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唐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丁唐 (1920~)笔名丁英、歌青春。浙江宁波人。中共党员。
毕业于光华大学中文系。1937年参加工作。历任上海学生界救亡协会区干事,《蜜蜂》文艺半月刊、《译作文丛》等编辑,上海文艺青年联谊会负责人,上海上海理工大学中文系助教,中国福利基金会儿童福利站站长,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文艺处、宣传处、新闻出版处处长,上海市出版局副局长,上海文艺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党组书记,编审。中国民间文艺协会理事,上海市作家协会第三、四届理事,中国出版协会理事,上海版协副主席,上海编辑学会副会长等。获中国作家协会参加抗日战争老作家纪念奖。
1939年开始发表作品。196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人物生平
一九二零年(1岁)
丁景唐原籍浙江镇海(今北仑区)江桥头下新屋(村)。祖父一代弃农去上海南市开小茶馆,父亲丁良骏是成衣匠,母亲胡彩庭为农家女,因家贫,父母随亲友闯关东,父任吉林殖边银行庶务。4月25日(农历三月初七),诞生于松花江边的吉林省(现吉林市),族名、学名"训尧"。
一九二三年(4岁)
殖边银行倒闭。父亲失业,南归镇海乡下。2月27日,妹妹——丁训娴降世,一家生活更为艰难。
一九二六年(7岁)
父亲贫病去世,母亲29岁,接着祖父也去世了。在上海受过中学教育的皑姑——父亲的二妹丁瑞顺(又名丁秀珍)在宁波市小学教书,她把丁景唐带到宁波,寄托在宁波教会办的鼓楼幼儿园。不久,皑姑去武汉,投奔宋庆龄主持的妇女运动讲习班。丁景唐回到了镇海乡下,和母亲、外祖母生活在一起,受到儿歌、民俗音乐、民间故事的熏陶。以后,在镇海乡下读私塾和小学。
一九三一年(12岁)
1927年宁汉合流后,皑姑曾在福建漳州小学任教,以后回上海市任小学教师。1931年夏,乡下发大水,寡母托人把丁景唐带到上海交给皑姑。从此,他依靠在基督教书店任职员的叔父(丁方良,又名丁继昌)和姑母(丁秀珍)为生,定居上海。
姑姑送丁景唐到她女友任校长的弄堂小学读书。入学不久,传来日本帝国主义炮轰沈阳市的"九·一八"事件消息,对出生于松花江边的丁景唐留下了民族屈辱的深刻烙痕。
一九三二年(13岁)
东北地区"九一八事变"事件后,1月28日,日军侵略我国的"一二八"淞沪会战战争爆发,尊孔小学停办。丁景唐随舅母和在舅舅家治病的母亲逃难回宁波江东,赁屋泥瓦弄(今银杏巷),以避战祸。
5月,姑姑接丁景唐回上海市迁居虹口溧阳路(今溧阳路)常乐里,入金陵公学读小学四年级,喜读《儿童世界》、《小学生文库》。不久,年仅三十余岁的母亲不堪贫病交迫服毒自尽,丁景唐随姑母到镇海乡下奔丧,后又回上海。
一九三四年(15岁)
越级考入上海ymca中学初中二年级读书。1935年(16岁)课余,阅读昌叔和友人订购的书刊,如《小说月报》、《语丝》、《创造季刊》、《创造月刊》、《中学生》、《新月》、《文学》等新文学杂志。
以后,常去申报图书馆(后改名量才图书馆)、蚂蚁图书馆借书,跑书店和旧书摊。大量阅读创造社和左派作家文学作品,开始阅读《自修大学》、《大众生活》、《读书生活》,艾思奇的《哲学讲话》(后改名《大众哲学》),钱亦石的《中国怎样降到半殖民地》等进步书刊和马克思主义的启蒙读物,并对现代革命文献资料、新文学图书版本目录发生了兴趣。
一九三六年(17岁)
姑母叔父把妹妹从乡下接到上海市,进小学读书。
9月,丁景唐升入上海青年会中学读高中。因未读全初中六学期,学校示意叔父为丁景唐改名"景唐"。开始阅读茅盾小说《蚀》和《创作的准备》。
一九三七年(18岁)
5月至7月,参加了当局规定的高中一年级和大学一年级学生在上海华漕泾"中正营"集中军训。
7月7日,原定8月底结业的集中军训,因卢沟桥事变的发生,学生要求发枪械上前线抗日,当局为防止意外,军训于7月底提前结束。
8月12日,叔父和邻舍小方带了景唐兄妹等逃难到苏州河南英租界。姑母设法为他们租了同孚路(今石门二路)新大沽路口新华里(今637弄)一家石库门底层,老老小小群宿地铺,过着难民生活。"八·一三"上海抗战爆发。9月中旬,青年会中学恢复上课。
冬,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外围组织上海学生界救亡协会(简称"学协"),任"学协"刊物《学生生活》的通讯员和发行员。
一九三八年(19岁)
春,改任"学协"的中学区干事,联系青年会中学、华东联中、浸会联中、难童中学、上海市松江区教师进修学院附属立达中学济南育英中学等"学协"小组开展抗日爱国活动,如读书会、歌咏队,办壁报、募寒衣节等等。
秋,和同学王韬(1921——1944,后为烈士)合办一份公开发行、领有登记证的《蜜蜂》文艺半月刊,开始了文艺编辑生涯。
11月,"十月革命节"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任青年会中学支部书记。
因党的工作需要,《蜜蜂》于1938年11月、12月出版了两期后停办。回到校内开展群众工作。
一九三九年(20岁)
1月,中共江苏省委在丁景唐家(时迁小沙渡路草鞋浜一户平房)举办了一期大中学生支部书记训练班,由江苏省委书记刘晓和陈修良主讲。丁景唐参加了这期训练班。
暑期中,上海基督教学生团体联合会(简称"上海联")假中西女中(今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举办中学夏令营,用金子、唐突、姚里的笔名以《中学夏令营杂零》为题,写《迎着太阳》、《夕阳会》、《夜会》,发表在9月20日的"上海联"刊物《联声》上。
秋,得姑母资助,考入东吴大学(抗战时从苏州市迁沪),开展学生工作,编辑学生刊物《东吴团契》,并任东吴大学支部书记。
一九四零年(21岁)
12月1日,因某一突发事件,原拟撤退去抗日根据地,与同学王汉玉提前结婚。后因解除警号,留沪。王汉玉,浙江镇海人,东吴大学学生团体鸿印团契主席。
冬,编辑上海基督教学生团体联合会的刊物《联声》。至1941年9月该刊自动停刊止,用黎容光、芳丁、洛黎扬等笔名写了六十余篇各种体裁的文章。
一九四一年(22岁)
9月10日,《联声》自动停刊。在停刊号上发表一首一百几十行的长诗《远方》,写民族的屈辱、苦难和追求,昭示中国人民将克服巨大的艰难,走向远方,争取民族解放胜利的信心。半个世纪后的今天,复旦大学教授、文艺评论家陈思和说:"在当时乌云压城的'孤岛'环境下,无论从诗的深刻意向,还是艺术上的悲壮气氛,都是一篇难得的好作品。"
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侵占上海租界。在白色恐怖下,党的领导进行了防止敌伪突然袭击的思想教育,在组织上采取了措施,将一批暴露的中共党员和积极分子撤退到抗日根据地。丁景唐受命坚持地下斗争,按照党在敌占区的方针——"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开展"勤业、勤学、交朋友"深入群众的活动。
一九四二年(23岁)
9月,转学沪江大学中文系三年级,开始了他的治学之路。写了关于诗经、秋瑾、陆游朱淑贞等的论文和《论巴金作品的文法研究》。常去设在大学附近的原工部局图书馆看书。
在日军全部占领上海市期间,仍坚持在沦陷区做地下工作,负责学委系统的宣传调研工作。根据党的关于敌占区的工作方针,自己不能办刊物,就组织原《海沫》、《中学生活》、《联声》的编辑干部等向敌伪办的刊物或商办的刊物投稿,楔入敌人宣传阵地,写一些既不暴露又有内容的作品。
12月15日起,自《女声》第一卷第八期至1945年7月第四卷第二期共发表作品56篇(首),其中诗26首、小说2篇、散文13篇、速写1篇、论文8篇、杂文4篇、译文2篇。用了:微萍、歌青春、乐未央、辛夕照、乐无恙、戈庆春、包不平、秦月、宗叔九种笔名。
一九四二年(24岁)
夏,中共中央华中局城工部田辛从解放区来沪,交待地下党学委系统的丁景唐等负责组织油印并散发《评〈中国之命运〉》。这次突击任务主要是以大同中学支部为主,还有华东联中、大同大学几位党员出色地完成的。
至1945年间,还用丁英、歌青春、丁大心等笔名在《小说月报》、《译作文丛·谷音》、《上海诗歌丛刊》、《》、《碧流文艺丛刊·九月的海上》、《莘莘月刊》等刊发表诗、散文、杂文和学术性文章。
一九四四年(25岁)
春夏之间,自光华大学中文系毕业。参加编辑《小说月报》工作,发起"大中学生征文"和学生文艺奖金,发现和培养了不少文艺新人。
一九四五年(26岁)
2月,注意公开工作与秘密工作相结合,利用合法的社会关系团结积极分子,参与了中共地下党员自办两份刊物。一份是由他联系的学生刊物《莘莘月刊》,由交通大学的地下党员沈惠龙等负责,其活动后来被列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上海市党史大事记之一。另一份是7月与文委系统党员萧岱、王楚良合办的《译作文丛》第一辑《谷音》。
4月,丁景唐从所写的几十首诗中选取了29首诗,编成诗集《星底梦》,自费用上海诗歌丛刊社名义出版。他在书的扉页上写下了几行献词:仅以此册献给/皑姑昌叔/因为他们肩负起/先父先母/遗留的教养之恩。诗人萧岱(戴何勿)化名"穆逊"、王楚良化名"祝无量"为《星底梦》作跋,他自己也写了一篇《诗与民歌》的论文作为附录。著名女诗人关露用"梦茵"笔名在《女声》(第4卷第2期)写的《读了〈星底梦〉》中说:"在近来惨淡荒凉的这片诗领土中突然看见这本小小的册子《星底梦》,好像在一片黑寂的大海里看见一只有灯的渔船一样。《星底梦》虽然装订很小,页数很薄,但是仍然发生了'诗'的力量……好像渔船虽小,仍旧是一只船,星星的光虽然不强,仍然能够把宇宙照亮。"
暑期中,为基督教男女青年会合办的暑期文学讲座讲课。
8月,抗日战争胜利,联系沈惠龙、袁鹰等编辑出版《新生代》。又,与郭明、陈给、董乐山董鼎山等支持圣约翰大学毕业生张朝杰创办《时代文艺》。
10月,指导、帮助圣约翰大学的党员阮冠三(袁援)、成幼殊(金沙)、潘惠慈等创办《时代学生》,配合了国统区学生开展的各种进步活动。该刊创刊后成为地下党学委指导学生运动的刊物。出至十三期被迫停刊。三期后,交陈昌谦领导,丁景唐后分工负责开展文艺青年工作。
11月20日,撰写为宋庆龄约请阿父夏莫洛夫编导的新型歌剧《孟姜女》义演而作的《关于孟姜女传说的演变》(刊于同月26日《文汇报·世纪风》)。
本年,争取联华超市广告图书公司经理不再复刊《小说月报》,改出《文坛月报》。与王楚良、林淡秋商量,推荐魏金枝任主编,丁景唐负责具体编辑、印刷、校对。该刊较好地体现了文化统一战线,上海市作家与解放区、原大后方作家的广泛合作。至1946年上半年出版三期后停刊。写稿的作家,有夏尊、魏金枝、林淡秋、蒋天佐王元化(函雨)、戈宝权杨朔周而复刘白羽陈荒煤艾芜沙汀胡风路翎等。
一九四六年(27岁)
2月10日,在编辑《文坛月报》的同时,负责主持,与郭明、廖临、袁鹰、杨志诚(陆以真)等组织成立了上海文艺青年联谊会,以广泛团结文艺青年,培养文艺新人。成立大会在南京路劝工大楼工会俱乐部召开,文协的郑振铎、许杰许广平赵景深、蒋天佐、以群陈烟桥朱维基出席会议,许广平、许杰、赵景深代表文协讲话。文艺青年联谊会分小组活动,又曾举办文艺晚会三次,约请叶圣陶、郭沫若、茅盾田汉讲话。请戈宝权胡风袁水拍作文学讲座。
18日,参加文协欢送老舍曹禺赴美讲学的集会。
2月,第二本书学术论文集《妇女与文学》由上海沪江书屋出版,署名"丁英"。该书收入十篇论文,研究诗经、六朝民歌、歌谣以及民间传说中的妇女形象,还有几篇是关于陆游朱淑贞、秋瑾等人的研究。书中的一篇《祥林嫂——鲁迅作品中的女性研究之一》,经向雪声越剧团编导南薇推荐,促使袁雪芬同意,将鲁迅的小说《祝福》改编成越剧《祥林嫂》,由袁雪芬主演。该剧被誉为越剧界的一座纪程碑。
5月4日,文艺青年联谊会刊物《文艺学习》创刊,袁鹰编辑,共出三期,至7月被迫停刊。丁景唐写《上海青年联谊会的诞生与成长》、《上海文坛漫步》、《上海诗坛漫步》,袁鹰、项伊写小说,苏金伞写诗,史亭、茹荻写杂文,赵自(小诃)写回忆郑定文等。叶圣陶、魏金枝许杰蒋天佐戈宝权也撰文鼓励。
6月,茅盾刚从重庆市香港特别行政区上海市,文艺青年联谊会借育才中学召开了一次欢迎会。以后,丁景唐、陆以真去大陆新村专访茅盾。茅盾为文艺青年联谊会题词:"今天的文艺工作者,不能藉口于'我是用笔来服务于民主'而深居简出,关门做'民主运动',他还应当走到群众中间,参加人民的每一项争民主争自由的斗争。亦只有如此,他的生活方能自由,他的生活才是斗争的,而所谓'与人民紧密拥抱'云者,亦不会变成一句毫无意义的咒语了。"(此件已捐赠上海"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纪念馆)
一九四七年(28岁)
4月,上级领导唐守愚紧急通知丁景唐,已被中国国民党反动派列入黑名单,嘱速离沪隐蔽。翌日离沪到江苏嘉定,避居在嘉定养病的廖临家中。廖家是嘉定区名门之后,大院前五进被国民党占为县党部和县政府。最后小院三间留廖临居住,是中共上海郊区的一个地下秘密联络点。
5月,由上海沪江书屋出版《怎样收集民歌》。书后附有全国民歌书目,与薛汕、沙鸥袁鹰端木蕻良等41人组织民歌社及征求民歌启事。
夏,到岳父家乡镇海岭里山下隐蔽,为在宁波市、镇海读书的初中生补习英文,以作掩护。在浙东地区隐蔽时,广泛搜集歌谣和唱本,积累了一批民间文学资料。
11月中旬,岳父为他安排去香港特别行政区广州市谋职。他和夫人王汉玉一起南下香港、广州,寄居香港一建筑公司宿舍,以后又在广州一家洋行里就业。流寓港穗时,就旅港见闻写一航讯《香港的侧面——1947年冬香港航讯》,12月20日寄给原来就职的上海联华图书公司出版的《茶话》,在第20期(1948年1月10日)上刊出,署名卫理。此文1999年被香港学者选入《国共内战时期(1945——1949)香港文学资料选》(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出版)。为香港《华商报》、《周末报》和上海市《妇女》月刊等写稿和香港特别行政区通讯,为宁波市时事公报》投寄从英文转译的法国作家爱弥尔·左拉《三次战争的回忆》,被分期连载。
一九四八年(29岁)
春,洋行停业,回香港亲友处闲居,作《香港的阻街女郎——1948年春香港通讯》,发表于1948年的上海《妇女》月刊,署名芜菁。
夏,应沪江大学中文系主任朱维之老师之邀,自港穗返沪,任沪江大学中文系助教。回上海后与王楚良接上组织关系。因仍存在黑名单问题,停止参加校内和社会活动。阅读《鲁迅全集》和古典文学,编成了一本手抄的《浙东民歌》的集子。
圣诞节前夕,调至宋庆龄领导的中国福利基金会(五十年代改名中国福利会)任第三儿童福利站站长。
一九四九年(30岁)
年初,兼任上海临时联合救济会儿童救济小组负责人之一。春节后,住进陕西北路(今陕西北路)369号宋庆龄老宅难童救济站,和中国福利基金会的顾锦心等与难童们生活在一起,度过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光。
5月25日凌晨,丁景唐等和孩子们、教师们迎来了上海市的解放。
解放之初,遣送流入上海的数十万难民回乡生产,被列为上海的重大任务之一。因工作需要,被任命兼任北四川路区、虹口区闸北区遣送难民中心站站长。风雨无阻,夜以继日,任务十分繁重,受到了锻炼。
冬,经夏衍、姚溱提名,拟将丁景唐调回宣传工作岗位。组织部张承宗安排,由丁景唐负责整理全市社会福利团体党员关系,物色继任人选后,再到组织部报到。
一九五零年(31岁)
1月2日,丁景唐到中共中央华东局兼上海市委宣传部正式报到。
3月后,华东局与上海市委分开建制后,历任市委宣传部科长、副处长,文艺处处长,宣传处处长,新闻出版处处长(至1962年5月)。
10月,《浙东民歌》(未刊)内有一小部分被选入《南北方民谣选》(第一、二集),署名丁英,由(上海)新华书店总店华东总分店出版发行。
一九五一年(32岁)
春,上海鲁迅纪念馆开馆,第一次瞻仰鲁迅纪念馆和上海鲁迅故居
一九五三年(34岁)
3月,第一次访问绍兴鲁迅故居,偶于一旧书店购得《野草》初版本,回沪后送赠上海鲁迅纪念馆。以后陆续割爱相送,并立下一个心愿:倘在我的藏书、藏物中有上海鲁迅纪念馆没有收藏的书刊等,我都要献出来,以实践"把鲁迅的还给鲁迅"的宏愿。
夏,第一次到北京,宿中宣部丰盛胡同宿舍,参加为期两个月的中直机关理论讲座。其间,在琉璃厂旧书铺购得一本延安市出版的土纸本鲁迅的《一件小事》,后捐赠上海鲁迅纪念馆
一九五四年(35岁)
根据党的文艺方针,开展上海市工人业余文艺活动,培养工人作家。曾为劳动报社、上海工人文化宫主讲文艺问题,组织工厂的典型调查。12月,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怎样开展工人业余文艺活动》(与修孟千合编)。
方行、王辛南介绍,认识瞿秋白夫人杨之华,得到她的支持帮助,有系统地从事瞿秋白的研究工作。
参与了解当时未统一组为上海图书馆的几所各自建制的图书馆设施情况,考察了合众图书馆(后改名历史文献图书馆)、鸿英图书馆(后改名报刊图书馆)、徐家汇藏书楼上海市人民图书馆。
一九五五年(36岁)
6月,在《新观察》发表《瞿秋白同志住在上海紫霞路的时候》一文,这是他根据当年掩护瞿秋白夫妇的谢旦如先生口述,与杨之华交谈,并实地考察后写的第一篇记载关于瞿秋白三十年代初在上海活动的文章。丁景唐的另一篇考证文章《从〈鲁迅日记〉看鲁迅和瞿秋白的友谊》,开辟了"鲁迅与瞿秋白"的专题研究学科。
10月,瞿秋白牺牲20周年时,丁景唐编就《瞿秋白文学活动年表》和《有关瞿秋白同志及其著译的参考资料目录》。开始收集有关"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书刊。
一九五六年(37岁)
3月底至4月初,在石西民领导下,负责筹备上海市第一次出版会议,并起草报告。
10月,参加鲁迅迁墓仪式。
一九五八年(39岁)
1月,作《关于〈乱弹及其他〉的出版》(附录《鲁迅的一张"借书单"》)。
6月13日,出席宋庆龄举办的晚餐。
6月,论文集《学习鲁迅和瞿秋白作品的札记》由(上海)新文艺出版社出版。
丁景唐策划并参与规划了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中国现代文学史资料丛书(甲、乙种)"。
与此同时,丁景唐与方行、孔罗荪主编《中国现代文艺资料丛刊》;与方行以群主持修改上海鲁迅纪念馆陈列方案。为发扬革命文学传统,和出版社的领导、编辑共同克服了种种困难和阻力,抢救、搜集、保存、传播、整理和研究中国现代革命文艺史料和作品。
中国福利会成立二十周年,为《儿童时代》作诗《我们的家》,回忆当年在宋庆龄领导下的上海第三儿童福利站的情景。
一九五九年(40岁)
l月,经石西民批准,将与徐整(方行)合编《瞿秋白著译系年目录》交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内部发行,印数2000册。至10月,再版500册。第一版被香港翻印。
5月,作《书评写作的一个范例——读瞿秋白对邹韬奋编译〈革命文豪高尔基〉的评介》。
一九六零年(41岁)
7月,上海市委宣传部组织"报刊编辑训练班"的学习,在华东政法大学(原圣约翰大学旧址)韬奋楼作"学习韬奋,继承和发扬韬奋精神"的讲话。
作《关于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的盟员名单》(载1962年5月上海文艺出版社《中国现代文艺资料丛刊》第一辑),初稿曾征求夏衍冯乃超许幸之意见,作了一些修改和补充。
一九六一年(42岁)
本年5月至1966年,任上海市出版局副局长。建议并草拟了一份关于上海旧书店收购与出售革命历史书刊的规定,其中一项,规定了革命书报应优先供应中央和上海革命纪念馆,收购到鲁迅的各种文物(手稿和书刊等)对口供应上海鲁迅纪念馆北京鲁迅博物馆。这项政府机关发布的行政规定以及上海旧书店与上海鲁迅纪念馆之间的友好合作的关系,保证了不少珍贵文物充实和丰富上海鲁迅纪念馆的藏品。
受中央文化部出版局的委托,主持并组织上海各出版社编印《工农通俗文库》。
7月,为纪念左联五烈士英勇就义三十周年,丁景唐和瞿光熙合编《左联五烈士研究资料编目》(中国现代文学史资料丛书[甲种]),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曾为香港翻印。
12月下旬,受石西民和辞海编辑所委托,由李俊民杭苇、丁景唐带队去全国征求《辞海》(16卷本未定稿)的意见。丁景唐负责南方组,率上海市市委党校、社会科学院、高等院校、出版社十三人去南昌市长沙市广州市厦门市福州市杭州市(五省六市)征求意见。
12月30日,在广州第一次访见周扬、胡乔木等。一九六二年(43岁)1月初,在广州第二次访见周扬。周扬在谈话中强调,《辞海》要有一个永久的机构。
上旬,在厦门大学征求意见时,得悉彭柏山在教中国现代文学,邀请与与会者合影留念。又,曾看望在鼓浪屿休养的郭化若、陈其五夫妇和周而复
月底,在杭州征求意见后,集体讨论写好小结,内含周扬两次谈话纪要等。回沪后,参与起草向中央修订《辞海》的请示报告。
一九六三年(44岁)
8月,受上级委托,带领出版局、文化局、电影局干部组成农村文化工作调查组到青浦区松江区调查研究,集体写成一批调查材料,部分在上海市委党刊发表。
一九六四年(45岁)
2月,从上海文艺出版社清理历年档案资料的上报材料中,发现有鲁迅亲笔签名向北新书局领取稿费的一批收据和几张鲁迅的名片,通知出版社转送上海鲁迅纪念馆保存。
一九六五年(46岁)
10月1日,出席文化部召开的各省市文化厅(局)长会议,参加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六周年天安门观礼。
12月25日,中宣部来电,要丁景唐和辞海编辑所副主任鲁平速赴京汇报《辞海》修订稿工作。周扬主持会议,石西民、于光远林涧青、包之静、关山复、杨述等听取汇报、讨论。周扬提出在《辞海》修订后,组织全国学术力量续编文、史、哲、经四部大辞典等意见。
将家中收藏多年的一套美国著名学术杂志《国家地理月刊》、自己曾参与编辑的上海基督教学生团体联合会的刊物《联声》(1938——1941年)、日本和意大利友人赠书以及《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和马克思列宁主义著作版本书等送赠上海图书馆
一九六六年(47岁)
"文革"开始。被划入"三十年代文艺黑线人物"和"走资派"的行列,被指斥为"为文艺黑线树碑立传",原定的整理、影印革命文艺史料计划被迫取消。已印成的,有些也被毁之一炬。被轮番批斗、抄家,备受凌辱。
一九六九年(50岁)
11月,被下放到奉贤新闻出版"五七干校"服劳役,进行"斗、批、改"。
一九七五年(56岁)
下放"五七干校"六年,9月底,被遣到上海人民出版社"七·二一"业余学校工作。("文革"中,张春桥一伙为控制出版阵地,将出版局、出版社撤销,合并为大一统的一个上海人民出版社。)
一九七六年(57岁)
10月,万民齐颂党中央粉碎祸国殃民的"四人帮"。被安排与蒯斯曛、刘金等清理"文革"中的出版物。
一九七七年(58岁)
春,撰《中日两国人民战斗友谊的丰碑——关于日译〈中国小说集[阿Q正传]——[国际无产阶级文学选集]之一〉的史料介绍》。
一九七八年(59岁)
夏,出席在厦门大学召开的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等八校编写《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材讨论会,并作了发言。大家声讨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的滔天罪行,讨论了如何刷清其在现代文学史中的流毒,明确重新写作现代文学史的意见。
10月,出席在庐山召开的全国少年儿童读物出版物座谈会。作《鲁迅全集》出版四十周年纪念文,刊《厦门大学学报》。
11月初,腰伤卧床,骤闻中国中央电视台播放"小喇叭",激动不已,由感而写《"小喇叭"又响啦!》,为老友鲁兵编发《小朋友》1979年第1期,是作者中断诗作几十年后的得意之作。
一九七九年(60岁)
1月,作《略论瞿秋白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贡献》初稿。
3月1日,陪戈宝权参观上海鲁迅纪念馆座谈后,同访鲁迅1931年避难的花园庄。
4月,与吴中杰结伴去西安市,经洛阳市在师专作关于现代文学史的报告。在西安召开的八省(区)十七所高等院校现代文学教材定稿及学术讨论会上宣读《略论瞿秋白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贡献》,听取与会者的意见后作了修改,发表于山东大学文史哲》。
6月,看望郑伯奇夫人,在郑女儿陪同下晋郑骨灰盒。又访八路军办事处,去延安参观访问。
秋,应上海芭蕾舞团编导、演员之约,介绍鲁迅《祝福》和绍兴上海鲁迅纪念馆情况,写信介绍编导、演员去绍兴鲁迅纪念馆并体验生活。他们根据《祝福》中祥林嫂的命运创作了独幕舞剧《魂》,祥林嫂登上了芭蕾舞的艺坛。
为肃清江青反革命集团在"文革"中对瞿秋白的污蔑,作《鲁迅和瞿秋白的革命友谊》。
11月,参加全国第四次文代会。参加中国鲁迅研究学会成立大会,选为理事。出席冯雪峰追悼会。与赵家璧访老舍夫人胡挈青。访叶圣陶、丁玲、萧军徐雪寒唐守愚、石西民。
本年出任上海文艺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和党组书记。后又任国际笔会上海中心会员、中国鲁迅研究学会理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民间文艺协会理事和上海分会副主席、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工作者协会理事、上海出版工作者协会副主席、上海编辑学会副会长。
一九八零年(61岁)
1月1日,作《关于〈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北平分盟的成立及其行动纲领和理论纲领〉说明》,记述了为找寻此纲领的经过。
3月2日,参观"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文物史料展览"。应陆诒约稿,作《多伦路上的若干文化史迹》。
秋至1981年初,入中共中央党校学习,并参加当时尚在征求各方面意见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草稿)的讨论。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偕夫人王汉玉和女儿丁言昭访北京大学孙玉石,并在北大未名湖畔埃德加·斯诺墓前留影。某日,又同往香山关露居处和朝内大街文化部宿舍看望关露。
10月的一个星期天下午,与友人包子衍孔海珠同往茅盾寓所拜谒。临别,丁景唐请求茅盾为他写一首纪念瞿秋白的诗,作为永久的纪念,茅盾欣然允诺。以后,茅盾在病中写了一首诗赠与丁景唐:"左派文台两领导,/瞿霜鲁迅各千秋。/文章烟海待研证,/捷足何人踞上游。"现收入《茅盾全集》和《茅盾诗词集》。
本年,为纪念"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五十周年,以珍藏多年的瞿秋白编选并作序文的《鲁迅杂感选集》初版毛边本为母本,交上海文艺出版社影印出版。
一九八一年(62岁)
1月,为纪念左联五烈士英勇就义五十周年,再版《左联五烈士研究资料编目》增订本。本书重新收集、整理、复制"文革"中弄丢的卡片,补充新的资料,校正初版本中的一些笔误、印误和错漏。
3月,作《鲁迅、瞿秋白与版画艺术》,发表于《版画艺术》第四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年10月出版)。
6月29日,应邀在上海市工人文化宫作《回忆我的父亲李大钊》读书辅导报告。
7月,作《鲁迅和瞿秋白友谊的丰碑——鲁迅帮助出版瞿秋白著译的经过》。
7月下旬——8月19日,与赵超构同往哈尔滨市参加国家出版局和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工作者协会举办的读书班,游太阳岛黑龙江省烈士纪念馆等。在王观泉陪同下参观了萧红被店主扣押、洪水围困的东兴顺旅馆和萧红、萧军的商市街25号住处。
8月,与陈长歌合作的《诗人殷夫的生平及其作品》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11月,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刘伯承回忆录》。这是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首长和军内外许多同志的关怀、支持下编辑出版的。
12月,随以黄药眠为团长,唐弢柯灵田仲济林焕平王辛笛楼栖、叶子铭、吴宏聪、理由、刘锡诚、万宝慈参加的中国作家团出访香港。在中文大学召开的"四十年代中国文学研讨会"上宣读《四十年代的上海鲁迅研究工作》,王辛笛宣读《试谈四十年代上海新诗风貌》,其中也谈到丁景唐的《星底梦》诗集。
一九八二年(63岁)
4月,为上海文艺出版社成立三十周年纪念,专程去北京、南京访问叶圣陶、夏衍、周扬和匡亚明,约请他们题词、撰写纪念文章。应夏衍写回忆录之需,作《有关1931年龙华二十三烈士被捕牺牲等的五件史料》和《关于1923年日本关东大地震和"中国协济日灾义赈会"史料》寄夏衍参考。
5月,随陈沂陈修良张承宗等赴南京参加华东七省市党史征集工作会议。
5月的一个雨天,在民立中学参加该校校友殷夫烈士纪念碑揭幕仪式并致词。又去上海图书馆查看"文革"中从陶亢德家中抄走的老舍《骆驼祥子》原稿,这是馆长顾廷龙在清仓时冒险捡回的。经丁景唐逐页鉴定,确认是老舍原稿,即致函老舍女儿舒济和老舍夫人胡挈青,告知了四十六年前老舍创作的《骆驼祥子》原稿在上海重新发现的喜讯。不久,作《从老舍〈骆驼祥子〉原稿的重新发现谈起》(刊《新文学史料》)1983年第4期),文中摘引了丁景唐信的内容。
5月27日,巴金应丁景唐之约,为上海文艺出版社成立三十周年作《对默默无闻者的极大敬意》。
6月1日,上海文艺出版社假上海市文艺会堂举行社庆三十周年纪念座谈会。陈沂讲话,黄宗英宣读巴金的纪念文《对默默无闻者的极大敬意》,丁景唐作《上海文艺出版社成立三十年致词》。
秋,应中国人民解放军兰州军区萧华将军之邀,与编辑吴早文、吴金海赴兰,共商萧华将军回忆录《艰难年代》定稿。中秋节佳节,参观黄河刘家峡水库炳灵寺石窟。萧华亲自签名赠予《长征画集》。(1938年在上海由阿英主持风雨书屋用《西行漫画》署萧华之名出版。直到1961年经原作者黄镇将军鉴认,乃是他在长征时的漫画。后来(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重印时,署名黄镇,萧华作序。)
12月,受上海市人民政府聘任为上海市高级科学技术、专业干部、技术职称评定委员会文学艺术专业(学科)评审组成员。
一九八三年(64岁)
在完成影印出版赵家璧主编的《中国新文学大系》第一个十年10卷本之后,春,上海文艺出版社的重点工程《中国新文学大系(1927——1937)》破土动工。丁景唐任主编,赵家璧任顾问。组织力量编"大系"的第二个十年,亲自在京沪访问叶圣陶、夏衍、周扬、聂绀弩吴组缃艾青和巴金、于伶师陀(卢焚)征求意见,约巴金、夏衍、艾青等为各卷作序。共有20卷,一千数百万字,是一项重大的文学出版工程。
4月1日,参加上海市纪念孙冶方座谈会。与张纪恩、于伶、陈修良、扬帆、王元化、洪泽、刘人寿等合影。
5月,花一年多时间,为上海中山故居二楼陈列的宋庆龄藏画《第聂泊河水电站建设图》进行考证,写了鉴定书,得到了确认。后写成《宋庆龄的一幅藏画——兼谈1936年苏联版画展览会赠鲁迅的七幅版画》,载上海鲁迅纪念馆馆刊《上海鲁迅研究》第一辑(1988年)。
6月1日,为《中国新文学大系(1927——1937)》撰写总序事,与郝铭鉴专访胡乔木。胡纵谈第二个十年的现代文学(郝铭鉴记录)。后丁景唐为纪念胡乔木,作《忆念胡乔木同志的三件事》,刊《新文学史料》。1999年,《胡乔木传》编写组将此次谈话编入人民出版社同年9月出版的《胡乔木谈文学艺术》,题为《中国新文学第二个十年》。
6月15日,与编辑吴早文谒望刘伯承。刘夫人汪荣华签名赠与刘伯承照片一幅。
6月,与王保林合著《鲁迅和瞿秋白合作杂文及其他》,作《写在前面的话》和代序《鲁迅和瞿秋白的革命友谊》及《后记》。此书1983年6月交稿,1986年10月排版,陕西人民出版社拖延至1993年5月出版,仅印500册,送作者抵充稿酬。
一九八四年(65岁)
与陈长歌合编殷夫诗文总集《殷夫集》,丁玲作序,1984年2月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3月,偕夫人王汉玉访问绍兴鲁迅纪念馆、秋瑾故居沈园
8月,在哈尔滨市召开、由王瑶主持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上作《中国现代文学的一项重大工程——介绍〈中国新文学大系(1927——1937)〉》发言。
9月,为纪念瞿秋白烈士牺牲五十周年,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瞿秋白研究文选》(丁景唐与陈铁健、王关兴、王铁仙合集)。
12月21日,随陈沂去潘漠华家乡参加"纪念潘漠华烈士牺牲50周年纪念"会议,作《最大的敬意,深切的悼念——纪念潘漠华烈士牺牲五十周年》的发言,后被收入《潘漠华纪念集》。
一九八五年(66岁)
l月11日,出席纪念内山完造诞辰一百周年座谈会,会后去内山墓敬献花圈。
4月26日前后几天,陪同日本友人尾崎秀树参观鲁迅纪念馆、景云里、花园庄,并寻访其兄国际反法西斯主义著名战士尾崎秀实在沪住处等。
7月,王亚平等编选的《中国四十年代诗选》中收入《星底梦》诗四首。
一九八六年(67岁)
4月,丁景唐和郝铭鉴任文字编辑、陶雪华任美术编辑,与上海市书店编辑部合作,由上海书店出版的《文艺日记》,内有巴金、朱光潜艾青王蒙等十三位作家的题词和中外名画十二幅。书末有附录11种。
5月,(长沙市)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袖珍诗丛:新诗钩沉》,内有俞平伯朱湘梁宗岱金克木覃子豪袁水拍、丁景唐等十人诗集,周良沛编选丁景唐的诗集《星底梦》再版本。
10月上旬,去宁波市参加王任叔(王任叔)学术讨论会,并去奉化大堰瞻望巴人故居和墓祭。
10月22日,萧军夫妇应上海鲁迅纪念馆之邀,回到别离半个世纪的上海。陪同谒鲁迅墓、鲁迅故居。23日,又陪同看望吴朗西夫妇,随后到丁家作客,步行出后弄堂,看望襄阳南路(今襄阳南路)351号的1935年萧军、萧红旧居。1980年,萧军曾以旧居作《拉都路上几春宵》一诗赠丁言昭。萧军返京后,又为丁景唐写了一幅纪念鲁迅逝世五十周年的字幅。
12月,为(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编选柔石小说散文选《为奴隶的母亲》,并作《柔石小传》。
一九八七年(68岁)
11月30日,日本的中国文学研究者太田进在日本大阪经济大学的中国文艺研究会上作《上海孤岛文学之一面——诗人丁景唐》的学术报告(见1987年11月30日日本《中国文艺研究会会报》第72期)。
一九八八年(69岁)
10月,在丁言模陪同下,与钱谷融等去安徽潜山张恨水家乡出席张恨水作品研讨会。
一九八九年(70岁)
1月29日,在《解放日报》发表《新版〈瞿秋白文集〉的特色——为瞿秋白烈士九十诞辰而作》。
一九九零年(71岁)
2月,主编《中国现代著名编辑家编辑生涯》,并为该著作序和作《鲁迅帮助编辑出版瞿秋白著译记略》,由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出版。
3月2日,出席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六十周年纪念大会,并参加3月3、4日的学术讨论会。
5月,为《孤岛集》(王兴华著,哈尔滨出版社1990年9月出版)作《上海市"孤岛"时期的一曲青春之歌》(代序)。
6月30日,参加"殷夫诞生八十周年纪念座谈会",会上,将自己珍藏多年的一批有关左联史料和茅盾1946年为上海文艺青年联谊会题词的手迹、萧军1986年书赠丁景唐的字幅等赠送给上海"左联"纪念馆。
8月29日,在上海文艺出版社分址(原中华学艺社旧址)接待日中艺术研究会三山陵、奈良和夫、泷本泓之。叙谈1935年全国木刻联合展览会在中华学艺社展出情况。此后,三山陵等多次来沪,互赠美术书刊。丁景唐以历年收藏的夏子颐原拓《闻一多像》、戎戈原拓宋庆龄、鲁迅等肖像,以及1933年出版的鲁迅作序、麦绥莱勒木刻画《一个人的受难》等相赠。
9月26日,为马来西亚大学中文系教授吴天才《鲁迅颂》作序《在鲁迅精神的光照下——鲁迅赞》。
一九九一年(72岁)
3月,应邀与上海"左联"纪念馆金笳等赴殷夫家乡象山县参加左联五烈士之一殷夫八十诞辰纪念会,作大会发言。
4月,与欧阳文彬偕去苏州市参加叶圣陶学术研讨会。
8月7日,日本著名学者丸山昇率日本中国30年代文学研究会江上幸子等访沪,在上海鲁迅纪念馆座谈,并多次通信,互赠著作。
7——8月,作《在伟大人格感召下的纪念——宋庆龄和鲁迅的二三事》一文,载《民主》杂志1991年10月号。后经补充修改重刊中国福利会会史资料通讯。
10月,赴南京大学参加茅盾学术研讨会,10月10日访戈宝权。10月中旬,与瞿兴华(林勃)去桐乡访问茅盾故居和南浔嘉业堂藏书楼。
一九九二年(73岁)
5月,出席在江阴召开的刘半农学术研讨会。访刘半农、刘天华故居和徐霞客故居。又到无锡参观张闻天纪念室。
主编的《中国新文学大系(1927——1937)》获第六届中国图书奖一等奖
上海文艺出版社的同仁们又于90年代初完成"大系"第3辑(1937——1949)20卷,90年代中期完成第4辑(1949——1976)20卷。丁景唐、赵家璧续任顾问。
获国务院颁发有突出专业贡献的证书,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一九九三年(74岁)3月,偕女儿丁言昭出席在湖南桃花源举行的"丁玲文学创作国际研讨会",与国内和日本、美国、菲律宾新加坡以及祖国香港的代表进行学术讨论。发言被收入《中国现当代文学一颗耀眼的巨星——丁玲文学创作国际研讨会文集》,湖南文艺出版社1994年6月版。
11月6日,叔叔丁继昌逝世,享年92岁。与夫人王汉玉合写悼词《向昌叔告别,为昌叔送行》。
一九九四年(75岁)
6月18日,常州市瞿秋白纪念馆和瞿秋白研究会召开"丁氏父子瞿秋白研究学术报告会",由丁景唐和丁言模介绍学习体会。会后又与瞿秋白母校觅渡桥小学师生见面讲话。
翌日,偕夫人和子女应邀去无锡参观无锡革命博物馆、王昆仑故居、聂耳纪念室。
一九九五年(76岁)
3月,在《书城》发表《懒寻旧梦二三事——忆念夏衍同志》。
5月,编选《陶晶孙选集》,夏衍作序(1994年11月),丁景唐写《编后记》(1994年3月——4月25日),由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5月出版。此后,经陶晶孙的亲人介绍,与日本东方书店出版陶晶孙日语遗著《给日本的遗书》第三版作长跋的著名学者伊藤虎丸相互通信,交换著作。
6月,赴北京,参加瞿秋白就义六十周年纪念会及研讨会。与杨国宇将军、原八路军第129师老战士刘备耕专程去八宝山烈士陵园晋谒瞿秋白、任弼时以及其他革命前辈墓。
7月,获中国作家协会颁发的参加抗日战争老作家纪念牌。
10月10日——13日,参加在上海川沙召开的张闻天研究学术讨论会,并参观张闻天故居
一九九六年(77岁)
6月18——20日,出席中国版协老委会上海座谈会,作发言。
7月2日,出席上海市作家协会召开的"纪念茅盾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作发言。
本年,上海文艺出版社社长室同仁约丁景唐编订六十年文集,丁自拟集名《犹恋风流纸墨香--海沫文谈六十春》。
一九九七年(78岁)
12月17日,出席姜椿芳纪念会。
12月18日,出席陶晶孙百岁诞辰纪念会,发言《纪念陶晶孙先生百年诞辰》,后收入《陶晶孙百岁诞辰纪念集》,1998年12月(上海)百家出版社出版发行。
一九九八年(79岁)
12月,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钱理群主编、吴晓东编选《中国沦陷区文学大系·诗歌卷》选入《星底梦》诗8首。
上海有线电视台《寻常人家》专题节目播放以丁景唐和自学成才的儿子丁言模为主体的记事。
一九九九年(80岁)
1月29日,与李良、高建国、丁言模相偕去常州市,出席纪念瞿秋白诞辰100周年、全国瞿秋白生平和思想研讨会,并作大会发言。
本年,春秋两次入华东医院治病。
11月25日,为婉谢同志们拟为他祝贺八十诞辰,特写一信面交前来看望的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局长孙颙,并请他转告上级领导和版协、编辑学会等。信上说::"年纪大了,难免生病住院治疗。1999年4——5月、10——11月,我因心脏病和上消化道出血两次住院治疗。承同志们关怀,感到温暖与鼓励。特致谢忱。10月25日,郝铭鉴、徐保卫、张小云同志代表文艺出版社来华东医院看我,谈起2000年是我80岁诞辰,拟按惯例为我祝寿。我在感谢组织和同志们对我的关爱之外,我向他们并通过他们向局、社和版协、编辑学会表达我思考多年的一点心愿,希望不要为我举行任何纪念的仪式(即使九十岁、百年之后,也不要为我举行任何纪念仪式),让我静清地安度晚年。恳请组织和同志们理解我的心愿,给予认可。"
二零零零年(81岁)
l月至6月5日,为菡子五卷本文集作序《飒爽英姿 女性荣光》。
7月13日,续历年多次向上海鲁迅纪念馆捐赠书刊、版画、文献等之后,在王观泉鲁秀珍夫妇陪同下,偕夫人王汉玉和亲人去鲁迅纪念馆续赠书刊等,并以自书"丁景唐专库"(列入"朝华文库")题字面交该馆常务副馆长王锡荣等。
9月1日,自编六十年文集《犹恋风流纸墨香——海沫文谈六十春》经断断续续四年的收集、整理、编选,告成,送交上海文艺出版社。
个人作品
著有诗集《星底梦》、《妇女与文学》,评论《学习鲁讯和瞿秋白作品的札记》、《诗人殷夫及其作品》、《瞿秋白研究文选》(合作)等。
获得荣誉
《中国新文学大系(1927—1937)》(主编)获中国第六届图书奖一等奖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个人作品
获得荣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