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集》,
唐朝中国诗歌总集。元结编选。元结收
沈千运、赵微明、
孟云卿、张彪、
王季友等诗二十四首,命名为《箧中集》。他们诗中没有盛唐诗中那种慷慨豪雄情调,而以悲愤写人生疾苦,他们是最先感受到哀败景象到来的一群人,冷眼旁观,走向写实。元结把他们的诗作编在一个集子里,给予了很多的评价。元结主张诗应有规讽寄托,有益政教,故选录其中以警时人。
内容简介
《箧中集》,古代中国诗歌总集名。唐元结编。一卷,集其亲友沈千运、赵微明、孟云卿、张彪、王季友等五言古诗共二十四首,命名为《箧中集》。集前有元结于
乾元三年(760)所作的序。他们诗中没有盛唐诗中那种慷慨豪雄情调,而以悲愤写人生疾苦,他们是最先感受到哀败景象到来的一群人,冷眼旁观,走向写实。元结把他们的诗作编在一个集子里,给予了很多的评价。元结主张诗应有规讽寄托,有益政教,故选录其中以警时人。集中所收,有一些反映现实的诗,体现了他的文学主张,对
白居易新乐府有一定的影响。有明
毛晋刻本及近人
徐乃昌影宋刻本,附札记一卷。
一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唐元结编。结有《
次山集》,已著录。是集成於
乾元三年,录
沈千运、王季
友、
于逖、
孟云卿、张彪、赵微明、
元季川七人之诗,凡二十四首,前有《
自序》,称已长逝者遗文散失,方阻绝者不见近作,尽箧中所有,总编次之,命曰《箧中集》。其诗皆淳古淡泊,绝去雕饰,非惟与当时作者门径迥殊,即七人所作见於他集者,亦不及此集之精善,盖汰取精华,百中存一。特不欲居刊剃之名,故托言箧中所有仅此云尔。其沈千运《寄秘书十四兄》一首,较《
河岳英灵集》所载颠倒一联,又少后四句,字句亦小有异同,而均以此本为胜。疑结亦颇有所点定。《馆阁书目》谓二十四首皆结作,则不然也。千运,吴兴人,家於汝北;
季友,河南人,家贫卖履,博极群书,豫章
太守李勉引为宾客,杜甫诗所谓“
丰城市客子
王季友”也。,里籍无考,
李白、
独孤及皆有诗赠之;云卿,河南人,或曰
武昌人,尝第
进士,官校书郎,今所传诗一卷,仅十七首,而悲苦之词凡十三首,则亦不得志之士。彪,洛间人,杜甫诗所称“张山人彪”者,即其人。
茅盾,天水人,名见窦暨《
述书赋》。季川即结弟元融,独书其字,未详其故,或融之子孙所录,如《
玉台新咏》之称
徐陵。
元结简介
元结(719—772),字次山,
河南省鲁山(今河南
鲁山县)人,
唐朝文学家。少 时不羁,十七岁才折节向学,从师于
元德秀。
天宝十二年(753)举进士。
安史之乱中,
史思明攻河阳,肃宗召他进京问策,乃上《时议》三篇,受到赏识,为右金吾兵曹参军,摄
监察御史,为
山南西道节度参谋。以讨史思明有功,迁监察御史里行,又进水部
员外郎。
李豫即位,拜道州刺史,进授容管经略使,加左金吾卫将军。罢还京师,卒赠
礼部侍郎。他同情人民疾苦,在道州任间,曾两次上书,请求免百姓租税,得到皇帝许可。又“为民营舍给田,免徭役”,召还流民一万多人,受到人民的爱戴。其诗文注重反映政治现实和社会矛盾,文风力求摆脱六朝以来雕饰华靡的弊病,清淡简洁,纯真自然。唯过于质朴,文采稍逊。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先驱者之一。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元次山集》。他还曾编《箧中集》诗选行世。
元结主张诗歌为政治教化服务,要“极帝王理乱之道,系古人规讽之流”;能济世劝俗,补阙拾遗,“上感于上,下化于下”;反对当时诗坛“拘限声病,喜尚形似”(《箧中集序》)的不良风气,开
新乐府运动之先声。他的诗歌有强烈的现实性,触及
天宝中期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如《陵行》、《贼退示官吏》,揭示了人民的饥寒交迫和皇家的征敛无度,变本加厉。《闵荒诗》、《系乐府十二首》等也是或规讽时政,或揭露时弊。结几乎不写近体。除少数四言、骚体与
七古、七绝外,主要是五言古风,质朴淳厚,笔力遒劲,颇具特色。但因过分否定声律词采,诗作有时不免过于质直,
也导致他创作上的局限性。元结的散文,不同流俗,特别是其杂文体散文,值得重视。如《论》、《
丐论》、《处规》、《出规》、《恶圆》、《恶曲》、《时化》、《世化》、《自述》、《订古》、《七不如》等篇,或直举胸臆,或托物刺讥,都出于愤世嫉俗,忧道悯人,具有揭露人间伪诈,鞭挞黑暗现实的功能。其文章大抵短小精悍,笔锋犀利,绘形图像,逼真生动,发人深省。其他散文如书、论、序、表、状之类,均刻意求古,意气超拔,和当时文风不同。《
大唐中兴颂》文体上采用三句一韵的手法,类似秦石刻的体制,风格雄伟刚峻。后人对元结评价很高,
唐朝裴敬把他与
陈子昂、
苏源明、
萧颖士、
韩愈并提。又有人把他看作韩柳古文运动的先驱。元结深受道家影响。原有著作多部,均佚。现存的集子常见者有明
郭勋刻本《唐元次山文集》、明
陈继儒鉴定本《唐元次山文集》、淮南黄氏刊本《元次山集》。今人
孙望校点有《元次山集》。元结所编诗选《箧中集》尚存。
创作心态和文学主张
盛唐社会是一个朝气蓬勃、个性张扬的时代,是一个气象恢弘、激情澎湃的时
代。然而就在这个令人欢欣鼓舞的时代里,以元结为代表的一个不起眼的诗人小群体,以另类的面目出现在了诗坛上。他们在创作心态,审美取向和文学主张上,与盛唐诸位诗人相比较大相异趣。这是一个不和谐的音符,称得上是盛世中的哀音。他们以凄楚寒酸、局促狭小的"小家子气",来对抗诗坛上盛行的恢弘、明朗、贞刚、壮大的盛唐气象。本文主要从诗人主体的创作心态及其文学思想的变异这一角度,对这一特殊的小群体进行深人的探讨。
《唐人选唐诗》中的《箧中集》
中国
唐诗选集。
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编辑,1958年出版。此书收入现存的10种唐人编选的唐诗选本:
①佚名《唐写本唐人选唐诗》,为
敦煌石室发现的唐人写本残卷。
②元结《箧中集》,用《随庵丛书》影刻宋代尹家书籍铺刊本。
⑥高仲武《中兴间气集》,用《四部丛刊》影印秀水沈氏藏明翻宋刻本。
⑧
韦庄《
又玄集》,用
古典文学出版社影印
日本江户昌平坂学问所官版本。
⑨韦《才调集》,用《四部丛刊》影印述古堂钞本。
⑩佚名《搜玉小集》,用汲古阁本。
书名:唐人选唐诗(十种)(全二册)
书籍《箧中集》
资料
1958年12月第一版1978年9月新一版1978年9月第一次印刷
页数:707页
书号:10186·30
字数:355,000
定价:2.35元
格式:PDF
大小:9,828KB
书本介绍
本书由原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编辑,一九五八年十二月版。又有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七八年新一版。唐人编选的唐诗选本,现存十种:一、佚名《唐写本唐人选唐诗》;二、元结《箧中集》;三、
殷璠《
河岳英灵集》;四、
芮挺章《
国秀集》;五、
令狐楚《御览诗》;六、高仲武《中兴间气集》;七、
姚合《
极玄集》;八、
韦庄《
又玄集》;九、韦《才调集》;十、佚名《搜玉小集》。这些选本是
唐朝诗歌高度繁荣的产物。它们都是为了一定的目的而编选的。专家的选本,大都激于对当时诗风的不满,企图通过选本提倡某种风格,影响诗坛;也有为了总结和反映某一时期诗歌面貌和成就的。他们往往具有一些可贵的艺术见解,也可以看出他们对本时代诗歌创作的评价。而象供最高统治者阅读的《御览诗》,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上层统治集团的文学爱好倾向,也有一些资料价值。
此外,这些选本还保存了一些《
全唐诗》中未收的诗篇,如第一种在
莫高窟里发现的唐人写本残卷,这对文学史的研究,也有一定的帮助。
《盛唐诗》中收录的《箧中集》
导论
第一部分盛唐的开始和第一代诗人
《箧中集》
一、初唐和盛唐
二、过渡时期的诗人
三、社会背景
常建
吴筠
第二部分“后生”:盛唐的第二代和第三代
引子
十二、复古的复古。元结、《箧中集》及儒士
十四、八世纪后期的都城诗传统
十五、东南地区的文学活动
诗僧
联句诗
注释
译后记
《唐诗(十种)》书影(明崇祯年间刊本)
这些选本所选大都各有偏重,体现着编者一定的目的。如《箧中集》所选诗歌多为抒发作者“无禄位”、“久贫贱”的悲苦和愤懑,风格质朴,对当时流行的诗风有针砭作用。《
河岳英灵集》选录
开元、天宝时诗234首(今本
实数为228首),选取标准兼顾“声律”、“风骨”,较正确地反映了盛唐诗歌的基本面貌。《
国秀集》选录开元前后诗218首。编选者标榜“雅正”,内容多为奉和应制、侍宴之作;艺术上强调“风流婉丽”的形式美和“可被管弦”的音乐性。《中兴间气集》选录肃宗、代宗中兴时期诗130多首,以“体状风雅,理致清新”为标准。以上各书大都力图通过选本提倡某种风格,影响诗坛,或总结展示某一时期诗歌面貌和成就。另一类如《御览诗》,则为奉
李纯之命而编,以“醇正”为旨,反映出上层统治者对诗歌的喜好。
唐人选唐诗六种-中国古代诗文经典选本
内容提要:
《唐人选唐诗六种》收《唐写唐人选唐诗》、《箧中集》、《
河岳英灵集》、《
国秀集》、《
极玄集》、《
又玄集》6种。
其中《箧中集》,选录
沈千运、
王季友、于逖、
孟云卿、张彪、赵微明、
元季川7人诗,共24首。内容多为抒写作者们“无禄位”“久贫贱”的悲苦和愤懑,亦有反映民生疾苦之作;风格质朴,不事雕饰,且多为五言古诗,对当时流行的“拘限声病,喜尚形似,且以流易为辞”(《箧中集序》)的诗风有针砭作用。
《河岳英灵集》选录
开元、
天宝时自
常建至
阎防等24人诗,共234首,但今本
实数为228首。其选取标准兼顾“声律”、“风骨”,较正确地反映了盛唐诗歌的基本面貌,是十种选本中最受重视的一种。
《
国秀集》称选录90人220首诗,今本实选录开元前后自
李峤至
祖咏等85人218首。编选者慨叹“风雅之后”、“礼乐大坏”,标榜“雅正”,内容多为奉和应制、侍宴之作;艺术上不满于“以声折为宏壮,势奔为清逸”,强调“风流婉丽”的形式美和“可被管弦”的音乐性(《国秀集序》),作为盛唐诗歌选本,则是不很全面的。
《
极玄集》选录
王维等21人诗,共100首,今本实录99首。它也以
钱起、
郎士元等人为主。
《
又玄集》继《极玄集》之后,“更采其玄者”而编成。此书以“清词丽句”为旨,序称选
录150人300首。今本实录
杜甫等142人,297首诗。
其中《
河岳英灵集》并对入选诗人作了简要评论,《极玄集》对诗人仕履作了简注,更可以看出他们对本时代诗歌创作的评价,并有一定的诗史资料的价值。
目录:
赋戚夫人楚舞歌
题雍丘崔明府丹灶
《箧中集》
邯郸少年行
城旁
送单十三晁五归
送康浦之京
长信怨
题净眼师房
夜泊访江闻故人在东林寺以诗寄之
寄是正字
与张折冲游耆阇寺
梅道土水亭亭鑫刚波若
与黄侍御北津乏舟
姚开府山池
奉和卢明府九日岘山宴马二使君崔员外张郎中
咏青
答韩大
田家
辛四卧病舟中群公招登慈和寺
对雨闻莺
幽渚云
伤河老人
古意
吊王将军
……
箧中集
河岳英灵集
国秀集
极玄集
又玄集(唐)元结
殷璠等选唐人选
唐诗十种
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78PDF:
《西方文学名著选读》中对《箧中集》的评析:
摘 要:每一个人.在历史的长河里都是一滴水.他所知晓的事情.所建树的业绩.所掌握的知识和所钻研的书籍.也都是人类文明史和知识海洋里的一滴水、一段节选。是生活这本大书里的一页.只能有挑选地渎.有节选地看。为什么要选?人生苦短.时间有限.精力不济,不可能全渎、全懂。全渎、全懂.只是一种奢望,实际上也没有多大必要。这就有了古今以来的各类诗文的“选读”、“选讲”、“选本”。就中国的
唐诗来说,从唐元结《箧中集》、
殷璠《
河岳英灵集》起.一直代不乏人.出现了数量众多的选本,《御选唐诗》、《
唐宋诗醇》、《
唐诗品汇》、《
唐诗别裁集》、《
唐诗三百首》等等。(共3页)
与《箧中集》类似的书—《箧中词》
词选集。
谭献编选,共6卷,录
清代吴伟业以下至编者并世词人
庄棫等209人,590余首词。依《绝妙好词》例,附己作《
复堂词》1卷。书名“箧中”,仿
唐朝元结《箧中集》之意,限于箧中所有,就所睹见者选抄。又有《续集》,称《箧中词续》,4卷,仿补人补词之例,始自
边浴礼,至许增止,录词人190余家,词370余阕。其中包括重出作家10余人,及从丁杏《词综补编》、孙麟趾编《绝妙近词》中采录的部分作家作品。
谭献继承常州词派的理论,力尊词体。他的词论,主要是通过编选《箧中词》及续集,加以体现和阐述的。他曾自言编选这个选本,就是“以衍张茗柯、周介存之学”(《复堂日记》丙子)。书中所录词,大都附有简要评语,有的作家还系以总评。评语内容,包括对入选词的思想和艺术的品评,对词的理论和词的发展源流的评述等。而其核心,则着力宣扬自己的主张。这个选本,编者用力甚深,
光绪四年(1878)自叙说,正集历“二十余年,而后写定”,所以去取较严,评亦多刻意,对晚清以来的词坛影响颇大,被当时治词者奉为圭。有《半厂丛书》刻本。
中国诗学中收录的《箧中集》
第三卷内容提要
中国历来有“诗的国度”之称,《中国诗学》是一套百科全书式的著述。它着眼于全方位、多层次地介绍
中国诗学的发展演变及相关文化知识,为诗学研究者及爱好者提供一套融可读性与实用性于一体的专业工具书。本书是其中的第三卷,主要介绍
先秦至现代的诗学著述及有关的研究作品,共分总集(有《
诗经》、《文选》、《
唐音》等)、别集(有《
曹操集》、《
江文通集》、《陋轩诗》等)、诗评(有《
文心雕龙》、《
六一诗话》、《诗家直说》等)几类。每类中有概述,其作品均按时间先后编排,每一作品即为单独一个条目,重点介绍有关著作的作者、体例、内容、版本及历史学术价值等。
目录:
总集
《箧中集》
《诗经》
《楚辞》
《文选》
《诗归》
《采菽堂古诗选》
《古诗源》
《诗比兴笺》
《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
《古乐府》
《古乐苑》
《箧中集》
《中兴间气集》
《御览诗》
《才调集》
《唐百家诗选》
《万首唐人绝句》
《月泉吟社诗》
《宋十五家诗选》
《宋诗钞》
《千首宋诗绝句》
《宋诗选注》
《谷音》
《雅颂正音》
《清诗铎》
《晚晴诗汇》
《道咸同光四朝诗史一斑录》
别集
概述
《王仲宣集》
《嵇中散集》
《阮嗣宗集》
《陆士衡集》
《杨炯集》
《王子安集》
《陈伯玉文集》
《王梵志诗集》
《曲江集》
《孟襄阳集》
《岑嘉州集》
《元氏长庆集》
《长江集》
《李长吉歌诗》
《李义山诗集》
《林和靖诗集》
《宛陵集》
《苏轼诗集》
……
诗评
概述
唐人眼中的诗人
当代人眼里,唐代诗人中,较为大牌的大概是
杜甫、
李白、
白居易、
王维、
李商隐、
李贺、
柳宗元、
刘禹锡、
杜牧、
韩愈、
陈子昂、
韦应物等人。但是,这个排行榜并非自古皆然的,上榜的诗人以及他们的排名情况,历代都有不同。那么,
唐朝人眼里的诗人排行情况或者说知名度是怎样的呢?
要想准确了解这方面的信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至少得研究作品在当时的传播情况、评论家们对他们艺术成就的评价、各种文献对诗人生平事迹趣闻逸事的记载等等。这里不是写作学术论文,因此,用了一种取巧的办法:看不同的作家作品在当时各种选本中的出现情况。出现越多,知名度越高;反之,则越低。
作品选本固然首先体现的是编选者的审美趣味和鉴赏眼光,带有相当程度的个人色彩。但是,不得不承认,一个好的选本,往往能大致反映出作家们在当时的受欢迎程度;与此同时,它们也可以对作家们的知名度产生直接的影响,许多作家的知名度主要就是通过作品选建立起来的。
唐朝人选唐诗的本子,专家估计有过20多种,但流传至今的只有10种。这10种选本的情况也不太一样,有的是较为正式、全面的筛选,有的只是随意、小范围的筛选;另外,它们编选、刊印的时间也各不相同。总之,它们反映唐代诗人知名度的准确性是有限的。
现存10种唐人选唐诗的本子是:《唐写本唐人选唐诗》(佚名),《箧中集》(元结),《
河岳英灵集》(
殷璠),《
国秀集》(
芮挺章),《御览诗》(
令狐楚),《中兴间气集》(高仲武),《
极玄集》(
姚合),《
又玄集》(
韦庄),《才调集》(韦縠),《搜玉小集》(佚名)。
根据上述10种本子,我们得到如下两个大致情况:
入选本子数量较多的诗人。
入选作品数量,分两种情况
同时在两种选本中入选诗歌数量名列前茅的诗人有:王昌龄,《唐写本唐人选唐诗》选收17首,《
河岳英灵集》选收16首;钱起,《中兴间气集》选收12首,《
极玄集》选收8首;
郎士元,《中兴间气集》选收12首,《极玄集》选收8首
在某一种选本中入选诗歌数量名列前茅的诗人有:
李白,《唐写本唐人选唐诗》选收43首;
常建,《河岳英灵集》选收15首;
王维,《河岳英灵集》选收15首;
崔国辅,《河岳英灵集》选收13首;
高适,《河岳英灵集》选收13首;
卢僎,《
国秀集》选收13首;
孟浩然,《国秀集》选收7首;
崔颢,《国秀集》选收7首;
李益,《御览诗》选收36首;
卢纶,《御览诗》选收32首;杨凝,《御览诗》选收29首;
皇甫冉,《中兴间气集》选收13首;
耿湋,《
极玄集》选收8首;
司空曙,《极玄集》选收8首;
杜甫,《
又玄集》选收7首;
韦庄,《才调集》选收63首;温庭筠,《才调集》选收61首;
李商隐,《才调集》选收40首;
宋之问,《搜玉小集》选收6首;
崔湜,《搜玉小集》选收4首。
唐人选唐诗,有两点情况值得注意:其一是,现在公认的伟大诗人杜甫,在当时并非选本常客,只有韦庄的《又玄集》一种选了他的作品;其二是,选本常客中,有不少人在后代逐渐被人遗忘,到今天已经几乎无人问津,例如
崔国辅、崔、
郎士元。
杜甫的遭遇特别值得一说。据
杜甫自己叙述,他是早慧的诗人。七岁时已经会写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
凤凰”),十四五岁开始参加诗坛聚会,并且得到好几位前辈名流的称赏。中年以后,诗名逐渐扩大。江南一带出现了他的诗歌刻本,
韦迢、郭受、
任华等人曾经极口称赞他的诗歌成就。但是,总的来说,杜甫生前,诗名不是很盛。杜甫诗歌,大约是在元写出他的墓志铭之后,才名声鹊起的。元稹是杜甫死后九年才出生的诗人,他在墓志铭中给予杜甫诗歌以空前高度的评价,认为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超过了
李白,是一位集大成的诗人。诗人
张籍喜爱
杜诗,达到痴迷程度,竟然把杜诗抄本烧灰服下,希望这样能够使自己写出好诗。编辑《
又玄集》的晚唐诗人
韦庄,也是
杜甫的崇拜者,他不但把杜甫诗歌作为首选,同时还在成都浣花溪畔杜甫草堂旧址重修草堂,以表达对杜甫的怀念景仰之情。
诚然,唐代诗人们在今天的名声,不能说就是最后的结果。艺术作品的命运取决于人们的审美观念和趣味,会表现出一定的时代性,会随着时代的不同而有沉浮,有反复。但是,这仍然不妨碍我们悟出这样一个道理:一个诗人,一个作家,一个艺术家,他在当代的名声,不一定等于他身后的名声;当代很火的作家,很可能在他死后变为默默无闻,而与此同时,一些生前寂寞的作家,却完全可能于死后名声鹊起,乃至名垂千古。
坊刻书与《箧中集》
宋坊刻书之盛宋时坊刻,前有
建安余氏,后有
临安陈氏,余已别为之考矣。顾其他散见诸藏书家志、目、题记,不可不汇而录之,以存天水一朝之文献。如闽中则有:
建宁府黄三八郎书铺。
乾道改元刻《
韩非子》二十卷,见《顾集》。(吴?仿宋刻本跋。)乾道己丑刻《钜宋重修广韵》五卷,见《森志》、《杨志》、《杨谱》。
建阳麻沙书坊。
绍兴市庚申(十年。)刻曾忄造《
类说》五十卷,见《陆续跋》。
绍兴癸酉(二十三年。)刻《新雕皇宋事实类苑》七十八卷,见《丁志》、《缪记》。(
日本活字印本。)无年号刻魏天应《论学绳尺》十卷,见《四库书目提要》。(云:建阳书肆所刊。)无年号刻《
十先生奥论》四十卷,见《四库书目提要》。(云:不著编辑者名氏,亦无刊书年月。验其版式,乃
南宋建阳麻沙坊本也。)
建宁书铺蔡琪纯父一经堂。
嘉定戊辰(元年。)刻《
汉书》一百二十卷,见《杨录》、《丁志》。刻《
后汉书》一百二十卷,见《张志》、《黄赋注》、《黄书录》、《陆续志》、《陆跋》。
武夷詹光祖月崖书堂。
淳祐中刻《
资治通鉴纲目》五十九卷,见《张续志》、《瞿目》。
南通市余氏。刻《新纂门目五臣音注扬子法言》十卷,见《天禄琳琅后编》五。(序后刻记云:“谨将监本写作大字刊行,校证无误,专用上等好纸印造,与他本不同,收书贤士幸详鉴焉。崇川余氏家藏。”)
建宁府陈八郎书铺。刻《
贾谊新书》十卷,见《丁志》、《陆志》、《陆跋》。(吴元恭校宋本。)
建安江仲达群玉堂。刻宋麻沙坊本《二十先生回澜文鉴》十五卷,《后集》八卷,见《丁志》。(
日本重刻本。)浙中则有:
杭州大隐坊。
政和八年刻重校正
朱肱《南阳活人书》十八卷,见《张志》、《瞿目》、(影宋钞本。)《陆志》。(宋刻本。)
临安府太庙前尹家书籍铺。刻《钓矶立谈》一卷,见《四库书目提要》。(《史部·载记》云:“叶林宗从钱曾家宋刻钞出,后题临安府太庙前尹家书籍铺刊行。”)刻《
渑水燕谈录》十卷,见《丁志》。(校宋钞本。)《北户录》三卷,见《
天禄琳琅》六、《张志》、《瞿目》、《丁志》。(明刻,
黄丕烈校宋本。)《
茅亭客话》十卷,见《黄记》、《朱目》。《
却扫编》三卷,见《朱目》、《丁志》、(影宋本。)《缪续记》。(影宋钞本。)《
续玄怪录》四卷,见《黄记》、《瞿目》。《箧中集》一卷,见《丁志》。(影钞宋本。)《曲旧闻》十卷,见《四库书目提要》、《缪续记》。(影宋刻本。)《
述异记》二卷,见《缪续记》、(影宋刻本,云序后有“临安府太庙前经籍铺尹家刊行”一行。)《丁志》。(依宋钞本。)
杭州钱唐门里车桥
南大街郭宅□铺。刻《寒山拾得诗》一卷,见《黄记》。(云寒山诗后有一条云云。
德辉按:《瞿目》有明刻本,“宅”下是“纸”字,盖即翻此刻也。)
临安府金氏。刻《
甲乙集》十卷,见《瞿目》。(云:后记刊板处已漫,仅存“临安府”三字,末“金氏”二字,馀不可辨。又云:每卷题名一行,下有“诗”字一行低二格,诗题低三格,每半叶十行,行十八字。德辉按:此即南宋书棚本,末一行为“临安府棚北大街睦亲坊南陈宅书籍铺印行”十七字,此存“铺”之半为“金”,“印”之半似“氏”耳。)
金华双桂堂。
景定辛酉(二年。)刻
宋伯仁《
梅花喜神谱》二卷,见《钱日记》、《黄赋注》、(云:此书亦载足本《敏求记》,其初刻在
嘉熙戊戌。
德辉按,今有
爱新觉罗·颙琰□□
松江区沈绮?仿刻本,嘉庆庚午
鲍廷博《
知不足斋丛书》本,
咸丰乙卯汉阳叶志仿宋刻本。)《阮外集》。
江西省则有:
临江府新喻吾氏。无元号丁未刻《
增广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十卷,见《森志补遗》。蜀中则有:
蜀汉崔氏书肆。刻王?《南华真经注》二十卷,附《拾遗》一卷,见《瞿目》。(旧钞本,云:无名序谓得完本于西蜀陈襄之家,以授崔氏书肆命工刊行。)
南平市雕匠叶昌。
绍兴三十一年刻
程俱《班左诲蒙》三卷,见《张志》。秦中则有:
咸阳书隐斋。
庆元县丁巳(三年。)《
新刊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一百九十七卷,见《杨录》。
晋中市则有:
汾阳博济堂。庆元乙卯(元年。)刻《
十便良方》四十卷,见《黄赋注》、《黄书录》、《瞿目》。又有不详其地者,为:
斐轩。刻《新增词林要韵》一卷,见《阮外集》。(云:书中标题则曰《词林韵释》,分十九部,而以上去二部依部列于平声之后,而入声不独为部。凡入声之作平声、作上声、作去声者,文各依类分隶于平上去之后。要皆统于平声十九部之内。其书出于
南宋无疑。)
葛氏传书堂。绍兴三年(壬子。)刻《温公书仪》十卷,(序后有木记二:曰“传?┪书堂”;曰“稚川世家”。)见《天禄琳琅后编》二。(
雍正三年汪亮采有翻宋刻,日本又翻汪本。)又有宋时书坊至元时犹存者,为:
闽山阮仲种德堂。
淳熙柔兆涒滩(三年丙申。)刻《
春秋左氏经传集解》三十卷,见《天禄琳琅后编》三、《钱日记》、《陈随笔》、《瞿目》、《莫录》、《森志》、《缪续记》、《杨谱》。无年号刻《杨氏家传方》二十卷,见《森志》。丙辰(三年。)刻《说文解字韵谱》五卷,见《天禄琳琅后编》三、《瞿目》。(云卷一后有墨图记二行云“丙辰节种德堂刊”,盖延佑三年本。)其刻本之流传至今,虽为人鉴赏,然雕镂不如官刻之精,校勘不如家塾之审,收藏家若概以甲本推之,抑亦未免爱无差等矣。
《天下之中说洛阳》中的《箧中集》
1.诗歌、散文、小说,根在河洛诗歌渊源于洛,产生于周。《王风》10篇,大约是
东周初年间的洛阳作品。《
大雅》与《
小雅》,是朝廷的正声,是
周朝京都乐歌,颂是一种宗庙祭祀用的舞曲。可以说《诗经》是以
洛阳市为中心的以河洛地区为代表的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散文开启于洛,其历史文献结集为《
尚书》。《尚书》不仅是文告、会议记录等应用文体的滥觞,还开辟了古代散文的先河。《尚书》记言叙事,绘声绘色,生动形象。不少篇章已出现成熟的辞格,如《梓材》用种地、建房、做器三个生活中常见的事理作比喻,说明创业和守成的关系,自然贴切。记述周代历史的《
逸周书》和
洛阳市出土的钟鼎铭文都是早期散文的优秀作品。《尚书》为后世散文创作奠定了基础。
春秋时期,哲学家
老子在洛阳著《
道德经》,标志诸子散文的出现。《道德经》五千言,结构严谨,论理玄妙,想象丰富。作为一本专题论著,它标志着先秦论说文体的完全成熟。战国时期的诸子散文,如《
庄子》、《
孟子》、《
韩非子》、《
荀子》等,莫不受《道德经》的影响,成书于
春秋的《国语?
周语》和成书于战国的《战国策?周》是洛阳散文的精品。
小说肇始于洛。
虞初(前140?—前87年?),号黄车使者,
西汉洛阳市人。
刘彻时,任方士侍郎。作小说《周说》,后世尊他为小说家之祖。《
汉书·艺文志》著录小说15家,其中包括《
虞初周说》。
班固注曰:“河南人,武帝时以方士侍郎,号黄车使者。”又据《汉书·封禅书》说:“(武帝)予方士传车,及间使求仙人,以千数。”又说:“太初元年,西伐大宛,蝗大起,
丁夫人、洛阳虞初等,以方祠诅匈奴大宛焉。”据此可知虞初是河南洛阳人,汉武帝时以方士得登高官,曾经乘车为武帝访求仙人,并善于禁咒。
由于《周说》的失传,几乎所有的文学史都很少记载
虞初的事迹和他的小说创作。
鲁迅的《
中国小说史略》中偶有所记。
谭正璧编撰并于1934年出版的《
中国文学家大辞典》说:“书虽不存,但因之被推为古代唯一小说作家”。所以虞初的名字后来被当作小说的代名词。明人搜集《
续齐谐记》和唐人小说八篇,刻为一书,命名《
虞初志》。《
四库全书总目》作《陆氏虞初志》,直以“虞初”作书名。
汤显祖有《
续虞初志》4卷,大抵搜集前人文章,非自撰写。
清代张潮的《
虞初新志》也是收集明末清初人的文章,汇为一编,共20卷。后郑澍若又有《
虞初续志》12卷。各种“虞初志”都是短篇小说选集。
在中国文学史上,
虞初对小说创作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后世称虞初为小说创作的鼻祖,由此可见虞初及其《周说》在中国古代小说创作史上的非凡地位。
洛阳市,作为文学之根,源出诗歌、散文、小说三大文学。它们波澜壮阔,一泻千里,走过汉魏,走过唐宋,掀起了一次又一次文学高峰。从当今文化遗迹和如峰的圣典中,仍能勾勒出洛阳古代文学的辉煌曲线。
2.河洛文学源远流长
夏商周三代都洛,其历史文献结集为《
尚书》。
春秋时期,哲学家
老子在洛阳著《
道德经》,标志着诸子散文的出现。
秦汉时期的洛阳散文继承了先秦散文的优秀传统,主要成就集中在政论和史传两方面。“食河南,洛阳十万户”的秦丞相
吕不韦所著的《
吕氏春秋》、
西汉洛阳才子
贾谊著的《过秦论》、《论积贮疏》、游学都城洛阳的
东汉哲学家
王充著的《
论衡》等,都是这个时期政论的杰出代表。
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七子”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
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独特的“
建安风骨”。无论是“曹氏父子”还是“建安七子”,都长期生活在河洛大地,这种俊爽刚健的风格是同河洛文化密切相关的。
魏晋南
北朝时期,都城洛阳的散文著作灿如繁星。这一时期的散文,抒情色彩越来越浓,骈俪倾向日益明显,遣词造句的技法更为讲究,体裁也愈加多样。曹操文风,清峻通脱、慷慨沉雄;
曹植章表,才华横溢、辞藻繁富;
陈寿的《
三国志》、
郦道元的《
水经注》、
杨衒之的《
洛阳伽蓝记》等皆为都城洛阳散文之佳作。
西晋以后,“骈文”兴起,并盛行于南北朝,奠基作家为移居
洛阳市的
陆机。骈文比汉赋表达功能丰富,因而历代都有继作,且不乏佳作名篇。
魏晋的笔记小说,志人或志怪,注重故事性和艺术性,代表着中国文学一个方向。
张华的《
博物志》,以及见于著录的《魏武故事》、《
曹瞒传》等均是当时都城洛阳的小说力作。
拓跋宏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改革。北方游牧民族把他们的文化也带到中原,如著名的乐府
民俗音乐《
敕勒歌》就是鲜卑人的民歌,后由鲜卑语译成汉语。著名的《
木兰诗》就最先流行于洛阳。“东市”、“西市”是当时的
洛阳市的市场,“可汗”是
北魏皇帝的称谓。该诗叙事晓畅,风格古朴,代表了北魏文学的最高成就。北魏时诞生有一部30余万字的辉煌著作《
水经注》,这是一部地理学著作,更是一部文学作品,是北朝游记散文的代表作。
隋统一全国、
隋炀帝迁都洛阳后,南北诗风出现融合趋势。隋炀帝博学多才,善诗赋,晓音律,雅好“梁陈”之音,崇尚“华艳”之美,一批
南梁旧臣把清绮的诗风带到帝都洛阳。炀帝首创进士科,以诗赋文学作为选拔官吏的依据,极大刺激了诗歌的发展,为后来
唐朝诗坛的高度繁荣奠定了基础。
唐代
洛阳市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文化之都,中国诗歌在这里进入了自己的黄金时代。“初唐四杰”的
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等为地方官吏,也常来东都献诗,他们的诗歌创作被视为“唐音”的发端。
武则天以洛阳为神都时期,与
宋之问齐名的是沈期,二人的诗崇尚靡丽,美如锦绣,学者们都模仿他们的作品作近体诗,号为“沈宋体”。
盛唐时,诗人
李白少年时生活在洛阳,
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李白首次到
长安谋仕未果,愤然离开长安,三顾东都,先后拜会了故友
元丹丘、结交了伟大诗人
杜甫,伟大的
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和伟大的
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共同在东都游历和居住。与
洛阳市籍诗人元结编著《箧中集》,留下了四十余首赞美洛阳的不朽诗篇。《箧中集》所收的五言古诗极多,其诗《舂陵行》、《贼退示官吏》等都是名篇佳作。
唐时,与元结同时代的洛阳籍诗人
独孤及,其《
毗陵集》在唐代文学史上也很有影响。
中唐诗人,影响最大的是久居洛阳的
白居易和洛阳籍诗人
元稹,二人并称“元白”,为中唐“
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启功诗深受人们喜爱,四海之内,士庶、僧徒、孀妇、处女莫不吟诵,京都洛阳更是风行有加。元白诗的七言长篇歌行,时人称为“长庆体”。元稹去世后,白居易与洛阳籍诗人
刘禹锡为诗友,有《
刘白唱和集》。
自大和三年(公元829年)白居易居
洛阳市,长达十八年,死后葬于龙门东山(香山)琵琶峰。他是我国历史上极负盛名的伟大诗人,一生诗作甚丰,流传至今的有3000多首,而其中有800余首是吟唱洛阳的。
中唐时期,与元白诗不同风格的是
韩愈派诗人,其诗豪放怪奇,被称为硬体诗。此派诗人中,以
卢仝、
李贺为代表。卢仝隐居洛阳城中,自号玉川子,甚为韩愈所推崇,韩愈所极力称赞的另一个诗人李贺,字长吉,出生于洛阳福昌,终年27岁,由于负才不遇,思想孤僻,善于吟鬼,诗作极其精彩,人称“诗鬼”,称其诗为“长吉体”。
隋唐五代时期,帝都
洛阳市的北邙山及周围诸山是王公大臣、文人雅士礼葬之地。洛阳出土的数千方墓志,大都是出自当时著名文学家之手,保存了一大批优秀散文作品。
北宋时期,曾做西京留守的
欧阳修,居洛十九年而著《
资治通鉴》的
司马光,以及洛阳籍文学家
尹洙,哲学家
邵雍、二程、
吕公著、
文彦博等均是当时的文学泰斗。特别是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葬于伊川的文学家
范仲淹所写《岳阳楼记》等是不朽的散文名著。洛阳籍文学家
尹源、赵皇仁、张铸等也以散文见长。
唐朝时,帝都
洛阳市出现了传奇小说即文言短篇小说,内容多传达奇闻轶事,主要题材已不限于鬼神灵怪,还有爱情、历史和侠义等,反映面广,生活气息浓,展现了丰富多采、充满喜怒哀乐的人间风俗世界。
元稹的《
莺莺传》和房子里的《杨娼传》是其代表作品。这两位洛阳籍著名文学家的传奇小说以爱情故事为题材,情节曲折,哀婉动人,人物形象鲜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金元之际,北方诗坛万马齐喑,避居洛阳山区的
元好问成为唯一特别引人注目的诗人。元好问居洛阳福昌的五年间,写出了不朽的诗评——《论诗三十首》。这组诗,评论了自汉魏至宋代的许多重要诗家和流派,揭示了元好问对诗歌创作的主张和追求。清人
翁方纲在《石洲诗话》里说:“先生一生识力皆具于此。”
田雯在《古观堂杂著》里称赞这30首论诗之诗“议论阐发,皆有妙理”。在兵连祸结的金元战争中,元好问颠沛流离,写下了不少丧乱诗,这些诗表达了诗人“西南遥望肠堪断”、“家亡国破此有留”的悲愤心情。其后,
洛阳市籍诗人张澄、刘焕等成为全国闻名的文学家。
唐朝以后,宋元的话本小说,明代的长篇小说和白话短篇小说在洛阳得到广泛流传,创作活动也很活跃。洛阳的地方戏剧也不断吸收小说的故事情节,形成独具特色的剧目。到清前期,代代相济的河洛小说创作传统铸造了文学巨著《
歧路灯》。
《歧路灯》的作者
李绿园,原名李海观,字孔堂,号绿园,祖籍洛阳西的新安马行沟。《歧路灯》凡108回,60余
万言。该书以康乾盛世时期的
开封市为背景,记述了贵族子弟谭绍闻从堕落到改邪归正的故事,全书人物众多,中原俚语风情尽入书中,李绿园用他的巨笔丰富了我国文学艺术的人物长廊,这部伟大作品为后人了解封建社会提供了宝贵资料。
清代洛阳地区的长篇小说还有《黛眉寨》,《黛眉寨》署名西山外史。目前仅发现一部完整的清代手抄本和民国时期的两个手抄残本。据记载,这本小说有民初的刻本,但尚未发现。据研究,西山处史是清代
爱新觉罗·旻宁年间
新安县举人张象山的号。西山外史实际上是《黛眉寨》一书的整理者,这和《
水浒传》、《
三国演义》有相同之处,是一部在人民群众上百年集体创作的基础上,经作家进行整理加工所创造出来的话本小说,全书一百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