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云镇地处
庆云县城区,辖61个行政村,面积66.4平方公里,42533人(2018年末)。全镇现有企业226家,个体工商户3178户。已初步形成以机床、五金、建材、现代家具、电子、体育器材、化工管件、服装等多元化发展的产业体系。2008年,全镇GDP完成30.4亿元,比上年增长33%,财政收入完成2659.4万元,增长23.8%,农民人均收入4900元,比上年人均增收260元。全镇综合经济实力有新的提升。已连续五年获得全市民营经济强镇,并先后获得省级“五个好”乡镇党委、市精神文明镇、全县招商引资、民营经济财政收入、林业生产、新农村建设先进镇等荣誉称号。
地理位置
庆云县位于鲁西北平原北部,地处两省(
山东省、
河北省)三市(
滨州市、
沧州市、德州)北以
漳卫新河为界,与河北省的
盐山县、
海兴县隔河相望,东与
无棣县毗连,南与
阳信县接壤,西与
乐陵市交界,位于华北、胜利、大港三大油田中心,是连接华南华北、
东北地区、北京、天津的重要交通枢纽,素有“进京门户”和“山东北门”之称。全县总面积501平方公里。东距
渤海湾50余公里,县城距北京340公里,距
济南市154公里,距德州123公里。滨大高速已经开通,滨德高速正在修建,国道205线、
省道315、246线相互贯通,加上县乡村公路,已经形成了一个便利的交通网。
历史沿革
县境夏属
兖州,商属蒲姑(姑、薄姑)国,
西周姬发时即有
姜齐无棣邑(今于家店村北),
春秋时为
齐国北部渔盐之区。秦属
齐郡。汉至
南北朝,县境为
阳信县地。汉属渤海郡,三国时属乐安郡,晋属乐陵国,南北朝属
乐陵郡。隋开皇六年(公元586年)置县,因古有无棣水和无棣邑,故称
无棣县。县治在今
庆云县于家店村北无棣古邑,于家店古城历经隋唐、
五代十国、宋代前期和金泰和三年以后,除中间迁治时间外,先后为无棣县治530余年,为建县之始。
北宋治干元年(1064年),县治迁至境内保顺军城(今无棣县信阳乡城角、花园一带)。元至元二年(1265年),无棣县并入
乐陵市,1269年恢复无棣县。随即又割为东西两县,县境为西无棣,县治仍在原址。明洪武四年(1371年),无棣县废。
洪武六年(1373年),县恢复,改名庆云,隶属
沧州市。县治迁于
无棣古城西北四公里处(今河北庆云镇址),县名相沿至今。自置
庆云县,300余年隶属沧州,近200年属
天津市府。中华民国时期又属沧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初属
德州市,1953—1958年又属河北沧州。1958年
盐山县、庆云、孟村三县合并,称孟村
回族自治县,不久改称盐山县,隶属天津市。1961年恢复庆云县。1964年本县由
河北省划归
山东省,县城迁至今址。
境域区划
西周时,今宁津、庆云、
无棣县属无棣邑。
春秋时,今宁津、
乐陵市、庆云、无棣、惠民、盐山、海兴、黄骅皆属无棣邑。
隋朝,无棣县辖今庆云、无棣二县及盐山、
海兴县、
沾化区毗邻地带。
后周时,无棣县辖今庆云全境,无棣中、北部及沾化、盐山、海兴部分地带。金泰和时,无棣县辖今庆云全境及无棣、
盐山县、海兴各一部分。元时,无棣县东西分治,西部隶属
沧州市,称西无棣县。明洪武六年(1373年)易名
庆云县,境域即西无棣。全县分四乡,编户12里。
清代全境东西广45里,南北袤55里。全县分四乡,辖385个村庄。民国初期,疆域面积约为560平方公里。全县设六个行政区,辖377个村庄。抗日战争时期,疆域区划错综复杂。1943年,疆域面积约为610平方公里,共512个村庄。1945年庆云解放后至建国前,经与周围县协商,调整了县与县间的行政区划及插花村与寄庄户,疆域面积约为588平方公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隶属屡易,行政区划分合调整繁多。至1964年底,冀、鲁两省调整行政区域,以漳卫新河(原四女寺减河)为省界,河右岸归山东
庆云县。到1970年,疆域面积501平方公里。全县16个公社,381个生产大队,358个自然村。1984年撤销人民公社,改乡镇建制。1993年8月,16个乡镇并为11个乡镇,2000年10月并为8个乡镇,2005年
随县城面积的扩大,增设渤海街道办。至今疆域未变。
自然地理
河流县境地近
渤海,古为九河入海之区,古传
禹疏九河,本境就有
鬲津河、胡苏河、钩盘河、
马颊河四条。胡苏河、沟盘河今已淤塞尽。
无棣沟:距旧庆云城北7.5公里,现在
盐山县境内,古称无棣水(河),乃清河支流。
春秋前即有此河,为
齐国北界。秦时,方士徐福率干童(500童男、500童女)乘船由此河出海,为始皇寻求长生不老之药,后东渡
日本。隋末,河道淤塞,唐贞观时浚之,辟水路码头,以通渔盐之利,为唐以后通商之河道。今为早时蓄水,雨季排涝的沟道。
马颊河:古传
禹疏九河之一,水直人海。该河上广下狭,状如马颊,因以得名。
周定王时,马颊沿河各国修筑长堤,以防水患。至秦,始皇联断补缺,民间有
秦始皇走马修堤之传说。后
黄河夺马颊河道,堤防浸毁,古河已湮。现
马颊河,实为唐时疏浚,几经治理,以供转运海漕。旧志称简河或陷河,
乐陵市旧志则称笃马河。旧时,运漕淤塞,任水自流,沿河水灾惨重。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领导人民疏旧开新。1966年,对马颊河进行改道治理,现属海河水系,成为本县旱能灌、涝能排,对农业生产至关重要的一条河道。
漳卫新河古称鬲津河:
禹疏九河之一。水入
渤海乃古之航道。
元初,在河畔严家务附近有一冶剑营,冶铁打造,以应海运之需。新中国成立后,对河道多次进行治理并修建桥梁和涵闸,便历经几千年风雨沧桑的古河焕发青春,现属海河水系。1956年曾改名四女寺减河,1973年易名漳卫新河。
历史遗迹
无棣古邑:在今县城东北四公里,大胡乡于家店村北,是
中原地区古老的城邑之一。
西周初(
姬发时)本地名
无棣县,城邑始建于何年,无籍可考,迄今已逾3000年。从隋开皇六年(公元586年)立为无棣县治,至明初县废,历经隋、唐、宋、元几代,曾于
元初毁城于战火,至元年间重筑,元末明初又毁于兵。该城周回八里,北有城于河,城有四门,今仍能稍显迹象。在一块长约100米、宽约20米、高约11米的墟址周围,地面仍残存碎砖瓦砾。据当地人说,该墟址曾多次出现“显城”(即海市蜃楼)现象。
庆云旧城:明洪武六年(1373),置
庆云县。知县
杨思义移县治于
鬲津河(今
漳卫新河)北岸庆云乡址,草创城垣。
正统二年(1437年),知县
王恭,大加修,初具规模。“城凡四门,东西孔道皆有关旋,以南北二门地僻闭之。”
成化二年(1466),知县张彪重筑,城墙周回四里,高一丈五尺,又浚池於下,宽三丈,深一丈。表立四门,东曰“瞻岱”、南曰“观澜”、西曰“拱宸”、北曰“望海”,南北二门仍闭。以后各代,或改四门,或建楼橹将台,多有修葺,不一一赘述。至1964年调整行政区划,建新县城,鬲津河北岸庆云城,为县治凡590余年。置
庆云县时,因境内有庆云乡,以此名县并移县治于此。庆云乡址原称李太仆家。东二里许,有一条土阜,蟠踞
鬲津河中流,蜿蜒数里,形如卧龙,名卧龙冈。卧龙冈四面环水,冈上树繁草盛,其上空常被五彩祥云笼罩。史记天官书曰:“若烟非烟,若云非云,郁郁纷纷,萧索轮困,是谓卿云。”卿云,古以为祥瑞之气。取其意,且卿通庆,故取名庆云。咸奉四年《
庆云县志》有“如直棣庆云,地滨海滢,星次危分,嘘气成云,邑由斯而得庆”之说,
崔旭曰:“
无棣县旧有庆云乡,明初因以名县
永乐避讳之说,后人附会今以明史正之。”也就是说,庆云之名至少是与无棣的建制同时产生的。
李太仆家成为庆云一条街,后移至
四合村。1964年,
庆云县划归
山东省,县城移至解家集,仍沿用庆云县名。原庆云县城改为
盐山县庆云镇,俗称
庆云旧城。
鬲津河中流卧龙冈在1956年、1962年三次疏浚河道工程中,已开挖殆尽。
古建筑
泰山行宫:位于今县治北10公里。现盐山县庆云镇西关西头,原鬲津河北岸。建于明洪武六年(1373),占地面积约4000多平方米。相传姜太公保大周统一天下,各大小官员及眷属均封神位,
泰山顶封让于
碧霞元君,碧霞娘娘遂隆旨,为西地长安到泰山每500里建一行宫,为其歇间,故名曰泰山行宫。为旧志庆云八景之一,曰“西山暮笛”群众有“庆云阁、
海丰塔、
东光县的铁菩萨”之说,泰山行宫主体——正殿,进深五间,面阔三间,单檐四柱。建筑在1.2米高的台基之上,四周沿筑矮花墙。青砖筒瓦,花卉滴水,龙纹瓦当。大脊两侧各有一只吞脊大兽,蟠屈上弯,北负宝剑。殿内6根朱柱布局合理。东西山墙的南北两侧各有一组镂空砖雕,均为神话人物,一组是“
王母娘娘东巡”,一组是“天女散花”,造型玲珑独特。山墙属硬山小式造风格。殿内正位供奉泰山奶奶、东侧眼光奶奶、西侧送子奶奶,殿后面
观世音菩萨。
铃铛阁:是
泰山行宫的主要附属建筑,为楼阁式建筑,高17米,分上下两层,上层为殿宇式单檐歇山造,四檐角飞起,有檐柱18根。因四边头有108只铃铛,且四檐角又有4只大铃铛,微风铃鸣,萦耳畔,故称“铃铛阁”。阁内供奉
玉皇大帝神位。下层是砖砌拱券式通道,为出入泰山行宫之门。通道两侧各有拱门,内建有迂回曲折的踏道可通达上层。铃铛阁是旧庆云县城的三景之一,即小鬼山、铃铛阁、一步三孔桥。
大成殿(
孔子庙):位于原庆云城内东南角,古称学宫。明洪武六年鼎建,占地900平方米,大成殿脊以翠覆顶,两头砖雕龙头,顶挂鎏金瓦,四角飞檐。殿内有十二根明柱,粗达一围。基地高出地面1.6米,修有台基坡磴。殿内供
孔子像。东西两侧厢房,高台基,前出厦,砖墙瓦顶,内供历代社会名流贤达
塑像。院内有清康熙五年重修庙学碑一筒,七十年代又重修。
县衙二堂:在今
盐山县庆云镇政府内。明洪武六年建,系原庆云衙的主体建筑之一,面阔五间,长16.5米,进深四间,宽9.5米。硬山顶,小式造。
卧龙冈
县境古属
黄河冲积平原一部分。卧龙冈及老乌山是由
黄河及其支脉迁徙动荡所形成。卧龙冈位于原后张乡东周村北
鬲津河中,土阜隆起,蜿蜒数里,形若卧龙。卧龙冈上树木葱郁,五彩祥云缭绕,是旧
庆云县的八景之一,龙冈晴岚。明洪武六年置庆云县,县治选址左近,至1965年建新县城,为庆云县治590余年。自1956年治理开挖鬲津河,卧龙冈被挖,部分滩地尚存遗迹。今马颊、德惠两河三堤处,中堤大有卧龙冈之势。古防洪堤(金堤、长城岭) 位于县城南部,
尚堂镇、
中丁乡范围内。西南从
阳信县王坤兮入境,由西郎坞村北迤逦东行,经大勾村南、西仓村北、鹏鹳王南、李赤诚村南、堤南刘村北、仁和刘村南、后丁村北、文侯齐村南、杨和寺村中至梁家村前入无棣境,境内全长15公里,堤基宽约50余米,高度原筑约5米,现多已平毁,仅有个别地方还能看出旧址。据清
咸丰旧志记载:一曰:神禹古堤;二曰:
齐长城遗址;三日:汉之金堤;四日:宋
陈尧佐所筑。旧有北修长城挡匈奴,南修长城防洪水之说。
教堂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
天主教与耶稣教传人本县,并陆续建有教堂。天主教堂有七处:旧庆云城、常家、任家、黄花马、何家、大勾、纪王桥,均系法国人建;耶稣教堂有三处:姚千、寺后周、纪王桥,系英国人建。因民教纷争时有发生,清朝官吏媚外护教,导致本县义和团运动广泛兴起。1900年,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签订后,庚子赔款殃及本县,法、英、美国索取本县23万吊铜币。为此,全县每亩加捐600文。抗日战争爆发后,境内教堂停止活动。我党利用常家教堂建立抗日小学,为革命培养了不少人才。以后,教堂多塌或拆毁。现仅存常家教堂。
寺庙
普照寺塔:建于唐
贞观十三年(639年),此塔十三层,八角形,砖石结构。第一层南北各设一
拱顶券门,其余各层南面均设一拱顶券门。塔心内筑券形踏步回廊,逐层相通。后改为
大觉寺佛塔。此塔原在范庵村前修建,已经建好了
地基,后挪到了
海丰县,现
无棣县。元代,无棣分县后,该塔划为
东无棣县。明初,易名
海丰塔。1957年因有倒塌之险,遂拆平。1991年7月又重建。
海岛金山寺:位于汾水王村西,
隋朝即有。该寺院建筑宏伟,大殿禅堂10余排,占地千余亩,僧侣众多,有骑着毛驴关山门之说。寺门之东即为
汾水镇,居两水交汇处,乃水旱码头,游者香客络绎不绝,商贾云集,日进斗金。《金史·地理志》尚有记载。有关
唐僧出生送往金山寺及去天竺取经的传说流传至今。明代,该寺僧侣胡作非为,寺院被毁,墟址瓦砾山积,今广约百亩仍高出平地半米左右,土中杂有古时陶片。
石佛寺:位于县城南偏西5公里,始建于元朝。相传有元龙、仁凤夫妻二人 流落于此处
马颊河畔,搭茅棚居住。某年夏秋之交,天降大雨,洪水泛滥,两尊石佛和一口巨钟漂来,停于岸边。元龙夫妇遂各处募捐钱物,修一
小庙供奉石佛。后来香火日盛,佛教弟子募化和社会各界捐助,建一座规模宏大的寺院,称石佛寺。寺院占地12亩,正殿3间,偏殿24间,供奉释迦牟尼神佛及石佛爷爷、石佛奶奶。有僧侣四、五名。前来祈福进香者络绎不绝。1969年,该寺改名为石佛寺高小。1993年,
庆云县人民政府为弘扬民族文化,开发旅游资源,决定修复石佛寺。现有仁光、仁莲二位法师自
庐山诺那塔来此主持修建。
天宫寺:在旧庆云县治西南。建于唐太和中,相传有大比丘飞锡而来,徘徊顾瞻,缚庐栖止,于兹厥后渐成巨刹,楼阁峥崂,钟渔互答于山光水色间,一时龙象固云盛矣。唐太和皇帝曾为该寺赐额。金末毁于战乱。元
至大四年、明成化四年、清乾隆四十五年先后重修。寺僧洪秀戒律精严,兼工吟咏,有“蒲团静坐千山月,竹户闲栖一片云”句。弟子
董寿平,谷称小眼法师,博览释典。明代名臣
邹元标,字尔瞻,江西吉水人,官司左都御史加
太子太保,因犯颜敢谏被寓此,曾于殿壁题三教(佛、道、儒)归一说,笔势飞舞,人皆慕而临之。左都御史邹元标与小眼法师寿平为方外交。(方外交即出使异域的使者)。
青龙寺:位于县城东南3.5公里,大宗村西一里半处。据传该寺
唐朝所建,
庙宇占地约3亩,寺内尼姑很多。明代,该寺之尼姑因受地痞欺辱,都搬至范家庵。庙宇因失修而倒塌。
杨和尚寺:位于县城东南18公里。相传该寺唐代所建。在明初时,有个主持僧姓杨,得寺名杨和尚寺。
洪恩寺(洪恩寺):位于县城东9公里,吕家村东北角。相传唐代所建,为天齐庙,寺院庞大,占地10余亩。周围树木参天,院内奇花异草,风景甚佳。在明
正德年间,该寺主持僧空孟,武艺高强,手下弟子众多,不务正业,为非作歹,并偷盗了江南刘月鹤的“
千里驹”。又与朝内奸臣
刘瑾暗地勾结,刘瑾命主持空孟招兵积粮,藏兵三百余,日夜习武操练,修有地道机关,以备谋反。被
朱厚照率兵剿灭。被毁的还有和全林寺相勾结谋反的杨各尚寺、青龙寺、铁梁寺、肖家寺等寺院。
兴隆寺:位于县城东6公里,板打营街北头。相传
唐朝所建,在明正德元年重修。占地10余亩,
大雄宝殿3间,高1丈余,面积约3000平方米。殿内供奉伽兰祖师,
文殊菩萨、普贤、
观世音、四大天王、
十八罗汉。有僧侣主持,直至1937年还有从福、宽伦
二僧。1939年,
日寇在此安设据点,1945年日寇被歼、寺被毁。
肖家寺:位于县城东北12公里,肖家寺村东半里处。相传唐代所建,该寺原名无稽可考,而从明代
肖姓迁来此处定居,得此寺名。据说寺院宠大,僧侣众多。在明代,寺内僧侣与全林寺,铁梁寺的僧人互相勾结,挖暗道、不务正业,为非作歹,引起民愤。群众将该寺的僧人埋在大道中心,用犁耕耙耙处死。寺院被毁。
铁梁寺:位于县城东北23公里,严务村东北3里的废墟处。据传该寺之处有一铁梁埋在地内,而得寺名。在百年前铁梁还露出地面。相传
唐朝所建,寺院庞大,占地面积约10余亩,僧人有10名。在明代,该寺的僧人胡作非为,引起民愤灭之,寺院毁坏。
玉皇庙:位于县城北4公里,齐家村北一里许的季札长之墓之上。在明代,因此处常有马驴车受惊、人失迷之事出现。为此,修一玉皇庙,立为每年农历正月初九日有庙会。1929年,此庙被
中国国民党扒掉,现今此处是新建占地300余亩
金山寺的所在地。
王母庙:位于县城东北 23公里,
后庄科村东南角。该庙明代所建,
庙宇秀丽壮观,占地约600平方米。供奉
王母娘娘,僧人数 名。
清代时,白莲教的
马开山师傅在此处传道,进行
反清复明,为便利活动,立每年农历
上巳节为庙会,八极拳创始人神枪
吴钟设擂台,会聚天下武林豪杰。非常繁华。同时,白莲教的王师傅在南临沂也利用
三月三庙会,进行反清复明活动,故称“南临会”,相对此庙会被叫成“北临会”。1934年,4月18日(农历三月初五)中共津南特委在北临会上发动了震动津南鲁北的马颊河大罢工。
岱庙:位于县城西7公里,东辛店街北头。明代所建,
庙宇整齐壮观,大殿周围方圆80余米。殿内供奉
碧霞元君、眼光奶奶、送子奶奶等神像。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有庙会,此庙1935年重修,1941年,
日寇在东辛店安设据点,庙被毁。
观音庙:位于县城东北13公里,五黄邱村之间。据传:
唐朝所建,庙宇整齐壮观,大殿周围方圆60余米。供奉观音菩萨等神像。在
清代,立每年农历二月十九日为庙会。1929年,此庙被
中国国民党改为学堂。
安国药王庙:位于县城东13公里,前王村北。相传明代所建,
庙宇宏大壮观,周围方圆80余米。供奉药王神像,四大使臣、镇殿大将军及十大名医。两跨院为僧人禅堂,殿前有钟鼓二楼,东南角有
奎星阁。每年农历四月二十八日有庙会。1940年,
日寇在此安设据点,1944年日寇撤走,庙被毁。
白衣庙:位于县城东北4公里,后乔村前。建于明代,庙宇整齐秀丽,供奉白衣大士神像。于1914年,由大道王村
举人王鸣周倡议,立每年农历
上巳节为庙会。因与本县的后庄科“北临会”同时赶,相对称此会为“南临会”。
铁菩萨庙:原庙在庆云镇原后张乡东周村内,铁菩萨庙是东周村原村名,在
咸丰四年《庆云县志》中有记载,此寺距卧龙冈一里许的正南方向,此村内种植梨杏二树有几百亩,春季梨杏花开放时,如雪似玉、姹紫嫣红,秋季果实累累,是旧庆云八大景观之一,龙冈晴岚,该寺庙就坐落于此地,据老人回忆,该庙内供奉观世音等七尊菩萨,以铁铸之,所以称铁菩萨庙,与东光县的铁菩萨齐名。因村中
周姓较多,所以又称铁菩萨周家,后改名为东周村,铁菩萨庙香火旺盛,解放后
大炼钢铁时毁了四尊菩萨,后三尊菩萨也因极左思潮遭毁。梨杏树在八十年代刨光。
三元庙(亦称
三官庙):位于县城东南15公里,大店村东头。据传:
晋朝所建,清康熙二十八年重修。
庙宇宏大壮观,大殿周围方圆约60余米。供奉三元神像,即“天官”
张角正月十五日生,为“上元”。“地官”
张鲁七月十五日生,为“
中元节”。“水官”张修“十月十五日生,为“
下元节”。1929年庙被扒。
雹泉庙:位于县城北8公里。因该地一带常有雹灾。在明代,修一座雹泉庙,庙宇整齐壮观,周围方圆约30余米。供奉雹泉爷,两侧有风、闪、雷、雨等神像。并立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为庙会。1929年,此庙被扒。
古墓
延陵台:位于县城北4公里。齐家村北,原土阜高隆起处,为
吴季札长子墓。上有玉皇庙,现在是
海岛金山寺,延陵及玉皇庙碑现存于海岛金山寺内,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季札是
春秋吴国国王之弟,被封为“
延陵”。季札应
燕国招聘,在赴燕时行至于此,长子病故。为不携棺之义,故葬于此处,古曰“
汉延陵台”,当地称高墓台。
彦章坟:位于县城北偏西10公里。庆云镇贾戴村西南半里许土阜高隆处,据传是
王彦章之坟。王彦章,字贤明,
后唐时寿张人。少年从军,随
朱温转战各地累立战功,以骁勇闻名,军中称为王铁枪,是
后梁争天下的主将。曾任
澶州刺史,
郑州市防御使等职,后封开国侯,授北面副招讨使。曾遭诬陷,后与后
唐军作战,身负重伤被俘,劝其降唐不应被杀。传说本部将士每人一把土遂成高阜,称“彦章坟”。并立为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此处有历会,直至1937年会至。至今仍有人说:“有
李存孝不显彦章”,王彦章过不去十八寨,即前任寨、东任寨、西任寨、大孙寨、小孙寨、苟家寨、罗家寨、尹家楼(以上八个寨仍属
乐陵市辖)、石(十)家寨,1966年坟毁。
古树
千年枣树:位于
漳卫新河南岸,周、尹村之间。树干周长四米,高六米,主干朽裂、大部空洞,一主枝尚活,其长势仍很茂盛,每年可结枣百余斤。此树相传为
南北朝所植。据传隋末
罗成曾在此树拴过马燕北扫北之时,百姓避于树下,正值大雾弥天,幸免于难。抗日战争时期,日寇砍伐这一带树林,群众集此树下抗争,此树遂得以保护。
巴沽村古枣树:树干周长三点五米,距今已有五百余年。
邓黄邱、杜树刘、万粮张、蔡王的古槐,都已几百年了。
古碑
三元庙碑:清康熙二十八年立,现在大店。
延陵台碑:清康熙六十年夏立,现在
海岛金山寺内,另一筒,在西胡岭。
岁甘桥碑:清乾隆三十一年立,在老庆云。
北林庙碑:在后庄科埋存。
古烽火台
烽火台:古代边疆戍兵用烽燧(即烽火)报警而建筑的高土台,称烽火台。因烧烟常用狼粪,又名狼烟台(即现在的边防哨所)。县境内的三大陈村北一里许,歪柳树村北一里处,杨和尚 寺村南门外,严家务村西北处都有烽火台的遗址。
古井
刘古风:
刘姓由明初迁来就有此井,该井水甘甜而旺,遇到很多大旱之年,此井水未干枯过。不慎落井多人,均被救起,今该井仍有。
杨和尚寺:寺前之井,明代前就有,今仍存。
菜张:村东北有明代前蔡二造的井,至今仍有。
李孝忠:村东头有一眼吃水古井。
燕王扫北此井被填平,1983年,该井被挖出。
大黄丘:村西北原观音庙前之井,在明代前就有该井,至今仍存。
乾隆饮马井:位于崔口镇政府东南800米处,古水井口径五尺,深数大,井台周围及井壁部分用青石彻成,井壁内
青苔遍布。相传,
清代爱新觉罗·弘历微服私访行至崔口,坐骑饥渴劳乏,行路艰难,所寻之水马不饮用。打听邑人“何处有甜水?”答曰:“崔东南。”遂寻而去,找到此井。只见井水清彻透底,汲水饮马,马立刻精神抖擞,昂天长嘶。乾隆呷口品尝,果然甘洌清爽,禁 不住赞不绝口:“甜,真甜水也。”此后世代修缮至今。
旅游推介语
五福齐临地,吉祥庆云城。
历史名人
李愚(?—935)字子晦,后唐渤海无棣县李太谱家(今
庆云县)人。因倾慕
晏婴(字平仲)为人,初名晏平。
李晔景福年间,代理安陵县主簿,去职后寄身
渭河平原。唐天复元年(901)冬,李愚应试中举,任
河南府参军。三年(903),
朱友贞即位后,拜李愚为左拾遗,后迁至崇政院直学士。
李存勖灭梁,拜愚为翰林学士。
同光三年(925),以
都统判官随
魏王西征
前蜀。李愚认为蜀主
王衍荒淫无道政局不稳,仓促之间难于组织防御,急速进军为上策。西征军势如破竹,所至之处相继归降。
李愚以军功升任
中书舍人。
后唐天成元年(926)6月充任太常卿,翌年4月任中书侍郎
平章事、集贤殿
大学士,后命为相。
长兴四年(932)患病,明宗派宦官探视,只见室徒四壁,病榻之上只有旧毡破席。明宗闻后,感叹不已,遂赐以供帐之物。
应顺元年(934),李愚任左仆射。同年5月,末帝即位,李愚充太徽宫使,宏文馆大学士。因与
刘昫不睦,议事多不合,李愚仍守左仆射职,刘煦罢相。清泰二年(935)10月,李愚病故。李愚著有《
白沙集》、《创业功百传》。李愚特别在在中国九经的传承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他的倡导下开始了雕版印刷,使得大量有价值的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保存.
父子双将军,父
张凝赵恒授
庄宅使,升任北坊作使,为抗击辽兵被派赴西北前线,担任灵州路副部署兼安抚使,后又加授宁州团练使,1004年调回东线任
沧州市防御使,并代
杨延昭为定州路行营副部署,调保州驻泊,兼北面安抚使。为保卫抗辽兵成果真宗又让其担任缘边安抚使,统帅大军紧慑敌后,辽兵遂不敢再事掳掠,不久升授高阳关部署,杨六郎为副部署,成为杨延昭的"老上司"和"老战友".其子
张昭远宋真宗亲自提名让他担任西上阁门副使,不久又连任河北缘边安抚使,瀛州
知州,东上阁门副使,西上阁门使,雄州知州,步马军都虞侯,左龙武大将军等职。父子同保
赵恒,战功卓著,
张凝逝世后追赠彰德军节度使,
张昭逝世后追赠应州观察使.
宋朝的两文兄弟,
李之仪和
李之纯是堂兄弟同朝为官,他们二人是
苏轼。
秦观。
黄庭坚。贺俦。
沈括等名人的好朋友。李之仪得罪
蔡京被编管太平[现在的安徽
当涂县],一生写了几百首的诗词,他自称姑溪居士。姑溪老农。他的词被称做姑溪词,他的文集被称做姑溪文集,李之仪的卜算子:"君住
长江头,我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更是妇孺皆知.
明朝时期的双尚书,第一位
甄实(生卒年不详)字德辉,今庆云镇甄家村人。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乡试中举,历官
陕西省、
四川省布政使。兴学校、劝农桑。为官清廉。在授其为四川布政使的书中,称赞他“才足以匡时,谋足以经远,入仕以来,多著劳烈……”后以战功赐宝剑、金玉,并加南京
兵部尚书。卸任后,初修县志,未梓。第二位是
王佐(1384-1449)字孟辅。其先世本淮北人,元代徙居武清,明初迁至三王村(前王、中王、后王)。明永乐九年(1411)中举,入太学,遂贯通经史百家,精于理财之道。明永乐十五年(1418)任史科给事中,以奏对详雅,仪表端凝,有大臣体,博得皇太子青睐。明宣德元年(1426),被越级提升为行在户部右侍郎,委以理财重任。六年转左职。当时各地粮贮官员贪污渎职,积弊严重,
王佐奉旨巡视,严厉稽核,整顿了纲纪。1436年十月,钦差长芦,督理盐税所到之处,事无不办。明正统六年(1441)受理部务,遂晋尚书。六年又兼署吏部。当时战事频繁,耗费巨大,国库财力匮乏,全靠
王佐从容调剂,节缩有方,国库不致空虚。明正统十四年(1449)八月,瓦刺大举入侵,宦官
王振挟
朱祁镇亲征,明军死伤数十万,随同官员死50余人,
王佐同时殉难,时年65岁(民间相传,王佐相貌酷似皇上,因而为皇上义死。后朝廷有旨,金冠厚葬,每百里修一墓)。
景泰元年(1450)追赠少保,荣禄大夫,赐祭田,建祠立坊枣园桥西
三王村,朝廷官员到此,武官下马,文官下轿,以其子道为户部主事。
朱见深化年间赐谥“忠简”。
吴钟(1731-1821)回族,
严务乡后庄科村人,生于武术世家。他天资聪颖,启蒙即可过目成诵,又喜好武术。其父吴天顺量才施教,加力授之以文章、传之以武学。
乾隆十年(1745)初,延名师马胜标学文习武12年,技艺大进。马故后,又受业于一明将之后。吴钟认真学艺,刻苦练功,精研细练,创出独门“八极拳”。乾隆34年(1769)前往
少林寺(一说,河南岳山寺)演练气功3年,与八极拳融为一体,使八极拳法更加通达高深。八极拳全称开门八极拳,共7个套路、2种器械套路。在技法上以三大开和八大招为核心,擅长短打,有劲力。离开少林之后,
吴钟游历名山大川,拜师访友。在
陕西省得遇武林泰斗赖魁元,遂拜师学艺,专门演练六合枪法。吴钟本为武林高手,又得赖氏真传,经刻苦演练,一条枪使得出神入化,威名远镇四方,时称为“神枪吴钟”。乾隆47(1782),吴钟在家乡设镖局,以保盐镖为业。56年(1791),为沧州孟村所请,前去传技授业。他毫无保留地将八极拳法、六合枪法、飘摇刀法等尽数倾出。
爱新觉罗·旻宁元年(1821),八极拳创始人、神枪吴钟以90岁高辞世。
崔旭(1767-1847)字晓林,号念堂,庆云人。性颖悟,8岁即能诗。嘉庆五年(1800)乡试中举,出自四川籍
遂宁市检讨
张问陶之门。张亟赏视崔旭,以渔洋门下崔不雕(黄叶)相比,谓旭“此老船之崔不雕也”,并赠句云:“直胜崔黄叶一时”,在当地传为佳话。道光六年(1826)任山西蒲县知县。
蒲县处万山之中,水枯地瘠,城垣倒塌,监狱倾、书院久废,又常患旱灾霜害,民不聊生,盗匪四起。崔旭赴任后,削减供给,废除陋规,采取一系列措施,聚集财力,雇用民工,诸废俱举。他断案,详细了解案情,辨别真伪,婉言相谕,不乱加笞责,使被告原告双方心折气平。后兼理
大宁县事,他不辞劳苦,勘察灾情,为民解忧,深受乡民爱戴。
爱新觉罗·旻宁十三年(1833),因病引退归里。
崔旭生平尤致力于诗词,诗作
沈雄隽永,富有农厚的生活气息。著有《念堂诗集》,选《沧州诗抄》、《庆云诗抄》、《辅诗传等》等。
爱新觉罗·颙琰十四(1809)、
咸丰四年(1854)两次编《
庆云县志》,体例完善,去取谨严,考据认真,为后人留下珍贵的历史资料。崔旭还热心教育,掌教古棣书院分校,培养了不少在文章、政事方面有突出成绩的人才。予光第、光典俱中举,光笏27岁中
进士,官至
云南省按察使。
蒋临照(1824-1869)字普斋,号玉衡,清邑痒生,蒋黄邱村人。咸丰元年(1851)入行武。三年,出师
扬州市。因与
太平军作战有战绩,官累迁至游击、德州营副将、广西义宁协副将。
同治元年(1862),以总兵记名,加提督衔。四年,补授天津镇总兵,即奉命带
神机营出师南方。撤回后赴任天津总兵。当
捻军入陕之时,调补山西太原镇总兵,办理河防事宜,因防剿有方,以提督记名。六年告病回籍。七年,病愈,奉命办理直东、津南军务。八年,事毕,恳请终养,逝世于任所.
刘业村(1853-?)字绪曾,崔口东北村人。以清季诸生早弃举业,殚心书画。他认真研读临摹古人的书画作品,深得精髓,功底深厚,又见长于
钟鼎篆刻金石考据。他的书画作品,题材广泛,尤善山水。他所作《七十二候山水图》写意画独开生面,不蹈蹊,闻名遐迩。他的画室名醉石山房。直鲁两省的书画界人士都敬仰他的德业,负前来从师者甚众。这些人中,或工绘事,或善书法,或粹铁笔,或祥悉历代碑铭,造诣不同,志趋则一,长年有人来醉石山房学习共研。刘先生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受到他的教诲,而有成就者数人。他晚年所收弟子
于墨林(号道纯)所作《百蝶图》普参加
河北省及全国书画展,被誉为北方农民画家。
李嗣聪七岁入塾书就学,1904年随父去
山西省读初中、
高中、大学,因毕业成绩优异而名声大噪,被军阀闫锡山录用,掌握军政文书。后调往南京,在行政院,监察院任职。抗日战争前后,任守北京监察使,抗战胜利后,任守国民党政府北方接收大员。1949年跟随
蒋介石去台湾,任台湾地区战略顾问,最高台湾地区监察机构负责人等职。1974年病故于
台北市。
传统节日
春节 我国古代以
腊八节为年,
南北朝以后改为岁末一天过年。辛亥革命后,
国民政府宣布使用公历,同时将旧历年正月初一改为春节。解放前,“
除夕,易
门神,换桃符,贴春联,祀天地、祖先”,外出不归视为不孝。是日,早起去村头“请已故先人回家过年”;中午“供祭天地神灵”;傍晚凑柴于街前、村头点火,老幼围烤,谓之“烤末阳”以示延伸时日,象征兴旺之日;晚上全家聚饮,吃花生,谓之“守岁”与“分岁”,至半夜吃
素三鲜饺子,谓之“辞岁”。吃水饺前,幼辈叩拜父母尊长,谓之“拜年”,饭后同族乡里互拜,下午或次日清晨同族聚至祖坟烧纸叩头,鞭炮齐鸣,谓之“上年坟”。解放后,易
门神,祭天地等
迷信活动逐渐废除。
除夕全家聚饮畅谈于半夜方眠,吃水饺多改为黎明。饭前,鞭炮齐鸣,幼辈给长辈拜年,饭后同族邻居互相走拜问好。机关、团体、学校于节前多举行
春节茶话会,开展拥政爱民,拥军优属等活动。正月初一多举行团拜或互相走访。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亦称上元节,始于西汉文帝元年。解放前,“元宵节张灯火,放花炬,酒筵乐歌竞为欢会凡三日。十四日主麦,十五日主谷十六日主豆,月明风,收灯也,有风为歉,无风为丰”。是日“女子以跳绳为戏,名日跳百索”。十四至十六日3天,男子盛饰游街登城过桥,日昕始散,名日“走百病”。富裕之家,晚上吃元宵。解放后,城乡多进行各种文娱活动,如龙灯、狮舞、高跷、秧歌、小戏、武技等。棉区则多放烟花以庆棉花丰收。亦有放灯者,但不普遍。
填仓日解放前,于正月二十五日,“黎明罗灰末于院中,画地作囤,置谷少许于内为丰登兆,名日打囤,以糕祭仓神”。解入后,仍沿旧习,但不普遍。
二月二解放前,每逢农历二月初二,为“龙 抬头之日”,以菜因子谓之“龙球”,以
面条或饴饷谓之“龙须”供
祭龙神。解放后,此节逐渐消除。
寒食节 汪明节前一天。解放前为纪念春秋时期
介子推偕母陷于绵山,
晋文公重耳求之不得,入火促其出山,不料焚死,故此日禁火寒食。是日,老幼习吃事前做的“炒面”。解放后,此俗逐渐消除。
清明节解放前,为祭祖扫墓之日。解放后,家村仍有此习。而机关、学校为缅怀先烈,到革命烈士墓、
烈士陵园举行纪念活动,已成习俗。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战国时期伟大诗人
屈原逝世纪念日,亦称天中节。解放前“戴彩符艾,虎节门符,插艾叶于户,以红绿线造百索系儿童臂,日“长命缕”,以竹叶裹黍糯做粽名角黍(
粽子)相馈。饮葛莆
雄黄酒,用酒洒墙壁以避五毒,午时采面草为膏疗诸毒”。解放后,仍有吃枣粽子的习俗。
天节解放前,每逢六月初六“曝书、及服,农家挂线于田间”以祭孙光赐福。解放后,该日在农村仍有曝晒衣物、粮食,以防虫蛀之习。
中元节谷称七月十五。解放前,每逢农历七月十四(谓之
中元节与盂兰盆节)。祭祖先、用蒸包上坟。解放后,农村少数人仍有祭祖习俗。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解放前,“设瓜果
月饼祭月,婚姻家馈送瓜饼为应节时物,会亲朋月下欢尝”。解放后,仲瞅佳节,金家团聚,庆祝丰收,改善生活,夜 间饮酒“圆月”,亲朋互相馈赠月饼的习俗很盛。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解放前,“登高游玩,赏菊,饮茱萸酒,又用面为糕五色错杂”,以除“不祥”。解放后,多在此节前后举行物资交流大会,开展敬老活动等。
腊八节农历十二月初八。解放前,“八日为腊,是日,杂五谷果食合而煮”谓之
腊八粥,食之可“避灾去病”。讨饭人至可赐其一碗,亦称善粥。解放后,农村仍有以枣、
粘米和诸豆
熬粥吃的习俗。
小年夜节农历腊月二十三。解放前,以
麦芽糖瓜和枣粘糕祭灶王,祝
司命帝君“上天言好事,回地隆吉祥”,谓之矢灶神,家人处出如有不归者不辞灶,节后清扫房间。解放后,祭灶活动逐渐消除,而农村逢此节蒸食枣粘糕,清扫房间,准备过年的较为普遍。
喜庆婚事
传统喜庆 民间的传统喜庆:一是“送喜”,即妇女生小孩后,亲朋携带
鸡蛋等营养食品登门送喜庆贺。还有庆“十二”的习俗,即小孩生下12天,亲朋登门送喜庆贺。二是庆“百岁”,婴儿满一周岁,其外祖 将婴儿母子接去过生日,谓之走“百岁”和庆“百岁”。三是祝寿,老人到60岁后,每逢生日,其子女亲朋带
酒肉和长寿糕等登门庆寿。
婚事 解入前,订婚靠“父母之命,媒的之言”,其方式是“通媒的结姻缘,男家投启日通启,女家回启日允启,男家纳币女家日聘礼”,讲的是门当户地,论的是身世田园,并多系早婚,男十一二岁即娶,女十六七岁即嫁,有的贫家之女不足10岁就去婆家当童养媳。迎亲,男家备官轿各1乘,男乘官轿,伴随鼓乐到女家迎娶,谓之大娶。只备花轿1乘,无鼓乐则谓小娶。婚礼,在院内天地堂前设香案、置香斗、插
弓箭、系红绸,新娘蒙头服、蹈红毯,拜天地后,方得入洞房行“合包礼”。二日拜家庙及翁姑与夫家尊长。三日拜同族与乡里,谓之“拜三”。“女家送酒馔进舅姑,谓之送大饭”等等繁杂礼节。解放后,青年男女逐渐做到婚姻自主,在工作或学习中建立感情,经他人介绍,互相了解。订婚形式,多数以互赠礼物,照订婚像,男女互相走房认亲,亦有沿用旧习的,谓之“过号”,借以酬谢介绍人。结婚仪式改为骑马骑骊,骑自行车。近年来,乘汽车结婚者渐多,也有的旅行结婚或举行集体婚冖,还有的女娶男。喜事新办的习俗,深受群众称赞。但也存有多要彩礼,设红柜收喜礼,大宴宾朋等不良风气。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