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姓是中国姓氏之一。鞠姓在宋版《百家姓》排在第三百九十位,现今人口约三十七万,排在第二百五十七位。鞠姓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仍以
山东省为第一大省,大约占鞠姓总人口的24%。其次分布于
黑龙江省、
辽宁省、
江苏省、
吉林省、
四川省等地。
关于鞠姓来源,最近发掘的《鞠氏高安族谱总世系》明确记载:“鞠氏来源于鞠昇”。鞠昇是春秋战国时期
燕易王的长子,原名叫姬昇,因与其弟
燕王哙争夺王位失败,逃避到辽东东梁河阳,复以远祖鞠为姓,由于姬昇弃姬改鞠以鞠为姓,所以
西周先祖鞠陶只是鞠姓的命姓祖,鞠昇才是开创鞠姓的第一人,是天下鞠姓的太始祖。
历史发展
起源
鞠姓起源立姓能够见著于史籍的有两个来源:一是春秋时期齐景公年代孔子的学生鞠语;二是战国时期燕易王之子姬昇,鞠姓家族称他为“太始祖”。
鞠语,春秋时期人,孔子三千弟子之一。《晏子春秋》外八篇记载:“景公上路寝,闻哭声。曰:吾若闻哭声,何为者也?梁丘据对曰:鲁孔丘之徒鞠语也。明于礼乐,审于服丧,其母死,葬埋甚厚,服丧三年,哭泣甚疾。公曰:岂不可也!而色悦之。”意思是说:齐景公出行晚上在路旁休息,好像听到远处有哭泣声,便问:“是谁在哭啊?”随行的人回答说:“是孔子的学生鞠语,他是个孝子,母亲死了他不但给以厚葬,而且还守灵三年天天这样悲痛欲绝的哭泣啊”。齐景公听到后非常赞赏,建议大家都应该这样作。
鞠武,
战国晚期
燕国人,燕国
燕太子丹的太傅,
燕易王之子姬昇的曾孙。鞠武是一个非常熟悉的名字,《史记》上描述他聪明睿智、深谋远虑、忠义诚信、威武刚烈。“风潇潇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回还!”是描写太子丹为了实现宏图大志送
荆轲上路在易水边上拜别时的悲壮场面,正是鞠武通过
田光向太子丹推荐了这位著名的
侠士荆轲,其后鞠武也同荆轲所演绎的那场“
荆轲刺秦,图穷匕见”的历史故事而享誉
中原地区。
据
高安市蓝坊鞠姓于
清代康熙戊午年(公元1678年)重修家谱序言中记载:“溯予族受姓之祖,始于燕易王庶妃之子太子昇公,因与嫡妃之子太子哙图位不克,遂奔辽阳别姬氏始姓为鞠,郡号汝南。传四世而生武公,
燕太子丹闻武公忠义方刚,聘归本国授以太傅。自秦迄汉晋唐宋以来代有传人……”高安蓝坊鞠姓至今仍保存着一套完整的家谱,这套家谱记载着从一世祖鞠昇命姓,到今天已经传续七十八代,这套家谱在序言中声称,鞠姓来源于战国时期
燕易王的太子姬昇因争夺王位失败避难
辽东的改姓,
鞠武乃鞠昇的曾孙。
在判定上述记载可信的前提下,结合《
史记》等大量史典进行分析研究,看来历史演绎了这样一段故事:燕易王是
西周公国初期
姬奭的裔孙,是
燕国的第38代国王。燕易王的正妃是
秦惠文王的女儿,生子
燕王哙,姬昇是燕易王的庶妃所出。历史记载燕易王迎娶秦惠王女儿的时间是
燕后文公二十八年(约
公元前332年),第二年燕文公去世,燕易王继父登基王位,燕易王在位十二年病逝由姬哙继位。如果上述史籍成立,那么姬哙登基王位时年龄不会很大。再结合《高安蓝坊鞠氏九修族谱序言》中出现两个太子的称谓推断,姬昇的母亲原本是正妃,姬昇也就是当然的太子,然而出于当时“苏秦合纵”所导演的秦燕联盟、远交近攻的政治需要,在燕文公的主持下,作太子的
燕易王娶了
秦惠文王的女儿并册立为正妃,同时采取了“废长立幼”的手段剥夺了姬昇的太子名位,将
燕王哙立为太子,遂引起姬昇母子和他所代表的利益集团的不满,当公元前321年燕易王病逝时,
燕国宫廷发生了争夺王位的内乱。宰相
子之早有窥测王位之心,看到姬哙年少幼稚可以利用,便从中竭力支持姬哙,姬昇同太子哙夺位失败,被迫躲避到燕国
辽东郡治所襄平(今
辽阳市)隐姓埋名,弃姬改鞠为鞠昇。因为姬哙的即位不合礼制,所以不被当时的
齐国等列强认可,因此历史上一直称之为“燕王哙”(注:合法即位的在称呼上一般都不带名讳称“燕某王”)。可见这场夺位之争是何等残酷,否则姬昇不可能放弃燕国公族的身份,跑到千里之外的荒僻之地襄平去隐姓埋名。
同样出自这枝家谱,在公元1998年十修的序言中说:“燕有易王生子三。长曰昇,系亚夫人之子;次曰哙,系元夫人之子;幼曰晟,系如夫人之子;易王乃立次子嗣位。燕爵太子昇夺位不克,遂奔于辽东东梁河阳,复以远祖鞠为受姓之始祖而别姬氏,郡号汝南,至今名曰
太子河……”。这篇序言说的更加详细,而且对太子昇避难的地点辽东东梁河阳描述的也比较客观,“东梁河阳”可以解释为东梁河北岸,古代东梁河即今大辽河支流太子河,这里正是
战国晚期设置的城市
辽阳市。
这两篇家谱序言对于鞠氏探源都很有价值,首先她确定了在中华鞠姓中,有相当一部分的源头来自战国时期
燕国太子姬昇;其次她详细的描述了姬昇改鞠的前因后果,这些记述与同时期的历史记录非常吻合,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历史的缺憾,对于后世族人研究鞠姓源流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另外,经过研究发现这两篇家谱序言在编时并不是照抄原版原作,特别是对于起源部分的记述可能来源于家族内部的口耳相传。我们知道“辽阳”这一地域名称始见于公元10世纪
辽朝神册三年(公元918年),
耶律阿保机耶律阿保机攻占
辽东城置辽阳府,
唐朝以后历经
宋朝、辽、金、元朝、明朝、清朝至今一直沿用。我们也知道按照规则,续修家谱一般都是后版套前版,其特点是“保持前版原貌”,如果是家族内部的文字相传,怎么可能把比它要晚一千多年才出现的地名辽阳写进
秦汉原始版的序言?
鞠谭避难
上述两则家谱序言在记述
鞠武时都号称“郡号
汝南郡”,郡号就是郡望,汝南是指汝南郡(汉高帝置郡,遗址在今
汝南县东南)。据推测汝南郡应该是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鞠武恐于被株连率直系后代的逃难之地。鞠武的原籍在襄平,由于受到“
荆轲刺秦”的牵连,
燕国覆灭后,襄平必然成为秦皇追杀的主要目标,鞠武不可能回到老家避难,所以汝南郡应该是鞠武率其直系后代,长子鞠允仁,次子鞠允伦,幼子鞠允俊为躲避秦皇追杀而展转躲避多年后,敢于公开的定居之地。随着政权更迭,鞠姓在
汝南郡获得了蓬勃发展,家族从汝南郡向北和向东发展到常山郡和平原郡。到了
西汉晚期,
鞠武的八世孙鞠谭终于从平原郡(今德州
平原县南七里)启程入仕京都长安,进入西汉政权高层。
据《
汉书》和《
元和姓纂》记载:鞠谭是
刘欣的
尚书令,这种尚书令是“九卿”中专门掌管皇帝奏章的一种官职,是皇帝的近臣,在西汉晚期为了抑制相权,其作用相当于位居三公的宰相。汉哀帝建平三年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在东平王
刘云的封地内,“瓠山中间,有大石转侧立,高九尺六寸,移原址一丈,远近传为异闻,哗动一时”。原来是卧着的一块好端端的长方形巨石,既没长腿也没人搬动,却自个儿翻个身打个滚儿立了起来,东平王认为不是好兆头,便在王宫内仿瓠山形状造一
土山,上立石像,系上黄草,以便随时祈祷。这件事被在京城做“待召”的两个妄人,一个叫
息夫躬(息夫,姓),另一个叫
孙宠的知道后,便借此“发生事端,以图封侯”,于是向
刘欣上书说:刘云“宫中立石,毁朝廷,欲求非望,行
太夫人显之谋,
荆轲之变”,托
中常侍把书信转交汉哀帝。一句“行霍显之谋,荆轲之变”刺激到汉哀帝的皇位,汉哀帝大怒,立即下旨废
刘云为庶人,其他参与的人一律处死。廷尉梁相,
尚书令鞠谭,仆射宗伯凤上奏,“因未见确实,应委公卿复讯”,被正在气头上的汉哀帝判为“不知嫉恶讨贼,意存观望,罪与
相等”,遂削职为民。为了保全性命,鞠谭同儿子鞠逃避到凉州西平(古称西都,今西宁市),隐姓埋名易鞠为麴。这就是《
汉书》《
元和姓纂》记载的鞠閟“避难湟中、因居西平”和“鞠麴同宗”的来源。在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鞠谭的后人始终沿
湟水两岸发展,乃至成为
西北赫赫有名的庞大的麴氏家族集团。
东汉末年,著名的
黄巾军之变引发了空前的社会动乱。东汉王朝在兵力空虚的情况下,允许地方豪强参与平叛,给长期养精蓄锐,意欲开疆扩土,觑视政权的地方大族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各种势力跃跃欲试粉墨登场。西汉末年避难湟中的麴氏家族,经过二百年发展已经具备了参与政治的条件,他们一改过去长期压抑的精神世界,扬眉吐气的提兵跃马登上政治舞台。
首先是派
麴义率家族兵丁进军中原,参与镇压
黄巾军起义,功德圆满后本应返回故里,依托西平在
武威郡进行武装割据,而他却驻足中原,先投
韩馥,再奔
袁绍,并帮助袁绍发动了著名的“
界桥之战”,在这次战役中他把凉州
羌族“砍马腿”的战法发挥得淋漓尽致,大败
公孙瓒,为袁绍立下赫赫战功,后来据说因居功自傲被袁绍诱杀。《
三国志》记载,麴义与公孙作战胜多败少,历史上有“公孙瓒克星”之称。麴义的武功当在河北省名将颜良文、丑之上,是名副其实的河北第一名将,他在界桥大战中创造的以少胜多的战例,被以后历代军事家所推崇。最后,终因没有一个谋划全局的的谋士相助而未成大器。
此后,西平麴氏集团在公元219-227年长达八年时间里,以西平为依托,打着“反对
曹魏篡汉”的旗号又连续发动了麴演、麴光、麴英三次大规模武装举事,终因实力弱小均被曹魏当局所镇压,起事失败后,西平麴氏大部分被强行迁往金城郡治榆中和酒泉。
西晋帝的
大都督官至左仆射的麴允就是西平麴氏的后代,他在公元300年带领族人,时任西晋雍州
刺史的麴特、
北地郡(
庆阳市)
知府麴昌,多次与汉(前赵)大都督
刘曜作战,由于战功卓著深得晋愍帝的信任。麴允是金城名门望族,西州民谚有“麴与游,牛羊不数头,南开朱门,北望青楼”的记载,能与当时的金城太守游楷比富,其权势和富有可见一斑。
据《
元和姓纂》记载,从
北魏到隋唐时期在西域立国134年的
高昌国王麴嘉也出自西平麴闭。
门出东莱
据宋代陈澎年所著的《
广韵》记载:鞠姓“出自东莱”。东莱在
唐朝以前为东莱国或东莱郡,汉高帝置郡,置所在掖或黄(今山东莱州和
龙口市),管理范围相当于今天山东半岛的东北部地区。《广韵》源自《切韵》,其全称叫《增广切韵》,《切韵》是
隋朝刘臻所著,可见东莱郡应是
东汉末年至隋代以前这一时期鞠姓的郡望。实际上早在东晋十六国前期就已经有鞠姓在东莱郡居住繁衍和任职的记录。
据《
资治通鉴》记载,在公元四世纪有鞠羡、
鞠彭、鞠殷祖孙三代都作过
东莱郡知府的记录。在同一时期、同一地点、由嫡传的祖孙三代先后就任相同的职务这不能不说是历史的一种巧合,然而,这却是真实的历史。
时间又过一百多年到了
南北朝的魏宋对峙时期,有东莱郡黄县籍人,官居给事中的鞠璋、时任东莱
太守东武侯的鞠延增和官居
魏郡太守中坚将军的鞠彦云祖孙三代在东莱居住任职的记录。
刘彧刘泰始三年(公元467年),
青州市刺史沈文秀拒命谋反,大将军
刘怀珍奉命征讨。当连破数城攻击到东莱郡时,沈文秀的下属时任东莱太守的鞠延增劫留
高丽使者并率众数百人据守城池迫使进攻受阻,最后刘怀珍在与其他部队的合击之下逼降鞠延增使之归顺。
清代爱新觉罗·旻宁年间,在位于黄县南十里战家北半里大道东,墓崩露出刻有“黄县都乡石羊里鞠彦云墓志”的一方墓志铭才使得鞠氏祖孙三代的这段历史重见天日。
志文写道:“维大魏本州秀才,奉朝请,辅国府
长史,镇南府记室,给事中,上书郎中,
奉车都尉领郎中,
魏郡知府,宁远将军,统军本州
司马,中坚将军鞠彦云,以
正光四年正月十六日亡。祖璋,给事中;祖母,昌黎韩。父延增,
东莱郡太守,东武侯;母,
济南市解。妻,武威贾。中坚英才金声,含德玉润,妙识朗于年,贞芳茂于弱冠。德贯颜、闵,文通游、夏。拂缨朝伍则冬夏威恩,背邦符则齐鲁易化。而
至德消弘,非得其门,焉尽其美,略题閟好,岂写真明者哉。维大魏正光四年岁次癸卯十一月二日”。
从这方墓志铭可以看出,鞠延增乃墓主鞠彦云之父。志文盛赞鞠彦云自幼英武奇异,见识超人,青年时代就以德才兼优、能文善武而闻名乡里。形容他的德行象
玉石般的湿润,象
孔子的弟子
颜回和
闵子一样受人喜爱;形容他的才气象金子发出的声音一样到处被人传诵,他的文韬武略能同孔子的弟子
言偃和
卜商相媲美。他在朝中任职时勤政廉洁,好比冬天的太阳一样受人欢迎;他在地方作官时关心黎民疾苦,深受百姓的拥护和爱戴。志文虽然充满了赞颂溢美之词,但也反映出他确实是一位德才兼备、很有作为的封建名宦。从志文透露的亲缘关系中也可以看出鞠彦云家族在当时优越的社会地位,武威是三国
曹魏的重要谋臣
贾诩的故乡,贾诩的祖上便是西汉文帝时期的
贾谊;昌黎则是
唐朝大文学家
韩愈的祖居地,韩愈常常自称韩昌黎。武威贾和昌黎韩都是当时全国首屈一指的名门望族,这种联姻关系无不反映出鞠氏祖孙在当时那个门阀盛行时代的尊贵身份。
鞠彦云墓志在道光年间崩露被发现后,由县人麻东海拓印志文又将志石送回墓中。到同治十年县士赵瀛海访知墓在战文科地中,于是组织梁士鸿等六人花制钱六千文购地一丈三尺五寸发掘并为之修墓,当时的黄县县令尹继美也立碑并提文为“元魏鞠公彦云之墓”来纪念他,并且把战家夼改名为“黄县石羊乡”。那么战家夼到底是不是1500多年以前北魏的“黄县都乡石羊里”呢?在元代牢峰羽士的《灵源观记》则有这样一段文字记载说,“……夫灵源观者,在邑西南十五里鞠家庄……”。就是说,元代在黄县西南曾经建有两座道观,一个是延真宫俗称上观,另一个是灵源观俗称下观,灵源观正好建在元代以前尚存在的老黄县西南十五里的鞠家庄内。这段文字透露出一条信息,就是元代以前在下观的位置上曾经有个鞠家庄,鞠姓的一枝曾在这一带生活居住。鞠彦云墓的发现地战家夼村的位置在鞠家庄的东偏北五里,而战家夼在宋元时期尚未立村,它的立村时间应该在明朝中期,或在磨山迟家建村之后。所以,元代灵源观的遗址下观的位置才是1500多年以前的东莱郡黄县都乡石羊里。这里也正是鞠彦云家族在北魏时期的祖居地和故乡。而战家夼的位置只是鞠彦云家族的祖地。尽管如此,鞠氏后人仍然要感激那位曾经在鞠氏墓被发掘后能够及时组织修缮立碑,而且把战家夼改名为黄县石羊乡的清朝同治黄县县令尹继美,正是他的义举成就了鞠氏子孙的寻根梦想。
公元一九五六年一月二十一日,当时的黄县诸由公社冶基大队村民在掘坟砖作井时掘出墓碑一甬,铭头书为“大宋故广文助教
西平郡鞠公墓并序”。现将碑记原文附录如下:
原夫。五运辟氤之气。三才分造化之基。物象著焉。人伦备矣。天覆地载。日月照临。夫人之处事也。有贤有愚。有贵贱。有荣辱。有盛衰。乃英杰也。用之则强国利民。舍之则隐鳞翼。生则继宫裳於明代。殁则刊贞於幽泉。以千载弥光。义隆自远。素风道业。作范后昆。公讳俨字敬威。受国子广文助教。其先帝之后也。祖不仕。公实天产英奇。人尊秀异。晓步山之青白。旌安世之存亡。覆子兴孙。根深固蒂。庆志后嗣。茂祉前踪。乾祐三年二月十八日倾逝。夫人吴氏。与助教同邑人也。柔顺利贞。正家之道。清泰元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先助教而终。后娶王氏。于
干德四年六月内倾丧。夫人吴氏生二男四女。长子前
随州市军事判官。
朝议郎。试大理
司直兼
殿中侍御史。明德。神童颖晤。上第孝廉。初任莱州莱阳县主薄。首栖仇览之鸾。未展士元之骥。天雄军节度使。
南阳郡中令杜公。章奏请充节度
推官。上允於是宾礼穆。
幕府得人中令涉他事。降授衍州判事。及代变时迁。讼新革故。复除登州右席。我郡御推。荣归父母之乡。远据名桑之地。采晃动芙蓉之帚。辉华来绮绣之筵。国经途长。行高明远。荆山瑞气。蓬岛仙才。次授团练推官。道合符。鉴之铜墨。次授随州军事判官,奉身以退。不事王侯。鸠杖怡神。渔乡得趣。理事柏殿。官绪历之。独步擅名。文词备矣。当府内外章奏文字并是员外之作也。染疾乐天知命。不妄求医。寿期七十有四。太平兴国八年正月二十三日告终。夫人同县。故琅琊上左
长史之女。婺女纯精。河孕秀。克俭严下。如宾敬夫。女史之书。不可伦也。
雍熙二年九月二十三日寿终。夫人生四男二女。长子传范曾修科业。下视明。岂期促寿於天也。早辞世。子曰熙甫。三传二举。次男朝散郎。守秘书省。著作佐郎。知江阴军事借绯。传式传科登第。初任荣州威远
县尉。比之南昌炳焕。北部毅严。次任颖州司理威寨军节度使。钜鹿曹太传举奏当授光禄丞。夹转洪休昭彰九寺。莅临运。提点舟。寻迁密阁上。又典
乌程景务。莱夷重德。胶左推贤。
皇帝拔智能。慎选良吏。就除江阴知军事。次男传译不书。子曰铁牛。见修学。次男传则御前三传擢第。初任处州白龙县主簿兼令尉事。云杞梓。丽水环琪。度地居民。移风易俗。见任
单州团练
推官。禅转旅。熊轼苛政。露晃帏。花幕辕门。瑞莲宾介。助教二孙。万里前程。扉测之来也。员外长女适学究马晋卿。早已逝矣。次女适学究
淳于姓庆。助教次男充殿前丞旨银青光禄大夫。捡拔
太子宾客兼武骑尉。明遂。因摄蓬莱县主簿。准敕取赴阙引见。
皇帝任之。无不干了。陕郊奉命。土告终。
雍熙四年九月二十八日倾逝。夫人莱州掖县故乐安先辈之女也。孝道成家。令淑善也。岂谓珠沈逝水。玉碎流年。雍熙三年七月七日终矣。夫人生三男七女。长子传庆。举调麟经。名恩豹变。将及近事。不幸早亡。次男传世。修之礼。季男传籍应三传二举。七女并从人。助教四女。长女适故
介休市令王。次女适故
莱阳市主簿王。次女适校书徐。次女适故渤海主簿子。皆令望士风。乡里推之。不可得而论矣。是则军郎孝道弥坚。举事至切。威仪必修。事宁亏。合大茔。兼离浅土。以
端拱元年岁次戊子十月申寅朔二十日癸酉(宋太宗,公元九百八十八年)葬于本邑和孝乡扈顺里西野基村也。以侄。知军固请。辞让尤难。是渐凤藻。池珠必漏。爵官鹏。志文略。化颂应亏。不庸才。乃为铭曰。(转抄者未录录)。男见任朝散郎右
赞善大夫江阴知军事借绯传式男见任
单州团练
推官承奉郎试秘书省扶书郎传则。
墓碑发掘后即被当时黄县博物馆取走,在取走之前,由当事人鞠树瀚先生匆匆抄录,有很多地方的文字并未严格校对,而此墓志碑至今下落不明。这甬墓志记载了墓主鞠俨本人及其子孙五代的世系生平,记录有简有繁,镌刻字数之多信息量之大实为罕见。从纂文可以看出,墓志是由鞠俨的孙子见任大
宋朝散郎右赞善大夫知江阴军事借绯鞠传式,见任单州团练推官丞奉郎试秘书省扶书郎鞠传则于
赵光义端拱元年(公元988年)岁次戊子十月申寅朔二十日癸酉为其祖父和父亲修墓时所立,葬地隶属宋代历史名称“登州黄县和孝乡扈顺里西野基村”。此次修墓立碑之时鞠传式、鞠传则正当任上,可谓官运亨通,锦衣还乡施此大仪想必隆重至极。当时距乃祖去世已三十九年,距其父寿终也已是六年之后。
碑文记载,墓主鞠俨字敬威,生年不详,据推断当在
唐朝晚期的公元885年前后,卒于
五代十国后汉乾祐三年(公元950年),生前的最高职务是国子监广文馆助教。五代因袭唐制,当时的国子监是专门招收七品以上官员子弟为学生的国家级学堂,广文馆则是“掌领国子学生业
进士者”,也就是“进士”的培训基地,广文馆设助教二人为正八品学官。鞠俨生活的年代是
中原地区历史上的五代十国大动荡时期,战乱频繁,政权更迭不断。经分析推测,鞠俨任助教时当在公元936~947年的后晋
天福至
开运这一时期,当时后晋国子监设在京都开封。因为大宋太祖赵匡建国于公元960年,此时距鞠俨去逝已经10年,因此墓志铭头的“大宋”称谓并不准确,但是这两位相当于今天市级领导干部的文武大员怎么可能会把这样一个常识性的问题搞错呢,也可能是按照当时习惯把
五代十国这一历史时期与
宋朝划为同一时代的结果。
经勘阅,我们发现一个重要线索,墓志铭头在“鞠公”前面篆有“
西平郡”字样,这说明西平郡是墓主鞠俨的郡望,也就是说鞠俨的祖上来自
东汉时期开始设置,位置在今西宁附近的西北重镇西平郡,这个西平郡正是前文“鞠谭改麴,避难湟中,因居西平”的所在地。据此分析这枝鞠姓应是鞠谭改麴的后代。鞠谭的后人改麴避居西平后,经过时间的推移和政权更迭,一些族人必然有向东发展和恢复本姓的愿望,因此可以推断,
晋朝末期居住
东莱郡的鞠羡祖孙就是这种“复姓”迁徙的早期代表。而前文刊出的鞠彦云墓志中鞠彦云的岳父家族为“武威贾”,历史上武威隶属
西平郡且与西平城毗邻,而东莱与武威则远隔千山万水,这种跨越千山万水的姻缘是否也从某个侧面说明了东莱鞠氏与西平麴氏(鞠氏)在当时往来频繁,联系密切,息息相通的事实!由此可以确定东莱鞠氏是距今1700多年以前的魏晋时期从西平麴氏分衍出来的恢复鞠姓的重要一枝。
同样是在
五代十国和
北宋这一时期,又有高密籍的鞠氏四代为官的记录。据《二十五史 宋史 列传一百九十九》记载:“
鞠常,字可久,密州高密人。祖真,黄县令。父庆孙,申州团练判官,有诗名。常少好学,善属文。汉乾佑二年擢进士第,裁二十一,释褐秘书省
校书郎。周广顺中,宰相
范质奏充集贤校理,出为郓州观察支使,历永兴军节度掌书记、伊阳令。显德四年,诣阙进策,召试,复授
猗氏令,迁
蔡州防御判官,复宰
介休市、
魏县。开宝中,
赵普为相,擢为著作佐郎。时任此官,惟常与
杨徽之、
李若拙、赵邻几四人,皆有名于时。常应举时,著《四时成岁赋》万余言,又为《春兰赋》,颇存兴托。后为清河令,七年,卒,年四十七。子仲谋,字有开,
雍熙中
进士,有材干,历
御史、东京留守
推官、
陕西省转运,至兵部员外郎,仲谋集其父所为文成二十卷。弟愉,周广顺中进士,与常齐名”。
据记载,高密鞠氏是
西汉尚书令鞠谭的后裔(
高密新闻网《鞠常》),早在
唐朝鞠氏就居住在今
高密市一带,世为
东莱郡之著姓。
鞠常是
五代十国晚期密州高密东乡陶哥庄(今姚格庄)人,祖父叫鞠真,曾经做过黄县县令。父亲叫鞠庆孙曾经做过申州团练判官,是当时有名的诗人。史籍记载鞠常年少好学,能写得一手好文章,鞠常于
南汉刘承祐二年(公元949年)二十一岁的时候考中进士,被誉为“明经神童”“探花少年”,先后做过秘书省
校书郎、郓州观察支使、永兴军节度掌书记、蔡州防御判官、著作佐郎,并先后任伊阳、
猗氏、介休、魏县、清河县令,最后病逝于清河县令任上,死的时候才47岁,由此推测
鞠常的生卒年大约应在公元928~974年。鞠常生前著有《四时成岁赋》和《春兰赋》等著作流传于世。鞠常有两个儿子,长子
鞠仲谋字有开,是
赵光义雍熙(
公元985年)年的
进士,有才干,历任连江令、
东京汴梁留守
推官、
陕西省转运史,兵部员外郎、
侍御史。他在任
连江县期间为老百姓做了很多好事,他主持修建的连江
水利工程为抵御洪水缓解旱情发挥了重要作用,至今受到当地人民的赞誉。
据《文登县志稿》记载,“鞠氏自汝南迁居登莱,安茔于黄县野极(今冶基)……”。民国版的《
黄县志》上说,“……冶基鞠氏聚族成村,知在唐以前矣”。这段文字表述了鞠氏从
汝南郡迁居
东莱郡后,便在黄县野基(今冶基)立村,黄县野基被当成鞠氏祖居地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
唐朝以前。笔者判断,上述记载并不准确。鞠俨墓碑明确记载祖上来自西平,而《冶基宗谱》也明确记载冶基鞠氏传承于
北魏中坚将军鞠彦云,由此推测:现在已经消失了的元代以前在黄县南山灵源观(俗称下观)的位置上的鞠家庄,也就是北魏时期的黄县都乡石羊里,这里才是鞠氏在北魏以前这一时期的祖居地,冶基鞠姓正是在这里分衍出来的又一枝鞠姓的定居地,她在
五代十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国子监广文馆助教鞠俨。而与鞠俨生活在同一时期,其祖籍在
莱州府高密潍水江北高阳城下的鞠真、鞠仲谋家族与鞠俨家族是不同分支和堂号的同一鞠姓家族,她们的共同近祖就是生活在公元四世纪中叶的
东莱郡知府鞠殷。
家谱为证
最近,笔者看到了
高安市鞠氏十分珍贵的《鞠氏宋谱旧序》,即所说的《一修族谱序言》,这是鞠氏太始祖鞠昇的第48世孙鞠性复于
南宋绍兴二十七年冬月为高安鞠氏续修家谱所作之序,也是迄今为止所见到的鞠氏家谱序言中最早的版本,因而最具研究价值和权威性。
鞠性复,字子华,南宋
绍兴时期
新建区石岗人氏,是鞠氏从
莱州府首迁江西石岗的鞠砥之七世孙,职务为官办学堂教师,教龄三十多年,高安蓝坊鞠氏一修族谱的主笔与编辑人。下面将《鞠氏宋谱旧序》原文录制如下。
盖闻汪洋浩瀚发迹乎,昆仑;枝叶芬芳肇端乎,根本。观天地之物,必探其本;处人伦之内,孰遗其先。按吾族,至砥公于宋端拱乙丑始居石头岗,迄今二百余载,自砥公以上无所稽考,只载原籍山东莱州府高密潍水江北高阳城下源流。予不肖明入(hong学校)宫三十余载,每于诵读之下,见眉山为之谱序,范公之戒子孙,慨然而起水源木本之思,几欲追崇先代,无奈祖籍骞远,世次难明,未敢轻举。兹因今春
清明节饺余会饮,抚时动念,遂以撰辑家乘倡合夫我祖始末。自
端拱己丑岁,砥公始迁石岗,传至予身已七世矣,事实又历历可见,幸今各支蔼然,以撰谱为言,予思上世无稽岂能成书?乃自愿往高密祖次,即登程不一月亲抵祖居。荷感在天之灵,各支长者均以如祖源流(各支长者都把自己的祖谱源流)出示于予,予跪读之下,始知我鞠氏历代源流逮唐沂公宦居高密,至宋端拱迁我石头岗,故景公沂为世派之祖,本始根源历历可数。予是以录写各派源流,已订成书,岂以是计功而谋利哉!概录其,共本
同源而(jia)视(恝视:不在意,置之不理)秦越(不相往来),其心有所不忍;左昭右穆或(jian)越失伦,其理有所不协。又何以正风俗,敦雍睦,教孝悌而成我祖之德乎?今因修谱而秩序井然,若纲之在纲,有条而不紊,俾后人之览斯谱序之有伦,则瓜云仍之庆寝炽寝昌之盛,不大有望哉!是为之志。宋绍兴二十七年岁在丁丑季冬月吉旦后裔孙性复子华氏熏沐谨志
鞠性复在一修族谱序言中自述:他在教学中,每当讲到先圣贤人用家谱教育子孙后代的事例都会十分感慨,想到自己的家谱已经七世未续,真是愧对祖先和族人。于是在
南宋绍兴二十七年清明祭祖会饮时主动提出,愿意亲自主笔续修族谱。在修谱的准备过程中,七世祖鞠砥以下的世系清楚,而鞠砥以上无所稽考,只知道原籍在“山东
莱州府高密潍水江北高阳城下”。“上世无稽岂能成书”?没有完整的各代传续如何能续成谱书?为了探究水源木本,鞠性复决定亲自到高密寻根,于是拔山涉水历经一个月的艰辛行程抵达。听说是
鞠仲谋的后人前来续谱,各支长者都非常踊跃,纷纷把自己保存的祖谱提供出来,经过庄严肃穆的跪拜仪式之后请出家谱,“始知我鞠氏历代源流逮唐沂公宦居高密,至宋端拱迁我石头岗。故景公沂为世派之祖本始根源历历可数”。关于鞠景沂,家谱注释为山东节度使司,是鞠昇的第二十九世孙。经查,唐代并无
山东省称谓,濒临北魏高阳城的军事建制,应为设置在
青州城的淄青节度使,所谓“节度使司”是节度使的僚属或叫判司,主要掌管批判文事物,也称州郡佐吏,是一个文职官员。《宋谱旧序》中的这段记载可以理解为:追寻
鞠仲谋、鞠砥这支鞠氏的祖源,首先要从鞠景沂任唐朝的淄青节度使司,而宦居
莱州府高密潍水江北高阳城下说起。
面对摆在面前的各支族谱家乘,如果全部誊抄,工程十分浩大,只是简单抄写,确实省时省力,但如果造成长幼越位,叔侄失伦,原本是一家人却形同陌路的状况,岂不是有愧于列祖列宗的在天之灵,对不住族中父老的重托和殷切希望!于是坚定信心,照本全抄,装订成册。同时记录了鞠氏得姓的序文,太始祖鞠昇的赞辞,临摹了画像,誊抄了源流序文和传记。鞠性复不虚此行,他不但探明祖源,圆满达成寻根愿望,而且把
鞠仲谋以前历经一千三百多年,传世四十一代的祖谱记录进行了完整的接续,为后世族人寻根探源留下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由此,我们今天看到的,这部可以与《中华孔子世家谱》相媲美的,纵观千年,囊括万里的《鞠氏大族谱》从此诞生!
那么,在各支记载着不同源流的家谱中,鞠性复为何选中这样一部鞠姓来源于“
燕易王之子姬昇夺位不克,避难改鞠”的族谱呢,因为这份族谱是记载鞠氏真实来源的家谱,是一部活着姓麴(曲),死后列谱时才改回鞠姓,叫做“死鞠活麴”的真实族谱,这份族谱平时秘而不宣,只在家族长者或很小范围内传阅,能够提供给千里迢迢寻根问祖的鞠性复,看中的他是
鞠常、
鞠仲谋的嫡系传人。此论绝不是个人的主观猜测,黄县冶基村发掘的《大宋故广文助教西平郡鞠公墓并序》中,鞠俨的祖上来源于“西平郡”提供了有力的佐证,这篇宋代碑文说明,东莱鞠氏来自西平郡,是鞠谭改麴、避难西平的后代。而《掖县鞠氏支谱》上记载的“鞠羡”和《登州府志》上的“麴羡”经证实同为一人,她就是由西平进入
东莱郡的早期迁徙者之一。
按照《宋谱旧序》的记载,最起码在唐宋时期,高密鞠氏尚保存着完整的家谱资料。鞠性复在石岗主持一修时也曾把这些用辛勤汗水,亲手誊抄的资料一并收录其中,但是由于印刷量浩大,在以后历次续修时逐次缩减,一直减到今天我们看到的直系单线嫡传的摸样。
因此,《高安蓝坊鞠氏族谱》是一部以鞠砥为核心
鞠仲谋在
江西省后代的支谱,这部家谱完整的记录了这枝鞠姓的起源立姓和从登莱到石岗的迁徙过程,成为中华鞠氏发展的缩影必将永载史册!
迁徙脉络
鞠姓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十分漫长的艰辛过程。从燕国晚期
燕易王之子姬昇夺位不克,自燕都城避奔辽东襄平,易姬为鞠得姓开始,到第四世
鞠武“聘归本国”(《高安鞠氏族谱原世小引》)任燕王僖之子
燕太子丹太傅,鞠氏又回迁到蓟城,秦灭燕后,为躲避追杀,鞠武率三个儿子辗转流落到
汝南郡,在《族谱原世小引》中留下了“郡号汝南”的记载。随着政权的更迭,汝南鞠氏逐渐从隐蔽转为公开,家族从汝南郡逐步发展到北部的
恒山郡和东部的平原郡。到第十一世鞠谭入仕京城,鞠氏从平原郡迁到西汉京都长安,由于“东平王刘云瓠山立石事件”牵连,鞠谭被贬削职为民,于是“率子鞠閟,避难湟中,因居西平,改鞠为麴”,鞠氏又从长安迁徙到
西平郡。经过200多年发展的西平麴氏因为反对
曹魏篡汉,在
西北至少发动了四次大规模的武装割据,被曹魏当局镇压后进行了残酷的剥离和迁徙,
曹叡太和三年(公元229年),当局将西平麴氏大部分迁往
金城郡治榆中,从而完成了麴氏郡望从西平向金城的转移。其中麴氏的一支离开西平后,经过数千里艰辛跋涉,直接迁徙到东莱黄县定居。在
东莱郡,他们悄然恢复原来的姓氏——鞠姓,从此开始了鞠氏在
胶东半岛的历史存在,这支鞠氏称东莱鞠氏。
历史上,东莱鞠氏在胶东一带至少形成六个大的聚落。一是从
刘宋到
北魏直到宋元时期,以鞠彦云祖孙为代表的黄县都乡石羊里(今
龙口市下观村);二是
唐朝前期,以第二十九世鞠景沂任职淄青节度使司为标志的“密州高密潍水江北高阳城下”(今
昌邑市丈岭村);三是以第三十七世鞠玉润及其子孙鞠真、
鞠仲谋为代表,从
晚唐至元代晚期的密州高密东乡陶哥庄(今
高密市姚格庄);四是以鞠祖孙为代表,从晚唐到
北宋末年的黄县和孝乡扈顺里西野基村(今龙口市冶基村);五是
南宋以后一直延续到今天,以
元朝登州
知府鞠思诚为代表的登州文登西楼村(今山东
文登区);六是从明朝
永乐前期一直延续至今天的大嵩卫海阳千户所(今山东
海阳市)。可以确定,当代中华鞠姓都是由以上六地,在不同历史时期源源不断地迁出到全国各地。
在这种不间断的迁徙中最主要的路径有三条,第一条是上文提到的
鞠彭率众跨海北渡
辽东的路线;另一条是从
胶东半岛腹地向东扩展到半岛边缘的文登一带;第三条则是向南迁徙到达
高密市并通过高密进一步向南发展。在这三条迁徙途径中,从
龙口市到掖城、
平度市、高密、诸城、
莒县、临沂、
淮安市、
扬州市一直迁徙到大江南北,中华腹地的迁徙通道最为著名,从
隋唐到元代,大部分鞠姓先民都是通过这条通道迁徙到全国各地。在这条通道中,淮安山阳因为依傍运河,成为最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和集散地,很多鞠姓先民在从早期的
东莱郡或
五代十国以后的登莱二州向南迁徙中,都在这里弃车乘船,或许有的便在此长期定居下来,发展成为当地的高门大户,因而留下了“山阳衍派,太傅分支”这著名的
宗祠对联。
在鞠姓先民的迁徙中,有“官迁”和“民徙”两种形式,一般情况下官迁的迁徙脉络比较清晰,谱牒相对完整,泛字井然有序;而民徙的大多都没有家谱,泛字无法接续,乃至过了许多代,到家境好转想要续谱时,竟无法确定来自哪里,去向何方。在种种因素造成的迁徙中,当然也有早期迁出
胶东半岛,过了许多代又回迁的情况。
江西吉水水南吟村鞠氏就属于官迁,据记载,吟村鞠氏的一世祖鞠昭烈字万里,
李漼咸通二年(公元861年)任
南康郡(今
赣州市)左司理(相当于法院的审判官),
五代十国朱温朱晃
开平元年(公元907年)“敕赠统兵授大将军领兵讨寇”,因平叛有功被朝廷授予庐陵(今吉安)府衙。这支鞠氏在
北宋熙宁和南宋
景定年间先后经历了两次大规模修谱,至今仍然保存着
唐朝老谱的《按文》和《授姓之图》,按语记载:按旧谱云“唐贞观十二年正月,上命吏部尚书
高士廉等官采访诸州县名氏族时定,汝南、莱州二处鞠氏同是一宗,有司格状申户上部,以传不朽。旧谱故载,其鞠授姓于
后稷,今历数千百年之久,亦不敢去其图重前修也。”《授姓之图》记载:-后稷-不窋-鞠陶-傲-金英-昭烈-吟村。南宋景定年间纂修的鞠氏
家谱中,收录了
文天祥为之所作的序言,文氏写道:“古之姓氏不长不一,或因君赐姓,或因官而姓,或因土地而姓。唯鞠氏之姓其来远矣,由后稷之孙鞠陶为始也......一旦出示厥祖之本末,乃知其祖自唐受爵,至
五代十国于圣宋,历历皆朝宦,勤劳王家,自北而南,丰功盛德盖亦有年矣......”据传,南宋末年,当蒙元进犯吉安时,鞠氏一呼百应率先抗元,曾遭到元军的大肆杀戮。至今,吉水水南吟村鞠氏仍然保留着挂有“东牟旧第”“世魁第”牌匾的
宗祠。
唐朝是一个十分重视出身门第的朝代,官员选拔,朝臣任用都要考察出身,从
李世民派
高士廉在全国范围内调查知名氏族,到一百八十年后
李纯命林宝撰写《
元和姓纂》,充分反映了那段史实。可以想象,为了适应皇家口味,世人从此开始编纂家谱,致使不利于前程的真实历史得到隐瞒,随意攀附权贵一度盛行。只是鞠氏的出处就出现了四个版本:一说来源于战国时期“
燕易王之子姬昇,因与其弟
燕王哙夺位不克,避难
辽东”的改姓(《高安鞠氏族谱》);一说来源于
西周公国始祖
后稷之孙鞠陶(《吉水吟村鞠氏族谱》);一说来源于
春秋鲁国第一代国君
伯禽,“鞠氏之先,伯禽之裔也”(
王禹偁《鞠常墓碣铭》),一说来源于
燕国鞠武。经过研究认为,鞠陶是鞠氏的命姓祖,太始祖只是以他的名字“鞠”来命姓,鞠陶本人和后代仍然姓姬;而“来源于鲁之伯禽”乃是提供者的一家之言,被王禹写进墓志中,《
路史》中也没有发现鞠氏来源于伯禽的相关记载;只有《高安鞠氏族谱》的源流出处可信度最高,证据:一是记录完整,从公元前320年至今,一直以直系单线的形式记录了78代,有名有姓。二是真实性较高,在最近发现的《吉水吟村鞠氏族谱受姓图》中,明确记载,鞠昭烈嫡传于鞠敖。按高安谱载,第十三世有亲兄弟两人,兄鞠敷为《高安鞠氏族谱》的嫡系先祖,弟鞠敖的传续在高安谱中未予记载,但却是吉水吟村鞠氏的嫡传先祖,而且标明“祖居
莱州市”,亲兄弟俩在两支不同的族谱上相遇,使高安谱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得到进一步印证。可想而知,鞠昭烈家族当时南迁时,走的应该也是这条通道。
而“鞠氏三兄弟”的迁徙就属于民徙。
元朝末年,在
山东省境内爆发了著名的红巾军之乱,这些头扎红头巾,号称“农民起义”的暴民烧杀抢掠无所不为,所到之处白骨蔽野,民不聊生,人们迫不得已躲避山林,迁居他乡。一位鞠姓朋友公布的家谱资料说:我始祖原籍登州黄县野鸡沟,自元末明初避红军之乱,兄弟三人逃于沂邑西南召忽庄。后文清祖居莒州,文锡、文周祖双居召忽。所谓“野鸡沟”,即今龙口冶基村。经调查,冶基村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确实存在一条南北走向,高出地面四米多的大沟,试想在人迹罕至的古代,那里杂草丛生,是珍禽野兽理想的栖息地,俗称“野鸡沟”也是可能的。就是这个野鸡沟,宋代
碑刻称之为“野基村”,由此推定,宋代的官称“野基村”是由俗称“
红原鸡沟”转化而来,而如今的“冶基村”是古代“野基村”的音转字讹,绝不像有些文章解释的是古代“莱子国”的冶炼基地。如今,三兄弟的家谱虽有流传,但对这支鞠氏到底是“古居兹土”,还是来源于野鸡沟,第十世和十三世篆刻的两块祖碑却意见相悖,而三兄弟的前世至今仍查无所踪。当初“召忽鞠氏三兄弟”始迁时走的也是这条路线。
元朝末年由于战乱和灾荒,山东境内十室九空,成为千里无人烟的荒僻之地,山东现在的鞠姓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后迁过来的。这种由政府组织的大规模的移民,有军垦戍边的军人集体调动和
山西省、
河北省民间移民两种形式。据乳山市志记载,明洪武三十一年守卫海阳千户所的二十四个姓氏的军户中就有鞠姓军户。
明初为防倭寇侵扰,朝廷曾经将地处云贵川交界“乌撒卫”的士兵成建制的调往
山东省沿海守备屯田,他们先从陆路到
重庆市乘船沿
长江顺流而下,直抵
扬州市,然后转道大运河北至
淮安市弃舟陆行,取道
赣榆区、诸城、胶州而达即墨各地。所谓“
云南省移民乘船而来”,即指此而言。这些调到胶东地区的军户,大多都是当初追随
朱元璋起兵,祖籍在苏皖北部和朱的家乡
凤阳县的有功军校,由于在云南携家带眷居住的时间较短(据考证只有二十年左右),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就难怪他们的后代只记得苏皖北部的祖籍而不记得云南的家了。在居住地,这枝鞠姓和其他云南军户一样都被当地人称作“小云南”,经考证所说的“小云南”不是地域名称,它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对“一个移民族群”整体的俚称,是
山东省土著对千里迢迢来自云南军户移民集体的民间称谓,就象东北人对山东移民叫“小山东”,中原人对四川过来的人叫“小四川”一样。这里的“小”是俚称,“
云南省”则是地域名称,并不专指云南某地。
经考证,海阳所鞠姓的始迁祖叫鞠钊,也就是传言被封为“定远侯”的那位鞠姓军户老祖,明朝
永乐初年迁入海阳所。关于鞠钊的原籍有两种说法:《海阳鞠氏族谱》说“原籍湖北”,而《海阳市志》说“原籍南直隶
常州府江阴县”,经过考证笔者采信后一种说法。就是说鞠钊当初是在江阴
参军跟随
朱元璋南征北战。那么元末明初的江阴鞠氏又是从何而来?通过阅读《大宋故广文助教西平郡鞠俨墓志》碑文得知,来源于鞠俨的孙子
北宋朝散郎右
赞善大夫江阴知军事借绯鞠传式。
北宋的江阴军是以管理江阴军事为主兼管地方行政的一个军政合一的特殊建制,当时的江阴军管辖范围很大,西到今天的常州,东到张家港,江北管辖靖江全部,泰州、如皋一部,势力涵盖大江南北。知江阴军是当地最高军政长官,相当于六品,由于朝廷规定四、五品着装大红官服为服“绯”,六品不够服“绯”而特许服“绯”的为“借绯”,就像现在的“正处享受副局待遇”,这是一种荣誉的象征。鞠传式任江阴知军期间必定是携家带眷,由此认定鞠传式应是江阴鞠氏的始祖,三百多年后的鞠钊祖籍江阴,说明他应出自鞠传式的直系后代,只不过此时已是家道中衰,无奈只有参加朱元璋义军南北征战另谋出路。
据海阳鞠氏家谱记载,鞠钊单传清,清传七子,排序为“茂盛成兴旺富贵”,其中第五子旺传二子,长曰躬,幼曰宝,躬传东山、南山、北山,宝传西山。家谱又载,鞠钊“以军功隶大嵩卫”,其子鞠清官至通判,相当于
知府助理。明朝实行职业兵制,军人死亡或退休要由儿子按长幼顺序袭替军职,这种袭替要经过专业部门的严格考核,一般降五级录用,看来鞠清的七个儿子中,经过考察由第五子鞠旺替职。迁徙海阳所的鞠钊一支子孙旺盛,到清朝初年已是枝繁叶茂。有清一代海阳所鞠氏竟出了七位
进士,其中鞠珣于
顺治三年中第,官居广东道
监察御史;鞠珣的儿子鞠宸咨于
康熙初中第,历任
陕西省按察使升
甘肃省布政使。最近,
乾隆十七年中进士第,时任广西学政的鞠恺写给四弟乾隆二十一年
举人曾任安庆府同知的鞠的三封家书公诸于世,阅读这封三百多年的家书感慨万千,鞠恺在信中对四弟的仕途前程关心备至面授机宜充满了殷切希望,据记载鞠恺、鞠懙也出自海阳所村。传说当时海阳所鞠氏的门脸很大,每任知县上任伊始必先拜访鞠氏。海阳所鞠氏的后代,沿着白沙镇念头村,
南黄镇西羊水村的路线迁徙到
胶东半岛腹地的
文登区、
栖霞市一带,与原住鞠氏合流,后来大部分渡
渤海闯关东,迁徙到东北各地。
还有一支是由冶基直接东迁到文登的鞠氏,称为原住鞠氏。据光绪《文登县志》记载:鞠彦昌墓在城外东北隅,香山东岭有墓碑,元至正十四年立……碑云“鞠氏系后稷子
不窋之后,自汝南迁居登莱,安茔于黄县野极,自大唐生祖鞠积为
相国,
五代十国溃乱东至文登县,家于城焉,叙次思诚太高祖以下至其二子凡七世,支分派别,族姓繁衍,实为当时著族”。碑文所述鞠思诚乃鞠彦昌嫡孙,生年不详,殁于元至正二十三年春(公元1363年),以王事殁于登州
太守任上,从县志记载的“弱冠远游十余年”分析,去世时大约四十七岁左右。按时间推测,鞠彦昌及鞠氏家族碑是鞠思诚在登州太守任上所立。经分析,从“鞠积至鞠思诚子传七代”应该是
南宋嘉定或金大安时期,与上文所说
晚唐五代的鞠积至少相差250年。这就产生多种判断结果,要么两者不止七代,要么鞠积东迁要比
五代十国时期晚得多。笔者认为,
文登区原住鞠姓如果真正来自冶基,鞠积东迁应该就在
北宋末年
鞠杲弹劾张惇遭夷族之祸的年代。一篇文登家谱提供了很好的佐证,其序言说:“鞠族……宋代移居济南东郡……又徙居文邑东关北浩文山下居住”。按常理避难迁徙续写家谱往往比较隐讳,“
济南市东郡”是否暗指地处济南东部的黄县冶基村?
碑刻还记载了鞠彦昌以下四代诗礼传家的事迹,说鞠彦昌博览儒书尤通史事,在出工疏通胶莱河道时,肩挑重担仍手执簿书;其子鞠通在衙门做事,不管公务多么繁忙依然手不释卷;其曾孙鞠资母亲去世,在墓前搭建一茅庐,守孝三年终日祭奠哭泣,连路过的人都被感动的流泪。
史志记载,鞠思诚是文登西楼村人,与鞠思诚同时期也出自西楼村的还有鞠孝恭。鞠孝恭,原名鞠思孝,翰林国史院编修,元大德年间任宁海州学政授从仕郎,鞠孝恭通今博古,文辞具佳,本县当时的碑志大多为其所撰。其中最著名的有撰于元泰定五年的“寓真资化顺道真人唐四仙姑祠堂碑”影响深远,被列入《登州府志》。同样载入史志的还有鞠,鞠钺家族是文城士绅,明朝
正德中期
刘六刘七暴乱,袭击文登大兴杀戮,城中户口“减七为三”《文登县志》,年仅十八岁的鞠钺与未婚妻于氏同时被俘押至城南寺,变民逼迫鞠钺屈服被大义凛然的拒绝,于是惨遭杀害,于氏悲愤至极遂触石而死,被当地百姓誉为“文登双节”,明朝政府专门为其刻石立传。
从《高安蓝坊鞠氏家谱》记载的公元前三世纪开始,第一世鞠昇为肃慎驸马,第二世鞠期为
幽州尉,第三世鞠元厚官授挹娄太守,第四世鞠文官拜盛都长,
鞠武授
燕太子丹太傅,鞠斌无记载,到《
资治通鉴》记载的公元四世纪鞠彭跨海北渡
辽东投奔
慕容姓鲜卑,任
前燕国乐浪郡太守和大长秋,前燕攻占
胶东半岛后,其子鞠殷又以前燕国
尚书左丞的身份移任
东莱郡太守;从鞠彦云墓志篆刻的其祖母为昌黎韩氏,其妻为
凉州贾氏,到《
新唐书》记载
李世民征高丽时,契丹“大酋辱纥主曲据又率众归,即其部为玄州,拜曲据
刺史,隶营州都督府”;再从
唐朝武则天时期,末代高昌王的侄子,时任左武卫大将军交河郡王的麴崇裕,娶
青海省国皇侄亲
慕容仪为妻等等史实分析,不难看出,西平麴(鞠、曲)氏、
辽西地区鞠(麴、曲)氏,与世代生活在辽西地区的肃慎、挹娄、鲜卑、契丹及其辽西
清河公主、青海
吐谷浑氏都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中原鞠氏在与辽西少数民族长期杂居过程中不断地被同化,前文提到的契丹大酋“曲(原文记载可能是“麴”)据”就是这种被同化的例证。鞠殷南迁
东莱郡后,留在辽西的鞠氏(麴氏)的一部分又不断地向东迁徙进入
高句丽,并跨过
朝鲜海峡到达倭国,乃至在今天的
朝鲜、
韩国、
日本都有着古老的鞠姓存在。
在各种因素造成的迁徙中,任职导致的迁徙,在我国历史上多次人口大灭绝的洗礼中,经验证具有强大的生存权和生命力,正是这种因职务升迁而造成的分衍和迁徙,使得鞠氏在历次磨难中,将仅存的一点微弱的生命之火得以延续,乃至发展到今天在全国范围内已经具有24万人口规模的姓氏。
鞠姓家庭的迁徙过程充满了痛苦与艰辛,他们或避难,或躲灾,或迫于生计而隐姓埋名。由此在鞠氏家族内部或民间盛传的“鞠麴一家”“鞠曲一家”“死鞠活曲”之说绝不是无稽之谈。这种不得已的隐姓埋名,改换门庭的作法,极大的限制了鞠姓家庭的发展,这应该是鞠姓到目前仍然是小姓的原因之一。但鞠姓在逆境中求生存求发展,他们忍辱负重、不屈不挠、前仆后继,终于融入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繁盛中国大地!
通用联
四言通用联
精诚不慑;
抗直敢言。
上联典指宋鞠嗣复,宣和年间为休宁知县,为方腊所俘,以其惠政免死。下联典指宋鞠咏,仁宗时官监察御史,抗直敢言,后升为殿中侍御史。
山阳衍派;
太傅分支。
——佚名撰鞠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
战国时
鞠武,为燕太子丹太傅,曾荐
荆轲于太子。
七言通用联
宋代仙韶一部头。
——佚名撰鞠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名人鞠钺,文登人。
正德中,与妻于氏被敌俘,至城南寺,逼钺以从,钺拒之,遂被杀,于触石死,副使令有司礼祭,碣其墓曰“双节”。下联典指宋代舞蹈家
鞠夫人,高宗时,为仙韶院第一,时称“鞠部头”。
革命精神永不老;
菊花品格志犹高。
此联为以鹤顶格镶嵌鞠姓的“鞠”字的析字联。
九言通用联
钟高密地灵,官居著作;
——佚名撰鞠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
进士鞠常,字可久,
高密市人。开宝中为著作佐郎。后为清河令卒。下联典指宋代
雍熙进士
鞠仲谋,字有开,高密人。知连江,官至兵部员外郎。
得姓始祖
鞠陶。根据《
元和姓纂》及《名贤氏族类稿》等古籍记载可知,周族祖先
后稷的孙子叫陶,因为出生时手心的掌纹很像
文言文“鞠”字,所以起名叫鞠陶。鞠陶后来做了周人的首领,他的后世子孙即以鞠为姓。故鞠氏后人奉鞠陶为鞠姓的得姓始祖。
各支始祖
燕王子姬升所衍鞠氏世系:
鞠升(姬升)→
鞠武→鞠谭→鞠羡→
鞠彭→鞠殷→鞠璋→鞠延增→鞠彦云,以下分为两大支脉:
一支:莱州高密潍水江北高阳城下鞠景沂→鞠玉润→鞠真→鞠庆孙→
鞠常→
鞠仲谋→鞠砥→鞠性复。
一支:登州黄县和孝乡扈顺里西野基村鞠俨→鞠明德→鞠明遂→鞠传式→鞠传则→鞠传籍→鞠自平→鞠增生。
字辈排行
文登区鞠氏字辈:“士德永克世应兆芳清泽维远鸿传成章基业万奠宗序其昌汝奉祖考昭穆相当理田本善蕴培文良”。
山东海阳鞠氏字辈:“洪福国(广)向泽仕兆宪文华辉凤鸣金富贵春孝传耀宗”。
山东邱家店鞠氏字辈:“德殿广玉永延子嗣忠正和平”。
山东滕州鞠氏字辈:“国廷换凤金忠厚传家远”。
山东临朐鞠氏字辈:“白洪兰忠周佳”。
山东昌乐鞠氏字辈:“增(民)兰(祥)忠舟仁佳彦”。
临沂市鞠氏字辈:“再锡辉荣贸云防庭怀传成宗玉才良鸿德法啟祥修业会连运富贵振永长。”
吉林农安鞠氏字辈:“德元士万永雷霆镇春华连保英雄忠丙庆志广衡”。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鞠氏字辈:“朝广景润茂建兴复佳邦”。
黑龙江鞠氏一支字辈:“守国世方维乾万连永春占学”。
垫江县鞠氏字辈:“德本心中玉清奇色秀光开承如大正永远一枝芳”。
湖南武冈鞠氏字辈:“茂宗世成荣国泰永康宁祖德积愈远昆弟应其昌当代崇文学诗书继治先家传惟孝友式度启仁贤”。
邓州市鞠氏字辈:“德广名敬振家传子海阳
清代来本方天赐(绪)福泽厚(惠)增元坤荣昌”。
江西高安鞠氏字辈:“祖世有显德裕后定荣昌传家习诗礼华国耀文章”。
四川乐山鞠氏字辈:“士德光明久前□万代新永定安邦国贵子向阳春”。
辽宁营口鞠氏字辈:“鸿德广桐天”。
鞠氏一支字辈:“成章基万殿”。
鞠氏一支字辈:“金昭永德……”
郡望堂号
郡望
汝南郡:
西汉高祖刘邦四年(戊戌,公元前203年)置郡,治所在
上蔡县(今河南上蔡),当时其时辖地在今
河南省河、
淮河之间、
京广铁路西侧一线以东、安徽省茨河、
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包括偃城县、上蔡县、
平舆县、
项城市一带地区,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
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移治至平舆(今河南平舆)。
山阳郡:古代山阳郡有二:①汉景帝中元六年(丁酉,公元前144年)将
梁国分置为山阴国,不久以后的汉武帝建元年间(公元前140~135年),又将其改为山阳郡,其时辖地在今
山东省独山湖周围
金乡县一带地区。②东
晋朝义熙年间(公元405~418年),
司马德宗将
广陵郡分置山阳郡,治理山阳附近的地区,其时辖地在今在今
江苏省清江、
淮安市一带。至
隋朝初年(辛丑,公元581年),
杨坚又移其治所到今江苏省淮安市一带地区。
西平郡:春秋时期的西平在今
河南省开封市陈留镇一带,战国时期为秦国宰相
池子华的封邑。
东都建安年间(公元196~219年),汉廷将
金城郡分置出一个
西平郡,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
西平县一带。东晋末年,西平郡一带为
秃发乌孤所占,称西平王,一度依此为
首都。
东莱郡:东莱郡始建于
西汉高祖时,治所在掖县(今山东莱州)。
东汉时期移治
龙口市(今山东龙口)。
晋朝时期改为东莱国。
南北朝时期分为东莱、长广两郡。
隋朝时期改为
莱州市,治所在今
山东省掖县。
唐朝时期亦为莱州。
堂号
汝南堂:以望立堂。
山阳堂:以望立堂。
西平堂:以望立堂。
东莱堂:以望立堂。
清河堂:鞠常原是
五代十国时
南汉乾
进士。到了
宋朝开宝年间,
赵普为宰相,提拔鞠常为著作郎,后来又作了清河令。
著名人物
鞠鸿佐
(1934~),山东人。
高级会计师,书法家。现为中国书画函授大学
安丘市书法班辅导教师,还多次应邀参加过书法展评工作。现为安丘市书法美术协会理事、
潍坊市书协会员、当代国际华裔书画家海联合顾问、天香画院名誉院长、中国江都书画院常务理事、中国紫云书院书研中心院士、
中国艺术研究院文研中心创作委员、世界禅佛书画家协会学术委员、
内蒙古自治区青年书画院院士、长白山国际书画社理事、新世纪书画研究院副院长等。
鞠永昌
(1935~),男,
汉族,
吉林省德惠市人,1949年11月参加革命工作,中共党员,1952年12月自愿参加
抗美援朝战争,1953年3月参加中国人解放军,历住驻通化铁路分局、吉林铁路局军事代表办事处参谋、助理员、主任、副主任等职。
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毕业,世界书画家中国南疆协会等数家协会会员,被现代书画印艺术学会、中国亚细亚艺术硏究院、《东方之子》编委会、中国中外名人硏究会、东方艺术硏究院,分别授予荣誉
学士和聘为中外书画鉴赏家、特邀编委、高级编委、名誉院长等,并荣获”世纪杰出人物”、“东方艺术
特别贡献奖”等荣誉称号。书法作品曾多次参加全国书法大赛并数次获奖,其中曾荣获
特等奖、
一等奖、国际
三等奖、
提名奖等各一次,三等奖、佳作和
优秀奖多次。有的作品曾参加全国首届硬笔书法作品巡回展;有的作品被
第四届中国艺术节海内外书画大展赛组委会、
雷锋纪念馆和当代作家代表作陈列馆等数处收藏;有的作品流传到
日本、美国等地,还有的作品被选入《中国当代硬笔书法群星名录》、《雷锋杯全国书法大赛作品选》、《当代中日书法作品汇观》、《中国当代诗书画印精品集》、《今古墨缘书法英》、《当代书人爱国妙墨集锦》等;传略入编《中国书画家名典》、《中华精英大全》、《
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东方之子》、《科学中国人》、《中华人物大典》、《
世界华人文学艺术界名人录》、《国际人物辞海》、《
中国专家人名辞典》、《
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世界华人文学艺术界名人录》、《中国创业英才》、《中外名人辞典》、《二十一世纪人才库》、《中华骄子》、《中国人才辞典》、《当代杰出共产党人》,大型画册及《百度网》、《互动网》等
鞠萍
(1966~),女;祖籍
荣成市,生于北京。鞠萍在1984年毕业于北京幼儿师范学校,熟悉儿童心理,热爱幼教事业。同年11月调入中央电视台青少部成为第一位专职节目主持人。
1985年6月1日至1995年5月31日主持幼儿栏目《七巧板》,深受全国亿万小观众的欢迎,成为
中国中央电视台名牌栏目之一。鞠萍也以她纯真甜美的形象、自然活泼的主持风格赢得小朋友和家长的喜爱。从此“鞠萍姐姐”的形象随着她主持的少儿节目深入千家万户,并得到社会及专家的广泛承认和赞扬。鞠萍先后上百次客串主持中央电视台各类大型现场直播晚会,同样获得了成年观众的好评。在众多的节目主持人评选中,鞠萍频频捧金:例如1986年全国专栏节目评选中获优秀主持人奖,当时鞠萍仅仅工作一年。1988年“如意杯”全国电视节目主持人“十佳”评选中获第一名,1991年获全国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开拓奖”金奖,1993年获首届优秀节目主持人“金话筒”评选金奖,1993年获全国少年儿童电视“
金童奖”优秀主持人奖,1995年获第二届全国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金话筒”评选金奖等。鞠萍除主持节目外,1991年5月在北京成功举办了《鞠萍儿童歌曲演唱会》,全部收入捐作中国儿童少年电视奖励基金。她自编自导的节目《鞠萍儿童歌曲演唱会》获1990年度全国少年儿童电视“金童奖”文艺类
二等奖;《蓝色小银河》、《猴年乐》分别获1993年第二届“金童奖”专题类、文艺类
三等奖。
1991年破格评为编辑职称,1994年破格评为主任编辑职称,是
中国中央电视台最年轻的一位。2000年2月破格评为高级编辑。
1992年获“全国少年儿童校外教育先进工作者”光荣称号,1993年获广电部十杰青年称号,1995年6月1日~1997年3月任青少部《
大风车》栏目制片人、责任主编之一。在担任《大风车》制片人期间,该栏目获得第三届全国青少年电视节目“
金童奖”优秀栏目奖,中央电视台十大名牌栏目之一。
1997年5月4日获第二届中直机关十大杰出青年称号,1997年3月~2000年3月,任青少中心少儿部《大风车》栏目节目编导兼主持人。
1998年10月评选为广电总局抗洪抢险报道先进个人,1998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8年12月当选
海淀区人大代表。现任青少中心少儿部《
大风车》栏目主持人,《风车转转转》节目制片人之一。
鞠觉亮
鞠觉亮,男,著名导演,其作品有《侠骨丹心》、《霍元甲》、《新水浒传》等
参考资料
鞠氏渊源.www.anxiera.com.2024-02-28