风每年平均4次,最多9次(1966年、1980年、1993年、1995年),1961年未出现过。大风出现时段2~9月,8月最多,10月至次年1月未出现过。所出现的大风,属雷雨大风。强度多在8级左右。持续时间最长为1小时45分,出现在1973年2月21日18日15分至20时。1993年以来发生大风10次,
飓风3次,其风向多为西南风,以1993年7月24日和1995年6月29日两次发生,瞬时风速20米/秒为最大。
霜期
霜常在冬春季晴好天气的辐射降湿作用下出现,多年平均霜日12天。12月6日为平均
初霜号驱逐舰日,最早11月11日(1983年),最迟1月30日(1971年);
2月21日为平均终霜日,最早1月16日(1965年),最迟3月5日(1972年)。
霜期平均65天,最长109天(1971年),最短32天(1970年)。
自然灾害
靖石本区主要环境问题为:水源及固体废弃物污染(如矿山废水及垃圾)、植被破坏、水土流失。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矿产资源的消耗甚至枯竭、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也随之凸显出来。比如,本区的钨、煤等矿产几乎已开采殆尽;河中鱼虾绝迹、河岸两旁水土流失、山体滑坡。
主要自然灾害:洪涝、
寒潮、高温干热、季节性干旱缺水等。
上世纪90年代末由于
屏山县、片山植被开发,本区最重要的一片原始森林宝库——片山、屏山牧场等原始森林,于本世纪初承包给黄沙村
古姓村民砍伐后,靖石最后一片原始森林遭致滥砍乱伐、天然林库破坏严重。
森林植被破坏造成了严重的水土保持问题,还有00年林地流转改革以来,山林遭遇频繁人为或意外失火烧山、林地垦殖以及屏山牧业水业公司大量抽取屏山水源,靖石支流溪源几近干涸,于是靖石河比往年涝旱不定。00年以后靖石曾遭遇多次严重的夏季洪涝和冬春季节性干旱缺水。在干旱年份,圩镇大部分人口饮水困难,其中以圩镇、府口塘、埔背,以及
杨梅村的旱塘(村)尤为严重。
好在近些年来,人口外流,上山荛斫柴的人少了,很多地方的植被生态自我修复的很好,加上政策上政府对林木砍伐更加重视,这些自然灾害有减少趋势,发生的频率在降低。
保护生态,人人有责。
植物资源
1、树木类
主要有
松树、
杉木、
柏树、樟树、
楠木、
香叶树、野肉桂、
山胡椒、
木姜子、山苍子、木防已、
杨桐、
木荷、黄端木、红枝、细叶柃、
赤楠、大叶桉、小叶桉、
椴树、
扁担杆、梧桐、
乌桕、
油桐、
算盘子、
重阳木、杏树、
中国李、梨树、
杨梅、枇杷树、
石楠、
北美枫香、白克木、
黄杨、柳树、
白栎、
桲椤叶栎、大刺、
甜槠、
苦槠栲、南岭栲、大叶锥栗、红背维栗、榆树、
桑树、
榕树、漆树、
黄连木、
酸枣树、
黄杞、
枫杨、口木树
南烛、柿树、
赤杨叶、
白檀、
女贞、桂花树、
木樨榄、油橄榄、萝芙木、
棕榈、猕猴桃、苦、泡桐、银杏、
罗汉松、
银桦、青皮树、橄榄、
厚壳树、
木梓树。
2、竹类
3、食用类
主要有山药、茅芋、银耳、黑木耳、香菇、
平菇、
长根奥德蘑、
松乳菇、
羊肚菌属、鸡丝菌、密环菌、
婴奥、粗叶悬钩子等。
4、药用类
主要有艾、
黄连、三七、茯苓、
天然野生灵芝、
伸筋草、
贯众、石、
虎杖、扁莓、
牛膝、
赤芍药、蛇菊、葛根、扁藤、地芩、
紫苏、
白英、括荽、
桔梗、曹肠、大、半复、百合、
黄精、
仙茅、黄独、薯预、
山姜、襄何、白芨、
石斛、蔫尾、
卷柏、石苇、乌非、
薜荔、构棘、
杜若香、
美洲商陆、除麦、
乌头属、
苦老芽、箭叶、羊霍、
山莓、
决明、竹叶、
前胡、丹参、
牛至、
玄参、
茜草、瓜篓、
玉竹、黎芦、玉替、
薯莨、麦、积王草、
了哥王、
一年蓬、骨碎蒲、
蕺菜、
交藤、
金钱草、杠板归、青葫子、
土人参、
臭牡丹、石蒲、
常山、仙鹤草、
高粱藨、
钝叶决明、
截叶铁扫帚、青皮仁、
瓜子金、
算盘子、麻子、
叶下珠、
茅根、不老鼠、
天胡荽、
夏枯草、石香蕾、野颠茄、
穿心莲、
车前、满天星、
湘蕾金银花、
半边莲、野菊花、
苍耳、墨旱莲、一点红、蒲公英、
鼠曲草、
谷精草、
天门冬、
沿阶草、
七叶一枝花、黄菊鸡、
高良姜、石仙桃、土天麻、田苍黄、过塘蛇、过潭龙、
井栏边草、介浆草、
肿节风、
细柱五加风、海金沙、抱石莲、双
寄生、
九里香、三叶青、
八角莲、山喇叭、血水草、
密花豆、
千斤拔、
积雪草、
石柑子、佛甲香、
珍珠菜属、龙胆、
血见愁、
徐长卿、
七层楼、
马鞭草、
阴行草、
栀子、
六月雪、
野甘草、
茵陈蒿、黄花篙、
千里光、一支香、
地胆草、
吊石苣苔、
香麦、
淡竹叶、
东北南星、小根草、野党参、
牛至、线齿沙参、
石胡荽、一支黄花、薏莎草、梦生
大百部、
紫花地丁、四大天王、
黑足鳞毛蕨、
白花蛇舌草等。
5、古树
黄沙村村部边有一棵牛针子树,双人合抱,树龄100余年。
黄抄村枫树坑有一棵牛针子树,双人合抱,树龄100余年。
黄沙村学堂背有一棵
槭树,双人合抱,树龄800余年。
任头村水头小组有一棵古树,直径3米,高13米。
动物资源
靖石镇属半山区,丘陵为主要地形,其中屏坑山、龙王山海拔超过一千米,环境优越,自古森林茂密,气候温和,适宜野生动物生存和繁衍。但经过千百年尤其建国以后的垦殖,天然植被剩下无几,加之随意捕猎,野生动物日渐减少,有的已经灭绝或濒于绝灭。2000年以后,外出务工成为主流,人口外流,生态环境开始好转。
1、珍稀野生动物
境内野生动物中,属国家级、省级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有20余种。其中豹、
黑麂、
普氏野马、野牛、
丹顶鹤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豺狼、
水獭亚科、
白鹇、锦鸡、鸳鸯、
鹦鹉、
花田鸡、
鳞甲目、
水灵猫、
猫头鹰、猴头鹰、
中国大鲵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棘胸蛙属国家三级保护动物;
黄鼬、
豹猫、杜鹃、
伯劳、燕子、
灰喜鹊、
印度寿带、
黄雀、红咀
相思鸟属、
尖吻蝮省级保护动物。
2、兽类
主要有野猪、野牛、野兔、
狐属、
刺猬亚科(俗称
豪猪)、
金猫、松鼠、水、黄、
小灵猫、穿山甲、豺狼、豹、獐、猴、子(
赤麂、黑麂、俗称山羊)等。
3、鸟类
主要有
喜鹊、乌春、斑鸠、
八哥、麻雀、
云雀、
灰胸竹鸡、禾鸡、乌鸦、
野鸭、画眉、杜鹃、
鹧鸪、自鹤、
翠鸟科、
鸿雁、鹌鹑、伯劳、银喉、
麻鹩子、
柳莺属、
新疆歌鸲、
锦鸡、鸳鸯、鹦鹉、白、燕子、老鹰、雉、鹞、
花田鸡、
鸮形目、
啄木鸟科、
印度寿带、
白头鹎、蜡咀鸟、
百灵鸟、白鹇鸽、山
不死鸟、红角鹗、长耳鹗、
和平鸟、
黑卷尾、黄八劳、
红嘴相思鸟、猴头鹰、
灰山椒鸟、
黄雀等。
4、蛇类
5、虫类
资源昆虫主要有蚕、
白蜡虫、
盐麸木等。
天敌昆虫主要有厉、
茶翅蝽、南普蜡蝽、黑哎猎蝽、
七星瓢虫、
异色瓢虫、
隐斑瓢虫、
螳螂、大草蛉、
寄生蜂、
寄蝇科、
上海青蜂、竹小长尾
小蜂等。
主要有
中国大鲵、
石蛙(俗称石怪)、
青蛙、
富贵蛙、
虎纹蛙、
中华蟾蜍(俗称
蟾蜍)等。
矿藏资源
钨矿,伴生有锡、、铋等,分布在
靖樟村龙王山,储量
金属量约1700吨,1989年开办靖石乡钨矿开采至今;黄沙村桃李坑、上黄沙等地,储量大约200吨,1903年有窟窿开采,1996年停止开采,2007年在探矿,未开采。
铁矿,主要分布在杨梅村龙屋草鞋岗,1958年大炼钢铁时开采过,因含铁量低,至今未再开采。
可燃性矿产——煤,主要分布在靖东村石角头,1986年由私人投资开办靖东煤矿至今。
行政区划
全镇共有10个行政村,191个村小组,162个自然村,5769户,2.8万人。(——根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全县当时为74.67万人、靖石镇为2.357万人,至08年末全县人口突破100万来算,08年底靖石镇当为3.156万人。)
辖靖石、黄沙、任头、
田东县、靖樟、杨梅、靖东、渔翁、长赖、良纯等10个村委会。
其中靖石村为行政中心,下辖黄屋(
黄姓)、老圩(
刘姓为主)、埔背(陈姓)、长岭(余姓)、
洞口县(刘姓)、廖屋(
廖姓)、府口塘(
雷姓)等屋(或“坞”,即自然村),近年来圩镇常住人口增长迅速,目前已经突破1500(09年初),使该村总人口达到4500,为靖石人口最多、密度最大的行政村(实际管辖人口,包括商贾)。
以下为2007年8月数据:
人口民族
人口统计
1953年7月1日零时,全国进行了第一次人口普查,靖石属
会昌县县管辖。靖石区的总人口和各乡人口情况失考。
1954年12月,靖石乡共有582户2421人,其中男1213人、女1208人。
1955年9月,靖石乡共有564户2521人。
1956年12月,渔翁乡共有592户2334人,其中男1153人、女1181人,农业人口=1583户2296人;任头乡共有865户3389人,其中男1709人、女1680人,农业人口863户3376人;靖石乡共有1143户4265人,其中男2149人、女2116人,农业人口935户3931人。
1960年,靖石公社共有2755户10751人,其中男5169人、女5592人,劳动力4407人。
1964年7月1日零时,全国进行了第二次人口普查。靖石公社总户数1747户,总人口7418人,其中男3712人、女3706人,非农业人口417人;渔翁公社总户数837户,总人口3465人,其中男1708人、女1757人,非农业人口49人。
1982年7月1日零时,全国进行了第三次人口普查。靖石公社总户数3221户18550人,其中男9392人,女9158人。
1990年7月1日零时,全国进行了第四次人口普查。靖石乡总户数4192户,总人口22701人,其中男11322人,女11379人,家庭户4167户22404人(男11065人,女11339人),集体户26户297人(男257人,女40人)。
2000年11月1日零时,全国进行了第五次人口普查。靖石乡总户数5428户,总人口23570人,其中男12228人,女11342人,家庭户5015户22984人(男11791人,女11193人),集体户413户586人(男473人,女149人)。
民族构成
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资料,靖石公社和渔翁公社的人口全部为
汉族。
1988年1月5日,县人民政府根据赣州地区行署办公室关于
雷姓村民民族成份的批复,同意靖石乡26户162人雷姓村民为族成份。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靖石乡有汉族人口22527人(男11240人)、
壮族人口2人(女)、畲族人口172人(男82人)。
姓氏构成
千人以上的大姓有:
刘姓约6000人、
锺姓约4000人、
郭姓约2000人,
黄姓、
谢姓超过1000人,汪、陈、叶达到或接近1000人。
千百人的中等姓氏有(按人口多少):曾、余、李、肖、郑、蒙、古、黎、赖、傅、雷、许等姓。
人数较少的姓氏有(按姓氏笔画顺序):丁、刁、马、王、尹、白、吕、朱、唐、江等。
人口源流
编辑 语音
概况
据有关资料记载,因唐末、
五代十国中原战乱,北方大量
汉族南迁,在赣闽粤边区定居和扩散。外来迁入成为靖石人口增长重要构成部分。但具体人口数量在民国前长时间无法稽查。
南宋时期,便有余氏、黄氏、钟氏等少数
宗姓祖先从安远、
会昌县迁居靖石本部河谷岸地带。
元朝时期因战乱人口减少,人地矛盾缓和,外迁至此的人口并不多。
从明代开始至
清代,因经济发展、王朝更替和
太平天国运动、广东土客械斗,外迁来靖石定居的宗族达到历史最高潮。
民国时期,因国家战乱和社会不安定、人口增长缓慢,因人地矛盾从其他地方迁入靖石的宗姓并不多。
新中国成立后,因户籍限制迁入定居人口逐渐减少。人口增长以本地自然增长为主流。
因民系源流原因,本区方言为宁龙片客家话,而
于都县本部大部分地区则说于桂片客家话。
具体迁入时间
黄万崇(1204-1276。其祖父黄字元授
绍兴市五年
进士,于宋绍兴年间任会昌县令为
会昌县肇居之祖)从会昌
文武坝镇富尾迁靖石田东村(黄泥塘)。后黄万崇七世孙黄兴仁于明弘治年间(1488-1505年)开江东墟(靖石墟前身)。靖石黄万崇后裔在前几代人丁繁衍增长较慢,至黄万崇九世孙(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后才进入人丁鼎盛期。其中黄万崇十世孙黄章炳(黄南涧)的孝举和品德在当时受到朝廷的褒扬,十一世孙黄文圳开基围上,建造过第一楼(门楼),其后代出过诸多才子
举人。及至明万历年以后,靖石黄氏人丁近千余,在乱石包括中坑(现属铁山垄铁)前后开十八个屋场。清朝以后,黄氏就有很多人丁外迁,赴
绍兴市、
南康区、杨公岭(不知县名)等多地经商并定居者很多。其中
靖樟村老富墟黄氏为
清代中期迁入。至此,靖石黄氏人口总数出现逆转(据了解现居南康的黄万崇后裔男丁便与靖石乡不相上下)。
钟国辅于开禧三年(1207年)从
安远县贫笃迁入
任头村下村圾,后裔再迁水头。
明代初期:
叶氏从安远县龙布乡迁入黄沙村黄沙、下屋。
古氏从安远县版石乡迁入黄沙村大布脑。
明代中期:
钟氏从安远县城郊迁入靖东村禾稿塘。
明代末期:
傅氏从铁山镇大庄排迁入龙江村东坑山。
蒙氏从盘古山镇仁风村布塘街迁入杨梅村旱塘。
汪氏从会昌县
小密乡罗田迁入杨梅村社下山,从会昌县周田迁入渔翁村大坟脑。
郑氏从盘古山镇人和村坳下圩迁入靖东村坳下。
明代时期:
陈氏从安远县柏树下老屋迁入靖石村甫背。
刘姓从安远县迁入任头村任头;从
信丰县石屋场迁入
靖樟村樟梨树下;从禾
丰镇礁臼窝迁入杨梅村秀段坑。
钟氏从会昌县门岭迁入龙江村龙口。
清代中期:
刘氏从禾丰镇迁入黄沙村新经堂。
陈氏从安远县龙布乡迁入黄沙村大龙坳,从安远县版石迁入黄沙村河背。
丁氏从禾丰镇迁入黄沙村井坑山。
郭氏从福建省迁入长赖村长赖、老村头、车田坝、长塘、坳里背、大湾。
黎氏从赣县迁入长赖村老禾塘。
游氏从福建省迁入长赖村龙钩山。
凌氏从信丰县迁入渔翁村鲁坑山。
民国时期:
谢氏从
安远县水东迁入良纯村猪兜山,从禾丰镇迁入良纯村桥头坪。
迁人人口减少,迁出人口增多。迁出人口中,主要是婚嫁、工作在外带出家属子女、考入学校、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业人口。
经济
近年来,靖石的经济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民居环境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镇建,无论是面积还是速度都居于都南部四虎(禾丰镇、铁山垄镇、靖石乡、盘古山镇)之首,勇超铁(山垄)、盘(古山)。其主干(街)道从靖石初中算起至埔背屋,长约1公里,周围镇建扩张继续加快。
其中,据09年最新规划,老粮管所后背纵贯东西将新开一条横截主街道的主干街道,进一步将镇域中心向北扩展,并开发老粮管所的闲置土地。其中,聚居于镇域北的黄屋将受益最大。本地传统产业为水稻
种植业,后又发展了
奶牛养殖业。自然资源主要有钨、煤、森林、水电等。境内企业主要有
屏山县牧场、渔翁电站、靖石钨矿、靖东煤矿、屏山清泉水业公司等。
2000年,该乡依托屏山牧场(如右图)这一龙头企业,采取“一户农户、一栋牛棚、一座沼气池、一口鱼塘、五头奶牛、五亩牧草”的生态庄园模式,把奶牛产业作为全乡兴乡富民的主导产业来抓。至2006年末,全乡(主要集中于黄沙村)已发展奶牛饲养户860多户,饲养奶牛近4000头,种植饲草6000余亩,养殖户人均增收1.5万元。2006年,靖石乡被省农业厅授予全省畜牧“百强乡镇”。
全乡种植
梅果3500亩,主要分布于
靖樟村沙塘岗、任头村、杨梅村,种植户人均增收120元。
靖石林业资源丰富,全乡有山地18万亩,是全县重点林业乡之一。
文化
本地属于
赣州市客家地区,百姓普遍信奉佛道两个宗教,佛主生,是希望,是信仰,教人从善;道主死,是记忆,更多的是希望护佑后代子孙。当然,道家、道士的往生文化又与客家百姓、
汉族百姓的
祖先崇拜文化(儒家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交织在一起,每个
宗姓甚至各族各房都有自己的大
聂氏宗祠小祠堂、宗族族谱。
作为靖石乡村三大文化的重要载体,寺、庙、祠堂:
靖石乡民俗称的寨,一般是指建在山头顶上的寺宇,供奉佛教菩萨,境内主要有金鼎寨(俗称饭甑寨,雅称玉灵山寺)、
乌山国家森林公园寨(雅称金印山),及屏山山顶的金莲山寺。
庙:很多大村子都有自己的庙,不过目前越来越没有存在感,从它的建筑老旧、大小可以看出来。
祠堂:是建于宗族聚居区的用于办红白喜事的场所,一个宗族一般都有一个总祠堂,宗族内的大大小小的本家、本房一般又会合建有自己家族的小
聂氏宗祠。堂内一般供奉祖宗牌位。随着经济发展和信息交流的便利,这种祠堂越修越好,祖宗崇拜文化在回归,。
灶君奶奶:本地区家家户户厨房灶头,会设一个灶君位,习惯称“灶君奶奶”,每逢初一、十五或节日,均会或繁或简地从灶君奶奶开始“端(敬)新米”。或者如果家里煎果蔬,也要先供奉一碗让灶君奶奶先尝,尔后家人才可吃。
玉灵山寺:又名金鼎寨、饭甑寨(因山形似一个饭甑,故名),位于田东村
饭甑山顶。山上玉灵山寺,建造时间失考,2002年10月重修,2003年4月16日经县民族宗教事务局审核登记为宗教活动场所。门联:玉皇宫现华灯国泰民安乐,灵山殿放金光风和雨调顺。室内联:拜佛祖诚意殷有求必应,诵真经誓愿宏深万民沾恩。
山下玉灵山寺,2000年8月重修山门,2006年11月25日经县民族宗教事务局审核登记为宗教活动场所。
大雄宝殿门联:金鼎山仙岩晨钟秀声门九洲,玉灵山佛法大显应名扬四海。
金印山寺:又名乌山寨(因所建山顶为
丹霞山岩,通体呈乌色,俗称乌山),位于
靖石村黄屋打石坑山顶。初建于民国时期,1958年拆毁.1983年重修,2003年冬改建砖混结构,面积200平方米。2003年批准为宗教活动场所,2006年11月25日审核换证。大雄宝殿门联:展钟暮鼓震醒世间名利客,经声佛号唤回苦海述路人。
金莲山寺
金莲山寺:位于靖石黄沙村屏坑山乱箩倒谷。初建于
清代。民国时期。1988年靖石
锺姓发起重建,次年建成。寺设一殿六间正房,二间厢房和一间卫生间面积近600平方米。楹联:金莲座前施玉果,
呀呀葫芦顶上撒珍珠。
广化寺:位于靖东村石陂头。初建于民国时期,2004年改建。内设
万寿宫、普众生、积德殿,1992年被县人民政府列为宗教活动场所,2007年2月28日经县民族宗教事务局审核重新登记。
广济寺:位于
靖石村甫背小组水口。初建于民国时期,土木结构面积120平方米,砖混结构面积40平方米。
福龙寺:在水头。明嘉靖间建。(清《
会昌县志》有载)
集福寺:位于渔翁村与会昌交界处的大福脑小组。初建于民国时期.80年代修建。
瑞云山寺:位于渔翁村渔翁小组。初建于民国时期。
感应寺:位于长赖村水口小组。初建民国时期,2006年重修,占地面积300平方米,砖混结构,瓦面。
显应寺:位于长赖村大湾水口。初建于民国时期,2006年重修,占地面积250平方米,砖混结构,瓦面。
地廉山寺:位于长赖村老屋堂小组。初建于民国时期,1980年重修,占地面积300多平方米,土木结构。
清华山寺:位于长赖村水泥坝。初建于民国时期,90年代重修,占地面积200多平方米。
兴隆寺:位于良纯村樟坑小组。初建于民国时期,1991年修建,占地面积120平方米。
永连山寺:位于良纯村樟坑小组。初建于民国时期,占地面积300平方米。
自衣山寺:位于良纯村社前小组。初建于民国时期,2006年扩建,占地面积200多平方米。
金龙山寺:位于黄沙村暗家山。初建于民国时期。占地面积150平方米。
云龙山寺:位于黄沙村马石小组。初建于民国时期,1958年拆毁,1982年重建,占地面积130平方米。
田塘庙:位于靖石村下长岭水口。初建于民国时期,1958年拆毁,1983年重修,2005年冬改建砖混结构,面积120平方米。
仙鹅庙:位于渔翁村庙前小组。初建于民国时期,“文化大革命”初期拆毁,70年代初重建,70年代中期又拆毁,70年代末期又重建,2006年改建。
仙鹅庙:位于黄沙村庙背小组。初建于民国时期,1958年拆毁,1982年重建,占地面积100平方米。
白马庙:位于黄沙村黄沙小组。初建于民国时期,1960年遭火灾而毁,1963年重建。
牌坊
循良坊在水头(今属任头村)。为丰县知县钟世璋、
长乐区知县钟沂立。(清《会昌县志》有载)
位于靖石乡任头村水头付小组.堂名“雍睦堂”。元泰定三年(1326年),钟志文发现水头岽人字面正中山麓处有山有水,气势雄伟,而且有来龙去脉,是一块风水宝地。经父子众人商议,便在寅申山头建起一座巍峨壮丽的三栋厅宗祠“
雍睦堂”。宗祠门前大沙地左侧,建有门对盘古山尖峰逆水朝向的衙轿门楼,以示代代出文人秀士;在水头岽人字面撇下是一座
京师大学堂,人字面捺处有一座七姑仙娘庙。如此互相映衬,显得格外庄重引人。这些建筑至今仍保存完好。
位于靖石乡田东村黄泥塘黄屋。
祠堂坐东朝西,中间一大门,两旁各一侧门。黄氏宗祠为红色旧址,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乱石区苏维埃政府和中央红军第六后方医院曾设在祠堂,黄氏族人为
中原地区革命作出过重要贡献。
刘氏宗祠
刘氏宗祠
位于田东村园下村小组,堂名“余庆堂”。
建于明末清初,座北朝南,分上下厅,四柱落井,石香炉2个,雕梁画栋。门楼座东朝西,基本完好,未曾大修。照壁正墙有“玉树临风”匾额。门前竖有监生石6块。另有“菩继堂”,位于田东村老屋下村小街,建于清嘉庆年间,分上、中、下三厅,红条石框架结构。
客家文化
民系来源
雩都虽然在汉高祖时即设县,两千多年历史,但大部分地区如靖石在长达一千多年时期,仍各地蛮荒,莽林遍布,以江河溪谷水路为主要出入通道。直到唐宋时期,北人南迁历史情境下,
汉族先祖才开始迁徙到靖石这个地方。
黄、钟、余等姓先民多通过安远河(旧称
濂江)、靖石河由会昌、
安远县溯迁而来,便是此原因。即便是民国时期,还有很多原始森林分布,靖石河边、屏山、片山、龙山、鲁坑山、东坑山等遍布几人合抱的大枫树、大樟树及其他古树,深山老林民国时期还有虎豹,靖石地区人口仅几千、仍人烟稀少。
在此前这种恶劣的生存环境下,几百年来从其他地方迁徙进来的,拥有共同的北方乡音的黄、钟、余、刘、陈、叶、曾、古、赖、郭、汪、戴、蒙、廖、肖、付、黎、游等约二十个主要
宗姓,便成了这里的族群主体,说客家话,由于这些宗姓先祖又分别来自不同的县乡,文化交融中再次形成具有靖石本地特色的客家话。而有一个也迁徙居住靖石的少数民族雷姓
畲族(建国后80年代末统计为20余户),则原地汉化。
客家围屋
客家围屋在唐宋时期,最开始是防少数民族和虎豹的,当少数民族和虎豹的威胁消除后,明清以后,客家围屋在宗族竞争中又大显身手。一般势力比较大的宗族才有围屋,比如水头钟氏,就曾有水头围屋。
宗族械斗
由于靖石多山,耕地都是由山丘一点一点开垦出来的,随着人口增长,
清代以后人地矛盾自然突显出来。清朝、民国时期,基本上比邻而居的宗族都免不了存在宗族矛盾,而又以钟、刘两姓矛盾为最大。刘、钟两姓在清末尤其是民国以后,通过不断外来迁入和本地自我繁衍,人数逐渐超越其他
宗姓,地盘最大,相互交接地带最多,演变为世仇。
宗族矛盾的最激烈表现为械斗,而且以为最主要武器。财力大、武器多的宗族自然在械斗中占尽优势。在土地革命中比较突出的钟氏宗族,在旧社会宗族冲突时就素有“上打叶曾古,下打刘汪郭”之称。
新中国成立以后,通过土改阶级矛盾缓和,宗族社会趋于解体,从此人民安居乐业,世仇之间也开始通婚,这新时代要感谢毛主席及新中国。
红色历史
于都是红色革命老区,靖石(旧称乱石)地区是苏区重要组成部分,人民也踊跃参与了这场轰轰烈烈的运动。靖石墟曾是红色根据地乱石区委的驻地;田东村黄屋祠堂在土地革命时期,曾是乱石区苏维埃政府和中央红军第六后方医院驻地;1934年10月16日至19日傍晚,中央红军九军团,也是从靖石的渔翁埠条渡口渡过于都河开始
长征的。
1927年党的“八七"会议后,
于都县党组织曾派出
张文焕、
蓝广孚,
安远县党组织派出卢金云、廖忠尧等进入乱石、丰田、茶梓、仁风从事党的活动,经张文焕介绍,钟元璋成为乱石第一名共产党员。此后,在钟元璋等党员的宣传发动下,乱石农民运动兴起,组织了秘密农民协会组织,开始引导农民进行“三抗"(抗租、抗捐、抗税)斗争。
1928年秋冬,张文焕、高克勤等再度活动于乱石一带,并建立该地党的支部组织。
1929年夏,由于乱石、仁风、茶梓地处安、于、会、赣四县边界地区,中共赣南特委将上述地区划为特别区域,称盘古山特区。5月,共产党员徐复祖(化名刘义顺)和
陈奇受命来到盘古山,同盘矿及附近乱石、丰田、仁风、茶梓等地党组织秘密取得联系,建立了中共盘古山特区委员会,辖盘古山矿、乱石、仁风、茶梓、丰田以及四县边界乡村各地的党组织,机关设在盘古山,徐复祖任书记,陈奇任副书记,钟永辉、刘△△、谢嘉湘、钟元璋为委员。此时,
张文焕(
于都县革命委员会主席)、刘永和(于都县赤卫大队长)率于都县赤卫大队曾转战乱石一带,进行打土豪、分浮产,给当带来巨大革命影响。至1930年春,乱石农民先后两次举行暴动,后来在红二十二纵队的协助下,消灭了当地的地主豪绅武装。
1930年4月,毛泽东在会昌以红四军前委名义写信给中共盘古山特区委,指出“边界特区要建立一贯的集体领导,减少个人领导;仁风、乱石、茶梓应限令他们数天之内分完田,组织苏维埃,建立赤卫网"。5月按毛泽东的指示,中共盘古山特区委改组为安于会赣四县边界特区执行委员会,辖乱石、茶梓(今属盘古山镇)两个区委,徐复祖任书记,谢海波、
钟永辉、黄祥高、刘世炯、钟元璋、钟文亮、钟楚三、廖忠尧等为委员。
1930年5月成立中共乱石区委,机关驻在靖石圩,辖南坑山、围下、中坑、
丰田汽车、田东、石陂头、杨梅、樟梨树下等8个乡支部,首任区委书记钟楚三。
1930年9月,乱石区划属
会昌县。11月起曾一度成为白区,区委组织也一度停止活动。
1931年春末再度赤化后,区委组织重新建立,仍属中共会昌县委。
1934年2月,乱石区委随区划被划属新成立的登贤(赤南)县委,乱石区委辖南坑山、围下、中坑、丰田、田东、石陂头、杨梅、樟梨树下、河迳、大佛、北坑、渔翁等12个乡支部,机关仍驻乱石圩。
1935年1月,国民党粤军侵占乱石区全境,区委组织停止活动并解体,剩余人员转移到会昌、洛口和于都禾丰地区坚持游击斗争。
新墟与老墟
靖石集市俗称乱石圩(通“墟”):建于明代中期。于盘公路由此经过,交通便利。传统圩日为农历一、四、七,1968年11月2日更改圩日,由每月9圩改为6圩,乱石圩(靖石)逢农历三、八,丰田圩(铁山垄镇)逢农历二、七,仁风圩(盘古山镇)逢农历四、九。后恢复一、四、七圩日,丰田圩逢二、五、八,仁风圩逢三、六、九。随着经济发展,现在赴墟增加到一、四、七、九(十天四墟)了。
那新圩与老圩又是怎么来的呢?
原来,靖石黄氏先祖黄万崇于
南宋年间迁居靖石田东村。因为定居此地较早,大概两百余年后,凭借人多、田产多,其七世孙黄兴仁于明代中期弘治年间(1488-1505年)在黄氏俗称黄鳅形的地盘上开了江东墟(老粮管所附近和老邮电所之间),进行定期集市贸易。后来墟市往南发展,即今靖石中小心学旁。因为这里土薄多石不宜耕种,乱石遍地,正是交通要道,所以后面慢慢又已变为乱石墟,成为本地的交通中心、经济和文化中心(乱石也由此成为外人对本地的代称)。
依靠公东圩、乱石圩,黄氏据此长期垄断了本地的买卖(按封建社会法治,买卖需要向
黄姓头人交税、抽成)。由于黄氏在粤闽尤其是粤东
梅州市是大姓,宗亲众多,几省黄氏又都是同一祖公黄峭山后人,所以靖石黄氏很多子弟甚至不凭舟车、仅凭双腿步行,从乱石下会昌、过梅州来回跋涉千百里去
汕头市沿海挑私盐回来卖(古代盐是由政府专营,也叫官盐)。这里不仅体现出黄氏族人的辛勤坚毅和果敢,还体现了客家人开拓进取、四海为海、开枝散叶的生存能力。当然,口口相传的故事里,也免不了一些人因贩盐一去不返、客死他乡、甚至没有子嗣传下。但还有更多黄氏人的生意买卖越做越大、越做越远,赴
绍兴市、
南康区、杨公岭(不知县名)等多地经商并定居者很多。以致在清朝以后,本地黄氏人丁开始下降。
而明朝中期迁入靖石田东的
刘姓,在清末逐渐人丁兴旺起来,人地矛盾引发了比邻而居的黄、刘两姓激烈的宗族矛盾,清末至民国因此械斗不断。从争山、到争田、争水,到后来争贸易主导权:刘氏在离江东圩(乱石圩)一里多的自己地盘上新开了一个墟市。为区别于江东墟(乱石墟),当地人便称刘姓人开的田东墟为新墟,而将乱石墟称为老圩。
于是,靖石便存在了这么一个“相隔一里、两圩并存”的怪现象。这就是靖石“新圩”与“老圩”的由来。不过,刘氏新墟因为位置偏僻、离其他村落远,又因临河而建、地狭人少,还不受本地另一大姓钟氏的支持,墟市并不拥,一直没有发展起来。到建国后1954年,政府便废止了新墟,只保留乱石老墟。
而另一边,乱石墟所在的黄丘形成为后来乱石乡的行政中心。当然因“乱石”之名不雅,建国后更名为“靖石”。
除此以外,建国以前,除了乱石墟(现靖石墟)和田东墟的新、老墟之争,清朝时期在靖石地区还有几个村建立过自己的墟场(杨梅圩、渔翁埠圩、龙口圩),不过都没发展起来,后来都废止了。附:
渔翁埠圩:位于渔翁村,建于清代中期,废于民国时期。
龙口圩:位于龙江村,建于清代中期,废于建国初期。
靖石圩的由来
靖石人口中的“墟”,亦称“墟市”,是中国南方乡村的定期市集。乡村集市是周围村落的农民、小工、小商买卖交换的场所,以自己的农副产品交换农具、日常用品之类,称为赴墟、逢墟或趁墟。
将买卖场所称为“墟(虚)”的叫法在
唐朝就有了。唐
柳宗元《
童区寄传》:“……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释:走了超过40里地,到虚市了卖了他)。虚,与“实”相对。《
尔雅》:“虚,空也”。《周书·文政》:“无虚不败”(注:国无人谓之虚)。虚从丘,山丘,大
土山,说明古代的“墟”市,一般都是选择这种没树没庄稼、地势比较高不积水的荒野作买卖交易,而乱石墟正是位于黄丘形这种不宜耕种的乱石岗。
在古代,城与市是代表不一样的地方的:一个是居住的地方,一个是买卖的地方。只不过我们现在将它们概念泛化把它们并称在一起了。唐宋之时,城市与墟市,它们是对应的:一个是城里的市场,一个是乡村的市场。或者说,“市”与“墟”是对应的,“市”代表人多的买卖的场所,“虚”代表人少买卖的场所。宋人
吴处厚《
青箱杂记》:“岭南谓村市为虚。……盖市之所在,有人则满,无人则虚,而岭南村市,满时少,虚时多,谓之为虚。”
随着唐
安史之乱及
五代十国北人南迁,“墟”这种叫法随着
汉族、尤其是客家人的脚步普及到了南方乡间角落。宋明清时期,乡村人口增长,墟市在我国乡村地区进入遍地开花发展的繁荣时期,不过除赣闽粤桂
客家地区仍保留“墟”的叫法外,北方乡村逐渐演化为将定期买卖交换的场所称之为“集”。所以,南方人说“赴墟”、北方人叫“赶集”,赴与赶、墟与集都是一样东西。
新中国成立后,在扫除文盲运动中,又将“墟”简化为“圩”了。
宋明时期,因人口不多,乡村墟市一般只是交易的场所,在固定墟日赴墟之后,一般四散回家。并没有居民定居墟边,更没有脱产专门从事商业的居民定居墟市。随着人口增长、社会经济发展,不少乡村集市发展成为相当繁荣的贸易点,于是便有了人数不少的居民点,汇集了行商坐贾。多地乡村集市又构成了当地的商业网,条件好的在后来发展成为乡镇、县、市中心。这个在江南地区的乡村墟市中表现得最为显眼。
而我们靖石墟镇的发展也符合这个规律:明朝刚开始开江东墟时,墟市所在地只是位于黄氏人的地盘上,黄氏人并没定居在这里的,反而居住在离墟一公里远的田东黄屋村。后来随着乱石墟进一步发展,清中末以后,墟边才逐渐有了
黄姓人迁徙定居于此,并一步步发展出一个大黄屋村。
对于乡村墟市,古代政府一般不予干预,有时还予以提倡。比如,靖石地方并不大,但在清朝时期,就在乱石墟南一公里的地方,同时存在杨梅墟;而在民国时期,又在乱石墟北一公里的地方,同时存在田东墟,普通乡民都觉得不合理的现象,州县官府并不干预禁止,而是任其发展,条件不好的墟市自然淘汰废止。又比如,
宋朝时期政府甚至在一些边远地方兴置墟市、招集人户驻住墟市,以方便集市交易。
关于商税,从宋朝开始广大乡村墟市一般都征收商税。在全国商税中,乡村墟市的商税占有一定比重。在旧社会中,这种商税一般被当地富豪或开墟场的宗族头人承包。在我们乱石墟,商税则长期由黄氏头人承包代官府征收。
靖石的故事传说
在靖石土地上,随着各族各姓人民的交流交往,近千年来,慢慢地留下了一个个靖石乡民都熟知的动人故事。其中有以下几则:
靖石有座石山,石山顶上有一块大石板,石板上有一幅天然棋盘,棋盘四周还有小石墩,石墩四周是浓密的大树。这座山就叫做“仙人通棋"。
很久以前,石山脚下有一位年轻人上山砍柴,来到山顶,看见两位白发老人,坐在大石板前,兴致勃勃地正在通棋。年轻人柴也不砍了,就拿着柴刀,柱着柴杠,站在一旁观看起来。谁知两位老人的棋艺不相上下,一盘棋“杀"来“将"去,难分胜负。年轻人正看得津津有味,其中一位老人抬起头来对他说:
“后生仔,你在这里看我们通棋都看了三年了,还不回去?"
年轻人很奇怪:“你们这盘棋都还未通完,哪里会有三年?我不相信。"
老人哈哈大笑:“那就看看你的柴刀吧。"
年轻人低头一看手中的柴刀,不由得大吃一惊。只见原来磨得雪白锋利的柴刀已经锈得不能使用了。
老人又说:“再看看你的柴杠。"
年轻人拿起柴杠一看,结实的柴杠也已经发霉受力不得了。他瞪大眼睛呆呆地望着两位老人,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
“你摸摸看,胡子有多长了?"
年轻人一摸自己的胡子,果然长得长长的。
两位老人止住笑,认真地说;“后生仔,赶快回家去吧,不然,明天你老婆就要改嫁别人了。”
话音刚落,两位老人就不见了。
年轻人顾不上细想,撒腿往家里跑去。回到家后,父母妻子都喜出望外,纷纷诉说别后三年家里人苦苦寻找他的情况。年轻人这才省悟过来,忙安慰家人说:“我遇上了仙人通棋,三年中不晓得肚饥,也不晓得冷热。仙人通棋真是好看得很。"
家里人听了十分欢喜:“你看见了仙人通棋?真是有福气!"
年轻人说:“当然是真的。今天要不是仙人叫我回来,我还在那里看呢。不信,我带你们上山去看仙人通棋的大石板。"
说来也奇,仙人通棋的大石板至今还在靖石的那座山顶上,石板上至今也还有天然棋盘。
传说古时候,靖石还没有
饭甑山遗址。有一天早上,天刚刚破晓,有个早起的妇女,正在屋门前拿着扫把扫地。忽然,她看见一个仙人,挑着一个箩担、挂着很大很大的饭甑从天边经过。妇人突见了这奇异的情景,一时惊喜,忍不住就顺手拿着扫把指着仙人大呼旁人“仙人、仙人”。
扫把本是个脏东西,清扫一切污渍脏腐屎尿,被大家叫作“屎门扫”,是不能扬起来指人更不能叉人、沾人的,所以仙人被这种不吉利的东西一指,被破了功,所挑的箩担就应声跌落下来,一头跌到靖石,成为
饭甑山;那头跌到良纯外面(
庄埠乡地界),成为鹰山刀。
当然,在现代人看来,这种故事只能是古人对于
饭甑山这种奇特丹霞山来由的一种臆想,并不是真的。但它反映了本地人一种文化:从“屎扫把”教化后人知好歹、利害、荣辱。
旅游
靖石镇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主要有:
屏山——于都县第一高山,海拔1312米,上有50000亩“江西第一、江南第二”的高山草原,下有屏山原始森林自然景观(黄沙村,西北),为于都县旅游胜地;
金鼎寨奇山异石(因形如饭甑,又名饭甑山,如左图所示,为饭甑山鸟瞰图,其下为田东村,远方山脉为龙王山)(田东村,北);
猪鼻石迳石洞(杨梅村,西南);
渔翁电站及库区风景(渔翁村,东南);,葫芦寨、老鹰嘴、神龟岩、观云亭、三指峰等。
为整合旅游资源,该乡编制了旅游发展长远规划,与市黄金旅游线对接,纳入全市大旅游发展战略,现已开通了靖石绿色生态一日游,旅游人群日渐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