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姓
中国姓氏之一
颜姓,是中国较为古老的姓氏之一。据中国社会科学院2006年调查统计,颜姓排在中国姓氏第112位。截至2023年,颜姓总人口大约近170万,占中国人口的0.13%,主要分布于山东省河北省河南省三省区,其次分布于四川省江苏省江西省浙江省等地。
颜姓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主要来源有曹姓、姬姓和外族改姓。先秦时已有颜姓入居今河南。东汉时,有颜姓人徙居今湖北。隋代以前,一支颜姓人入迁渭河平原(今陕西渭河流域一带),并于唐代发达昌盛起来,逐渐播迁至今江苏南京、江西永新、福建泉州等地。唐代,始有颜姓人入今四川。北宋末期,有今山东、河南等地的颜姓人播迁于江南。南宋末期,有颜姓人迁入今湖北、湖南省广东省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明初,颜姓人被分迁于今河南省、河北、山东、陕西、湖北等地。清初,有颜姓人入居今四川省、播迁至今云南省贵州省。清康、乾年间,有今山东境内的颜姓人“闯关东”入今东北三省,亦有颜姓人渡海赴台、乃至播迁其他地区。
颜姓以鲁国、琅郡为郡望,以复圣堂、宝塔堂、等为堂号。历史上杰出人物主要有:孔子的学生颜路颜回唐朝书法家、名臣颜真卿清代康熙进士颜光敏等。
历史发展
起源
源于曹姓,陆终之后。据《陈留风俗传》、及《通志·氏族略》等载,出自古邾国国君曹夷父(曹甫,字伯颜),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第一个以颜为姓的人是夷甫的次子小国国君颜友。据有关史料记载,陆终生六子:长子昆吾,封国在卫;次子参胡,封国在韩;三子彭祖,封国在徐;四子会人,封国在郑;五子晏安,封国在邾;六子季连,封国在楚。五子晏安以曹为姓,历经唐虞、夏、商诸代,传承情况缺乏史料记载。商亡,周兴。姬发统一天下后,为巩固其统治地位,大举兴灭国、继绝世的政治措施,封古邾国晏安的后裔侠为邾子,其封国北邻鲁国,占有今邹城、滕州、费县西部、济宁、鱼台东部的土地。侠生辉,辉生成,成生车辅,车辅生将新,将新生訾父,訾父生夷父(亦作“甫”),夷父,字伯颜。从邾国的宗子曹侠经过七代传到了夷父。此时姬姓鲁国从伯禽起君位已传六代十君,在位的君主为鲁懿公姬戏,懿公戏是鲁武公的次子,因受姬静静的偏爱,立为鲁君。鲁懿公九年(公元前807年),鲁武公长子姬括的儿子伯御策动鲁人攻杀鲁懿公,伯御自立为鲁君。伯御在位十一年。后来,周宣王举兵伐鲁,杀了伯御,拥立姬戏的弟弟称为鲁国国君,即鲁孝公。周天子宣王姬静举兵讨伐自立为鲁君的伯御时,与鲁国相邻的邾国接受周宣王的命令,协助王师讨伐伯御成功。周宣王因邾国国君夷父伯颜有功于周代,于是赐夷父为公爵,故而在《公羊传》中称他为颜公。夷父,字颜,又称邾武公,即邾国君位后称伯颜,谥邾武公。他有二子、一弟。长子夏父,次子友,弟弟叔术。长子夏父承袭郑武公爵位,在曹姓邾国做国君,传二十九世,战国末叶被楚宣王所灭。次子友被封到倪地,国名小邾,史称小邾。小邾国东邻鲁国,西北与邾国接壤,西南邻滥国。邾武公伯颜的弟弟叔术则被封于滥国。姬友被封于小邾国后,对曹姓邾国来说已是另一支派,其后裔不得继续以曹为姓,于是姬友根据当时的周礼所规,以其父邾武公夷父的字“颜”为氏,小邾遂为颜氏国,在颜氏族谱中称姬友为颜友。
邾国被楚国所灭,颜公子孙便以王父字为氏,称颜氏,史称颜氏正宗。颜氏族人大多尊奉夷父为得姓始祖。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的鲁国颜邑,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西周初年,周公被封为鲁国国君,因在朝廷任职脱不开身,因而派长子伯禽到鲁国赴任。
后来,伯禽又把子孙中的一支分封在颜邑(今山东邹县),使他们任职于鲁国,衣食于颜邑;这支周公的后代,后来以地名为姓氏,称颜氏,世代相传至今。
北戎等族
源于北戎,东胡族,濊、肃慎,蒙古族、东胡族乞颜部,属于以历史事件仿生为氏。《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等中记载:乞颜氏,古称乞雅惕氏、或乞牙惕氏,亦称奇颜氏、怯特氏、奇渥温氏、乞雅惕氏、其莫额德氏、其木德氏、乞袁氏等,都是由乞颜氏部族分衍的氏族名称,是蒙古姓氏中最古老姓氏,至今已有二千余年的漫长历史了。随着氏族人口的不断增加,乞颜部逐渐分衍出多个分支氏族。新增加的氏族名称又成为其氏族成员的血缘标记,只有很少的一部分核心族人仍保持以“乞颜”为姓氏。乞颜,有时也称做“乞雅惕”。在蒙古语中,“惕”是词尾复数附加成分,表示众多的意思,在蒙古语词汇中,“惕”、“特”、“德”等字,均表示为复数。
乞颜氏族人的汉姓多是以谐音汉字所改的单字汉姓,主要颜氏、吴氏、乌氏、邬氏、齐氏、祁氏、陈氏、秦氏等。主儿乞氏,多改汉字姓多为朱氏、周氏、康氏、齐氏、祁氏、陈氏、秦氏等。而更加古老的乞颜氏,其族人的汉姓多是以谐音汉字所改的单字汉姓,主要有颜氏、齐氏、祁氏、陈氏、秦氏、吴氏、乌氏、邬氏等。
回族
其它民族融入回族的也有,如回族的宛姓、颜姓,源出满族的完颜氏。
满族
源于满族,出自辽朝属蕃 女真巴颜部,属于以部族名称汉化为氏。据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巴颜氏,亦称巴雅氏,源出辽国时期的附属蕃国女真巴颜部,其部原居巴颜沟一带(今黑龙江哈尔滨市木兰),因以为部落称谓,部众引为姓氏,满语为Bayan Hala,汉义“众多、富裕”。辽国灭亡之后,巴颜部移居齐齐哈尔市(今黑龙江省齐齐哈尔)、虎尔哈(今黑龙江黑河对岸俄罗斯地区)、木伦(今黑龙江省穆棱、鸡东、密山一带),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
在清朝晚期以后,满族巴颜氏多冠汉姓为颜姓,富姓、于姓等。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满汉名臣传》《满族的社会组织》《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等中记载:
⑴.满族尼玛奇氏,满语为Nimaci Hala,汉义“山羊皮”,世居地待考,人口非常稀少,后冠汉姓为颜氏、于氏等。
⑵.满族松颜氏,满语为Sungyan Hala,世居尼亚满(今新宾满族自治县尼亚满山区),所冠汉姓为颜氏。
⑶.满族舍颜氏,满语为Seyan Hala,汉义“洁白”,世居费雅朗阿(今辽宁新宾),所冠汉姓为颜氏。
⑷.满族唐颜氏,满语为Tangyan Hala,世居讷殷(今抚松县松花江上游流域),所冠汉姓为颜氏、唐氏。
⑸.满族颜济氏,亦称燕济氏、严穆吉氏,满语为Yangi Hala,世居叶赫那拉氏(今梨树县),后多冠汉姓为颜氏、杨氏等。
⑹.满族颜扎氏,亦称燕札氏、颜查氏、阎拉扎氏、颜之哈拉氏、库雅拉彦札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颜盏部,以姓为氏,满语为Yanja Hala,世居雅兰西楞(今俄罗斯滨海地区苏城东南一带)、叶赫(今吉林梨树)、哈达(今西丰县小清河流域)、长白山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清朝时期开始,民间多冠汉姓为颜氏、官家则多冠汉姓为阎氏、张姓等。
⑺.满族颜珠氏,亦称颜之氏、颜之哈拉氏,满语为Yanju Hala,世居雅达珲春村(今吉林珲春海兰河西境),后多冠汉姓为颜氏、阎氏。
鲜卑等族
源于鲜卑族党项族、鄂温克族等,《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等中记载:乞颜氏,古称乞雅惕氏等,到了金、元时期,多有党项族、鄂温克族引为姓氏者,称乞颜氏,或称恰特氏、怯特氏,满语拼音为Kiyat Hala或Ciyat Hala,即乞颜氏的异读,世居锡喇塔拉(今张掖市永固镇、武威一带),后多冠汉姓为颜氏,奇氏。
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朝时期蒙古巴颜部,属于以部族名称汉化为氏。蒙古族巴颜氏,出自元朝时期蒙古巴颜部,是蒙古族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世居敖汉旗(今内蒙古自治区敖汉旗)。巴颜部后分衍有敖汉氏、阿尔塔斯氏、巴颜氏、博尔克氏、鄂尔敦氏、奈曼氏、萨尔图氏、萨尔屯氏、萨勒珠特氏、伊勒门氏等蒙古族、满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锡伯族等少数民族的姓氏。
蒙古族巴颜氏,在明朝时期即多冠汉姓为巴氏、博氏、颜氏等。
源于女真族,出自东北 金国时期女真完颜部,属于 文化上汉化改姓为氏。完颜氏部,是女真民族古老的氏族部落之一。按史籍《金史》的记载,完颜部居住在鸭绿江上游及图们江流域,女真族是由该地区的古朱里真人组成的,与采集珍珠的居民有关。到了南宋赵昀端平完颜守绪完颜守绪天兴三年,元朝木亦坚汗孛儿只斤·窝阔台六年,公元1234年),南宋与蒙古联军灭亡了金朝。此后,故金国女真贵族完颜氏多迁居完颜(今吉林通化及其西南地区)、讷图(今俄罗斯境内能图河流域)、喀拉沁(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喀喇沁旗)、英额(今清原满族自治县)、佛阿拉(今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二道村)、新京(今辽宁新宾永陵镇)、大凌河(今辽宁锦县)等地区,其中有被蒙古国武装部队裹挟入蒙古诸部落中者,将完颜姓氏带入了蒙古族
在明朝时期和清朝中叶以前,完颜氏(或兀颜氏)即多冠汉字姓为颜氏、汪氏、王氏、氏、张氏、完氏、赵氏、顾姓、瀛氏、魁氏等。
源于锡伯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锡伯族颜济哩氏,亦称杨吉哩氏、焉哲勒氏,世居沈阳市(今辽宁沈阳)、伯都讷(今吉林松源)等地。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Yangiri Hala。
清朝中叶以后,锡伯族、满族颜济哩氏多冠汉姓为颜氏、阎氏、杨氏、韩氏、沈氏等。
契丹族
源于契丹族,出自辽朝末期将军耶律·慎思,属于帝王赐改姓汉化为氏。北宋宣和七年(辽保大五年,完颜晟天会三年,公元1125年),辽国中京大定府(今辽宁宁城西大名城)被金朝攻陷,耶律延禧在鸳鸯泺捺钵,闻讯后急走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一带,乘轻骑逃入夹山(今内蒙古自治区萨拉齐大青山)。在金天会年间,金国有个著名的将军完颜·元宜,就是耶律·慎思的儿子,他在灭北宋的系列战争中功勋卓著,被授予银青光禄大夫。到了金大定二十五年(公元1185年),完颜·元宜之子完颜·习涅阿补晋升为符宝候,请求依着女真族人的惯例迁官,完颜雍不愿意外族人臣领有重位,因此说:“当年先帝赐姓,只是一时之权宜。”当即诏令完颜氏习涅阿补还复本姓耶律氏。完颜·习涅阿补不敢抗旨,只好改回耶律氏,如此一来,就失去了所有的贵族身份和地位。
后来,耶律·习涅阿补(完颜·习涅阿补)的后代少有为官为将者,却有保持完颜姓氏者,在南宋与蒙古联合灭金朝后,即改汉姓为颜氏,世代相传至今。
其他少数民族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台湾省高山族土著、毛难族,白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颜氏族人分布。
迁徙分布
迁徙
颜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一十二位,人口约二百零九万两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13%左右。
在先秦时期,颜人活动于山东地区,汉晋时期仍以山东为中心,西向河北,南穿江苏,到东晋永嘉年间过长江进入南京地区,不久安徽、浙江都有颜姓的足迹了。到唐宋时,颜姓由山东、河北、河南等地向四川和江南散布,五代十国末颜姓经江西已抵达福建。
魏晋 南北朝时,世居在琅琊、东鲁一带的颜氏族人并没有因为外界的动荡不安而受影响,反而高官不断,族大人众,并发展成为颜氏琅琊、鲁国郡望。
颜氏族人入川始于唐朝时期,有颜有意,由成都县令官至刺史
明朝初期,颜氏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河北、山东、陕西、湖北省等地。
清代初期,颜氏族人随湖广填四川之风潮入居四川,进而播迁云、贵。康乾年间,有山东省之颜氏族人闯关东入东北三省。清朝末期,颜氏族人已广布全国各地。
颜氏族人在全国各地分布中,尤以山东省为多,山东省颜氏约占全国颜氏人口的30%以上。
宋朝时期,颜姓大约有9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2%,排在第一百二十三位。颜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省,约占全国颜姓总人口的25%。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江苏省、山东,这三省颜姓大约占颜姓总人口的63%,其次分布于湖北、安徽、四川省等省。全国颜姓主要集中在从山东省、经江苏、江西的一条地带上。
明朝时期,颜姓大约有1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1%,排在第一百四十位。宋、元、明期间,颜姓人口几乎没有增长,原因是凡主体在北方的姓族,几乎都受到了战乱的伤害,颜姓也不例外。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等,山东省颜姓大约占颜姓总人口的大部分,其次分布于河北省河南省江西省等。宋、元、明期间,颜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
分布
当代颜姓的人口已近170万,为全国第一百一十二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13%。自宋朝至今1000年间,颜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V形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如今主要集中于山东省、河北、河南三省区,大约占颜姓总人口的超过一半,其次分布于四川省江苏省、江西、浙江省等,这些省的颜姓又集中了很大部分,颜姓分布很不平衡,颜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山东大部、湖北南部、贵州大部、云南东南、四川北段、青海东部、甘肃中西部、鲁苏交界地区、黑吉东部,颜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22%以上,中心地区可达2.2%以上,该地区居住了大约61%的颜姓人群。在鲁苏大部、安徽、江西省东北、河南省东南、湖北北部、陕西省南端、甘肃省东南、宁夏回族自治区西部、;内蒙古自治区西部、云川大部、重庆市贵州省西北黑龙江省西部、吉林省中部,颜姓在人群中的频率在0.11%一0.22%之间,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国土总面积的21.2%,该地区居住了大约31%的颜姓人群。
部分始祖
曹夷父(曹伯颜,邾武公):夷父,字颜,又称邾颜公,即位后称邾武公。传说上古帝的玄孙陆终,一次产下六子,依序为樊、惠连、莱言、安、季连。后周姬发兴师克纣,大肆分封诸侯,就把陆终五子安的一个叫做挟的裔孙,封于邾地,最初乃鲁国之附庸,后来传到夷父的时候,因其字为颜,《公羊传》谓之颜公。后邾国被楚国所灭,颜公子孙便以王父字为氏,称颜姓。他们尊夷父为颜姓的得姓始祖。
完颜·习涅阿补。
传统文化
郡望堂号
郡望
鲁郡:亦称鲁国、鲁国郡。西汉朝初将秦朝原来的薛郡改为鲁国,治所在鲁县(今山东曲阜)。三国时期的曹魏晋朝改为鲁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曲阜、泗水县、滋阳一带地区。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又改为任城郡。另外,隋朝时期有个鲁州鲁郡,唐朝时期有个州鲁郡,其间虽然都辖有曲阜市,如隋朝时期曾改鲁县为汶阳县,继而恢复曲阜原名,而治所均在兖州。天宝时期鲁国郡在今山东省的滋县。
琅琊郡:亦称琅琊国、琅岈郡、琅玡郡。春秋时期的齐国有琅琊邑,在今山东胶南县琅琊台西北,有越王勾践迁都至此之说。秦朝秦灭六国之战后,在境内设琅琊郡,并附置琅琊县,治所均在琅琊(今夏河),郡境为山东半岛东南部。西汉治东武(今山东诸城),并增琅琊国、柜县和祝兹侯国治于境内,下辖五十一县,包括今山东半岛东南部的海阳市即墨区崂山区、胶县、胶南、沂水县莒南县日照市五莲县赣榆区(今江苏赣榆)及青岛等地。东汉朝时期琅琊国改治到开阳(今临沂市)。晋朝时期改置为琅琊省。北魏时期治即丘(今山东临沂)。隋朝时期又复置琅琊县。唐朝时期又裁废,境地归胶州市、诸城,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东南部诸城、临沂、胶南一带,唐朝乾元初年(戊戌,公元758年)曾废黜,后有沂州琅琊郡。从魏、晋朝时期起,琅琊台及秦朝琅琊郡治均不属琅琊郡(国)。另一处琅琊郡在今江苏南京一带,此后废置至今已千余年。
堂号
鲁国堂:以望立堂。
琅琊堂:以望立堂。
复圣堂:孔子的弟子颜回,春秋时鲁国人,勤俭好学,乐道安贫。孔子赞叹他说:“颜回真难得啊!吃的是一筐子饭,喝的是一瓢子水,住在僻陋的环境中,要是别人,必将忧烦难受了,颜回却安然处之,并没有改变他向道好学的乐趣啊!”颜回二十九岁时,头发就全白了,三十二岁时就去世了。他死后,鲁哀公曾问过孔子:“你的弟子谁最好学?”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最好学,他发了怒,很快就消解,从不把愤怒转移到别人身上;有了过错马上就改正,绝不再犯。可惜他短命死了,现在嘛,就没有这样好学的了。”后世都将他列为孔门七十二贤人中最贤的一个,以德行著称。后世儒家尊他为“颜回”(孔子为至圣,孟子为孟子,颜子为复圣)。
家谱
湖南临、石门县桃源县常德市颜氏家谱,(现代)颜寄村等编,2002年电脑排印本。注:始祖为【春秋】颜回;始迁祖为【明】颜庭珊。
邵阳市颜氏族谱一卷,著者待考,手抄复印本。始迁祖为【明】颜信甫。
衡阳市颜氏宗谱一卷,(民国)颜绍尧撰,民国写本之1999年复印本。先祖为【春秋】颜回;先祖为【北宋】颜元晋。
湖南陵颜氏续修族谱二十二卷,首二卷,(民国)颜家驹、颜业巍等修。
湖南醴陵湾溪颜氏三修族谱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颜家铎纂修,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木刻活字印本。始迁祖为【明】颜鲁政。
湖南醴陵楠桥颜氏支谱,著者待考,清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木刻活字印本。始迁祖为【明】颜世杰;先祖为颜应相。
衡阳市楚衡颜氏族谱,著者待考,清代年间木刻活字印本。始迁祖为【宋】颜元晋;先祖为颜孟四、颜政。
湖南衡阳楚衡颜氏族谱,(清)颜正辉等纂修,清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木刻活字印本。先祖为颜真卿;始迁祖为【宋】颜元晋;先祖为颜孟。
湖南宁乡颜氏续修族谱,(清)颜松云等纂修,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木刻活字印本。始祖为【春秋颜回
湖南宁乡颜氏续修族谱十二卷,(民国)颜棣华等主修,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木刻活字印本。
湖南宁乡宁枫林颜氏支谱十六卷,(清)颜泽琼等主修,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木刻活字印本。先祖为【春秋】颜回;先祖为【唐】颜真卿。
湘潭市高山坝颜氏六修支谱四卷,(民国)颜甫主修,民国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木刻活字印本。始祖为【春秋】颜回;先祖为【唐】颜诩
湖南湘潭颜氏四修族谱二十六卷,(清)颜怀辅等纂修,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木刻活字印本。始祖为【春秋颜回;先祖为【唐】颜诩。
湖南湘潭颜氏续修族谱二十卷,附二卷,(清)颜怀宝纂修,爱新觉罗·旻宁十八年(公元1838年)木刻活字印本。始祖为【春秋】颜回;先祖为【唐】颜诩。
湖南湘乡上湘颜氏三修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始迁祖为颜万粮;始迁祖为颜万华。
湖南安化颜氏六修族谱,(民国)颜回生主修,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木刻活字印本。
福建省江西省浙江省颜氏续修通谱,(民国)王元熙主修,民国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木刻活字印本。先祖为【北宋】颜泊;世祖为颜仁贵。
衡阳市楚衡颜氏族谱二卷,著者待考,清代年间木刻活字印本。
甘肃兰州颜氏族谱十二卷,首一卷,(民国)颜永祯等纂修,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甘肃学院铅印本。始迁祖为【明】颜胜。
甘肃兰州、金城颜氏家谱十二卷,(清)颜豫春纂修,清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木刻活字印本。始迁祖为【明】颜胜。
浙江温岭太平金清颜氏二房世谱,著者待考,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木刻活字印本。始迁祖为【宋】颜大本。
永康市颜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木刻活字印本。
溧阳市颜氏家乘,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始迁祖为【宋】颜日轮。
江苏镇江古润颜氏宗谱十二卷,(清)颜锡名纂修,清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锡类堂木刻活字印本九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镇江古润颜氏宗谱十二卷,(民国)颜鋆纂修,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锡类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始迁祖为【明】颜高。
颜氏家谱,著者待考,清代年间木刻活字印本。分支祖为【宋】颜实;分支祖为【宋】颜嶢。
颜氏续修通谱九卷,清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复修,(清)颜光远等重修,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克复堂木刻活字印本五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北阳、鹏江、湖南省江西省等省南北颜氏通谱,(清)颜星纂修,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木刻活字印本。湖南县鹏江颜氏根据南北通谱源流世系,再纂颜氏家谱。清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重修,清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颜理耀编纂三修和南省通谱,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颜邦佐四修,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颜其柜、颜其玙等五修,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颜梓琴等六修,1997年颜真愚、颜雪荣、颜林祥等七修,颜真愚、颜雪荣撰序。2006年邵东市颜昌利主修全国颜氏通谱,颜林祥、颜建森、颜峥嵘编纂,计算机排印本。
祠联
四言通用联
清臣风节;
颜回渊源。
——佚名撰颜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朝大臣、书法家颜真卿,字清臣,京兆万年人,开元年间进士,官殿中侍御史,因受杨国忠排斥,出任平原知府安禄山叛乱时,他联络堂兄、常山太守颜杲卿起兵抵抗,附近十七郡响 应,被推为盟主,合兵二十万,使安禄山不敢急攻潼关县。后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德宗时,李希烈叛乱,称楚帝,占据蔡州。他以七十六岁高龄被派前往蔡州劝谕,拒绝李希烈的诱降,被缢死。书法先后学褚遂良张旭,正楷端庄雄伟,气势开张,行书遒劲郁勃,开创了新风格,对后世影响很大,被称为“颜体”,与柳公权并称为“颜柳”。下联说春秋末鲁国人颜回,名回,字子渊,孔子的弟子。贫居陋巷,食瓢饮,而不改其乐,孔子曾称赞他的德行,非常喜欢他。三十一岁就死了。孔子极为悲恸,说:“天丧予(老天爷要我的命啊)!天丧予!”后来被尊为“复圣”。
清臣风节;
复圣颜渊。
——佚名撰颜姓宗祠通用联
同上。
圣门好学;
王会成图。
——佚名撰颜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鲁·颜回,孔子弟子中最贤,列孔门德行科。后世称“复圣”。下联典指唐·颜师古,曾作《王会图》。
德行世泽;
常山家声。
——佚名撰颜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鲁·颜回,以德行著称。下联典指唐·颜卿,假常山知府,以忠义著称。
不欺暗室;
堪为镇神。
——佚名撰颜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战国颜叔子,夜纳无家可归之女,使执烛,烛尽而达旦,不二其志。下联典指春秋齐国孝妇颜文姜所居地,名颜神镇
五言通用联
忠节标兄弟;
家训示子孙。
——佚名撰颜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颜真卿与弟颜杲卿,皆为国殉难。下联典指北齐颜之推,有《颜氏家训》传 世(见下第2-5楼“附录:《颜氏家训》”)。
七政璇衡始;
三元宝历新。
——颜师古撰颜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朝学者颜师古(581-645)《奉和正日临朝》诗句联。颜师古,字,临沂市人。官至中书舍人。有《五经定本》等。
在昔辍期运;
经始阔圣贤。
——颜延之撰颜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刘宋诗人颜延之《北使洛诗》诗句联。颜延之,字延年,琅琊临沂人。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文章之美,冠绝当时,与谢灵运齐名。有《颜光禄集》。
家训传万古;
佛塔焕千秋。
——佚名撰颜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齐文学家颜之推的《颜氏家训》。颜之推,字介,琅琊临沂人。有《颜氏家训》传世。下联典指唐朝大臣、书法家颜真卿多宝塔碑》。
六言通用联
叔子不欺暗室;
孝妇当作镇神。
——佚名撰颜姓宗祠通用联
见上《颜姓宗祠四言通用联·不欺暗室;堪为镇神》联之联释。
忠烈流芳百世;
节义美著千秋。
——佚名撰颜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御史中丞颜杲卿的事典。颜杲卿,字昕,性刚正,莅事明济。卒谥忠节。下联典指唐代大臣颜卿及明代贤良颜伯玮的事典。
七言通用联
脱俗书成一家法;
写生卷有四时春。
——佚名撰颜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佚名集颜真卿多宝塔碑帖字联。颜鲁公指唐朝大臣、书法家颜真卿(709-785),字清臣,京兆万年人。历官至吏部尚书,封鲁郡公,人称“颜鲁公”。有《颜鲁公集》。
天然深秀檐前树;
自在流行槛外云。
——佚名撰颜姓宗祠通用联
同上。
九言及以上通用联
德行非常,驾诸贤首列;
文名丕显,偕灵运齐芳。
——佚名撰颜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鲁国贤人颜回,字子渊,一作颜渊。为孔子得意门人。列孔子德行科,于弟子中最贤。下联典指南朝宋金紫光禄大夫颜延之的事典。
自唐历宋、历元、历明、历清,簪缨世代;
入闽而德、而永、而金、而同,瓜云。
——佚名撰颜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同安区五显乡后塘村“桃源”颜氏祠堂联。全联典指该支颜姓入闽的时间和路线。上联典出时间;下联典出路线为:“入闽而德(化)、而永(春)、而金(门)、而同(安),瓜瓞云礽”。
诸贤溯圣门,孝子忠臣,皆从东鲁衍支派;
世泽详家训,武功文德,更向西秦继别宗。
——张位撰颜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兰州市颜家沟颜氏宗祠联。
馨香分郭外之田,夕膳晨馐,岂敢作拾尘野祭;
展拜守家中之训,左昭右穆,何须繙争坐名书。
——吴信辰撰颜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颜氏祠联。
字辈
颜氏多支使用御赐字辈:“希言公承彦宏闻贞尚衍兴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建道敦安定修肇益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与孔子世家一致。
山东曲阜颜氏字辈:“公重从嗣伯光绍懋崇怀士锡振承景世廷秉培克建永沛昭启裕显兆守德泽知好乐惟有仰立卓周正曾安鼎祥云天自多继志忠孝悌纲常如大科”。
山东滕州颜氏字辈:“道景秉培进承沛昭启裕长思联广临宏发肇鲁蕃绍德传家庆慎中继英贤四维开新宇曜滕光尚远”。
福建德化颜氏字辈:“文化追叔伯邦秉朝爵秩长怀柏志俊茂继君绍子乔可英廷永言孝思声闻在上明德维皇贤魁多士才重忠良紫佩握符绵绪炽昌功贻世美贵显华章”。
永春县桃场颜氏字辈:“孟惟尚时原卿叔孔及嗣绳其祖武万年受贻厥孙谋以燕翼子”。
福建永春篷颜氏字辈:
讳派:“天士日得 上昌盛世玉振金声承先启后克绍箕裘”;
字派:“道兴起进 绳其祖武万年受祜贻厥孙谋以燕翼子”。
安溪县颜氏字辈:“宗鲁芳声远支分裕后昌云仍功祖德奕世昭贤良”。
福建同安颜氏字辈:“德光体宽肇惟有养启卿美轮芳子耀臣光允章永绶俞运奕昌”。
福建晋江安海北镇房西州思安支颜氏字辈:“式时敦叙际遇昌期呈才远大恢复家声”。
福建晋江安海北镇房西埯州东离支颜氏字辈:“壳诒庆臣邻卿尹显承谟烈垂裕重熙”。
福州古田颜氏字辈:“则永昌经邦登学士干桂万年香”。
福建南安颜氏字辈:“朝廷广孝虽恩报国至邻显亲”。
福建州、金门渡彭湖而台湾颜氏字辈:“夏日其晋起忠孝可伯履功宗登瑞榜联助衍宏基”。
福建浯州、金门渡彭湖而台湾颜氏字辈:“复克己忠孝科晋起功宗登瑞榜联助衍宏基”。
福建连江颜氏字辈:“颜登科发甲申家学有源为仁由己,文章达上台世守心传印兹卓尔”。
广东潮阳倚公派颜氏字辈:“天嘉宜周子迁可仲世叔崇微彰显德昭意衍弘基”。
广东潮阳书名派颜氏字辈:“邦仲继廷仕存德世荣昌经纶昭烈武晋爵承国恩克复崇先训家学有本源”。
广东潮阳表号颜氏字辈:“鸣凤起奕立建章程永成敦仁锦庆厚衍泽垂芳宏上朝龙登俊显达振宗声”。
潮安区颜氏字辈:“经世焕文章义安起泰长圣泽同风远”。
海丰县颜氏字辈:“清尚宗遂绍存德世荣昌经纶招烈武晋爵锡洪恩克复从先训家里有本源泉自鲁阜演会海启宏基沂康安新化达青扬儒雅诚孝尊祖导序致立言全积善亦常荫厚履纳信义修齐勉兴治冀习督君博孜励宜奋志勋硕隆登位宽正孚声远谦逊以持恒允明慎精语昆仲居和悦怡心开觉慧壮显恢丕业千秋同匡举初绵传芳长”。
台山市颜氏字辈:“鸣显尚道德仪恒重义礼盛时世运捷端可北和希”。
连平县颜氏字辈:“兴世远士希汝祖孙学有家存”。
海南琼州、雷州莆田支颜氏字辈:“日可祠如国家大振学业”。
海南琼州永春支、万宁市支颜氏字辈:“元表俊清以希大成业为经”。
江西莲花颜氏字辈:“定庆仲良一仕日相定禾世火志文廷象云生西方上凝立自见光标奇思雅致呈采尚多良令德推贤俊忠厚裕庆长秉礼兼守义学成名显扬”。
江西萍乡载插岭颜氏字辈:“伯学士凤懋锡质树奂培钟汝本承家训用储国章业绍吉新裕垂枚祥贤德之师节孝有光克恢先泽世远荣昌”。
江西萍乡金沙湾颜氏字辈:“仁义世承忠信凝祥令德裕庆正大永昌标奇呈瑞诗书文章学成名立发达显扬”。
浙江会稽颜氏字辈:
横溪阖族总行字目:“东鲁儒风远临沂祖泽长承先勤克复奕世定流芳”;
横溪阖族小行字目:“永传贤圣德齐继诗礼家宗功思浩大佑启灿光华”。
浙江兰溪颜氏字辈:“宗鲁芳声远支分裕后昌云乃功祖德奕世昭贤良”。
湖北沔阳、竹溪县、鹏江,湖南省江西省,重庆渝北、北碚区等省市南北颜氏字辈:“崇怀宗邦、其泽允昌、家学克复、道德昭扬、肇庆宏、应毓国良、惟思一本、继起有常。”注:此为康熙帝御赐颁行。
台湾台北颜氏字辈:“祖武万年受佑贻厥孙谋以燕子”。
台湾大甲颜氏字辈:“泰世开荣贵嘉尚乐雍熙”。
桃源江田颜氏字辈:“上昌盛世玉振金声承先启后克绍箕裘绳其祖武万年受祜贻厥孙谋以燕翼子安”。
防城港市颜氏字辈:“祖德储材训循文礼孙谋锡庆世挺仁贤”。
安徽长丰颜氏字辈:“盛朝多有瑞麟凤齐重长东正庆继礼传家世克昌文明崇学术俊秀绎书香士子芳声远醇良德化祥义忠呈贤惠慈仁久发光瀚林乃显祖豪杰赖春阳”。
马来西亚仁贵颜氏字辈:“垂裕厚昆兴诸衍庆丕振宇宙树民建国德扬光宗亿世绪昌”。
颜氏一支字辈:“宏学尧玉加新世代朝端阳”。
姓氏人物
春秋时期
颜回:春秋时 鲁国贤人,为孔子得意门人,于弟子中最贤,孔子称他:“不迁怒,不二过”。三十二岁英年早逝,后世称其为“复圣”。
魏晋南北朝
颜延之:(384~456年),字延年,刘宋文学家。祖籍琅邪临沂(今临沂市)。曾祖含,右光禄大夫祖约永州市知府。父显,护军司马。少孤贫,居陋室,好读书,无所不览,文章之美,冠绝当时,与谢灵运并称“颜谢”。
颜之推(公元531-约591年),颜见远之孙、颜协的第三子。字介,琅邪临沂(今属山东省)人。南北朝时文学家、教育家,初仕萧绎为散骑侍郎,西魏破江陵,之推以国仇不仕魏,投奔北齐,任黄门侍郎、平原太守,后北齐亡,又投奔北周御史上士。隋开皇中,被太子召为学士,极为礼遇,不久病逝。他一生奔波,饱经离乱,常因身仕异国为耻。故其诗篇多有伤感怀旧之情。其所著《颜氏家训》一书,共二十篇(见下第2-5楼“附录:《颜氏家训》”),阐述立身治家的方法,问世以后,起到深远的影响,被推为我国家训专著的鼻祖。
唐代
颜师古: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颜之推之孙。唐朝学者、训学家,官至中书舍人,著有《五经定本》等。
颜昭甫:颜之推的曾孙。唐代官吏、学者,历官侍郎,华州刺史。工篆、籀、草隶书,与内弟殷仲容齐名,而劲利过之,为伯父师古所赏重。
颜真卿:颜昭甫之孙。唐代大臣、书法家。开元年间进士,累官至监察御史。因逆杨国忠被贬魏平原太守,他预料安禄山必反,早为之备。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反,他与从兄果卿共起兵,附近17郡响应。乱平后,他入京为官,连遭谗言,屡被贬黜。后为刑部尚书,封鲁郡公,世称颜鲁公。肃宗、李豫时,他数次为正义而言,为大臣所不喜。德宗时,李希烈自称天下都元帅,攻陷汝州,颜真卿受命前往劝谕,后持节不屈,终被李希烈杀害,终年76岁。颜真卿善正、草书,笔力沉着雄浑,为世所宝,称为"颜体"。故宫博物院藏有其66岁作《竹山连句》墨迹。著有《颜鲁公文集》。
颜杲卿:字昕,天宝长安万年人,和颜真卿同为颜昭甫之孙。父亲颜元孙,任州刺史。颜初任范阳户曹参军,曾是安禄山的部下。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时,杲卿和儿子季明守常山,任知府,颜真卿守平原,设计杀安禄山部将李钦凑,擒高邈、何千年。河北省有十七郡响应。天宝十五载,安禄山叛军围攻常山,叛军抓到季明,借此逼迫颜杲卿投降,但颜杲卿不肯屈服,还大骂安禄山,季明被杀。不久城为史思明所破,颜杲卿被押到洛阳市,见到安禄山,颜杲卿目怒骂安,也被处死。颜真卿后寻得季明的头颅,写下了《祭侄文稿》一文。
宋元明清
颜复:山东省人,宋代画家、官吏。颜回四十八代孙,官至太常博士。颜耕道:湖南省平江人,元代学者。博古,工于诗,尤善草隶,亦工绘事。
颜博文:德州(今属山东省)人,北宋画家、诗人。宋徽宗进士,仕著作佐郎。长于人物,亦善水墨花卉。遗画有《罗汉图》、《闲云出图》、《野水图》等。
颜直之:长洲(今江苏省苏州)人,宋代画家。善画人物,工小篆,作《集古篆韵》,官至中散大夫。其子颜汝勋,官朝请大夫,亦工篆。
颜辉庐陵郡(今江西省吉安)人,元代画家。善画人物、佛道,亦工鬼怪,造型奇特,用笔虽见刻露,却笔法奇绝,有八面生意之趣,开明初吴伟画法之先河。有《中山出猎图》、《李铁拐像》传世。
颜宗广东省南海人,明代画家。举人出身,曾任邵武市知县,后署兵部员外郎。善画山水,融北方山水画风于南方山水画中,多写平远景色,苍浑健劲,独具风格。有《湖山平远图》遗世。
颜光敏山东省曲阜人,清康熙进士,官考工郎中。少年聪慧,九龄工草书,十三娴诗赋。
颜伯焘:1792—1855,清代爱新觉罗·颙琰咸丰年间官员,曾任闽浙总督。是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的主战派之一。爱新觉罗·旻宁二十年(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颜伯焘调任闽浙总督。
民国以来
颜伏:新中国开国将军颜伏少将(1911—1995),原名颜宗羲,四川省梁平县人。
1930年考入成都民立大学。在校期间,参加学潮,被军警抓获,后由学校保释。1931年到北平北京大学读书,同年参加反帝大同盟。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地下工作。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北平市反帝大同盟青年部部长,北平市反帝大同盟区委书记,河北省委组织部干部组长,中共北方局组织科股长。在此期间,三次被抓,均未暴露身份而获释。1936年,上级党组织决定由其带70余名爱国青年从北平到太原市,参加中共山西党组织利用阎锡山的名义开办的民训班和政训班,这个训练班由薄一波主持,这批人后来成为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的一部分基础。颜伏很有个性,认为这个训练班无法满足自己学习的要求,提出去延安市学习,经组织批准,1937年5月到延安进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纪念馆学习,1937年12月毕业。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军部任作战参谋,1940年主动要求下部队,任新四军第3支队司令部任作战参谋。在一次战斗中,部队被敌人冲散,颜伏挺身而出,将失散人员和电台集中起来,带领100多人成功突围。不久患伤寒,被送回盐城新四军军部,被任命为通信科科长。1941年5月再次下部队,任第6师作战科科长,第18旅54团、52团参谋长,苏浙军区作战科科长,第16旅48团参谋长。
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任48团副团长时,攻打泰兴市,率一个营首先登城成功,受到6纵表彰,不久升为团长。在第二次分界攻击战中,率48团首先攻入敌阵,再次受到6纵表彰。在莱芜战役口镇街道战斗中,腿部受伤,伤愈后任16师参谋长。在调任18师参谋长时,参加了淮海战役攻击碾庄外围据点彭庄的战斗,6纵攻击彭庄一夜未克,有的领导提出入夜在组织攻击,颜伏力主继续攻击,不给敌人喘息,以省兵克敌。王必成同意了他的意见,并拨一个团给18师指挥,18师即攻克彭庄,战后升任18师副师长。在淮海战役中患肺病,两次昏倒在指挥所,被送到后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任第三野战军特纵学校副校长,炮7师师长。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炮7师师长、上甘岭战役炮兵指挥所主任,在上甘岭战役中,任前指炮兵司令员,统一指挥所有参战炮兵有力地打击了敌军,为上甘岭战役的胜利做出了贡献。1953年回国后,任山东军区炮兵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济南军区炮兵司令员。1960年毕业于炮兵学院地炮系。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颜文斌:少将(1915—2014),江西省永新县人。
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任红6军团17师51团1营2连2排长,第51团连副政治指导员。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八路军第一二〇师八路军第三五九旅连副政治指导员,晋察冀军医第4军分区7大队连长,特务团营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第24旅70团副团长,第5师15团团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2纵队团长,第四野战军第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十九集团军八路军第115师参谋长,在渡江战役衡宝战役广西战役中五战五胜,指挥歼敌5个团,升任115师副师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9军115师副师长、师长。参加了一至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1952年春夏季巩固阵地作战。在第一次战役中,115师343团在云山以南龙成洞、龙头洞地区阻援,击溃美骑兵1师5团,有力地保证了云山战斗的胜利。回国后,升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9军副军长。1960年毕业于高等军事学院基本系,任黑龙江垦区副司令员,旅大警备区副司令员。是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颜东山:少将(1909—1991),湖北省大悟县人。
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任罗山县赤卫大队2中队中队长,县独立团手枪队排长,红25军223团连长、红26军3团营长、红15军78师232团团长。参加了鄂豫皖苏区反“围剿”、长征直罗镇战役。1936年入陕北红军大学学习。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八路军第115师344旅687团营长,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军官学校队长,晋南地方干部学校大队长,冀鲁豫军区新2旅副参谋长,第5军分区副司令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江汉军区洪山军分区司令员,军区独立旅政治委员,军分区副政治委员,湖北军区孝感军分区副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炮兵20师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炮兵副政治委员。
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1年2月25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
颜吉连:少将(1916—2011),湖南省茶陵县人。19
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任湘赣独立第1师司令部宣传员,红8军22师保卫局科员、营特派员,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团保卫局科员。1934年参加无线电训练班学习,掌握了收发报、通报的知识和技能,结业后分配到红6军团小电台任报务员兼特派员。这个电台是机动台,调动频繁,受领任务急,流动性大。有一次小电台随贺龙指挥战斗,担任团长的贺炳炎亲自端着重机枪扫射,掩护电台安全。随朱德、刘伯承到达陕北地区,任过红30军电台分队长。
抗日战争时期,任河南省委电台分队长,安徽省委电台分队长,中共中央中原局抗敌报社电台分队长。1938年到延安机务训练班学习,后随项英、罗炳辉华中地区,担任新四军军部电台分队长。当时竹沟发信台出了故障,与各方面联络中断。到竹沟后,陈少敏对他说:你来得很好电台有一段时间没有通报了。当前我们急需与党中央取得联系。你集中精力修好电台,恢复通信。颜吉连很快就排除了故障。后在新四军3师历任电台副中队长,通信大队大队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辽西地区军区司令部通信科科长,西满军区通信科科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总部通信科科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四野战军司令部通信处副处长,中南军区司令部通信处副处长,1953年毕业于通信工程学院,任广州军区司令部通信处处长,总参谋部通信兵部5部部长,通信兵司令部副参谋长,通信兵后勤部部长,总参谋部管理局局长、政治委员,总参通信部副主任。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颜青云:少将(1917—1997),湖北省汉川县人。1935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4师10团警卫排长、代连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八路军第一二〇师358旅715团特务连副连长,旅教导队政治指导员,大青山骑兵支队三团连指导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西北军区后勤部军需部政治处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西北军区后勤部军需部政治委员、部长兼政治委员,西北军区后勤部军需生产部部长,总后勤部军需生产部副部长、工厂管理部副部长、企业部副部长、军需部部长、工厂管理部政治委员、军需生产管理部政治委员。
1988年7月,中央军委授予他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7年5月20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80岁。
颜金生:少将(1918—1994),湖南省茶陵县人。
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任红18师53团连政治指导员,红2军团政治部青年干事,第二方面军政治部青年部副部长。参加了湘赣、湘鄂川黔苏区反“围剿”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八路军第一二〇师组织部科长,第358旅716团政治处主任、团政治委员。参加了百团大战
解放战争时期,任西北野战军第1纵队1旅副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1军2师政治委员。参加了保卫延安、宜川、扶眉、兰州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后,任西北军区炮兵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954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军政治委员。回国后,1962年毕业于高等军事学院基本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武汉军区政治部主任。1966年任国务院文化部副部长,陕西省军区政治委员,新疆军区副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中共中央军委纪律检查委员会副书记。是第五、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4年3月28日因病逝世,终年76岁。
颜德明:少将(1917—1985),湖南省攸县人。
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1934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攸县儿童局书记,红6军团18师政治部青年干事,第49团连政治指导员。参加了湘赣、湘鄂川黔苏区反“围剿”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0师359旅教导队青年队队长,1938年入延安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学习。后任八路军第三五九旅司令部2科科长,多次冒险深入敌据点完成侦察任务。1941年任717团营长、副团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10纵28师72团团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10纵28师副师长,第四野战军第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七集团军139副师长。参加了辽沈、平津、西南等战役和黑山、大虎山阻击战,解放湘西等战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7军139师师长兼湖南陵军分区司令员。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7军139师师长,参加了1951年阵地防御作战、1952年巩固阵地作战和秋季战术性反击。指挥严观山防御战和正洞山攻击战,解除敌军对我驿谷川防御的威胁。所属415团,在朔宁东南地区防御战斗中,依托野战阵地,打退美骑兵1师7、8团及希腊营的进攻。回国后,1953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七集团军副军长。1957年毕业于军事学院,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广州军区装甲兵政治委员,第47军军长,广州军区副参谋长、副司令员、顾问。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85年8月4日因病逝世,终年68岁。
颜昌颐(1900.10.29—1929.8.30):字甫,湖南省安乡县安丰乡白螺湾村人。1918年到保定市,入育德中学留法预备班学习。1919年12月赴法勤工俭学。1920年8月在法国加入“以实行社会革命”为宗旨的世界工学社。1921年秋参加留法勤工俭学学生进占里昂大学的正义斗争,被法国当局武装押送回国。同年12月到上海市,1922年初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入北京香山中法大学学习,任中共香山地区支部书记。1924年夏毕业。
大革命时期,1924年9月与叶挺、聂荣臻等20多人赴苏联莫斯科,入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政治和军事。1925年9月回国到上海,参与筹组中央军事部(后改称中央军委)。先在中共中央军事部负责各地联络通讯,后调湖南省委军事部部长,组织迎接和支援北伐军的工作。1926年9月被调回中央军委,协助周恩来和赵世炎的工作,参与领导上海工人第一、第二次武装起义。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到武汉,仍回中央军委工作。同年7月中旬,被指定为前敌军委委员,赴九江准备组织武装起义。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后任起义军第24师党代表,不久奉命转回上海市。同年10月中旬,携带中共中央给南方局并广东省委的指示,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系接待收容起义军失散官兵问题,后去海丰、陆丰市,与起义军70团团长董朗一起,率1000余人转战到惠阳中峒地区。部队改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2师4团,任团党代表。不久部队扩编为第2师,任师党代表,并兼任中共东江特委委员。在彭湃领导的农民武装配合下,率部攻占海丰,陆丰县城,取得海陆丰第三次武装起义的胜利。1928年1月率部出击紫金、五华,他亲自到五华改组县委,领导群众的暴动工作,拔除地主武装据点,建立部队后方基地。5月在反国民党军“围剿”的战斗中负伤,被送往香港特别行政区治疗,因失去党的组织联系,在难民收容所栖身。11月辗转到上海市找到党的组织,被任命为中央军委委员兼江苏省委军委秘书,协助彭湃负责日常工作。1929年8月24日,由于叛徒白鑫出卖,和彭湃、杨殷、邢士贞4人同时被捕。在狱中,表现了共产党人的坚强意志和品质,敌人高官厚禄的引诱和严刑拷打的折磨,丝毫没有动摇他们的革命意志和革命精神。30日被秘密杀害于上海龙华,时年29岁。
颜惠庆(1877—1950),北洋政府总理。字骏人。上海人。早年毕业于上海京师同文馆,后去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留学。回国后曾任圣约翰大学英文教授,商务印书馆编辑,清朝驻美使馆参赞。1909年任外交部股长。1910年兼清华大学总办。1912年4月被黎元洪委任为北洋政府外交次长。1913年1月出任驻德国公使,后调任丹麦瑞典等国公使。1919年任中国出席巴黎和会代表团顾问。1920年8月,任北京政府外交总长、1922年辞去外交总长职务,改任内务总长等职。1926年春,曾任国务总理并摄行总统职务。1927年移居天津市,任天津大陆银行董事长、自来水公司董事长等职。国民政府成立后,先后任驻英大使、驻苏大使,出席国际联盟大会首席代表。抗日战争爆发后,在上海从事慈善和教育事业。1949年2月,为反对蒋介石继续内战,和章士钊、邵力子、江庸等以私人资格到北平市石家庄市与中国共产党商谈和平。上海解放后,主持上海临时救济委员会及中苏友好协会筹备等工作。同时,应邀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中央人民政府政治法律委员会委员等职。1950年5月在上海病逝。
参考资料
庐陵古祠中的《论语》故事.中国吉安网.2024-01-11
[百家姓].央视网.2024-01-11
目录
概述
历史发展
起源
迁徙分布
部分始祖
传统文化
郡望堂号
家谱
祠联
字辈
姓氏人物
春秋时期
魏晋南北朝
唐代
宋元明清
民国以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