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阳城
河南省林州市临淇镇辖村
淇阳城村位于位于林州市临淇镇镇西部7.5公里处,全村地势东高西低,辖有3个自然村,13个村民小组,辖区面积3.55平方千米,2700余人,以种植小麦、玉蜀黍属为主,以红薯、大豆、芝麻、棉花为辅。
气候特征
淇阳城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丰富,属暖温带湿润性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适中,春季温暖,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凉爽,冬季寒冷干燥,历年平均气温12.7一13.7℃。极端最高气温40.8℃,极端最低气温-17.4℃。全年平均气压1001.5毫巴。全年降雨量为606.1毫米。无霜期210天左右,是个山清水秀、气候宜人、交通方便、林茂粮丰的好地方。
交通
淇阳城村地处河南省林州市市最南端,临淇镇西部7.5公里处,毗邻淇河,距林州市区45公里,界于东经113°49'-52',北纬35°46'-47'之间。
历史沿革
夏:属冀州
周:属卫国
春秋:属卫(后属晋)。
战国:属韩国(后属魏国,而后又属赵国)临虑邑。
秦:属邯郸郡临虑邑。
西汉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属太原市、朔方刺史部河内郡隆虑县。
西汉末年(公元24年),王昌因追捕东汉刘秀在此建城,俗称“郎城”或“郎子城”。
东汉延平元年(公元106年):属司隶校尉部内郡林虑
三国:属魏国司州河内郡林虑。
晋朝泰始元年(公元265年):属司州汲郡林虑。
西晋永嘉元年(公元307年):属前赵汲郡林虑。
东晋大兴二年(公元319年):属后赵汲郡林虑。
东晋永和七年(公元351年):属前燕汲郡林虑。
东晋太和五年(公元370年):属前秦汲郡林虑。
东晋太元九年(公元384年):属后燕汲郡林虑。
北魏太平真君六年(公元445年):属相州魏郡林虑。
北魏太和二十一年(公元497年):属相州魏郡林州市
北魏永安元年(公元528年):属相州林虑郡临淇县。
北齐天保七年(公元556年):废林虑郡,属司州林虑郡临淇县
北周:复置林虑郡,属相州林虑郡临淇县。
隋开皇三年(583年):废林虑郡,置淇阳县、临淇县。
隋开皇十六年(596年):林虑县改置岩州,淇阳县并入林虑县。
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撤销岩州,淇阳县、临淇县划入林虑县,属魏郡
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属河北道岩州。
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废岩州为县,属相州林虑县。
金贞佑三年(公元1215年):属河北西路彰德府林州。
元至元二年(公元1265年):属中书省彰德路林州市
元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属中书省彰德路林州。
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降州为县,属河南布政司彰德府林县。
清:属河南省彰德府林县临淇集。
中华民国2年(公元1913年):属河南省河北道林县临淇区。
1949年8月:属平原省安阳专区林县临淇区。
1952年11月:属河南省安阳专区林县临淇区。
1962年:属安阳专区林县临淇区。
1983年10月:属安阳林县临淇区。
1986年:属安阳林县临淇乡。
1988年12月:临淇乡撤乡建镇,属安阳林县临淇镇
1994年1月24日至今: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林州市设立林州市,由河南省直辖,暂由安阳市代管。今属安阳林州市临淇镇。
千年古城
千年古城——淇阳城隶属于河南省林州市临淇镇,始建于西汉末年(公元24年),迄今已有近二千年的历史,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隋开皇三年撤销林虑郡,南部分置淇阳县,县城在今淇阳城村。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设置岩州。大业元年(公元605年),撤销岩州,淇阳县,临淇县划入林虑县(即林县,现改名为林州市),隶属魏郡
名称来历
改名历程
淇阳城:东汉更始三年(公元25年),当地官员嫌王郎名声不好,便取“淇河位其城南(阳)”之意,改名“淇阳城县”。
淇阳县:杨坚(杨坚)开皇三年(583年)废林虑郡,林州市分置淇阳县;
淇阳城:隋文帝(杨坚)开皇十六年(596年),林虑县置岩州,淇阳县并入林虑县。
淇阳城:大业元年(公元605年),撤销岩州,淇阳县,临淇镇划入林虑县,属魏郡。
民间传说
淇阳城原名郎城。民间传说,王昌(即赵汉皇帝王昌)当年追杀刘秀来到此地,见这里山川秀美,土地肥沃,便决定在此定居建城。“郎城”一名即此而生。
东汉王朝建立后,当地官员嫌王郎名声不好,便取“淇河位其城南(阳)”之意,改名“淇阳城”。而在民间,郎城的村名却一直流传了下来。至今已过去了1900多年,现在当地的老百姓还是这样称呼。
林州古城——郎城
淇阳城位于今临淇镇淇阳城村。民间俗称“郎城”,西汉末年,邯郸人王郎在此屯兵筑城得名。
王昌是西汉末年一个政客,他的老巢在邯郸市,因追捕东汉刘秀来到林州市。当行至临淇盆地时,见这里山河壮丽土地肥沃,便乐不思返,在此驻守建城,“郎城”地名由此而始。
东汉建立后,人们嫌王郎名声不好,便取“村庄位居淇河之北”之义(古称河北省为阳),改名“淇阳城”。
历史上的淇阳城,不仅是林州古城之一,还曾是淇阳县城的所在地。《隋书·地理志》载:“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废林虑郡,析置淇阳县,大业二年(公元607年)省(撤销),入林虑县。淇水在其南。”
由此可见,淇阳县仅存24年,但淇阳城和郎城的名称,却一直流传至今。直到1970年,村西头门上,仍存有砖刻“古淇阳城”四字。
抗日根据地——淇阳城
太行山根据地的抗日堡垒:抗击日伪的主战场
1938年8月,115师344旅由旅长徐海东、政委黄克诚调率领进驻林县淇阳城一带。344旅广泛开展抗日宣传活动:抗击日军侵略,组织农民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发展党员,建立党支部。旅部派民运科长王凤梧在淇阳城发展党员4名,建立了中共淇阳城党支部。接着成立了淇阳城农民抗日救国会。
文化
语言
淇阳城的主要语言为林州市话,林州地处河南省河北省山西省三省交界,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形成了独立的方言,林州话与安阳市其他县、河南话都有很大不同,一般来说,非当地人不容易听懂。
林州话,或称林州方言(原来的林县即现在的林州),是一种汉语方言,属北方语系。林州方言语音铿锵有力,掷地有声,高亢宏亮,发音清晰,浑厚直硬,变音较多,四声分明,去声字多多。词汇丰富,词尾多有后缀;句中常有语头、镶中和缀尾,说话常省略某些词语。林州话对多音节词的首音节词读得沉重、响亮、节奏长,末音节词读得轻、低、节奏短:常因发音速度快,省略或轻放读个别词的声母、韵母,听起来好象改变了原来词语的音节。
林州市位于河南省最北部,与邯郸市接壤,是安阳市下属的一个县级市。林州与安阳相隔不过一个多小时车程,但其口音却有着天壤之别,彼此用方言交流都难以领会,而且这种口音和正宗的河南方言听起来完全没有类似之处,于是,除了林州人自己,很少有人听得懂这种在北方语系里按理说应该很好理解的方言。
林州话和河南话不属于同一语系:典型的河南话属于中原官话,而林州话则属于晋语。“晋语前身应该是汉代扬雄方言》提到的“赵、魏之西北”方言。晋语的使用人口近5000多万(86年是4600万),其中山西省约2000万(不含运城市临汾市大部,运城话和临汾话属于关中系统)、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河北省西部、河南省北部各近1000万,陕北地区有300多万。晋语的最重要特征是有入声,这和北京的官话很不相同,晋语比北京话的语言特点古老很多,有学者戏称之为“北方话中的山里话”。林州市话,放在河南话,或者放在晋语邯新片中都是非常晦涩的,甚至因此林州人受到河南人的嘲笑。
淇阳城方言特殊词汇
1.称谓
秀子【妻子】 姥姥【外婆】  
2.食物
林州方言食物
3.动物
林州方言动物
4.天文、地理
林州方言天文地理
5.时间词
林州方言时间词
6.人体器官
7.综合
8.其他
特产
淇阳城特产有:红薯、大豆、芝麻、棉花等。
饮食
淇阳城特色饮食有:大烩菜泉州卤面素三鲜饺子捞面条、宽面条汤、凉粉、粉条、和乐、鸡蛋面疙瘩汤、红薯面窝窝等。
大烩菜
由于制作简单,口味鲜美、醇厚,在淇阳城是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的,除了饭店里做的大烩菜,基本是家家都会做,每天都在吃。由于淇阳城历史上比较穷,在吃饭上不讲究,炒菜时不一盘一盘地炒,而是把各种菜依次放到锅里一起炒熟,从而成为烩菜。随着生活的改善,烩菜里的配菜越来越丰富,口味也越来越好吃,逐渐形成淇阳城一种地方特色饮食文化。现在配菜主要有:白菜、豆角、海带、香菇、金针、木耳、粉条、粉皮、皮渣、豆腐、红烧肉块等组成,做成后油而不腻,咸淡可口,大大增强人的食欲。在饭店里一般配以大米主食,在上一碗鸡蛋紫菜汤,让人回味无穷。在个人家庭里,一般也是配以大米为主食,在过节日时,有时会配馒头为主食。现在淇阳城大烩菜已成为淇阳城特色菜,每每有结婚喜庆的时候,主人家都会支起大锅,一连做好几天大烩菜,招待亲戚朋友、街坊邻居。
在淇阳城,卤面是一种很受欢迎的主食,由于卤面食用方便快捷,很方便外出办事的人食用,不管是街头巷尾,还是城市乡村,随处可见三轮车上放着大笼屉,笼屉里面放着做好的卤面,下面放着加热的火炉。中午时分,在街上行色匆匆的生意人随时可以坐在马路边要一碗卤面,热情的老板还会免费为你端上一碗面汤,在上世纪90年代,1.5元的价钱就可以让你吃饱喝足,然后接着去忙自己的事情。淇阳城卤面做法独特,做好后1天之内口感不变,被称为中原地区淇阳城式快餐。淇阳城卤面是将面与卤(肉)汤混合,使面充分吸收卤汤入味后上笼屉蒸制。蒸好的泉州卤面没有汤汁,香而不腻,干而不柴,百吃不厌。卤面的配料一般是:细面条,五花肉黄豆芽(或豇豆,蒜苔)等。卤面的独特做法保证了它的独特口味:1、将肉切成粗丝状或块状,用老抽五香粉,姜片,葱段,料酒腌15分钟;2、用蒸锅烧水,将面条上锅,水沸后中火蒸15分钟;3、用另一灶开始炒菜,热锅倒花生油调和油少许,放肉进锅,炒至五花肉出油,放入黄豆芽,煸香,加老抽和盐适量上色、入味,翻炒两分钟,加适当温水,水开后继续烧10分钟;4、面蒸好后将面放入稍大的锅或盆中,打散,越散越好;5、将烧好的菜连汁儿一起倒到面上,充分拌匀,让面将菜汁儿吸干;6、将拌好的面上蒸锅中火再蒸5分钟关火即可食用。
水饺
在淇阳城,素三鲜饺子也叫饺子,代表了团圆、喜庆、关爱、牵挂,它是逢年过节等隆重节日里不可缺少的角色。和面、盘馅、擀面皮、包饺子,每一步精细地做工,都把美好的心愿和对亲人的关爱融入了进去。春节、端午、中秋节重阳节元旦冬至等节日,水饺总会出现在淇阳城人每家的饭桌上。对亲人的关爱和牵挂,也融入到了水饺里,每每有亲人远行或归来,都会用水饺来送别或接迎。
淇阳城饮食是捞面条的天下,无论春夏秋冬,家家户户的正餐一定是捞面条。面条可选细、宽各种种类,以手擀面为佳,水开后,将面条下到锅内,用筷子搅散,等锅再次滚上来时,加以适量凉水,如此加水反复三次,面条煮好,即可捞面出锅。捞面条好吃,还需调一些入味的臊子,也就是吃捞面需要的配菜或卤菜。在淇阳城,臊子可以是各种炒菜,并无固定配方,但是,不论荤素,菜一定要切得精细,这样炒出来的臊子,菜细汁浓,加到煮熟的捞面条里,搅和均匀,配以蒜汁和一滴香油,口味鲜美的捞面条就可以品尝了。介绍几种淇阳城特色的臊子:白菜炒豆腐、鸡蛋炒西红柿、鸡蛋炒菠菜西红柿炒茄子土豆炒肉等等。
在淇阳城,小孩满月那一天,会邀请亲戚朋友、街坊邻居,举行庆贺,中午饭吃过,会给乡亲们花饭,除了大烩菜外,其中必有宽面条汤,宽面条有2cm宽,其中有着深刻寓意,期盼孩子以后人生道路宽广、事事顺利。这么好的饭,自然也就成了淇阳城人饭桌上常见的饭了,一般会在晚饭做,只不过面条会适当细一点,另外会加上一些青菜,用烧热的菜油一烘锅,再加上馒头或火烧,就发展成了淇阳城常见的晚饭。
人生病后,一般都肠胃虚弱,不喜饮食。家里人一般会做鸡蛋面疙瘩汤给病人喝,根据病人口感,或调以白糖,或加油盐酱醋。鸡蛋面疙瘩汤营养丰富,易于消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的融合,淇阳城饮食呈现多样化发展,如出现了:米皮凉皮面皮米线等各种街头小吃,大饭店里更是融合了东南西北中各式饭菜。
民俗风情
淇阳城的民俗风情与临淇镇其他乡村差别不大,民间习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它像璀璨的明珠点缀人们的生活,增添了情趣和光彩。在传统节日中,虽然存在一些落后和迷信的东西,但其主要作用在于丰富、调节人民的生活,加强人民群众之间相互联系和交往,同时表达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以及对邪恶势力的厌恶情绪。正是这种内涵美,使得一些传统节日久传不衰。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进步和发展,一些与人民生活联系淡薄的节日逐渐被淘汰,有的节日内容不断更新,抛弃其落后迷信的份,发展其健康有益的内容,逐渐成为人民的生产劳动之余庆贺丰收,改善生活,游乐嬉戏,追求光明的有益活动。
一、过年
春节。俗称"新年"、"阴历年",是我国汉族人民最隆盛的节日。
淇阳城将春节称为过年,但过年并非专指正月初一,而是包括年头和年尾。一进入腊月便有"年味儿"了。
腊八节这天的早餐,民间要吃"腊八粥"。粥用小米、柿块熬制而成,味道甜香,俗称"柿疙瘩白汤"。农妇均要在太阳未出前将粥做好,扳上南墙一谷堆儿,口曰:"腊八粥早些做,扳上南墙一谷堆儿,小不蹬俺家谷"。吃"腊八粥"据文献记载,林州市是从宋朝开始的。原来的意思是人们用一年的收获祭祀祖先、祭祀众神并庆祝丰收。后来,由于林州灾害频繁,逐渐演变为吃"腊八粥",预祝来年粱谷丰登。目前林州民间尚有"吃了腊八粥,来年好收田"的俗语。
初一磕头。人们天不明吃罢饺子后,晚辈先给家中长辈磕头,然后结伙去别家(一般是本族)磕头拜年。家里除留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受头外,其余都到左邻右舍,甚至三里五村向亲族新友拜年。若晚辈是小孩,或新婚媳妇,长辈要给几个压岁钱。
走亲戚。走亲戚的次序是:外甥走姥姥家,闺女携婿走娘家,然后是去姑、姨、姐家。除特殊情况外,都要回拜。民间有"初一初二娥媚月,初三初四好拜节"之说。
二、打春鞭年
"一年之计在于春"。人们把希望寄托在大好春光里,希望人丁兴旺,生活美好。
古时,立春这天,林州市迎春花、鞭春、咬春的习俗,民间俗称"打春儿"。《重修林县志》载:"立春前一日,县官率属具威仪鼓乐,迎春于东郊,耕籍田,鞭土牛,具五辛盘,食春饼。颁送芒神、土牛画像,曰迎春。远近观者如堵。
三、正月十五闹元宵
正月十五元宵节,又叫上元节、灯节。是夜,张灯结彩,猜灯谜,观焰火,吃元宵,赏月赋诗,相沿成习。隋、唐、宋以来,盛极一时。
十五这一天的烟火也十分壮观。烟火由民间各区以一个大村为首筹办,十五前开"点老杆"。老杆上的各种做事,都用烟火表现。届时,远远近近男女老少,观者如集。老杆一点,两个多小时才能完结,上元这天,民间的各种文艺活动出串演比赛,热闹非凡。
四、填仓增福
淇阳城的填仓节有大小之别,市南区乡村称正月十九日为小填仓节,二十四日为大填仓节,过两个填仓节日。市北区乡村只过二十四日的填仓节。是日,人们将年间香坛里的食物倒入粮仓,表示过年已经结束,粮食应该满仓。诸神也该退位。并做面条汤煮饺子,曰"金丝缠宝"以当的缠福。傍晚燃放鞭炮。此日过后,人们便开始远行,粮食可以外出。
五、二月二龙抬头
林州市十年九旱,水贵如油,历来对龙特别崇拜,村村建有龙王庙,祈求龙王降雨。民间有很多"龙"的传说:龙于头年的冬至蜇潭,来年的二月二抬头升空,开始它行云降雨的工作。"春雨贵似油",人们希望龙多给下几场。敬龙活动久传不衰。
六、清明上坟
三月清明节这天,淇阳城流行祭祖的活动。它既有怀念先人,勉励后代之意,也可借此大量植树造林。这天在坟头植树,让先祖功德荫庇后代,也有百年树人之意。
七、端午吃粽糕
端午,即农历端午节日,淇阳城称五月单五。"端""初"同义,"五""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为"午月",故"初五"作"端午"。
八、六月六看谷秀
农历六月初六,古为"天祝节"。进入六月,天气返潮,食物易于发酵。民间开始用大麦造曲,以作醋、酱酵母。妇女们还特别注意翻箱晾晒衣物,以除潮气。六月初,正值谷子抽穗阶段,人们盼雨心切,习惯聚集地头观看长势,有"六月六,看谷秀"和"大旱不过六月六"之谚语。六月正值酷暑天气,许多习俗都与消夏抗暑,卫生保健有关。
九、七月七乞巧
淇阳城认为七月七日夜是牛郎和织女相会的时间。牛郎“牛郎星",俗称"牵牛星",织女即"天孙"。
十、七月十五对响鞭
农历七月十五,淇阳城说是"牲口节"。是日,有牲口的人家要做羊羔馍上供。此馍用白面做成羊羔形蒸熟,中午上供后食用,还要放鞭炮,庆贺六畜兴旺。这天停止使用牲口,并于晚上做一锅炒米汤给牲口喝。所谓"打一千,骂一万,七月十五吃顿炒米"即指此。
十一、八月十五庆月圆
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是淇阳城的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至今有兴无衰。这个节日因建立在人们对自然美--"月"的审美心理基础上,超越了时代和地域,增加了无穷的活力。
十二、寒衣节儿祭祖先
农历十月初一是淇阳城一年中的第二次祭祀祖先活动。全市都有在这天上坟、扫墓的习俗。淇阳城村的人们还要往坟上压纸,说是给祖先"换寒衣",认为先人虽已亡故,但仍和生前一样,生活需依季节安排。
十三、冬至吃冻疙瘩
古代我国对冬至节很重视,《汉书》载:"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要长,阳气升,是个吉日,因此值得恭贺一番。"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淇阳城是日家家户户吃饺子,有吃扁食能防冻耳朵之说。
十四、男婚女嫁
男婚女嫁,为林州市民间家庭一桩大事。从传说伏羲与女娲氏兄妹族外相婚,始创嫁娶,到封建社会的一夫多妻,一夫一妻。婚嫁时逐渐有了套礼节。
十五、庙会
淇阳城本地称“庙会”为“赶会”,庙会上商品琳琅满目、物美价廉,热闹非凡,是林州具有民俗风情的活动之一,每年的正月三为淇阳城村的庙会。
历史文献
《隋书》
卷三十志第二十五
魏郡(后魏置相州东魏改曰司州牧。后周又改曰相州,置六府。宣政初府移洛,以置总管府,未几,府废。)统县十一,户十二万二百二十七。
安阳市(周大象初,置相州及魏郡,因改名邺,开皇初郡废,十年复,名安阳,分置相县,邺还复旧。大业初废相入焉,置魏郡有韩陵山。)邺(东魏都。后周平齐,置相州。大象初县随州市徙安阳,此改为灵芝县。开皇十年又改焉。)临漳县(东魏置。)成安(北齐置。)灵泉(后周置。有龙山。)尧城(开皇十年置,名长乐,十八年改焉。)洹河后周置。)阳(后周置。开皇十年置慈州,大业初州废。)临水(有慈石山、鼓山十八景、滏山。)林虑(后魏置林虑郡,后齐郡废,后又置。开皇初郡废,又分置淇阳县。十六年置岩州。大业初州废,又废淇阳入焉。有林虑\u003c谷共\u003e、仙人台、水。)临淇(东魏置,寻废,开皇十六年复。有淇水。)
清史稿
柯劭忞等志三十七地理九△河南
彰德府:林繁。府西南百十里。林虑山,西二十里,太行山支。其异目:西黄华、天平、玉泉,西南峪、栖霞市,西北鲁般门、倚阳,皆林虑之异名者也。浊漳自潞城区入,缘涉界,左会清漳为漳河,东入河内。水经注所谓“葛公亭、磻阳城北合沧溪”者。其南,洹河自黎城伏入,复出为大河头,迳城北,左合史家河、陵阳河,至龙头山复伏。西南:淇水自辉入,迳石城、淇阳城,右会淅水,入汤阴县。县驿一。
卷四十九河南四
○淇阳城「《志》云:在县南三十里。隋初置淇阳县,属相州。大业初,并入林州市。又阳城,在县西北八十里。或曰:后赵时置县于此。有沧溪水,经城西北隅入于漳水。又有石城县,《括地志》:在县西南九十里。秦惠文王十一年,伐赵,拔石城,即此。
○淇水《隋志》魏郡林虑县下,开皇初,分置淇阳县,不名沾阳也。
又东迳冯都垒南,(会贞按:《名胜志》引此,冯作洪,云在林县南七十里。此句指淇水。)世谓之淇阳城,(守敬按:《隋志》灵泉下,开皇初,分置淇阳县,大业初废,盖即因此城为名。《彰德府志》,淇阳城在林县南七十二里,俗呼郎子城。)在西北三十里。(会贞按:上言淇水迳垒南,则此当作在北,西字衍。)
水经注
淇水
水经》讲:淇水出河内隆虑县西大号山。淇水又东北历淇阳川,迳石城西北。城在原上,带涧枕淇。又东迳冯都垒南,世谓之淇阳城,在西北三十里。
杨坚(杨坚)开皇三年(583年)杞州改称滑州。明洪武七年(1374年)滑县易名滑县。
同年,废林虑郡,林州市分置淇阳县。
开皇六年(586年),复置内黄县,隶相州。
开皇十年(590年),邺县北迁邺城旧址,于安阳市旧城东北洹河南岸重置安阳县
开皇十六年(596年),林虑县置岩州。大业初废州,临淇县、淇阳县并入林虑县。
传世藏书书水经注,大唐西域记,海国图志季羡林,侯仁之,史念海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5
第1014页
明洪武三年,以林虑县省入州,又降州为县。今城周三里有奇,编户三十五里)。〇淇阳城(《志》云:在县南三十里。隋初置淇阳县,属相州。大业初,并入林州市
淇阳县〔583—605〉《隋志》林虑县下:"开皇初郡废,又分置淇阳县,大业初废淇阳县人焉。"
第1062页魏嵩山,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
1374页
淇阳县降胥开皇初分林虑县置,治所在今河南林县南。大业初废。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下》
第2438页
隋开皇初置,属相州。治所在今河南林州市南七十二里淇阳城。大业初废。
《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下》
【淇阳县】古县名。隋开皇初分林虑县置,治今河南省林州市南。属岩州。大业初废。
《清人文集地理类汇编》
第4卷-第394页谭其骧浙江人民出版社
开皇初,分置淇阳县。在今林县南三十里。不名沾阳也。又汲郡魏县下:旧曰朝耿,开皇十六年置清淇县,大业初改朝歌曰卫,废清淇入焉。有淇水,不云有沾水也。
第4卷,第1部分-第56页二十五史补编编委会,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开皇初郡废】县^相州【又分置淇阳县】今林县南三十里
《水经注全译》
第167页郦道元山西人民出版社,1995-726页
又东经冯都垒南边,一般称为淇阳城,在淇水西北三十里处。
《中国文化精华全集》
第15卷王书良,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2
第764页
沙沟水又东径隰城北,《春秋》僖公二十五年,取大叔于温,杀之于隰城是也,京相瑶曰:在怀县西南。又径殷城西,东南...淇水出河内隆虑县西大号山,《山海经》曰:淇水出沮山。水出山俩,炀波?...又东径冯都垒南,世谓之淇阳城,在西北三十里。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河南省》
第6卷,《河南省》编委员会商务印书馆,1993
第177页
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林虑郡废,南部分置淇阳县。
第179页
淇阳城[Qyángchéng]在林县城关镇南32公里。属临淇乡。西汉末年,王浪守此。建郎子城,俗名郎城。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置淇阳县,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废。因在淇河之北,故名。村落呈矩形,东西、南北主街十字相交。
《林县志》
第8页
隋开皇三年(583)废郡,分置淇阳县。隋开皇十六年(596)置岩州,辖林虑县、淇阳县、临淇县。陏大业元年(605)废州,淇阳县,临淇县并入林虑县。
《林州市建筑志》
房其清主编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
第163页
四、其他城址
淇阳县城址:位于临淇镇淇阳城村,建于陏朝时期。
《林州文史资料第15辑》
林州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2005
46页
淇阳城
临淇镇淇阳城村,民间俗称“郎城"。此名缘何而来?据考证,它和两汉末年一个叫王昌的人有关。
关于王郎其人,可参见110页“马刨泉”一节。他的老巢在邯郸,因追抓刘秀而来到林州市。当行至临淇盆地时,看到当地山川秀美,土地肥沃,便乐不思返,在此定居建城。“郎城”一名即此而生。
东汉工朝违立后,村民们嫌工郎名声不好,便取“淇河位其村南(阳)”之意,改名“淇阳城”。
历史上的淇阳城村,不仅是林州古城之一,还曾是淇阳县城的所在地。《隋书汉书地理志》载:“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废林虑郡,析置淇阳县,大业二年(公元607年)省(撤消),入林虑县,淇水在其南。”由此可见,淇阳县仅存24年,但淇阳城和郎城的名称,却一直流传至今。
1970年以前,村西头券门上,仍存有砖刻“古淇阳城”四字。
河南省志区域建置志》
河南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纂1994
178页
历史上,林县境内先后建有淇阳城、辅岩城等,其建置沿革情况大致如下:
淇阳城:在县南。隋初置淇阳县,属相州,大业初年并人林州市
辅岩城:在县东。本为安阳县的水冶村,金兴定三年(1219年)置为县,属相州,元朝废除该县建制。
《康熙林县志》
沿革·古迹
淇阳城在县南七十二里车辐社,隋开皇三年,废林虑郡,析林虑置淇阳县。大业二年,废省入林虑县。淇水在其南,郦道元水经注》云:废淇阳故城。俗谓之郎子城。《汉书地理志》云,即淇阳也;
《乾隆林县志》
疆域·沿革
隋开皇三年,郡再废,又析置淇阳县;十六年改置岩州;大业二年州废,复为县,并淇阳入县,属魏郡;其临淇县亦废入焉。
山川·古迹
淇阳城在县南七十里车辐社。隋开皇三年废林虑郡,析置淇阳县。大业二年省入林州市。淇水在其南,俗呼郎子城。
山川·诸水
淇水(在县西南七十五里)。东北流迳淇阳故城,又东北迳石楼南,又东北迳冯都垒南入汤阴县界,又东流三十余里入淇县界(按《水经》云,“淇水,出河内林虑县西大号山。”《山海》云,“淇出沮洳山,水出山侧。”疑大号、沮洳,一山异名。沮洳山在辉县市西。即卫诗所谓淇水是也)。
《顺治林县志》
沿革·古迹
淇阳城,在县南七十二里车辐社。隋开皇三年废林虑郡,析林虑,置淇阳县。大业二年废,省人林州市。淇水在其南、郦道元水经注》云:废淇阳故城,俗谓之郎子城,《地理志》云即淇阳也。
山水·诸水
淇水(在县西南七十五里)东北流经淇阳故城,石城县西北,城在源上,带涧枕淇。又东北经石楼南,又东北经冯都垒南,至河头村西南二里许,淅水注之(按《水经》云:淇水出河内林虑县西大号山。《山海经》云:淇出沮洳山,水出山侧,疑大号、沮洳,一山异名。沮洳山在辉县市西,即卫诗所谓淇水是也)
《民国重修林县志》
地理上·山川·河流
又南有淇水:上源来自辉县之侯兆川(《山海经》谓淇水出沮洳山,《水经注》及《淮南子·地形训》为出大号山,沮洳、大号今皆未详所在,《一统志》谓即今之淇山)。入境东流过石城,亦名石楼,一石面水壁立,下有门如城楼(《水经注》有石城,为淇水所经。又有石楼,为淇水支流西流水所经。皆在淇阳城东,与此不合)。又东过淇阳故城,南苇涧河自南来注焉(水出淇山中)。
地理下·古迹
淇阳城在县南七十里,俗呼郎子城。《隋书·地理志》:“开皇三年废林虑郡,析置淇阳县。大业二年省,入林州市。淇水在其南。”又《水经注》:“淇水又东北地区西流水注之。水出东大岭下,西流经石楼南,又东经冯都垒南,世谓之淇阳城,在西北三十里。”按《水经》魏郦道元注,其时已有淇阳城,则筑城在先,置县在后矣。
地理上·沿革(文)
隋置岩州,今境分为三县:曰林虑,位淅水以北,即州治,今有其全境者也;曰淇阳,位淇水上游,今盖得其东境;曰临淇,位淅水下游,今盖得其西境。
地理上·沿革(表)
地理上·乡镇(村)
临淇区(县正南面积一千六百六十方里)
代表人物
王昌(赵汉皇帝)
王昌(?-公元24年):又名王郎,汉帝,汉兴宗,赵汉愍帝。赵国邯郸(今赵都)人。西汉末年,王郎在此建城——郎城。因在淇河之北,东汉初年,改名"淇阳城"。初以卜相为业,自称是刘骜之子刘子舆。
更始元年(公元23年)十二月,刘林率数百车骑入邯郸市城,清晨在赵王宫殿,王昌即皇帝位,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史称这一政权为“赵汉”,以区分于刘玄、赤眉汉。王昌任命刘林为丞相,李育为大司马张参为大将军。王昌派军占领冀州区幽州,他利用民众依然思汉的心理,宣称新朝之前反对王莽翟义没有死,而在拥护他,从而获得声望。赵国以北、辽东以西被王昌管辖。当即王昌颁布圣旨:“天下有得刘秀首级献于朕者,赏邑10万户。”
更始二年(公元24年)初,刘秀募兵壮大实力,刘植、耿纯率宗族宾客二千余人归刘秀。上谷郡知府耿况渔阳太守彭宠派遣突击骑兵支援刘秀,王昌开始处于劣势。之后,王昌在河北省各地连战连败。四月,刘秀进军邯郸,五月,邯郸城破,王昌乘夜逃出邯郸,途中被杀,至此,赵汉政权结束。
黄克诚(第三四四旅政委)
黄克诚(1902—1986),1938年8月,时任115师344旅政委,进驻林县淇阳城,建立了最早的淇阳城中共党支部。
徐海东(卓越军事家)
徐海东(1900年6月17日-1970年3月25日),1938年8月,旅长徐海东率领115师344旅进驻林县淇阳城一带,广泛开展抗日宣传活动,抗击日军侵略,组织农民抗日救国会,发展党员,建立党支部。
王凤梧(解放军将领)
王凤梧(1901—1985)少将,1938年,115师344旅派民运科长王凤梧在淇阳城发展党员4名,建立了中共淇阳城党支部。
经济
工商业
存续(在营、开业、在册)
林州市临淇镇淇阳城村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
林州市临淇镇淇阳城村王氏种养示范园
林州市林盛建筑劳务有限公司
林州市伏喜农机专业合作社
林州市大自然食品保鲜有限公司
林州市桃园散热科技有限公司
林州市临淇镇淇阳城村长海副食门市部
林州市临淇镇淇阳城村玉梅副食门市部
林州市临淇镇淇阳城村现军百货店
林州市临淇镇淇阳城金生门市部
林州市临淇镇淇阳城增栓新合作超市
林州市临淇镇淇阳城村荣学百货店
林州市临淇镇淇阳城志卫地板砖门市部
林州市临淇镇淇阳城村兴河养猪场
注销
林州亚能新能源有限公司
林州市临淇镇淇阳城村百货门市部
林州市临淇供销合作社联合社淇阳城分销店
吊销
林州市淇阳城金属冶炼有限公司
林州市淇阳城胶合板厂
林州市临淇镇淇阳城宏运沙厂
林州扬林塑料制品有限公司
农业
淇阳城村地势东高西低,耕地面积1.45平方千米,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以红薯、大豆、芝麻、棉花为辅。
地处太行山区,纬度较高,属于偏北地区,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为这里的小麦生长创造了黄金条件:气候适宜,土地肥沃,生长周期长,秋季10~11月播种,翌年5~6月成熟,生育期长达180天左右。
社会
教育
提高教育质量,落实“两免一补”政策。临淇全镇“两免”学生2618人,发放资金179851.95元;“一补”学生1352人,发放资金13520元。
幼儿教育
淇阳城村阳光幼儿园
小学教育
淇阳城村中心小学
旅游
淇阳城山地面积1.72平方千米,多为郁郁葱葱的柏树,是炎热夏天避暑的好去处。
玉皇庙
玉皇庙位于古淇阳城村西,毗邻淇河,香火久远,该村于隋开皇三年(公元五八三年)建淇阳县,至今即有一千四百年历史。正殿塑有玉皇大帝神像,内部均装饰的金碧辉煌,建筑气势雄伟,规模宏大。
二零一二年中秋月玉皇庙重修碑文记
日月转西,水归东,阴阳世界礼一同,雁飞南北春秋季,寒冬暑往分夏冬。
玉皇庙位于古淇阳城村西,毗邻淇河,香火久远,何时初建,幸有碑记与村史资料,该村于隋开皇三年(公元五八三年)建淇阳县,至今即有一千四百年历史。据石碑记,大明弘治(一四八八年)重修,万历(一五七三年)年间曾重修两次,清代光绪(一八七五年)有路维清同路聚奎重修一次,后因乱世动荡,几经摧残,夷为平地。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方有本村赵乃富、常水松、刘光明等人重新发起,率众乡民,日夜争建,因当时财力有限规模较小。
时逢盛世,应天时顺民意,于二零一一年有村善人贤士热心公益,舍家忘己,经多方努力,踊跃捐资三十八万余元,积极帮工,共行善事,重修玉皇庙,再塑金身,以示后人瞻望。
初具规模,映日生辉,设计巧妙,工艺精湛,雕龙画凤,栩栩如生,深得民心。愿神灵庇佑,风调雨顺,恩泽八方,传承中华古国文明。
为答谢各方善男信女慷慨捐资虔诚。繁衍万世,永铭千秋,特刻碑记。
公元二零零五年重修淇阳城玉皇庙碑记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神不在广,有求必应。
此庙神位甚奇灵显,据说在解放前夕,中国国民党匪军到处行凶霸道,无恶不作,欺压黎民百姓。有一恶徒在此庙侮辱神像,此时玉皇大帝神威大振晴天霹雷,使恶棍命归阴。
无数善心良民求之必应,为民排忧解难不计其数,但不知其庙创修之始,又不知重修复修多少次数,解放后国家不信神鬼将神,庙一扫而光。
一九八零年,国家准许宗教信仰自由,全国各地城乡都是古庙重修,我村也不例外,对玉皇庙进行了群起群修,善心良民积极带头,集资捐款、贡粮、献力,只用了四五年时间,玉皇庙院建成竣工,以此为序。
玉皇大帝
玉皇大帝是指“天公”,有称“玉帝”或“玉皇大帝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大帝”等尊称。玉皇大帝是道教中最高级的神明之一。但在世俗的心目中,玉皇大帝却是中原地区最大的神,是众神之王。
玉皇大帝不但统辖人间,而且也统辖儒、道、释三教和其他诸神仙,以及天神、地祗、人鬼都归其管辖,包括日、月、星辰、风后雨师司命、三官大帝、五显大帝等。玉皇上帝统领天、地、人三界神灵之外,还对于天地、宇宙万物的兴隆衰败、吉凶祸福都得管,属下有管理学务的张亚子,管理商务的关羽,管理工务的巧圣先师,管理农务的神农先帝,管理地方的有城隍爷、土地公,管理阴间的有酆都大帝和十殿阎王,而玉皇上帝为神中之神,神中至尊。
玉皇大帝大帝是宇宙中最高无上的神灵,而所有神灵皆须听令于玉皇大帝每年的腊月廿五,玉皇要亲自阵圣下界,亲自巡视察看各方情况。依据众生道俗的善恶良莠来赏善罚恶。正月初九为玉皇圣诞节,俗称“玉皇会”,传言天上地下的各路神仙在这一天都要隆重庆贺,玉皇在其诞辰日的下午回鸾返回天宫。是时道教宫观内均要举行隆重的庆贺科仪。
淇河风光——淇阳城段
淇河是一条古老而美丽的河流。淇河两岸的富饶沃土是中华文明最早的发祥地之一。淇阳城的先民曾在这里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也演绎出一幕幕饱含深情地悲欢离合,爱恨情仇,家国兴亡,烽火硝烟的人间传奇。
淇河水好,首在天然。淇河属于海河流域,是卫河支流,发源于深山区的陵川县棋子山,流经淇阳城总长为2.5公里。河谷狭窄,两岸峰峦叠嶂,河流、地下泉源多,在水文地质上多属奥陶系岩石溶裂隙水,造成河水清澈纯净,淇河河床上有大量的大鹅卵石和大沙,对水质的变化起着天然净化作用,是华北地区唯一一条没有被污染的河流。
淇河秀美的风光,引得世世代代的人们赞美她歌颂她。《诗经》中的淇河总是那么美,诗中表达的思想总是那么浪漫,展示的民风总是那么淳朴。诗经,淇河,让人向往,超越时光。
大尖脑
大尖脑位于林州市临淇镇淇阳城村以东1.3公里处,平均海拔436米,山势秀丽,绿树成荫,怪石嶙峋,构成了奇特、幽静、秀丽的自然景观,是一处休闲避暑养生的佳地。
参考资料
中国历史地图集.国学导航.2018-10-31
水经注疏.国学导航.2016-01-10
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2018-07-10
目录
概述
气候特征
交通
历史沿革
千年古城
名称来历
文化
语言
特产
饮食
民俗风情
历史文献
代表人物
经济
工商业
注销
吊销
农业
社会
教育
旅游
玉皇庙
大尖脑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